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論文:先練后講 嘗試中學
一、問題的提出:
傳統(tǒng)的“先講后練”教學方法,堂上總是教師先講,把什么都講清楚了,學生再根據教師的要求去做練習。這種知識傳授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堂里只是豎起耳朵聽教師講解。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出題,學生答題。學生已經定位在被動的位置上了,怎么能使學生“主動”起來呢。那么能不能倒過來,從“先講后練”改為“先練后講”,讓學生先試一試,在嘗試中學,然后教師再根據學生嘗試練習反饋的情況有針對性進行講解。讓學生先做嘗試練習,就把學生推到主動位置上,如果他們嘗試中有困難,引導他們互相討論,形成學生自己探索的態(tài)勢,這樣就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學生被動聽講的局面,一步走對,全盤皆活。 筆者近幾年在邱學華的“嘗試教學法”的思想基礎上,進行先練后講、嘗試中學——高二數學“嘗試教學法”的研究與實驗,并取得可喜的成績。
二、實驗的理論依據
嘗試教學法的產生不是偶然的,并不是個人憑空臆想出來的。它是根據現代教學論思想,按照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吸取國內外先進教學法的積極因素,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不斷完善,形成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
1. 哲學基礎
嘗試教學法是以科學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作為它的哲學基礎。辯證唯物論認為,人的正確認識并不是先驗的,是通過實踐和感知,再發(fā)展為理性的認識的,嘗試教學法中的先練后講,就是讓學生先進行實踐。根據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內因與外因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就擺正了教與學的關系,既強調學生“學”的內因作用,又重視教師“教”和外因作用。充分調動教師“教”的積極性正是表現為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嘗試教學法是在辯證唯物主義理論指導下,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并在課堂教學的程序上體現出來。嘗試教學法的基本精神是“先練后講”,一開始要求學生嘗試練習,就把學生推到主動的作用。
教學過程是極其復雜的過程,存在著許多錯綜復雜的矛盾關系,教與學的關系、傳授知識與發(fā)展智力的關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關系等。嘗試教學法以辯證唯物論為指導,組織嘗試教學模式的內部結構,因而能夠既發(fā)揮學生的主導作用,又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把教與學辯證地統(tǒng)一起來;既能傳授知識,又能發(fā)揮智力,把兩者辯正地統(tǒng)一起來;既能重視智力因素的作用,又能發(fā)揮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使兩者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嘗試教學法的推廣應用,所以能取得大面積的積極反映,道理也許就在于此。
2.教學論基礎
嘗試教學法改變了傳統(tǒng)的注入式教法,把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yǎng)統(tǒng)一起來,符合現代教學論思想的要求,嘗試教學法的應用,引起教學過程的一系列的變化:
從單純傳授知識轉變?yōu)樵趥魇谥R的同時,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
從教師講、學生聽轉變?yōu)樵诮處熤笇拢瑢W生自學、先練、教師再講;
從學生被動聽講、死記硬背轉變?yōu)橹鲃犹剿鳌⒔鉀Q問題;
從技巧性教育為主轉變?yōu)樗伎夹越逃秊橹鳌?/p>
嘗試教學法的教學論基礎,具體表現為突出一個核心,符合兩個規(guī)律,體現三個為主,發(fā)揮四個作用。
嘗試教學法促進了三個結合:學生的主導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相結合,傳授知識和發(fā)展智力相結合;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結合,這就構成了嘗試教學法的教學論基礎的核心。
嘗試教學法符合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和教材發(fā)展的規(guī)律,嘗試教學法的五步程序表明,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在教師不斷指導下以及學生不斷地嘗試中逐步完成的。它是根據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把學生的嘗試過程,自覺地放在課內完成。同時,嘗試教學法又適應教材編排的規(guī)律使學生有可能嘗試成功。
嘗試教學法的應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了三個為主,即以學生為主、自學為主、練習為主。這也是符合現代教學論思想,使“教”為中心轉變成以“學”為中心,達到教與學的最佳結合。
嘗試教學法吸收了國內外許多先進教學法的積極因素,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教科書的示范作用以及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體現了現代教學論思想。
3.心理學基礎
