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jié)氣立秋的手抄報內容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手抄報吧,手抄報能有效激發(fā)我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求知欲望。你知道什么樣的手抄報才具有教育意義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二十四節(jié)氣立秋手抄報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二十四節(jié)氣立秋的手抄報內容
立秋的由來
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立秋的“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指莊稼成熟的時期。立秋表示暑去涼來,秋天開始之意。是一個反映季節(jié)的節(jié)氣。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立秋不僅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也表示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獲季節(jié)到了。此時我國中部地區(qū)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進入重要生長發(fā)育時期。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jié)氣。
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古代立秋之日,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并下令武將開始操練士兵,以保家衛(wèi)國。另外,不論朝廷還是民間,在立秋收成之后,會挑選一個黃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謝上蒼與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則嘗試新收成的米谷,以慶祝。
古代分立秋為三候:“初侯涼風至”,立秋后,我國許多地區(qū)開始刮偏北風,偏南風逐漸減少。小北風給人們帶來了絲絲涼意。“二侯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強烈,夜晚的涼風刮來形成一定的晝夜溫差,空氣中的水蒸氣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結成了一顆顆晶瑩的露珠。“三侯寒蟬鳴”,這時候的蟬,食物充足,溫度適宜,在微風吹動的樹枝上得意地鳴叫著,好像告訴人們炎熱的夏天過去了。
一候為5天,立秋15天,逐漸變涼。變涼是氣候趨勢,根據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許處在氣候偏冷周期時,就有這種情況。立秋節(jié)氣預示著炎熱的夏季即將過去,秋天就要來臨。當立秋到來時,我國很多地方仍然處在炎熱的夏季之中。
立秋的氣候特點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氣候已經到來了。劃分氣候季節(jié)要根據“候平均溫度”,即當地連續(xù)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時節(jié)。中國地域遼闊,雖各地氣候有差別,但此時大部分地區(qū)仍未進入秋天氣候,況且每年大熱三伏天的末伏還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中國南方此節(jié)氣內還是夏暑之時,同時由于臺風雨季節(jié)漸去了,氣溫更酷熱,因而中國醫(yī)學對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稱之為“長夏”。
其實,按氣候學劃分季節(jié)的標準,下半年日平均氣溫穩(wěn)定降至22℃以下為秋季的開始,除長年皆冬和春秋相連無夏區(qū)外,我國很少有在“立秋”就進入秋季的地區(qū)。
秋來最早的黑龍江和新疆北部地區(qū)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開始秋風送爽,秦淮一帶秋天從9月中旬開始,10月初秋風吹至浙江麗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陽一線,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達雷州半島,而當秋的腳步到達“天涯海角”的海南崖縣時己快到新年元旦了。
