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科學教案模板匯總六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教案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科學教案 篇1
重點
①正確描述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②能用多種方法論證地球是個球體。
難點
現在研究地球形狀和大小的意義。
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準備:利用絡或書刊收集世界各國古代人類關于地球形狀傳說的資料或圖片。
教學器材:收集相關圖片、資料;籃球、直尺、鉛筆;相關投影片;地球儀。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引入):茫茫的宇宙浩瀚無際,它不斷的吸引著我們人類去探索,你知道人類目前了解的宇宙中生命物質只存在于哪個星球嗎?
(板書)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提問)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嗎?你知道古人對地球形狀有哪些看法嗎?
(學生交流)介紹、展示自己資料。
()老師可根據情況做適當的補充(結合相關投影圖片):
1.印度人認為世界是由幾只巨象的背撐著,世界的中央是高聳的山脈,巨象站在一只大烏龜的龜背上,烏龜則騎在一只盤踞的眼鏡蛇身上(書中有插圖,可讓學生自己看圖敘述)。
2.埃及人認為天被高高的山撐著,星星則從天上垂下,太陽乘著一艘小船,順著一條大河流到各地。
3.人則認為天像一只圓圓的大鍋蓋,蓋在方形的土地上,天是由八根柱子支撐的,形成了“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盤”的說法,后來隨著人們視野的擴大,很多現象說明大地不是直覺的那么平,于是人們臆想的大地變成了一只倒扣的盤子,天像一頂半圓的斗笠,于是又有了“天如斗笠,地如覆盤”的說法。
(提問)在今天看來這么簡單的一個問題,在古人卻一直是一個難解的迷,你認為古人只能觀察到“天圓地方”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問)請你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才能夠看到地球的全貌?你能進一步出觀察巨大物體形態(tài)特征的方法嗎?
(提問)人類是直到利用人造衛(wèi)星拍攝到地球照片后才認識到地球是一個球體的嗎?
(提問)那你知道人類都通過觀察哪些現象,完成哪些活動開始逐漸認識地球是個球體的嗎,你能提出一些證據嗎?
學生討論: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老師可根據情況做適當補充(結合相關投影圖片):
1.兩千五百年前,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坐在海邊的高山上,看著海上的船,他發(fā)現船桅桿會先出現,然后船身才出現,所以他認為地球的表面應該是彎曲的。
2.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發(fā)現月食時,月亮上地球的影子是圓弧形的,因此他推測地球是圓的。
3.在哥倫布之后,過了二十多年,麥哲倫率領一支船隊從西班牙出發(fā),他向西航行經過大西洋,再繞過南美洲南端,越過太平洋,他的船隊終于回到了西班牙,完成了繞地球一周的創(chuàng)舉,證明了地球是個球體。
(實驗驗證)學生利用老師的材料,設計實驗驗證人們觀察到“在海邊看遠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桅桿頂最后消失,觀駛向岸邊的船只,先看到桅桿頂,后看到船身”這一現象能說明地球是彎曲的。
(承轉)隨著人們活動范圍的擴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經歷了漫長的認知過程后人們終于認識到地球是一個球體。
(板書)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學生觀察:觀察人造地球衛(wèi)星拍攝的地球照片,描述地球的面貌。
(承轉)人造地球衛(wèi)星拍攝的地球照片確證了地球是個球體,可通過科學測量人們又有了新發(fā)現。
(學生觀察)“地球大小”的圖片,說出地球赤道半徑、極半徑的長度,描述地球形狀。
(練習)計算出地球赤道半徑和極半徑二者的差值,體會“地球看上去是很圓”的說法的含義。
(學生觀察)“精確測量的地球”圖片
(介紹)通過科學測量人們發(fā)現地球并不是一個正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橢球體,且經過更精密的測量發(fā)現地球也不是一個規(guī)則的橢球體,北半球稍微細長一些,南半球稍微短粗一點,夸張的說,有點像“梨”,稱為“梨形體”,但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是沒有窮盡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觀測和計算精度的提高,人們對地球形狀將會有更新的認識。
()現代測量顯示,地球的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赤道半徑約為6378千米,極半徑約為6357千米,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約為5.1億平方千米,是陸地面積的50多倍,它為我們了廣闊的空間。在太陽系中論大小地球排列老五,與太陽比,太陽的直徑是地球的109倍,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地球與太陽比起來又顯得十分渺小,在宇宙中就更是滄海一粟了,它只是宇宙中的一顆普通的行星。
(學生計算一人日行40千米,繞地球赤道一周需要走多少天?多少年?
(板書)研究地球形狀和大小的意義
(學生討論)你認為研究地球形狀和大小有什么意義?
