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四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7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語文說課稿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與文本對話,我喜憂參半
《烏塔》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七組“成長的故事”專題中的的一篇略讀課文。文章按事情發(fā)展順序來寫。先寫初逢烏塔,是在羅馬的旅館里,主要寫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裝,準備按計劃繼續(xù)游覽;接著寫晚上回到旅館后“我”和烏塔的談話,主要寫了烏塔的這次旅游的行程之長、安排之周、準備之久,以及獨立生活的意識;最后寫烏塔和“我”道別,繼續(xù)她未完的旅程。
捧讀課文,我著實喜歡上了這個獨自一人游歐洲的德國小姑娘烏塔。她獨立生活的能力、她的自立意識,讓我這個成人由衷地欣賞與佩服。反思我們的孩子們,大部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長此以往,未來的世界,我們的孩子憑什么與外國的孩子競爭呢?這確實令人擔憂。
在與文本對話之后,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讀6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
3、能對文中的人和事進行評價,增強獨立生活、自強自立的意識。
根據新課程標準以及教材在單元中的位置,我覺得教學重點、難點是;
(1)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2)引導學生從課文的敘述和描寫中了解人物特點,并在閱讀后與同學交流自己的見解。
二、教學設計思路:在閱讀中感悟,在交流中升華
葉圣陶先生提出的“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略讀指導卻需要提綱挈領,期其自得”的思想,略讀教學要求與精讀要求不同。為確立學生主體地位,教學中靈活運用自學法和討論法,通過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問題的學生自主學習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語言表述能力,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了學生,使他們不僅學懂了這篇課文,還使他們知道今后在學習這類文章時,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質,從中發(fā)展了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古羅馬教育家普羅塔克說過,學生不是一個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顆需要點燃的火種。我把這篇課文作為一個引子,給學生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燃起他們的討論熱情,進而內化為他們的行為準則。我期待每一個孩子在知識、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都能有所發(fā)展。
三、教學設計
(一)激情導入,學法遷移。
1、出示世界地圖,請學生指出歐洲,再出示歐洲版圖找到德國。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認識一位來自歐洲德國的小姑娘,她的名字叫——烏塔(板書課題)
2、出示連接語,指名讀。師生共同總結26課《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的學習方法。
①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②邊讀邊批,寫下體會。
③抓住重點,理解課文。
④結合實際,暢談收獲。
我們就用上節(jié)課學到的方法來學習這篇課文。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2、師生共同交流總結: 小姐姐烏塔獨自一人游歐洲的事。
總結時老師引導,烏塔14歲,我們十一、二歲,她可以說是我們的小姐姐了。這樣,可以拉近學生和烏塔之間的距離,進入情境,同時便于學生將自己與烏塔進行比較。
(三)深入學習,領悟課文
1、 烏塔獨自一人有歐洲好不好呢?這問題看似普通,其實引發(fā)了學生的思考,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閱讀課文的見解,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學生的辯論,為下面的教學進行目標定位。
2學生自由質疑,教師相機歸納,認為烏塔這樣做非常好的請舉手,認為不好的到黑板上寫明理由。理由有以下幾條:孤獨、不能好好照顧自己、不安全等。
3、組織學生舉行一次小小的辯論賽。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兩個問題先讀書后交流。
(在這里,教師要給予充分的時間,更要作為反方參與到同學們的辯論中去,成為其中的一員。教師也要有獨特的見解,這是對學生最好的支持。)
3、各組匯報,辯論開始。
⑴自理能力強,能照顧好自己。如:說話間,它已經穿好了黑T恤和牛仔褲、白球鞋,從柜子里取出一大瓶礦泉水裝進背包。
⑵生活經驗豐富。如:她告訴我“羅馬很熱,街上小攤賣的冰激淋和水都很貴,你要到超級市場去賣。”
⑶熱情、活潑,很容易交到朋友。如:她一見我,立即坐起來打招呼,問我玩得怎樣,又問我從哪里來……她一聽,高興得大叫……馬上拿糖給我吃
⑷生存能力強。如:烏塔說她在家里就設計好了旅行路線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電話號碼,以便遇到危險和困難時請求幫助……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fā)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里陪兒童玩。
⑸有責任感。如:然后給家里撥個電話或寄張明信片。……給家里的每一個人買禮物。
⑹做事有條理,有計劃。如:她拿出一摞書給我看,全是歐洲各國的旅游指南,每個國家都是厚厚的一冊,介紹得十分詳細……為這次旅行他準備了整整3年,讀了很多有關這些國家的書籍。……
4、播放歐洲風情介紹,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烏塔說:“中國的孩子缺少很多樂趣吧?”我說:“中國有電視,有兒童圖書,有游樂園,孩子們很快樂。”但她還是堅持:“光從電視和書本中認識世界總不完美。我從電視上經常看見意大利,但只有親自來到這里,她的美麗才深深感動了我。”“光從電視和書本中認識世界總不完美。”這句話你是怎樣理解的?
5、大家覺得烏塔是個怎樣的孩子,你是從哪些地方體會到的?看屏幕,出示烏塔的圖片,你們想對烏塔說些什么?
