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童心發(fā)問散文
周末,孩子們帶著孩子陸陸續(xù)續(xù)的都回來了。晚飯后,家人一邊聊天一邊喝茶,茶過五味,便都各自開始忙著自己的事。
我仍是把著那臺在孩子的孩子面前剛剛“開放”不久的電腦不放,熟練地進入江山文學環(huán)視首頁后,便徑直點擊東北風情,因為在這個社團里有我所關注的人和事。
女兒對上小學三年級的外孫子發(fā)話:“今晚赦免課外學習,隨便玩一會兒。”外孫子一聽“啊!謝謝媽媽!”便歡快地蹦了起來,然后來到我這兒,貼在我的身邊。因為,這計算機里有外孫子的文檔,有他寫的“蝸牛”小日記、還有他畫的圖畫、制作的幻燈片……
外孫子往我跟前這一湊合,引出了一連串的童心發(fā)問。
一、老師怎么還比學生年齡小呢
我正在天之嬌名下瀏覽他的作品,想再一次看一看連續(xù)獲得精品的幾篇文章,品一品這如同國酒茅臺一樣回味綿長的滋味。
“這些文章都是天之嬌老師寫的。”我對身旁的外孫子自然自語地說。
“嗷!嗷!”外孫子輕聲答道。
“姥爺,他是你的老師呀,我們班級老師比同學大二十多歲,那你的老師一定也比你大很多歲吧?”外孫子來個“常理式”思維問我。
“哈哈!我們是同齡人,年齡相仿,準確地說,我還比他大兩歲呢!”我對外孫子說。
“老師應該都比學生的年齡大呀,姥爺,那你怎么還叫老師呢?”外孫子又追問。
我說:“別看人家比我年齡小,人家本事可大了,是個大作家。人家呀,從小住在農村,上學要走好幾里地的土路,不像現(xiàn)在孩子上學有轎車、校車、公交車;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燈下做作業(yè),也不像現(xiàn)在有電燈,還要擺上臺燈;吃的是小米飯、大馇子粥,白菜土豆子和咸菜,大豆腐、干豆腐是最好的菜了,也吃不著肉,不像現(xiàn)在想吃啥有啥,吃的不愿吃,一檢查身體還缺少微量元素。”
外孫子打斷我的話:“姥爺,那你小時候也那樣嗎?”
我對外孫子說:“我小時候也是那樣。別看那時候生活困難,條件不好,不過人家愛學習,作文寫得好,文學寫作的種子從小就在心里扎下了根。十幾歲時就在刊物上發(fā)表詩歌了,大家都夸他‘是一個有出息的孩子’。”
“啊,十幾歲就……真棒!”外孫子也有了感慨。
“后來人家上了大學,當了領導干部,寫了很多書,有一部幾十萬字的大書,叫《呼蘭河畔》,寫的是解放戰(zhàn)爭時期哈爾濱地區(qū)打土匪、抓特務的故事,里面有鴛鴦鑰匙、鴛鴦石門,可驚險了。人家還贈給我一本那,有時間姥爺給你慢慢講。”
我一邊說一邊看著外孫子,然后接著又說:“叫老師是對人家的尊敬和敬佩,就像你們學校向學習好的學生學習一樣,姥爺我雖然寫了幾十年工作上的文字材料,還沒有一本像樣的書。”
外孫子聽我這么一說,回轉身從書架上拿出了我寫的自行印刷的《我的父親母親》:“姥爺,這不是你寫的書嗎,上面都印著你的名字呢!”
