【精華】科學教案模板集錦6篇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6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學教案 篇1
第一單元 電
1.1電和我們的生活
教學目標:
1、經歷調查家用電器的活動過程,并且科學文件夾記錄;
2、經歷一次收集并且處理數據的科學研究過程;
3、討論他們想知道的關于電的知識;
4、明確一些安全用電的常識,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養(yǎng)成安全用電的習慣。
教學重點:知道安全用電的常識。
教學難點:關于電的知識。
教學準備:
準備一份科學調查記錄表,課前讓學生收集有關電的知識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課前我們做了一個調查記錄,調查了我們自己家里的用電器,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做個統(tǒng)計,交流我們的調查結果。
二、探究過程
1、 調查家中的電器。
(1) 小組內互相交流調查記錄,同學之間相互說說。
(2) 個人統(tǒng)計:生活中常用的用電器有哪些?大的電器有哪些?小的用電器有哪些?最少使用的用電器有哪些?這些用電器分別是用哪些電的?你統(tǒng)計的數量是多少?
(3) 全班交流。
(4) 在調查你們發(fā)現了哪些問題?
(5) 自己還有哪些想法?
(6) 要是沒有電的話,我們的生活會怎樣?
2、交流我們知道的電的知識。
(1)小組討論,相互說說你在以前知道的關于電的知識。
A、靜電的知識
B、雷電的知識
C、富蘭克林的故事
1752年6月的一天,美國費城郊區(qū),烏云密布,電閃雷鳴,在一塊寬闊的草地上,有一老一少兩個人正興致勃勃地在那里放風箏。突然,一道閃電劈開云層,在天空劃了一個“之”字,接著嘎嘣一聲脆雷,那如銅錢般的雨點就瓢灑盆潑般地傾下來了。只見老者大聲喊道:“威廉,站到那邊的草房里去,拉緊風箏線。這時,閃電一道亮過一道,雷鳴一聲高過一聲。突然威廉大叫:“爸爸,快看!”老者順著兒子指的方向一看,只見那拉緊的麻繩,本來是光溜溜的,突然怒發(fā)沖冠,那些細纖維一根一根都直豎起來了。他高興地喊道:“天電引來了!”他一邊囑咐兒子小心,一邊用手慢慢接近接在麻繩上的那把銅鑰匙。突然他象被誰推了一把似地,跌到在地上,渾身發(fā)麻。他顧不得疼痛,一骨碌從地上爬起來,將帶來的萊頓瓶接在銅鑰匙上。這萊頓瓶里果然有了電,而且還放出了電火花,原來天電和地電是一個樣子!他和兒子如獲至寶似地將萊頓瓶抱回了家。
這捕獲天電的人就是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威廉。富蘭克林于1706年4月17日生在美國,小時候家里很窮,無錢上學,就在哥哥開的印刷廠中當學徒。然而,他憑借他的聰明才智和不懈的努力,一生中具有許多發(fā)明,而且是電學的開門鼻祖。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還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獨立宣言》的發(fā)起人之一,是美國第一任駐外大使。
風箏實驗之后,富蘭克林寫了一篇《論閃電和電氣的相同》的論文,闡述了雷電的本質,還提出了制造避雷針的設想,使建筑物免遭雷擊。然而,當他的論文在英國皇家學會上宣讀的時候,有人卻報之以輕蔑和嘲諷。但是,科學終究會戰(zhàn)勝愚昧和無知,1756年英國皇家學會授予富蘭克林皇家學會正式會員的稱號。
富蘭克林發(fā)明的避雷針,一下子風靡一時,傳到英國、法國、德國、傳遍歐洲和美洲。但是傳到英國卻發(fā)生一段離奇的故事。
D、關與電的科學家
(愛迪生發(fā)明燈泡的故事等…)
3、知道安全用的重要性,養(yǎng)成安全用電的習慣。
(1)哪些地方存在觸電的危險。
? 在戶外,哪些地方存在觸電的危險?
? 在家里與學校,哪些地方存在觸電的危險?
(2)我懂得怎樣安全用電?
? 討論:怎樣安全用電。
? 全班交流。
三、總結。
板書設計:
1.1電和我們的生活
1、調查家中的電器
2、交流我們知道的電的知識
教學后記:
1.2 點亮我們的小燈泡
教學目標:
1、 經歷用一跟電線、一個電池,使一個小燈泡亮起來的活動過程;
2、 學會對發(fā)光小燈泡的連接裝置進行觀察和畫出電在小燈泡內的流動路線;
3、 學會畫一個發(fā)光小燈泡的連接裝置圖;
4、 經歷多種簡單電路的連接過程;
5、 學會檢查電路裝置,避免短路現象的發(fā)生。
教學重點:能讓小燈泡亮起來。
教學難點:畫一個發(fā)光小燈泡的連接裝置圖。
教學準備:
每個學生一份材料:1根導線、1個電池、1個小燈泡、科學文件夾。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上節(jié)課我們知道了電的很多知識,今天我們要來研究怎樣點亮小燈泡?
