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優(yōu)秀6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教案 篇1
設計意圖:
觀察物體的沉浮現象是幼兒很喜歡的探索活動,中班幼兒對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建構,但在汽水中的沉浮現象卻沒有相關的知識,而葡萄干在汽水中不斷沉浮“跳舞”的有趣現象,也引起幼兒無限的探索欲望。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與生活經驗,開展了本節(jié)科學活動“會跳舞的葡萄干”。讓幼兒獲得知識與經驗,萌發(fā)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
活動目標:
1.觀察葡萄干在汽水中的運動狀態(tài)。
2.對探索活動感興趣,通過個體的觀察、操作,找出問題的.答案。
活動準備:
知識準備:初步掌握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情況。
材料準備:1.雪碧。2.葡萄干。3.探索材料(瓜子、石頭、花生)。4.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幼兒探索欲望
1.我這里有一杯水,你猜這是什么水?
2.你是怎么猜到的?
3.我請來了一位舞蹈家,你們看它是誰?它是怎么在水中跳舞的?
二、提出問題,引導幼兒觀察
1.幼兒觀察葡萄干在汽水中的運動狀態(tài),方向。
2.在觀察的時候,如果你們有什么問題,可以先告訴我。(幼兒探索,教師記錄)
3.你們看了葡萄干跳舞后有什么發(fā)現呢?(教師根據幼兒回答進行記錄)
4.它是怎么在水中跳舞的?
5.你覺得它為什么會在水中上下運動?
6.為什么到了水面后又沉下去了呢?
7.要是沒有氣泡會怎么樣呢?
8.這里還有一些東西,請你們猜猜哪些會跳舞,哪些不會跳舞?
9.幼兒動手操作、觀察,并進行記錄。
10.集體討論哪些物體會在汽水中跳舞,哪些不會。
三、教師小結
原來汽水中的小泡泡就像大力士一樣,他們一起合作用就把汽水中的物體拖起來,讓它跳舞了。
活動反思:
活動材料使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物,將科學現象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有利于萌發(fā)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活動注重自然過渡,即探索交流——思考討論——體驗感受——經驗提升,讓幼兒在活動中不斷地獲得知識與經驗,在情感上獲得愉悅與滿足。為每個幼兒都能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從幼兒最感興趣的操作活動入手,讓幼兒通過實驗、記錄去積極主動地獲得相關知識,通過記錄、分享、交流的形式,讓幼兒不斷積累學習經驗,并且通過與材料的相互作用發(fā)現和建構知識,從而發(fā)現汽水中氣泡與沉浮之間的秘密,萌發(fā)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讓幼兒感到“科學并不遙遠,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不足之處:
1.記錄表的使用方式幼兒不太理解,不明白如何如進行記錄,應在之前進行示范、講解,或重新按照幼兒的特點優(yōu)化設計。
2.多提供一些“說”的時間,滿足幼兒探索交流的愿望。
3.教學形式再開放些,有利于培養(yǎng)幼兒的自主性學習能力。
科學教案 篇2
教 材 :河北省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科學》五年級(上冊)
教學目標 :
1、科學知識:通過實驗操作活動,使學生認識冷水和熱水“相遇”之后,熱是怎樣傳遞的。
2、科學探究能力:通過實驗的操作和分析曲線圖,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的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能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感受及對實驗的結果分析結論。
教學重難點:實驗條件的控制
分組實驗材料:
鐵架臺、燒杯、錐形瓶、溫度計、冷水、熱水、保溫板。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一、導入。 今天,我們繼續(xù)研究冷水和熱水。 | 開門見山,直接點題。 | |
二、提出問題,進行猜想。 當我們把盛有冷水的容器放入盛有熱水的容器中時,兩個容器中水的`溫度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猜想。 | 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為下面實驗做好鋪墊。 |
三、明確思路,進行實驗。 1、指導學生認識實驗材料。 2、講解實驗方法。(播放課件) (1)測量兩個容器中水的初始溫度。 (2)把盛有冷水的錐形瓶放入盛有熱水的燒杯中。 (3)把兩支溫度計分別放入冷水和熱水中,調整溫度計的位置。 (4)用保溫板蓋住杯口。 (5)觀測冷水和熱水每隔1分鐘的溫度變化,并做好記錄。 | 學生認識實驗材料,明確實驗方法。 小組討論分工情況。 學生根據教師提示,分組組裝實驗儀器,進行實驗。 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做好實驗記錄。 | 學生以小組形式組裝實驗模型,做實驗,觀察現象,發(fā)現問題,找結論,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增強學生之間的情感。 實驗中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實驗現象、控制實驗條件進行實驗的能力。 |
四、整理數據,歸納結論。 1、教師講解曲線圖的繪制。 2、從曲線圖中,你發(fā)現了什么? 3、熱在冷水和熱水中是怎樣傳遞的? | 學生繪制曲線圖。 觀察、分析曲線圖,進行全班交流。 學生根據對實驗現象及數據的分析,通過全班交流,得出結論。 | 培養(yǎng)學生學習用曲線圖整理實驗信息,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科學結論的科學探究能力。 |
五、鞏固運用。 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 學生根據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解釋這些生活中的現象。 | 培養(yǎng)學生善于用掌握的科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意識到“科學服務于生活”。 |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發(fā)展幼兒對周圍事物的觀察能力。
2、幼兒能夠把觀察到的東西用語言清楚地表達出來。
重點及難點:
幼兒能夠觀察到事物的變并用語言表達出來。
活動準備:
紙、筆人手一份。
活動流程:
導入、尋找老師自身的變化→找教室里的變化→找教室外的變化→畫漸變圖。
活動過程:
(一)、導入
師:孩子們,我還是小毛頭的`時候,我的爸爸媽媽給我取了名字,叫我“小囡囡”,后來,我慢慢長大了,瞧,現在我變成了一個大姑娘了,你們說我還會變嗎?會變成什么樣?