讓學生在討論中了解烏塔的自立精神;有主見而不盲動;膽大心細,會待人接物……從而懂得一個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經驗,生活能力,只有通過實踐才能鍛煉出來。
這一設計我認為有三個功能:1、檢測的功能;2、情感釋放的功能。應該說此刻學生情感已積淀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種機會釋放表達;3、訓練語感的功能。
(四)拓展延伸
1、把這個故事講給父母聽,聽聽他們的意見。
2、課后小調查《從烏塔看中外小學生的不同》
通過上網查找資料分析中外小學生在計算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自理能力、家庭責任感等方面的不同,并簡單分析造成這種不同的原因。
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第一部分 說教材
《九色鹿》是一則民間故事,主要講了九色鹿不顧生命危險救了調達的命,并不要他的任何回報,只求他不向任何人泄露他的住處。調達鄭重起誓決不說出九色鹿的住處,在“重金”面前他竟然見利忘義出賣了九色鹿,但最終受到了懲罰。故事情節(jié)生動,內容簡單,語言淺顯,學生很樂意讀,而且一讀便懂,所以這是一篇被許多人公認的“淺文”。但就是這樣的一篇“淺文”,其中卻蘊含著深刻的做人的道理:做人應當要遵守諾言、知恩圖報,而不應當見利忘義。因此,在教學中要著力把課文語言的“淺”和內涵的“深”恰到好處的結合起來。學生比較喜歡這種情節(jié)生動,語言淺顯易懂的課文,是能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好教材。基于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在教學時,我主要采用自主研究性學習方法,以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整合,為學生營造足夠的主動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親歷閱讀實踐的過程,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從而讓他們獲取快樂學習的體驗。
設計理念
緊扣文本,聯系生活,放眼學生未來。在語言文字訓練上,落實“讀、說、想”;在內容感悟上突顯“利、恩、信”,兩者互相融合,前者是基礎,后者是提升。讓學生在充分地“讀、說、想”中,感受出“巨利、大恩、重誓”,從而深刻領悟文中的內涵。
設計特色
1、大膽打破文本,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重組。
2、營造民主、平等的對話氛圍。
3、層層推進,讓學生的思想、情感一步步升華。
4、體現“情感性、幽默性、哲理性、靈活性、創(chuàng)造性”的個人教學風格。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學會生字,理解生詞,積累并學會運用本課 中的成語。會用“只好”、“竟然”造句。
2、過程和方法:自讀感悟,采取對話形式交流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
3、情感和態(tài)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刻體會人物形象。學會復述課文。
第二部分 說教法和學法
1、文本對話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設計教案時,我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閱讀教學從“獨白”走向“對話”。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文本、教師、同學進行全心的對話,在多層次、多角度的對話中深入感受文本,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
2、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開展有效的合作學習,激發(fā)學生努力探索。
1)、設計合作學習時,既有明確的內容,又可以及時反饋。
2)、采用先自主后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帶著自己的學習成果與人交流。
A、從故事教學的角度來講,我認為除了故事情節(jié)以外,更重要的就是要通過閱讀,感受人物形象,為此,在學生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體情節(jié)之后,我確定了這堂課學習的主要任務,即研究兩個主人公的品質特點,這樣讓他們學有目標,學有方向。九色鹿的見義勇為學生往往心里明白而不會概括。(這在我多次試教中顯現出來)對此,我索性把詞典上的意思講述出來,再讓學生聯系課文內容進一步體會其見義勇為的特點。從第二自然段“九色鹿立即縱身跳進河中,將落水人救上岸來。”“在洶涌的波濤中奮力掙扎。”從“立即”一詞可以表明九色鹿救人時不假思索,行動快速而果斷,而且聯系上文可以看出九色鹿不顧自己的安危,這就是一種見義勇為的精神。
接著,再讓學生自讀第四自然段,從不求回報以及讓落水的調達快回家的語言當中感受到九色鹿的善良的一面。
B、學生從課文結尾九色鹿怒斥調達的一段話中,直接找出了概括出調達的性格特點的關鍵詞——“見利忘義”,“背信棄義”教師再讓學生默讀6、7兩個自然段,再通過朗讀、想象調達當時鄭重起誓的樣子,這樣學生便能抓住調達落水得救后感激涕泠(語言、動作)、面對懸賞時立即告密(動作)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感悟到這個人靈魂的骯臟,加深對這兩個關鍵詞語的理解。
C、九色鹿對國王控訴的那段話是文章的重點部分,也是整堂課一個重要的訓練點。為此,我出示了這段話:
“陛下,你知道嗎?正是這個人,在快要淹死時,我救了他。他發(fā)誓永不泄露我的住處地,誰知道他竟然見利忘義!您與一個靈魂骯臟的小人來濫殺無辜,難道不怕天下人笑話嗎?”
