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心理學產生誤解的根源論文
心理學作為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科學,現在逐漸成為熱門學科之一。然而,在心理學蓬勃發(fā)展的背后,大多數的心理學家和心理學專業(yè)學生都會遇到一些人對心理學產生偏見和誤解。有學者總結了人們對于心理學的六大誤解并對其進行了糾正,但并沒有分析人們產生這些誤解的原因,從而也無法找到適當的解決方法,導致這些誤解依然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影響了心理學的健康發(fā)展。本文將從誤解的產生機制和互聯網傳播輿論的途徑及特征的角度,來探討心理學被人們誤解的根源。
一、人們對心理學的主要誤解
根據崔麗娟[1]的相關研究,人們對心理學的誤解可分為三類:(1)對心理學這門學科的誤解,包括:心理學就是心理咨詢;心理學只研究變態(tài)的人;心理學就是夢的分析;心理學是騙人的東西,是偽科學;(2)對心理學領域的研究人員的誤解有:心理學家知道你在想什么;心理學家會催眠;(3)對心理咨詢的誤解有:去接受心理咨詢就代表自己不是正常人;心理咨詢就是閑聊或尋求安慰,不算治療;去咨詢一次就可以解決問題;心理問題看相關書籍就能自己解決;心理咨詢師可以解決我的所有問題。
雖然已有許多心理學者通過科普性的文章或著作對其進行了糾正,但只有一部分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人會去閱讀相關的內容,其他人仍然保持著自己的偏見和誤解。竇東徽等認為,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大眾傳媒對于公眾感知方面影響力越來越大,不理會心理學的形象問題(即人們對心理學的偏見和誤解)只會讓情況變得更糟[2]。因此,了解誤解的產生原因是改變心理學形象的重要步驟。
二、人們對心理學產生誤解的原因
竇東徽等認為,造成人們對心理學產生誤解的原因有很多,他通過不同類型的書籍將其分類。首先是心理學的早期經典著作,例如弗洛伊德,他的理論中最吸引人的內容就是釋夢,由于人們對夢有一種好奇心,所以許多人將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就等同于心理學,這也就產生了“心理學就是夢的分析”的錯誤觀念。其次,書店里有許多偽裝成心理學的偽科學書籍,心理學和超自然現象的混淆里面充斥著各種超自然現象,如心靈感應、意念移物、通靈手術等[2]。而這些書籍通常被放在心理類書籍的貨架上,這無疑也導致了人們的誤解:心理學家知道你在想什么、心理學是騙人的偽科學。而電視、網絡中也充斥著這些類似的信息,讓人們更加確認“心理學并不是一門科學”。
另外,書店里第三大類型的書籍是自助類讀物,例如勵志類的“心靈雞湯”,目的是為了提升人們的自我價值感和自信心。另一些書則是為了標榜其“特殊性”,聲稱自己發(fā)明了一些新的“療法”,不但能矯治某些特殊行為問題,還能滿足人們的一般需要,但實際上這些新療法很少基于控制實驗的研究,或只是依靠少數案例而提出的。而許多有效性經過了嚴格的心理學檢驗程序驗證的.認知和行為療法,卻很難在書店的貨架上見到。而這種類似的內容也充斥在電視、網絡等大眾傳媒中,極大地影響了人們對于心理學的印象。而人們認為“心理學只研究變態(tài)的人、心理問題看相關書籍就能自己解決”這類誤解就由此而來。
由此可見,在導致人們對心理學產生誤解的原因中,媒體對于心理學的曲解和不實報導占了很大比重。管翠閣等人也有提出的相似的看法,她們提出報紙雜志上心理測驗的泛濫、對心理學的通俗報導以及媒體打著心理學的口號卻是以“娛樂”為目的的各種節(jié)目,為了吸引眼球而歪曲了心理學的理念。另外,藺薈南也認為,在科技發(fā)達的今天,偽心理學借勢越傳越廣,從手相學、顱相學到筆跡學、占星術等,在新媒體時代都呈現出愈演愈烈的趨勢[4]。而偽心理學的盛行,勢必導致了心理學被誤解,甚至對心理學產生偏見。
所以,為了找到消除這些誤解和偏見的方法,我認為應該從兩個方面探討,一方面應了解誤解的形成機制,從誤解的產生根源入手,可以更好地抑制誤解的產生;另一方面則是分析媒體傳播輿論的途徑及特征,這樣可以幫助心理學正確知識的普及找到合適的路徑。
三、誤解的形成機制理論
許多語言學家在研究誤解的同時,提出了對誤解的形成機制的看法。楊堅提出,語法學家 Bolinger 與 Genstman 等后布龍菲爾德學派認為,語音因素,如連接、切分、重音、語調等是歧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社會語言學家 Gumper 和 Tannen等認為語境影響人們對話的理解,對語境暗示的錯誤理解,是造成誤解的重要原因;跨文化語用學強調文化差異是造成語用失誤的重要原因;認知語用學用關聯理論來解釋誤解的發(fā)生,Sperber 和 Wilson認為說話人設想的語境與聽話人實際上使用的語境的不一致可能導致誤解[7]。