我笑了笑對外孫子說:“那是我為了紀念姥爺?shù)母改笇懙募易寤貞涗洠约赫也视∩缬〉模鰰烧?guī)的出版社審批,有書號,這書號就像人的身份證一樣的。”
我隨即從掛包里拿出這幾天正拜讀的《黨存青短篇小說選》對外孫子說:“你看,這本書的名字叫《黨存青短篇小說選》,這是黨存青寫的,從沈陽特意給我郵寄來的,你再看看這書是白山出版社出版的,這個是書號,沒有正規(guī)出版社出版的書是不算數(shù)的……他也比姥爺小十幾歲,但人家是大作家。”
外孫子眨巴著眼睛直愣愣地看著我。
于是,我又隨手從書架上拿過一本《歷史小故事叢書》(先秦部分.上)對外孫子說:“你看,這套叢書是河北少兒出版社出版的,一共10冊,每一冊都有作者的名字,這是統(tǒng)一書號……人家天之驕老師贈給我的那本大書讓我放在單位了,記得是哈爾濱出版社出版的,哪天姥爺拿回來給你看看……我寫的那本書你看在這封面右上角還特意注上‘家族資料,注意保存’八個字呢,僅僅是一個自己和親屬留作紀念的資料。”
“啊,原來是這么一回事呀。”外孫子說。
我又重復著:“出版社給出了書,或者在報紙、刊物上發(fā)表了自己的文章作品,才有資格申請加入作家協(xié)會當作家的。所以,姥爺我得向人家學習,向人家學習不管人家年齡多大,我都得叫人家老師呀!你說對不對?”
外孫子點頭稱是:“對!應該叫老師!”
我趁熱打鐵,引導外孫子:“現(xiàn)在學習的條件多好啊,你要好好學習,將來也當個大作家。”
“記住了,姥爺。”外孫子答道。
我看了一眼外孫子幼稚的小臉蛋露出了微笑,似乎明白了“老師也有比學生年齡小的道理”。
二、故事怎么長在土墻頭上呀
外孫子也湊過頭來跟我一起看天之嬌的作品,突然好像發(fā)現(xiàn)了什么,又好奇的發(fā)問起來。
“姥爺,姥爺,長滿故事的土墻頭,什么是土墻頭?故事怎么會長在土墻頭上呀?”外孫子又不解地問到。
“呵呵,這土墻頭,就是農村里的村莊,我們那個年代的人習慣叫屯子,在房子周圍用泥土磊的土墻,土墻最上面就是土墻頭。這幾年打日本鬼子的電視連續(xù)劇里經(jīng)常看到村莊里的土墻頭。”
“姥爺,土墻頭上只能長草啊!”外孫子說著又抬頭看著我,等待“土墻頭上怎么會長出故事” 的答案。
“你記得在圣誕夜圣誕老人送糖果的故事吧?”我說。
外孫子立即答道:“記得。那糖果是在我睡著了的時候媽媽、爸爸悄悄給我放的。”
“上星期天下午,我陪你上作文課,老師講作文的寫作手法你還記得嗎?”我問外孫子。
“記得。”外孫子答應著。
我接著說:“記得,你給我說說。”
外孫子有點打喯兒,撓了撓頭。
我笑著對外孫子說:“圣誕老人送糖果,那是夸張。長滿故事的土墻頭,也是夸張。那是人家作家通過土墻頭這條主線講村子里的故事。”
“姥爺?shù)睦褷敿易≡诖遄訓|頭,四周就是土院墻。”因外孫子還太少,我只能說這么一句。
我的眼前瞬間出現(xiàn)了姥爺家土院墻里的故事。姥姥病故的早,母親為姥爺和年少的老舅縫補衣裳,到了秋季還特意拆洗被褥和棉衣棉褲,為了耐用,還要用米湯漿洗后,掛在用麻繩連接的大門柱子和西面土墻的木樁子上晾曬,中間還用一根木棍高高的支起來,黑色的斜紋布衣服面兒,白花旗布的里兒,陽光下的黑白分明,見證了濃濃的親情。東側的土墻下面是很高的土坎,記得一次和小朋友打沖鋒,我從墻里爬上土墻頭往外蹦,一下子滾到土坎下面,幸好沒有摔壞,但卻是后怕,嚇了一大跳,埋怨自己事先沒有“勘察”地形,對這里的地形地物不熟。生產(chǎn)隊在姥爺家后院,姥爺原來是車老板,年紀稍大了,安排晚上喂馬,生產(chǎn)隊上又沒有住處,就這樣姥爺在土墻的西側,開了個便門,免得走大門繞遠。姥爺不僅非常勤勞,起早貪黑的喂馬,而且做事也非常本分。自然災害時,有的生產(chǎn)隊喂馬的更倌偷馬料,而姥爺從不貪占集體的便宜。
“姥爺,姥爺,我知道了。”外孫子將我從思緒中拽了回來。
“姥爺,那我可不可以說長滿故事的鋼筆呀?”
“可以的。”我說。
“姥爺,那我可不可以說長滿故事的玩具槍啊?”