老師可做適當的引導(以下內容可根據學生回答進行引導,不必涉及過多、過深):
繪制精度較高的地圖,首先就要詳細而準確地研究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研究地球氣候、植被、生物等資源的分布規(guī)律,探求晝夜長短變化、四季更替等自然現象的規(guī)律、成因都離不開對地球形狀的研究。
進行雷達探測、火箭、衛(wèi)星的發(fā)射,無線電通訊的轉播等人類活動時都不能忽視地球形狀對其的影響。(見上圖)
研究地球上生命物質存在的條件時,離不開研究地球形狀和大小。
()通過本課學習我們能正確的描述地球的形狀和大小了,同時我們也了解到人類對事物的認識是循序漸進、不斷發(fā)展、不斷完善的,并體會到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強大動力是社會的需求。
教案點評:
教會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觀察圖片、設計實驗驗證等多種方法了解前人對地球形狀、大小的認識過程,感受人類對事物的正確認識是隨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而不斷完善的,使學生從小就有敢于質疑的勇氣,這比教給學生現在人們認識的地球是什么形狀更重要;而對能力比較強的學生提出:“現在研究地球的形狀和大小還有什么意義?”這樣的問題,利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體會知識的有用性。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能通過實驗探究哪種材料適合做鼓面。
能按照書上的要求制定出制作小樂器的小組計劃。
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制作簡單的小樂器。能對自己和別人設計、制作的小樂器進行客觀的評議。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制定小組制作計劃的過程中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
愿意與小組其他成員分工完成小樂器的制作任務
科學知識目標:能說出聲音的大小、高低與物體的振動有什么關系。
教學準備
圓口容器、氣球、塑料袋、棉布、牛皮紙、橡皮筋或膠帶、剪刀等
教學過程
一、引導學生認識書中的各種樂器,并提問:你們認識這些樂器嗎?你會彈奏嗎?
告訴學生不同的樂器會產生不同的聲音并且聲音的高低大小也不同
二、活動一:做小鼓。
1、用有圓形口的容器做鼓身,選擇不同的材料如橡膠薄膜、塑料薄膜、牛皮紙做鼓面,用橡皮筋和膠帶將它繃緊在鼓身上敲擊鼓面,仔細聽聽發(fā)出的聲音。
以教師演示為主以技能訓練為重點
2、提問:敲擊不同材料的鼓面發(fā)出的聲音一樣嗎?哪種材料更適合做鼓面,為什么?
三、活動三:制作自己的小樂器。
1、讓學生先欣賞一些同學做的小樂器。
學生認樂器
學生動手實驗
學生討論
得出結論:聲音與材料的性質有關,材料不同樂器演奏的效果也不同
2、布置制定小組計劃
試一試,怎樣讓自己制作的小樂器發(fā)出聲音?怎樣讓小樂器發(fā)出高低大小不同的聲音?
布置討論任務:對同學們制作的小樂器進行評價。
四、教師總結全課,制定小組計劃。
學生得出結論:聲音的大小與物體振動的強弱有關;聲音的高低與物體振動的快慢有關。
學生討論 制定小組計劃的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能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認識植物世界;能通過查閱
書刊及其他信息源廣泛了解植物知識;能針對不同的植物分
析植物體的各部分;學會從整體到部分觀察植物的方法。
2、愿意與同學交流對植物的認識,體驗到合作交流可
以更好的完成認知。
3、能指認植物的六大器官,認識到植物世界的多樣性。
教學重點:對植物“身體”的組成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教學難點:概括、歸納植物體共同的特征。 教學準備:課件、各種植物的視頻
教學過程:
一、課前體驗,初步感悟
1、(出示課件小茶壺):這是一個小茶壺,看一看,
小茶壺是有幾部分組成的?
(壺蓋、壺身、壺嘴、壺把)
2、(出示課件):這只小的身體是由哪幾部
分組成的?
(頭、胸、腹三部分,頭上一對觸角,胸部六條腿)
3、師:那么,植物的身體是由幾部分組成的?今天我
們就來研究植物的“身體”。
(板書課題:植物的身體)
二、課中體驗,探索求知:
1、師:老師這里有一段視頻資料,我們一起來看看。(教師出示視頻片段,讓學生觀察。)
2、學生談觀察后的體會,認識到植物世界的種類繁多,形態(tài)各異。
3、教師出示課件:地球上的植物,目前人們已知的大約有30多萬種。
4、去戶外觀察植物需要準備些什么呢?
(1)觀察前要想好觀察什么,觀察時要認真、細致。
(2)可以借助工具來測量,要按一定的順序,別忘了把觀察結果記錄下來。
(3)注意保護好植物。
2、教師出示實物:辣椒的植株,讓學生觀察,提醒學生觀察時要認真、仔細。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恍┩暾闹参铮@是什么植物?下面小組觀察討論。
教師出示問題:
(1)植物的身體可以分為那幾個部分?