二、探究過程。
1、 讓小燈泡發(fā)光。
(1)觀察材料。
? 仔細觀察電線、干電池、燈泡,我們有什么發(fā)現?
? 說說電線的特點;
? 說說干電池的特點;
? 說說小燈泡的特點。
(2)連接一個簡單的電路。
用這些材料能使小燈泡亮起來嗎?
(3)把發(fā)光燈泡的連接裝置畫在科學文件夾上。
(4)說出電在小燈泡里的流動路線。
?猜一猜電在小燈泡里是怎樣流動的,在小組里指著說說電的流動路線。
?在記錄本上畫出電流在燈泡里的流動路線。
2、出示四種電路連接圖,讓學生判斷哪個小燈泡會亮、哪個燈泡不會亮?
?說出判斷的理由。
?分別試著連一連。
?在科學文件夾里,分別畫出這四種電路圖。
? 為什么不亮的原因,區(qū)別短路與斷路。
3、交流
? 今天我們學會了幾種使小燈泡亮起來的連接方法?
?有什么新的問題?
三、總結。
板書設計:
1.2 點亮我們的小燈泡
1、 讓小燈泡發(fā)光
2、哪個小燈泡會亮、哪個燈泡不會亮?
教學后記:
1.3 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
教學目標:
1、觀察電池盒、小燈座的結構特點;
2、學會用電池盒、小燈座使小燈泡發(fā)亮;
3、學會用簡單的電路圖記錄自己的連接;
4、經歷讓更多小燈泡亮起來的活動過程,并且在活動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能使用燈座讓小電燈亮起來。
教學難點: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
教學準備:
小組觀察:小燈座、電池盒;
活動材料:小燈泡2個、小燈座2個、電池盒、干電池一個、電線4根。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知道了怎樣使小燈泡亮起來,并且電流在小燈泡里怎樣流的。
(1) 請一學生到前面來,用1根導線、1個電池,點亮小燈泡。
(2) 發(fā)現問題:一個人操作很難。
(3) 有沒有辦法把自己的手解放出來。
(4) 出示電池盒、小燈座。想想他們是干什么的?
二、探究過程:
1、學習使用燈座的小電燈。
(1)觀察材料。
? 觀察電池盒的結構特點。
? 觀察小燈座的結構特點。
(2)連接電路。
? 在電池盒兩端的彈簧夾上接電線并把電池安裝到電池盒里。
? 把小燈泡連接在小燈座上。
? 用電池盒與小燈座組建一個電路。并且說說電是怎樣流的?
(3)畫簡單的電路圖。
? 能不能更簡單的方法表示電路。
?把簡單的電路圖畫在科學文件夾上。
2、 點亮更多的燈泡。
? 提供材料:小燈泡2個、小燈座2個、電池盒、干電池個一個、電線4根。
? 小組討論:我們能用這些材料做什么事呢?可以開展哪些研究??
? 要讓兩個燈泡亮起來怎么研究?
? 制定一個研究計劃。
? 開展研究活動。
三、小結。
四、拓展研究。
在能不能使10個小燈泡同時發(fā)亮?為什么?
板書設計:
1.3 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
1、學習使用燈座的小電燈
2、 點亮更多的燈泡
教學后記:
1.4電路出故障了
教學目標:
1. 經歷思考電路出故障的各種原因的分析活動過程。
2. 學習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3. 經歷用電器檢測器檢測故障電路的活動過程。
教學重點:學習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教學難點:經歷思考電路出故障的各種原因的分析活動過程。
教學準備:
每個小組2-3個小燈泡、電線若干、電池、電池盒、小燈座、壞的燈泡、沒有剝皮的電線、廢電池、形成斷路的電池盒;每個小組一套做電路檢測器的材料。
教師準備一張電路檢測器的掛圖。科學文件夾。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出示一個能使小燈泡發(fā)光的串聯電路,說一說電流是怎樣流動的。
出示一個不能使燈泡發(fā)光的有故障的電路,提出問題:燈泡為什么不亮了?
二、探究內容:
1、什么地方會出故障。
(1)分組試一試本組的燈泡能不能亮?
電路中,連接兩個燈泡會亮,但是連接三個燈泡就不亮了;
電路中,連接兩個燈泡就不會亮;
電路中,連接一個燈泡也不會亮。
(2)分析思考:是不是電路出故障了?
分析猜想:電路中那些地方出故障了?
整理記錄:在科學文件夾里記錄分析和猜想。
討論交流:全班有多少種分析和猜想。
2、做個電路檢測器。
(1)討論:可以用什么辦法來檢測有故障的電路?
