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oingaieng.cn-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中文字幕无码不卡免费视频 ,777精品久无码人妻蜜桃,国产一级A毛久久久久一级A看免费视频

    《赤壁賦》說課稿

    時間:2023-03-31 18:59:16 說課稿 我要投稿

    《赤壁賦》說課稿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赤壁賦》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赤壁賦》說課稿

    《赤壁賦》說課稿1

      一、說教材

      《赤壁賦》是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它上是《蘭亭集序》后接《游褒禪山記》。這三篇雖都是古代山水游記內(nèi)散文,但作者卻不僅僅停留于對自然風物的客觀描繪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傾注個人感情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溢滿于海”。《赤壁賦》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結(jié)合的典范。學習本文,在準確把握文言現(xiàn)象、疏通文意的基礎上,還應該注重對文章語言的鑒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這也是本單元學習的一個重點。因此,在《赤壁賦》的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鑒賞”二字,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yǎng)。”

      二、說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揣摩文中意蘊深刻的句子

      2、體會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1、帶著感情誦讀文章,體會本文用語巧妙,極富哲理的語言特點。

      2、通過討論,理解文中對人生意義的議論,揣摩作者曠達樂觀的情懷。

      3、提高鑒賞文章的感悟能力和審美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遇到挫折后體現(xiàn)出來的超脫的人生態(tài)度和樂觀情懷。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蘇軾宇宙觀和人生觀。

      2.學習本文融情于景,融情于事的特點。

      三、說學情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的教學對象是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大部分學生已經(jīng)能夠閱讀一定量的淺易文言文,課前我已經(jīng)讓學生做了充分的預習和初讀,結(jié)合注釋和課外資料已經(jīng)能夠粗知大意,但還需要在感性的基礎上作一些理性的分析和感悟。

      四、說教法學法

      1、重視誦讀感悟

      [說明]本文是古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yōu)美,教師應當努力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當中。由于本文的寫作年代離今天較遠,學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難,要提示學生誦讀宜慢不宜快,要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蘊含的感情和哲理,當讀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認真感受作者的情懷。要求學生帶著感情來讀,以朗讀來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

      2、采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與文本互動的做法

      [說明]在新課標理念中,課堂是個有機融合體。真正富有生機和活力的課型,課堂結(jié)構(gòu)是復合型的。除了教學步驟等顯性模式外,還應該考慮到教學進行中的各種因素的互動協(xié)同。通過課堂內(nèi)的互動合作來形成一條完整的脈絡,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nèi)確保教學的深度和實效,所以我選擇師生共同研討的教學方式,從互動角度引導學生探究作者在文中隱藏的生命情感。

      五、教學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影視導入《三國演義》片頭曲

      (二)、蘇軾訪談錄

      1、走進蘇軾

      復習舊知:請學生簡介蘇軾生平事跡。

      2、與蘇軾面對面

      (1).蘇軾是在什么時間,地點,情境下與我們面對面?當時蘇軾的心情如何?

      (2).赤壁下的景色如何?置身景致中的泛舟者的心情是怎樣的.?(多媒體出示美景)

      (三)、挖掘蘇軾的內(nèi)心世界

      解讀蘇軾的內(nèi)心世界,主要圍繞兩個問題展開1.客為何而悲?2.蘇子是如何解勸他的?

      主要采用問題探究法和辯論賽來開展教學。

      主要問題:(1).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樣發(fā)生變化的?

      第二段,由樂

      到悲,營造一種主客之間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啟下,引出主客對答。(多媒體播放客的吟唱,將學生帶入1000年前的赤壁之下,帶進蘇子悲涼的內(nèi)心)

      樂:飲酒樂甚,扣舷而歌。

      悲:客的簫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2).面對江月客人發(fā)出了怎么的感嘆?寫曹操的用筆重點在哪里?客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慨?

      主要是客的感慨,闡發(fā)了懷古傷時之情,感情色彩甚為悲傷。寫曹操不是為了說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為了突出像他是詩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終同歸于“空虛”。客通過幾番對比,表達了人生短促無常的感慨。

      3.第四段,同樣面對江月,?作者是如何闡發(fā)自己的觀點的?

      蘇子批評客的觀點,闡發(fā)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變?yōu)橄矏偂R悦髟隆⒔鞅龋f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應該輕物質(zhì)而重精神,執(zhí)著于自己的不朽事業(yè),保持平靜超然的心態(tài)和樂觀曠達的情懷。

      4.開展辯論賽。把學生分成三組:正方:萬事萬物都是變化,反方:萬事萬物都是永恒的,裁判。

      利用辯論賽,減少任務量,加大課堂的容量。這一部分重在提高學生研究分析能力,通過研究性學習,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鍛煉。

      4.結(jié)尾段感情如何?

      客心悅誠服。心情更加喜悅。“喜而笑”“相與枕藉”。

      5.如何認識文中的“主”與“客”?

      (1).結(jié)合背景分析,討論理解。“主”“客”實為一體,分別反映了作者內(nèi)心的積極和消極的心態(tài)。進一步發(fā)問“本文的旨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懷”。這是深層次理解文章的關鍵。明確:闡述了自然界變與不變的哲理,蘇軾思想中兩種情緒的對抗表達了他矛盾痛苦而又樂觀曠達的復雜心情。

      (2).進一步發(fā)問:“為什么采用這種形式?”引出賦的特點。理解本文“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寫法上:“主客問答”“抑客伸主”。形式上:句式對襯整齊,聲律和諧押韻。對第二點,通過指導,學生誦讀體味。

      6.鑒賞本文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jié)合。

      (1)、全文創(chuàng)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也“不變”的哲理。

      (2)、結(jié)合具體段落,找出寫景、抒情、議論的句子和段落以及標志情、景、理三者轉(zhuǎn)換的語句,品味感受。

      3.請學生從《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找出與課文中相應的信息點。(用多媒體出示《念奴嬌赤壁懷古》)。讓學生再次體會蘇軾樂觀、曠達的胸懷。

      比較閱讀,深入理解文本的內(nèi)涵,培養(yǎng)學生比較分析的能力。師生互動,互相交流,通過理解探究走進作者的心靈。)

      (四)、評價蘇軾

      你贊同蘇軾這種面對不幸的態(tài)度嗎?你怎樣看待他的這種人生態(tài)度?

      (五)、走出蘇軾

      聽蘇子一席言談,我們心中對跨越苦難、不幸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當我們生活中再次遇到不幸時,我們又會如何面對?

      三.小結(jié)

      四.課后作業(yè)

      1、背誦全文2、補寫作文第二段(附后)

      板書:蘇軾訪談錄

      “三悲”:悲物是人非;悲生命短促;悲理想與現(xiàn)實之矛盾。

      “二喜”:喜“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喜:可以共享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景(樂—山水之樂)理(樂—達觀之樂)

      附作業(yè)

      2、根據(jù)作文命題,結(jié)合你對蘇東坡的了解,補寫xxxx年重慶高考滿分作文《獨上高樓》第二段,注意文意貫通。

    《赤壁賦》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后赤壁賦》是一篇駢散結(jié)合的經(jīng)典美文,它是《唐宋散文選讀》中第四單元的一篇基本閱讀篇目。如何更好地鑒賞這篇課文,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便成為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點。這篇賦句式相對整齊,而誦讀是欣賞語言的節(jié)奏美,把握情感的最好手段。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為通過誦讀,把握作者情感的變化,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yǎng)。”由于文章結(jié)尾借道士化鶴故事表達的主旨比較隱晦,學生難以理解,所以設為本課的教學難點。

      從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目標來看,這篇文章是蘇軾處于人生最艱難的時期完成的作品。文章中面對挫折的那種坦然、達觀的態(tài)度,對今天的中學生來說很有教育意義。所以,可以通過這篇文章來引導學生,培養(yǎng)他們樂觀、豁達的生活態(tài)度。鑒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三個教學目標:

      2 教學目標:

      (一)學生分析

      學生經(jīng)過前三個單元文言文的學習,對于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已經(jīng)有了一些直觀經(jīng)驗的積累,獨立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礎,因此,現(xiàn)階段學生在文言文的學習過程中有如下三方面的需要:

      1、繼續(xù)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

      2、逐漸將重點轉(zhuǎn)移到“鑒賞”的層面。

      3、嘗試文言文閱讀研究性學習。

      (二)目標確定

      根據(jù)以上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確立如下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賦的相關知識;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誦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本內(nèi)容。

      過程與方法:反復體味文中優(yōu)美的語言,提高語言感受能力;知人論世;與作者在同時期創(chuàng)作的其它作品比較閱讀,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復雜情感和深刻內(nèi)涵。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了解蘇軾的思想,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教學重點:

      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的積累;整體把握文章思想內(nèi)容;了解本文景、情、理統(tǒng)一的特點;在充分地把握與鑒賞的基礎上進行背誦。

      (四)教學難點:

      深入分析文章中蘊含的哲理,如何理解文章結(jié)尾道士化鶴的寓意。并作出評價,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精神。

      解決辦法:

      1.介紹與課文相關的作者生平經(jīng)歷,并把兩賦一詞揉合起來理解,力求知人論世,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復誦讀課文,體會文章的語言與意境之美。

      (五)教學步驟:三課時

      二、 說教法和學法。

      1、總體思路:從誦讀——研讀;從整體感知——深層評價;從感性——理性的原則

      2、第一課時,運用多媒體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復誦讀整體感知,通過質(zhì)疑、交流的手段達到積累和總體把握文章內(nèi)容的目的。

      3、第二課時,教師設計問題,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學生討論,深入分析文章內(nèi)涵,利用“比較閱讀”“知人論世”等方法開展研究性學習。

      4、第三課時,探究、討論并理解文章結(jié)尾道士化鶴的寓意。由此引申拓展古典詩歌中動物意象的傳統(tǒng)意義。

      5、恰當?shù)乩脤W案、多媒體、營造氣氛,擴大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效率。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由蘇軾的《自題金山畫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余平生功業(yè),黃州密州儋州)這首詩導入課文。從而讓學生理解政治得失與文學創(chuàng)作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感受到一個真實的蘇軾,更好地理解蘇軾的獨特人格。

      (二)、朗讀全文,整體感悟。

      朗讀時,注意作者感情的變化。通過朗讀初步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主要內(nèi)容。之所以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因為無論怎樣鑒賞一篇文章,其前提都離不開一個“讀”字,“讀”是學好文言文的一個有效途徑,它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根本。在讀的方式上做些靈活的調(diào)整,教師范讀,聽錄音朗讀,然后單個同學朗讀,一組朗讀,全班朗讀等。

      (三)分析第一自然段

      1、朗讀全文,解決生字詞,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的含義。

      2、找出本段有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句子

      3、本段出現(xiàn)的特殊句式

      設計該環(huán)節(jié)是要學生明白語文的性質(zhì)是姓“語”,從而突出語文工具性的性質(zhì),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母語的情操。至于文中字詞句的具體涵義,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之上,結(jié)合課文注釋,已經(jīng)能夠獨自找出,教師稍做點撥即可。

      (四)、結(jié)合注釋,疏通第一段文章大意。(由學生合作完成)

      (五)找出文章中寫景的句子,感受蘇軾的心情。

      (五)、布置作業(yè):

      誦讀課文并思考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變化的?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的學習。學生齊讀課文。

      (二)梳理文章思路,掌握重點實詞、虛詞,把握作者夜游赤壁時情感的變化。

      (在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要體現(xiàn)出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結(jié)合的原則,根據(jù)這一原則,教師稍做點撥,提出與文章思路相關的有代表性的問題。)

      (三)投影前《赤壁賦》,讓學生找出前、后赤壁賦寫景的句子,找出不同點。

      學法:給學生從游的方式、時序景色、寫作重點、作者心情上去比較,理解為何時隔3個月,作者的心情卻發(fā)生了改變。

      第三課時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的學習。學生齊讀課文

      (二)梳理文章思路,掌握重點實詞、虛詞,學生疏通第三段的大意。

      (三)重點鑒賞文中寫景的語句以及道士化鶴的寓意。

      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主要是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在語文工具性的基礎之上,同時兼顧語文的人文性,對學生情感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也有著重要的作用。 文中的第一、二段都出現(xiàn)了寫景的語句,對于這些語句的鑒賞,學生可能無所適從,教師可讓學生從內(nèi)容和形式兩個方面來鑒賞,也可以讓學生加以想象,以散文式的語言擴充語段。對于道士化鶴這一情節(jié),學生也很難理解作者的本意,可先讓學生說出一些與“鶴”字有關的一些成語或熟語,從而提取鶴這一象征意義。至于道士,讓學生明白他們的職業(yè)以及終極目標是什么,他們以追求長生不老、超然物外為終極目標,這些教師只做點撥即可。

      (四)知識鏈接:古典詩歌中動物意象的傳統(tǒng)意義。

      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對動物的意象進行積累,方便以后的文言詞賦的學習,掌握這一內(nèi)容,相信學生在以后答題的過程中能較好、較快、較準確地答題。