(2)指說各個部分。
(3)小組討論植物身體的構成。
師小結:這棵辣椒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組成。你還見過那些植物具有這六種器官?
4、教師出示其它綠色植物的圖片,師:對,(出示課件):像向日葵、鳳仙花、辣椒、蘋果樹這樣的植物,它們
都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組成。(板書)
5、師:在植物的王國里,有許許多多的成員,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這六部分構成的呢?
6、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7、匯報結果。
8、教師小結:常見植物的“身體”一般都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組成。這六個部分,有的植物在某段時間可同時看到;有的植物由于各部分分別出現,不能同時看到;也有某些植物沒有根、莖、或不開花、不結果。這需要大家平時要多注意觀察。
(教師出示苔蘚、蕨類植物圖片)
苔蘚植物有兩個器官,分別是:莖,葉。
蕨類植物有三個器官,分別是:根,莖,葉。 藻類植物有一個器官,無根,莖,葉的分化。實際上藻體就是一個簡單的葉。
9、今天我們了解了植物的身體結構,那么,同學們想一想植物與人類有什么關系呢?(學生討論、交流)
10、教師小結:植物可以給人類提供食物,可以美化環(huán)境,為人類呼吸提供氧氣等,我們吃的食物,住的房子,用
的家具都離不開植物,保護植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三、課后拓展
1、通過我們今天的探討,你有哪些收獲?你感覺自己表現如何?
2、課后制定一份觀察計劃,繼續(xù)對植物進行研究。 板書設計:
1、植物的身體
根 莖 葉 花 果實種子 第四課時 植物的根和莖
教學目標:
1. 觀察多種植物的根和莖,了解它們的作用。
2. 能完成植物根和莖的實驗,并做出自己的解釋。 教學重點:知道植物根和莖的作用是什么。
教學難點:怎樣用實驗去證明植物根和莖的作用。 教學準備:
師備:多種多樣帶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別是根部分完好的小植物、一個能夠裝進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試管、水、少量食用油、一個滴管。
生備:一段新采集的植物的枝條(上有葉),一把小刀,少量已染色的水,兩個紙杯。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你們知道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和養(yǎng)分怎樣進入植物體內、怎樣到達植物身體的各部分呢?”
二、探究內容:
1. 引導學生做出解釋。
根從土壤里吸收水和養(yǎng)分,莖把水和養(yǎng)分輸送到植物身體的各部分。
2. 了解常見的植物都有根和莖。
3. 想辦法用實驗證明根具有吸收水和養(yǎng)分的作用,莖有向葉輸送水的作用。
(1)引導學生提出種種方法。
(2)選擇和教材上的實驗相近的方法,進行具體研究。 ?選擇什么樣的植物做實驗?
?用什么容器裝水容易看到實驗現象?
?怎樣知道容器內的水是不是減少了?
?怎樣防止容器內的水蒸發(fā)?
(3)設計實驗證明
根部吸收的水和養(yǎng)分通過莖輸送到葉上時,可提問:
?有什么簡便方法能夠幫助我們看到植物的莖確實具有運輸水分的作用?
?平時我們看到植物缺水葉子會變蔫,根據這一點我們能想出什么方法證明植物的莖有輸送水的作用?
科學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1.本課程讓學生了解植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了解向光性;向地性和向水性。本節(jié)內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2.通過對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讓學生對植物適應環(huán)境有一定的了解.對植物的生活習性有一定的認識.
學情分析
1.根據對該校學生的了解,應當多舉例說明,適當可以讓學生自己到田野中觀察.
教學目標
1.能夠對觀察到的自然現象(或所提供的事實)進行猜想。
2.能夠設計實驗研究植物的向性運動。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植物的向地性
2.植物的向水性
3.植物的向光性
4.植物的葉片互不遮蓋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1.提問:請你觀察傾倒在河邊的小樹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2.講述:生活中是否還見過類似的情況——是什么原因使它們變成現在的樣子?
3. 猜想假設:傾倒的小樹發(fā)生這些變化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學生猜想:根總是向下生長嗎?
根總朝著有水的地方生長嗎?
植物的莖、葉總朝著光生長嗎?
4.過渡:我們就從這些方面來研究大樹倒了后這些奇怪的變化吧!
二.活動 根總是向下生長嗎
1.擺出研究的問題:根總是向下生長嗎?
2.組內討論:老師這里有一些菜豆種子,你們能組內設計研究方案嗎?