“也是可以的。”我說。
“姥爺,那我可不可以說長滿故事的書包哇?”
“當然可以了。”我說。
“姥爺,那我可不可以說長滿故事的圖書呢?”
“那更可以了。”我說。
外孫子圍繞“長滿故事”一連串的問,我是不停地答。
“啊,原來什么都可以長出故事來呀!”外孫子似乎恍然大悟的說。
“是呀!生活處處有故事。”我說完又陷入了拜讀天之嬌老師《長滿故事的土墻頭》這篇作品的心得中:你看,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這題目起得多絕呀,豐富的想象力,濃郁的鄉(xiāng)土味。誰路過這里,特別是大凡經(jīng)歷過那個年代的人你不讓他看他也得非要看一看這土墻頭的風景。記得,我第一次看這篇作品時,食欲大振,一口氣吃的直打飽嗝,撐得夠嗆。你說,這好東西也得慢慢消化不是,又反復回味。一看作品就知道天之嬌老師,是一位地道的“農村通”,沒有親身經(jīng)歷,靠生編硬造是編不出來也造不出來的。真實感人,手法獨特,語言詼諧,耐人尋味。詼諧的語言,似乎有一點粗,但那那真實的生活寫照,活靈活現(xiàn),如同身臨其境;雖然是素描,但場景頗多,且很細。一條主線,通篇貫穿,演繹著作者自身、家庭親人、鄰里、屯子里的許許多多真情故事。這里沒有像堆積木似的華麗辭藻,卻如同呼倫貝爾大草原的“牛肉干”有嚼頭,如同房檐下掛著的糊熟了的苞米吊子,在煮大碴粥鍋里原湯化原食那個別有一番風味的香。天之嬌老師通過“一道院墻,劃分開東西院鄰居的分界線,如一本簽署和平友好協(xié)議書鑲嵌在那里。一個院墻,也如一條紐帶,把鄰里之間的感情連接在一起”蘊含了散文深刻的內涵,活靈活現(xiàn)地呈現(xiàn)了鄉(xiāng)村人淳樸、勤勞、良善、友愛、和諧的關系。這是一段難忘的歲月,這是一頁塵封的歷史。后來的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又有誰能夠讀懂這土墻頭長出的故事?!精美的作品不僅僅具有可讀性,欣賞性,啟迪性,產(chǎn)生極大的磁力,而且要耐讀,其生命力的內核凸顯,沒有保質期,猶如文物一般,只有收藏增值!天之嬌老師的這篇作品不就是這樣嗎!
三、柴火垛怎么會唱歌說話那
我欣賞天之嬌老師的《如歌如訴的柴火垛》,靜靜地思考,這柴火垛,在鄉(xiāng)村里隨處可見,極其普通的事物,但卻在他的筆下得到了升華,演繹了真情與哲理的故事,讀罷好感動、好親切啊!柴火垛,是莊稼院里不可或缺的風景;柴火垛,是勤勞節(jié)儉的象征;柴火垛,是耕耘收獲的見證;柴火垛,是農戶生活的縮寫……眼前仿佛看到了灶膛里跳動的紅紅火焰,大鍋做出的噴香農家飯菜!《如歌如訴的柴火垛》,告訴了“生活處處有華章”這樣一個道理。關鍵是否具有像天之驕老師人家的慧眼、才思、妙招、真切。高山仰止!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原來人家的柴火垛里有“奧妙!”
這時,吃完水果的外孫子又黏在我的身上,歪著小脖想知道我在看什么。
外孫子看見天之驕老師的《如歌如訴的柴火垛》,又問起我來:“姥爺,柴火垛也沒有嘴,怎么會唱歌會說話那?”