      (五)、全文總結(jié):

      本文著重寫蘇軾自身情感的變化,由景而樂,得魚酒更樂,樂而再游赤壁。又因景而悲,悲而長嘯,放任漂流,隨遇而安。由“橫江東來”的孤鶴,引出道士化鶴的夢境,從而含蓄地表達自己希望超脫塵世的心情。

    《赤壁賦》說課稿3

      一、說教材

      《赤壁賦》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一單元的課文都是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這個單元的課文不僅描繪了優(yōu)美的山川風物,而且融情于景,將作者的個人情感與志趣融入寫景之中。《赤壁賦》是一篇包含著抒情與說理的文章,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一曲極其哀怨的蕭聲,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問答,二人討論了“變化與永恒”的辯證哲理,體現(xiàn)了作者豁達樂觀的精神。

      二、說學情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結(jié)構(gòu)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jù)與出發(fā)點。高一年級的學生語文知識有了一定的積累,但是本文的學習對他們來說仍有難度。特別是文章中關于“變化與永恒”的辯證哲理這一部分內(nèi)容的理解,很難弄懂。該階段的學生在文言詞匯上有一定的積累,但是單獨處理文章還存在一定困難,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文章。

      三、說教學目標

      因此,基于教材和學情,我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基本理念出發(fā),設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解決文章生字詞,學習文言詞匯。

      2、通過自主讀文、討論、交流等過程,體會作者和客人的情感變化。

      3、體會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感受文章闡釋的“變化與永恒”的真理。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理解課文內(nèi)容,從中體會主人公情感變化為我的教學重點,體會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感受文章闡釋的'“變化與永恒”的真理為我本堂課的教學難點。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xiàn)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我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朗讀法和小組討論法。

      那么接下來我將著重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huán)節(jié)。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fā)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為了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獲取新知識。我的導入將會設置情境,播放王菲的《清風徐來》,這首歌中有一句歌詞——“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問一問同學們這句話的出處,由此引入課題《赤壁賦》,帶領同學們一起看看這句話背后蘊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并順勢板書課題。

      (二)初步感知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加強誦讀習慣的培養(yǎng),對領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語言,增強文章語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課伊始,我會讓同學們首先自讀課文,圈點勾畫出不認識的生字詞和難以理解的文言詞匯,然后講解文章中的文言詞匯。在解決了字詞的困難后,我將從指導誦讀入手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我會讓他們結(jié)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梳理一下文章內(nèi)容,理解課文大意,進而可以提問學生: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問題的設置,完全將學生置于閱讀的主體地位。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聽和讀,理清文章脈絡,消化重點詞句,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旨。

      (三)深入研讀

      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與學的過程就是面對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些問題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現(xiàn)象,可能是前后認知的矛盾,還可能是需要挑戰(zhàn)的困境。為此,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將用多媒體展示出這樣幾個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將課堂放手給學生,同桌探討,課文的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內(nèi)容?這個問題的設置,能夠培養(yǎng)學生把握重要詞句以及歸納概括的能力,同時為后文的敘事抒情做下鋪墊。

      接下來是對課文更為細致地品讀,主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閱讀第二自然段,找出重點字詞句,小組內(nèi)說一說作者描寫了什么樣的歌聲和蕭聲,這樣描寫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通過學生小組間探討,得出,第二段通過“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這句話,描寫了一幅這樣的畫面:有會吹簫的客人,配著節(jié)奏為歌聲伴和,洞簫的聲音嗚嗚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傾訴,余音在江上回蕩,像細絲一樣連續(xù)不斷。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為之飲泣。這句話是對蕭聲的詳細描寫,寫出了蕭聲的嗚咽,哀怨。為下文提出疑問,做出回答奠定了情感基礎。

      接下來針對課文的三四自然段我會提出問題,首先請同學們根據(jù)全文,說說哪些段落闡釋了文章哲理?又闡述了怎樣的文章哲理?學生通過閱讀可以得出:三四兩段闡述了文章哲理,寫主客問答,第三段寫了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表現(xiàn)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第四段是蘇軾針對客關于“人生無常”的感慨表達自己的見解,以寬慰對方,表現(xiàn)了蘇軾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基于此,我緊接著讓學生體會,作者的心情在文中有著怎樣的變化?學生通過對于課文的學習可以總結(jié)得出:作者最開始游玩赤壁有著月夜泛舟的的舒暢;進而由蕭聲懷古傷今,突現(xiàn)悲郁之情;最后通過與客人的對話,明白了變化與永恒的哲理,再次展現(xiàn)了蘇軾樂觀曠達的心境。到此,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已基本完成。

      (四)鞏固提高

      在此環(huán)節(jié)主要通過開放式的問題來深入對文章的理解以及實現(xiàn)對人文性的實踐。通過同學們對課文主旨及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的理解,可以讓同學們結(jié)合生活經(jīng)驗來談一談自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歷、理解不同進行回答。

      (五)小結(jié)作業(yè)

      課堂小結(jié)是對本堂課所學知識的鞏固,我會結(jié)合學生所談感受,再次總結(jié)本堂課的主要內(nèi)容,強化本文的主旨情感。

      課后作業(yè)是教與學的交匯點,是與課堂學習內(nèi)容的對話。我希望通過作業(yè)的布置,強化學生對本文的理解,并能夠為下節(jié)課的學習做下鋪墊。

      基于此,我會讓同學們能夠?qū)⒈酒n文寫成一篇小散文,再次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nèi)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赤壁賦》說課稿4

      一、說教材

      (一)本節(jié)課內(nèi)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

      《赤壁賦》是蘇軾一篇以游賞山水為題材的辭賦,寫景、抒情、議論緊密結(jié)合,語言精練優(yōu)美、內(nèi)容雋永深長。它被作為講讀課文選入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②第三單元。

      該單元的教學目標是學習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品味作者抒發(fā)的情感和文章寄寓的志趣,在反復閱讀的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文言文語感,培養(yǎng)學生對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赤壁賦》的教學是實現(xiàn)這些目標的關鍵。

      (二)教學目標(PPT顯示)

      1.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2.結(jié)合作者的處境,體驗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3.背誦課文

      (三)教學重點(PPT顯示)

      1.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2.領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nèi)涵

      (四)教學難點(PPT顯示)

      如何理解文中的主客問答

      二、說教法、學法

      采用的教法是:1.點撥法2.討論法

      采用的學法是:1.朗讀法2.點評法3.討論法

      三、說教學過程

      (一)新課的導入

      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有一個不可多得的通才,他精通琴棋書畫,其詞開一代豪放詞先河,其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他就是蘇軾。但這樣一位曠世奇才,卻命運坎坷,屢次遭貶。他第一次被貶是在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然而坎坷的經(jīng)歷,囚犯般的黃州生活并沒有使蘇軾消沉下去,他以一種超然樂觀、曠達灑脫的胸懷和氣度,在難以忍耐的苦難環(huán)境中自得其樂,于“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當中享受“造物者之無盡藏也”。現(xiàn)在,讓我們走近蘇軾,泛舟赤壁,一起享受《赤壁賦》中的“江上清風”“山間明月”……

      (二)整體感知

      前人稱《赤壁賦》“以江山風月作骨”。“江”“月”是這篇賦描寫的主景,抒情的觸媒,議論的載體。我們不妨先把課文朗讀兩遍,找出與江月相關的句子。

      第一遍朗讀,要求根據(jù)注釋理解句子,并畫出課文中描寫江月的句子。

      PPT顯示:

      月出: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月影: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

      水光: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第二遍朗讀,要求找出課文中議論水月的句子

      PPT顯示: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客亦知乎水與月乎?……

      (三)探討課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

      古人“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古人吟詩作賦,“一切景語皆情語”。《赤壁賦》這篇美文在寫景的同時當然也會傾注作者的情感。那么,蘇軾在這篇賦中究竟抒發(fā)了怎樣的情感,又是怎樣抒發(fā)情感的呢?請大家思考下列問題:

      1.作者泛游赤壁時,流露了哪些情感?你是怎樣看出來的?

      PPT顯示:

      2.課文中的悲情從何而來?

      PPT顯示:

      其一、來自歌詞中的“美人”

      《赤壁賦》中記錄了一段歌詞:“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人常用“美人”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屈原的《離騷》中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美人”指的是楚懷王。而《赤壁賦》歌詞中的“美人”卻在“天一方”,結(jié)合蘇子此時的處境,不難體會詩人是借詩歌表達自己的憂郁之情、政治苦悶之意。

      其二、來自客人悲怨的“簫聲”

      客人吹洞簫“倚歌而和之”,簫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以致“蘇子愀然”,可見簫聲之悲。

      其三、來自歷史人物

      “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的一世之雄——曹操,“而今安在哉”?作者叩問歷史,更是悲從中來!

      其四、來自個人遭遇和理想的幻滅

      《前赤壁賦》寫于蘇軾一生最為困難的時期之——被貶謫黃州期間。元豐二年(1079年),因被誣作詩“謗訕朝廷”,遭御史彈劾,被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扣上詆毀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獄。“幾經(jīng)重辟”,慘遭折磨。后經(jīng)多方營救,于當年十二月釋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但“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這無疑是一種“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他在黃州作的詩中,曾經(jīng)痛苦地描寫過此時的憂郁苦悶的心情。“我謫黃崗四五年,孤舟出沒煙波里,故人不復通問訊,疾病饑寒疑死矣”。所以,我們可以說《赤壁賦》是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時的遣懷之作。

      3.課文中的悲情是怎樣轉(zhuǎn)化為樂情的?

      主要是“蘇子勸客”而“化悲為樂”。

      以下是蘇軾勸“客”的內(nèi)容(PPT顯示):

      其一、“變”與“不變”

      變

      不變

      逝者如斯(水)

      未嘗往也(水)

      盈虛者如彼(月)

      卒莫消長也(月)

      曾不能以一瞬(人)

      無盡也(我)

      其二、“取”與“不取”(重點講“取”)

      “取”的是“清風明月”:

      “不取”的是“非吾之所有”

      其三、蘇軾與“客”關于物和人在“變與不變”問題上的不同觀點

      客:事物是無窮的、不變的人生是須臾的、變化的(片面) (悲)

    《赤壁賦》說課稿5

      一、教學目的:

      1、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2、感悟語言運用的妙處。

      3、熟讀并背誦課文。

      二、教學重難點:

      1、體會景、情、理三者內(nèi)在的聯(lián)系。

      2、語言運用的妙處。

      三、教學課時:

      四課時

      四、對本單元的整體思考:

      本單元為古代散文,三篇之中《》文學色彩最為濃厚,又在全單元甚至全書的最后。無論從單元編排的角度還是從三冊為“文學作品”的角度來看,我認為教材編寫者建議用三課時教讀都是非常合理的。

      對于古代文學作品的學習,我認為既要考慮文學作品的本質(zhì)特點,又要揣摩課文的個性特征。文學即人學,是人的感情、思想與自然(絕非僅僅是自然景物)、社會和諧共處,相互激活,相互欣賞,相互提高的一種生活方式。因此,對文學作品的欣賞必須要結(jié)合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和時代背景,結(jié)合創(chuàng)作時具體的時間、地點來進行。對于這篇課文而言,則還需把握作者從1080年初貶黃州到1082年秋游赤壁創(chuàng)作此賦期間情感思想起伏變化的心路歷程,把課文當作這條線上的一個點來理解。再一個,就是這篇課文的重難點,從編排上看,這也是整個單元的教學重點,起到收束整個單元的作用。最后,古代文學作品一般都是適合朗讀的,這篇課文要求全文背誦,積累是新教材、新大綱一個突出的重點,因此應該把朗讀、背誦貫穿到教學過程之中完成,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五、教學過程

      第一、二課時

      (一)引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蘇東坡突圍》,這篇文章主要講述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后的生活經(jīng)歷和心路歷程。作者認為這段煉獄般的經(jīng)歷讓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寫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fā)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jié)果——

      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jīng)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馬上就要產(chǎn)生。”

      《前》寫于元豐五年(1082)七月,這時蘇軾謫居黃州已近四年。作者無辜遇害,長期被貶,郁憤之情,實在難免。但他又能坦然處之,以達觀的胸懷尋求精神上的解脫,不被頹唐厭世的消沉情緒所壓倒。他在這篇賦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這種復雜的心情。

      (二)作者與文體

      1、關于蘇軾

      蘇軾,北宋文學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蘇詢,弟蘇轍均以文名著稱,而以蘇軾成就最大。文壇歷史上稱他們父子為“三蘇”。宋仁宗嘉佑二年,蘇軾中進士,受到當時文壇領袖歐陽修的贊賞。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實行變法,蘇軾因反對新法而外調(diào)杭州通判,轉(zhuǎn)任密、徐、湖州知州。元豐二年因諷刺新法的詩句,而被捕下獄,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因筑室于東坡而自號東坡居士。哲宗繼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親政,蘇軾再一次遭貶到惠州,后又到瓊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還,途中在常州病逝。