嘗試教學法的心理學基礎主要是遷移規(guī)律的運用。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奧蘇伯爾在他著的《教育心理學》一書的扉頁上寫道:“如果我不得不將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根據學生的原有知識狀況進行教學。”這說明奧蘇伯爾十分重視在學生的舊知識上進行遷移的作用。
嘗試教學法是按照遷移規(guī)律科學地安排教學程序。嘗試教學法的教學過程也可以說是知識遷移的過程。嘗試教學法一般分為五個步驟:
1.出示嘗試題——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在知識遷移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嘗試教學法的第一步是出示嘗試題,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閱讀教科書的興趣,為知識的遷移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2.自學課本——這是促成知識遷移的關鍵一步,教師引導學生對準備題與嘗試題進行比較,對嘗試題和例題進行比較,使學生在舊知識的基礎上自己解答嘗試題。為了促成遷移,教師在學生自學課本前先提出思考題,以便使學生帶著問題邊看書邊思考;
3.嘗試練習——能使教師掌握反饋信息,以便引導遷移。學生經過第二步自學課本,基本完成了從對舊知識的認識向對新知識的遷移,但是,這種遷移還僅僅停留在認識階段,需要通過實踐來檢驗。嘗試練習就是檢驗知識遷移程度的重要步驟。
4.學生討論——通過嘗試練習的檢驗,學生試做嘗試題會產生兩種情況,一種是結果正確,這是正遷移發(fā)生作用;一種是結果錯誤,這是負遷移發(fā)生作用。在討論中,讓學生各抒己見,使正遷移得到強化,負遷移得到消除。
5.教師講解——溝通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深化遷移。教師講解中重點抓住前后知識之間的共同因素,進行畫龍點睛的講解,幫助學生溝通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使遷移作用進一步深化。
三、實驗的方法和操作
1.實驗方法
實驗在2000學年的高二級進行,選擇一個實驗班和一個對照班,兩班的原來基礎差距不大,如表(1)t檢驗中的|t|=0.33。對照班用傳統(tǒng)的“先講后練”的教學法,兩班的教學時間相同,所做的嘗試練習一樣,嘗試練習實驗班在堂上進行,對照班在課外時間完成;兩班的考試(中段考試和期末考試)用同一份卷和同一時間進行,其中考試試卷由高一老師命題,改卷用集體流水形式進行。
實驗前的考試成績對照表(1)
班別 N S t檢驗 對照班② 56 74.3 11.85
|t|=0.23<1.658=t0.1,可見兩班的基礎呈均" 等狀態(tài)。
(計算公式為 )
2.實驗的基本步驟為:
(1)組織嘗試題。
嘗試題的內容:這節(jié)的基本概念、性質等基礎知識及基本技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有關問題;知識拓寬和遷移。
嘗試題的作用是:學生明確本節(jié)學習的內容和要求;使學生產生好奇心,激發(fā)學生自學和探索新知識的興趣;通過嘗試題的試做,獲取學生知識掌握的反饋信息。
(2)自學課本。要從課本中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就讓學生自己去探索
(3)進行嘗試練習。
嘗試練習在堂上進行,時間為40分鐘。搞好“嘗試練習”這一步是實驗的關鍵,嘗試練習能及時掌握學生的'反饋信息,主要有:⑴學生做嘗試題正確與否;⑵錯在哪里?有幾種錯法?什么原因?⑶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教材內容哪些還有困難?⑷差生做嘗試題的情況如何?困難在哪里?⑸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如何?對新題型能否順利解決?等等。
(4)學生總結討論。就是通過嘗試練習,針對本人的情況進行分析總結,并與同學或老師進行探討性的討論,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精心評講。經過“嘗試練習——學生總結討論”的反饋信息,進行精心評講:①起點要高,有別于“先講后練”;②針對性要強,集中解決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③突出重點、難點,重點內容講深講透;④對重點、難點內容和得分較低的題要再舉出相應例題進行加深理解。
3.操作方法
嘗試教學法,顧名思義是讓學生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先來嘗試練習,在嘗試的過程中指導學生自學課本,引導學生討論,在學生嘗試練習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高二數學教學的基本程序可分五步進行:一出示嘗試試題,二自學課本,三嘗試練習,四學生討論,五教師講解.如在講授“排列”(第二課時)這節(jié)課時,可作如下安排:
(一)設計嘗試題
這節(jié)課的知識點有:排列的概念,排列數公式、階乘及有關計算等,但有些知識點沒有涉及,如重復題型,相鄰和不相鄰題型等,故首先安排一些鞏固題,檢查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程度,再設置下列知識遷移題(只列出遷移題,鞏固題略)。
(1)同室四人各寫一張賀年卡,先集中起來,然后每人從中拿一張別人送出的賀年卡,則四張賀年卡不同的分配方式有(高考題) ( ) (答案B,得分率0.3)
(2)6名同學排成一排,其中甲、乙兩人必須排在一起的不同排法有 ( )
(A) 720種 (B) 360種 (C)240種 (D)120種
(答案C,得分率0.5) (答案9,得分率0.6)
(4)24×32×53=18000的正約數的個數為_________
(答案60,得分率0.9)
(5)要排一張有6個歌唱節(jié)目和4個舞蹈節(jié)目單,任何兩個舞蹈節(jié)目不能相鄰,共有______種不同的排法? (用數字作答)
(答案 =604800,得分率0.03) (答案144,得分率0.3)
(7) 2,3,4,8,9這五個數字中的兩個分別作對數的底和真數,可組成_____個不同對數值的對數式?(高考題)
(答案 =16,得分率0.1)
(8)現有一排8個座位,有3個人坐,要求每個人兩邊都有空位的坐法有___種.