檢查法:檢查電路中的連接是否好。
替換法:用另外的燈泡、電池來替換電路中的材料,看看燈泡是否能亮。
(2)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指導學生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檢驗電路檢測器是否可以用。
(3)制定檢測計劃。
(4)用電路檢測器查找故障產生的原因。
邊檢查有故障的電路,邊做記錄。
數一數電路中一共有幾個地方出故障了。
(5)討論交流。
A.四人小組合作,把自己小組的檢測辦法告訴大家,邊說邊演示。
B.進行集體的評價。
3、排除故障,使小燈泡亮起來。
4、注意安全:
電路檢測器只能在實驗室里檢測簡單電路;不能用來檢測220V的電路。
三、總結
四、課堂作業(yè)。
五、板書設計。
1.4電路出故障了
1、什么地方會出故障
2、做個電路檢測器。
教學后記:
1.5導體與絕緣體
教學目標:
1、經歷對多種物體進行預測、檢測與記錄等活動過程,對所收集的信息進行整理與分析,提出問題。
2、形成尊重事實的科學態(tài)度,認真細致的探究習慣和安全用電意識。
3、初步學會判斷生活中哪些物體是導體,哪些物體是絕緣體。
教學重點:檢測區(qū)分25種物體是導體還是絕緣體
教學難點:教室電器設備的絕緣體材料和安全用電事項。
教學準備:
學生:每組一套材料,包括電路檢測器,科學記錄表及實驗盒、泡沫、螺絲刀、海綿、回形針、鋁箔紙、玻璃杯、鑰匙、一角硬幣、五角硬幣、橡皮筋、調羹、木條、螺帽、信封、石塊、陶瓷片、插頭等18種待檢測物體。
教師:演示用的電路裝置 “電流放大鏡”、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探究欲望
1、觀察簡單的電路連接,說說電流在這個電路中是怎么流的?
2、如果我們將電路中的導線剪斷,會出現什么情況?為什么?
3、想辦法重新接亮小燈泡,在此過程中發(fā)現電線外部包著的塑料不能讓電流通過;電線里面的銅絲可以讓電流通過。
4、如果我們在中間接上別的物體,哪些物體可以讓電流通過?
二、討論研究計劃,進行探究指導
師生共同研討檢測“一元硬幣”的研究計劃。
突出:①在檢測之前先預測;②需檢測兩次;③注意檢測的順序。
(針對學生現有的探究能力水平,以討論的形式落實研究計劃,提高活動的可操作性。)
三、開始探究活動,注重思維參與
1、學生探究任務:檢測18種物體和自找7種物體,進行區(qū)分,預測這些物體是會不會導電?
2、找出容易導電和不容易導電的物體的區(qū)別。
3、教師提供背景音樂,巡回指導
(通過檢測25種物體,讓孩子有足夠的經驗認識生活中的導體和絕緣體,在這里教師沒有提供全部的25種物體,留一些“空白”給學生,期望學生能走出教室,走向生活,體會到身邊處處有科學。)
四、匯報探究結果、發(fā)現提出問題
1、匯報交流哪些物體能使電珠發(fā)亮,哪些物體不能使電珠發(fā)亮,在分類中感知導體和絕緣體。
2、 對螺絲刀、插頭等進行判斷,知道“我們利用導體把電送到人們需要電的地方,我們利用絕緣體阻止電流到人們不希望有電的地方。
3、 交流發(fā)現材料的一些規(guī)律。
4、提出探究中產生的新問題,相互啟發(fā)解決。
(這是一個學生匯報收獲、問題和感受的過程,也是學生交流心得、互相評價的過程。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包括尊重別人的發(fā)言,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更重要的是在解決問題和交流過程中發(fā)現和提出新問題。)
五、拓展探究內容,引導用電安全
指導探究人體、水的導電性。
(引導學生認識人體和水是導體的意義有三—一是這兩種物體都是非金屬,避免孩子誤認為導體都是金屬;二、學生生活中的安全用電常識與這兩種物體關系密切;三是這兩種物體與學生“心理距離“很近,孩子對它們有著較強的探究欲望。
六、課堂小結。
七、課堂作業(yè)。
板書設計:
1.5導體與絕緣體
1、區(qū)分25種物體是導體還是絕緣體
2、教師電氣設備的絕緣材料和安全用電事項
教學后記:
1.6我來做個小開關
教學目標:
1、經歷觀察、動手操作和描述手電筒開關特點的活動過程。
2、經歷設計和制作一個小開關的活動過程,并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和創(chuàng)造能力。
3、經歷一個設計裝置紅綠燈的活動過程。
教學重點:經歷設計和制作一個小開關的活動過程。
教學難點:給小電燈做一個開關。
教學準備:
小組每人一只手電筒和干電池。每個小組燈泡一枚、小燈座、電池盒、干電池各一個,電線若干、回形針1枚、其他導體、絕緣體若干。每組電路裝置1個、開關1個、紅燈、綠燈和黃燈各1個、干電池2個、電線若干。
教學過程:
一、 引入
我們已經學過怎樣點亮小燈泡了,點亮小燈泡的電路是怎樣的?