      2、蘇軾的文章如波瀾迭出,變化無窮,無論什么樣的題材,在他的筆下都表達得新鮮貼切而又明白曉暢,具有很強的感染力。《》用古代散文的筆調(diào)寫賦,敘事,寫景,抒情,說理渾然一體,想象豐富,哲理深邃,有濃厚的浪漫主義特色,我們的課文所選是他的《前》。

      散文:與歐陽修并稱為“歐蘇”

      詩歌:與黃庭堅并稱為“蘇黃”

      詞:與辛棄疾并稱為“蘇辛”

      書法:列“蘇黃米蔡”之首

      (米:米芾。蔡:蔡襄)

      元豐5年寫的“兩賦一詞”是:

      《前》、《后》、《念奴嬌·赤壁之戰(zhàn)》

      3、關于“賦”

      “賦”的名稱最早見與戰(zhàn)國后期荀況的《賦篇》,到漢代形成特定的體制。

      “賦”著力于鋪陣事物,較多地摻用散文化的句式。賦體經(jīng)歷了長期演變的.過程,發(fā)展到中唐,在古文運動影響下,賦又出現(xiàn)了散文化的趨勢,不講求駢偶,音律,句式參差,押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叫做文賦。象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都是文賦的佳作。

      板書課文題目

      (三)教師配樂朗誦全文。

      要求聽準字音,聽出節(jié)奏,聽教師對文章感情變化的處理。

      投影展示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

      1、著重體會景與情及內(nèi)在聯(lián)系。

      2、熟讀并背誦一、二段。

      (四)學習第一段

      1、抽讀第一段,正音。

      2、全體朗讀一遍。

      3、劃出寫景的句子,兩人討論,形成一個整體畫面。要求能按照由上到下、由遠及近的順序,將這個畫面描述出來。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擬個簡單的提綱,目的在于通過想象再現(xiàn)東坡先生的此時此地此景。請一個同學描述。

      4、投影一幅畫面小結(jié)第一段的景物特征:澄澈、幽美。

      (五)學習第二段

      1、抽讀第二段,其他同學默讀并正音。

      2、教師引導。如此幽美的自然環(huán)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請在此段找一個詞概括。

      3、作者寫了飲酒放歌之樂后,接著寫誰?簫聲如何?請找四個詞概括,并分別組詞。(哀怨、思慕、啜泣、傾訴)

      4、歌是歡樂的,而簫聲卻如此悲愁。此處有一個問題,從行文看,“主樂客悲”是明顯的,而正文前的提示卻說作者“力求排遣苦悶”,這個矛盾應該怎樣解決?請大家認真思考之后討論,用簡潔的語句表達出來。假如有難度,可結(jié)合提示中“作者運用主客問答這一賦的傳統(tǒng)手法”這一句話思考。最后,引導學生認識到客的苦悶就是蘇子的苦悶,問答的過程其實就是蘇軾自身思考、排遣的過程。就在此處,作者的心情由樂轉(zhuǎn)悲了。

      5、其實,作者的心情變化不僅僅體現(xiàn)在本文中,而是貫穿在被貶到黃州后的所有作品中。我們來共同感受一下。投影兩詞:《卜算子》和《定風波》。教師簡述如下:第一首詞作于公元1080年初貶黃州之時。寫出了蘇軾經(jīng)歷人生重大打擊后孤苦凄涼而又驚魂未定的感覺,與本文表達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第二首詞寫于公元1082年三月,此時的蘇軾已經(jīng)能夠坦然面對甚至享受人生的風雨了,最后一句最能概括全詞“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而這些情感變化合在一起恰好說明了蘇軾抒寫的是自己的真性情,蘇軾的人生是真實的人生。

      小結(jié)兩段

      下面我們利用剩余的時間背誦一、二段

      1、對于古文,我們一定要做到在熟讀的基礎上自然成誦。

      2、組織朗讀。

      ①全體齊讀兩段,要求不錯一字,讀出感情。

      ②分成兩組,各讀一段,要求一組讀時另一組默讀。

      ③分男女生讀,要求一組讀時另一組丟開課本試背。

      ④學生自讀三遍。

      3、組織背誦。

      ①教師投影背誦提示一,學生根據(jù)提示自背一遍,再齊背一遍。

      ②投影背誦提示二,全體齊背一遍。

      ③抽兩位同學檢查背誦情況。

      ④總結(jié)背誦方法:重點詞提示法;層理思路法;韻腳法;句式法;想象畫面法等。

      (六)小結(jié)本課,投影板書。

      寫景抒情

      樂悲

      這節(jié)課我們共同感受了蘇軾初游赤壁的情懷,至于東坡先生為什么由樂轉(zhuǎn)悲,又為什么總是能很快超脫,答案就在下節(jié)課,后兩段蘇軾對人生的詮釋對我們會有更大的啟迪。

      第三、四課時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全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和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洞簫吹奏的極其幽怨的聲調(diào),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問答,文章重點便新移到關于人生態(tài)度問題的論辯上。全文有詩情,有畫意,有哲理,表達了作者曠達樂觀的處世態(tài)度。

      一、 二兩段大意如下:

      第1段描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現(xiàn)了一個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充滿詩情畫意的幽美境界,為全文定下悠揚和諧的音調(diào)。

      第2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蕭聲,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zhuǎn)悲哀,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二)指導學生翻譯第三、四、五自然段:

      難詞難句提示:

      (三)概括第3~5自然段大意:

      第3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

      第4段寫作者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的豁達開朗的心情,對生活曠達樂觀的態(tài)度。

      第5段寫客人轉(zhuǎn)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

      (四)鑒賞重點

      1、構(gòu)思精湛、縝密、寫景、抒情、議論緊密結(jié)合。

      散文貴在以意貫穿全文,本文抒情脈絡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超脫人生的歡快。整個情緒的轉(zhuǎn)換由喜轉(zhuǎn)悲為樂,線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瀾。作者由游起興,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開始的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而哲理的簡述,則畫龍點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達了蘇軾曠達樂觀的處世態(tài)度。

      2、善用比喻,語言優(yōu)美形象。

      作者寫上以風物之美,給讀者以無盡的藝術享受,如開篇,作者的清風,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織組成了一個“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讀者陶醉其中,組者還借助夸張,想象,運用精細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把洞簫那種悲咽低回的哀音報表縣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聞其聲,幾乎也要凄然落淚。

      3、“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前》是散文和韻文的結(jié)合,既有傳統(tǒng)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zhì)和情韻,同時又吸收了散文的筆調(diào)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筆法。句式有長有短,既整齊又參差,同時又以賦的形式出現(xiàn),如通篇換了12 次韻,以主客問答的形式表達作者的思想,主張,也采用了不少對偶排比的句式等。使文章既富韻文的聲韻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可以說這是蘇軾對賦體的一個創(chuàng)新和突破。

      (五)課堂練習:

      閱讀下文完成問題:

      前(節(jié)選)蘇軾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子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1、下列四組加點虛詞的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山川相繆,郁乎蒼蒼B、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相與枕藉乎舟中且夫天地之間

      C、抱明月而長終D、不知東方之既白

      而又何羨乎?目遇之而成色

      2、對文中劃線的四句話的翻譯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固一世之雄也”:確實是一代英雄。

      B、“哀吾生之須臾”:哀嘆我們?nèi)松虝骸?/p>

      C、“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人生的成功與失敗是有規(guī)律是,不應消極。

      D、“不知東方之既白”:不知不覺已經(jīng)天亮了。

      3、對文中“客”與“蘇子”的觀點轉(zhuǎn)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客人高度稱贊了曹操這樣的英雄,委婉都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功業(yè)無成的傷感。

      B、客人大有“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的苦惱和無可奈何。

      C、蘇子的思想則較為積極,水長流,月永生,宇宙和人生都是永恒的。

      D、蘇子還認為,只要投人大自然,能及時捕捉造化的各種美,人生就是幸福快樂的了。

      4、對本文有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的主客對答實際上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客的觀點代表了蘇軾的生活苦惱,主的觀點則代表了蘇軾的超脫領悟,

      B、本文即是一篇抒情小賦,而就其內(nèi)涵來說,更是一篇哲理小賦,包含了對宇宙人生的思考和領悟。

      C、看得出作者蘇軾這時對人生的看法還是積極樂觀曠達的,是能夠融入大自然并享受大自然的。

      D、不論是從文體角度還是從語言運用的角度來比較,本文和杜牧的《阿房宮賦》都很為接近。

      (六)作業(yè):

      1、背誦全文;

      板書設計(略)

    《赤壁賦》說課稿6

      一、導語:

      欣賞了這段視頻,您是否也感受到了美得享受和情理的熏陶呢?古代散文意境悠遠、文字優(yōu)美,以他獨特的魅力,穿越時空,向我我們展示了美麗的場景和深刻的哲理。但是由于時空的距離,我們的學生“談古色變”。如何改變學生的這一狀況,探索出一條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語文素養(yǎng)和文化素養(yǎng)的古文教學之路?成為我們語文教學的關鍵。本次教學設計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嘗試以宋代美文《赤壁賦》為載體,通過以教師的點撥、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來帶領學生進入古文學習的意境中。

      二、說教材:

      余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中說,“赤壁賦”乃中國文人的通用電碼,是一篇難得、有味的經(jīng)典美文。錢光昕教授將蘇軾的《赤壁賦》收入到“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大學語文》第二單元中。

      蘇軾的《赤壁賦》是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zhì)兼美,情理并茂。將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吊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qì合間闡述哲理。文章“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zhì),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我把它確立為本單元的重點講讀課文,是因為它既承擔了落實本單元教學重的點任務,又承擔對學生進行文學審美教育的責任。

      三、說教學目標

      1、學情分析

      高中起點的技校生,已經(jīng)具有一定的文言基礎,對于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已經(jīng)有了一些直觀經(jīng)驗的積累,也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因此,現(xiàn)階段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由繼續(xù)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逐漸將重點轉(zhuǎn)移到“鑒賞”的層面并嘗試文言文閱讀研究性學習。

      另外,處于這個階段的學生都渴望長大,但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困惑、碰到挫折,又難以釋懷,心中充滿了迷茫。文章中蘇軾面對挫折的那種坦然、達觀的態(tài)度,恰恰使他們久旱逢春雨,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啟發(fā)意義。我以《赤壁賦》為載體,引導學生,培養(yǎng)他們的樂觀、豁達的生活態(tài)度,幫助他們快速成長為品性之人。

      2、教學目標

      鑒于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確立如下三個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作為一篇講讀課文,它在文言文知識方面對本單元的其他篇目有著牽引性的總結(jié)作用。無論是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還是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它都有著典型性。因此,我把繼續(xù)積累文言知識,把握文本內(nèi)容作為其中一個知識與能力目標。 此外,為了增強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語感,要求學生能夠準確、熟練的背誦課文。

      作為一篇賦,《赤壁賦》既保留了賦體那種詩的特質(zhì)和情韻,又借鑒了散文的筆調(diào)和手法,從而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方面的束縛,使文章兼具了詩歌的深致情韻和散文的透辟理意。因此學習駢散結(jié)合的語言特點,了解“以文為賦”的特色作為第三個能力目標。學生在感受其優(yōu)美文辭的同時,又能從作文的角度得到啟發(fā),使學生理解“原來同一文體還可以借用其他文體的創(chuàng)作手法”。從而打破了作文中對文體的禁錮。

      (2)過程和方法目標

      《赤壁賦》是蘇軾被貶謫到黃州后寫的,因此要求學生在過程和方法上關注背景,了解作者,領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寫作風格。此外,通過對本文學習過程的把握,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掌握學習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3)情感和態(tài)度目標

      從情感、態(tài)度的目標來看,這篇文章是蘇軾處于人生最艱難的時期完成的作品。可以通過這篇文章來引導學生,培養(yǎng)他們在困境中保持樂觀、豁達的生活態(tài)度,達到陶冶性情的目的。

      3、重難點

      《赤壁賦》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結(jié)合的典范,在準確把握文言現(xiàn)象,疏通文意的基礎上,還應該注重對文章的鑒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這也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由于學生沒有與蘇軾類似的人生體驗,所以在理解作者遭受挫折后表現(xiàn)出的超脫的人生態(tài)度和樂觀情懷時,有一定的難度,為此我將它設定為本次課的教學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在講授過程中我采用采用感官剌激法、追溯聯(lián)系法、提問法、討論法和交流互動法,學法指導采用多維聽記法、合作探究。結(jié)構(gòu)突出了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雙向交流特點,充分體現(xiàn)出老師的“導”和學生的“學”的應有地位。其目的是把學生放在主動地位上,老師只是在關鍵處隨機點撥,調(diào)動學生的知識儲備,讓學生借助已有知識,在思考、討論、交流中解決問題,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思維和表達的能力的作用。