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反復閱讀,反復體會,一步步引領孩子品讀課文,在讀中悟,在悟中讀,由九色鹿的氣憤到勇敢到機智,情感體驗越來越深刻,課文讀得也越來越有味。
D、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課堂是個開放的大課堂,學生的視野更開闊了,思維更活躍了,嘴巴也更會講了。但是,語文課還是姓“語”,課堂教學還是應該立足于語文學科的根本,學語文,用語文。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讓學生多次想象練說的環(huán)節(jié):想象調達當時的鄭重起誓;想象九色鹿控訴時的內心憤恨;想象國王聽了之后的內心活動以及國王會如何懲罰調達等,通過角色的置換、想象,讓學生充分感受民間故事所特有的豐富的體驗。
E、語文課程的“開放”、“拓展”,都必須建立在對文本理解的基礎上,因此,我們要正確處理文本的價值取向和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教學中,我緊緊抓住課文語言文字引導學生感悟體會、朗讀說話,從字里行間體會兩個人物的截然不同的性格特點,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學最后一環(huán)節(jié)——誠信格言的補充,一方面有利于學生進一步感受故事所蘊涵的做人的道理,同時,與當前所提倡的誠信教育相結合,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另外,為學生用精煉的語言寫出學了故事以后的內心感受起到了示范作用,有利于學生學以致用,真正形成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最后,老師還告訴學生:九色鹿壁畫至今還完好地保存在敦煌莫高窟,建議同學們有機會去觀賞,旨在鼓勵學生走進學習語文的大課堂,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3、作業(yè)設計
讓學生動筆永遠沒有錯。它不僅是高效的語言訓練,更是一種高效的思維訓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條理性、深刻性、創(chuàng)造性。因此,在讓學生交流過心得體會后,讓學生聯系以往閱讀的故事,用上本課或課外積累的成語來概括人物性格。
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說課,就是教師備課之后講課之前(或者在講課之后)把教材、教法、學法、授課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學設計、板書設計及其依據面對面地對同行(同學科教師)或其他聽眾作全面講述的一項教研活動或交流活動。
一、說教材
《盤古開天地》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五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是圍繞傳統(tǒng)文化這個中心來編排的。《盤古開天地》一課就以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這個主題來寫的。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盤古雄偉、高大的形象,贊美了他為開天辟地而勇于獻身的精神。
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盤古開天地的故事內容,積累好詞佳句,激發(fā)閱讀神話故事的興趣,培養(yǎng)想象力。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體會盤古的無私奉獻精神。
二、說教法與學法
(一)設計理念
《盤古開天地》一課思路清晰、脈絡分明,語言生動具有傳奇色彩,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理念: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節(jié)課我的設計理念是:以感情朗讀,情景感悟為主,在學生和文本的對話中感知“神奇”,抓住重點詞句段,在師生對話中領悟故事內容,感情誦讀,在師、生、文本對話中迸發(fā)情感。
(二)教法、學法指導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理念: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在教法上就讓學生主動積極的多元對話中,培養(yǎng)他們感受、理解、想象、說話和運用的能力。在學法上,指導學生多采用集體力量和智慧來學習新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起著帶路人的作用。學生困惑時給予啟發(fā),阻塞時給予點撥,上臺階時給予鋪墊,攀登時給予鼓勵。
三、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激發(fā)興趣
導入新課的關鍵是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產生與文本對話的強烈愿望。這一環(huán)節(jié),我以神話故事人物圖片,故事錄像導入,用教師的語言魅力把學生帶進傳統(tǒng)文化的神奇氛圍中,從而激發(fā)學生想讀故事的強烈愿望,并引導學生去讀。
(二)以讀貫穿始終,感悟課文
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我始終以讀為主,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感悟課文。我采用了自由讀、默讀、指名讀、師生對讀、男女生讀、重點語句齊讀等方式,指導學生把書讀流利,并理解其中一些難懂的詞語,感悟故事內容及盤古的無私奉獻精神。
(三)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教學
在本課的教學中,除了多種形式的讀以外,我還注重了情境教學。課前導入時,出示圖片,動畫錄像創(chuàng)設情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課文的探知欲。在學習盤古開天地的自然段時,以表演體會情境,通過動作表演,學生就更容易體會出盤古的艱辛與偉大。當學到盤古身體變化的這個自然段時,以音樂渲染情境,師生情感朗讀,學生感受到世間萬物的美好,從而體會盤古的無私奉獻精神。
(四)從文本拓展到生活
在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我由天地成形的不易引入拓展,讓學生聯系實際說一說如何保護地球?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走出文本走進生活是課堂教學的需要。讓學生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我們教學的真正目的就達到了。
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說勤奮》是一篇說理性的課文,通過古今兩個具體事例,告訴學生,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根據本單元的教學訓練要求,我對這節(jié)課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檢查朗讀,學生有感情地全文。
2、圍繞“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這一論點,重點學習課文2、3小節(jié),教育學生從小要勤奮學習,長大了對人民、對社會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3、交流課外搜集到的名人成功的故事,從中受到教育或啟發(fā)。
(這樣確定教學目標,符合本課特點,使傳授知識,發(fā)展能力和進行思想教育緊密結合在同一教學過程中,互相滲透,共同完成。)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