二、 探究過程
? 1、觀察手電筒
(1) 觀察手電筒的組成材料,討論為什么有些地方要用導體,有些地方要用絕緣體。
(2) 觀察手電筒的構造,比一比它和小燈泡的電路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 觀察并操作手電筒的開關,體驗開關是怎樣控制小燈泡的亮和滅。
? (4) 游戲:用手電筒相互發(fā)信號。
? 2、給我們的小電燈做一個開關
(1) 在一個斷開的電路上,小組討論用什么材料來控制小電燈的亮和滅?
(2) 再利用回形針,將一頭翹起,一頭固定,做一個按壓式開關。
(3) 利用自己準備的材料,討論并設計、制作一個小開關,全班交流。
3、紅燈、綠燈和黃燈
(1) 利用每組準備好的材料,小組合作制作一個能交叉控制紅綠燈的電路和開關。推測一下,什么時候紅燈亮,什么時候綠燈亮。
(2) 在控制紅綠燈裝置的電路中,再增加一個連接有黃燈的電路,使紅燈變綠燈、綠燈變紅燈的時候,中間亮起一盞黃燈。
4、小組討論制作。
三、交流匯報
1. 在小組活動中發(fā)現了哪些問題,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解決。一共運用了幾種小開關的制作方法。自己做的紅綠燈是怎樣控制的,和生活中的紅綠燈有什么區(qū)別。
2. 延伸活動,向學生介紹遙控式開關、真空式開關和漏電保護開關。
四、總結
板書設計:
1.6我來做個小開關
1、觀察手電筒
2、給我們的小電燈做一個開關
3、紅燈、綠燈和黃燈
教學后記:
1.7里面是怎樣連接的
教學目標:
1、經歷用電路檢測器檢測4接線盒子的過程;
2、學會根據檢測結果,推測盒子里面電線的連接方法;
3、初步發(fā)展學生的逆向思維。
教學重點:學會用電路檢測器檢測。
教學難點:做一塊電路游戲板。
教學準備:
每組:電路檢測器一個、4個連接點的黑箱子一個;
游戲用:四跟導線;
演示用:6接口的黑箱子一個。
教學過程:
一、游戲引入
猜一猜,左邊的哪個電線頭與右邊的哪個電線頭是同一根電線?依據是什么?
二、探究過程
1、研究:里面是怎樣連接的。
盒子上面有4個接線頭,里面有電線連接著,不打開盒子蓋能知道哪幾個接線頭是連通的嗎?
(1)計劃
?說說打算如何去檢驗?怎樣檢驗不對遺漏連接點的檢驗?
?想想大概需要檢測多少對連接頭?
?檢測要求:
A、組裝檢測器;
B、試試檢測器是不是靈;
C、把檢測結果記錄在表中。
(2)推測盒子里的連接方法。
?運用檢測器檢測。
?我們能根據檢測記錄,推測4接線頭盒子里的電線是怎樣連接的嗎?請討論一下,把推測結果畫在紙上。
?交流匯報。請將推測的圖話在黑板上,并說說推測的依據。
?統(tǒng)計全班一共推測出幾種連接方法。
?想一想,根據這些推測結果我們能確定盒子里的連接是哪一種嗎?
2、研究的延續(xù)。
(1)測試
4個接線頭的盒子我們會測了,那么6個接線頭的呢,需要檢測接線頭幾對?請把接線頭的對數和順序寫在白紙上。
(2)推測
如果知道哪兩個接線頭之間是怎么連通的,會推測盒子里的電線是怎么連接的嗎?試試。
3、做一塊電路游戲板。
(1) 小組討論。
(2) 合作完成電路游戲板。
三、小結
四、板書設計
1.7里面是怎樣連接的
1、里面是怎樣連接的
2、做一塊電路游戲板
教學后記:
1.8我們選擇了什么
教學目標:
1、經歷用兩節(jié)電池、1個小燈泡采取兩種不同連接方法的活動過程;
2、經歷1節(jié)電池、2個小燈泡采取兩種不同連接方法的活動過程;
3、經歷給模型房間設計電路,并能在科學文件夾中畫出電路的過程;
4、經歷給模型房間親自安裝電燈,并讓其亮起來的活動過程。
教學重點:了解兩種不同的電路連接方法。
教學難點:能設計一個房間的電路。
教學準備:
每個小組兩節(jié)電池、兩個燈泡、若干電線。
每組已設計好的紙盒房間,最好是兩個房間。電池、電池盒、小燈泡、燈座、小開關各2個,長電線4根、短電線6根、膠帶紙1卷、小剪刀1把、白紙若干張。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
我們知道有關電的很多知識,會動手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了。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還要研究有關電路的問題。
二、探究過程
1、比較兩種不同的電路連接方法
(1)電池的兩種不同連接方法
比一比:用最快的速度,把2節(jié)電池、2個電池盒、1個小燈泡、幾根電線連接起來,讓燈泡亮起來,看看能有幾種方法連接。
在這兩種連接方法中,我們發(fā)現了什么?