1、尋找老師的變化
2、尋找自身的變化
(二)、找教室里的變化
幼兒去教室四周圍找,找到后逐一講述。
(三)、教師外的變化
幼兒結伴商量后再講述。
(四)、畫漸變圖
幼兒畫好以后互相交流。
(五)、結束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復習大、小,認識紅色、黃色、綠色并進行分類。
2、通過活動,學習按指令向一個方向爬,并能做到正確、快速、不擁擠。
3、通過對唱游戲,感知歌曲的對答情趣鞏固對顏色的認識。
活動準備:
1、趣味練習:找相同的顏色
2、紅、黃、綠小魚若干。
活動過程:
—、找相同的顏色
1、聽音樂開火車進教室。
2、師生問候:挨個抱著每個寶寶親吻表示問候。
3、出示課件
請小朋友找出相同的顏色。
二、認識紅、黃、綠
1、音樂游戲:《好看的.顏色在這里》
今天的小貓真漂亮,小朋友看看都有哪幾種顏色?
(紅、黃、綠)
2、我們共同用好聽的聲音來問候吧!
一唱一答的形式,按顏色進行回答。
三、教師帶幼兒復習鞏固對顏色的認識(唱歌)
1、向指定方向爬,并取物。
2、鞏固認識紅、黃、綠三種色彩。
請小貓們把取回來的魚按顏色進行分類。
3、進一步鞏固認識紅、黃、綠三種色彩請小貓根據自己身上的顏色去捉魚。
四、活動結束
小貓玩累了需要回家休息,請小貓按照身上的顏色乘坐火車回家。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在“觀察折疊小人”活動中能夠有所發(fā)現,提出問題。
2、能夠從琴納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啟發(fā),知道科學就是提出問題并想辦法尋求問題解答的過程。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科學是什么。
2、知道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對科學課的學習產生興趣。
2、想知道,愛提問。
教學重點:初步了解科學是什么。
教學難點:從科學家的經歷中了解科學探究的大致過程。
教學準備:
插圖、琴納和牛痘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從這學期開始,我們將學習一門新的課程“科學”。
2、提問:你知道科學是什么嗎? (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科學是什么。
(1)、討論“什么是科學?”
讓學生根據已有經驗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2)、引導學生看課本第2頁插圖,開闊一下視野。
(3)、提問:圖上的人在做什么?讓學生說一說插圖的內容,教師適當地加以補充說明。
(4)、談話:只有科學家那里才有科學嗎?你有沒有做過下面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書中圖片)想一想,你為什么想做這些事情?(學生交流)
(5)、師生小結:使學生認識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2、琴納和牛痘的故事。
(1)、老師講故事、學生自己閱讀等不同方法讓學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問:從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琴納是個善于觀察和思考的醫(yī)生。在故事的開始部分,他有什么發(fā)現?(學生交流)
(3)、正因為有了這個新發(fā)現,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問題?此后,他又分別做了些什么事情?
(4)、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提出問題——尋找可能的原因——做試驗證明——試驗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復述一遍琴納的故事嗎?學生復述故事。
(6)、搜集資料,找出其他科學家在研究活動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學是什么。
(1)、教師講解并演示活動方法,學生嘗試操作。
(2)、要求學生邊做邊觀察,然后說說自己有什么發(fā)現。
(3)、學生匯報。
(4)、提問:有誰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
(學生回答,若沒有學生能說出來,教師作簡單介紹)
三、全課總結:
1、提問:通過前面的.學習,你能告訴我們科學究竟是什么嗎?