本課的教學開展緊緊圍繞“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這一論點,構建學習板塊,系統(tǒng)組織教學。通過組織學生精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結合司馬光的.具體事例,通過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細細咀嚼,理解司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么,他是怎樣“用汗水澆灌出來的”?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主要采用學習的遷移,自主開展學習,通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模式,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同樣討論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么?和“他是怎樣用汗水澆灌出來的?”這樣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領悟“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2、學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重視學法指導,是改革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需要,更是讓學生終身受益的需要。為此我根據課文內容的特點讓學生充分去感知語言材料,讓學生自己去讀書感悟、小組學習,研究語言文字。我教學生用“讀”“思”“議”“悟”的方法學習本課,仔細品味重點段、句、詞,體會文中的情感。這種方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鍛煉了學生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揭示課題
1、談話導入:你們有自己的理想嗎?請談談你們的理想。(學生自由發(fā)言)
2板書課題
同學們,這一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一篇新課文。
(板書:13 說勤奮)
3、解題。
題目中的“說”,就是談、講的意思。這是一篇說理類的文章,文章主要說了一個怎樣的道理呢?又是怎樣把這個道理說明白、說清楚的呢?下面我們帶著這樣的問題來讀一讀課文。
二、 初讀課文
1、自己試讀課文
(1)出示要求:
a、畫出生字,圈出生字,標出自然段序號。
b、讀準字音。借助生字表上的拼音,讀準字音。
c、讀順句子。對于比較難讀的長句子要反復讀幾遍,直到讀通為止。
d、讀通全文。把課文多讀幾遍,想想每一個自然段說了什么。
(2)學生交流討論。
(指名逐段試讀課文)
學生讀,教師作如下引導:
①提醒學生注意下列字的讀音。
“宋、砸”是平舌音。
“枕、稍、礎、拙”是翹舌音。
“餒”的聲母是n
“卵”的聲母是l
②指導讀好長句子。
出示:
理想 境界 橋梁 心血澆灌 砸缸 滾瓜爛熟 枕頭 稍微 編成 巨著
生物學 毫不氣餒急起直追 習慣 回顧 名列前茅 遠渡重洋 剝離
基礎 補拙 良訓 改善 有所作為 貢獻
同學們/一定還記得那個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學家。
晚上睡覺前,/他總是/習慣地/回顧一下/當天的學習內容。
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如今,/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條件/雖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能忘記/“勤奮”二字。提醒學生注意句中的停頓。
2、指名逐段朗讀課文。
師生評議。
3、范讀課文。
讀后引導學生說說這篇課文主要說明了一個什么樣的道理。(不要求說全面)
4、疏通全文。
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討論:
課文是分幾部分來談勤奮的?
三、 細讀課文第一段。
1、自由輕聲讀課文第一段。
(1)找出中心句。
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什么?
(是勤奮)
(2)這兒的“橋梁”是個比喻句,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通往理想的橋梁”的意思嗎?
(實現理想的途徑)
(3)你能把這個自問自答的句子換一個說法嗎?
(“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勤奮。”“或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
(板書: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學生齊讀板書)
(4) 過渡:是的,勤奮是實現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成功者手中的鮮花,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相機出示:
成功者手中的鮮花,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討論:“鮮花”在這里指什么?(他們所取得的成就)
“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艱辛的勞動)
(5) 想一想這句話的意思是什么?(這里把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比作“鮮花”,把他們?yōu)榇烁冻龅钠D辛勞動比作“汗水”和“心血”。說明了成功者的成功是他們勤奮刻苦、孜孜以求的結果,勤奮是他們的成功之路,是他們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6) 出示:
a、成功者手中的鮮花,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b、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7) 比一比,這兩句話你更喜歡哪一句?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第二句話更加具體,通過“古今中外”“每一個”“都是”說明了無數的事例證明了勤奮是實現理想的橋梁)
(8) 指導朗讀第一段。
四、 教學生字,指導書寫
1、指讀要求學會寫的生字。
2、自己設計記憶字形的方法,感到困難的在下面打“?”。
3、交流自學情況。
4、指導書寫“枕、末、慣、基”。
五、 作業(yè)
1、完成課后習題2,用鋼筆描紅。
2、抄寫句子。
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要培養(yǎng)學生扎實的語文基本功,對于四年級學生而言,讀準字音,讀通課文依然是重點。第一課時主要是讓學生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全文為重點。)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在上一課時中,學生學習了課文的第一小節(jié),因此我設計了檢查學生朗讀情況,引出本文的中心句,通過練習變換句式,加深學生對中心句的印象。為進一步學習課文2、3小節(jié)夯實基礎。)
(二)細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課文圍繞“勤奮是實現理想的橋梁。”這一中心,作者主要寫了哪兩個人勤奮成才的故事?(相機板書:司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還記得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司馬光小時候是個怎樣的孩子?板書(天資聰明)
3、天資聰明的司馬光長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讀第二自然段。
討論:
(1)司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么?(查閱資料了解司馬光的巨著《資治通鑒》
(2)司馬光怎樣用汗水和心血去澆灌的?(“終于”這個詞說明了什么?“警枕”的警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聯系生活體會“19年”的艱辛艱難。)
(引導學生邊讀邊找出書上有關詞語和句子。理解“滾瓜爛熟”“一遍又一遍”)
(3)司馬光的事例告訴我們(板書):“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練讀第二自然段
(5)指名讀,師與生一起評點,是否讀出了司馬光的刻苦、勤奮?