(2)燈泡的兩種不同連接方法。
比一比:用把1節(jié)電池、2個小燈座、2個小燈泡、幾根電線,讓燈泡亮起來,能有幾種連接方法?
?在這兩種連接方法中,我們發(fā)現了什么?
?在串聯、并聯電路中,比劃出電流的流動路線。
2、分組討論,總結。
三、小結
板書設計:
1.8我們選擇了什么
1、串聯
2、并聯
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你們想自己動手設計房間里的電路嗎?這節(jié)課我們來設計一下,看誰想的方法最好?
二、探究過程
1、設計一個房間的照明電路。
(1)出示一個紙盒做的模型房間,用我們學過的電路知識,象電工那樣為這個紙盒房間設計照明電路。
(2)小組討論:怎樣設計?
?要解決哪幾個實際問題?
?采用怎樣的電路安裝?
(3)交流匯報:全班交流各組的設計方案。
?評說別人的設計方案。
?提出好的建議和意見。
(4)討論交流后,把我們組想好的設計方案用簡單的電路圖畫下來。
2、安裝我們房間的照明電路。
(1)提出安裝的要求:各組安裝要注意按一定順序進行,安裝每一個線路看看電是否經過了用電器,特別要注意斷路現象。
(2)安裝完畢后仔細檢查一遍照明電路的連接,在通電。
(3)每組作品展示,比一比哪組的小屋組裝的電燈最亮。
三、小結
板書設計:
設計一個房間的照明電路
教學后記: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道如何定性描述一個物體的位置,能理解物體的位置需要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位置來確定。
2.能利用太陽辨別方向,根據自己所處的位置正確判斷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八個不同的方位。
3.能用感官感知自然事物,正確使用方位詞句準確描述物體所在位置。
4.能讓學生想知道,愛提問,樂于與他人合作交流。
教學重點:正確分辨出東,西等八個方位。
教學難點:
讓學生如何掌握好參照物。
教學準備:
1.教具:學校方位的掛圖。
2.學具:白紙。
教學過程:
一、提出研究問題。
師問:升旗臺在校園里的什么位置?生自由發(fā)言,要求學生平時你是怎么認識的就怎么說。
二、開展科學探究。
1.以自己為參照物,用“前后左右”描述升旗臺的位置。
1〉指導每一生都認識前,后,左,右。
2〉指派四位學生分別站在升旗臺一側附近不同的位置。每一位同學描述的一樣嗎?為什么?
3〉讓四位同學分別站在升旗臺的四周,面向同一方向站立,根據自已站的位置,說一說升旗臺的位置。
4〉告訴學生什么是參照物,描述升旗臺的位置時為什么要選另一個物體作為參照物?上面兩次活動中,各位同學描述升旗臺的位置時,分別是以什么作參照物的?
2.任意選定參照物,用東南西北來描述升旗臺的'位置。
1〉讓學生以學校大門為參照物,用“前,后,左,右”試著描述一下升旗臺在什么位置?想想這種描述準確嗎?還有沒有其它辦法?
2〉“東南西北”分別在我們的什么方向?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用什么辦法辨認“東南西北”方向?指導學生正確指出早晨太陽升起的位置,從而判斷分辨方向。
3〉讓學生用學校大門為參照物,用“東南西北”及東南,東北,西南,西北方位來描述升旗臺的位置。
3.表達與交流。
1〉由學生任意選定一個參照物,描述升旗臺的位置,再相互交流,整理成一種大家都比較滿意的說法,記錄在課本的P5。
2〉教師選擇一個參照物,這一個參照物的某個方向上有遠近不同的兩個建筑物,讓學生討論如何描述其中一個建筑物的位置,而不讓聽的人產生誤會。
3〉請一位同學在校園選擇一座建筑物加以描述。
4〉課外學習與實踐。
①打聽長輩,日常生活中他們有哪些辨別方向的辦法。
②自編符號,繪制一張校園建筑方位圖。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觀察動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狀與特征。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去比較,掌握對比的方法。
3、體會到對有生命的物體進行探索的興趣。意識到動物之間也有許多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教學準備:
1、教師提供兩種動物,供學生觀察。2、觀察記錄紙。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與上一課涉及到的科學概念同為生物單元的二級概念。本課的觀察對象是可選擇的,螞蟻、蝸牛都是比較常見、容易捕捉、易于飼養(yǎng)的小動物,選取它們?yōu)橛^察對象,可以將學生頭腦中以往的經驗充分調動出來,提高認知水平。課文中知道較多,呈現出“扶”的狀態(tài),讓學生在捉、看、研究中收集證據并做出解釋,了解科學探究的大致過程。從前兩課到本課,都注重記錄、描述能力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懂得在科學研究中要重視收集證據,因為它們是得出結論的依據。
教學過程:
一、組織探究活動
1、觀察蝸牛。
(1)談話:我們先來觀察蝸牛(出示蝸牛)。
(2)提問:在觀察時應該主義什么?
