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8篇(實用)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nèi)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shù)慕虒W方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科學教案 篇1
設計意圖:
幼兒天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對周圍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別強,日常生活中,幼兒已接觸很多工具(鉛筆.彩筆.油畫棒),對它們十分感興趣,但幼兒對工具的認識僅是一些感性經(jīng)驗,對工具的具體用途.種類還不是很了解,本次活動我讓孩子通過操作,觀察及講述等方法,讓孩子在自主活動中增添一些科學知識。
活動目標:
1.讓幼兒了解工具的名稱以及它們的用處;
2.幼兒能夠正常的使用工具;
3.幼兒能夠積極參與活動,在活動中體驗,觀察和探索的樂趣。
活動準備:
1.課前收集各種工具,如漏斗.漏勺.鑷子等;
2.準備所需材料米.沙子.石子.棉花;
活動過程:
一.先向幼兒布置本節(jié)課的任務;
1.師:“老師今天非常開心,因為老師收到了一個大禮盒,先讓幼兒猜下禮盒中會是什么樣的禮物,然后打開禮盒一起看下都有什么,從而引出本節(jié)課的四項任務;
2.先讓幼兒在沒有工具的情況下,試著去完成這四項任務(放音樂,音樂開始,幼兒開始動手操作,音樂停,幼兒停止操作);
3.讓幼兒說說在完成這四項任務時,遇到了什么樣的困難,然后讓幼兒想下有沒有什么好辦法來解決,從而引出所需要的工具,并讓幼兒初步認識這些工具的名稱;
4.發(fā)放工具,讓幼兒重新去完成這四項任務(放音樂,音樂開始,幼兒開始動手操作,音樂停,幼兒停止操作);
5.幼兒在工具的幫助下完成任務后,再提問幼兒在使用工具完成任務時,有什么樣的感受,從而讓幼兒了解工具的用處;
6.展示禮盒中剩下的其它工具及其用處。
活動小結(jié):
1.本次活動我們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孩子們的主動性,讓他們充分討論與實踐并在探索中獲得快樂與成長,通過這一部分,孩子們不僅能識別各種工具的材料,體驗大膽猜想和認真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我注意貫徹“做中學”的'思想,引導孩子們親科學探究的過程并且互相交流,取得的效果還不錯。
2.全班幼兒對這次活動很感興趣,而且可以聯(lián)系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積極地動手操作,當說到自己用了什么工具的時候,孩子們興趣更高了,說出了自己想到的各種各樣的方法,提高了幼兒口語表達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科學教案 篇2
設計思路:
十月中下旬是托班孩子由“適應階段”逐步向 “發(fā)展階段”過渡的時期,在這一時期投放有趣的材料,開展有趣的游戲活動,不僅能滿足托班孩子身體動作發(fā)展的需要,歡樂的游戲氛圍還能引發(fā)孩子的愉悅情緒。玩具“拉拉”是此階段非常適宜投放的游戲材料,它具有色澤鮮艷、質(zhì)地柔軟又富于變化的特點,多變的玩法吸引著孩子的參與興趣,同時也能豐富孩子的認知體驗。
活動目標:
樂意模仿教師的動作,參與游戲,感受和教師、同伴一起游戲的快樂,并從中獲得愉快的情緒體驗。
活動準備:
1.用松緊帶和紅、黃、藍、綠四種顏色的絲絨布縫制玩具“拉拉”,每個孩子人手一個。
2.“拉拉樹”兩棵。
活動過程:
一、環(huán)節(jié)一:發(fā)現(xiàn)“拉拉”、找找“拉拉”
1.教師和孩子圍坐在“拉拉樹”邊,教師示范如何將樹上的“拉拉”找出來,向孩子介紹新玩具。
●重點提問:看,它是誰?這個“拉拉”是什么顏色的?
●觀察要點:孩子的視線是否被“拉拉”吸引。
2.引導孩子一起找找、看看,動手拉出“拉拉”。
●重點引導:鼓勵孩子動手,找到藏在樹洞里的“拉拉”,并用力拉出來。
●觀察要點:孩子是否愿意和同伴一起去找“拉拉”。
3.說說自己手中“拉拉”的顏色、特征等,為“拉拉”取名字,如紅拉拉、綠拉拉等。
●重點提問:你的“拉拉”是什么顏色的?叫什么名字?
