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現(xiàn)代文明喪葬禮儀解析
百善孝為先,中國是一個傳統(tǒng)文化底蘊豐富的國家,而在這些禮儀當中,孝道是最為重視的。提到孝道就不得不說守孝。我們都知道守孝要穿喪服,那喪服是從何時起開始是白色的呢?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現(xiàn)代文明喪葬禮儀解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現(xiàn)代文明喪葬禮儀解析
中國歷史上傳統(tǒng)喪服也用白色。在中國人的葬禮上,死者的親屬朋友通常還臂挽黑紗,胸襟上別著白色的小花,以此來表達對死去親人的哀悼和敬意。
白色,往往使人聯(lián)想起冰雪、白云,給人以明亮干凈、暢快、樸素、雅致與貞潔之感。在歐洲,白色總是象征著友誼與愛情的純潔無瑕。西方人舉行婚禮,新娘的婚紗必須是白色的。在中國,古代文人志士就常以素衣寄寓自己的清高,有身份的人通常著白色——《管子·幼官》:“九和時節(jié),君服白色。”
奇怪的是,中國傳統(tǒng)喪服也用白色。在中國人的葬禮上,死者的親屬朋友通常還臂挽黑紗,胸襟上別著白色的小花,以此來表達對死去親人的哀悼和敬意。而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喪服顏色通常為黑色,以黑色表示悲哀,以白色表示喜悅和快樂。民族間的差異如此不同,這是為什么呢?
中國喪服使用白色(素服,素衣、素裳、素冠等),是從周代開始的。周代產(chǎn)生了五服制度,即按服喪重輕、做工粗細、周期長短,分為五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在喪禮中要求喪服是白色,禁止穿黑色的衣服,戴黑色的帽子,稱“羔裘玄冠不以吊”(《論語·鄉(xiāng)黨》)。“羔裘”,就是黑羊皮,毛皮向外。喪服顏色以白色為主,已成為定制。這種制度,一直延續(xù)到清代。清代的寡婦,著雖黑色衣裙,但在喪禮上仍需著白色喪服。
中國人的喪服“尚白”,基于傳統(tǒng)文化和心理意識方面的原因,主要是三個方面:
一、原始禁忌
色彩的象征和寓意,反映的是民族文化心態(tài)。中國文化的顏色象征,建立在中國早期的政治、文化和教育狀況基礎上,具有一定的政治化和神秘化傾向。我們的祖先因為弱小,無法抗拒猛獸的攻擊,白晝下他們的心理仍暴露無遺。面對成為猛獸犧牲品的危險,對白色有一種本能的恐懼。于是,白色在中國文化里就成了一種顏色禁忌。
《后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載:“乃閱陰太后舊時器服,愴然動容,乃命留五時衣各一襲。”“五時衣”,是將服飾定為五色,天子在一年中的不同時節(jié),分別穿著不同顏色的衣服。其顏色為: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
“五時衣”中的白色,對應的是秋季。秋季,是大自然的殺氣時節(jié)。喪服之白色,既是一種復古、憶祖的祭服服色,同時也是吊喪死者的兇煞服色。
隋、唐至宋,皇帝命百官也穿著“五時衣”服飾“迎氣五郊”。明、清時,“五時衣”流行于民間。而西方文化中,顏色象征意義少了一些神秘,白色象征意義主要來自白色本身,如下雪、白花等,白色只意蘊高雅純潔,黑色才是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色,象征著死亡、災難。
二、崇尚先人
