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李白與唐代詩歌的精神特質(zhì)賞析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過自己喜歡的詩歌吧,詩歌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jié)奏。究竟什么樣的詩歌才是好的詩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李白與唐代詩歌的精神特質(zhì)賞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李白與唐代詩歌的精神特質(zhì)賞析
若要給李白來畫個像,非寫意筆法不能顯其神貌,白描則不可。鋪七尺長卷,筆落酣情,非一氣呵成不能現(xiàn)其風采,氣韻頓挫則不可。唯其超拔飄逸與雄奇豪邁,方能稱之“謫仙人”,他用手中如掾巨筆奏響了唐代詩歌的最強音,若聞天籟,令人思之,慕之,拜之,神往之,傾倒之。他選擇了眾星璀璨的“詩唐”,非但沒有淹沒于群星交會的輝煌,反而成為眾星爭輝中的焦點。在他身上,濃縮了唐代詩歌的精神特質(zhì)。李白二字,真是叫人心潮澎湃,難以平復,只覺有一股熱流在身軀中滾動,直至頭腦昏眩仍無法抑止,于是只能聽任在激情中感受詩的王朝古老而又至今生機勃勃的生命律動,在亢奮中朝拜宛若天人的李太白,情之所動處難免言有偏頗,但情真意切方能盡我所言。
唐代詩歌有著獨具魅力的時代風格與時代精神:博大,雄渾,深遠,超逸,充沛的活力,濃郁的激情,不息的生命力,嶄新的生活體驗,以壯闊為美的審美情趣,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這一切合起來就成為唐代詩歌與其他朝代詩歌相區(qū)別的特色。唐代詩人們以王者的姿態(tài)開辟出異彩紛呈的塊塊疆土,這樣一個時代培育出來的人物,或者說,出現(xiàn)于這樣一個時代的天才,往往是極其富有魅力的。李白的魅力便是那么的動人,象具有不可思議的魔法。他以一種震撼的力量征服了當時的以及后世許許多多代讀者的心。賀知章在長安初次遇到李白,誦《蜀道難》,呼之為“謫仙人”,解下腰佩金龜換酒與之暢飲同歡;杜甫在赴長安應試途中與李白相遇,竟然放棄考試,跟隨李白漫游了許多地方,別后仍念念不忘,贊之曰“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還有一個叫魏萬的人,為了一睹李白的風采,從嵩宋出發(fā)追尋李白幾千里,終于廣陵相會,言李白詩曰“鬼出神入”。李白的魅力,既是屬于他個人的,又是屬于那個時代的,至于李白被汪倫“千里酒家,百里桃林”的文字游戲所騙應邀,臨別卻仍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與踏歌相送的汪倫,更可以看出唐人所普遍具有的浪漫氣質(zhì)。只有輝煌的時代,才能為輝煌的人物提供張揚個性的條件。
李白的詩里洋溢著一股涵蓋天地的雄渾之氣。“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這種博大壯闊的情懷可以說是唐代詩歌的基調(diào)。莊子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以盛大為美似乎已成為唐代詩人創(chuàng)作精神中的支柱。或儒或道或俠或禪,種種表現(xiàn)之下,有一個基點,那就是詩人們內(nèi)心中無比崇高的對壯美的向往。無論是理性冷靜的儒學家,還是超脫凡俗的道學家,無論是豪邁勇武的仗劍俠士,還是玄而又玄的帶發(fā)禪師,一旦出現(xiàn)在唐代這個特殊的歷史舞臺上,就全都不可避免的固執(zhí)起來,他們可以在自己的詩歌中屏棄某一種風格,如儒家沒有道家的“無為”思想,俠客沒有禪師的出世之心,可是卻卻不能違背這個時代如此統(tǒng)一的審美觀。這樣一種環(huán)境所造就的詩人,筆下自會大氣,千載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壯。他們并不是沒有愁,李白就經(jīng)常把愁字掛在嘴邊。“白發(fā)三千丈,緣愁是個長”,“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如雪”,“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但只要將李白的愁與柳永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jié)”,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比一比,就會覺得李白愁得有力,愁得健康,愁得有氣派。“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這是一種豪情萬丈的愁,愁中自有一股浩然之氣,愁中自有一段唐人風流。
