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列傳卷五十二的部分譯文
裴耀卿,字煥之,是寧州刺史裴守真的次子。幾歲時就能寫文章了。考中童子科。二十歲時任秘書省正字、相王府典簽。相王要他與掾丘說、文學韋利器輪流在府中值班,以備顧問。府中稱之為“學值”。相王即帝位,任裴耀卿為國子主簿,后升為長安令。長安以前有配戶和市之法,百姓不堪其苦,裴耀卿到任,一切所需皆向豪富及商人索要,預先給值,杜絕了奸邪欺瞞的弊病。到他離職后,人們還思念贊揚他。 開元十三年(725),裴耀卿任濟州刺史。濟州是個交通要道,地廣人稀。那年天子東巡,裴耀卿設置三梁十驛,科配收斂平均分攤,是東州主持供應最好的。 天子封禪回來,宿在宋州,設宴招待隨從官員。皇帝心中十分高興,對宰相張說說“:日前派使者巡視天下,觀風俗,考察官吏的善惡,不能得到確實情況。現(xiàn)在,我去岱宗有事,懷州刺史王丘,饋餉以外沒有其他的貢獻,我知道他不愿意討好求恩;魏州刺史崔沔派人安排供帳,不用錦繡,表示了儉樸,從此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濟州刺史裴耀卿上書幾百字,說到‘百姓如果反復被擾,那就不能算是完滿成功’。我把他寫的信放在座右,時時警戒。這是他愛百姓的心啊!”
不久,遷往宣州。裴耀卿到任前,這里發(fā)大水,河防被破壞。各州都不敢擅自動工。裴耀卿說:“不動工筑堤,不是至公。”于是親自操持工程。工程未完,有詔來調動。裴耀卿怕他離開后工程受阻,沒有及時宣布詔令,而撫巡則催他到職。終于,堤成,裴耀卿宣布詔令后離去。濟州人為他立碑頌德。后來又任冀州刺史,入朝任戶部侍郎。
開元二十年(732),信安王祎奉詔討伐契丹,命裴耀卿為副手。不久,又令裴耀卿帶絹二十萬匹分賜給立功的奚官,要他到各部落去頒賜。裴耀卿說“:帶了財物深入寇境,不可不做防備。”于是與各部落事先約好日期,然后許多人分道同時出發(fā),一天就分送完畢。那時,突厥及室韋果然發(fā)兵到險要處準備襲劫,而裴耀卿已完成任務回去了。 這年冬天,裴耀卿升為京兆尹。第二年秋天,連續(xù)下雨淹壞了莊稼,京師也鬧饑荒。皇帝將去東都,召裴耀卿詢問如何拯救百姓。裴耀卿說“:陛下既要東巡,那百司全要跟隨而去,那太倉三輔以前的積儲,可派重臣分道賑災,再從東都擴充漕運,以充實關輔,關輔充實了,皇上再西還。這樣,兩頭都顧上了。且國家的大業(yè)在于京師,但秦中地狹,收粟不多,一遇水旱,容易匱乏。以往貞觀、永徽年代,拿國家俸祿的人少,每年漕運二十萬石就足夠了。如今國用日益增多,漕運增加了幾倍,還不夠供給。陛下多次巡行東都,那里積儲較多。為國家長遠計劃,臣以為應拓廣陜地運輸通道,使京師常備三年的糧食,那就水旱不足憂了。現(xiàn)在天下應輸稅的人約四百萬,每人出錢一百文為陜、洛的運費,另加五十文做建窖之用,分別交給司農、河南、陜州。再令租米由各地自出腳力送繳東都,從東都到陜一段,河流湍急難行。假如能開通河漕,變陸運為水運,支出可以省下上萬錢。且江南的租船要等水合適才能行進,吳地船工不習慣河漕,處處停留,容易引起偷盜。希望能在河口設倉,可以收納東來的租米,然后分官各載運入河、洛。在三門的東西各筑敖倉,從東方來的租米,存入東倉;三門地勢險峻,則順河鑿山,開辟車道,運十幾里,就可以送入西倉。然后慢慢運到太原倉,從黃河入渭水,就沒有什么困難了。這樣可節(jié)省大量費用。”