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露茶文案 推薦度:
- 暑假隨筆 推薦度:
- 教育隨筆 推薦度:
- 被遺忘的時光隨筆 推薦度:
- 教育教學(xué)隨筆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與茶相關(guān)的隨筆
對茶彈琴自娛自樂
我愛茶又不太懂茶,味蕾不靈敏,尤其是差別不很大的茶,我很難品出滋味有什么不同來。舌尖上品味不到,只好在茶外多下些功夫來彌補我對茶的愧疚,譬如寫點感悟茶、贊美茶的文字。不久前,我看到茶人雅聚時有為茶而吹簫者,心血來潮,竟然想要為茶而彈琴。雖然在此之前我從未摸過任何樂器,但我的古琴情結(jié)由來已久,年輕時學(xué)詩,習(xí)作中曾有“何時聞得雅琴聲”之句。
其實即便不會彈也無妨。陶淵明曾有一張無弦的琴,興致上來在光光的琴面上撫摸幾下,并賦詩曰: “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歐陽修也說:“若有心自釋,無弦也可。”大音希聲,最美的音樂是自然無聲。正如茶的“無味之味,乃至味也”。寫過《茶箋》的明代文人屠隆曾說:“琴為書室中雅樂,不可一日不對清音。居士談古,若無古琴,新者亦須壁懸一床,無論能操是否。縱不善操,亦當(dāng)有琴。”意思是讀書人無論會不會彈,都應(yīng)該備有一張琴。聽說學(xué)琴并非很難,有位老叟偶得一張好琴,練了半月,竟能彈出《仙翁操》、《秋風(fēng)辭》等簡單樂曲來,人家時年六十有三。我生也晚,初知天命,尚未老朽,何難之有?況且我只是對茶彈琴,自娛自樂,靈茶有知,應(yīng)不會笑我。
于是到古琴館去購得一張名匠斫制的古琴。梧桐良木,前寬后窄,上圓下方,是最常見的仲尼式。我書房狹窄,擱不下琴桌,便把琴固定放在擺著紫砂壺、品茗杯、隨手泡和茶葉罐的桌上,正好與茶日夜相伴,玉體平臥,如同睡熟的美人一樣。琴也有琴額、肩、頸、胸、腰等,髹漆的琴面似少女肌膚一般光潔滑亮,鑲嵌的蚌徽是她佩戴的珠寶,琴軫下棕色的繩穗是她秀美的發(fā)辮。因此我給琴起個名字叫“侍茗”,聽起來好像是給茶做婢女,實際上二者情同手足,親如姊妹。琴與茶的緣分很深,同樣是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神農(nóng)嘗百草,得茶而解之,發(fā)現(xiàn)了茶。不僅發(fā)現(xiàn)了茶,他還發(fā)明了琴,傳說是神農(nóng)“削桐為琴,繩絲為弦”,古琴的樣式流傳至今,其中就有“神農(nóng)式”。古琴擅長表現(xiàn)潺潺的泉水聲,而泡茶用水最好就是山泉,所以這張琴也可以題銘“吟泉”。自古以來文人雅士就有聽琴品茶的雅趣,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一生與琴茶相伴,作有《琴茶》一詩:“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我自從有琴伴茶,便少了些寂寞,閑暇時用樸拙的紫砂壺泡上一壺普洱茶,在氤氳茶香中正襟危坐,按照減字譜上“挑勾抹剔,托劈打摘”指法,撥弄幾下琴弦,竟然也能發(fā)出悠悠的美妙聲音,再啜上幾口普洱老茶,倒也有幾分古韻陳香的感覺。醉翁之意不在酒,聽琴是聽弦外之音,品茶也是品的茶外之味。