4、小結: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從小就天資聰明,但是他依然始終如一地勤奮學習,最后寫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這就充分說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在這部分教學時,先了解名人成就,再探討期中原因,對于學生深刻領悟勤奮的巨大作用,無疑更加巧妙、合理。)
(三)細讀第三自然段
1、學生自學,完成下列思考題,并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把有關的詞句畫出來:
(1)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況和司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礎差,為什么他同樣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2、小組交流討論
3、師生圍繞思考題交流探討
1、學生討論“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這句話的含義,老師相機板書。
(理解“高難度青蛙剝離手術”,體會童第周所取得的成績。)
2、指導朗讀
3、讓學生根據板書小節(jié),引導學生明確:不論天資聰明還是基礎比較差的人,只要勤奮,都可以成才。
4、齊讀兩句名言,大家認為這兩句名言好嗎?好,就讓我們一起把它抄在自己語文課本的首頁,時刻勉勵自己。
(自學問題的設計很有講究,要有一定的內容跨度,要有逐步的層次遞進,要有廣闊的拓展空間,要有足夠的思考強度,值得反復推敲,精心設計。語文課堂應培養(yǎng)學生勤動筆的習慣,可以記錄教師板書,可以記錄課堂上隨機產生的佳詞妙句。注重這種積累,會讓學生受益無窮。)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
1、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主要寫了什么?
2、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談談學習了這一課的感想,并寫在小作本上。
注重教學的深化、拓展、延伸。一堂課上完了,學生系統(tǒng)地整理學習的收獲,將思考、感悟、情感形諸文字,是學習過程的延伸,是學習效果的深化,是語文能力的提升,可謂一舉多得。
(五)作業(yè):
1、朗讀課文
2、背誦課文。
3、收集資料,開展成功名人故事會。
(課程總目標提出“學會使用常用的課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的能力。”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設計出與教學目標有關的作業(yè)。教學之前,我布置學生回去收集有關“名人成功故事”的圖片或文字資料。學生收集到的資料是多方面的,有圖片、有錄音、有文字介紹,從不同的角度論證了有關“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的道理,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
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今天,感謝教育局教師進修學校的牽線搭橋,讓我們相聚在這里,我代表全體教職員工真誠地歡迎各位老師,你們的到來,為這片土地增添了一份生機,為師生增添了一份幸福。感謝領導給予我們鍛煉的機會,為我們搭建溝通對話的平臺,感謝老師們的認真傾聽。下面我就對這堂課的設計意圖與大家交流。
當初選擇《萬年牢》出于三點考慮。一是因為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沒有在這樣公開的場合上略讀課文,我需要嘗試。二是因為網上沒有發(fā)現這篇課文的課堂實錄,一些教學設計也都是非常簡單的,而我需要的是更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教學。三是因為在閱讀教材時發(fā)現課文思路清晰,緊緊圍繞三個“萬年牢”做,而我的想法是讓我的課堂樸實一點,簡單一點。在研究的過程中才發(fā)現其實沒那么簡單。
1、課前讓孩子們聽歌曲《冰糖葫蘆》的MTV,讓他們有一種新鮮感,繼而產生一種好感。然后圍繞冰糖葫蘆歌曲和圖片進行談話,從而進入課文。第一次試講,光讓孩子聽歌曲,然后以一幅誘人的冰糖葫蘆圖吸引孩子,通過說感受讓他們更靠近冰糖葫蘆,喜歡冰糖葫蘆,從而能夠更快地走進課文,走進“萬年牢”。可孩子們說感受時,涉及的只有一種想法,想吃糖葫蘆。我們教研組的老師認為,給孩子欣賞圖片的時間太短,他們還來不及有什么感受。于是我們設想在聽歌曲時,同時欣賞一組糖葫蘆的圖片,這樣孩子們的想法感受可能會更豐富,可結果還是一樣。孩子的興趣點是吃。再說,這些圖片與課文的內在聯系也不大。那天,王老師給出了主意,就用馮曉泉的MTV。
2、對三個萬年牢的理解,都是分兩步走的,第一步是就這個句子本身來理解“萬年牢”,第二步再聯系課文作具體的理解。比如說第一個萬年牢,讀著讀著,張老師覺得很奇怪,父親為什么給糖葫蘆起“萬年牢”這個名字,你再讀讀這個句子,能幫父親說說理由嗎?孩子們說理由的過程,就是對第一個萬年牢的理解。孩子們,父親為什么能做出這么好的糖葫蘆?在這里要求學生讀書時要學會針對問題有選擇地圈圈畫畫,并且適當做一些批注。培養(yǎng)學生讀書時眼到、手到、心到、口到的習慣。努力做到多種感官并用,集中精力學習。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從字里行間,從具體的描寫中感受父親是個辦事認真、實實在在、講究商業(yè)道德的人。
