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上冊期末綜合考試練習題
一、單項選擇題I:每小題1分,共2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意。
1.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貧困人口減少了2億多,人均壽命提高了5歲,8300萬殘疾人得到政府和社會的特殊關愛,這是中國保障人權的光輝業(yè)績。這表明了
A.人民民主的廣泛性 B.人民民主的真實性
C.人民民主的正義性 D.人民民主的階級性
2.公民參與政治生活,依法行使政治權利,依法履行政治性義務,必須要遵循的基本原則是
①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 ②堅持權利與義務統(tǒng)一的原則
③堅持依法治國的原則 ④堅持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相結合的原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競選,是現(xiàn)代民主政治的理念之一,是差額選舉的一種方式。深圳將探索試行區(qū)級人大代表直接競選,以增強人大代表的民意基礎。這種選舉方式
A.為選民行使選舉權提供了選擇的余地
B.有助于選民直接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利
C.可以比較充分地考慮人大代表當選者結構的合理性
D.能夠擴大人民的民主權利,體現(xiàn)我國民主的真實性
4.下列屬于公民參與民主決策行為的有
①針對區(qū)政府治理當?shù)睾佑康姆桨附ㄑ垣I策 ②打市長熱線電話舉報企業(yè)偷稅逃稅行為
③用電子郵件發(fā)表對市政府關于城區(qū)規(guī)劃的意見 ④向消費者協(xié)會投訴產品質量問題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5.土地流轉是當前農村的一個熱門話題,某鎮(zhèn)政府根據(jù)有關規(guī)定,準備就土地流轉問題出臺一些適合本鎮(zhèn)的.具體政策。得知消息后,當?shù)卮迕駨埬诚胂蛘岢鲎约涸谶@方面的一些意見,但不知道通過什么途徑或方式。你認為村民張某有可能通過
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②專家咨詢制度 ③社會聽證制度 ④電話、信函、電子郵件
A.③④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6.在我國的現(xiàn)有政治體制中,農村村民委員會是我國的
A.基層政權組織 B.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 C.基層社會團體 D.基層經濟組織
7.廣東省委書記汪洋、省長黃華華等開通了QQ留言網(wǎng)址、郵箱,歡迎廣大群眾為廣東的發(fā)展灌水、拍磚,網(wǎng)民的很多建議得到采納,反映的問題得到處理。這一做法
①保障人民民主,擴大公民權利 ②為民眾表達訴求創(chuàng)設新渠道
③體現(xiàn)了我國人民民主的真實性與廣泛性 ④為公民參與政治生活提供便利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8.2009年1月7日,針對我國嚴峻的就業(yè)形勢,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部署做好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工作,會議研究確定了加強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工作的七項措施。這是政府行使 的職能。
A.保障人民民主 B.組織文化建設 C.提供社會公共服務 D.組織經濟建設
9.2008年3月15日,全國人大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其中主要是國務院實行大部制改革。這項改革
A.強化政府職能,更直接管理經濟發(fā)展 B.減少政府機關,讓公民直接參與政治
C.擴大政府部門權力,更好為人民服務 D.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建設服務型政府
10.2008年10月28,經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企業(yè)國有資產法》獲高票通過。這直接說明
A.人大代表行使決定權 B.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
C.人大在我國國家機構中居最高地位 D.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立法權
11.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一線工人代表、基層農民代表名額大幅增加,胡小燕等三位農民工代表首次進入人民大會堂,使數(shù)以億計的農民工群體有了直接的政治代言人。這一變化
A.表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B.使人大代表具有更廣泛的代表性以更好地反映民意
C.意味著我國農民工階層重新登上最高政治舞臺
D.有利于我國公民通過全國人大直接參與政治生活
12.2008年10月,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全會研究了在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fā)展問題。這表明
A.中國共產黨切實履行經濟職能 B.中國共產黨堅持依法執(zhí)政
C.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領導核心 D.民主集中制是國家機構的組織活動原則
13.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
①毛澤東思想 ②鄧小平理論 ③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④科學發(fā)展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高一政治上冊期末綜合考試練習題】相關文章:
高一政治期末練習題10-14
政治考研綜合練習題10-15
高二政治綜合練習題10-05
期末綜合試卷練習題08-03
高中政治綜合練習題及答案09-23
高一政治和平與發(fā)展練習題07-15
政治期末考試總結06-19
高一政治下冊期末試卷07-14
高一上冊期末考試作文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