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分析論文
李根蟠教授長期從事中國經濟史研究。他通過與同行的交往,了解到在渝東從事本地區(qū)鹽業(yè)史研究的劉衛(wèi)國同志,未進大學校門學習歷史學的專業(yè),是一位長期從事本地區(qū)鹽業(yè)工作的實際工作者,但經過長期的實際觀察、探索,掌握了“由當今存在的歷史遺存去認識歷史”的研究方法。李教授對其研究成果充分肯定,贊揚他“取得了渝東鹽業(yè)史研究的新突破”,本文即以此作為個案進行分析,上升到理論層面,闡發(fā)其研究方法所具有的普遍意義。李教授的文章由具體而抽象,寫得很有理論色彩,指出歷史研究不僅要重視由歷史文獻或考古資料出發(fā),去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還應當重視依據歷史遺存( 包括現存的習俗、技藝、謠諺、信仰等) 去逆向認識歷史的研究方法。文章中指出,“如果說歷史文獻和歷史文物是以固態(tài)的形式存在的話,現實生活中的歷史遺跡則以活態(tài)的形式存在。由于它是活生生的過程,故具有考古材料和文獻材料所難以比擬的優(yōu)越性,可以彌補固有的歷史文獻和歷史文物的不足”。同時,正如馬克思所形象概括的,“人體解剖對于猴體解剖是一把鑰匙”,因此,考察處于較高形態(tài)發(fā)展階段的事物即為考察處于較低形態(tài)事物的“鑰匙”。本文依據這一理論思維邏輯向我們展現了: 劉衛(wèi)國同志沒有盲從歷史文獻的有關記載,而是以現實情況檢驗其可靠性和可信度。長期的實踐經驗和深入觀察,使他對“四川井鹽業(yè)始于秦末李冰在成都平原開鑿鹽井”的成說產生懷疑,經過執(zhí)著的努力,終于揭開渝東鹽業(yè)歷史之真相。他對渝東地區(qū)400 余口古鹽井進行長期的觀察,把千姿百態(tài)、形狀各異的鹽井區(qū)分為原始井、雛形井、過渡井、人工井四種基本類型,它們是依次演進的系列,而前三者本質上都是鹽泉,只有最后一類才是真正意義的人工井。他又深入分析影響鹽井演進的地理和歷史因素,探討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如何造成分布各地的鹽井呈現各種類型,并論證推動演變的動力則是洪水。作者充分肯定劉衛(wèi)國立足現實以考察歷史的思路和方法,認為他“成功地揭示了渝東地區(qū)自然鹽泉向人工鹽井演進的規(guī)律,這在鹽史研究中無疑是一種創(chuàng)新”。因此劉衛(wèi)國的研究成果從一個側面表明,通過考察現實來認識歷史,確實是治史的一把金鑰匙,具有普遍性的啟示意義。
在中國現代史壇,有一批出色的學者,他們高度重視學習馬克思主義,掌握其精神實質,并運用來指導研究中國歷史,努力探究有關中國從古代到近代社會發(fā)展道路的大問題,建樹卓著,他們的理論成就是留給我們的寶貴思想財富,對于發(fā)展新世紀史學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寧可教授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他一生著述豐富,在學術界有廣泛影響,晚年完成的《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道路》一書尤其受到重視。劉玉峰教授是寧先生的高足,志在傳承、發(fā)揚老師的學術,本人在隋唐史、中國經濟史研究領域相繼出版了學術佳作,并撰有《寧可先生訪談錄》( 發(fā)表于《中國文化研究》2012 年第1期) 。這次他應本專欄約稿撰成此文,堪稱是精心總結、提煉寧可先生學術“主旨”的難得之作。作者總結說,寧可先生晚年強調,“關于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結構以及體制特征的問題,是認識和研究中國古代經濟史的一個根本問題”,圍繞這個中心和根本問題,寧先生研究了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結構的構成及特點、封建經濟結構的運轉和發(fā)展、封建經濟基礎上國家政治體制的產生形成及其作用、封建經濟結構和政治體制對中國封建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影響等,其研究是逐層遞進又系統(tǒng)深刻的。本文即以此作為大綱要目,闡述寧先生的理論體系及其開拓性意義。作者對于構成寧先生“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形態(tài)”學說體系的幾個主要理論構件,又都有邏輯清晰的扼要論述。僅舉兩例。( 一) 關于作為“封建生產力的基礎和主干的個體小農”,它具有: 集約化農業(yè),精耕細作; 以一家一戶為經營單位; 剩余產品率低,發(fā)展緩慢; 一個個小家庭是脆弱的,但就全社會而言,它又是穩(wěn)定的、可以不斷地再生再現,從而形成中國封建社會牢固的、長期不變的基礎; ……一共六項特點,全面講出小農經濟的實質。( 二) 寧先生關于“封建經濟結構的運轉和發(fā)展”的理論,本文作者總結為三項:封建經濟的運轉有小的和大的兩個循環(huán),前者為農村范圍內產品自行消費、然后進行簡單再生產,后者為全國范圍內涉及城鄉(xiāng)以及農工商業(yè)和封建國家的大規(guī)模循環(huán); 商品經濟是整個封建經濟的潤滑劑、催化劑和驅動力; 奢侈品的生產、消費和貿易對封建經濟結構的運轉和社會的發(fā)展起到十分惡劣的消極影響。顯然,這三項對于認識封建經濟結構的運轉特點都有關鍵性意義。作者又著力發(fā)掘和闡發(fā)寧先生運用辯證分析的觀點、動態(tài)發(fā)展的觀點和比較研究的方法而得出的具有理論光輝的成果。如,分析在分散的、獨立的小農經濟和地主經濟基礎上,必然要形成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論述由于中國和西歐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影響了中西封建社會不同的生產力特點和不同的封建生產關系、政治制度,在西歐形成了封建領主制,在中國則形成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 中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其前期曾起到進步作用,但到了后期,成了沒落的制度,其消極和反動的作用越來越增多。讀著本文作者的論述,感到有理有據、切中肯綮。在當前,如何提升中國的學術話語權已成為學術界共同關注的焦點,從這個角度看,劉教授這篇系統(tǒng)總結寧可先生學術“主旨”的文章,無疑為我們提供了大量寶貴的信息。
中國歷史演進的內涵極為豐富、寬廣,總結歷史理論問題大有可為,至誠期望更多的專家學者撰文賜稿,共同推進歷史理論領域的繁榮發(fā)展!
【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分析論文】相關文章:
口述史學及其對史學發(fā)展的作用論文09-14
歷史學科質量分析報告07-19
新史學思潮經世功能的再考察論文07-27
團章團史學習總結05-15
歷史學科素養(yǎng)初中歷史學科的國培學習感悟08-24
歷史學科培訓總結12-01
歷史學期教學總結08-31
歷史學專業(yè)求職簡歷01-14
歷史學習計劃必備06-08
歷史學習培訓心得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