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禮儀教育對兒童社交焦慮的作用
社交焦慮障礙(socialanxietydisorder,SAD)又稱社交恐怖癥(socialphobia),是一種常見的心理障礙,具有為自己在社交或公開場合產(chǎn)生的困窘和羞辱而恐懼,習慣性產(chǎn)生過度焦慮反應等特點。社交焦慮障礙是一種發(fā)病率較高的心理疾病,2000年Liebowitz等所做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研究顯示,社交焦慮障礙在常見精神障礙中居第四位。美國、法國、德國等國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社交障礙者的終生患病率達到10%以上。如此看來,社交障礙已經(jīng)成為不容忽視的課題了。在當今社會中,人們往往傾向于用禮儀向他人展示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同樣也常常會根據(jù)一個人的言行舉止來判斷這個人的性格和德行。第一印象在人際交往中并非是最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并且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雙方在后續(xù)交往中的態(tài)度、評價和效果。由此可見,禮儀對社會交往具有重要的作用,禮儀教育可以實現(xiàn)對兒童社交焦慮的預防、疏導與塑造。所以,對禮儀教育的探索已勢在必行。
一、預防:創(chuàng)設環(huán)境,鼓勵交往
社交焦慮是一種因社交需要得不到滿足而越來越嚴重的心理疾病,它表現(xiàn)為大多數(shù)兒童都會有的一種危險的體驗———孤獨感。孤獨感是當一個人的社會關系網(wǎng)絡比預期要小或是比預期的不滿意而引起的一種情緒體驗。孤獨感會造成兒童相當大的痛苦,使兒童找不到社會歸屬感,從而導致自尊下降等后果。而禮儀教育的互動性可以很好地舒緩這種情緒體驗。文化知識是一個人自身去吸取而習得的,而禮儀知識是面向其他人應用學習、與他人互動的知識。在禮儀教育中,教師鼓勵兒童嘗試在人群中反復練習各種禮儀用語、禮儀行為,更多的是在模擬的場景中進行練習,面對模擬的各種性格的人、各種特殊或常見的情景,練習如何穩(wěn)定自如地進行應對。在這些互動合作中,會強制性要求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并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理解思考應對,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他人,并且與他人交往,從而大大減輕兒童的孤獨感和社交焦慮。禮儀教育同樣會指導學生為人處事的規(guī)則和道理,讓學生理解與人交往的技巧,從而提高他們社交的成功率以及收獲更多善意。成功的交往則會進一步對兒童后續(xù)的主動與人交流或接受他人發(fā)起的交往起到促進作用。社交焦慮往往是在有一定缺陷的生理基礎上慢慢形成,或在外界刺激下逐漸形成的,如果在兒童最初的性格形成過程中加以干預,還未成形的社交焦慮就會減緩甚至消失。但是尋找這種微弱的焦慮太過困難,所以禮儀教育的重要性就顯現(xiàn)出來。一個有著良好禮儀習慣的人在處理人際關系的時候會自然而然地以禮待人,用善意的心態(tài)去與他人交往,這樣的人會在無意中充當干預的`角色。緩解一個具有高度可塑性的兒童焦慮的最好辦法就是讓他置身于一個溫馨且充滿善意的環(huán)境,使其得到感動和滿足。
二、疏導:引導學習,形成習慣