●觀察要點:孩子是否能開口回應教師,是否有親近“拉拉”的表情、動作或語言。
4.小結(jié):對“拉拉”說一句話,如×ד拉拉”,我喜歡你,我要親親你(鼓勵每個孩子開口表達)。
二、環(huán)節(jié)二:模仿教師玩“拉拉”
教師利用“拉拉”的彈性,配以情境性的語言,引導孩子模仿教師的動作玩“拉拉”,感受“拉拉”可以變長變短的特性,體會模仿游戲的樂趣。
1.游戲:“拉拉”變變變——“拉拉拉,用力拉,拉拉變長了;變變變,拉拉變短了;變變變,拉拉變長了,拉拉親親孩子小臉蛋;變變變,拉拉變長了,拉拉親親孩子小手手”(要及時鼓勵與回應和教師一起做動作的孩子:你真棒,“拉拉”喜歡你)。
●觀察要點:孩子能否模仿教師玩“拉拉”的動作,能否聽懂教師的情境性語言,是否會用“拉拉”來碰觸身體的各個部位。
2.游戲:套“拉拉”——“變變變,拉拉變成圓拉拉”(指導孩子自己動手將松緊帶的套環(huán)套在大紐扣上,變成一個圓拉拉)“套套套,套拉拉,拉拉套在手臂上,親親小拉拉;套套套,套拉拉,拉拉套在小腳上,親親小拉拉;套套套,套拉拉,拉拉套在脖子上,親親小拉拉”。
●觀察要點:孩子套的動作是否正確,關注個別有困難的孩子,給予幫助。
三、環(huán)節(jié)三:和同伴一起玩“拉拉”
1.游戲:開火車
引導孩子將自己的“拉拉”和同伴的`“拉拉”套在一起,變成一個大“拉拉”,兩組孩子手握大“拉拉”,玩開火車的游戲。
●觀察要點:孩子和同伴共同游戲時的情緒是否愉悅,注意調(diào)控游戲節(jié)奏,由慢到快。
2.游戲:做小“餅餅”、大“餅餅”
將兩根長“拉拉”分別變成兩個圓“拉拉”,將孩子團團圍住,變成一個小“餅餅”。將所有的“拉拉”合并成一個最大的圓“拉拉”,將所有的孩子圍合在一起,變成一個大“餅餅”。
●觀察要點:關注孩子和同伴身體接觸時的情緒反應,注意控制人數(shù),逐漸增加人數(shù)。
3.小結(jié):“拉拉”玩得有點累了,我們把“拉拉”送回家吧,跟“拉拉”說再見。
活動建議:
第一,模仿和重復是托班孩子最主要的學習方式,但這種模仿和重復不能是單調(diào)的、乏味的,而是要在富有變化的游戲情境中,在快樂的情緒感染下,不斷地在模仿和重復中學習。因此,教師可以在活動中利用富有節(jié)奏感的情境性語言,營造不同的游戲情境,讓孩子充分感受玩具“拉拉”的“多變”和“好玩”,吸引孩子圍在教師身邊,模仿教師的動作玩“拉拉”,同時初步建立小群體活動的經(jīng)驗。當孩子們發(fā)現(xiàn)“拉拉”在自己的把玩、操作中發(fā)生種種變化時,這種滿足感、成就感會給他們帶來愉悅的情緒體驗。
第二,在活動中,教師應該先充分地和孩子一起玩,滿足孩子對教師的依戀,建立“和教師一起玩真開心”的情感。然后,教師可以組織身邊2~3名孩子一起玩,再逐漸擴大到5~6名孩子共同玩一個游戲,讓孩子們體驗與同伴共同游戲的歡樂,對處于從適應期向發(fā)展期過渡階段的托班孩子來說,建立與同伴交往的經(jīng)驗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托班教師要有非常明確的“每一個”的意識,即在活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關注每一個孩子的不同反應和活動情況,然后及時作出調(diào)整。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教學,要求學生知道簡單機械——斜面的作用,以及斜面在實際中的應用。
2.他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會做說明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實驗。
3、愿意與同學交流使用斜面的好處和不足。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研究斜面的作用。
教學難點:
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準備:簡單機械實驗盒、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課時:2課時
一、導入
談話:要把一大桶油從地面運到汽車上,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一種既簡單又省力的方法,是從地面到車廂斜著搭一塊木板,把油桶沿著傾斜的木板推上去。一塊木板,當把它從低處到高處搭成一個傾斜的平面,并沿著它向上搬運物體時,它就成為一種簡單的機械——斜面。(板書課題:斜坡的科學)
二、研究斜面的作用
1、討論:一大桶油很重,一個人搬不動;可是沿著斜面,一個人就能把它推上汽車。這說明斜面有什么作用?