3、在理解第二個萬年牢時有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孩子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看到的或聽到的走正道的生意人。這是我課前布置學生搜集了解的,一方面讓孩子了解什么是走正道?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去挖掘生活中走正道的生意人,感受生活中的美。因為孩子看到太多的坑門拐騙的事情,如果讓他們說說身邊的生意人,他們會羅列出一大堆不正經的生意人。一直以來我都是這么想,我不希望孩子接觸太多負面的東西。所以讓孩子觀察社會生活,總是選取那些美好的人和事,讓孩子在了解社會過程中,受到健康風尚的熏陶感染。當然,孩子也應該知道“丑”,只是我們的孩子畢竟小了一些,我總想首先用美去占據孩子的心靈,從而引發(fā)他們去崇尚美,追求美。
4、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于學生的興趣與需求,把教學內容蘊涵在任務之中,學生的心理得到了滿足,得到了尊重,學生自然會非常感興趣,學習的積極性也就被調動起來了。讓孩子再現父親和老板對話的情景,這個任務驅使孩子去閱讀,去思考,去探索,去判斷,去構思,去創(chuàng)造。任務驅動的過程,其實是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也是學生的一個創(chuàng)造過程。教師在引導學生完成任務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再現當時的情景,學生必須認真閱讀課文,把父親做人做事的態(tài)度鉻記在心。在小練筆的過程中,學生進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旅程,徹底的人文熏陶。學生所寫的內容,是他對道德的一種判斷,是他的真實想法。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文與道同構共生,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諧統(tǒng)一。通過對空白點的挖掘,激發(fā)思維,主動積累,學會讀書,提高語文綜合能力;讓原本枯燥的語言文字訓練生動活潑的走入課堂共落到實處。王崧舟先生說過如何來烹調語文味十足的課,它需要哪些佐料?品詞是的,誦讀是的,練筆也是的。
5、本來在小練筆結束后,我們過渡“面對老板的行為,認真實在的父親干了不到一年,毅然辭去了這份相對走街串巷來講比較安逸的工作,辭去了這份有穩(wěn)定收入的工作,重新踏上“提籃叫賣”的日子。孩子們,父親“提籃叫賣”意味著什么?”有的孩子說:“意味著父親的收入得不到保障。”“意味著父親會更加辛苦,風里來雨里去。”
孩子們,父親走街串巷,提籃叫賣,是那么的辛苦,“父親心里苦嗎?”這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的指引。生活中誰不會碰到困難,關鍵是面對困難的態(tài)度。孔子曾經夸獎他的學生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也許有人會說,生活就是這樣,窮日子富日子都得過,那有什么辦法?顏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夠忍受這么艱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態(tài)度。在所有人都以這種生活為苦,哀嘆抱怨的時候,顏回卻不改變他樂觀的態(tài)度。我們的目的不只是讓孩子了解父親提籃叫賣的辛苦,重要的是父親面對這些困難的態(tài)度。父親寧愿過著這種清貧的日子,也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他的心中自有一番樂土。這是對生活的一種態(tài)度,做事的一種態(tài)度,做人的一種態(tài)度。因為時間有限,再說畢竟是一篇略讀課文,你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想做,那是不可能的,要舍得放棄。于是,我們就把想要表達的內容盡可能地隱藏在老師的評價語里,希望這樣的一種生活態(tài)度能夠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一點影子。
5、文本三次出現“萬年牢”,這三處“萬年牢”之間有著密切的內在關系。
萬年牢的產品質量贏得了生意的萬年牢,萬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誠實、守信的“萬年牢”的人品。父親如何能做出品質上乘的萬年牢?那是因為他用心做事,用心做人。我本來以為,金玉良言不能再三重復,否則,就會成為陳詞濫調。我們要告訴孩子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到第三處“萬年牢”已水到渠成,無須再多言,我只讓孩子們盡情地讀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我想,一切盡在不言中。事實上,我們太理想化了。孩子,畢竟才四年級的孩子,他們還沒有完全具備這種整合的能力,他們對這三個萬年牢的理解還是一塊一塊的,需要我們引導把分散的珠子串聯起來。所以經過討論,我們對三個萬年牢又進行綜合,三個萬年牢之間有什么聯系?那天我在試講的時候,一個孩子說得非常精彩,做糖葫蘆做生意就是在做人。
有些老師可能會有些疑問,你的教學中哪里體現出略讀課文,抓的點也不少,挖掘得也不淺。雖然,略讀課文不像精讀課文那么嚴格細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著就可以馬馬虎虎,草草了事,如果只把讀書停留在初讀階段,不加總結與反芻,讀到的東西就會成為過眼煙云。事實上,粗知不等于淺知,粗知不等于少知。我們說,粗知是相對精讀課文而言的,略讀課文少了識字、學詞學句等許多頭緒,教學目標更為集中,教學重點更為突出,但在閱讀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讀,的重點、精彩之處還是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使略讀與精讀互相融合,綜合運用,通過有層次的閱讀,在內容理解、情感感染與語言感悟上也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比如今天讓學生思考“父親為什么能做出這么好的糖葫蘆”時,我們重點抓了兩個句子,“紅果、海棠去了把兒和尾,有一點兒掉皮損傷的都要挑出來,選出上好的在陽光下晾曬。”“父親甩的可漂亮了,好像聚寶盆上的光圈。” 學生對字詞句進行了品讀,像“一點兒、都要、甩”等,在這個品讀的過程中,孩子們明白了父親能做出這么好的糖葫蘆,是因為父親選料嚴,工具好,手藝精,這個品讀的過程,更是在為理解父親的認真實在做服務。因為父親的認真實在才會做出這么好的糖葫蘆。通過重點精彩部分賞讀,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并非一般意義上的“粗知”,賦予了“粗知大意”比較豐富的內涵。