我說:“你就把農村燒火做飯的柴火垛想象成是一個或一群人,那不就能說話、能唱歌了嗎。”
“這樣,你看咱們泡茶的紫砂壺,你就可以把這個物件當成人看,往紫砂壺里放茶葉、倒開水就像人在吃飯,從壺里往茶碗里倒茶水不就像歡快地唱歌、高興地說話一樣嗎。”我又接著說。
外孫子,在一旁只是一個勁地“啊!啊!”答道。
為了讓外孫子理解這個作品題目的意思,我又用手指著照片:“你看,這就是農村的柴火垛,這是玉米的秸稈,秋收時農民把玉米收回家后,就把剩在地里的玉米秸稈拉回來垛好,等玉米秸稈風干后就可以用作燒火做飯了。”
“這么大的柴火垛,那得好多好多棵玉秸稈米呀?”外孫子又提出了新問題。
“是啊,有多少棵玉米秸稈不好計算,也沒必要計算,都是幾十棵玉米秸稈捆成一捆的,一垛柴火都大約知道有多少捆,不像你算算術題、奧數(shù)題要求必須算準確。”我對外孫子說。
“你看,那柴火垛上還坐著小孩呢!”我又指著照片說。
外孫子又問:“那小孩不怕扎著嗎?”
我對外孫子答道:“農村的孩子皮實,不像城市里的孩子嬌貴。你看,那孩子坐在柴火垛上還笑呢。”
“是呀。”外孫子答著。
“姥爺?shù)睦霞以谝粭l大河邊上,屯子里的柴火垛也有玉米秸稈,但大部分都是從草甸子里割的蒿草。姥爺小時候與小朋友玩捉迷藏還鉆進過柴火垛的茅草里呢。”我對外孫子提起自己的童年往事。
“哈哈,真好玩呀,好刺激!”外孫子高興地說。
我接著對外孫子說:“就拿廚房里做飯來說,大勺、碗筷、盆罐等各種用品在一起不就像鍋碗瓢盆交響曲嗎!”
“所以,柴火垛會說話、會唱歌,那是人家作家把物體比喻成人了”我又說。
外孫子忙說:“姥爺,姥爺,我知道了,那《熊出沒》動畫片里的動物也都會說話、會唱歌,還有智慧與光頭強斗呢。”
“還是外孫子聰明!”我說。
外孫子一聽到夸獎,美滋滋的,熱乎乎的身子貼我更近了。
“也是人家作家借著柴火垛,把農村過去的事情,難忘的故事寫出來,自己看,也是把過去美好的事物給別人看。”我接著對外孫子說。
外孫子“啊!啊!”的應著,實際上,他還沒有看見過真實的柴火垛是啥樣子的。
我看著似懂非懂的外孫子,心想說得太多也是無濟于事的,因為他還太小。
細細品讀天之驕老師的這篇散文,真是感同身受,往昔父親帶我與二弟弟打柴的情景又浮現(xiàn)在眼前。
當年我家也在鄉(xiāng)下住,河套里、草甸子上到處是柴草,可謂是就地取柴,只要不懶惰,就不會缺燒柴,柴火垛也就一年壓一年的,富富有余。后來搬進城里情況就大不相同了,什么都要票要證,就是你有錢想多買一點煤也是很難的事情。因此,春秋時節(jié),父親、母親帶我與二弟弟也加入到城里涌動的撿柴大軍隊伍里。出城撿柴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兩次辛苦的遭遇,一次是旱地拉爬犁,一次是雨天拽推車。記得,一年的正月十五那天下午,家人吃完油炸元宵,父親說,這年也過完了,天也馬上開大化了,明天再去東山里撿一次柴火吧。看似商量的口味,其實這是父親在下命令,我與二弟弟,不敢說個不字,只是不作聲地收拾斧子、小鋸、繩子、爬犁等做準備,母親給裝好了買來的光頭餅,并用從醫(yī)院要來的打點滴鹽水瓶子洗凈灌上開水。傳統(tǒng)的元宵佳節(jié),家家戶戶老早高高掛上紙糊的燈籠和彩紙旗,當夜幕降臨,彩燈齊放,鞭炮齊鳴,鑼鼓喧天,位于東牌坊那段的正大街,人山人海觀看扭大秧歌、踩高蹺、擺旱船……可是,我與二弟弟只能老早伴著隱約的鑼鼓聲入睡。第二天四點鐘,父親就帶我們抹黑出發(fā)了,天剛蒙蒙亮,掛滿白霜的我們便到了40多里路開外的山上,顧不得喘息,就開始分頭在沒膝的雪地里尋找仗干“獵物”,中午時分兩個爬犁裝滿了載,便往回走。