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倫理學角度規(guī)范青少年網絡交際語言論文
網絡交際話語是青少年在網絡交際中所使用的網絡語言,它既是一種語言文化現象,也是一種倫理道德現象。透過青少年網絡交際話語的特質可以捕捉到蘊涵在其背后的張揚自由個性、講求功利實用、突出自我主宰、崇尚快樂本位的倫理內涵,而且伴隨出現了暴力化、粗鄙化、庸俗化為表征的語言異化現象。在話語交際中,話語信息、話語方式及話語主體之間的關系都會被順其自然地打上交際雙方倫理關系的烙印,也都應受到相應的言語道德規(guī)范的制約。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一直十分推崇“立言先立德”、“言德統一”的話語道德規(guī)范,主張言語行為要合乎禮、仁、忠、信的原則。盡管這些原則發(fā)展到今天,其具體內涵已有所改變,但它們仍然是人們恪守或倡導的言語道德信條。在現實社會中,言辭有禮、言行一致、言而有信的人總是受到人們的贊賞;反之,言而無“禮”、言而不“仁”、言而無“信”或言而無“忠”的人則處處遭人唾棄。現實社會中如此,網絡虛擬社會中亦是如此,我們必須虛心借鑒儒家傳統慎獨倫理思想,認真梳理網絡交際話語倫理規(guī)則,不斷強化青少年網絡話語道德教育,使他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在網絡話語交際活動中何為道德行為,何為不道德行為,從而增強道德意識,擔當道德責任,履行道德義務,發(fā)展健康網絡,構建和諧的網絡人際關系。
(一)從網絡交際話語的內容上看要注重文明健康。從話語學上說,網絡社會中由網絡交流而派生出的網絡交際話語仍然是一種重要的交流工具,它不僅是現實話語范圍的延伸,而且是現實話語功能的拓展。但從倫理學角度來看,話語包括網絡交際話語更是思想境界和道德素質的直接體現,話語的粗俗化和庸俗化,說到底是一個人的精神、心靈粗俗的表現,是價值觀粗俗化在話語上的具體反映。話語文明健康作為青少年基本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不僅要求在現實人際交往中做到話語文明,而且在網絡人際交往中也要話語文明。
在我國13700萬上網用戶中,35歲以下網民人數占總數的82。5%,其中青少年是絕大多數,是網絡交際話語的主體,然而有些青少年在網絡文學、聊天室以及BBS論壇中毫不吝嗇地販賣情色信息,毫無節(jié)制地渲染暴力色彩,內容粗俗,格調低下,思想落后,意志頹廢,必然會阻礙青少年道德建設步伐,給社會主義道德風尚以及網絡交際話語環(huán)境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影響網絡文化良性發(fā)展,最終也必然傷害網絡和網民的公共利益。不僅如此,在現實生活中,網絡交際話語的負面作用也可能直接影響到現實人際交往的關系,給現實人際交往帶來心理障礙。中國自古以來就講“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也就是說不符合倫理道德和文明禮儀的話語和行為在現實交際中不能出現。網絡其實是現實社會的延續(xù),青少年在進行網絡交際話語交流時,其交流內容應當是積極向上、高雅健康、文明禮貌的,“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流方向,符合社會的正當共同利益,要有助于至少是不阻滯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不應當包含色情、暴力、封建迷信的內容或這些內容的影射與暗示”,遵守《網絡文明道德公約》,共同構建綠色網絡空間,形成良好的網絡生態(tài)環(huán)境。
(二)從網絡交際話語主體上看要尊重話權平等。平等是倫理學上的一個重要范疇,是人際和諧和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而在話語交流中也必須堅持平等原則。《世界人權宣言》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人人享有話語平等權利,這個重要倫理原則可以延伸至網絡交際領域。網絡交往有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就是交往主體的平等性。“不論對方是什么身份、地位、信仰、種族、性別,各種話題只要進入網絡,就可以一同聊天,平等地去感知社會、了解社會。”