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
一、教學目標設計意圖
學參考中的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將心比心”這一成語的意思。
3、培養(yǎng)獨立閱讀能力。
修改后的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指導學生朗讀文中兩處人物的語言和結尾的重點段。
2、通過課文的學習,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生活中只有將心比心,才能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3、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認真聽別人發(fā)言,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設計意圖:
《將心比心》一文,通過發(fā)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兩個小故事,揭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文中最為感人的是兩處人物的語言描寫。所以我將第一條教學目標改為“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指導學生朗讀文中兩處人物的語言和結尾的重點段”,這樣要求更具體,重點更明確。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將心比心”這一成語的意思。這對于學生來說并不是很難,我覺得真正難的是感動學生,讓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將心比心,而不是說起來一套,做起來一套。所以我將第二條教學目標改為“通過課文的學習,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生活中只有將心比心,才能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這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是本課教學的一大重點。針對我們自己班級的實際情況,(已有一定的獨立閱讀能力,但往往只急于表達自己的看法,不善于吸收別人回答中的長處,有相當一部分同學不善于表達自己的見解。)我將第三條教學目標改為“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認真聽別人發(fā)言,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二、教學目標落實手段
為了達成第一條目標,在教學中我主要安排了這幾個環(huán)節(jié):
1、自由朗讀時采用難讀的地方作上記號多讀幾遍,不會的輕聲向別人請教。檢查朗讀時請學生提醒難讀之處,有重點地進行領讀。
2、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出示重點句,相機指導朗讀。
3、三次引讀結尾段,希望產生層層深入的效果,打動學生的心靈。
為了達成第二條目標,在教學中我主要安排了這幾個環(huán)節(jié):
1、初讀課文時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2、品讀課文時讓學生先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動,用_______劃出,并在旁邊寫寫自己的感受。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結合朗讀指導,進行說話訓練。
3、抓住結尾的重點段,層層深入的朗讀。
4、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更深一層感悟“將心比心”的內涵。
為了達成第三條目標,在教學中我主要安排了這幾個環(huán)節(jié):
1、自讀課文,自己解決讀文關。
2、自己感悟文中感動之處。
3、交流時以自己站起來發(fā)言為主,老師點名發(fā)言為輔的形式進行。
三、教學困惑
困惑一
“將心比心”在字典上的解釋是站在對方的立場,替對方著想。但課文中兩個例子,(阿姨幫助奶奶開門,是希望自己的母親碰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也有人為她開門;母親寬容與體貼護士,是希望別人也能這樣對待她那即將當護士的女兒。)給人的感覺是他們幫助別人是希望別人也能給他們給予幫助。這與我們平常經常所說的幫助別人不求回報有一定的距離。在教學中,我們該如何處理比較恰當。
困惑二:
請學生自己站起來回答,對部分愛表現的學生來說可能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他們會頻頻把握機會。但對那些平時就不愿發(fā)言的同學來說,他們可能真的被課堂所遺忘了。這又該怎么辦比較好呢?
四、教學反思:
課前,我雖然意識到應盡量避免給學生留下“幫助人求回報”這種印象,但在教學中,由于教學機智不夠,還是出現了很多遺憾。如,請學生說說生活中將心比心的事情時,有學生說自己沒錢坐車,有同學主動借錢給他。這時我追問他:“你幫助過他嗎?假如他有了困難,你會怎么辦?”學生的回答是“他曾經幫助過我,我也會幫助他。”還是有鉆入課前所擔心的圈子之感。假如當時我能換一個追問對象,問問借錢給他的那位同學,問他為什么會主動去幫助別人,相信對學生理解“將心比心”會更有幫助。
看來,教學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以后的教學中,吾將上下而求索!