      依據(jù)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我將做出如下兩個課時的教學安排:

      第一課時應運用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多聽、多看、多記,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復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梳理字、詞、句的基礎上理清文章思路;第二課時重在研究性的討論學習,把握作者情感的變化,即合作探究,加深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在此基礎上發(fā)揚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鼓勵學生走出文本,尋找中國傳統(tǒng)文人在身處逆境的不同生命軌跡及其心理特征,寫好發(fā)言稿,課堂上以交流、討論的形式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

      五、說教學過程

      根據(jù)本文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和學生的接受能力,我借助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手段,將本課題安排為:導入文本--感知文本--擁有文本--走出文本四大板塊,讓學生有所學、有所用、有所長,達到從誦讀到研讀、從整體感知到深層評價、從感性到理性的升華;也使教師做到從必要的牽引到放手、到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從而構(gòu)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一)情感激發(fā),導入文本:(10min)

      1、導入

      好的導入是師生間建立感情的第一個橋梁,因此我采用感官剌激法和追溯聯(lián)系法導入課文。

      播放學生在初中學過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的視頻朗誦,并讓學生隨著視頻朗誦。目的是在輕松的氛圍中,把學生的視覺、聽覺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喚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為整堂課的講解定下好的基調(diào)。

      另外學生的認識是逐步向前發(fā)展的,不可能產(chǎn)生大的跳躍。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新的知識用舊的知識作為臺階易于被學生所接受。利用追溯聯(lián)系法由《念奴嬌 赤壁懷古》這一學過的課文導入新課,可以使兩篇文章形成對照,形成有機的聯(lián)系,便于全面了解作者的寫作特色。

      2、常識積累

      接著利用師問生答得方式,進入到課文。

      在播放完視頻后我會問學生“這首詞是誰寫的”,學生回答“蘇軾”。我會接著問“你們對蘇軾了解多少”,我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jié)和補充,介紹蘇軾作為 “文耀百代,詞唱千年,詩傳萬世,書畫俱工”的“魅力全才”,卻注定漂泊一生,磨難一生,但又不失豁達、樂觀。他因烏臺詩案,因政治迫害被貶黃州。黃州可以說是他政治的低谷,也可以說是他才華的巔峰,秋雨先生在《東坡突圍》中寫到“蘇軾選擇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蘇軾”。最負盛名的 “赤壁三詠”就創(chuàng)作于此,《念奴嬌 赤壁懷古》是其中的一詠,我們今天所學的課文《赤壁賦》也是其中的一詠。從而完成對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介紹。

      提問法的設計,既發(fā)揮了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又促進了師生間的交流,活躍了課堂氣氛,把課堂的主角由教師變?yōu)閷W生。最重要的是使學生在潛意識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既學到了文學常識,又消除了學生對文言文的抵觸心理。

      至此“導入文本”環(huán)節(jié)結(jié)束。

      (二) 誦讀品析 感知文本

      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將完成知識與能力目標和過程與方法目標。我從聽、讀、問、看、記、想多維角度完成本部分的教學。

      (1)聽(聽名家朗誦)

      落實好正音讀-識文字-察語氣-斷句讀。教學中引用錄音,打破了學生在上課時僅僅面對課本和老師的枯燥局面,增加了講課的生動性,在聽覺上吸引學生,搶占了學生的注意力。

      (2)讀(讀課文)

      我先列出生字和多音字,再讓學生根據(jù)錄音進行仿誦、朗誦,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味。并且充實預習過程中提出的疑問。

      (3)問(提問題)

      針對預習和誦讀的情況,將預習中遇到的困難,包括字音、句讀、難解的詞義及句意等,提出來討論。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4)記(文言字、詞、句)

      我對學生的提問和討論情況進行總結(jié),并進行必要的補充,幫助學生梳理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學生進行記憶。而后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練習,檢測學生掌握的情況,幫助學生作好積累。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能會感到枯燥。我在講解和練習過程中盡可能多的應用動畫,用視覺上的動態(tài)效果,彌(mí)補思維上的枯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學習,達到娛教欲學效果。

      (5)看(看視頻)

      在梳理字詞的基礎上觀看視頻,使學生進一步規(guī)范讀音和斷句。另一方面,好的`視頻能使學生隨著動聽的朗誦和優(yōu)美的圖片進入到文章的意境中。

      視頻輔助教學,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和生動性,讓學生在感受美得熏陶中不知不覺的進入到文章的意境中,減輕了學生對學習的抵觸。

      (6)想(文章內(nèi)涵和感情變化)

      再看玩視頻后,我會設置問題“在動聽的閱讀和優(yōu)美的畫面中,你感覺到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變化?你又是怎樣理解本文的文意的呢?”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誦讀課文。在學生誦讀和思考后,我會找學生回答,并通過課件將學生的答案引入正規(guī),從而使學生對文章內(nèi)涵的把握水到渠成。

      以問題導航,明確學習目標,培養(yǎng)了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通過課件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引導,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又能讓學生增加學習的信心,消除對文言文的恐懼,并且活躍了課堂氣氛,促進了師生間的交流。

      “誦讀品析”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一方面從聽、讀、問、看、記、想的多維角度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另一方面促進了師生間的交流,改變了以往的教師“灌輸”,學生“接受”的僵化模式。此外,在課堂上我根據(jù)學生掌握的情況,只對重點知識進行講解,減少了課堂工作量。

      (3)把握文義(10 min)

      熟讀課文,教師進行點拔,清理文章思路。

      第一段寫蘇子的樂,樂由何來?--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段蘇子愀然,緣何而然?--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段客訴悲情,悲自何生?--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段以水月做比,講何道理?--隨緣而安的態(tài)度

      第五段杯盤狼藉,為何如此?--忘情塵世的灑脫

      至此第一課時完畢,安排下節(jié)課的討論話題。并將學生分為四人一組,準備所要討論的話題,每組有一位同學進行總結(jié),形成300字左右的發(fā)言稿。這有助于學生求同存異,培養(yǎng)他們的協(xié)作精神。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由于學生已經(jīng)走入課文,所以第二課時在導入上可以簡化,直接由第一節(jié)設置的兩個討論導入。并且圍繞上一節(jié)課的兩個問題展開,以學生分組探究--討論總結(jié)--教師適時引導的形式進行,使學生做到掌握文本,即第三個板塊:

      (三)合作探究,擁有文本

      此板塊中要求學生細品本文“美妙之景,曲折之情,深刻之理”,達到“擁有”文本的目的。

      第一課時中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引導學生學習了《赤壁賦》的基本內(nèi)容,完成了知識和能力目標。而第二課時的主要任務則是突破重點,分解難點。本節(jié)課通過討論式教學,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可以鍛煉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意識。但是在此過程中要摒棄看似熱鬧,實則浮躁無功的特點,所以在設置討論問題時要考慮學生學習能力由易入難,層層深入,逐步展開。

      (1)檢查鞏固(5 min)

      檢查課文誦讀及文言詞語的掌握情況。

      (2)討論探究(15 min)

      ○1按照三人一組探討,分析描寫意向水月的變化和其中的感情變化,我可以給學生必要的提示,并給他們分工(現(xiàn)實中、歷史上和哲理中),最后在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jié)。

      首先現(xiàn)實中的“水月”是作者與客的欣賞之實,是一種柔和之美;接著是歷史中的“水月”充滿了一種蒼涼之意,為的是憑吊古人,開始進入一種虛寫;最后進入哲理中的“水月”,探討人生之須臾,體悟人生之境遇,也是虛寫。

      ○2再次讓學生討論哲理中的“水月”,側(cè)重分析主客問答。讓每組同學分角色朗誦全文。一讀旁白,一讀蘇子,一讀客。并探討是否真的存在主客?如果不存在蘇軾為什么做如此的處理?

      學生通過閱讀和討論一般會得出主和客分別代表達觀和悲觀的態(tài)度。我再以多媒體向?qū)W生展示并講解答案。幫助學生理解這里主也是客,客也是主,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思想。并在此講解有關賦得特點。

      答: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分角色閱讀,深入理解文本的內(nèi)涵,培養(yǎng)學生比較分析的能力。學生在討論過程中進行總結(jié)歸納,求同存異,很好的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結(jié)協(xié)作能力,起到了發(fā)揚共性、張揚個性的作用。師生互動,互相交流,通過理解探究走進作者的心靈。

      (3)重點突破(5min)

      著我結(jié)合蘇軾的感情變化,和學生一塊討論景、情、理緊密結(jié)合的巧妙之處。進而突破重點。

      文章由景生情,緣情入理,由景而生樂情,樂極而生悲,由悲而生理,至豁達胸襟的展示,正是蘇軾在厄運中努力堅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艱苦思想斗爭的縮影。

      到此,對赤壁賦得本身教學已經(jīng)完成。語文教學本身的外延是無限的,我們應該鼓勵學生走出“文本”。

      (四)拓展延伸 走出文本

      此板塊旨在引導學生走出文本,理解蘇軾--- 一個遭遇挫折,身處逆境而泰然處之、豁達樂觀、苦樂隨緣的人,一個具有生命厚度、韌度、高度的人,從而在學生的心中樹立起一個立德、立人、立言之高標,并使學生在人生路上得益。

      (1)對比欣賞(8 min)

      首先讓學生結(jié)合《歸園田居》、《夢游天姥吟留別》,談談蘇軾、陶淵明、李白對傳統(tǒng)人格超越。接著由我對學生發(fā)言進行總結(jié),指出陶淵明那種“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的感情是帶性使氣的;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是深感痛苦的;而蘇軾的“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是灑脫曠達的。并提出蘇軾這種精神對現(xiàn)實生活得指導意義,從而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人生觀。

      (2)難點解析(12 min)

      設疑:“如何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tài)度?”先由學生思考回答,再由我點撥(bō),教導學生面對逆境,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胸懷放寬廣一些。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培養(yǎng)他們豁達的情懷。這樣既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又能使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最后抓住技校生渴望成熟的心態(tài),引用余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文末關于成熟的文字結(jié)束課程。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

      此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但須言之成理,有據(jù)可依。節(jié)盡量避免消極、積極的無謂爭論,引導學生在分析占有的材料的基礎上,大膽發(fā)表自己觀點。

      其實我們的目的是為了打開一扇門,使學生依據(jù)自己的興趣去挖掘?qū)W習更多的知識。為了引導學生深層次的閱讀和思考,豐富學生的文學知識,我向?qū)W生推薦以下資料:

      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 林語堂的《蘇東坡傳》 百家講壇--蘇軾

      正如周國平所說:“在人生中還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凌駕于一切禍福之上的豁達胸懷!”

      六、小結(jié)

      在本次課的設計中,本著“教師啟蒙,學生學習”的原則,由師生共同完成《赤壁賦》的教學過程,使學生參與知識的構(gòu)建,做學習的主人。

      教是為了不教,教的是學習方法,是學習思路。教材是一個例子,教師通過教一篇、幾篇課文,讓學生學會一類文章的欣賞,起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板書設計

      最后布置作業(yè),小結(jié)全文。

      (1)將文中的第一節(jié)改寫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利用本次課的學習思路,自學《后赤壁賦》。

    《赤壁賦》說課稿7

      一。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大凡在寫景敘事中注入作家濃郁的主觀情思的文章,語言才能神情飛動,意趣橫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從物我之間抒發(fā)哲理意蘊的則更是達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蘇軾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zhì)兼美,情理并茂。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吊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合間發(fā)出哲理的意蘊。它是高中語文新教材第三冊第六單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其他三篇則是唐文——李密的《陳情表》、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愚溪詩序》。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則重在情感和理趣。但無論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應該注重對文章語言的鑒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這也就是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點。因此,在對《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鑒賞”二字,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xiàn)了新大綱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yǎng)。”通過學習本文可以解讀蘇軾的儒道兼濟思想,進而了解我們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了解蘇軾。

      2、三維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jù)

      (1)了解駢散結(jié)合“以文為賦”的語言特點

      (2)鑒賞本文景情理的有機交融

      (3)“知人論世”——了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課標指出:“學習中國古代優(yōu)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

      3、教學重點、難點及確定依據(jù):

      教學重點:

      (1)誦讀感悟,吟詠品味

      (2)理解作者泛舟赤壁而觸發(fā)的情思和所表現(xiàn)出來的曠達樂觀的情懷。

      依據(jù):目標要求“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通過誦讀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語感,使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風格、節(jié)奏等都刻骨銘心在自己的腦海中”。強調(diào)用語文課程所特有的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進行熏陶感染,拓展及深化學生的精神領域,對學生的人文精神“固本厚根”。