中國喪服“尚白”禮俗,體現(xiàn)了人們對祖先的“崇敬”。《史記·禮書》云:“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則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大戴禮記·禮三本》也說:“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焉生,無先祖焉出,無君師焉治,三者偏亡,無安之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中事先祖而寵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尊先祖”,是“禮三本”之一。中國人最早的服裝原料取材于麻,中國之中原地區(qū)遠古不產(chǎn)棉布,除了從自然界獲取的動物毛皮、羽毛外,最先是以葛、麻、絲帛為服裝原料。清麻脫膠和絲帛漂練之后,自然呈現(xiàn)白色,白色自然成了中國人最早的服色。白色是祖先的發(fā)明,白色喪服則體現(xiàn)了對祖先的崇敬。
三、表達虔誠
中國喪服以白色為主,還體現(xiàn)禮的“真誠性”。喪服的原料選擇原則,是崇尚原始、質(zhì)樸、自然。《儀禮·喪服》:“喪服,斬衰裳,苴绖杖”;“疏衰裳齊”;“不杖,麻屨者”;“大功布衰裳,牡麻绖纓,布帶,三月,受以小功衰,即葛”,“小功布衰裳,澡麻帶绖,五月者”,“緦麻,三月者”。
原料的粗糙程度,古人將之與喪禮的等級掛鉤。中國古人對五種喪服制作要求不同:斬衰是五服中等級最高的一種,上衰下裳都是最粗的麻布,只裁割而不緝邊,無修飾;齊衰僅次于斬衰,穿用粗麻布制成的衣,縫邊,所以稱齊衰;大功,穿用熟麻布做成的衣,麻布細于齊衰而粗于小功;小功,穿用細于大功的麻布制成的衣;緦麻是五服中最輕的一種,穿用細麻布制成的衣。越是與死者親近的人的喪服,后天的加工越簡單,以至于斬衰的`原料是生麻布。
《史記·樂書第二》:“窮本知變,樂之情也;著誠去偽,禮之經(jīng)也。”(唐)張守節(jié)正義:“著,明也。經(jīng),常也。著明誠信,違去詐偽,是禮之常行也。”常行之禮,在于誠,在于去偽。所以“布筵席,陳樽俎,列籩豆,以升降為禮者,禮之末節(jié)也,故有司掌之”(《史記·樂書第二》)。鄭玄注曰:“言禮樂之本由人君也。禮本著誠去偽,樂本窮本知變。”
白色選為喪服顏色的必然性,這些是很好地說明:“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原因就是后天顏色通常被認為是一種“偽”,為禮之末。以麻的本色(白色)為喪服顏色,體現(xiàn)的正是為禮之本的“著誠去偽”精神。而“披麻戴孝”,便成為廣泛的民俗。后來慢慢就演變成了今天的形式,全部使用白色。
原來這顏色的選擇也有這么多的講究,在科技不發(fā)達的古代,對自然界中的萬物都存在著一種敬畏的心理。所以所用的各種習俗都有其獨特的內(nèi)涵。也正是這樣的歷史背景,造就了今天豐富多彩的傳統(tǒng)文化。
篇二:現(xiàn)代文明喪葬禮儀解析
常規(guī)而論,人死了之后,家屬及親人要為其操辦葬禮,寄托哀思。尤其是那些年邁而壽終正寢者,喪葬之禮辦得更為“體面”而熱鬧。因益陽人諱忌,故把喪事稱為“白喜事”,以此來表達其家屬和親人對亡者的孝敬和悼念。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篇關(guān)于喪葬禮儀與風俗禮儀的文章,僅供參考。
喪葬禮儀與風俗禮儀
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時間,方式各有不同。
