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oingaieng.cn-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中文字幕无码不卡免费视频 ,777精品久无码人妻蜜桃,国产一级A毛久久久久一级A看免费视频

    別詩原文及賞析

    時間:2024-05-26 19:11:30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別詩原文及賞析

      別詩原文及賞析 篇1

      原文:

      有鳥西南飛,熠熠似蒼鷹。

      朝發(fā)天北隅,暮聞日南陵。

      欲寄一言去,托之箋彩繒。

      因風(fēng)附輕翼,以遺心蘊蒸。

      鳥辭路悠長,羽翼不能勝。

      意欲從鳥逝,駑馬不可乘。

      晨風(fēng)鳴北林,熠耀東南飛。

      愿言所相思,日暮不垂帷。

      明月照高樓,想見余光輝。

      玄鳥夜過庭,仿佛能復(fù)飛。

      褰裳路踟躕,彷徨不能歸。

      浮云日千里,安知我心悲。

      思得瓊樹枝,以解長渴饑。

      童童孤生柳,寄根河水泥。

      連翩游客子,于冬服涼衣。

      去家千余里,一身常渴饑。

      寒夜立清庭,仰瞻天漢湄。

      寒風(fēng)吹我骨,嚴霜切我肌。

      憂心常慘戚,晨風(fēng)為我悲。

      瑤光游何速,行愿去何遲。

      仰視云間星,忽若割長帷。

      低頭還自憐,盛年行已衰。

      依依戀明世,愴愴難久懷。

      賞析:

      《別詩》相傳為蘇武和李陵相贈答的五言詩,但據(jù)考證不是,真正作者已不可考,產(chǎn)生時期大致都在東漢末年。這些詩大都寫朋友、夫婦、兄弟之間的離別,故總題為《別詩》。

      組詩其一:“有鳥西南飛……”

      【簡析】:

      本篇是懷人的詩,作者身在北方,所思在南方,大意說要托飛鳥寄書,鳥辭不能,恨不得隨鳥同飛。表示心不忘南去,希望有所依附以實現(xiàn)這個愿望,但是終不可得。

      【注解】:

      熠熠:光明貌。在這句里形容鳥羽反映日光。

      日南:漢郡名,是當(dāng)時中國的最南部。以上二句以“日南”和“天北”相對,言彼鳥飛行之遠與速。日南雖是地名,并不一定表示詩中人物所在的地方。

      箋:書啟。

      彩繒:絹帛之類,古人在絹帛上寫書信。

      蘊蒸:指心里積蓄的思想感情。

      乘:駕車。以上二句是說南去的心不可遏止,乘馬都嫌其緩慢,恨不能附飛鳥而去。

      組詩其二:“晨風(fēng)鳴北林……”

      【簡析】:

      這一首是游子日暮懷歸的詩。詩中以晨風(fēng)、玄鳥、浮云的.遠飛和作者自己的踟躕衢路、彷徨不歸相對照。

      【注解】:

      北林:林名。首句本《詩經(jīng)·晨風(fēng)》:“(左鳥右穴)彼晨風(fēng),郁彼北林。”

      熠耀:一作“熠熠”,義同。

      余光輝:以上二句是說自己所在的高樓為月光所照,因而想到月光所照的不只是這高樓(這時所想念的故鄉(xiāng)也同在這月光之下)。

      仿佛:見而不明。

      褰裳:欲行。

      踟躕:欲行又止,這樣就是下句所說的“彷徨”。

      瓊:美玉。玉樹是傳說中仙山上的樹。末二句是說欲得仙樹療治憂愁,和《錄別詩》中另一首“愿得萱草(忘憂草)枝,以解饑渴情”意思相同。

      組詩其三:“童童孤生柳……”

      【簡析】:

      本篇是游子自傷的詩。一傷漂泊,二傷饑寒,三傷衰老。

      【注解】:

      童童:禿貌。

      連翩:鳥飛貌,在這里用來形容游子的漂泊。

      天漢:銀河。

      湄:水草相交之處,就是岸邊。

      瑤光:星名,即北斗杓第七星。又名“搖光”。古人看斗星所指的方位辨別節(jié)令。

      游:言所指方位改變。這句是說時間過得快。

      行愿去何遲:這句不可解。“行愿”二字疑有誤。“去何”,一作“支荷”。

      忽:速貌。

      長帷:指云。言云的形狀如帷幕。浮云飛得很快,且飛且散開,這時云間的星看起來正象向浮云相反的方向急飛,又象星把云塊劃開了。

      行:將也。

      明世:政治清明的時代。

      愴愴:悲傷。

      別詩原文及賞析 篇2

      原文

      好是春風(fēng)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

      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

      翻譯

      春風(fēng)駘蕩,景色宜人,我來辭別往日最喜愛的湖上亭。微風(fēng)中,亭邊柳條、藤蔓輕盈招展,仿佛是伸出無數(shù)多情的手臂牽扯我的衣襟,不讓我離去。