2、感受:把一個物體提高到一定的高度,體驗利用斜面和不利用斜面由什么不同。
3、分析斜面的'工作圖,提出自己的猜想:
(1)重物被抬高的高度是否相同?
(2)重物被抬高時所走的距離是否相同?
(3)重物被抬高時是否有其他物體幫助托住了該物體?
我們小組的猜想是 。
4、設計實驗方案,分小組開展實驗。
①把木塊立在桌上,將木板(光滑面朝上)的一頭支在桌面上,另一頭架在木塊上,使其成為一個斜面。
②每組滾輪用測力計把它提起,觀察用多少力?
③把滾動的圓木放在斜面下端,通過測力計拉著它沿斜面向上滾動,速度要慢、勻,觀察用多少力?
④及時記錄好有關數(shù)據(jù)。
5、分析整理。
6、匯報交流實驗結(jié)果。
第二課時
三、把斜面“卷”起來
1、照圖做一做,看看斜面卷起來會變成什么樣子?
2、討論交流:
(1)分析兩圖中螞蟻爬行的路線由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卷起來的斜面由什么優(yōu)點?
3、畫出幾個不同坡度的斜面,將它們剪下來,卷在鉛筆上,看看它們有什么不同?
4、交流本組的發(fā)現(xiàn)。
四、斜面的應用
1、多媒體課件出示斜面在生活中的應用實例,學生分析。
2、說一說,你還知道哪些生活中應用斜面的實例?
板書設計:
4、斜坡的科學
斜面能省力
斜面不省距離
斜面越長越省力
科學教案 篇4
第一單元
1.1科學是……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肥皂泡,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
2、學會歸納、總結(jié),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學科學、用科學、做科學的科學志趣。
3、小組合作,運用探究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確定自己小組研究的問題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學難點:用自己準備的材料進行合作性的研究。
教學準備
“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關資料、錄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種肥皂泡)
教學時間:第一課時
教學活動過程
(一)教學導入,激發(fā)學生研究肥皂泡的興趣
1、談話:課間我看到有的同學在玩肥皂泡,同學們興趣很濃,我們這節(jié)課就來研究一下它,好嗎?
2、生回答。(好!)
(二)自主學習,研究肥皂泡
1、教師:請帶了“七彩”的`同學吹一吹,大家仔細觀察:你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你能提出關于肥皂泡的哪些問題?
(1) 學生活動。
(2) 學生回答問題。(鼓勵學生大膽提)
2、教師:同學們觀察得非常仔細,提出了很多問題。請思考一下,這些問題歸納起來有哪幾個方面?
3、生回答。(顏色、形狀、大小、彈性)
4、教師:請你選擇一下最感興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問題來研究。
<>(學生選擇問題)請大家按選定的問題自由結(jié)組。
(學生自由結(jié)組)
5、教師:每組同學對你們的問題先進行一下討論,你認為這個問題是怎樣的,準備怎樣研究?
(學生討論)
6、教師:請各組選一位代表,匯報一下你們的研究方案,其他同學可以給他們提出建議和意見。
(生匯報方案)
(三)觀看錄像,改進自己的方案
1、教師:老師也準備了一些資料,看完后,也許對你們的研究有所幫助。
2、學生觀看錄像,改進研究方案。(可與學生先探討一下)
(四)擴展
1、教師:同學們的想法非常好,下課后,請同學們努力搜集有關資料,繼續(xù)豐富完善你們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準備研究所需的各種材料,也可以請老師、家長幫忙。
2、學生準備。
1. 2做一位小科學家
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能夠從“玩”中提出問題。
(2)會提問題。
2.知識與技能:
找出與科學家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相似之處,認識科學是什么。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樹立起我們也能做科學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學家。
二.教學準備
學生自備:自帶各種玩具。
三.教學過程:
(一)導課:
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發(fā)明家愛迪生。
(二)自主學習:
1.講科學家的故事:
(1)同學們相互講;
(2)學生閱讀P5的愛迪生發(fā)明電燈的故事;
(3)老師講青霉素的發(fā)現(xiàn)和濾毒罐的發(fā)明故事。
2.將愛迪生發(fā)明電燈的過程與我們吹泡泡的游戲比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把它記在書后的活動記錄上。
(1)學生比較并記錄;
(2)學生相互交流;
3.玩自己帶來的玩具。
(1)玩一玩從自己家里帶來的玩具,能提出什么問題呢?
