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多媒體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的論文
下面以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第二冊第10課《松鼠和松果》為例,談談多媒體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
《松鼠和松果》是第二冊教材第三單元的課文。這單元的教材都是圍繞著“愛護環(huán)境”這一主題編排的。《松鼠和松果》是一個充滿著環(huán)保意識的美麗的童話,講的是一只松鼠在摘松果吃的時候想到: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樹,總有一天,一棵松樹也沒有。要是那樣,他的后代將沒有食物、沒有住處了。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就是每次摘松果,摘一個,就在土里埋一個。經過一場春雨的洗禮,在松鼠埋松果的地方,長出了一棵棵挺拔的小松樹。
一、誘發(fā)閱讀欲望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教師所教授的內容感興趣,才能有激情,才能夠實現(xiàn)“課伊始,趣已生”。
據此,在開始上課時,老師利用課件呈現(xiàn)給學生一幅松鼠埋松果的動畫,并說:“同學們,這只可愛的松鼠正在干什么呀?”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松鼠正在埋松果。這時,老師又問:“松鼠為什么要埋松果呢?這里有一個有趣的童話故事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個故事吧。”
童話本就是學生喜聞樂見的課文形式,再配上色彩鮮艷的課件動畫和老師激趣的話語。學生學習的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語文本來是一門最開放的學科,與生活同在,色彩斑斕。在開篇就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們才能樂于往下學習,正是所謂“好之者不如樂知者”。
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的集直觀性、多變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等特點,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營造一個色彩繽紛、圖文并茂、動靜相融的教學情境,促進學生腦、眼、耳、手、口等多種器官同時接受刺激,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優(yōu)化教學過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當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優(yōu)化課堂教學,能變抽象為具體,化難點為不難,縮短學生理解從課文淺表含義向深層含義的進程,達到“啟其所感,導其所難”的目的。為開發(fā)學生智能、培養(yǎng)學生能力,提高單位時間內的教學效率提供了技術保障。
1、變抽象為具體:
一年級學生對抽象的概念往往難以理解,而運用多媒體則可以輕松地解決這個問題。
《松鼠和松果》一文中寫道,“春天,幾場蒙蒙細雨過后,在松鼠埋松果的地方,長出了一棵棵挺拔的小松樹”。“挺拔”一詞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些難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我制作了動畫課件。當學生看到小松樹慢慢地越長越高,越長越粗壯時,一下子就明白了“挺拔”是什么意思,馬上就有學生說出來了:“是指小樹又直又高的意思。”
2、化難點為不難:
小學生由于年齡小,閱歷淺,對某些事物因為沒有親身經歷的體驗,所以,難于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多媒體可以通過再現(xiàn)情境,幫助學生體驗、認識事物。
在這篇課文里有一段說:“沒有了松樹,沒有了森林,以后到處光禿禿的,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他們吃什么呢?到哪兒去住呢?”學生對這兩個問題不太理解,弄不好就會讓語文課變成自然課。為了解決這個難點,我采用了這樣的教學方法:營造談話氛圍──創(chuàng)設森林情境──感悟文章意思。具體步驟是:
師:小朋友們,我們都知道松鼠喜歡吃的是松果。那么,松鼠又住在哪兒的呢?
生:住在松樹的樹洞里的。
師:對。松樹是由松果長成的。如果松鼠只摘松果吃,不種松果。松樹會越來越少,到最后,一棵松樹也沒有。松鼠就會沒東西吃,沒地方住。那會是什么情景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屏幕上,出現(xiàn)了一幅光禿禿的森林圖。小松鼠們沒有吃的,很可憐的樣子,引起了學生的同情。這樣,學生更理解為什么松鼠要種松果了。
三、開發(fā)情感世界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當感情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機體中歡騰、流動的時候,知識才會觸及人的精神世界。”語文學科是一門情感內容十分豐富的學科,通過情感的創(chuàng)設可以引導學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為了把學生帶進課文的情境,使他們的情感與文中的人物產生共鳴,教師用多媒體展示形象化的畫面。多媒體“形”“聲”方面的優(yōu)勢在這里大有用武之地。
1、以形動情:
讓學生直觀感受,豐富表象,以形激情。在《松鼠和松果》這課的教學中,多媒體里多次出現(xiàn)松鼠可愛的形象。學生對這只松鼠產生了良好的印象,深深地喜歡這只松鼠了。
2、以聲動情:
在對松鼠形有了感知,老師又利用多媒體設置了有感情的朗讀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通過朗讀來進一步體會課文的主旨,達到以聲動情的效果。
靜止的教學信息在電教媒體作用下“活”了起來,有聲有形有色,學生的情感得到了發(fā)展與升華。
四、發(fā)展主體思維
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手段不能停留在給學生一個生動的畫面,而應以發(fā)展學生思維為目的,根據教學重點和難點,精心確定思維啟發(fā)點,通過形象的感知,使視聽覺與深入思考結合起來,訓練思維的發(fā)散性。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是學生形象思維的工具。在《松鼠和松果》一課中,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已經知道了松鼠為什么要埋松果在土里。如何由松鼠埋松果聯(lián)想到人類也要重視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課件中,松鼠變成了人。老師說:如果人類像松鼠一樣,無論做什么,都能夠想到讓別的事物不會消失。那么,我們的后代也會像我們一樣幸福的。
老師的講解,為學生進一步的提升對課文的理解掃清了道路,強化了可教學效果。進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為學生以后的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猶如一座架在學生和課文之間的不可替代的橋梁。它的作用必將受到老師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
【多媒體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的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多媒體在漢語教學中的作用論文07-09
關于多媒體教學在中學教學中的作用論文07-09
合作學習在小學閱讀教學中的作用論文01-21
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提高培訓質量中的作用論文07-09
淺談多媒體技術在閱讀教學中的運用語文論文07-09
多媒體課件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