正是這種俯仰天地的慷慨大氣之情懷,形成了唐代詩人共有的一種昂揚奮發(fā)的精神狀態(tài)與氣質(zhì)風貌。“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日出入行》)“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贈裴十四》)李白的眼光簡直可以說是凌駕于寰宇之上的,他的心胸能容納整個宇宙,并且以這種氣魄看待社會與人生。正如皮日休所說,李白是“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劉棗強碑》)李白以及他那個時代的詩人們把建功立業(yè),實現(xiàn)理想抱負作為一生追求的目標。英雄主義與浪漫主義是當時社會氛圍中的主旋律。社會政治與詩歌文學融會到了一起。李白抱著宏偉的抱負,欲“濟蒼生”,“安社稷”,“使寰宇大定,海縣清一”,然后悄然隱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功成──名遂──身退”成了李白為首的唐代詩人們共同向往的理想人生模式。在他們的詩歌中,這種傾向是毫不隱晦,顯而易見的。最具典型意義的是李白的《古風其十》:“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耀。卻秦振英聲,后世仰末照。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吾亦澹蕩人,拂衣可同調(diào)。”這簡直就是一份人生理想的宣言書。雖然李白的一生在政治上只有短暫的輝煌,但卻從沒有放棄過他的雄心壯志與理想抱負。以至于六十一歲時還請求參加李光弼的軍隊,去討伐安史叛軍。其實他能不試而舉并名動君主,在旁人看來似乎是“平步青云”,雖只是個無實權(quán)的“供奉翰林”,但足以顯親揚名了。李白卻在朝廷的生活中體味到了官場的復雜,直至“五噫出西京”。與其說政治上的失意委屈了一個李白,不如說是成就了一個文學上的李白。作為唐代的靈魂,他已經(jīng)超越了世俗對文學,政治,經(jīng)濟等等的劃分,他的具體的人生道路,或是布衣或是卿相,或是文人或是將軍,已經(jīng)沒有太多的意義,他留下的是一個獨立的人格形象,足以光耀千秋,澤被后世,這已經(jīng)夠了。唐代的時代畫卷中有不少同類的形象,他們共同鑄造了唐代精神的靈魂。
唐代詩歌之所以氣象萬千,在于唐代政治的開明與開放。一旦政治對思想的禁錮和束縛減弱,社會環(huán)境寬松,那么人的思想就會自由起來。不但是個人的思想沒有了箍箍,各種流派的思想的交流也更加自由與深入,最后互相的滲透同化,這種情況表現(xiàn)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就是豐富多彩,表現(xiàn)在人的個性方面就是博大精深。在李白的身上,就兼?zhèn)淞巳宓纻b禪各家的特質(zhì),“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儒家的傲岸堅強;“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道者的避俗離濁;“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俠者的任性狷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禪者的玄思獨絕。真是難以想象,在一個人的身上,怎能呈現(xiàn)出如此豐富的景觀,且并不是流于表面,而是從心靈深處透出來的一種融合萬物,順應自然的美。也許在我們每個人身上也或多或少的受著各種流派的影響,各種思想在我們的頭腦中交鋒,有的被殺死,更多的是在沖突中走向融合。或者說,根本不存在各種思想流派的分別,他們本來就是構(gòu)成熱的整個思想的各個零件,就象萬物組成了世界的自然和諧。人為的硬生生的割裂并不是一種客觀的態(tài)度。所以說,李白的思想不勝在多樣而勝在健全,唐代詩歌的精神特質(zhì)不勝在豐富而勝在完整。