      這情景真叫人意惹情牽,不勝留戀;住了這么久了,亭邊柳樹枝頭的黃鶯,也跟我是老相識了。在這即將分離的時刻,別情依依,鳴聲悠悠,動人心弦,使人久久難于平靜。

      注釋

      渾:全。

      頻啼:連續(xù)鳴叫。

      賞析

      這首詩作于搬家時,抒寫對故居一草一木依戀難舍的深厚感情。

      詩人采用擬人化的表現(xiàn)手法,創(chuàng)造了這一童話般的意境。詩中的一切,無不具有生命,帶有情感。這是因為戎昱對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與柳條、藤蔓、黃鶯作別,柳條、藤蔓、黃鶯也象他一樣無限癡情,難舍難分。他視花鳥為摯友,達到了物我交融、彼此兩忘的地步,故能憂樂與共,靈犀相通,發(fā)而為詩,才能出語如此天真,詩趣這般盎然。

      這首詩的用字,非常講究情味。用“系”字抒寫不忍離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條、藤蔓修長的特點,又寫出柳條藤蔓牽衣拉裾的動作,又符合春日和風(fēng)拂拂的情景,表現(xiàn)它們依戀主人不忍主人離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黃鶯鳴叫的'特點,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別,讓人聯(lián)想到離別的眼淚。這種擬人化的寫法也被后人廣泛采用。“啼”字既指黃鶯的啼叫,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別,也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辭別時離人傷心的啼哭。一個“啼”字,兼言情景兩面,而且體物傳神,似有無窮筆力,正是斫輪老手的高妙之處。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詩人搬家時,因?qū)示佑兄詈窀星椋y以割舍故居的一草一木,故有此作。