從理論上說,每一個交往主體在人格和價值上都是平等的,它不受主體的政治地位、經濟狀況、文化程度、職業(yè)分工、地域差異、性別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知識豐富、思維敏捷、挑戰(zhàn)傳統的當代青少年自然也不應該忽視和輕視網絡主體的天然平等性。當然這種主體人格尊嚴和自我價值的平等需要通過網絡交際話語表現出來。“網上交流的任何一方都不應該在交流中表現出語話特權,或盛氣凌人或居高臨下,不能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意思表示。”這就要求青少年在網上交流(論壇、聊天室)時要謹慎發(fā)言,換位思考,要學會寬容,拒絕話語霸權。從宏觀上來說,話語霸權表現為語種方面的不平等和特權,從微觀上說就是話語主體在交往過程中把自己單方面的意見和思想強迫對方接受,這對對方來說是一種十分不公和無禮的行為。因此,從交互主體關系對等的倫理角度看,對方的意見和思想也必須得到同等的尊重,只有這樣才能達成誠實互信的網絡交際。
(三)從網絡交際話語動機上看要立足誠意正心。誠意正心作為一種道德訴求,也就是所謂真誠。話語學家陳汝東先生認為,言語真誠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言語行為所反映的言語主體的動機和情感真實,不虛偽,即說寫者的言語表達應與其實際心理一致;二是言語及時,即在言語交際過程中出于善良的動機,及時為交際對象提供必要的信息。真誠不是老實本分甚至懦弱無能的表現,它是人的一種道德修養(yǎng)和精神境界。在慎獨看來,一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真誠”,真誠是一種真實不欺的美德。“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君子養(yǎng)心莫善于誠,致誠則無它事矣。”(《不茍》)“誠其意者,自修之首也。”(《大學章句》)“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通書誠下》)。人們只有真誠地恪守一定社會的人倫道德,忠誠老實,言行一致,鄙棄虛偽,實事求是,才能真誠地按道德規(guī)范辦事,進而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地。
針對網絡交往中虛言謊話連篇、小道消息蔓延的不良現象,要求青少年充分發(fā)揮“真誠”的道德內在機制的作用,因為真誠是建立和維護正常的網絡交際話語交際秩序的必要條件,是保持網絡社會穩(wěn)定和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它關涉到正義、公平、善惡、義利等多個道德范疇。慎獨的“真誠”要求就是使青少年做到“以真誠的態(tài)度進行交流,為所要表達的信息提供正確合理的話語形式,動機與情感真實,不虛偽,不傳播未經考證的虛假信息,不欺詐他人,不能有意或無意使交際對象產生誤解。同時又不自欺,不說違心話,不打妄語,這樣在構建自己與他人和諧網絡人際的同時也使自己產生良好的內在道德感受,獲得道德美感”。
(四)從網絡交際話語角色上看端正自我身份。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認為,人的行為與身份具有一致性,話語表達要符合特有的身份和角色。由于互聯網絡的到來,使人在現實社會和網絡社會中穿梭游走,而真實性和虛擬性的不同特點造就了人在其中的不同表現。在現實社會中,人生就是一出戲,人的最重要屬性就是社會屬性,離開社會人便不能自存。在現實的物理世界中每一個人都有相應的.社會角色,現實人際交往的話語與本人所扮演的社會角色之間保持一種協調關系。然而,網絡是個虛擬世界,“網上人們所扮演的各種角色只能被視為一種虛擬的智能符號,人們所看到的和聽到的形象、圖像、文字和聲音變成了數字的終端顯現,這樣人們只能在虛幻中與對方進行交流”。也就是說,網上角色的模糊化使得青少年和其他人群一樣出現話語結構、話語風格、話語意趣與自己所擔當的社會角色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的現象,如話語低齡化、性別錯亂化、職業(yè)模糊化等。話語符號中那些代表社會角色的詞語,實際上是倫理角色的符號形態(tài)。反過來說,人際之間的倫理關系也體現在言語行為方面。青少年這個群體和其他人群一樣,其本質屬性是社會性,承擔社會責任是他們的道德義務,遵守話語道德規(guī)范是他們的倫理訴求。無論是在網上還是網下,他們都不應忘記自己的真實身份,時刻把握自己的社會屬性,在網絡交際話語交流中盡量還原本我色彩,用適合自己性別和性格的話語說話,說符合自身身份和特點的話,擺正話語和角色的位置,不越位、不錯位、不退位,做到話語方式與角色主體基本相符或完全相符。