李白生在唐代,幸矣;唐代擁有李白,甚幸矣。用余光中的《尋李白》作為這次對唐代與李白的激情巡禮的結(jié)語是再合適不過了:“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李白詩歌的時代精神
一、李白其人
李白(710—762),唐代著名詩人,有“詩仙”的稱號。出生于中亞西域的碎葉城,接受過西域能歌善舞、豪邁粗獷習俗的熏陶。由于李白一生漫游過許多地方,漫游的經(jīng)歷讓他結(jié)識到許多不同身份的人,也見識到底層人民的生活,豐富了他的人生閱歷。李白在成長過程中受幾種不同思想的熏陶,思想開放,因此其詩歌內(nèi)容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在他大約五歲時,隨家從碎葉遷居到綿陽的昌隆縣(今四川江油)。李白一生喜好漫游,有詩為證:“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大約十八、九歲時,跟隨趙蕤學習過縱橫術(shù)。二十歲時他又經(jīng)成都,去謁見益州長史蘇珽,受到蘇珽的賞識。這是他青少年時期的大致經(jīng)歷。后來他家搬到四川,由于四川道教氣氛濃郁,李白受道教的深刻影響。跟隨趙蕤學習時他隱居于大礦山,過了一段時間的隱居生活。
開元一十三年,李白東游洞庭、登廬山,至金陵、揚州,往游越中。然后又游向西邊,在湖北安陸定居。天寶元年,李白接到皇帝詔書,官至翰林。這段時間可以說是李白一生中最為得意的時期。李白上任時,唐玄宗下輦迎接他,并在吃飯時親自為他布菜。這是一般人幾輩子也無法享受的待遇。這個時候的李白,志得意滿。仕途順利。但不久后,李白就被朝中權(quán)貴屢進讒言,人生理想遭受現(xiàn)實的嚴厲打擊,天寶三年李白以“賜金放還”的名義離開了長安。因為這次仕途上的打擊,他非常憤慨,他說:“玉不自艷如桃李,魚目笑之卞和恥。楚國青蠅何太多?連城白璧遭讒毀。”國家蛀蟲如蒼蠅一樣多,像白璧一樣的忠于國家的人卻遭到饞毀。這是他對當時國家奸佞當?shù)溃M諫讒言,擾亂圣聽,誣陷忠臣的社會現(xiàn)實的真實寫照。
李白離開長安后,在洛陽認識杜甫,與其結(jié)下了千古傳誦的友誼。安史之亂爆發(fā)之后,李白以為自己終于有機會報效國家,于是去從軍。但他所跟從的永王李璘被肅宗以叛亂罪討伐,自己也因反叛罪而蒙冤入獄,流放到夜郎。上元二年,李白聞知李光弼出征東南,又想陳軍報國,無奈半道病患,寶應元年(762),病逝于族叔李陽冰家,享年62歲,結(jié)束了他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作品授在《李太白集》中。
李白生活的盛唐時代,是當時亞洲乃至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國土遼闊、政治開明、經(jīng)濟繁榮,思想上更如海納百川,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的盛況。盛唐時代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使得亞歐大陸成為一個經(jīng)濟市場。外來文化也傳入唐朝,如天竺的佛教,波斯的文教(羅馬的基督教)、大秦的景教(伊朗的拜火教)和西域的音樂、舞蹈、雕塑等文化。這些外來文化與中原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在唐朝生根發(fā)展,生成了胡旋舞、霓裳羽衣舞、霓裳羽衣曲、敦煌壁畫等,也成為盛唐文化的標志。這個開放、發(fā)達、融合的盛唐時代,為李白詩歌中體現(xiàn)的浪漫情懷、英雄情結(jié)、包容精神等提供了廣闊肥沃的土壤。
二、李白詩歌的時代精神
唐代國力強盛、民族融合,實行對外開放的外交政策,多種思想活躍并存,這些思想文化使得唐人擁有許多較為突出的時代精神,如積極的浪漫情懷、崇高的英雄情結(jié)、偉大的包容精神等。李白作為唐代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詩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大獨立景觀,對盛唐時代精神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從他的詩歌中我們可以研究出這些鮮明的時代精神,研究盛唐文化。