幼年夭折者有之,逝于非命者有之,犯戒而誅者有之,為情自盡者有之,壽終正寢者實為多數(shù),不一而足。
常規(guī)而論,人死了之后,家屬及親人要為其操辦葬禮,寄托哀思。尤其是那些年邁而壽終正寢者,喪葬之禮辦得更為“體面”而熱鬧。因益陽人諱忌,故把喪事稱為“白喜事”,以此來表達其家屬和親人對亡者的孝敬和悼念。告慰亡靈,盡心盡孝的悼念方式多種多樣。服孝、痛哭,自古以來傳承和流傳甚廣的活動方式主要有以下多種,且連貫在一起。其順序依次是送終、服孝、守靈(夜)、痛哭、超度、還山(下葬)、立碑、祭奠等程序。
除了城鎮(zhèn)干部、國家公務員死后,政府法律規(guī)定用新式葬法——火化外,鄉(xiāng)村百姓死后仍傳承著古老的土葬方式,且流傳至今。它源于古老的宗教與迷信。尤其表現(xiàn)在為亡者操度靈魂方面,更是自有套路,像模像樣,儼然如真。儒、佛、道三教之中,道教是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實用型宗教。道教為死者超度亡靈的禮儀及程序簡述如下:
1、送終:依照傳統(tǒng)風俗,子女在父母病重期間,應該寸步不離地服侍、守候在他的身邊。即使在外地求學、做官或是經(jīng)商的子女,聞訊應立即趕回家中,陪伴父母度過他的人生的最后時刻--此謂之“送終”。違背這一習俗的人,將會受到社會輿論及亡者旁系親戚的嚴厲譴責和怪罪,大概此俗沿襲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的緣故吧。
2、招魂:在我國古代,親人剛死時,守護人要放一點蠶絲或棉花在其鼻孔下“試氣”。家人站在屋外的高坡上揮舞著死者的外服或官帽(服)等物,呼喚死者的名字以示“招魂”。招魂之后,再次查驗死者鼻孔前的絲棉動靜以及心臟脈搏等情況,以最后確認親人是否真的死了
3、壽衣:在彌留之際,親人要馬上給死者抹澡換衣(稱“抹尸”)穿好壽衣戴好壽帽。死者臨終之際,有的要對親人囑咐、安頓一番,以了卻自己未盡的事業(yè)或心愿。在當?shù)孛袼字校斑z言”貴如黃金,晚輩得到老人的臨終吩咐被認為是幸運的。據(jù)說有的因此而財運亨通,吉星高照。在確定死者不可復生之后,亡者的親屬圍在一起,哭成一片。在《禮記》中有規(guī)定:男人只能嗚咽而啼,婦女則應邊哭邊跳。但失去親人的哭泣是不可能按照冷靜而理智的設計方式來進行的。所以,人們聽到的往往是從死者身邊傳出的伴隨呼喚死者的嚎啕大哭之聲。
4、下榻:按照道教的常規(guī),到了下午三四點時,就要把死者從床上移至堂屋,靠西邊的一側(cè)。頭朝里,腳朝外,并同時燃放鞭炮,謂之“下榻”。同時還要在神龕上燃香點蠟,以祭祀先祖神靈。另外,在死者的腳邊燃香三柱,紅蠟一支,謂之“照路”,好讓死者有靈魂通向天堂或陰間地府。死者親屬在堂屋內(nèi)守護著,謂之“盡孝”和“守夜”。街坊鄰居、親朋戚友聞訊趕來吊孝,死者的兒子孫子要出門迎接,行雙膝或單膝跪地之叩拜禮。前來的賓朋即刻上前攙扶,口里喊著“節(jié)哀”或“高升”之類的安慰話,這一禮節(jié)人稱為“領(lǐng)孝”。在七仙湖區(qū)人民的心目中,死者不管輩份、等級,一句話叫做“亡者為大”。因此,不管年長年幼、輩高輩低者,均可前來吊唁,并享受死者兒子們的跪拜禮
【現(xiàn)代文明喪葬禮儀解析】相關(guān)文章:
香港喪葬禮儀08-26
淺談鹽川喪葬的禮儀06-11
喪葬禮儀與風俗禮儀有哪些06-12
關(guān)于中國喪葬的禮儀06-12
現(xiàn)代文明用餐禮儀02-21
壯族的喪葬禮儀結(jié)婚必看06-15
中國喪葬禮儀揭秘10-14
古代喪葬禮儀文化常識04-05
現(xiàn)代文明禮儀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