(五)從網絡交際話語的把握上看要倡導相對自由。從倫理學角度看,自由是與規(guī)約相對應的范疇,是一種崇高的倫理境界,是人的精神的高度解放,是人的道德行為的游刃有余。表面上看是完全擺脫了羈絆和約束的放縱和舒暢,但自由決不是以忽視或藐視規(guī)定為前提的絕對自由,不是人們理解的那種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這是在包括網絡在內的任何領域都必須堅信的基本立場。然而,由于網絡具有自由特質,根植于網絡的網絡交際話語也有自由的鮮明特點,以致許多人認為在網上人是絕對自由的,想說什么就可以說什么,想怎么說就可以怎么說,幾乎忘記了“自由永遠與規(guī)范相伴,權利永遠與義務相隨,從來不會有絕對的自由存在”的道理,網絡世界也不例外。沒有約束的自由帶來的是放縱,放縱的利器不僅會傷害網絡行為主體自身,還會危及到網絡的自由精神。試想如果大家都以自由為幌子互相欺騙、肆意破壞,結果是人人想得到自由,人人要享受權利,但是誰也得不到自由,而且最終會危及到網絡空間的存在價值。所以網絡世界也需要必要的規(guī)范來保障自由。因此,要求青少年在網絡評論時要基于事實依據,進行理性分析,從而客觀、公正地表達自己的獨立見解,并為自己的言行承擔相應的責任。也就是說,要以慎獨為倫理導向,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要說,只有大家共同遵守適度自由原則,才能享受到人類高度自由的文明成果。
(六)從網絡交際話語的創(chuàng)造上看要繼承已有規(guī)范。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積極鼓勵創(chuàng)造,認為創(chuàng)造是人類可貴的精神品質和力量源泉,惟有創(chuàng)造才有發(fā)展。但創(chuàng)造不是憑空捏造而是在繼承之上的創(chuàng)造——在網絡話語方面也是如此。語言創(chuàng)新是語言生命力的表現,沒有創(chuàng)新就沒有語言的發(fā)展,任何語言都應當從其他好的語言中吸取有價值的東西。網絡語言為漢語的更新和補充提供了大量的資源,拓展了漢語詞匯學和語法學的視野,那些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有積極意義的新元素應該被現代漢語所包容并汲取養(yǎng)分。因此,對于網絡語言,我們應該尊重其發(fā)展的。從中觀角度看,網絡交際話語的問題其實包括兩個部分,一是網絡交際話語主體的倫理道德問題;二是網絡交際話語本身的不規(guī)范問題,而前者直接影響后者。話語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人們使用話語是為了進行交際,而交際得以順利進行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交際主體使用的話語必須遵循一定的話語規(guī)范。網絡交際話語和現實交際話語有不同之處,如網絡交際話語主要以文字和符號的方式表現出來,是虛擬和超越的,現實交際話語主要是以聲音和體態(tài)表現出來,是現實和直接的,但兩者也有相同之處,不管那類話語,都要經過大腦的思維,都是在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話語習慣基礎上的創(chuàng)造,都是人的道德意識和心理傾向的表現。盡管這樣,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網絡交際話語是話語的重新部落化,網絡交際話語似乎有意顛覆現代話語的各種規(guī)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