1.浪漫情懷。
盛唐是一個浪漫的朝代,唐代詩人的浪漫情懷主要源自盛唐氣象,歸功于唐代的國力強盛,思想的開放,李白所寫的詠月詩充滿了浪漫情懷。如李白《古朗月行》、《靜夜思》等就是典型。盛唐文人普遍懷著“欲上青天攬明月”的浪漫情懷,希望“致君堯舜上”,通過自己的努力立卿拜相,一展抱負。他們刻苦讀書習武,只為實現(xiàn)安社稷、濟蒼生的理想。唐人不論身處何職:或在朝為官、或從軍邊塞、或隱于山林市井、或浪跡天涯,都在尋找屬于自己的政治道路。正是這種永存希望的浪漫精神,鼓舞著他們在歷史的舞臺上演繹出一場場精彩動人、感人肺腑的歷史劇。而盛唐文學藝術(shù)充分體現(xiàn)了這種浪漫精神。
盛唐詩人豪情萬丈、充滿積極向上的樂觀豪邁精神。李白正是這種浪漫精神的最好代表。他是最具有浪漫氣質(zhì)的天才詩人,特別是他的詠月詩,包含了強烈的浪漫精神。在李白現(xiàn)存的近千首詩中,涉及月亮的就有400多首,他在這些詩中用月亮來作為意象來表達感情,寄托理想。如:表達得意之情:“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尊空對月。”感傷之情:“三杯拂劍舞秋月,忽然高詠涕泗漣。”李白用月表達自己的抱負,抒發(fā)情感,寄托理想。使月我一體,二者相互統(tǒng)一。在他的筆下,月亮還有不同的功用。如用來寄托感情:“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可用來程度:“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可用來思念故人,如:“若到天涯思故人,浣紗石上窺明月。”等。李白詩歌想象豐富、大膽、奇特,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個無拘無束、任情任性的浪漫的世界,這些詩歌使李白的詩風發(fā)出奪目的光彩。這種光芒映照了整個盛唐,甚至整個古代詩壇。他的詩歌,立意高遠、熱情奔放,想象豐富,神與物游。如江河入海,波濤澎湃;如天馬行空,無拘無束;如白云在天,舒卷自如。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
2.英雄情結(jié)。
唐人繼承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流傳下來的俠文化、俠精神。唐太宗靠“風塵三尺劍”從馬上得天下,武則天成為女皇,靠的也是武力。還有唐中宗、唐玄宗獲得政權(quán)也是靠的武力,唐玄宗在位時與周邊國家不斷發(fā)動戰(zhàn)爭。這種戰(zhàn)亂局面使得當時的人很崇拜武將,士人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還大興習武佩劍之風。大多數(shù)人都文武雙全,特別是李白,除了具有出色的文采外,武功也很高強。可以看出唐人具有一種英雄豪俠的情結(jié)。從李白的詩歌中可以找到證據(jù)。
李白詩歌中創(chuàng)造了許多英雄俠士,這些俠士人物形象突出,灑脫不羈,都有高超的武功和仗劍任俠的精神。如:“西羌延國討,白起佐軍威。劍訣浮云起劍決浮云氣,弓彎明月輝。馬行邊草綠,旌卷曙霜飛。抗手凜相顧,寒風生鐵衣。”這首詩中,白起,用兵如神聲震天下的將軍。浮云:出自《莊子》:天子之劍,上人浮云,下絕地紀。寒風生鐵衣出自《木蘭辭》: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運用典故,描寫戰(zhàn)場戰(zhàn)事的激烈情景,表現(xiàn)出戰(zhàn)士們保家衛(wèi)國的英雄形象。又如:“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眼花耳熱后,意氣素霓生。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恒赫大梁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jīng)》。”這首詩描寫的是戰(zhàn)國時期魏國俠士侯嬴、朱亥幫助信陵君救趙的故事。詩中將侯嬴、朱海的英雄形象描寫得栩栩如生,仿佛置身在那個“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的情境之中。“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縱然侯嬴和朱亥這樣的英雄豪俠已經(jīng)死了,但是他們的狹義精神卻永遠流傳下來。又如《白馬篇》中:“龍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詩中描繪出一個勇猛強悍的生動的豪俠形象,寫出了年少不可一世的氣勢和高超的武藝。