禮儀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分支,所以在教育理念上和道德教育相似。禮儀教育講“明禮”而后“循禮”。也就是說禮儀教育要將“禮”變成“習慣”,學生們先接受系統(tǒng)的禮儀教育的指導,熟悉并理解各種基礎知識,然后進一步掌握和遵循,最后將禮儀教育轉換到日常生活中來,讓學生的一言一行都自動自覺地遵守相應的禮儀,從而改掉一些生成自卑感的行為習慣。早期創(chuàng)傷性事件會導致個體心理發(fā)育障礙,是社交焦慮發(fā)生的關鍵因素之一。障礙多表現(xiàn)為自卑、容易緊張、害怕、回避等。而這些障礙表現(xiàn)通過禮儀教育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一般有這樣表現(xiàn)的兒童會在學習中表現(xiàn)出極度的不自信,很難集中注意力去接收信息。但是區(qū)別于一般的知識教育,禮儀教育具有趣味性和滲透性,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了解禮儀知識,喚起其學習禮儀的自覺性。而禮儀教育的案例導入法便于學生理解以及課堂內(nèi)容聯(lián)系實際,集中精力去接受信息,學會接受而非逃避。禮儀教育是實踐課與理論課并行的課程,所以需要進行特殊的考核。例如將學生分組,進行劇本的編寫、排練及表演的訓練和考核。在此過程中出現(xiàn)的很多場景性的知識,有利于引起兒童的興趣并激活他們的注意力和記憶力,使兒童有意愿去了解和學習。而禮儀教育的滲透性則會有意識地疏導兒童,使他們的一言一行在教育中逐漸變成一種在禮儀約束下的自動行為,以養(yǎng)成習慣性的禮貌、習慣性的高尚道德。滲透性不是強迫性地去灌輸一些深奧晦澀的知識去命令兒童遵守,所以不會因為兒童的抵制心理而產(chǎn)生負面作用。而滲透所養(yǎng)成的這些習慣會幫助兒童克服自卑和緊張,引導兒童與他人交往,更會吸引其他人與之交往。優(yōu)秀的禮儀習慣會使交往的雙方感到愉快和尊重,產(chǎn)生愉快的情緒,并在潛意識中留下趨向性,在接下來的交往中兒童能夠感受到身邊的人與環(huán)境帶給他的善意,從而走出創(chuàng)傷性事件的陰影。
三、塑造:閱讀經(jīng)典,提升素養(yǎng)
解釋偏差是個體對言語或非言語的歧義信息作出正性或負性解釋的偏好,大量的研究證明解釋偏差是社交焦慮產(chǎn)生和維持的重要因素。而這些歧義信息大多來自于生活中的常識而非教育規(guī)定學習的文化知識。要正確解釋和處理這些模糊的信息,就要教導兒童對于他人思維的理解和把握。社交焦慮的兒童較正常兒童敏感多疑,容易被激怒。禮儀教育會對兒童灌輸中國傳統(tǒng)禮儀,而中國的傳統(tǒng)禮儀多為互助、仁愛、團結、同情、孝慈、自律等,這是對兒童“根本”的塑造培養(yǎng),其對兒童的積極思維的形成是非常有意義的。禮儀教育指導學生閱讀經(jīng)典,提升基礎素養(yǎng)。這些經(jīng)典知識的灌輸會讓兒童理所當然地去遵守這些傳統(tǒng)美德,并一步步地塑造孩子,使其擁有平和善良的性格,這樣的性格和心境能讓兒童學會理智地思考和比較,而非被激怒或過分沮喪。并且禮儀教育會指導學生在各種場所面對不同的人處理各具特色的事件,也就是引導學生去思考他人的想法和所要表達的意圖,正確解讀他人的行為和話語(模糊的歧義信息),更要學習用正確的態(tài)度回復他人,學會留給他人好的印象。解釋偏差一類的問題很難被人們從心理醫(yī)學的角度去認識和理解,但它們嚴重時引起的社交焦慮會帶來攻擊性行為等嚴重后果。近年來校園暴力事件屢見不鮮,并呈低齡化、惡性化發(fā)展,如果不從根本上糾正兒童看待和處理問題的方式,很容易給他們?nèi)蘸蟮男睦砗蜕戆l(fā)育造成極大的傷害。社交焦慮在兒童中非常常見,與其用藥物,各種生理、心理手段去治療,不如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地去滲透。禮儀教育是預防、疏導,并塑造兒童社交的根本。因此,家長、學校乃至社會都應該重視禮儀教育。
【分析禮儀教育對兒童社交焦慮的作用】相關文章:
社交禮儀分析05-23
國際社交禮儀的分析05-22
社交禮儀課程的考核方式分析03-24
社交禮儀的重要性和作用12-24
淺析高校社交禮儀教育05-23
社交禮儀05-23
談論社交禮儀課程在大學生素質(zhì)教育中的作用06-13
波蘭禮儀(社交禮儀)06-13
社交禮儀的舉止禮儀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