      別詩原文及賞析 篇3

      舊題蘇武詩 / 別詩四首·其一

      骨肉緣枝葉,結(jié)交亦相因。

      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

      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

      昔為鴛與鴦,今為參與辰。

      昔者常相近,邈若胡與秦。

      惟念當(dāng)離別,恩情日以新。

      鹿鳴思野草,可以喻嘉賓。

      我有一罇酒,欲以贈遠人。

      愿子留斟酌,敘此平生親。

      翻譯

      兄弟的親密關(guān)系就像樹葉長在樹枝上,朋友間的關(guān)系也是如此相親。

      四海之內(nèi)都是兄弟,誰也不是互不相干的陌路人。

      何況我們是枝干相連的骨肉兄弟,我和你同出于一個身體。

      從前親近的如鴛鴦,現(xiàn)在像是居于西方的辰星與居于東方的商星彼此出沒不相逢。

      從前總是在一起,現(xiàn)在遙遠的像北方的胡人與南方的秦國人。

      在即將離別之際,越發(fā)覺得情誼日益親切。

      麋鹿遇到好草總是嗷嗷呼叫它的同伴一起來吃,它可以用來比喻我宴飲嘉賓的心情。

      我有一樽酒,想贈給遠行的兄弟。

      希望你再多留一會酌飲此酒,以敘我們平日的親愛之意。

      譯文

      兄弟的親密關(guān)系就像樹葉長在樹枝上,朋友間的關(guān)系也是如此相親。

      四海之內(nèi)都是兄弟,誰也不是互不相干的陌路人。

      何況我們是枝干相連的.骨肉兄弟,我和你同出于一個身體。

      從前親近的如鴛鴦,現(xiàn)在像是居于西方的辰星與居于東方的商星彼此出沒不相逢。

      從前總是在一起,現(xiàn)在遙遠的像北方的胡人與南方的秦國人。

      在即將離別之際,越發(fā)覺得情誼日益親切。

      麋鹿遇到好草總是嗷嗷呼叫它的同伴一起來吃,它可以用來比喻我宴飲嘉賓的心情。

      我有一樽酒,想贈給遠行的兄弟。

      希望你再多留一會酌飲此酒,以敘我們平日的親愛之意。

      鑒賞

      今人談古詩,常常會有不同的角度。研究者注意較多的是作品的真?zhèn)渭氨臼鲁鎏帲欢话阕x者欣賞的則是詩的本身所能帶來的審美情趣。例如關(guān)于舊題為漢代蘇武和李陵的五言詩,就存在這個問題。宋代文豪蘇軾因不滿《文選》的編選,首先在相傳為蘇、李的長安送別詩中讀出了“江漢”二字,便據(jù)以懷疑是后人的偽作。而以博學(xué)著稱的洪邁,也在《文選》所載李陵《與蘇武三首》詩中發(fā)現(xiàn)了“盈觴”之“盈”犯了漢惠帝的諱,于是愈堅蘇軾之說。后來明清及近代學(xué)者顧炎武、錢大昕和梁啟超等人也展轉(zhuǎn)相承,于是蘇、李詩之偽幾成定讞。而今人汪辟疆先生卻力排眾議,以為《文選》中《蘇武詩四首》為別李陵之說起于唐代,“江漢”、“盈觴”也難定二人詩之偽,他主張“與過而疑之,寧過而存之”(《漢魏詩選按語》)。至逯欽立先生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即基本采取了“存之”的態(tài)度。不過他采取了一種比較審慎的方式,這就是既不認為是蘇、李之作,同時也不認為是“六朝擬作”,而是把這些作品均歸入東漢卷,并系之于“李陵錄別詩二十一首”。以上是歷代學(xué)者從考證角度來談蘇、李詩的一些概況,與今天從欣賞角度來讀這些作品有所不同。不過,至少有二點是不應(yīng)忽視的,即《文選》和《古文苑》所傳蘇武、李陵詩是漢代作品(蘇軾亦謂這些詩“非曹、劉以下諸人所能辦”),但所寫內(nèi)容又與歷史上西漢時蘇武與李陵之別無關(guān)。這是考據(jù)為今天鑒賞這些詩作提供的基本點,讀者需注意。

      “骨肉緣枝葉”是《文選》所錄《蘇武詩四首》中的第一首。這首五言詩抒寫兄弟骨肉的離別之情,用筆渾重樸厚,風(fēng)格淡中見醇,近而猶遠。

      詩一開始,作者就用“骨肉”二字直接說出詩中“我”與“遠人”之間的特殊關(guān)系,然后再以“枝葉”作比喻,進一步暗示和強調(diào)這種關(guān)系的親密。按理次句應(yīng)順著這層意思往下寫,可是詩人卻把筆觸轉(zhuǎn)向了與“骨肉”不同的另一種關(guān)系,這就是人世間親朋好友間的交往。“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二句繼續(xù)由此生發(fā),寫天下朋友之交都能親如兄弟,不忍相別。這里詩人巧妙地借知己摯友托出“兄弟”二字與前“骨肉”二字相應(yīng),同時又借朋友相別預(yù)為后文骨肉之離作陪襯。“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二句緊接進層遞進,不僅回映首句,離而復(fù)即,而且退而后進,領(lǐng)起下文,其用筆直中有曲,折轉(zhuǎn)頓挫。前人曾謂“況我連枝樹’承上四海兄弟,言此密友親交,尚為兄弟,況真兄弟乎?”(方東樹《昭昧詹言》)詩人用意在寫兄弟之親,而先借密友為喻,從而使兄弟之親更為突出。“昔為”以下四句想象與兄弟相處時和離別后二種截然相反的情況,前者“常相近”,一如“鴛與鴦”,何其相得;后者別如“參與辰”、“胡與秦”,幾多哀愁!在此相處時的親密無間、形影不離與離別后的相距千里、后會無期,形成了強烈而鮮明的對比。這四句一前一后兩兩相對,看似重復(fù)拙鈍,卻也反映出詩人處于人生變故中那種不堪回首、無法預(yù)期的復(fù)雜心態(tài)。

      “惟念當(dāng)離別,恩情日以新”二句既承上而言,說出了兄弟平時相處彌覺珍貴、離別后尤感痛苦的原因,又為下文對臨別餞行、樽酒留人的描寫預(yù)作交代。漢詩轉(zhuǎn)折、聯(lián)結(jié)高妙,渾然一體而不見針跡線痕,于此可悟。然而這二句的好處還不僅見之于它在全詩結(jié)構(gòu)中所起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以淺顯的語言,說出了一種人生中的寶貴體驗:這就是當(dāng)一個人要失去某件東西時,會超乎異常地體會到它的珍貴。人與物的關(guān)系是這樣,人與人的關(guān)系更是這樣。詩人正是在離別在即時,充分感受到了這一點。因此他在為將要遠行的親人餞別時,一再要以酒相贈,以酒留飲,以酒敘情。酒是消愁物,詩人當(dāng)時的心情和行人當(dāng)時的心情,都在這種贈別和留飲中表露無余。“鹿鳴”二句系化用《詩·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萍。我有嘉賓,鼓瑟吹笙”之意,有興起和借喻設(shè)筵餞別之妙;末四句狀寫贈別留飲情狀,言近意遠,詞淺味濃。人至臨別而以杯酒相贈,愿以此挽留片刻而暢敘平生之親,此景此情不能不令人唏噓。后代不少傳誦千古的名句,如梁代江淹《別賦》中的“可班荊兮贈恨,唯尊酒兮敘悲”、唐代詩人王維《陽關(guān)曲》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等,所寫也正是這種景和這種情。