(答案24,得分率0.1)
(二)自學課本
讓學生在上一節(jié)課學習了排列的概念和公式的基礎上,自己看書分析,自學課本例題,從例題的分析方法和解題方法以及書寫格式得到啟示。
(三)嘗試練習
嘗試練習是一堂課時間(40分鐘),練習的具體情況是:鞏固題的得分率都在0.8以上,遷移題的得分情況如題目后的得分率。
(四)學生總結討論
嘗試練習后馬上批改,并公布答案,要求當天根據自已做嘗試題情況對照答案進行總結,并與同學進行討論或與老師研究,尋求各題的解題方法及歸納題型。
(五)精心評講
歸納題型:
1、特殊位置和特殊元素,如第1題,解法先處理特殊位置或特殊元素,然后再處理其它位置和元素。
2、相鄰問題與不相鄰問題,如第2、5、8題。相鄰問題的解法是把相鄰元素看成一個整體,把它看成一個元素與其它元素一起進行排列。不相鄰問題的解法是插入法,即先把不要求分開的元素進行排列,然后在兩元素之間插入要分開的元素。由于這類型題目較難理解,故再舉出下列題目進行加深理解:
(1)要排一張有5個歌唱節(jié)目和5個舞蹈節(jié)目單,任何兩個舞蹈節(jié)目不能相鄰和任何兩個歌唱節(jié)目不能相鄰的排法種數。( )
(2)要排一張有5個歌唱節(jié)目和4個舞蹈節(jié)目單,任何兩個舞蹈節(jié)目不能相鄰和任何兩個歌唱節(jié)目不能相鄰的排法種數。( )
3、順序問題,也就是說計算過程的順序與題題目要求的順序相一致,如第6題,若先選出一個空盒 ,再選三個球放進其余三個盒中 ,最后把剩下一球放進一個盒中 ,結果為288,結果是錯的,這種錯誤答案在嘗試練習中較多,錯誤的原因在一個盒中兩球計算了順序,但題目要求是沒有順序的。為加深理解再舉出下列題目:
(1)5個人排成一行,甲排在乙的左邊(不一定相鄰)的不同排法種數有多少?
(2)5個人排成一行,甲排在乙的左邊且乙排在丙的左邊(不一定相鄰),有多少種不同的排法。
通過評講學生不但加深對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排列概念的理解,還掌握了幾種種題型:特殊位置和特殊元問題、相鄰問題和不相鄰問題、順序問題等等,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繼續(xù)學習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另外還調動學生鉆研精神和學習興趣,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提高學生的數學品質,從而大大提高教學質量。
四、實驗的效果
對高二數學實施“嘗試教學法”的研究與實驗進行了一年的實踐,其效果明顯,實驗班在高二學年多次考試中,取得令人可喜的結果。實驗班數學成績與對比班數學成績呈顯著差異。
下面是有關實驗數據(數據分析用t檢驗來檢驗兩班的差別程度):
實驗后第一次考試成績對照表(2)
班別 N S t檢驗
實驗班① 54 71.7 10.97 0.89
對照班② 56 69.8 11.31
|t|=0.89<1.658=t0.1,可見實驗班的成績已提高,但還不顯著。
實驗后第二次考試成績對照表(3)
班別 N S t檢驗
實驗班① 52 75.6 9.6 1.79
對照班② 54 72.1 10.5
|t|=1.79>1.658=t0.1,可見有90%的把握認為實驗班成績已有顯著提高。
實驗后第三次考試成績對照表(4)
班別 N S t檢驗 對照班② 54 76.79 12.61
|t|=2.15>1.980=t0.05,可見有95%的把握認為實驗班成績有了顯著提高。
實驗后第四次考試成績對照表(4)
班別 N S t檢驗 對照班② 54 75.14 14.35
|t|=3.29>2.617=t0.01,可見有99%的把握認為實驗班成績有了顯著提高。
說明:1.高二學年歷次進行的統(tǒng)一考試,根據學校要求,由高一年級命題,考試后試卷密封裝訂,由年級老師集中一起流水批改,統(tǒng)一評分、加分、統(tǒng)計,可信度高。
2.以上各次考試成績試卷滿分為100分.
實驗資料表明,運用“先練后講、嘗試中學”使學生所掌握知識比較牢固,因為讓學生先嘗試后再聽教師講解,學生印象深刻,再經過多次練習,多次反饋、矯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較高。“先練后講、嘗試中學”能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鉆研精神,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優(yōu)良的數學品質,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大量教學實踐證明,嘗試教學法簡便實用,教學效果良好,能夠促進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教研論文:先練后講 嘗試中學】相關文章:
先學后教-1000字論文06-16
學劃船先練游泳01-07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之我見論文02-23
淺談高中數學習題講練論文06-22
先學后教研究課題階段總結范文02-22
先與后900字11-10
從精講多練談開去12-06
90后的講誠信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