2、學生分組交流,并向全班同學講述自己的想法。
3、總結:科學就是提出問題并想辦法尋求問題答案的過程。(板書)
1.2做一名小科學家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從探究紙鸚鵡“站立”的秘密活動中提出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問題。
2、學會從身邊的事物中提出問題。
知識與技能:
找出自己親身經歷的事與科學家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相似之處,認識科學是什么。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樹立我們也能做科學的信心,立志從小做一位小科學家。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曲別針、卡紙等。
學生準備:剪刀、彩筆、夾子等;課前收集自己最喜歡的科學家的資料。
教學重點:感受自己的探究活動與科學家研究活動的相似之處。
教學難點:找出降低重心使物體平衡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會站立的紙鸚鵡導入:
1、教師出示會站立的紙鸚鵡。
2、談話:今天科學課老師帶來了一只紙鸚鵡,它能夠站立在老師的手上。好玩嗎?你們想不想也來做一個呢?
(二)、探究活動:
活動一、制作紙鸚鵡,探究其中的奧秘。
1、教師介紹做紙鸚鵡的材料。
2、學生動手做,教師巡視指導。
3、嘗試:讓紙鸚鵡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紙環(huán)上。(或成功或失敗)
4、引導學生思考:鸚鵡為什么能站在紙環(huán)上不掉下來?(怎樣才能讓鸚鵡站在紙環(huán)上不掉下來?)
5、分組試驗,商量可行辦法。(提示:把想到的辦法簡單記錄在活動記錄紙上。)
6、分組匯報、評價方法的可行性和簡便性。
7、教師做整個活動的總結。
活動二:想辦法讓更多的東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問:除了讓紙鸚鵡站在你的手指上,你還能讓其他東西(比如:鉛筆、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嗎?
2、學生分組活動。
3、談話:別上回形針試試,換作夾子試試。
4、交流發(fā)現,尋找相似之處。
(1)、提問:剛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體是否能站立時有什么發(fā)現呢?
(2)、學生交流、匯報。
(3)、談話:同學們想想看今天我們科學課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課后繼續(xù)研究怎樣讓更多的物體站起來。
(三)、總結拓展。
1、講述:科學研究是個復雜的過程,有些結論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現在都內有得到準確的答案。比如:……
2、談話:運用大家發(fā)現的原理,可以讓許多物體“站”起來,你能利用這個原理制作一個玩具嗎?
3、你們準備怎么做?做之前需要準備些什么?
4、學生分組討論、思考,鞏固課中的學習發(fā)現。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列舉生物的形態(tài)適應環(huán)境的具體實例。
2、過程與方法:能用簡單的工具對物體進行定量觀察,采集數據,并做簡單記錄。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知道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
教學重點:
能用簡單的工具對物體進行定量觀察,采集數據,并做簡單記錄。
教學難點:
知道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
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法
教學準備:
圖片
教學過程:
活動一:找出圖中的動物。
1、找動物,意識到動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
2、交流我們的發(fā)現。
3、資料卡。
(1)保護色:生物的體色與周圍環(huán)境越相似,就越容易隱蔽自己,有些動物,如變色龍,能改變身體的顏色,適應不同的環(huán)境。
特點:不易被發(fā)現。
作用:利于躲避敵害或捕食。
例子:北極熊 雷鳥 變色龍 比目魚
(2)警戒色:毒箭蛙用鮮艷的顏色來警告掠食者——不要吃它。
特點:色彩鮮艷,容易被發(fā)現。
作用:對敵害起預先示警的作用。
例子:黃蜂 有毒毛的蛾類 銀環(huán)蛇 瓢蟲
(3)擬態(tài):枯葉蝶借助與枯葉相似的外表保護自己免遭其他捕食者的`侵襲,這是一種昆蟲對另一種昆蟲或植物形態(tài)的模仿。
特點:酷似他物,不易識別。
作用:利于避敵,捕食。
例子:竹節(jié)蟲 枯葉蝶 螳螂 蜂蘭
活動二:動物適應環(huán)境的例子還有哪些呢?
1、了解其他動物適應環(huán)境的事例。
青蛙冬眠 烏賊釋放墨汁 壁虎斷尾
2、整理研究結果。
給處在叢林、沙漠等不同環(huán)境中的士兵設計服裝。
板書設計:
1、保護色:
特點:不易被發(fā)現。
作用:利于躲避敵害或捕食。
例子:北極熊 雷鳥 變色龍 比目魚
2、警戒色
特點:色彩鮮艷,容易被發(fā)現。
作用:對敵害起預先示警的作用。
例子:黃蜂 有毒毛的蛾類 銀環(huán)蛇 瓢蟲
3、擬態(tài)
特點:酷似他物,不易識別。
作用:利于避敵,捕食。
例子:竹節(jié)蟲 枯葉蝶 螳螂 蜂蘭
教學后記:學生能用簡單的工具對物體進行定量觀察,采集數據,并做簡單記錄。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 講科學用科學教案09-26
科學教案04-06
科學教案【經典】07-25
科學教案07-20
中班科學教案:放屁_中班科學教案07-05
科學教案托班科學教案認識紅色綠色11-03
關于科學教案07-24
關于科學教案07-27
身邊的科學教案07-13
科學教案《賽車》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