第一道關,就是出山前,要經(jīng)過趙家店林業(yè)檢查站的檢查,然后從當?shù)厝私写髱X的地方出山。這是一個足有30多度一里多長的上坡,也是山里山外的天然屏障。我們爺仨每次來到這地方都是先一同拉一個爬犁到坡上,然后回來再拉另一個爬犁。這么一折騰,就已經(jīng)累得氣喘吁吁的了。第二道關,就是翻過這大嶺,眼前就是十幾里路的漫上坡。那天,西南風一個勁兒地刮,氣溫突然升高,冰雪大開化,原來的冰雪路變成了泥水路,有的路段已經(jīng)“赤身裸體”了,冰雪包裹一冬天的土路終于露了臉,可對于拉爬犁撿柴的我們卻意味著要遭大罪了。父親已經(jīng)甩掉棉帽子,一聲不吭地自己拉爬犁走在前面,這無聲的命令,也讓我和二弟弟兩人不作聲地拉爬犁緊跟在后面,于是上演了旱地拉爬犁的一幕。第三道關,就是從東城門到家的三里來路,平時冰雪就不多,天氣漸暖早已露出了路面的煤灰渣子和石子。就是這么一段里,五步一停,十步一歇。凌晨兩點多鐘,終于到家了!母親惦記著一直在燈下做針線活。還有一年秋季,借了人家的手推車,父親仍是帶我們哥倆兒去少陵河套打柴,打了一車江稗草,回來的路上瓢潑大雨下個不停,僅有的一小塊塑料布苫到了車上,我們爺仨渾身上下沒有一塊是干地方的。土路遇上雨水一攪合,黏糊糊的粘滿了手推車的轱轆無法轉動,只有在泥水中一路拽推車。城里的柴火垛都不大,是引火用的,平日里就得眼巴眼望地瞅著燒,寧可炕涼一點也舍不得多燒上一把。
我自言自語地說:“難忘父母帶我們走過的那個艱苦年代,給我們積攢了勤勞節(jié)儉的資產(chǎn),點燃了生命的火焰!”
“姥爺,你在說什么?我怎么聽不懂!”外孫子又搭上了腔,將我從思緒中喚醒。
“啊,我也是在想這柴火垛是怎樣如歌如訴的呀!”我對還在身邊候候著的外孫子說。
我暗自思量,天之驕老師的一些作品雖然取材于“土”,但卻讓他這個“巧夫”加工出了精細的一盤盤“新奇特”田園綠色大餐,大有“土”中見“洋”,“洋”中見“怪”,“葷素搭配,百吃不厭”之感。我為他的那種火辣辣的熱愛家鄉(xiāng),眷戀黑土的一顆感恩心、正氣足的情操所欽佩;我為他的那種坦蕩蕩的天地胸襟,良好素養(yǎng),一顆向上心,底氣足的品德所折服;我為他的那種情深深的植根鄉(xiāng)土,提煉生活,一顆貼民心、地氣足的風范所感動!
這一個周末晚上,我像答記者問似的,回答了外孫子的一個又一個的提問,或許給懵懂的外孫子帶來些意外的收獲,也但愿如此吧。
童心發(fā)問,讓我們爺孫過了一個開心愉快,別具一格,富有意義的周末。
一種即將被現(xiàn)代人忘記或不知的純樸文化,卻有著淵源久遠的流經(jīng)!
一種美好的田園風光,自然的生活畫面,將成為從那種環(huán)境中走來的人們永恒的記憶!
一種深切的期待,又賦予了任重道遠的歷程!
在我完成這篇《童心發(fā)問》稿件的過程中,外孫子兩次來看。7月5日星期天晚上9點同女兒、女婿回來,又湊到我跟前,我對外孫子說:“這稿子還沒寫完,還得改一改。”
“啊,姥爺那你寫吧,等你寫完,我再看。”外孫子說。
“好啊!”我對外孫子說。
你看,因為一篇文章還牽動了小孩子的心思。我看著外孫子,心里有說不出的高興。
啊!難得的童心發(fā)問,甜美的童心發(fā)問。
【童心發(fā)問散文】相關文章:
童心散文06-02
散文 童心05-16
周國平散文《童心》05-19
童言·童心散文04-24
童心經(jīng)典散文04-23
眷念童心經(jīng)典散文05-29
愿童心依舊散文04-22
發(fā)問精神教案08-22
《發(fā)問的精神》教學實錄03-15
《發(fā)問的精神》教案(精選10篇)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