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荷蘭一向以“水之國”、“花之國”、“牧場之國”聞名于世。本文是一篇描寫荷蘭田園美景的散文,全文圍繞“牧場之國的荷蘭”來寫:碧綠的草原,黑白花牛,乳白色的綿羊,黑色的豬群,金色的晚霞,默默擠奶的人,寧靜安謐的夜晚,閃爍的燈……美麗富饒的荷蘭就像一幅幅田園畫展現在我們面前,從文章的字里行間,我們能體會和感受到荷蘭田園那詩情畫意的美以及作者內心深處溢發(fā)的對荷蘭田園風光的贊美和向往之情。
課時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初步理清文章脈絡、感知課文。
3.學習第2自然段,憑借語言文字,感受荷蘭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
4.學習第2自然段的寫作方法,激發(fā)學生想象力,對荷蘭的國花郁金香進行擴寫練習。
教學重難點:
1.初步感知課文,理清文章脈絡,體會文章總分總的結構方式。
2.學習第2自然段的寫作方法,對荷蘭的郁金香進行擴寫練習。
二、說教法
在《泉城》、《九寨溝》兩篇課文教學之后再來教這篇課文,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體味。教師的責任重在組織學生開展好活動,激勵學生讀好課文。這篇課文通過幾個鮮明、生動的畫面描寫了荷蘭優(yōu)美寧靜的田園風光,在教學中不必過多分析,讓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理解字詞,找到自己感受比較生刻、比較喜歡的部分讀一讀,并說一說為什么喜歡,通過交流加深印象,體會課文所展示的詩情畫意。教師在組織交流的過程中,抓住重點,知道整體感知,讀懂課文。在此基礎上讓學習第2自然段的寫作方法,激發(fā)學生想象力,對荷蘭的國花郁金香進行擴寫練習。進行拓展性訓練,促進學生積累內化課文語言,培養(yǎng)學生寫作興趣。
三、說過程
(一)揭題導入,激發(fā)學習興趣。
1.談話引出課題,讓學生談談看到“田園”,看到“詩情”分別想到了什么。利用已經學習的課文《泉城》進行比較,理解“田園詩情”的意思。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交流,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田園”和“詩情”的理解情況,從而在與學生的交流對話中幫助學生準確全面地理解課題。】
2.指導學生明確,在本課中“田園”就是指荷蘭的牧場,然后來談談對荷蘭的了解。
【設計意圖:課前預習時要求學生搜集有關課文的資料,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在課堂上交流,既是對課前預習的檢查,同時也肯定了學生的預習成果。此外,學生搜集到的關于荷蘭地理特點,經濟特點的資料都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有一定幫助。】
(二)初讀課文,檢查預習情況。
1.自讀課文,提出要求:(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2)遇到難讀的詞句或讀得不流利的地方多讀兩遍。
2.檢查預習情況。
檢查生字詞的認讀情況,指名學生認讀,及時糾正讀音,然后齊讀詞語,為課文閱讀打好基礎。學生通過預習,已經在詞典的幫助下理解了一些詞語的意思,所以,讀準詞語后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來談談明白了哪些詞語的意思。
【設計意圖:檢查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為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打下堅實基礎。】
(三)整體感知,理清文章脈絡。
檢查課文的朗讀情況。先讓學生練習朗讀,然后指名學生分段朗讀。在學生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概括每個自然段的內容。引導學生采用“××××圖”的形式來高度概括課文內容。
【設計意圖:本單元的課文結構都十分清晰,是學生開始學習概括文章內容的練習素材。有了之前兩篇課文的學習,學生在感知本課的內容、結構時就顯得輕而易舉了。】
(四)學習第二自然段,體會寫作方法。
指導學生重點學習下列句子的寫作方法:
(1)極目遠眺,碧綠如絲絨般的草原上,是一頭頭黑白兩色的奶牛。
(2)有的牛背上蓋著防潮的毛氈,正低頭吃草;有的站立不動,仿佛正在思考什么。
(3)牛犢跑前跑后,活像頑皮的孩子;老牛儀態(tài)端莊,好似牛群的家長。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使學生會運用比喻和擬人兩種寫作方法進行今后的習作。】
(五)拓展延伸,培養(yǎng)寫作興趣。
1.郁金香是荷蘭的國花,在荷蘭隨處可見。但是在這里,作者具體描繪了草原上奶牛的畫面,卻只用了一句話略寫了郁金香。你們能否也象作者一樣,將荷蘭郁金香的美麗畫面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
2.就以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話為開頭,大膽展開想象。可以從花的數量、顏色、姿態(tài)等方面進行描寫,也可以模仿文中描寫奶牛的方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模仿文中描寫奶牛的方法對荷蘭的郁金香進行擴寫練習。】
四、板書設計
草原奶牛、郁金香
低地駿馬家畜
水、花、牧場之國這就是真正的荷蘭
傍晚擠奶
夜晚平靜
【關于四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7篇】相關文章:
四年級語文:《觀潮》說課稿10-12
《語文》說課稿11-09
四年級語文下《麥哨》說課稿12-27
四年級語文下《牧場之國》說課稿12-20
四年級語文《巨人的花園》說課稿12-17
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 頤和園說課稿11-03
語文荷花說課稿03-22
語文《離騷》說課稿11-13
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三首》說課稿_語文說課稿09-01
S版語文四年級上冊 成長說課稿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