3.匯報、交流設計的方案,教師引導學生看教材第3頁,了解實驗設計范例,完善實驗設計。
4.學生動手組裝裝置。
5.布置任務:經常在杯內的紙上澆寫些水,堅持觀察做好記錄。下星期交流。
三.活動 根總朝著有水的地方生長嗎
1.擺出問題。
2.組內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3.匯報、交流、完善。
4.組裝實驗裝置。
5.布置任務:按要求完成操作,堅持觀察,做好記錄,便于交流。
四.活動 植物的莖、葉總朝著光生長嗎
1.學生設計方案。
2.匯報、交流、完善方案。
3.保護盆栽植物,堅持研究。
科學教案 篇5
一、目的要求:
1. 能正確觀察出吸氣與呼氣時胸部發(fā)生的變化。
2. 用正確的方法測量自己的肺活量,能按照要求制作一個模擬肺進行呼吸的模型。
3. 能運用調查的方法,獲得有關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信息。
4. 能有根據地解釋人體吸氣和呼氣的過程,解釋每個人肺活量和心率不同的現象,能與其他同學交換自己的看法。
5. 能利用模型解釋呼吸系統(tǒng)主要組成部分的作用,并能舉例說明影響呼吸系統(tǒng)健康的因素。
6. 能分別提出幾條減少呼吸系統(tǒng)疾病和保持呼吸系統(tǒng)健康的具體措施。
7. 能舉例說明感冒時,應選擇什么藥物治療,并能對自己的選擇說明理由。
二、教學重點
1. 能正確觀察出吸氣與呼氣時胸部發(fā)生的變化。
2. 能利用模型解釋呼吸系統(tǒng)主要組成部分的作用,并能舉例說明影響呼吸系統(tǒng)健康的原因。
3. 能分別提出幾條減少呼吸系統(tǒng)疾病和保持呼吸系統(tǒng)健康的具體措施。
三、教學難點:
1. 能有根據地解釋人體吸氣和呼氣的過程,解釋每個人肺活量和心率不同的現象,能與其他同學交換白己的看法。
2. 能利用模型解釋呼吸系統(tǒng)主要組成部分的作用,并能舉例說明影響呼吸系統(tǒng)健康的因素。
四、教學過程:
1.導入:
A.談談自己是怎樣呼吸?
B.發(fā)現別人又是怎樣呼吸的?
2.學習新課
體驗呼吸
A.活動目標
1.能正確觀察出吸氣與呼氣時胸部發(fā)生的變化。
2.能有根據地解釋人體吸氣和呼氣的過程。
3.能按照要求制作廣一個模擬肺進行呼吸的模型,
4.能利用模型解釋呼吸系統(tǒng)豐要組成部分的作用。
B.活動過程
1.上課開始,先出示教材中健康肺和因吸煙而損傷的肺的對比圖片。
問:是否知道這是人體的哪個器官,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大的差別。雖然這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幾乎沒有什么難度,但可以起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并對呼吸器官的保健問題引起重視。
2.人每時每刻都在呼吸,可很少有人能仔細觀察.分析呼吸的過程。當學生明確肺是氣體交換的最重要器官后,組織學生反復體驗呼吸過程中胸部的變化。以吹氣球為例有助于學牛觀察胸部在呼吸時的起伏變化。
科學教案 篇6
過程與方法:
●通過查閱多種信息源,了解經典進化論的基本觀點及其受到的挑戰(zhàn)。
科學知識:
●知道達爾文經典進化論的基本觀點。
●能夠對生物的進化、適應和滅絕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
●知道自然淘汰、物競天擇的道理。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驗到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是十分奇妙的。
●意識到科學探索是永無止境的。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有關、資料。
●學生準備:課前查閱的相關資料。
教學步驟:
1、教師可在課前布置一部分學生分課題查閱好有關資料,在課堂上,研究相同課題的幾個人組成專家組進行匯報交流,最后各“專家”回到本組,向本組的其他同學進行講解。有條件的學校,也可組織學生當堂上網查閱資料并在網上交流。
2、在討論達爾文經典進化論的基本觀點的同時,教師結合教材中“牧民人工選擇綿羊毛色”的例子和“狼在夜間捕捉白色綿羊”的例子,它建立在三個業(yè)已得到確認的觀察基礎上:
(1)在每種機體內部的遺傳因素中,都存在某些變化;
(2)某種遺傳因素使某些個體在生存和繁衍方面具有超過其他個體的優(yōu)勢;
(3)這些具有遺傳優(yōu)勢的個體造就了更多的后代,這些后代的生存、繁衍能力也超過其他個體。
結果,數代成功的繁殖以后,這種具有遺傳優(yōu)勢特征的個體數量逐漸增加。——這是達爾文進化論的精髓。
3、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到:澄江化石等考古新發(fā)現挑戰(zhàn)的是達爾文的“生物的進化是緩慢的、漸進的”這一觀點。達爾文的觀點受到挑戰(zhàn),并不有損于他本人的偉大。——這只是又一次證明了科學探索是永無止境的。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身邊的科學教案07-13
有關科學教案06-12
關于科學教案07-27
科學教案范文04-06
科學教案《賽車》04-07
《氣球》科學教案08-27
科學教案:蝸牛09-11
走進科學教案12-08
關于科學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