      別詩原文及賞析 篇4

      別匡山

      曉峰如畫參差碧,藤影風(fēng)搖拂檻垂。

      野徑來多將犬伴,人間歸晚帶樵隨。

      看云客倚啼猿樹,洗缽僧臨失鶴池。

      莫怪無心戀清境,已將書劍許明時。

      翻譯

      清晨,我遠望匡山,但見青山如畫,青翠的顏色深淺不一,樹木參差不齊。藤影隨風(fēng)飄動,垂到欄桿上。

      山間的小路上,行人大都帶著一只家犬行走,晚歸的農(nóng)民們都背負著柴薪。

      猿在樹上喧叫,我倚樹而立,看見大明寺里的僧人在失鶴池中洗吃飯的缽盂。

      不是我不愛這秀麗的美景,只因我已決心將我的文才武藝全都投入到政治清明的時代,以開創(chuàng)一番事業(yè)。

      注釋

      檻:當(dāng)指大明寺之欄干。

      失鶴池:《彰明縣志》作飼鶴池。

      莫怪:《彰明縣志》作莫謂。

      清境:《彰明縣志》作清景。

      書劍:指文才武藝。明時,謂政治開明之時代。

      賞析

      李白的詩主要有兩種風(fēng)格:一種為“狂風(fēng)吹我心,西掛咸陽樹”式的'大氣磅礴、雄奇浪漫之壯美,諸如《蜀道難》之類;一種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清新自然之優(yōu)美。此詩應(yīng)屬后一類。

      另外,此詩也透露出李白隱逸與入世的矛盾。詩人思想中有很深的隱逸情結(jié),所以把家鄉(xiāng)描繪得極其優(yōu)美,且環(huán)境清幽,適于隱居。但畢竟身處大唐盛世,男兒志在四方,立志報國,所以最終“無心戀清境”,離開家鄉(xiāng),“已將書劍許明時”。

      首句“曉峰如畫參差碧,藤影風(fēng)搖拂檻垂”,天色初曉,作者走出門外遠望匡山,只看到曙光中美景如畫,山色斑斕,不禁心情舒暢。近處,藤蔓從樹上垂下,隨風(fēng)搖曳,枝條輕輕拂過欄桿,令人心曠神怡。

      次句“野徑來多將犬伴,人間歸晚帶樵隨”,山上野徑交錯,人們常常帶著家犬一起走過。每逢夕陽西下,晚歸的農(nóng)人就背著柴薪走下山來。這一富有濃郁生活氣息的畫面,給人平靜而悠遠的感覺。

      中間兩聯(lián)“看云客倚啼猿樹,洗缽僧臨失鶴池”,讀書讀累了,作者常倚樹休息,沒看云卷云舒,聆聽猿啼陣陣。有時候還會看見大明寺里的僧人出來清洗缽盂,他們洗缽的那個池塘曾有白鶴飛來,如今卻不知飛到那里去了。短短幾句詩,描繪出匡山的美好景致,也表達出作者對這里所懷有的深沉感情。

      最后兩句描繪出一幅匡山雖美、無心留戀、決心奉獻文才武藝的雄心壯志圖。詩人“將犬”為伴,“帶樵”晚歸,聽“猿啼”,看“鶴飛”,心曠神怡,安閑舒適。運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匡山雖美,我卻要離開了。不是我不喜愛這里的美景,而是我已經(jīng)決心走出大山,憑自己的文武才藝,開創(chuàng)一番偉大事業(yè)。

      此詩的前三聯(lián)描寫了匡山的自然美景,雄奇、秀麗、清幽,可見其對家鄉(xiāng)的深情與依戀。尾聯(lián)則抒發(fā)了他欲為大唐盛世奉獻出文才武藝的宏偉抱負。不是不熱愛家鄉(xiāng)與大自然,只是因為早已有了在盛世施展才能的抱負了。