天子同意他的建議,任他為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轉運使。 于是裴耀卿營建河陰、集津、三門的敖倉,將天下之租米由孟津沿河導引而西。三年積儲了七百萬石,節(jié)約運費三十萬緡。有人說:“把這些錢獻給皇帝,可以表明自己的功績。”裴耀卿說“:這樣做是拿國家的財產(chǎn)來求得個人的得寵,不可以。”奏請將這筆錢作為所司的和市錢。 明年,升任侍中。開元二十四年(736),任尚書左丞相,罷知政事,封爵趙城侯。夷州刺史楊浚犯罪判死刑,楊浚繳納錢款后,詔令廷杖六十,流放古州。 裴耀卿上疏說:“刺史、縣令與其他官吏不一樣。他們?yōu)槊窀改福敲袼罪L化瞻望的對象。現(xiàn)在要他們裸體受鞭打,太過侮辱。刑法至于死,是天下所共識的,但一朝交給吏人,拉扯挫頓,百姓看見會生哀憐之心,這樣會忘了皇上免其死之恩,而有傷心之痛,恐怕不符合尊敬官長、樹立好風氣的宗旨。且雜犯抵罪,沒有杖刑,奏報以后三次復核,然后執(zhí)行。 現(xiàn)在沒有經(jīng)過復核,杖責以后即刻流放,倘若因杖責而死,也有違寬宥的意思。
凡是大暑盛夏決杖的人,大多數(shù)會死,而秋冬決杖的,才可能活命。切盼凡是刺史、縣令,所定的杖刑以及盛夏之時的杖刑一并停止,以符合陛下愛好生靈之德,對犯死罪者有再生之恩。”
這時,特進蓋嘉運擊破突騎施立功而回,詔令任蓋嘉運為河西、隴右節(jié)度使,仍令他經(jīng)營管理吐蕃。蓋嘉運因新立功,每日酣宴,沒有及時赴任。裴耀卿對皇帝說:“蓋嘉運確實勇敢強勁,但他的言語行為,頗有夸耀驕矜之色,臣深以為憂,擔心他不足以成事。現(xiàn)在入秋正要加強邊防,時間已經(jīng)不早了,該與軍中的士卒相見。假若平時素不見面,雖一時有好的決斷,恐怕也難調動自如,不能制勝萬全。何況,兵未訓練,不知禮法,士無交往,不能同心。縱使威逼而進,僥幸有功,也不是以律令出師的長久之法。
幾萬人的性命,全系在將軍。實在是不得而已,才鑿開兇門而投入戰(zhàn)斗。如今蓋嘉運朝夕沉溺于酣飲,自以為無事。 這樣恐怕也不是愛人憂國的意思,不可不注意。假如不能調換將帥,那就該下詔嚴命,督促限期到任。”皇帝乃催促蓋嘉運赴軍,最后竟以無功而還。 天寶初年,進任尚書左仆射,不久改為右仆射,由李林甫代任。到任日,李林甫到本省,穿著朝服佩了劍,由博士導引,郎官唱案。禮畢,靠近裴耀卿聽事,裴耀卿則穿平常衣服,由贊者主持導唱。 李林甫吃驚地說:“我的班爵與公一樣,而禮數(shù)不同,為什么?”裴耀卿說:“我頭暈眩,負擔不了那規(guī)矩的禮服,而且,郎、博士相連而來,不是病人所相宜的。”李林甫心中頗愧。一年后,裴耀卿死,終年六十三歲。追贈太子太傅,賜謚為“文獻”。兒子裴綜,任吏部郎中。
【列傳卷五十二的部分譯文】相關文章:
蘇教版選修《18、魏公子列傳》原文及譯文03-05
管仲列傳原文及翻譯10-20
《魏公子列傳》原文及翻譯12-17
貨殖列傳序原文賞析02-26
《莊子》譯文03-01
關于《管仲列傳》課堂實錄12-19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及翻譯02-29
《與妻書》的譯文07-08
中英對譯文章03-25
獨不見譯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