“秋后一伏熱死人”,立秋前后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氣溫仍然較高,各種農作物生長旺盛,中稻開花結實,單晚圓稈,大豆結莢,玉米抽雄吐絲,棉花結鈴,甘薯薯塊迅速膨大,對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會給農作物最終收成造成難以補救的損失。所以有“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之說。
雙晚生長在氣溫由高到低的環(huán)境里,必須抓緊當前溫度較高的有利時機,追肥耘田,加強管理。當前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時期,“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齊揪”,除對長勢較差的田塊補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頂、整枝、去老葉、抹贅芽等要及時跟上,以減少爛鈴、落鈴,促進正常成熟吐絮。茶園秋耕要盡快進行,農諺說:“七挖金,八挖銀”,秋挖可以消滅雜草,疏松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結合施肥,可使秋梢長得更好。
立秋前后,華北地區(qū)的大白菜要抓緊播種,以保證在低溫來臨前有足夠的熱量條件,爭取高產優(yōu)質。播種過遲,生長期縮短,菜棵生長小且包心不堅實。立秋時節(jié)也是多種作物病蟲集中危害的時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縱卷葉蟆、稻飛虱、棉鈴蟲和玉米螟等,要加強預測預報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麥播種也即將開始,應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準備工作。
立秋諺語
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頭
立了秋,掛鋤鉤
立了秋,把扇丟
立秋三天,寸草結籽
立秋三天,遍地紅
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要穿棉
立秋蕎麥白露花,寒露蕎麥收到家
立秋一場雨,夏衣高捆起
立秋栽蔥,白露栽蒜
立秋胡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紅了皮
秋后加一伏,秋耕深,春耕淺
秋后的蚊子,飛不了幾天
秋后的螞蚱,還能蹦幾蹦
立秋后三場雨,夏布衣裳高擱起
立秋之日涼風至,早上立了秋,晚上涼嗖嗖
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
立秋過后,還有,(秋)老虎在一頭
秋前秋后一場雨,白露前后一場風
立秋下雨人歡樂,處暑下雨萬人愁
立秋處暑有陣頭,三秋天氣多雨水
秋前北風馬上雨,秋后北風無滴水
立秋無雨秋干熱,立秋有雨秋落落
雷打秋,冬半收
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
立秋無雨是空秋,萬物歷來一半收
秋不涼,籽不黃
立秋十天遍地黃
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結頂
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
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軟棗
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
立秋拿住手,還收三五斗
頭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種到立秋后
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
立秋種芝麻,老死不開花
立秋節(jié)氣作文
雨,淅淅瀝瀝,清清冷冷。立秋到了,葉,一片片變黃。一陣風襲過,年老的葉子身子相碰撞,發(fā)出沙沙聲,輕輕飄落。世界一片死寂。漸漸地,一種清冷、惆悵在空氣中彌漫。
萬里悲秋常做客,冷雨微寒、瀟瀟雨幕,秋天,是個多么傷感的季節(jié)。秋葉,如同一個顫顫巍巍的老人,年輕的時候它是如此精力旺盛、強壯有力,而今已衰老,即將被寒風朔雪無情拍打,爾后凋零,如同幸福一點點消失,時光一點點流逝,生活到了盡頭,時間啊,真是一去不復返!
又是一陣風起,秋天的葉子飄飄揚揚。猛然一看,黃綠橙黃,飄落如蝶般,煞是美麗。葉,原來到生命的最后,依然會呈現出最美的姿勢,它依然如同宛若跌落凡塵的精靈,曼舞輕歌,卻又縹緲無著。落地擲地有聲,與地融為一體,化作一絲灰燼,飄往天藍色的彼岸安息。
這不也是立秋的美嗎?
早在立秋,我們班的運動員們就進入了校運動會備戰(zhàn)狀態(tài)。要放松心態(tài),不要有心理壓力教練常對我們說。其實根本就不用有壓力。因為在這愜意的季節(jié)飛奔,是最好不過的。瞧啊!沖在最前面的白同學,那動作的舒展度,也是沒有人能相媲美了;身材矮瘦的杜同學,雖然個矮,但他步法矯健、奮力奔跑,也在隊伍的前頭,那位……