古琴有“十四宜彈”:遇知音,逢可人,對道士,處高堂,升樓閣,在宮觀,坐石上,登山埠,憩空谷,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氣清朗,當(dāng)清風(fēng)明月。其實這些又何嘗不是品茗時所適宜的佳境呢?購琴時配有錦緞琴套,或是皮革琴盒,任意挑選。錦緞固然華麗,我卻選擇了可以肩背手提的琴盒,為的是攜帶方便。我看過不少描繪古人聽琴品茗的繪畫,在山林泉邊,席地而坐,置琴于膝上,俯首撫之,茶煙琴韻,其樂融融。我也期盼有朝一日興致上來,或獨自一人,或邀三五知己,攜帶古琴和茶具走出書齋,投身于大自然,或幽泉山野,或澗邊松下,或密林深谷,拾取柴薪,汲泉煮茶。至于會不會品茶、會不會彈琴都無所謂,茶不飲而自醉,琴不彈而自鳴,只要心里覺得“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流水”就足矣了。
父親茶-寡淡中的滋味
父親愛喝茶,而且愛喝濃茶。從我記事起,父親喝茶用的茶罐、茶杯,換了一件又一件,一直不變的是父親嗜茶的秉性。那時家境貧窮,父親在外忙碌了一天后,回到家里喝杯茶解解乏,對他,應(yīng)是一種放松和安慰。
父親愛喝茶,卻并不講究,也沒條件講究。茶葉一般是鄉(xiāng)下親友送來的,每次用暗黃的土紙或報紙包著,看起來挺多,掂在手里其實輕得很。有時是母親去菜市場買菜時,看到有人叫賣茶葉,撿便宜的買,每次也是報紙包著,滿滿一大包。這樣的茶葉,泡開了,茶水看起來濃黃,聞著沒多少清香,喝起來也只是滿嘴的苦澀。我曾偷偷喝過一次父親的茶,那種苦那種澀,是年少的我無法接受的。我因此懷疑,父親喝茶時那種舒坦的快樂表情,也許是一種偽裝。
有一年,父親下到一個叫坦子嶺的村組蹲點。蹲點結(jié)束時,除了行李,父親還帶回了一罐茶。這罐茶之所以引起了我的注意,是因為之前我家的茶都是論包的,這次突然換成了“罐”,而且是那種大腹便便的橘子罐頭瓶子裝的。 父親說,那罐茶可不比尋常的茶,那是一罐桂花茶。“這種東西很難搞的!”父親的語氣不無得意,似乎那不是一罐茶,而是一罐蜜糖——我一直認(rèn)為蜜糖是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自然也是最難搞到的東西!那時候,我們這個小縣城種的桂花似乎并不多。因此在我心中,桂花是用來看的、嗅的,做成茶還是頭一遭聽說。我和弟弟馬上跑過去細(xì)看,只見黑不溜秋的茶葉里,零星夾雜著米粒般的桂花。旋開蓋,一股清冽的桂花香撲鼻而來。
父親很寶貝這罐桂花茶。父親說,好東西要慢慢品嘗。因此心情舒暢的時候、來客的時候,父親才會搬出那罐桂花茶,捏一小撮放進(jìn)杯子,開水一泡,一股淡淡的桂香便幽幽散開。父親喝桂花茶的姿態(tài)很是享受——坐好了,微閉著眼,輕輕啜一小口,含在嘴里緩緩轉(zhuǎn)幾個來回,使茶香與桂香點點滴滴滲滿了齒縫舌底,最后才肯吞進(jìn)去。然后,父親便搖頭晃腦扯長聲調(diào)說道:“此中——有真意啊,欲辯——已忘言!”
那時我還不知道父親那句話的含意,我只是隱隱感覺到喝桂花茶時的父親,是陶醉的、幸福的。其實,不僅是喝桂花茶,只要是茶,不論貴賤,父親都喝得興致盎然,表情總是那樣陶醉、那樣幸福!也許在父親看來,往寡淡的白開水里添些茶葉,即使有點苦有點澀,也應(yīng)是一種滋味吧?
幸福生活的含義,誰說不就是把寡淡過得有味一點呢!