      全詩八句,前六句皆寫匡山“清境”,末二句寫己之政治抱負,亦即遠游之目的。全詩于清雅閑適中體現(xiàn)著作者遠大的志向和豪邁的情懷,敘事娓娓,抒情款款,可見李白去蜀辭鄉(xiāng)之際,既對故鄉(xiāng)無限依戀,而用世之心更高于一切。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寫于開元十二年(724),是當(dāng)時二十四歲的李白在離開讀書十載的匡山書院時寫的。匡山位于李白故里青蓮鄉(xiāng)之北五十余里,是少年李白讀書學(xué)劍之地,他曾在這里習(xí)居十年。本詩是他為了實現(xiàn)理想而決心離開故鄉(xiāng)的抒情之作。

      別詩原文及賞析 篇5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fēng)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六翮飄飖私自憐,一離京洛十余年。

      丈夫貧賤應(yīng)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翻譯

      千里黃云遮天蔽日,天氣陰沉,北風(fēng)送走雁群又吹來紛揚大雪。

      不要擔(dān)心前路茫茫沒有知己,天下還有誰不認識你呢?

      就像鳥兒四處奔波無果只能自傷自憐,離開京洛已經(jīng)十多年。

      大丈夫貧賤誰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錢。

      注釋

      黃云:天上的烏云,在陽光下,烏云是暗黃色,所以叫黃云。曛 :昏暗。白日曛,即太陽黯淡無光。

      誰人:哪個人。

      君:你,這里指董大。

      翮:鳥的羽翼。

      飄飖:飄動。六翮飄飖,比喻四處奔波而無結(jié)果。

      京洛:長安和洛陽。

      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寶六年)春天,吏部尚書房琯被貶出朝,門客董庭蘭也離開長安。是年冬,董庭蘭與高適會于睢陽(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縣南),高適寫了《別董大二首》。

      賞析

      在唐人贈別詩篇中,那些凄清纏綿、低徊留連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種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詩作,卻又以它的真誠情誼,堅強信念,為灞橋柳色與渭城風(fēng)雨涂上了另一種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適的《別董大二首》便是后一種風(fēng)格的佳篇。

      這兩首送別詩作于公元747年(天寶六年),當(dāng)時高適在睢陽,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盛唐時盛行胡樂,能欣賞七弦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崔玨有詩道:“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這時高適也很不得志,到處浪游,常處于貧賤的境遇之中。但在這兩首送別詩中,高適卻以開朗的胸襟,豪邁的語調(diào)把臨別贈言說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從詩的內(nèi)容來看,這兩篇作品當(dāng)是寫高適與董大久別重逢,經(jīng)過短暫的聚會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贈別之作。而且,兩個人都處在困頓不達的境遇之中,貧賤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詩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卻胸襟開闊,寫別離而一掃纏綿憂怨的老調(diào),雄壯豪邁,堪與王勃“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fēng)吹雁雪紛紛”。開頭兩句,描繪送別時候的自然景色。黃云蔽天,綿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點余光。夜幕降臨以后,又刮起了北風(fēng),大風(fēng)呼嘯。伴隨著紛紛掃揚的雪花。一群征雁疾速地從空中掠過,往南方飛去。這兩句所展現(xiàn)的境界闊遠渺茫,是典型的北國雪天風(fēng)光。“千里”,有的本子作“十里”,雖是一字之差,境界卻相差甚遠。北方的冬天,綠色植物凋零殆盡,殘枝朽干已不足以遮目,所以視界很廣,可目極千里。說“黃云”,亦極典型。那是陰云凝聚之狀,是陰天天氣,有了這兩個字,下文的“白日曛”、“北風(fēng)”,“雪紛紛”,便有了著落。如此理解,開頭兩句便見出作者并非輕率落筆,而是在經(jīng)過了苦心醞釀之后,才自然流一出的.詩歌語言。這兩句,描寫景物雖然比較客觀,但也處處顯示著送別的情調(diào),以及詩人的氣質(zhì)心胸。日暮天寒,本來就容易引發(fā)人們的愁苦心緒,而眼下,詩人正在送別董大,其執(zhí)手依戀之態(tài),我們是可以想見的。所以,首二句盡管境界闊遠渺茫,其實不無凄苦寒涼;但是,高適畢竟具有恢弘的氣度,超然的稟賦,他開沒有沉溺在離別的感傷之中不能自拔。他能以理馭情,另具一副心胸,寫出慷慨激昂的壯偉之音。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兩句,是對董大的勸慰。說“莫愁”,說前路有知己,說天下人人識君,以此贈別,足以鼓舞人心,激勵人之心志。據(jù)說,董大曾以高妙的琴藝受知于宰相房琯,崔玨曾寫詩詠嘆說:“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這寫的不過是董大遇合一位知音,而且是官高位顯,詩境未免狹小。高適這兩句,不僅緊扣董大為名琴師,天下傳揚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無貧賤,天涯處處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詩境遠比崔玨那幾句闊遠得多,也深厚得多。崔詩只是琴師身世的材料,而高詩卻堪稱藝術(shù)珍品。

