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質疑在隨筆化寫作中的運用
明代哲學家和教育家陳獻章曾說:前輩謂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的確如此,讀書若無深思多問,只讀不想,就可能會人云亦云,淪為書本的奴隸;或走馬觀花,所獲甚微。
讀書如此,寫作何嘗不是如此。很多語文教師抱怨學生的習作沒有思想,學生寫作時絞盡腦汁,交上來一堆或窮于應付干巴了事,或胡編亂造不知所云的作品。是的,認真辛苦地批改這樣的作業(yè),教師的抱怨似乎可以理解。但是一味抱怨除降低教學能量外無濟于事,尤其是在隨筆化寫作教學中,習作思想性的提升是一個很重要的訓練目標,如何在根本上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是寫作教學的王道。筆者認為質疑是提升習作思想性的一個有效途徑。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呢?
一、潛移默化,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意識
陶行知說:創(chuàng)造始于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辦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路的可能,有問題雖然不一定有創(chuàng)造,但沒有問題一定沒有創(chuàng)造。寫作同樣更是一種創(chuàng)作活動,如果思想匱乏,即使手邊有一堆素材也無法升華。而文章的思想從哪里來?就是從對遇到問題產生的懷疑、困惑,探究的思考當中來,而首先能夠質疑是一切思考的起點。如果來什么就接受什么,那么人只能是一個沒有生命的接收器,談不上任何創(chuàng)造。但未來社會需要的是能夠創(chuàng)新,敢于創(chuàng)新的新型人才,創(chuàng)新的培養(yǎng)應該是在方方面面的,尤其是在隨筆化寫作這種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活動中,更應給學生鍛煉展示的機會,充分啟發(fā)、調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綻放出青春應該有的色彩。然而,由于受幾千年文化背景的影響,以及傳統教育制度的束縛,多數學生在課堂知識上是乖巧順從,老師怎樣傳授,學生就怎樣接受,老師也樂于享受這樣的師道尊嚴,長此以往,遑論質疑,就是有質疑的念頭,也在這樣的教育環(huán)境中夭折了。
在隨筆化寫作中,應該幫助學生樹立一種寫作思想:不會質疑就不會有思想,沒有思想就不會有好文章。有積累、有素材是寫作的基礎,但是善于對事物發(fā)問探究的質疑才會使文章插上翅膀,飛得更高更遠。為此,教師應在教態(tài)、教法上多做改進,營造出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想敢說。同時作為課堂引導者,教師也應該培養(yǎng)自己善于思考的習慣,不能坐吃山空;也應該擁有開闊的胸襟,能夠接受學生有不同的看法,用自己質疑思考的精神去熏陶感染學生,用尊重民主的教學去鼓舞激勵學生,從而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課堂教學中不斷培養(yǎng)自己的質疑意識。
二、課前設疑,激發(fā)學生質疑興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活動的動力,產生較高的效率。在課堂上希望學生能夠質疑,更需要學生在課前就有思考的習慣,否則所謂的質疑就成了課堂上學生應付教師的一種形式,流于形式不僅無實效更不會長久,那么怎樣幫助學生課前就愿意主動思考呢?
以預習課文為例,首先可以成立質疑小組,對于新課可以先布置預習題目分組解答,可以單獨思考組內討論,也可以對其他組的題目進行搶答思考,對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向其他組尋求幫助,也可以留待課內師生共同交流討論。對已經形成結果的答案,其他組成員還可以對其進行質疑,對未能解決的問題,或者錯誤理解的問題也可以思考癥結所在。總之讓預習真正成為課前學生鍛煉質疑能力的一個抓手,教師就不能在課堂上一句話帶過,而是要既正確的引導學生又尊重學生思考成果,長此以往,學生樂疑善疑的習慣一定會有所進步。
三、授之以漁,教給學生質疑方法
為師者都應該明白教育不是一種簡單的灌輸,而是應該使求學者掌握覓食的方法。如何將質疑的意識與精神運用到隨筆化寫作中,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對質疑的方法、途徑進行指導,使學生有法可循,不至于在黑暗中摸索。
(一)從文題中生疑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發(fā)現問題,探求新知。課題是文章的眼睛,在教材中的很多課題常常使人產生疑問,能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圍繞它大膽質疑,往往可以一下子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對課題進行質疑是培養(yǎng)其問題意識和質疑能力,促使其思維向深刻性發(fā)展的有效方法。如教《最后一課》當出示課題后,讓學生讀題目,他們馬上產生疑問,紛紛舉手提出:誰的最后一課,針對誰來講的,這些問題,直觸中心,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做了鋪墊。