師生討論后總結出:
A不要發(fā)出大的響動,以免它受到驚嚇;
B不要用手直接觸摸,以免它受到傷害;
C靜靜地觀察一段時間,會發(fā)現更多的特性(怎樣出殼、怎樣爬行);
D觀察時要把觀察到的記下來或畫下來。畫的時候不光要畫它的外形,還要標清它身體的各個部分,一定要畫的“像”,不要進行藝術加工。
(3)學生觀察、記錄、展示、交流。
(4)研究蝸牛的食性。
(5)研究蝸牛對刺激物的反應。
2、觀察螞蟻、觀察魚。
用同樣的方法觀察螞蟻或魚。
二、概括小動物的共同特征
1、談話:我們仔細觀察了蝸牛、螞蟻和魚,它們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討論: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比較?
3、學生小組內討論、交流。
三、給常見的動物分類
1、看教科書第21頁,提問:你認識這些動物嗎?還認識哪些動物?2、談話:我們來給它們分類,說說你想怎樣分類。
3、學生活動。
4、學生匯報,交流分類依據。
四、總結
補充講解英國動物學家珍古德博士的故事。通過讀科學家的故事,了解觀察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引導學生從故事中感悟出,要像科學家一樣繼續(xù)探索生命世界的奧秘。
科學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會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過改進或設計新玩具,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2、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問題意識。體驗玩玩具的樂趣。
3、知道各種玩具有大小、形狀、顏色等不同特征,并會用合適的方式加以描述。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會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并會用合適的方式加以描述。
三、教學準備:學生準備玩具。
四、教學過程:
1、談話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開始上科學課,它將把我們帶進科學的大門,去探索科學的奧秘。這節(jié)課我們先從玩玩具開始,探索玩具里的科學。(板書課題)
2、玩玩具、說特點。
(1)教師提出活動要求。同學們可以先玩自己帶來的玩具,然后把你的玩具跟同學們交換著玩,還可以上來挑選老師帶來的玩具;可以自己玩,也可以以小組為在玩的過程中,同學們要仔細觀察這些玩具有什么特點,可以怎樣玩,怎樣玩有趣味性,怎樣玩有創(chuàng)造性?在玩得過程中有什么發(fā)現和問題,請記錄下來。
(2)學生玩玩具,教師巡視指導。
(3)引導學生介紹玩具的特點。
師:誰來匯報一下你們的玩具有什么特點?可以怎樣玩,有哪些趣味玩法和創(chuàng)新玩法?
學生匯報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這說明你們在玩玩具的同時學會了觀察。
3、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在玩玩具的過程中發(fā)現了哪些問題?哪個小組的同學愿意給大家說一說?
師:這么多“為什么”,怎么去解決呢?我想只要同學們認真學習、大膽實踐,勤于研究,在今后的學習中一定會得到解決。
4、設計或改進玩具
提出活動要求:
同學們發(fā)現了那么多問題,你們認真觀察,勤于思考的品質一點兒也不比科學家差,老師真佩服你們!在研究過程中,你們對現在的玩具還有哪些不滿意的地方?現在,就讓你們當一回“小科學家”、“小設計師”,充分發(fā)揮你的想像力、創(chuàng)造力,設計或改進一種玩具,可以把你們的想法說出來,也可以把它畫出來,小組成員要團結協(xié)作,開動腦筋。看哪個小組設計或改進的玩具最具科學性,最新穎!
學生小組合作設計。
師:哪些小組愿意把你們的作品介紹給同學們?
學生展示、介紹作品。
師:同學們認為他們的作品怎么樣?
學生評價作品。
師:同學們的設計都很有創(chuàng)意,你們已經邁出了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第一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玩具店的櫥窗里一定會擺上你們的作品!
5、課堂評價
學生進行自我評價。
提問:誰來說說你得了幾顆星?為什么這樣評價自己?