      “六翮飄飖私自憐,一離京洛十余年。丈夫貧賤應(yīng)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可見他當(dāng)時也還處于“無酒錢”的“貧賤”境遇之中。這兩首早期不得意時的贈別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但詩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給人一種滿懷信心和力量的感覺。

      詩人在即將分手之際,全然不寫千絲萬縷的離愁別緒,而是滿懷激情地鼓勵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來。詩之所以卓絕,是因為高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殷璠《河岳英靈集》)、“以氣質(zhì)自高”(《唐詩紀事》),因而能為志士增色,為游子拭淚。如果不是詩人內(nèi)心的郁積噴薄而出,則不能把臨別贈語說得如此體貼入微,如此堅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樸素?zé)o華之語言,鑄造出這等冰清玉潔、醇厚動人的詩情。

      別詩原文及賞析 篇6

      原文

      無窮官柳,無情畫舸,無根行客。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

      罨畫園林溪紺碧。算重來、盡成陳跡。劉郎鬢如此,況桃花顏色。

      翻譯

      柳樹一片,一望無邊,畫船不知人間離情,依然載著四方來客四處游蕩,掛起遠航的征帆。只有南山有情有意,在兩岸來相送,只是高城處的佳人,卻被山水隔斷了視線。

      兩岸風(fēng)光如畫,秀麗動人,園林溪水一片水色青青,明凈透徹。就算能重新游一遍舊地,也物是人非,成為過眼云煙,到處飄泊,劉郎的鬢發(fā)已花白如斑,人已蒼老,何況桃花的青春?

      注釋

      官柳:大道兩旁的柳樹。官,把官道,大路。

      畫舸:畫船,指首尾彩畫的大船。

      南山:指歷山,在歷城縣南。

      罨畫:色彩雜染的圖畫。

      紺碧:深藍色。

      紺:本謂青紅,青而含赤色,后謂青翠之色。

      劉郎:劉禹錫。

      劉郎桃花:謂劉禹錫作桃花詩譏諷當(dāng)權(quán)賈禍遭貶之事。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作于哲宗紹圣二年(1095年),是詞人謫貶應(yīng)天府(今河南商丘),告別歷下時的抒懷之作。

      賞析

      這首詞寫作者獨自離開歷下城時的感受。

      詞的上片,起筆疊用三個“無”字,以白描方式突出飄泊者的凄涼,更增濃了漂泊者的悲哀。前三句寫盡行蹤飄零,宦途輾轉(zhuǎn)。“南山”兩句,點出題旨。“南山”“相送”,卻被“高城”隔斷,無限依戀,更增一層哀傷。“南山”二句繼寫送故人時的無限依戀。有情之人與無情之人對比鮮明,更顯離愁之深。

      詞的下片,抒發(fā)人生感慨。“罨畫’句寫歷城風(fēng)光如畫,使人留戀,令人難舍,贊歷下林泉景勝。“算重來”以下,設(shè)想今后變遷,不勝感慨。這首詞上片描寫行客離別是的愁緒和戀戀不舍的心情,下片“劉郎”句用劉禹錫受貶、遠謫僻鄉(xiāng)重回長安但青春已去的故事,抒發(fā)年華易逝的'感喟。感嘆好景不常、華年空過、有情人無緣聚首的遺憾,全詞語辭清麗婉雅而不綺艷,情意纏綿真摯,韻味久耐。全詞以“無根”為抒情之根本,抒情凄婉。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這首詞上片描寫行客離別是的愁緒和戀戀不舍的心情,下片感嘆好景不常、華年空過、有情人無緣聚首的遺憾,全詞語辭清麗婉雅而不綺艷,情意纏綿真摯而不軟,韻味久耐咀嚼。這兩句以山襯人,抒發(fā)了佳人不見的憂傷。“算重來”以下,設(shè)想今后變遷,不勝感慨。

      這首詞麗而不艷,清雅深婉,情義纏綿,韻味十足,令人回味無窮

      別詩原文及賞析 篇7

      長沙驛前南樓感舊 / 昔與德公別于此

      海鶴一為別,存亡三十秋。

      今來數(shù)行淚,獨上驛南樓。

      翻譯

      與品德高尚的你相別,如今已有三十個春秋。

      今天我獨自登臨故地,形影孤單,物是人非,禁不住流下了悲傷的淚水。

      注釋

      海鶴: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存亡:指己存彼亡,自己還活著而德公已經(jīng)去世。