茶與人生,清茗洗塵
故事發(fā)生在清朝中葉,是中國南方茶葉經(jīng)濟從興起到輝煌的年代。武夷山下,茶商陳運德正和崇安城中的茶商方茗梅進(jìn)行著暗中的較量。一戶龐姓人家卻悄悄在下梅落戶,家徒四壁,貧寒落魄。悲慘的命運讓龐家和陳家方家的命運糾結(jié)在了一起。此后,茂瑾在婚姻和事業(yè)上遭受了雙重的打擊,成為方茗梅最大的敵人。為了爭取屬于自己的自由,也為了爭取在茶葉貿(mào)易上的自由,他落得鋃鐺入獄的下場。從獄中出來的龐茂瑾在朋友的幫助下?lián)碛辛俗约旱牟栊校M管舉步為艱,他還是靠著信譽和正直殺出重圍,成為武夷山三大茶商之一。武夷山茶葉貿(mào)易的繁榮吸引了更多的晉商、徽商和廣東十三行商人,也吸引了英法等國商人的目光。大清國的閉關(guān)鎖國讓洋人深感貿(mào)易的不自由,中國微微開啟的國門遠(yuǎn)遠(yuǎn)不能滿足他們對財富的貪婪。于是,一些罪惡的黑手,也悄悄伸向了風(fēng)景如畫的武夷山中……
龐氏家族在困境中堅持著,并且擴張著。
生意興隆,財源廣進(jìn)。
然而,繁華背后是難掩的凄涼困惑。
茶文六則
1
記得《清茗》完稿的那天是2008年的9月28號晚上。我一個人在家里站著,看了會兒電視,又給金魚換了換水。我好像還在屋里來回走了幾步,然后就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了。
有時候,人要是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其實是什么都想做。是的,我什么都想做,我想立刻就把兒子接回來,想去逛街,想看那些我從來沒好好看過的雜志,想看我淘回來的盜版DVD,我還想在網(wǎng)上看《越獄》,看《絕望的主婦》……但是,我什么都沒有做。我的心里莫名其妙地空曠起來。當(dāng)我終于把一個龐大的故事勉強講完的時候,心里卻忽然因為曾經(jīng)的擁擠而變得空曠起來。
是的,空曠,無知無覺,什么都沒有,比雪地還干凈,比大海還廣闊。我后來才知道,這種感覺應(yīng)該叫幸福,境界最高的幸福。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2
知道這句詩的那一年,我去了武夷山。武夷山里有一座寺廟,名字叫天心永樂禪寺,而在我的小說里也有一個天心永樂禪寺。確切地說,我小說里的那個天心永樂禪寺就是這個天心永樂禪寺,雖然為了情節(jié)的需要,我讓書里的天心永樂禪寺站得離崇陽溪近了一點。
在這座寺廟的四周,有永遠(yuǎn)開不完的四季桂花和成片成片的毛竹。我常常一個人在寺廟的茶室里坐著,想一些不著邊際、深不見底的事情。師父在大殿里誦經(jīng),渺茫的經(jīng)聲和繚繞的青煙一起從風(fēng)里傳過來。然后,我站了起來,從師兄手里接過一杯茶。
那是一杯正宗的武夷巖茶。顏色是金黃色的,夕陽一樣的金黃色,而且,在那金黃色的水面上,停泊著一縷蘭花的味道。
我像每個武夷山人一樣,把茶嘬進(jìn)嘴里。然后,夕陽便流到了我的心里,而蘭花,也開到了我的心里。
3
如果順著天心永樂禪寺下的山路一直往下走,我們就可以和崇陽溪相遇;而如果我們沿著崇陽溪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梅溪。
梅溪不曲折,更不妖嬈。她流過的地方,山不高,但是山色很綠。順著她一直往前走,我們可以找到一個叫下梅的村莊。村里有許多老屋,有馬頭墻和小石橋,有孩子,有老人,有貓,有狗,還有船。不過,當(dāng)你背著包想要靠近它的時候,就會有人走出來,問:“你買門票了嗎?”