6、拓展活動
師:40 分鐘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但是我們的科學研究才剛剛開始,課下,請同學們制作一些自己喜歡的玩具玩一玩,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發(fā)現。
科學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課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神奇的機械》的第3課。課文大體由四個版塊的內容組成:第一版塊創(chuàng)設情境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不方便,從而認識生活中的斜面、發(fā)現斜面可以省力;第二版塊的內容教學是引導學生“探究斜面坡度大小與拉力關系”,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是進行科學探究技能培訓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第三版塊的內容教學是本課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認識斜坡的變形螺旋;第四版塊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認識斜坡及螺旋在生產生活的應用,逐步使學生樹立“學科學”是為了更好的“用科學”的思想。
學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斜坡及斜坡的使用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他們看見過推車、搬糧食、運貨物,而且學生也有過在“斜坡”上向上推車很省力的生活體驗。生活中對于“斜坡”的感性認識,為課堂教學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結合教材內容、學生的認知體驗,教學中,教師所要關注的并非是“斜坡”、“斜坡能省力”這些知識點的教學,在教學中,教師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科學探究技能的訓練,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親歷“探究斜坡坡度大小與拉力關系”的全過程。另外,學生對斜面的變形螺旋較陌生,而且學生在認識“直線斜面”到“螺旋”有一個思維的跳躍,所以“如何引導學生很好的認識螺旋”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對斜面坡度大小與拉力關系提出假設、設計實驗、觀察記錄等。
2.能夠搜集數據并發(fā)現斜面坡度大小與拉力變化的規(guī)律。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斜面是簡單機械,知道斜面坡度大小與拉力變化的規(guī)律。
2.知道斜面的變形螺旋及其作用。
3.了解斜面及螺旋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對科學研究有興趣,體驗和感受到生活中時時處處有科學。
2.體驗到親歷科學探究過程的樂趣。
3.關注身邊的簡單機械的應用。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探究斜面坡度大小與拉力變化的規(guī)律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探究認識斜面的變形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認識斜面。
1、圖片引入:同學們,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麻煩,瞧,小明今天就遇到了一個麻煩,要搬自行車上臺階很累、很不方便,你有好的解決辦法嗎?
2、學生交流解決方法。(預設:可以把臺階改造成斜坡,可以用木板鋪成斜坡……)
3、隨機出示示意圖,介紹斜坡的坡度。
4、激發(fā)研究興趣:大家想的這種辦法到底好不好呢?
二、體驗活動、發(fā)現問題。
1、引導活動:這是一輛小車,垂直提升小車要用多少力呢?搭建斜坡提升小車又要用多少力?想不想測量一下呢?
2、學生討論實驗做法:
(1)用測力計垂直提起小車,讀出讀數。測力計在使用的時候要注意些什么?(檢查指針是否在“0”位,讀數時眼睛要平視指針
(2)搭建斜坡,用測力計拉起小車,讀出讀數。用測力計在斜坡上拉小車的時候還要注意什么呢?(測力計要與木板相平,用力要均勻等)
3、學生分組體驗活動:垂直提升小車與搭建斜坡提升小車
4、小組匯報實驗結果、課件統(tǒng)計數據。
5、觀察實驗數據,你有什么發(fā)現?
6、交流發(fā)現:使用斜坡能省力、各組斜坡省力不一樣。
三、實驗探究、發(fā)現規(guī)律。
1、再次創(chuàng)設情境:小明也想到了搭建斜坡,但現在有三個不同坡度的斜坡,1號、2號、3號,但是他不知道選擇用哪一個斜坡就能很省力的把車推上去?
2、討論:如果讓你來選,你會選擇哪一個斜坡?為什么?
3、學生提出各種猜想:
預設一:學生提出不同猜想。
(1)選擇3號,3號坡度小,推起來省力;
(2)選擇1號,1號坡度雖然大,但距離很短。如果從省力的角度考慮,你會選擇哪種?
(3)選擇1號,1號坡度大,推起來省力
(在學生充分發(fā)表意見的基礎上,教師相機引導歸納, )
預設二:學生提出“選擇3號,3號坡度小,推起來省力”一種猜想。
4、引導探究,討論做法:要知道哪種猜想是正確的,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5、學生課內討論,交流實驗探究的做法:
(1)你能利用材料造成大小不同的坡度嗎?
(2)不同坡度會造了,那我們在每一種坡度上實驗時應該測幾次?
(3)實驗的時候還要注意些什么呢?(老師在這里要引導學生在這里認識到在做實驗的時候,動手實驗很重要,但觀察、記錄也同等重要,逐步培養(yǎng)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能力。)
6、學生分組開展課內探究實踐活動。
(教師巡視,提示定時記錄,填寫記錄表。)
7、組織匯報,課件統(tǒng)計數據,交流并分析實驗數據。
(學生課內匯報各組的實驗數據,教師隨機匯總,學生分析實驗數據,得出實驗結果。)
8、解疑:你們猜猜小明最后選了哪一個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播放動畫)看來,斜坡確實是個好辦法。
四、聯系實際,認識斜面變形。
1、出示公路模型,引出問題:現在有高、低兩條公路(距離較遠),你有辦法讓兩條公路的車輛在這一段互相流通起來嗎?
2、學生交流辦法:搭建斜坡。
3、提出更難的問題:現有這兩條公路距離很近,你還有辦法讓兩條公路的車輛互相流通起來嗎?你還有辦法讓兩條公路上的車輛還像剛才一樣省力互相流通起來嗎?