雖然李白做官時間很少,但是他一直懷有遠大的抱負,希望有朝一日獲得君王賞識,實現(xiàn)抱負。我們都知道他一生或主動(他年輕時游學所)或被動(他做官后又被貶謫)地游覽了很多地方。他身配寶劍,仗劍任俠,像一名行走江湖的俠士。安史之亂爆發(fā)前,他躊躇滿志,希望到更多更遠的地方去看看,“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他以少年俠客自居,可見對于李白來說,朋友情誼是最重要的。安史之亂爆發(fā)后,他對游俠的興趣淡了。他說:
原嘗春陵六國時,開心寫意君所知。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報恩知是誰?撫長劍,一揚眉,清水白石何離離!脫吾帽,向君笑;飲君酒,為君吟。張良未逐赤松游,橋邊黃石知我心。
這之后他是游俠作風與以前的有所不同,但他還是一個希望能以己之力報效祖國的英雄、俠士。
與其漫游經(jīng)歷有關(guān),李白一生大多數(shù)時間都是在仗劍任俠中度過的。他向往那種豪放自由、仗劍走天涯的生活。從他的詩歌中體現(xiàn)出當時盛唐流行的英雄豪俠精神。
3.包容精神。
初唐、盛唐國家統(tǒng)一、民族融合、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決定了人們思想的活躍。盛唐文人廣泛接受來自各方面的思潮,不論是佛家、道家、儒家或其它外來文化藝術(shù)。他們?nèi)趨R百家,為己所用,表現(xiàn)出對社會人生的參與精神和進取精神,更體現(xiàn)出偉大的包容精神。
作為盛唐士人的代表,李白身上體現(xiàn)出的這種包容精神就更為突出。李白少年時代主要受到道教影響,他五歲時他家移居蜀中。蜀中道教氣氛非常濃郁,開元年間,很多道士受到朝廷重視,他們都來自這里,如元丹丘。蜀中有幾處道教圣地如紫云山、還有著名的青城山。所以在這種充滿道家思想的環(huán)境的影響下,李白的詩歌作品中,很多詩歌的內(nèi)容都與道家有關(guān)。如:
嵩山有神人交鏈使者,不知何許人也。又云生于齊梁時,其年貌可稱五六十。常胎息絕谷,居少室路,游行若飛,倏忽萬里......
鏈師,道士修行,德高思精的稱為鏈師。胎息代表道成。描寫一個姓焦的神人,他德高望重,修成了胎息,已然道成。
又如《訪道安陵遇蓋寰未予造真路,臨別留贈》中:“學道北海仙,傳書蕊珠宮。丹田了玉闕,白日思云空....”蕊珠,上清境宮闕名。描寫李白在齊州請高天師授道箓的事。
李白飽讀詩書,除道教影響外,還深受儒家思想特別是孟子和荀子的影響。孟子強調(diào)個體人格美,認為“仁義禮智”是最基本的道德行為,是個體內(nèi)在的自覺要求,是一種切實的道德意識,與人的情感、行為相融合。受孟子影響,李白既追求人格的完善,又有著遠大的志向,身上就有孟子思想中的這種積極入世人格的光芒,他在《帶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說:“白……將欲倚劍天外,掛弓扶桑,浮四海,橫八荒……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shù)。”“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shù)。”體現(xiàn)了李白積極入仕,渴望建功立業(yè)的樂觀奮進的精神。