(2)學生分組研究;
(3)匯報交流;
(4)得出結(jié)論。科學就是這樣的。原來科學離我們這么近。我們也能做科學家。
4.看P6上的一幅圖,說一說科學是什么?
(1)學生觀察研究;
(2)師生講座后得出:
自然界→提出問題→觀察測量 查問資料→思考→得出結(jié)論。
5.觀察我們周圍的事物,每個小科學家提出10個科學的問題,記在書后P74頁的表格里。提出后最好能夠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附板書:
2.做一位小科學家
自然界→提出問題→觀察測量 查問資料→思考→得出結(jié)論
第二單元 2.2尋找有生命的物體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我們周圍的世界。
(2)能夠運用文字、圖表等記錄觀察、調(diào)查的結(jié)果。
(3)能夠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動的方法與結(jié)果。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種類繁多的有生命的物體,認識常見的動物和植物。(2)知道生物體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體會到對有生命物體進行探索的興趣。
(2)意識到生命是多種多樣的。
(3)意識到生命是寶貴的,要珍愛生命。
[教學準備]
尋找一個合適的地點,準備調(diào)查用的工具材料等。
[教學重點、難點]
讓學生獲得關于生物的親身感受是本課重點。討論這些物體為什么是有生命的是本課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尋找有生命的物體。
1、談話:今天老師想和同學們一起去校園里尋找有生命的物體。
2、室外活動:尋找有生命的物體。
(注)放手讓自己去尋找,不要有引導,讓學生憑自己已有經(jīng)驗去感知“有生命”。
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我周圍的世界,認識常見的動物和植物,體會到對有生命的物體進行探索的興趣。
二、記錄有生命的物體。
1、談話:在剛才的活動中,你尋找到有生命的物體了嗎?
2、小組討論,交流。
科學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用尺、量筒、天平、溫度計、秒表等對物體進行測量,采集數(shù)據(jù)并作記錄。
2.知識與技能:
(1)認識到測量對科學研究的重要作用。
(2)認識常見的測量工具及計算單位,學會使用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只憑感覺是不可靠的,科學需要精確的數(shù)據(jù)。
二、教學準備:
兩個外觀一樣,內(nèi)放一些小物體,使質(zhì)量略有不同的紙盒;方格紙若干張、量杯、量筒、天平、溫度計、秒表、冷水、熱水、直尺、樹葉、水杯等。
三、教學過程:
1.探究“只憑我們的感覺是否可靠”。
(1)學生仔細觀察P66左上的一幅圖,說說圖上的兩條線直嗎?
(2)學生用尺子測量。
(3)學生談感受。使用測量工具認識物體比只憑感官準確可靠。
2.測量樹葉的長和寬。
(1)出示兩片形狀不同,大小接近的葉子,提出問題:怎么知道誰大誰小?
(2)指導學生測量葉子的長和寬。
(3)指導學生測量葉子的面積。將葉子放在有方格的紙上,數(shù)一數(shù)這片葉子占了幾格,不滿一格算半格。
3.測量容積。
(1)教師出示兩個杯子,一粗一細,粗杯中水位底,細杯中水位高,請學生猜一猜哪杯水多。
(2)認識量杯和量筒。
(3)指導學生使用量杯。
(4)測量自己的杯子能裝多少水。
4.測量質(zhì)量。
(1)認識各種測質(zhì)量的工具,了解質(zhì)量單位及換數(shù)率。
(2)學習使用小天平。
A.調(diào)整小天平,使它平衡。
B.測量物價的`質(zhì)量。
(3)測量一粒綠豆的質(zhì)量。
5.測量溫度。
(1)認識各種溫度計。
(2)測量冷水、熱水、溫水的溫度。
6.測量時間。
(1)認識秒表的使用方法。
(2)利用秒表測量100米的短跑時間。
(3)用秒表測量一樓到四樓的時間。
7.認識各種測量儀器。
略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指導通過閱讀有關資料初步了解的構(gòu)成及其功能。培養(yǎng)他們科學用腦的良好習慣。
2、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分析、綜合的方法來進行初步人體科學的探究活動。
教學準備:
人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圖,人體神經(jīng)傳導信息圖,人腦外形圖(或人腦模型),人腦功能示意圖(或使用相應的投影片、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談話:
1、我們已經(jīng)認識了人體的哪些器官,它們各有什么作用?