如果你從遠(yuǎn)方而來,你要買門票。
而你只要買下這張門票,就可以買下下梅的一段歷史。
下梅是個有很多很多歷史的地方。
在那段歷史里,這個村莊曾經(jīng)很張揚。
它有一條穿村而過的人工運河和一個繁忙的碼頭。有一個宗支龐大的家族和許多分工明晰的作坊。它還有高大的祠堂和精美的磚雕,有祠堂里朗朗的書聲和祠堂外爭分奪秒的勞作。
在那段歷史里,梅溪邊上的下梅順著梅溪走到了崇陽溪,走出了武夷山,走過了分水關(guān),走過了鄱陽湖,走過了長江,一直走,一直走,走到了它能走到的那個世界的所有角落。
下梅之所以走得那么遠(yuǎn),是因為它乘了船,一艘茶葉做的船。
4
茶真的是一艘船。
它載了一縷清香和一縷純真,從武夷山出發(fā),無所畏懼地上路。在沿途,它看到了寂寞的山谷,山谷中有石頭鋪成的羊腸小路和馬幫叮當(dāng)?shù)鸟勨彙I缴逍拢C四伏。
有時,它可以看到喧嘩的街市,看到街市上獨自走著的小腳女人,看到神色匆匆的商旅和腳夫。一個拖著長辮子的民族正斜眼觀察東南方微啟的國門,而在那半掩的國門外,盤旋著資本貪婪瘋狂的夢想。
在資本的驅(qū)使之下,茶走了很遠(yuǎn)很遠(yuǎn)的路。一路上,白骨累累,一路上叮當(dāng)作響的白銀在彈奏勝利的凱歌。
而茶,卻永遠(yuǎn)是茶。
它靜靜地沉于杯底,對杯盞之外的.世事渾然無知。
夕陽在杯底,蘭花在杯底。
而同樣幽靜的武夷山,也在杯底。
5
那真是一段奇妙的歷史。
在那段歷史里,溫和遲緩的東方竟然和激情喧鬧的西方站在了一起。不好說是西方的激情喧鬧征服了東方的溫和遲緩,還是東方的溫和遲緩捕獲了西方的激情喧鬧。那是上層建筑的事情,而我,只看到了人,一個個,行走的人。
許多人在這段歷史里行走。
他們以各自的方式在這段歷史里行走。
歷史不能重演,而我亦不能走回從前。我只能把我的想象寄托于下梅村祠堂里懸浮的塵埃,借著那些塵埃,歷史,忽隱忽現(xiàn)。
或者,我只能翻閱那些沉默不語的書籍,在那些字跡的縫隙里,搜索到歷史些許的痕跡。
然而,歷史真的不能重演。
我看到的,只能是我以為自己看到的歷史。還有許多人的歷史。或許,還有許多人的現(xiàn)在。
6
這是我第一次在我的文字里描述這樣的歷史。
如履薄冰,戰(zhàn)戰(zhàn)兢兢。
這個描述的過程就像分娩一樣漫長和痛苦。更多的時候,是浮躁,和由此帶來的崩潰。
不在崩潰中倒下,就在崩潰中重生。但是后來,我學(xué)會了在崩潰中妥協(xié)。
人生本來就是一場妥協(xié),一場和命運的妥協(xié)。沒有一個人可以原原本本按照最真實的想法生活,所以,只要我們活著,我們就在妥協(xié)。在妥協(xié)中活著,也在妥協(xié)中堅持和不屈。
為了這樣的堅持,我舍棄了敘述的完美,舍棄了細(xì)節(jié)的真實,舍棄了每個字句的斟酌,換來的,是一個基本完整的故事。
7
這個故事基本完整。
只能是基本完整。
知子莫如母。這故事就是我的孩子,我清楚地知道它身上的每一個斑點和瑕疵,知道每一處無法下筆的彷徨與憂郁。但,我無力改變它的美丑和優(yōu)劣,因為它是我的孩子,而我,已經(jīng)竭盡全力。
現(xiàn)在,我要做的,就是放下。
我放我的孩子走向它自己的旅途,從我將它帶到人間的那一刻,它就只能自己行走于自己的旅途。
因為佛說了,莫向外求。
8
還是回到那座寺廟。
因為那一年的那一月,我常常在寺廟里,坐著等師父。
師父很忙,他的信徒從四面八方匯集而來。他們匍匐于他的腳下,只為了聆聽佛的聲音。
佛也很忙,因為眾生都很忙。佛要聆聽忙碌眾生的聲音,他聽見一個人的歡笑,聽見一個人的痛哭,聽見一群人的歡笑,也聽見一群人的痛哭。
然后,佛不語了。他因為沉默而更顯高大,因沉默而更見包容。
最后,他瞥見了那只靜默的茶盞和茶盞里更加沉默的葉子。他遲疑著將茶盞舉了起來。
茶是金黃色的,夕陽一樣的金黃色,而且,在那金黃色的水面上,停泊著一縷蘭花的味道。
佛像每個武夷山人一樣,把茶嘬進(jìn)嘴里。然后,夕陽便流到了他的心里,而蘭花,也開到了他的心里。
于是,佛笑了,我們聽見他說——吃茶去。
【與茶相關(guān)的隨筆】相關(guān)文章:
《茶》生活隨筆02-23
茶思隨筆02-13
茶的心情-隨筆03-27
茶之心隨筆06-19
午間一茶隨筆06-19
與茶初識雜文隨筆07-02
茶與咖啡的雜文隨筆07-03
午后陽光茶隨筆07-04
集市的上午茶隨筆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