在此基礎上,楊堅用誤解的層次分析圖來對誤解的產生機制進行比較宏觀的描述與分析。此外,孫紅則將之前的學者對研究誤解的產生原因可以分為三個因素:語言層面、語用層面和心理層面。另外,宗世海在對前人總結的基礎上,提出了導致誤解產生的二因素(根源)理論,即認為導致誤解產生的因素只有兩個方面:一個是說話人話語方面的因素;另一個是聽話人心理方面的因素 [6]。
因此,人們對心理學產生誤解的根源也可用上述理論來解釋。二因素理論中的話語因素提供了誤解的可能,而心理因素則是促成了誤解的實現,其中心理因素包括普通心理和社會心理。我認為心理因素是人們對心理學產生誤解的重要根源,例如,在沒有接觸到心理學知識的背景下,那些偽心理學對現象的錯誤解釋正好滿足了人們探究自我和他人內心的好奇,并由此形成了先入為主的心理,當真正的心理學發(fā)表科學的研究成果時,人們便會將其與偽心理學混為一談,形成了類似于“心理學是虛假的偽科學”的誤解或偏見。而偽心理學的泛濫,主要的原因就是媒體對其的加速傳播。在互聯網迅猛發(fā)展的今天,媒體的傳播信息的方式,已從原有的報紙、雜志、電視等媒介轉變?yōu)榫W絡。因此,下面將主要從互聯網的輿論傳播角度來探討。
四、互聯網傳播輿論的途徑及特征
有關互聯網的傳播途徑,已有許多學者對其進行研究。李永彩認為,網絡輿論傳播主要有兩種途徑:一種途徑是從傳統媒體開始,然后再互聯網上被放大;另一種途徑是從互聯網開始,引起網民熱議[8]。
喻發(fā)勝等人則從網絡傳播的衍生效應與網絡輿論的角度,對互聯網的傳播特征進行了總結。他們認為互聯網作為技術手段最為先進、影響力最為廣泛的傳播媒介(或者說傳播方式),具有獨特的傳播技術特征與傳播人際特征。傳播技術特征主要表現為:數字化、星狀網絡、多媒體、交互式、超文本連結、多功能、海量、全球傳播等。網絡傳播的人際特征是建立在網絡傳播的技術特征之上的,主要表現為:自由、平等、交互、實時、匿名傳播等[9]。而這些技術特征與網絡傳播的人際特征就會導致一系列的衍生效應,這些衍生效應相互作用,共同對網絡輿論的形成產生影響。
此外,也有學者從新媒體時代特征的角度來探討互聯網輿論的傳播問題。慕夏溪認為:首先,新媒體時代具有極強的融合性,人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其次,新媒體時代使得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另外,信息的制作流程越來越簡便,因此也加速了信息的傳播速度;最后,相對于傳統媒體的點對面的傳播,新媒體時代所提供的是點對點的傳播,這便使信息的到達率迅速提高[10]。這些特征對于信息的傳播極為有利,而在這些傳播的信息中,也包括了許多錯誤的信息,這便會使人們產生誤解,而這種誤解如果不加以制止,就會繼續(xù)傳播下去。
藺薈南提出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提升對新媒體時代的手中研究,另一方面則是要解決新媒體時代的把關困境。另外,除去學科本身的發(fā)展,一個學科的健康傳播需要相關專家學者以及媒體的共同塑造,受眾自身的選擇和識別能力的提高,媒體的正確引導和正確傳達都是讓真正的科學體系傳播的重要途徑[4]。
因此,在新媒體時代,人們對心理學的誤解及偏見正是如上述形式和途徑在互聯網中廣泛傳播,而真正的心理學卻被淹沒在深海之中,鮮有人問津。如果想轉變這種不健康的狀態(tài),需要心理學相關人士和媒體共同合作,例如心理學家提供正確的、科學的心理學知識,媒體則需要正確傳達這些知識,并引導人們去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心理學,走出偽心理學的迷霧。
五、結語
現在心理學已經成為一門熱門學科,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去了解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但在繁華熱鬧的背后,依舊存在對心理學的誤解和偏見,即使已有許多心理學家通過科普性的文章或著作對其進行了糾正,誤解與偏見依舊很難消除。
所以,為了找到消除這些誤解和偏見的方法,我認為應該從兩個方面探討,一方面應了解誤解的形成機制,從誤解的產生根源入手,可以更好地抑制誤解的產生;另一方面則是分析媒體(特別是互聯網)傳播輿論的途徑及特征,因為在導致人們對心理學產生誤解的原因中,媒體對于心理學的曲解和不實報導占了很大比重。而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偽心理學的盛行,勢必導致了心理學被誤解。
通過對誤解的產生機制和媒體傳播輿論的途徑及特征的探討,讓我們對心理學被人們誤解的根源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也為消除這些誤解提供了新的方向。而且掌握正確的輿論導向也可以為心理學知識的普及找到合適的路徑。
【人們對心理學產生誤解的根源論文】相關文章:
淺析人們生活的幸福度心理學論文04-10
動作智慧根源的研究論文04-13
安娜.卡列妮娜的悲劇根源論文04-24
心理學論文08-08
色彩心理學論文04-12
心理學課程論文04-11
心理學入門論文12-29
心理學概論論文04-11
影視心理學論文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