      教學難點: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nèi)涵

      依據(jù):關于哲理性的東西對高一學生而言還有些難度,不易把握,因此,需老師徐徐善誘,點撥引導。

      4、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及有機整合

      摒棄傳統(tǒng)的“以本為本”、死磨應纏、機械訓練的做法,給文本合理定位,做到“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歸文本”的統(tǒng)一。語文新課程認為學生是課程的開發(fā)者和創(chuàng)造者,老師是學生的指導者和組織者,是最主要的語文課程資源,要能利用教科書,進行再創(chuàng)造,把教科書變成發(fā)展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教學內(nèi)容,賦予教科書內(nèi)容以生命的活力。因此,老師應創(chuàng)設一種情景,點撥與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除此以外,結(jié)合課外資源,師生共同搜集資料,對蘇軾的生平、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

      二.說學法

      1.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jīng)學過蘇軾的一些詩文,如《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等,主要停留在閱讀背誦和低層次的鑒賞階段,理解流于膚淺,缺乏深度。但從總體上,學生對蘇軾的作品還是具有濃厚的興趣。高中生思維活躍,理解能力和獨特感悟能力大大加強,因此,完全可以用語文課程所特有的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進行熏陶感染,拓展及深化學生的精神領域,使學生能感悟蘇軾在困境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曠達樂觀的情懷并受到啟迪。

      2.心理調(diào)節(jié)的方法分析

      文言文教學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難題,學生往往視為畏途。老師應該少作一些脫離語文語境的、所謂梳理規(guī)律的、機械操練性的客觀化、標準化練習,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點到即可。另外,光靠學生“自悟”也比較費時間,應重在引導、點撥學生去領悟、欣賞、評價。

      3.知識建構(gòu)的方法指導

      從誦讀——研讀、從整體感知——深層評價、從感性——理性的原則

      三、說教法:

      1、根據(jù)新大綱的`要求,中學生應誦讀一定量的淺顯的文言文,《赤壁賦》是駢散結(jié)合的文賦,聲韻和美,節(jié)奏富于變化,第一課時應運用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復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課時重在研究性的討論學習,方法是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課外搜集資料,課堂上以老師點撥的形式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老師推薦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一文,作為補充材料,幫助學生認識蘇軾。)

      2、教學課時: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簡要復習上節(jié)課的內(nèi)容,老師聲情并茂示范性地背誦全文,然后學生齊讀或齊背。再次培養(yǎng)文言語感,把握““以文為賦”的特點。

      二.引導學生了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導語:我國傳統(tǒng)的文化思想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中國哲學的源頭,《赤壁賦》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融入了濃郁的傳統(tǒng)文化。通過本文可以解讀蘇軾的儒道兼濟思想,進而了解我們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了解蘇軾。

      問題設計:

      1.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文中那些語句是蘇軾儒家思想的體現(xiàn)?

      結(jié)合學生的認識,然后明確: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崇尚出世。

      結(jié)合我們對蘇軾的了解,縱觀蘇軾一生,雖被一貶再貶,不斷遷徙流離,可始終沒有放棄從政為民、服務朝廷、有用于世的執(zhí)著。其積極用世的思想顯而易見。然后引導學生從文中篩選相關的語句,盡管作者被貶于蠻荒之地,但蘇軾依然心系國家,眷顧朝廷,如第二段中“桂棹兮蘭槳,望美人兮天一方”。第三段寫曹操,言辭中洋溢著對曹孟德的羨慕和敬仰,但嘆人生須臾,功業(yè)無成,正是渴望建功立業(yè)的反證。是作者不甘心、不服輸。(引導學生在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

      小結(jié):正是這種積極入世的思想,最終使蘇軾成就了不朽功業(yè),美名流傳。

      2.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文中那些語句是蘇軾道家思想的體現(xiàn)?

      結(jié)合學生的認識,討論然后明確:

      與儒家的核心思想相對,道家思想的核心世崇尚出世,打開心靈枷鎖,順應自然,坦然面對生活中的矛盾。

      分析:《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致,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雖然蘇軾忘情于赤壁的“水月”美景,但內(nèi)心畢竟還是痛苦無比的。所以賦中有“其聲嗚嗚然……”等語句,而文治武功蓋世的曹孟德“而今安在哉”,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濾凈蘇軾心靈上的功利觀念,不為外物所累。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從而表現(xiàn)出來的曠達樂觀的情懷。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tài)度緣于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蘇軾采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為現(xiàn)實的途徑。無論人生的感嘆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呈現(xiàn)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

      3.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在蘇軾身上是如何和諧統(tǒng)一的?

      蘇軾吸取了每一種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使自己既入世又出世,既堅持了一個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士大夫積極入世、剛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脫世俗、追求藝術化的人生境界與心靈境界的高度和諧,在無數(shù)的宦海風波和人生挫辱中鍛煉了曠達樂觀的胸懷。

      三.課堂小結(jié):

      文章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系,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xiàn)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我們應該汲取蘇軾的人生智慧,以入世的態(tài)度做事,以出世的態(tài)度做人,既積極進取,又淡薄名利。

      四.布置作業(yè):

      (1)將文中的第一節(jié)改寫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較《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的異同。

    《赤壁賦》說課稿8

      教學目標:

      1、通過文中的寫景部分體味“一切景語皆情語”的特點

      2、通過前后《赤壁賦》的對比,體味兩賦所體現(xiàn)的不同的感受

      教學重點:對《后赤壁賦》寫景部分的分析

      教學難點:體味兩賦所體現(xiàn)的蘇軾的不同的情感和對人生不同的態(tài)度

      教學方法:誦讀法、自學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由蘇軾的兩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臨江仙·夜歸臨皋》入手,通過同學們學過的這兩首詞來導入到對蘇軾的介紹。蘇軾簡介: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書畫家,著有《東坡七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引入蘇軾的《自題金山畫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余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對此詩進行簡單的解釋,然后指出這是蘇軾晚年對其一生的概括。問同學:“黃州惠州儋州”這幾個地方有什么共同點?同學回答:是蘇軾被貶的地方。問題:那么這幾個地方中大家最熟悉的是哪個地方?同學回答:黃州。問題:在黃州蘇軾留下了什么作品呢?大家知道哪些?

      回答:《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超然臺記》、《方山子傳》。老師:回答得非常好。所謂文人不幸文學興,正是蘇軾幾次被貶的遭遇才鑄就了他非凡的文學功業(yè)。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蘇軾在黃州時的另一篇名作《后赤壁賦》。

      課文學習:

      一、聽錄音,熟悉課文,掌握字詞

      二、課文內(nèi)容學習

      1、分析鑒賞:“一切景語皆情語”,閱讀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寫景的'句子,結(jié)合前后語境,體味這些句子中蘊涵了蘇軾怎樣的情感。

      蘇軾的世界:

      霜露、木葉、人影、明月(原本為一派蕭瑟之景)月白風清(蘇軾卻見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無美酒佳肴,未免辜負了這月白風清的良夜。)從中可以看出蘇軾“超然”的情懷和他曠達的心胸。金圣嘆在《天下才子必讀書》中說:“若無后賦,前賦不明;若無前賦,后賦無謂。”從中可見,后賦和前賦是密不可分的,下面請同學們閱讀《后赤壁賦》的第二自然段和《前赤壁賦》,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兩次赤壁之游的具體地點是否一致?觀賞的景致是否相同?觀賞點由赤壁之下轉(zhuǎn)移到了赤壁之上;第一次側(cè)重游水、賞月,第二次側(cè)重游山。

      2)、找出兩賦中對赤壁夜游時景致的描述,比較一下兩次夜游的感受有何不同?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前赤壁賦》)

      感受: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賦》)感受: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3、仔細閱讀《前赤壁賦》的最后一自然段和《后赤壁賦》的第二自然段,比較一下,在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兩賦有沒有什么不同?前賦:“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后賦:“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久留也。”前賦:將個體融入自然便可得到永恒。后賦:個體的渺小,自然的強大,對自然感到敬畏。

      那么,在蘇軾眼中,面對自然他所能做的是什么呢?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

      4、閱讀第三自然段,思考:在這一段中作者主要表達了什么思想?《清夜錄》云:蘇軾有詞曰:“休言萬事轉(zhuǎn)頭空,未轉(zhuǎn)頭時皆夢。”赤壁之游,樂則樂矣,轉(zhuǎn)眼之間,其樂安在?以是觀之,我與二客,鶴與道士,皆一夢也。(一種巨大的空幻感油然而生)

      5、比較:兩賦中的情感變化有沒有什么不同?

      前賦:樂→悲→喜

      后賦:樂→悲、恐→空(無奈之情)

      三、作業(yè):寫一篇寫景的小散文

      四、 總結(jié)

      《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在具體的地點、觀賞的景致以及感受各不相同。

    《赤壁賦》說課稿9

      一、說設計理念:

      新大綱既肯定了語文的工具性,也明確了語文的人文性。因而古代散文的教學要注重積累、誦讀、感悟和熏陶,使學生在積累相應文言知識的基礎上接受古代名篇全方位的感染,提升學生的感悟品質(zhì)和思維品質(zhì),培養(yǎng)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發(fā)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

      二、說教材理解:

      《赤壁賦》這篇課文是蘇教版高一年級 ,這篇文章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吊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合間發(fā)出哲理的意蘊。文章以蘇子與客“泛舟赤壁”寫起,先后展示了客人們游賞盡興而“扣舷高歌、以洞簫而和”,客人關于“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暫”的悲觀失落的感受以及蘇子對同一哲學命題的樂觀豁達的看法,文章最后收于賓主盡歡“不知東方之既白”的暢達痛快之中。行文“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這樣的文章讓人不忍釋手,讀之遍覺“天高地闊,灑脫曠達”;讀之便覺有文化的精靈在不知不覺間便潛入到人內(nèi)心最柔軟最深刻的去處。 讀罷能使人頓覺對人生對世界對宇宙對得失對愛憎對順達對逆境有了更深刻更坦蕩的認知。

      三、說目標設置:

      1、知識目標

      (1)重點字詞梳理

      (2)了解文體特點

      (3)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能力目標

      ⑴理解文本內(nèi)容,感受其情其景。

      ⑵把握優(yōu)美意境,理解深邃命題。

      ⑶美讀賞鑒結(jié)合,追思文豪風采。

      3、情感目標

      用辨證的思想看待生活,培養(yǎng)豁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4、教學重點

      ⑴理解積累文言知識

      ⑵理解作品中包含的復雜情感和深刻內(nèi)涵,

      ⑶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提高人生境界。

      教學課時:三課時

      四、說學生學情:

      高一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在初中的學習中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數(shù)量的文言知識,所以通過自己的積極思維,再加上和其他同學的相互探討,關鍵時刻老師的及時援手,他們具備讀出這篇文章的精妙處的基礎和能力;但另一方面這篇文章學生能感覺到美但到底因何而美卻不一定感覺清晰,并且這篇文章所表達的這種哲學思索對于相對單純的高一學生而言,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甚至在少數(shù)同學的心中還會激起相反的看法。這是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意的一個問題。

      五、說教法學法:

      充分預習-多遍誦讀-分組討論-自主探究-發(fā)散思維-讀寫結(jié)合

      多遍誦讀可以使學生對文章的感受不斷深化細化,分組討論自主探究體現(xiàn)學生的合作,以學生來帶動學生,使大家共同進步,發(fā)散思維訓練學生良好靈動的思維品質(zhì),讀寫結(jié)合以讀促寫,以寫帶讀,是一種雙贏的訓練方式。

      教師的意義在密切關注,必要的時候予以關鍵的引導,導演學生活動,使每個個體的學生都能在整體提升的基礎上有自己的發(fā)展。

      六、說教學過程:(整個教學過程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內(nèi)容

      完成知識目標

      1重點字詞梳理、

      2了解文體特點、

      3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師生合作研討為輔

      相關資料鏈接:

      1、了解作者

      2、烏臺詩案

      3、本文寫作背景

      4、關于賦的特點

      以上資料以教學案的形式提供給學生,學生自己閱讀了解,把握文本外的知識或和文本有關的表層知識,這些準備工作使學生可以更好的理解文章。

      5、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并歸納文章的字詞,落實文言知識積累目標。

      6、訓練誦讀 注意讀音、節(jié)奏 ,以讀來帶動知識積累,培養(yǎng)對文章的初步感覺。

      7、合作探究,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完成文言知識體系的構(gòu)建。

      ⑴對照注釋疏通課文大意,找出不理解的詞句商量解決。

      ⑵ 翻譯重點語句,注意詞句的特殊用法

      8、課堂檢測,鞏固落實。

      一)、一詞多義、重點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

      二)、翻譯重點句子

      9、板書安排:板書重點文言知識,形成知識體系

      第二課時內(nèi)容

      完成能力目標1理解文本內(nèi)容,感受其情其景、2把握優(yōu)美意境,理解深邃命題和情感目標

      1、導入 以對蘇東坡的評價導入,他既是少有的大才子,又是眾名家公認為擁有最完美人格的中國文人。他是偉大的,也是可愛的。

      2、整體感知

      讓學生整體誦讀一遍,在讀的時候展開思考,考慮問題,在尊重學生閱讀接受的客觀過程的基礎上整體感知,把握文章“寫了什么“的基礎上完成理解文本內(nèi)容,感受其情其景的目標

      A、以段落為單位用簡潔的文字概括各段寫了怎樣的場景?