      三十秋:三十年。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是元和十年赴柳州途中經(jīng)長沙時作。柳宗元十三歲時曾隨其父到過長沙驛,并在驛前南樓與德公相見。三十年前詩人在童年時期曾在此得到長輩的關(guān)愛,而如今德公早已作古,人去樓空,不得復(fù)見。舊地重臨,不禁感慨系之,潸然淚下。

      賞析

      這是一首“感舊”之作。所感懷的對象為三十年前見到的'“德公”,德公已如海鶴仙逝。當(dāng)年一別,轉(zhuǎn)眼三十載了,生死存亡真是無常啊!觸發(fā)其感懷的媒介則是“長沙驛前南樓”。陳景云《柳集點勘》說:“長沙驛在潭州,此詩赴柳時作,年四十三。觀詩中‘三十秋’語,則驛前之別甫十余齡耳。蓋隨父在鄂時亦嘗渡湘而南。”據(jù)詩意,大約三十年前,宗元之父柳鎮(zhèn)任鄂岳沔都團練判官,宗元隨父曾在長沙驛前南樓與“德公”話別。“海鶴”自然是指德公,但稱德公為“海鶴”,卻自有其獨特的蘊涵。其具體所指,今日雖已不可確知,卻可從中領(lǐng)略到一種瀟灑、自由、無拘無束、來去自如的意味,并由此給全詩增添一種空靈的詩化的情調(diào)。

      通首抒情,藹然仁者之言。無一字不質(zhì)樸,無一語不出自肺庸。今昔之感,洋溢在字里行聞,字字句句扣緊感舊的題旨,一氣貫注,自然渾成。“存亡三十秋”,蘊藏著無限的傷感。既有世路的艱險,更有人生的坎坷,既有昔日的情愫,又有今朝的思慕。“數(shù)行淚”是哭德清公,也是哭自己的功業(yè)未就,謗責(zé)飛騰。著一“獨”字,而身世之寂寥。前路之渺茫,概可想見。詩人懷舊傷今,所以有諸多感慨。

      其實還有一層無常感他沒說出來:仕宦更是無常!一月奉命北歸,二月到京,三月又貶柳州,人生太難預(yù)料了!懷舊傷今,詩人禁不住流下數(shù)行清淚。這首詩與前《過衡山見新花開卻寄弟》詩相較而讀,一喜一悲,炎涼相繼,頗耐人尋味。

      別詩原文及賞析 篇8

      別諸弟三首庚子二月·其三

      從來一別又經(jīng)年,萬里長風(fēng)送客船。

      我有一言應(yīng)記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翻譯

      兄弟剛剛團聚又要分別,待到來年才能重逢相見;旅途千里迢迢不可畏,鼓風(fēng)帆輕舟破浪過險關(guān)。

      我萬語千言難以叮嚀,唯有一句應(yīng)牢記心間;人生道路不能由命運來主宰,進取奮發(fā)才能掌握主動權(quán)。

      賞析

      第三首的主旨在于贈別。它是在憶別、惜別之后,贈言相勉,所以情緒激昂,不甘命運,要抗?fàn)幾詮姟H绻f前面兩首側(cè)重于感情的話,那么這一首則理智多于感情,奮發(fā)多于沉悶。仿佛看到漫遠的長風(fēng),把在江波上闖蕩的客船送走,有志趣高遠之感和乘風(fēng)擊浪的氣魄,顯示出作者百折不回的毅力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進取精神,“從來一別又經(jīng)年,萬里長風(fēng)送客船”,總括別離,乘風(fēng)上路,由于這一別又要一年才能見面,便不能不有贈言相囑,所以便有“我有一言應(yīng)記取,文章得失不由天”的結(jié)句。全詩完整和諧,富予深意。這里的“萬里長風(fēng)”,不是隨便用的。沿江駛船固然要有長風(fēng)相助,但用了“萬里長風(fēng)”這四個字氣勢就很不凡,說明這所送的客船既不同于“凄雨孤舟”,也不同于“輕輕別棹”,雖有漫遠之感,整個調(diào)子,卻顯得開朗樂觀,壯闊有力,心情為之一振,精神也感奮。魯迅在“謀生無奈”的情況下,經(jīng)歷了這場重大的離別,因此自奮圖強之心,久蓄于胸。“從來一別”句敘離家之久,“萬里長風(fēng)”句述離家之遠,表現(xiàn)了無限感慨。之后,便奮然發(fā)出了“文章得失不由天”的勉勵之聲。這首詩,脈絡(luò)貫通得十分自然,鏗鏘有力,托住了三首組詩。它把濃重的離愁別緒,化作了積極的奮抗精神,較好地表現(xiàn)了主題。