2、天氣漸漸變暖了,被稱為“四害”之一的蚊子又漸漸多起來,干擾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當你發(fā)覺被蚊子叮咬時,你會作出什么反應?
3、做一做這一反應過程,討論一下你是怎樣在極短的時間里完成這一反應的?這一反應過程是靠人體的哪些部分來指揮和協(xié)調(diào)的?這一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有關這方面的知識。(板書課題)
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認識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構(gòu)成和作用。
(1)引導學生閱讀課本內(nèi)容,認真觀察人體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圖。
(2)討論:你通過閱讀知道了哪些知識?發(fā)現(xiàn)了哪些問題?
(3)出示“人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掛圖或投影片,讓學生匯報討論結(jié)果。(學生自由發(fā)言,并根據(jù)學生匯報所提出的問題逐一進行解決)
(4)根據(jù)學生匯報板書:
2、指導學生認識神經(jīng)傳遞信息的特點。
(1)學生分組實踐:去拿桌上的蘋果(或鋼筆),說一說從看到拿的過程。[先是眼看到蘋果,并把這個信息由視神經(jīng)(傳入神經(jīng))傳入大腦,腦決定“去拿這個蘋果”,這個命令由傳出神經(jīng)傳到手上的某些肌肉,這些肌肉收縮,這樣就伸手拿到蘋果了]
(2)計算一個1.4米高的人,光腳無意踩上一燃著的'煙頭所作出的反應過程要用多長時間?
(3)討論并匯報:神經(jīng)傳遞信息的特點,一是單向傳遞,分傳入神經(jīng)和傳出神經(jīng)兩種;二是速度快,100米/秒。
3、指導學生認識腦的構(gòu)造及大腦各部分的功能。
(1)觀察:課文上腦的外形圖(或掛圖、人腦模型)。
(2)討論:①人腦是由哪些部分構(gòu)成的?②大腦各部分有哪些功能?
(3)匯報并歸納小結(jié):人腦中有大腦、小腦、腦干,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稱為左腦和右腦,大腦(對照大腦各部分機能圖)中各部分的分工不同,不同部分分別管理書寫、運動、感覺、視覺語言(閱讀)、聽覺、視覺、識別等,但分工不是絕對的,更多的是各部分協(xié)同工作,共同完成復雜的任務。
(4)根據(jù)大腦各部分機能在插圖上的相應位置認識大腦各部分的功能。
4、對學生進行腦的衛(wèi)生保健知識教育。
(1)閱讀課本第25頁。
(2)討論:根據(jù)大腦的活動規(guī)律,談一談我們?nèi)绾芜M行科學用腦?(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注意休息,保證睡眠,每天不少于9~10小時;二是不連續(xù)很長時間做一種工作,而是要交替進行各種工作;三是經(jīng)常用腦,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使大腦反應靈活。)
課后感受:學生對腦的結(jié)構(gòu)與作用有了一定的認識。
科學教案 篇7
科學探究目標:
1、 能從“我想知道”的角度提出關于電的問題。
2、 能歸納出電是現(xiàn)代生活中寶貴的能源的結(jié)論。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 能與小組其他同學交流自己對于電的看法。
2、 能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開展調(diào)查活動。
科學知識目標:
1、 能舉例說出停電對現(xiàn)代人生活會造成什么影響,并說明理由。
2、 列舉三個以上的實例,說明電在生活和生產(chǎn)中的用途。
STSE目標:
1、 能用圖或文字的形式描述電是怎樣到達自己家中的。
2、 能找出三種節(jié)約用電的方法。
教具準備:收集關于家用電器的文字、圖片資料;電源插頭和插座以及風力、水力、太陽能、原子能發(fā)電站等的圖片或影像資料。
課時安排:2課時
知識點 課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對教材另作處理的理由
認識電
交流電
直流電
電源 電在我家中 一、教學引入
電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如果沒有電,生活會是什么樣呢?