4、引導觀察:將直線斜坡引橋變成了什么形狀?
5、小結:像這種變形斜坡叫螺旋。這種螺旋引橋在哪里可以見到呢?
6、出示圖片:這些圖片中哪里用到了斜坡及螺旋,有什么作用?
五、課內小結,延伸課外:
1、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同學們有了哪些收獲?
2、指導課外探究:
在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地方用到了斜坡及螺旋,我們可以開展更深入的觀察、記錄,看一看,你有沒有新的發(fā)現。
(1)你能利用材料造成大小不同的坡度嗎?
(2)不同坡度會造了,那我們在每一種坡度上實驗時應該測幾次?
(3)實驗的時候還要注意些什么呢?(老師在這里要引導學生在這里認識到在做實驗的時候,動手實驗很重要,但觀察、記錄也同等重要,逐步培養(yǎng)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能力。)
6、學生分組開展課內探究實踐活動。
(教師巡視,提示定時記錄,填寫記錄表。)
7、組織匯報,課件統(tǒng)計數據,交流并分析實驗數據。
(學生課內匯報各組的實驗數據,教師隨機匯總,學生分析實驗數據,得出實驗結果。)
8、解疑:你們猜猜小明最后選了哪一個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播放動畫)看來,斜坡確實是個好辦法。
六、聯系實際,認識斜面變形。
1、出示公路模型,引出問題:現在有高、低兩條公路(距離較遠),你有辦法讓兩條公路的車輛在這一段互相流通起來嗎?
2、學生交流辦法:搭建斜坡。
3、提出更難的問題:現有這兩條公路距離很近,你還有辦法讓兩條公路的車輛互相流通起來嗎?你還有辦法讓兩條公路上的車輛還像剛才一樣省力互相流通起來嗎?
4、引導觀察:將直線斜坡引橋變成了什么形狀?
5、小結:像這種變形斜坡叫螺旋。這種螺旋引橋在哪里可以見到呢?
6、出示圖片:這些圖片中哪里用到了斜坡及螺旋,有什么作用?
七、課內小結,延伸課外:
1、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同學們有了哪些收獲?
2、指導課外探究:
在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地方用到了斜坡及螺旋,我們可以開展更深入的觀察、記錄,看一看,你有沒有新的發(fā)現。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的
1. 初步認識空氣和皮球的關系。
2. 享受集體做游戲的樂趣
3. 發(fā)展探索精神。
活動準備
皮球、氣球、打氣筒。
活動過程
1.出示未充氣的皮球和充了氣的皮球,讓幼兒觸摸和辨認,說一說它們兩個有什么不一樣。
2.啟發(fā)幼兒想辦法怎樣給未充氣的皮球充氣。
3.老師示范用打氣筒給皮球充氣,讓幼兒感受皮球在充氣過程中的變化,并說說皮球為什么鼓起來了,里面有什么。
4.老師再出示未充氣的氣球,請幼兒說說它的玩法。然后給氣球充氣,老師協(xié)助用橡皮筋把口扎緊,讓幼兒嘗試接拋氣球。
5.解開橡皮筋,放開氣球,讓它飛出去。(在這個階段勿須深入解釋,只當作一種游戲,引發(fā)幼兒的興趣。)
6.請幼兒也來玩放氣球的游戲。給每位幼兒分發(fā)一個充了氣的氣球(不必充得太大),請幼兒用手捏緊,然后一起放開,看看誰的氣球飛得最遠。
總結分享
請幼兒雙手圍圈,表現氣球在充氣過程中的變化。
活動評價
1.對活動感興趣,能大膽講述自己的觀點。
2.知道氣球充氣前后的變化。
活動建議
1.內容可以擴展,組織幼兒用身體的不同部位碰擊氣球,促進身體的協(xié)調發(fā)展。
2.在益智區(qū)投放各種充氣玩具,供幼兒在分區(qū)活動時間自由操作,進一步感受空氣和充氣玩具的關系。
3.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可引導幼兒用不同的形式來表現氣球,提高幼兒運用多種材料表現物體的能力。如畫、剪貼、裝飾氣球、設計動物氣球等,可由幼兒一人單獨完成,也可集體制作“氣球小世界”畫卷。
4.教師可組織內容豐富的親子活動,進一步激發(fā)幼兒對氣球的喜愛之情。如組織家長與幼兒一起吹氣球,并在氣球上面畫上自己喜歡的圖案,懸掛在活動室;以家庭為單位,組織運氣球比賽,感受氣球易飄浮的特點。
活動結束:
小朋友一起探討。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科學教案《賽車》04-07
科學教案范文04-06
有關科學教案06-12
科學教案:蝸牛09-11
春天科學教案03-09
走進科學教案12-08
關于科學教案07-27
關于科學教案07-24
身邊的科學教案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