呵!運動中的快樂,運動后的收獲,這都是立秋里滿滿的收獲!
立秋,不一定是個凄凄涼涼的季節(jié)呢?它是一個收獲頗豐的季節(jié)嗎?在立秋,果樹散發(fā)出來的清新味道隨著風兒飄去,飄大地,觸發(fā)人們的無盡遐想,讓世界變得香甜一片。沿著光陰的脈絡,可以看到金色的馳騁,綠色的暢想,還有歲月點綴的萬千色彩,都在瞬間競相綻放。
立秋,它有著古藤老樹昏鴉的意境,也可以是一種生命的涅槃,那蕭蕭落下的,不是落葉,不是離棄,是命運里高八度的`音符。
立秋,像一位神奇美麗的姑娘,永遠帶給我們無限的遐想與歡欣。
立秋的茄子最好吃
民諺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的說法。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時候。民俗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當日吃下,據說有很好的養(yǎng)生效果。
家常蒸茄子
原料:醬汁(生抽、老抽、豆瓣醬,加清水拌勻),蔥花、油適量。
做法:茄子洗凈,切塊,放在盤子里碼好,蒸鍋加水大火燒開后,將茄子連盤放入,蒸熟(約15分鐘左右,視茄塊大小而定),熱鍋放油,把蔥花爆香,倒入拌勻的醬汁煮開,關火煮開的醬汁澆到蒸好的茄子上即可食用。
咬西瓜等于“咬秋”
與立春的“咬春”相類似,京津等地區(qū)立秋有“咬秋”的習俗。據說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西瓜是從西北傳入中原,所以叫西瓜,有詩贊:“下咽頓除焰火氣,入齒便作冰雪聲。”西北立秋前后西瓜剛進入采摘期,所以立秋吃西瓜本身就是一種嘗鮮。此風俗約在清代影響南方,立秋江浙滬等地的西瓜已進入末市,人們對立秋吃西瓜的原由做出了種種解釋。有人講立秋西瓜可消除暑日積結的淤氣,有的人講可以為過冬積聚“陽威”,而實際上只是北方風俗的影響而已。但有一點應予承認,那就是立秋以后,天氣逐漸涼爽,西瓜上市量日趨減少,立秋日人們再吃一吃西瓜,有依依惜別之意。
防痢疾:唐宋人秋食赤小豆
從唐宋時起,有在立秋之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赤小豆薏米粥
原料:赤小豆50克,薏米100克,蓮子30克,百合20克,冰糖適量。
做法:將赤小豆、薏米、蓮子、百合洗凈后用清水浸泡1小時;大火把上述材料燒開10分鐘后,加蓋燜1個小時;再次把湯燒開,然后加入冰糖,轉小火煮20分鐘后熄火,再燜30~60分鐘即可食用。
“貼秋膘”吃點肉
經過了苦夏,人們的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yǎng),補償補償夏天的損失,北方人謂之為“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
粉蒸肉
原料:豬五花肉400克,炒熟的米粉100克,醬油、胡椒粉、姜水(浸泡姜末的水)、料酒、油適量。
做法:五花肉切成薄片,用油、醬油、姜水、胡椒粉、料酒、大米粉拌勻,放入碗中;蒸鍋內加水大火燒開,將裝好米粉肉的碗放入蒸籠,上屜用大火蒸60分鐘至熟透,取出后翻扣在盤中,撒上香菜裝飾即可食用。
“減秋膘”吃黃瓜
我國東北地區(qū)立秋有吃黃瓜的習俗,希望人們永保苗條身材。夏天天氣炎熱,能量消耗較大,人們普遍食欲不振,造成體內熱量供給不足所致。到了秋天,天氣轉涼,人們的味覺增強,食欲大振,飲食會不知不覺地過量,使熱量的攝入大大增加。再加上氣候宜人,使人睡眠充足,汗液減少。另外,為迎接寒冷冬季的到來,人體內還會積極地儲存御寒的脂肪,因此,身體攝取的熱量多于散發(fā)的熱量。在秋季,人們稍不小心,體重就會增加,這對于本身就肥胖的人來說更是一種威脅,所以,肥胖者秋季更應注意減肥。首先,應注意飲食的調節(jié),多吃一些低熱量的減肥食品,如黃瓜、赤小豆、蘿卜、竹筍、薏米、海帶、蘑菇等;其次要增加活動量,達到減肥的目的。
防腹瀉青菜豆腐不能少
山東萊西地區(qū)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種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這么多食俗大都為防痢疾,足見對秋季腹瀉的防范意識。
油菜燒豆腐
原料:油菜100克,豆腐1塊,紅椒1個,蔥、姜、蒜、油少許。
做法:豆腐搗碎,油菜洗凈切成末,蔥、姜、蒜切成末,紅椒切成小丁備用;鍋燒熱放少許油,油燒熱下蔥、姜、蒜末爆香,倒入豆腐泥翻炒3分鐘左右,加油菜末及紅椒丁繼續(xù)翻炒均勻,加適量鹽即可出鍋。
【二十四節(jié)氣立秋的手抄報內容】相關文章:
二十四節(jié)氣立秋手抄報內容08-18
立秋節(jié)氣手抄報內容08-22
立秋節(jié)氣手抄報內容簡單又好看08-08
小學生立秋節(jié)氣手抄報內容08-14
二十四節(jié)氣立冬手抄報內容11-15
二十四節(jié)氣小暑手抄報內容08-20
讀書的感覺手抄報內容內容10-15
關于二十四節(jié)氣立秋的詩句09-25
手抄報內容范例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