      B、每個場景中所傳達出的感情基調(diào)是怎樣的?

      學生討論回答后形成板書:

      場景 情感基調(diào)

      一、泛舟赤壁圖 樂

      二、悲歌吹簫圖 悲

      三、客發(fā)悲慨圖 戚

      四、蘇子勸慰圖 樂

      五、賓主盡歡圖 喜

      3、深入研討,該環(huán)節(jié)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解決“為什么,怎么樣”的`問題,帶動學生對文章的深入具體理解和把握意境。

      文章所展示的五幅場景體現(xiàn)出情感呈現(xiàn)“樂——悲——戚——樂——喜”的起伏變化,再讀課文,探究為什么樂?——為什么轉(zhuǎn)悲?——為什么戚然?——為什么又轉(zhuǎn)樂——為什么喜?

      學生再讀課文,然后分小組討論合作,完成把握優(yōu)美意境,深入理解情感的任務。

      問題總結(jié):各小組選中心發(fā)言人發(fā)言總結(jié)。

      一樂為美景良時游賞之樂: 眼前風月水 柔和之美

      二悲為君主遺忘不遇而悲:

      三戚為功業(yè)成空人生短暫而戚: 歷史風月水 蒼涼之美

      四樂為樂觀曠達擁抱自然之樂: 哲理風月水 達觀之美

      五喜為盡洗愁情縱情歡樂之樂: 眼前風月水 自然之美

      文章中情感的變化是和“風、水、月”的意象緊密相連

      在具體感受意境的基礎上把文章的意境濃縮為“風月水”的特定內(nèi)涵。

      4、探究發(fā)散:

      ⑴對于客人的這種“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暫”的悲觀的看法和蘇軾對同一問題的樂觀達觀的看法你是怎樣認識的?(此問題在于引導學生自己的思考,來加深對文章的深意的理解,對蘇軾思想的豁達達觀的進一步理解。談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認識到蘇軾的觀點緣于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即可。并且也可打開思維,錘煉自己的思想。

      ⑵文中的主客對答是真的在蘇東坡和客人之間發(fā)生的一場談話嗎?

      以上問題由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來討論,交流、匯總。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備注:( 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之所以采用這種形式,一則主客問答形式是賦體傳統(tǒng)的形式,二則好似此蘇與彼蘇在意氣相斗相合、自說自話,正是如此,被排擠、遭貶謫的心中郁結(jié)苦悶,就在這輕松的對答中得以消解緩釋。這其實是作者一種心理調(diào)適,人生的痛苦經(jīng)過哲學命理的達觀而被超越。)

      5、課堂總結(jié):明確強調(diào)本文情景理相融合的優(yōu)美深邃的意境。

      6、三讀課文,結(jié)束本課時學習。

      第三課時內(nèi)容

      完成目標3美讀賞鑒結(jié)合,追思文豪風采

      1、 美文美讀,齊讀課文一遍,找出每段中比較有感覺比較喜歡的句子來加以賞析評價。

      教師點撥:賞析評價語言的方法。

      (可以注意從外在形式和表達意境兩個方面入手)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然后發(fā)言總結(jié)。

      示例:對“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賞析文字。

      這兩句寫水面上清朗靜美的特點,用“清、徐來”寫出風的清新柔和,用“不興”傳達水面波瀾不起,坦蕩無垠的特點。

      2、神往心知 再讀課文,立足原文,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抓住一些關鍵場景,把“泛舟赤壁圖”以散文的優(yōu)美細膩筆觸表現(xiàn)出來。注意描寫的技巧(寫景和寫人),把當年的大文豪的風采展示出來。突出環(huán)境、人物活動來再現(xiàn)當年赤壁游賞的樂趣。

      教師點撥描寫的技巧

      (寫景要注意空間的變化、遠近的安排、感覺的轉(zhuǎn)換、細節(jié)的安排、動詞形容詞的選擇、實寫虛寫的安排等;而寫人則要注意運用動作、肖像、語言、神態(tài)、心理、環(huán)境的襯托等。)

      3、交流展示:讓幾個同學讀一下自己小創(chuàng)作。

      結(jié)語:《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致,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xiàn)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

      4、課下作業(yè),再讀《赤壁賦》,結(jié)合相關資料鏈接,自己深入思考感受,完成小文章《跨越時空的紀念——說蘇軾》

      相關資料鏈接:

      余秋雨 《蘇東坡突圍》略

      林語堂 《蘇東坡傳》略

      蘇軾與《前赤壁賦》略

      從《愚溪詩序》、《赤壁賦》中看柳宗元和蘇軾略

      對蘇軾和《前赤壁賦》的一些認識和理解略

      七、說板書設計

      第一課時板書 略

      第二課時板書:

      場景 情感基調(diào) 核心意象

      一、泛舟赤壁圖 樂

      二、悲歌吹蕭圖 悲

      三、客發(fā)悲慨圖 戚 風水月

      四、蘇子勸慰圖 樂

      五、賓主盡歡圖 喜

      第三課時板書:略

    《赤壁賦》說課稿10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赤壁賦》,下面我就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教學效果和說板書設計六個方面來說明一下。

      一、說教材

      大凡在寫景敘事中注入作家濃郁的主觀情思的文章,語言才能神情飛動,意趣橫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從物我之間抒發(fā)哲理意蘊的則更是達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蘇軾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zhì)兼美,情理并茂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吊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合間發(fā)出哲理的意蘊文章“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zhì),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它是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二第一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是這篇文章的一個教學重點因此,在對《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鑒賞”二字,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xiàn)了新大綱中“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yǎng)”的這一要求

      鑒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1)“以文為賦”——學習駢散結(jié)合的語言特點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論世”——了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根據(jù)教學目標,確定以下教學重點:

      (1)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nèi)涵

      二、說教法

      根據(jù)新大綱的要求,中學生應能夠誦讀一定量淺顯的文言文,《赤壁賦》是駢散結(jié)合的文賦,聲韻和美,節(jié)奏富于變化,第一課時應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復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課時重在研究性的討論學習,方法是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課下搜集資料,寫好發(fā)言稿,課堂上以交流、討論的形式把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

      這篇課文教學課時設計為兩課時

      三、說學法

      現(xiàn)代教育對受教育者的要求,不僅是學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學會怎樣學習基于這一點并根據(jù)這一篇文章的特點,設計以下學習方法:

      1、通過反復誦讀培養(yǎng)韻律感;

      2、小組合作,理解文章內(nèi)容;

      3、學生自主探究鑒賞,提高審美情趣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關于作者:

      作者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是黃州、惠州和儋州他曾有詩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儋州惠州”蘇軾寫作赤壁賦正是在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的時候教師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于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shù)倪\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二、聽錄音或教師范讀,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jié)奏的緩急輕重和變化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正讀音—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

      之后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余同學予以糾正,教師予以點評

      三、根據(jù)注解分小組討論疏通文意之后,學生質(zhì)疑答疑,教師引導總結(jié),提示重要知識點,舉例:

      詞類活用——

      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特殊句式——

      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四、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后思考回答

      教師點撥:

      第一節(jié)——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jié)——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jié)——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jié)——隨緣而安的態(tài)度

      第五節(jié)——忘情塵世的灑脫

      五、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系

      教師板書:以景動人——以情感人——以理警人

      六、作業(yè):安排下節(jié)課的討論話題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課時

      本課時圍繞上一節(jié)課的兩個問題展開,以學生發(fā)言——討論——總結(jié),教師適時的引導的形式來進行

      一、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師點撥:

      現(xiàn)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吊古人(虛)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二、引申蘇軾的山水意識

      通過學生討論回答,明確:

      蘇軾采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為現(xiàn)實的途徑無論人生的感嘆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從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筆下,不再是象魏晉詩人那樣只是作為哲理思辯或徒供觀賞的客體,而融入了蘇軾的生活、興趣、情感當中秋風水月、平疇曠野,極其普通的景色在這里都充滿了生命和情意而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在蘇軾的筆下也隨之流淌出來,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三、主客是否為兩個人?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

      通過學生討論回答,明確: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態(tài)度)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態(tài)度)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四、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tài)度?

      教師引導,點撥明確:這緣于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五、結(jié)語

      (1)文章具有賦的情韻,散文的筆調(diào),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上的束縛,用比較自由的句式構(gòu)成帶韻的散文,兼具詩的情韻和散文的理意,體現(xiàn)了韻文的優(yōu)美、綿長的特色

      (2)《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致,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fā)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為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系,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xiàn)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

      六、布置作業(yè)

      (1)將文中的第一節(jié)改寫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較《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的異同

      五、說教學效果

      這節(jié)課最精彩也是最容易出問題的地方,在第二課時分析“蘇軾的山水意識”和“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思想”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在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保護好學生的積極性,并做好引導,讓學生充分回答并控制好課堂進程,因勢利導,成就課堂

      六、說板書設計(略)

    《赤壁賦》說課稿11

      那么在上節(jié)課呢,我們說道,蘇軾是北宋時期的大文豪,但他在晚年的時候,寫過這樣一首詩: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這是什么意思呢?是說我現(xiàn)在心如死灰、隨波逐流、身不由己。當別人問我這一生建立了什么功業(yè)?我怎樣回答?在四十多歲的時候被貶到黃州,在五十多歲的時候被貶到惠州,在六十多歲的時候被貶到儋州。也就是說,在尋常官員到了中晚年,走上事業(yè)巔峰的時候,他卻被一貶再貶,被貶到越來越南、越來越偏僻的地方。所以說,蘇軾在當時可謂是坎坷潦倒、壯志難酬,那他是如何面對這一切呢?是就此沉淪,還是奮起,還是有自己獨特的排解方式呢?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赤壁賦》,感受詩人蘇軾在當時的心境。

      首先呢,請同學們齊聲朗讀一遍這篇文章。好,老師想問問同學們,在文中出現(xiàn)最多的一個意象是什么?同學們說是“月”。那請同學們找一找,文中幾次提到了月?把相關語句畫下來。

      這位同學來回答一下。你找到了第一段,“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那除了第一段,還有哪里提到了月?請這位同學來補充。“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客亦知夫水與月乎?”“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他找到了三、四段中,一共有四處寫到了月。非常好,那請同學們再看看第二段,有寫到月的嗎?有同學注意到了文中對“擊空明兮溯流光”的注釋,漿劃破月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動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所以文中一共有七處提到了月,可以分為哪些類型?首先有詩詞歌賦中的月,如“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還有什么類型?這位同學說當晚的月亮,“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當晚的月亮,也就是,現(xiàn)實中的月亮。還有補充嗎?非常好,我們剛剛說了現(xiàn)實之月,他立馬就聯(lián)想到了想象之月,想象之月在哪?“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找的非常正確。也有同學說,談話中的月我們一起找一找。“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這些談話中的月,就是哲理思辨中的月。

      歸類完之后,請同學們選擇其中一處談談你的感受和看法。

      好請你來說,你想分析“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明月之詩”“窈窕之章”。她說,這一句通過注釋可以看到出自《詩經(jīng)》,“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描寫的是詩人看到明亮月光下美人嬌好的容貌和幽閑的體態(tài),引起感情上的愛慕向往和煩悶不安。而蘇軾吟唱這樣的詩,除了引出下文,還有召喚月亮飛臨的用意。因為結(jié)合后文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時候月亮出來了沒有?沒有。雖然現(xiàn)實中的.月亮還未出來,但蘇軾心中的月亮已經(jīng)升起,未見月出之形,先有月出之歌。

      還有哪位同學想談談自己的見解?你來回答。她分析的是“擊空明兮溯流光”這一句,她抓住了關鍵詞來分析。“溯”在文中是什么意思?逆流而上。她認為“溯”字呢,是照應了蘇軾本身的行為追求——不愿意隨波逐流,并且她聯(lián)系到我們之前了解的文章的寫作背景,蘇軾遭遇烏臺詩案被貶黃州,這個時候的蘇軾是郁郁不得志的。那這句詩僅僅抒發(fā)了這樣一種情懷嗎?我們可以聯(lián)系下一句,“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這句中的關鍵字是什么?對了,是“望”,“望”除了體現(xiàn)思慕之情,還表達了詩人望而不得、求而不得的幽怨。這份怨呢,與下文“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就很好地聯(lián)系起來了,蘇軾在扣舷而歌時的內(nèi)心情感,被客精準地捕捉到了。