對于儒家提倡的君子,李白有自己的君子觀,他認為君子首先是要重視禮義,認為做君子是從禮儀開始的。而對于儒家的入世精神,以李白為代表的盛唐士人,不是固守傳統(tǒng)道德,而是更為開放地面向社會人生。他們以這種精神面貌去實踐人生的理想,積極入世,希望以己之力,報效國家,造福人民。在李白詩歌中,也有體現(xiàn)儒家積極入世精神的,如《贈友人三首.其三》中:“慢世薄功業(yè),非無胸中畫。斬浪萬古賢,以為兒童劇。立產(chǎn)如廣費,匡君懷長策。但苦山北寒,誰知道南宅。歲酒上逐風,霜鬢兩邊白。蜀竹寺扎明蜀主思孔明,晉家望安石。時人列五鼎。談笑期一擲。虎伏避胡塵,漁歌游海濱。弊襲恥妻嫂,七劍托交親。夫子秉家義,群公難與鄰。莫持西江水,空許東溟臣。他日青云去,黃金報主人。”這首詩表達了李白想要建功立業(yè),匡扶社稷的思想感情。又如《登金陵鳳凰臺》中:“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詩歌從六朝帝都金陵到唐的都城長安,將歷史典故與眼前所見景物結(jié)合起來,看的更遠,詩中“浮云”暗指那些奸佞小人,他們圍繞在君王身邊,影響君王。“長安不見使人愁”表達了李白對安史之亂后君王西逃,沒有收復長安的國家命運的憂愁之情,抒發(fā)了關(guān)心民生、憂國傷時的感情,體現(xiàn)了儒家入世還精神。
再如《行路難》中:“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這是李白受到排擠離開長安時寫的,在詩歌中,“停杯投箸不能食,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寫出他人生之路受到了艱難險阻,但對人生、對未來又有了信心,“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表明他仍然懷疑理想,期待著能報效國家,實現(xiàn)自我的更大價值。
李白號“青蓮居士”,在詩歌中擅長吟蓮,他的許多詩歌中都含有“蓮”字。而蓮與佛家的關(guān)系十分密切。可以說蓮花就是佛的象征。還有,佛家有“花開見佛性”的說法,這里的“花”就是指蓮花。在李白引蓮入詩的歌中,如《廬山東林寺夜懷》中:“我尋青蓮宇,獨往謝城闕。霜清東林鐘,水白虎溪月。天香生虛空,天樂鳴不歇。宴坐寂不動,大千入毫發(fā)。湛然冥真心,曠劫斷出沒。”詩人獨自一人探尋清凈的東林寺,傍晚,寺里的鐘聲在寺中蕩開,月亮出來了,倒影在虎溪上,是溪水看上去一片寧靜,反芻白色的光芒。“天香生虛空,天樂鳴不歇。”在文中起過渡作用,前面描寫山上,后面描寫佛教天香不斷,天樂妙曼,寧靜祥和的氛圍,也暗含了對寺僧的贊美之情。因為只有得道高僧才能領(lǐng)略到天香、天樂。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詩人領(lǐng)略到達千余毫發(fā)的關(guān)系,二者相互包容。領(lǐng)略到超于生死輪回之外的方法是“湛然冥真心”。首句“蓮”字,指出本詩與佛家有關(guān)。詩中內(nèi)容也體現(xiàn)了李白對于佛家思想的領(lǐng)悟。
又如《與元丹丘方城寺談玄作》中:“茫茫大夢中,惟我獨先覺。騰轉(zhuǎn)風火來,假合作容貌。滅除昏疑盡,領(lǐng)略入精要。澄慮觀此身,因得通寂照。朗悟前后際,始知金仙妙。幸逢禪居人,酌玉坐相召。彼我俱若喪,云山豈殊調(diào)。清風生虛空,明月見談笑。怡然青蓮宮,永遠恣游眺。”通過對李白詩歌的研究,我們知道李白的詩歌、李白的思想情感包含了儒家、釋家、道家等思想,體現(xiàn)了兼容并包、海納百川的寬廣胸襟和昂揚奮進的精神魄力,這正是盛唐氣象的具體體現(xiàn),也是有盛唐時代的時代精神。
三、結(jié)語
時代造英雄,英雄也影響著時代。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時代標簽。在盛唐時代,其獨特的時代標簽就是李白。一千多年以來,李白及其詩歌的影響在全國甚至全世界都很深遠,已經(jīng)超出了文學詩歌的范圍,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大獨立景觀。他的詩歌內(nèi)容豐富、風格奇特、寓意深刻、感情真摯。思想積極向上,讀之使人精神昂揚,不覺受其積極精神的影響。李白和李白的詩歌是盛唐文化杰出代表,他那積極的浪漫情懷、崇高的英雄情結(jié)、偉大的包容精神激勵鼓舞著人們,使一代又一代的讀者無不因盛唐文化、盛唐精神而沉醉、著迷。
【李白與唐代詩歌的精神特質(zhì)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淺析李白與唐代詩歌精神特質(zhì)06-13
唐代詩人李白的詩詞賞析10-18
唐代李白的詩歌有哪些04-11
李白詩歌賞析03-24
李白-送友人詩歌賞析06-11
李白詩歌賞析大全12-20
《題玉泉溪》唐代詩歌賞析06-12
將進酒李白詩歌賞析06-11
李白《楊叛兒》詩歌賞析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