(二)從字詞品析處生疑
語文課堂需要咬文嚼字,品詞析句。因此,教學中教師應把學生的視線聚焦在文本中精彩的字詞上,讓他們學會抓住關鍵詞句進行質疑,強化他們對重點字詞的關注,讓學生在解疑、釋疑的同時,經歷品味的過程,在一字未宜忽中提高品詞析句的能力。如《社戲》中寫大家跳下船,為什么用跳而不用走?雙喜拔前篙這里為什么用拔而不用拿?阿發(fā)他們偷豆行為如何理解?老師指導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解答了這些疑問,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形象性,既訓練了學生的語感,又發(fā)展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力。
(三)從句段處質疑
如同認識一個人看他的.言行舉止,對句段含義的理解是領會課文很有效的途徑。而圍繞重難點對句段的質疑,不僅能達到深入領會文意的目的,實現教學目標,而且能夠擴大學生視野,發(fā)散學生思維,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教師的引導下將這種思考運用到寫作中,不僅是隨筆寫來,而且因為有了思考的滲入,習作會不僅真實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度。
例如針對《貴在一個新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如下質疑:作者認為培養(yǎng)獨立思考這種能力需要哪些條件?你認為創(chuàng)新貴在哪一個字?為什么作者把獨立思考的素質看得如此之重?他介紹的方法哪一點你認為是需要補充的?在討論中,鼓勵學生聯系學習實際,對創(chuàng)新和獨立思考的關系以及如何創(chuàng)新,如何進行獨立思考等作深入的探討。有了這些質疑與討論作為基礎,學生的寫作再也不是為了無話可說的抓耳撓腮,而是真正實現了吾筆書吾心的隨筆化寫作真實、充實的目標。
(四)從文章結構處質疑
有些文章的結構看似很隨意,信手拈來,實則是作者獨具匠心。引導學生在結構上質疑,如同一個花瓶為什么放在這里不放在那里,培養(yǎng)學生寫作的整體性,優(yōu)美性。如《亡人逸事》一文,第四部分由兩個層次構成,前三節(jié)交代寫作本文的緣由,第四小節(jié)寫妻子與我的訣別。可以引導學生質疑,是否可以這樣處理文章結構:把第四小節(jié)到文末寫妻子與我訣別的文字接在第三部分之后,另作一個部分,而讓前面的三小節(jié)作為結尾?如果將處理的結構與原文結構進行比較,引導學生探尋孫犁所以這樣寫的原因,將更有助于體會作者的感情。而學生也在這樣的質疑中對自己寫作時文章的結構有更清晰的認識。
(五)從寫作手法上質疑
課文是學生寫作的最好范文。引導學生從寫作手法上質疑,找出課文的寫法和自己作文的寫法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對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如《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作者是下筆老辣的大文豪,為什么寫他要幾年的主人公時,只是很簡單的用了始終微笑和藹以及變式常常微笑很溫和這樣的字眼?而且在全文中反復出現了五次之多,這是否真是作者所說的我實在無話可說,因此詞窮?通過討論學生會發(fā)現,正是這種反復的寫法,強化了讀者對劉和珍的印象,并引發(fā)了人們的深思,如此美麗溫柔、和藹可親的一個弱女子何以能挺身而出為了國家和民族而喋血呢?還可以引導學生繼續(xù)思考:是否只要重復就能達到強化的作用?學生又會認識到:文章并非是簡單機械的重復,而是在反復中有著細微的變化,同時還暗藏著作者的情感變化。由此,引導學生在自己的隨筆化寫作中怎樣才能隨筆不隨。
質疑是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方法。學會了質疑,就猶如掌握了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學生就會學得積極、主動,由被動接受的容器變成主動獲取的探索者,獲得終生受用的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寫出的隨筆化寫作也定會有生命,有思想可言,我們隨筆化寫作才會走得更遠!
【解讀質疑在隨筆化寫作中的運用】相關文章:
居室中色彩與光影的結合運用解讀論文05-13
在磨礪中成長-隨筆寫作06-14
學習中的快樂-隨筆寫作06-14
感恩中成長-隨筆寫作06-14
異向思維在寫作中的運用(作文指導)12-06
暑假中的點點滴 -隨筆寫作06-15
格式化進行中-隨筆04-14
文字圖形化在平面設計中的運用的論文04-18
文字圖形化在平面設計中的運用論文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