      老師帶同學們再來分析一下“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這句,“挾”本來是什么意思?夾著走,這里可以理解為緊緊地拉著。那抱呢?用手臂緊緊摟著,可以看出,客非常希望長久地與明月相知相伴。那最后再讓我們一起讀讀哲理思辨中的月,哪位同學有想法?很好,這位同學說,蘇軾醉心于自然美景,想與明月清風為伴,有了這樣一種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超然自得的情懷,那么心中的煩惱憂愁就可以放下了。還有嗎?請同學們?yōu)樗恼疲@位同學聯(lián)系到了莊子的齊物論,當人生與自然萬物融在一起的時候,就能達到齊物論中的境界,“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所以這一部分呢,蘇軾借助主客問答的形式,對月的進行思辨,實現(xiàn)了對心靈的救贖和價值觀念的重構(gòu),所以余秋雨才會有這樣的評價:“蘇東坡經(jīng)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這就是古代一位鑒賞家提到蘇軾《前赤壁賦》時所說的,“以風月立骨”。

      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蘇軾在這一部分,歌月、賞月、憶月、辨月,主要運用了哪些手法呢?有寫景、抒情、說理。好,在學習完這一部分后,同學們注意到,文中除了蘇軾,還有“客”這樣一位人物,可是他無名無姓,詩人對“客”并沒有進行具體交代,由此產(chǎn)生疑問,“客”究竟是真實的?還是虛構(gòu)的呢?這個問題留作課堂作業(yè),請大家課后進行思考,我們下節(jié)課請同學來回答。

    《赤壁賦》說課稿12

      教學目標

      1.學習重要的實詞和虛詞,感悟語言運用的妙處。

      2.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品鑒技巧之美。

      3.體會作者投身自然并從中尋找到精神慰藉,進而擺脫現(xiàn)世苦難的旨趣。

      教學課時: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以蘇軾《自題金山畫像》引入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

      赤壁賦的寫作正是在蘇軾第一處貶所——黃州,此時他45歲。三年前,1079年,蘇軾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被變法派、實權(quán)派李定等從詩作中斷章取義,摘出一些諷刺性詩句,以便掃除舊黨,送御史臺,即“烏臺”受審,所以這個案子叫“烏臺詩案”,蘇軾在獄中待了四個多月,后被貶黃州擔任團練副使,相當于縣武裝部部長,還無權(quán)簽署公文,不準擅離此地,要知道他以前可是大學士、禮部尚書(相當于國務院禮賓司司長)啊,政治上的不幸卻成了文學上的大幸,四年的黃州生涯,他創(chuàng)作了66首詞,200多首詩,170多篇散文,尤為著名的是豪放派代表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散文代表作《前赤壁賦》、《后赤壁賦》。

      作家作品: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是豪放派詞風的創(chuàng)始人。他和南宋辛棄疾同為豪放派詞人,并稱“蘇辛”;散文成就也很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并稱“三蘇”;擅長行書、楷書,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

      賦是一種文學體裁,漢代以后,演變?yōu)槁少x、駢賦和文賦。律賦、駢賦注重對偶工整和平仄協(xié)調(diào),押韻也很嚴格,而文賦則突破了聲律的種種限制,較多吸收了散文筆法,清新流暢。

      二、讀課文,疏通字詞。

      三、整體把握

      第1段,寫夜游赤壁的情景,表達游賞之樂。第2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第3段,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第4段,是蘇軾陳述見解,寬解對方。第5段,主客暢飲,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總體思想感情的變化可以濃縮為樂——樂極生悲——悲——悟——樂。

      朗讀全文,把握語氣。

      1段超然、歡快,2段前歡快,后凄清,3段讀出悲愴,4段雄辯的語氣,慷慨陳詞,5段喜悅超然。

      四、文章第一段。

      1、作者寫的是什么內(nèi)容?是什么樣的景?看到這樣的景主客有了怎樣的心情?

      景:風——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月出東山徘徊斗牛水——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教師點撥:清風和明月交織,天光和水色相接,浩瀚蒼茫,寧靜朦朧,空明澄澈,游者心懷灑脫,超然獨立,如同飛升仙境,泛舟之樂,溢于言表。這段因景生情,融情入景。

      文章首段描寫江上秋景,水、月、風為主要景物,也是全文的主體意象,空靈澄澈的美景,引出作者遺世獨立的遐想,這是因景生情。

      2、“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這幾句話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一是在結(jié)構(gòu)上引出了后文的“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以及主客對話的情節(jié),二是為下文定下了得失兩忘、超然物外的感情基調(diào),并且與結(jié)尾相呼應。

      朗讀體會。

      五、第二段講析

      1、“空明”與“流光”,一為月下之水,一為水上之光。歌詞也緊扣住水與月這兩個意象。

      2、歌詞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詞代表了主人怎樣的情懷?

      美人是指君主或美好理想。

      3、作者是如何描寫簫聲之悲的?

      哀怨、思慕、啜泣、傾訴

      借助夸張、想像,運用精細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化抽象為具體,把洞簫那種嗚咽低回的哀音表現(xiàn)得十分形象、真切。

      朗讀體會。

      六、學習第三段

      1、客人因何而悲?

      “客”之所以“悲”,在于觸景傷懷,有感于人生短暫。其中先發(fā)歷史興亡之感,再寫現(xiàn)實苦悶之悲。眼前之景,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曹操的詩句,進而聯(lián)想到曹操兵敗赤壁的慘狀。這么個“一世之雄”尚且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有為者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生命短暫、有志而無為者,羨慕長江永恒,哀嘆人生短暫,表現(xiàn)出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主義思想。對于封建社會的文人士大夫來說,當他們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時候,往往就陷入這樣的苦悶與迷茫之中。雖為客語,實際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極面。

      通過“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兩個英雄人物,是寫景;再由他們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議論;由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是抒情。

      2、本段是如何巧妙運用主體意象的?

      第二段中客的一番議論,以“羨長江之無窮”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長終”扣住月,以“托遺響于悲風”扣住風;于是,虛無消極的`人生感嘆,借助于第一段中展現(xiàn)的具體、現(xiàn)實的自然形象表達了出來。

      朗讀體會

      板書

      樂——樂極生悲——悲

      風——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水——空明水——羨長江之無窮

      月——月出東山徘徊斗牛月——流光月——抱明月而長終

      水——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風——托遺響于悲風

      因景生情以歌抒情以景抒情

      借物喻理(消極虛無)

      現(xiàn)實中的“水月”——空靈之美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

      哲理中的“水月”——睿智之理

      第二課時

      一、第三段補講:

      1、聽本段朗讀。2:10——3:50、

      2、本段是如何巧妙運用主體意象的?

      第三段中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兩個英雄人物,客的一番議論,以“羨長江之無窮”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長終”扣住月,以“托遺響于悲風”扣住風;于是,虛無消極的人生感嘆,借助具體、現(xiàn)實的自然形象表達了出來。(板書)

      3、本段是怎樣將寫景、抒情、議論結(jié)合的?

      通過“客曰”,“西望夏口”到“郁乎蒼蒼”是寫景;再由他們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議論(以曹操和自身作對比);由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是抒情。

      板書:悲嘆

      水——羨長江之無窮

      月——抱明月而長終

      風——托遺響于悲風

      以景抒情、借物喻理(消極虛無)

      二、導入

      余秋雨的《山居筆記》有一篇散文叫《蘇東坡突圍》,這篇文章主要講述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后的生活經(jīng)歷和心路歷程。作者認為這段煉獄般的經(jīng)歷讓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寫到(投影以下文字):

      “這一切,使蘇東坡經(jīng)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于一場災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xiāng)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這成熟,在課文當中體現(xiàn)得最充分的莫過于第四段主對客的一段勸慰,它體現(xiàn)了蘇軾獨有的人生觀。

      三、研習第四段:

      (齊讀)

      1、針對客人人生無常的感慨,蘇子陳述己見以寬慰對方,他的觀點闡發(fā)分為哪兩步?他在論述時是怎樣運用“水”、“月”、“風”這三個主體意象的?本段表現(xiàn)了蘇軾什么樣的人生態(tài)度?

      (分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明確:第一步——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變;而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著羨慕長江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以此類推,人生得意與失意,人的禍福、得失也不是固定不變的,現(xiàn)在得志的人將來也可能失意,這樣一想,快樂時不會忘形,痛苦時也不致失態(tài)。(蘇軾當然不懂得什么是物質(zhì)不滅定律,但這樣一說倒還挺吻合的,萬物最終歸于一種基本平衡)總之,以水與月為載體,深入淺出地說明了事物具有變與不變兩重性的道理。板書:變與不變

      豁達的人生觀和宇宙觀。這種觀點,本質(zhì)上就是莊子“萬物齊一”的思想,即齊得失,忘禍福,混貴賤,等賢愚,莊子的相對論并非科學,它是否定差別,否認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的。變換角度來“齊物”,本會致人至懷疑主義的怪圈,但蘇軾卻用得恰到好處。

      第二步——以“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代表自然界美好的事物,說明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的道理。在大自然中找到精神寄托。板書:可取和莫取

      蘇軾的人生態(tài)度是豁達,樂觀,超脫,隨緣自適(隨遇而安),返歸自然的。

      2、你知道蘇軾的人生觀受哪三家哲學的影響嗎?

      除上面說到的莊子觀點外,佛家說與世無爭、隨緣,道家說要順其自然。所以,蘇軾用以自我解脫的藥方,主要是佛道兩家的哲學。佛道思想使他觀察問題時比較圓融通達,常能用一種超然物外的曠達態(tài)度來解脫人生的憂患和苦惱;同時,原有的儒家思想又能使他堅持理想,堅持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赤壁賦創(chuàng)作于一場人生的大災難后,然而在人世的苦難和艱難的煉獄中,東坡卻獲得了一次完整意義上的脫胎換骨。這時獲得的樂是真正的樂。

      讀結(jié)尾段。照應開頭,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由悲而喜,照應首段。

      四、“客”是真實存在的嗎?本文多次寫到主客問答,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客,不確指某人,主客雙方,其實是作者為展開辯論而虛設的兩個思想對立方面,是作者內(nèi)心矛盾斗爭的獨白,客的苦悶就是蘇子的苦悶,問答的過程其實就是蘇軾自身思考、排遣苦悶的過程。最終主說服客,表明積極的一面戰(zhàn)勝了消極的一面,瀟灑達觀、返歸自然的情懷取代了政治上的失意,人生無常的苦悶。從結(jié)構(gòu)上說,使情節(jié)波瀾起伏、搖曳多姿。

      五、小結(jié):景、情、理三者融為一體

      文章首段描寫江上秋景,水、月、風為主要景物,也是全文的主體意象,空靈澄澈的美景,引出作者遺世獨立的遐想,這是因景生情。第三段中客的一番議論,扣住水、月、風表達虛無消極的人生感嘆,這就是借物喻理。至第四段,蘇子反駁,以水與月譬喻,深入淺出地說明了事物具有變與不變兩重性的道理,再信手拈來,以“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代表自然界美好的事物,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全篇文章,議論賦予景物以微妙的哲理內(nèi)蘊,寫景使哲理呈現(xiàn)了生動可感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內(nèi)在脈絡,三者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呈現(xiàn)出理趣之美。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本文達到了寫景、抒情、說理的統(tǒng)一。與上文相同,是一篇寫出理趣的山水散文。

      五、文言知識梳理

      詞類活用: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使動用法

      侶魚蝦而友麋鹿——意動用法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名詞作動詞

      東望武昌——名作狀

      特殊句式:

      固一世之雄也——判斷句

      何為其然也——倒裝句

      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被動句

      通假字: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一詞多義:

      望:七月既望(農(nóng)歷每月十五)西望夏口(向遠處看)

      長:抱明月而長終(永遠)而卒莫消長也(增長)

      虛:浩浩乎如馮虛御風(太空)盈虛者如彼(月缺)

      然:其聲嗚嗚然(……的樣子,形容詞詞尾)何為其然也(這樣)

      六、練習四

      所謂“窮而后工”之“窮”,不單單指生活條件惡劣,貧困,仕途坎坷等物質(zhì)的“窮”,更深的是指有志難酬,對國家命運的擔憂等心理上的“窮”。而所謂“工”的文學,都是能夠傳世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較高的文章。這些文章,幾乎都是作者經(jīng)歷了艱難的人生之路后誕生的。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shuì)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報仁安書》

      就如孟子所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窮困是作家的不幸,卻是文學的萬幸。恰恰是因為“窮困”,才能激發(fā)人的心靈,激活人內(nèi)在隱藏的潛能,從而爆發(fā)激昂悲慨的創(chuàng)作力,寫成千古傳頌的奇文。所以說“窮而后工,工源于窮。”

      七、書目推薦:林語堂《蘇東坡傳》

      余秋雨《山居筆記蘇東坡突圍》

      韓小惠《讀人記微笑著面對》

      《康震評說蘇東坡》

      板書:悟

      水月——變與不變議論

      可取和莫取

      借物喻理形象抒情內(nèi)涵

    《赤壁賦》說課稿13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上午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赤壁賦》。它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四冊第五單元最后一課。