看圖:它們需要什么才能活動?
在發(fā)明電之前,人們是怎樣生活的?
在停電之后,人們的生活會變成什么樣?
關于電,我們還想提出哪些問題?
搜集有關材料,學生想象、討論電改變了我們生活方式。
學生討論、交流
學生提問題
培養(yǎng)學生提問題的能力
知識點 課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對教材另作處理的理由
科學在線
電在我家中 二、活動一:它們需要什么才能工作?
1、 看圖
2、你認識它們嗎?它們有什么用途?
3、關于生活中的電,還知道哪些,與同學交流。
三、活動二:電是怎樣來到我們家中的.?
1、在日常生活中,接通電源,電器就可以工作了。那么,電是從哪里來的呢?
2、你能在圖上畫線,說明電是怎樣來到我們家中的嗎?注意解省路途不浪費。
3、學習科學在線
4、電是人類寶貴的能源,調(diào)查生活中節(jié)約用電的方法。
學生看圖
學生交流
從我想知道的角度提出問題,并把最想知道的問題記錄下來
學生畫圖
小組學習
學生想辦法
培養(yǎng)學生善于提出問題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
增長知識
樹立良好的節(jié)電意識
科學教案 篇8
一、學情分析
四(1)和四(4)兩個班級共有學生102人,他們喜歡科學,愛動腦、愛動手,整體學習比較認真,對實驗感興趣,經(jīng)過一年的科學學習, 已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們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nèi)容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強調(diào)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但是他們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和自主探究能力不強,科學探究能力和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于語、數(shù)、英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diào)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培養(yǎng)思想情感。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有四個單元“溶解”、“聲音”、“天氣”、“我們的身體”。與原教材相比縮減了一個單元,減少了“磁鐵”、“有生命的物體”兩個單元,增加了“我們的身體”單元。覆蓋了生命科學、物質(zhì)科學和地球與宇宙科學三大領域,具體為:生命科學(生命體的結(jié)構(gòu)與功能)《我們的身體》;物質(zhì)科學(物體與材料的特性)《溶解》;物質(zhì)科學(光、熱、電、磁)《聲音》;地球與空間(地球和天空的變化)《天氣》。調(diào)整后的新教材,內(nèi)容體系更加科學、合理。
每個單元都有七個教學內(nèi)容,一般每個教學內(nèi)容為一個課時。根據(jù)教學建議,對典型的過程和方法展開充分的探究,不以1課時為限制。應該加強單元后的總結(jié)性教學,幫助學生梳理概念、澄清觀點。本冊教材將繼續(xù)引領學生經(jīng)歷一系列有意義、有價值的科學探究活動,使他們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加深對科學的理解,增進科學探究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1、能夠自己想出辦法增進對研究對象的了解。
2、提高觀察的準確性和精確性。要求使用測量的方法,并選擇適當?shù)脑~匯、數(shù)據(jù)和圖表來描述物體和有關現(xiàn)象。
3、關注收集和了解事實,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4、培養(yǎng)學生尊重客觀事實、注重證據(jù)、大膽質(zhì)疑,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品質(zhì)和思維方式。
四、教學重點:
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培養(yǎng)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特別是實驗中控制變量、采集數(shù)據(jù),并對實驗結(jié)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五、教學措施
1、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讓學生關注收集和了解事實,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2、運用新課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認真鉆研教材、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認真做好課前準備工作。運用多種評價手段,以激勵學生的探究興趣。
3. 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jié)果作多種假設和預測。教育學生在著手解決問題前先思考行動計劃,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并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jù)進行驗證。
4、充分運用教具、掛圖、音像教材進行直觀教學,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尤其要組織好每一個觀察認識活動,讓學生去親身經(jīng)歷、體驗每一個活動。
5、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7-20
[精選]科學教案10-17
科學教案04-06
科學教案(精選)10-03
(經(jīng)典)科學教案12-04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5
科學教案[經(jīng)典]10-01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9-28
[經(jīng)典]科學教案11-15
(精選)科學教案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