      從教材編寫的結(jié)構(gòu)和目的來看,古代散文單元培養(yǎng)學生解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作為本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赤壁賦》有著重要的作用。

      首先,作為一篇教讀課文,它在文言五線方面對本單元的其他篇目有著牽引性的總結(jié)作用。無論是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還是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它都有著典型性。這一特點可以幫助學生繼續(xù)學習和鞏固文言知識點。

      其次,作為一篇賦,《赤壁賦》既保留了賦體那種詩的特質(zhì)和情韻,又借鑒了散文的筆調(diào)和手法,從而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方面的束縛,使文章兼具了詩歌的深致情韻和散文的透辟理意。這一特點可以使學生獲得美的熏陶。既可以感受其文辭的優(yōu)美,又能從作文的角度得到啟發(fā)——原來同一文體還可以借用其他文體的創(chuàng)作手法。

      再次,《赤壁賦》是蘇軾被貶謫到黃州后寫的。被人毀謗而導致仕途不順自然會令人情緒低落,但作者低沉卻不消沉,反而表現(xiàn)出一種樂觀超然的人生態(tài)度。這一特點可以從人文品質(zhì)和情感品質(zhì)上陶冶學生,使之學會在逆境中保持積極平和的心態(tài)。

      以上三點也是我從能力、美育、德育三方面擬定的教學目標。

      我將本課設計為三課時,今天說的是第一課時。本節(jié)課我將和學生一起了解了文章的時代背景和作家其人,處理字音、通假字、字意這些基礎知識,梳理文意,初步品味本文景、情、理交融的最大的寫作特點。

      因為沒有類似的'人生體驗,所以在理解作者在遭受挫折后表現(xiàn)出的超脫的人生態(tài)度和樂觀情懷時,學生可能有難度,因此我將它設定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解決的方法是對文本進行賞析時緊密結(jié)合寫作背景和作家其人,創(chuàng)設情境,幫助理解。

      教學方法:

      誦讀式、啟發(fā)式、比較法。

      我將按照以下流程進行教學:

      第一課時

      一、作者和解題:

      1、黃州的蘇軾: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赤壁賦的寫作正是蘇軾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時。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于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shù)倪\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2、解題:

      (1)赤壁的有關話題:三國時的赤壁和黃州的赤壁

      (2)賦的特點的演變:騷賦—大賦—小賦—駢賦—律賦—文賦

      二、第一環(huán)節(jié):聽錄音或看多媒體課件,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jié)奏的緩急和節(jié)奏的變化。點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換韻。

      三、第二環(huán)節(jié):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正音讀—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

      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余同學根據(jù)注解疏通文意。四、第三環(huán)節(jié):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

      教師點撥:第一節(jié)——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jié)——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jié)——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jié)——隨緣而安的態(tài)度

      第五節(jié)——忘情塵世的灑脫

      五、第四環(huán)節(jié):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系。

      教師板書: 游 景 樂 (以景動人)

      “水月” 歌 情 悲 (以情感人)

      問 理 喜 (以理警人)

      六、第五環(huán)節(jié):安排下節(jié)課的討論話題: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課時

      本課時圍繞上一節(jié)課的兩個問題展開,以學生發(fā)言——討論——總結(jié)的形式,教師適時的引導。

      一、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師點撥: 現(xiàn)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吊古人(虛)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二、引申蘇軾的山水意識

      蘇軾采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為現(xiàn)實的途徑。無論人生的感嘆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從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筆下,不再是象魏晉詩人那樣只是作為哲理思辯或徒供觀賞的客體,而融入蘇軾的生活、興趣、情感中。秋風秋月、平疇曠野,極其普通的景色在這里都充滿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在蘇軾的筆下流淌出來,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三、主客是否為兩個人?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四、結(jié)合詩歌單元《歸園田居》、《夢游天姥吟留別》,談談蘇軾、陶淵明、李白對傳統(tǒng)人格超越。

      陶淵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是帶性使氣的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權(quán)貴,使我不開心顏——是深感痛苦的

      蘇軾——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是灑脫曠達的

      五、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tài)度?

      緣于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六、結(jié)語:

      (1)文章有賦的情韻,散文的筆調(diào),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上的束縛,用比較自由的句式構(gòu)成帶韻的散文,兼具詩的情韻和散文的理意,體現(xiàn)了韻文的優(yōu)美、綿長的特色。

      (2)《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致,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fā)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為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系,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xiàn)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

      第三課時

      處理古漢語知識。

      七、布置作業(yè):

      (1)將文中的第一節(jié)改寫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較《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的異同。

      教學猜想和感悟:(見課件)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nèi)容,有錯誤或不完善之處,還請各位批評指正。

      謝謝大家!

    《赤壁賦》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大凡在寫景敘事中注入作家濃郁的主觀情思的文章,語言才能神情飛動,意趣橫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從物我之間抒發(fā)哲理意蘊的則更是達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蘇軾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zhì)兼美,情理并茂。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吊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合間發(fā)出哲理的意蘊。文章“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zhì),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它是高中語文新教材第三冊第六單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其他三篇則是唐文——李密的《陳情表》、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愚溪詩序》。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則重在情感和理趣。但無論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應該注重對文章語言的鑒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這也就是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點。因此,在對《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鑒賞”二字,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xiàn)了新大綱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yǎng)。”

      鑒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1)“以文為賦”——學習駢散結(jié)合的語言特點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論世”——了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3、教學重點:

      (1)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nèi)涵

      4、教學原則:

      從誦讀——研讀、從整體感知——深層評價、從感性——理性的原則

      二、說教法:

      1、根據(jù)新大綱的要求,中學生應誦讀一定量的淺顯的文言文,《赤壁賦》是駢散結(jié)合的文賦,聲韻和美,節(jié)奏富于變化,第一課時應運用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復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課時重在研究性的討論學習,方法是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課外搜集資料,寫好發(fā)言稿,課堂上以交流、討論的形式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

      2、教學課時:兩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作者和解題:

      1、黃州的蘇軾: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赤壁賦的寫作正是蘇軾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時。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于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shù)倪\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2、解題:

      (1)赤壁的有關話題:三國時的赤壁和黃州的赤壁

      (2)賦的特點的演變:騷賦—大賦—小賦—駢賦—律賦—文賦

      二、第一環(huán)節(jié):聽錄音或看多媒體課件,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jié)奏的緩急和節(jié)奏的變化。教師點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換韻。

      三、第二環(huán)節(jié):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正音讀—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

      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余同學根據(jù)注解疏通文意。之后,學生提出疑問,教師提示重要知識,舉例

      詞類活用——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四、第三環(huán)節(jié):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

      教師點撥:第一節(jié)——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jié)——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jié)——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jié)——隨緣而安的態(tài)度

      第五節(jié)——忘情塵世的灑脫

      五、第四環(huán)節(jié):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系。

      教師板書: 游 景 樂 (以景動人)

      “水月” 歌 情 悲 (以情感人)

      問 理 喜 (以理警人)

      六、第五環(huán)節(jié):安排下節(jié)課的討論話題: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課時

      本課時圍繞上一節(jié)課的兩個問題展開,以學生發(fā)言——討論——總結(jié)的形式,教師適時的引導。

      一、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師點撥: 現(xiàn)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吊古人(虛)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二、引申蘇軾的山水意識

      蘇軾采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為現(xiàn)實的途徑。無論人生的感嘆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從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筆下,不再是象魏晉詩人那樣只是作為哲理思辯或徒供觀賞的客體,而融入蘇軾的生活、興趣、情感中。秋風秋月、平疇曠野,極其普通的景色在這里都充滿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在蘇軾的筆下流淌出來,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三、主客是否為兩個人?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四、結(jié)合詩歌單元《歸園田居》、《夢游天姥吟留別》,談談蘇軾、陶淵明、李白對傳統(tǒng)人格超越。

      陶淵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是帶性使氣的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權(quán)貴,使我不開心顏——是深感痛苦的

      蘇軾——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是灑脫曠達的

      五、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tài)度?

      緣于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六、結(jié)語:

      (1)文章有賦的情韻,散文的筆調(diào),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上的束縛,用比較自由的句式構(gòu)成帶韻的散文,兼具詩的情韻和散文的理意,體現(xiàn)了韻文的優(yōu)美、綿長的特色。

      (2)《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致,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fā)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為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系,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xiàn)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

      七、布置作業(yè):

      (1)將文中的第一節(jié)改寫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較《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的異同。

    《赤壁賦》說課稿15

      一、說教材地位和作用

      《赤壁賦》是必修二第一單元中的一篇,和《聽聽那冷雨》《再別康橋》共同構(gòu)成了“山水神韻”這一模塊。

      《赤壁賦》是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zhì)兼美,情理并茂。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中說,《赤壁賦》乃中國文人的通用電碼,是一篇難得、有味的經(jīng)典美文。

      而處于這個階段的學生都渴望長大,但在人生道路中總會有挫敗感,難以釋懷,心中充滿了迷茫。學習蘇軾面對挫折的那種坦然、達觀的態(tài)度,將對學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啟發(fā)意義。以《赤壁賦》為載體,可培養(yǎng)學生的樂觀、豁達的生活態(tài)度,幫助他們快速成長為品性之人。因此其作用與地位十分重要的。

      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整體把握文本內(nèi)容以及了解賦的相關知識。

      (2)反復體味文中優(yōu)美的語言,學習駢散結(jié)合的語言特點;知人論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復雜感情和深刻內(nèi)涵。

      (3)了解蘇軾的思想,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說重點難點

      《赤壁賦》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結(jié)合的典范,在準確把握文言現(xiàn)象,疏通文意的基礎上,還應該注重對文章的鑒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探討如何將景、情、理緊密結(jié)合是教學難點。

      四、說教法

      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因此,這一堂課,在教法上我采用涵詠法、美讀法(體驗性默讀、多形式朗讀等)、講解法,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把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構(gòu)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五、說學法

      我設計了朗讀法、欣賞法、討論法、總結(jié)法等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品析作品的語言,體會優(yōu)美意境,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從而 達到鑒賞抒情的散文的目標。依據(jù)是新課標在必修課“閱讀與鑒賞”方面,建議“發(fā)展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個性化閱讀”。

      六、說教學過程

      1.導入

      散文家余秋雨說:“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落在了這山重水復、莽莽蒼蒼的大地上……”,因為文人墨客往往會在跋涉千山萬水時,感慨歷史人生。大文豪蘇軾似乎對赤壁情有獨鐘,在貶謫黃州期間兩次登臨便寫下了“兩賦一詞”。“創(chuàng)作就是傾訴,閱讀就是傾聽”,讓我們通過美讀和感悟來聆聽蘇軾在《前赤壁賦》中所寄托的心聲。

      設計此環(huán)節(jié)的目的:好的導入,能營造良好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濃厚的興趣,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使之不由自主地進入課文情境。

      2.基礎落實(10分鐘)

      結(jié)合上節(jié)預習學案,展示成果。教師作評。由于是文言,基礎知識不可忽視。

      3.自讀課文,理清思路。學生用關鍵詞概括,展示。(重點)(15分鐘)

      月夜泛舟——嗚咽簫聲——客訴悲情——水月做比——醉臥舟中

      然后,在此基礎上,繼續(xù)讀課文,揣摩詞人情感變化。方法點撥:抓關鍵詞,關鍵句。

      如:第一段寫景,感受“浩浩……”。二段關鍵詞“樂甚”寫出夜晚泛舟之樂。第三段“愀然”寫出聽蕭之悲。

      4.深入思考:作者如何將景、情、理緊密結(jié)合? (難點)(20分鐘)

      小組合作討論,代表發(fā)言。點撥:由景而生樂情,樂極而生悲,由悲而生理。最后豁達胸襟的展示,正是蘇軾在厄運中努力堅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艱苦思想斗爭的縮影。周國平說:“在人生中還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凌駕于一切禍福之上的豁達胸懷!”

      再此基礎,順水推舟。設計問題:如何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tài)度?依據(jù):讓學生更深刻理解全文,幫助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讓學生結(jié)合生活實際,暢所欲言,此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但須言之成理,有據(jù)可依,節(jié)盡量避免消極、積極的無謂爭論,教師作結(jié)。

    【《赤壁賦》說課稿】相關文章:

    赤壁賦說課稿07-23

    《赤壁賦》說課稿12-31

    赤壁賦說課稿04-22

    赤壁賦說課稿11-27

    《赤壁賦》說課稿03-03

    赤壁賦說課稿01-30

    《赤壁賦》說課稿02-18

    赤壁賦的說課稿12-11

    赤壁賦說課稿09-17

    大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视频mba| 兰花草影院免费观看电视剧高清| 久久精品国产综合影院| 女人被狂躁C到高潮|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不卡一二区| 性少妇videosexfreexxxx片| 久久国产乱子伦免费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偷窥| 无码AAAAV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