      別詩原文及賞析 篇9

      別毛永嘉

      愿子厲風(fēng)規(guī),歸來振羽儀。

      嗟余今老病,此別空長離。

      白馬君來哭,黃泉我詎知。

      徒勞脫寶劍,空掛隴頭枝。

      翻譯

      期待你更加嚴飭風(fēng)范箴規(guī),他日回朝廷重振綱紀威儀。

      嘆息我這老病之身,此一別恐將永訣。

      到時候你騎著白馬來吊,我在黃泉下或難知曉。

      徒勞你解下腰間的寶劍,空掛在我墳?zāi)沟闹︻^。

      注釋

      毛永嘉:即毛喜(516—587),字伯武。為人方正不茍,直言敢諫,因得罪陳后主而放為永嘉內(nèi)史。

      厲:磨煉,砥礪。

      風(fēng)規(guī):節(jié)操、風(fēng)范。

      振:整肅。

      羽儀:本指儀仗中以羽毛為裝飾的旌旗之類,此指綱紀法度。

      長離:長久離別,即永別。

      隴頭:即壟頭,墳頭。末二句用季札掛劍故事。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是徐陵辭別好友永嘉內(nèi)史毛喜時所寫,大約作于開皇二年(582),徐陵辭官先歸,深感自己年老多病,恐這次分別將成永別,所以寫下這首詩。

      賞析

      這是作者別毛先歸的'留贈之作。

      全詩八句,分兩層。前四句寫生前,后四句寫死后。第一層,一、二兩句寫對毛喜的勉勵,希望他砥礪風(fēng)骨,恪守規(guī)范,為鄉(xiāng)梓樹立典型,為士林作出表率;三、四兩句寫自己的慨嘆,為自己老境頹唐,病魔困擾,今此一別。恐成永訣而感嘆。粗粗一看,這前后兩句似乎有些互不相關(guān)。實則后者正直承前者而來。其之所以要對毛喜講一番發(fā)自肺腑的臨別贈言,是由于自己老病侵尋,后會難期,這才語重心長,殷殷叮嚀,表示對老友的厚望。

      第二層寫死后。這只是作者的一種設(shè)想,這種設(shè)想是從第一層意思中引申出來的。詩人說,如果我在生前不對你提出要求,那么我死之后,即使你敦重友誼,像后漢范式駕著素車白馬趕來祭奠亡友張劭那樣來憑吊我,可是我已葬身地下,怎還能知道些什么。即使你也像春秋時季札那樣,沒有忘懷徐國國君心愛其劍的事,仍然在路經(jīng)徐國時將劍送去,可是徐君已經(jīng)死了,只是徒勞無益地把劍空掛在墓前的樹枝上罷了。

      全詩婉轉(zhuǎn)蘊藉的情思,蒼涼沉郁的格調(diào),激越回蕩的韻昧,讀來令人傷懷。詩中用典淺近易解,如羽儀、白馬、黃泉、掛劍等,或為世人所熟知,或為名作所習(xí)用,雖不注明出處,亦能聯(lián)系上下文,從字面上獲悉其用意所在。此種使事而不掉書袋、練句而不堆詞藻的寫法,確實值得稱道。詩僅用字四十,一筆寫下友誼的純篤、身世的凄涼。其中“白馬君來吊,黃泉我詎知”一聯(lián),系按流水格屬對,意貫思邈,可見功力之深、構(gòu)思之巧。

      別詩原文及賞析 篇10

      嘆水別白二十二

      水。至清,盡美。從一勺,至千里。利人利物,

      時行時止。道性凈皆然,交情淡如此。君游金谷堤上,

      我在石渠署里。兩心相憶似流波,潺湲日夜無窮已。

      翻譯

      水,極其清澈,極為漂亮。

      從一勺,到匯聚成河奔至千里。

      對人和物都有好處,一會急行一會緩止。

      注釋

      至清:過于清澈;極其清澈。

      盡美:極美;完美。

      賞析

      除詩歌與論說文外劉禹錫的辭賦創(chuàng)作在唐代辭賦史中,乃至整個辭賦史中也是重要的不可忽視的環(huán)節(jié),其存賦十一篇,與唐代各家所存辭賦數(shù)目相較,也不算少了。馬積高在其著作《賦史》中評價中唐時期的辭賦家,列柳宗元為首位,韓愈、劉禹錫并列其次,又將柳宗元之辭賦同屈原相提并論,即可見一斑。而實際上,劉禹錫本人也是對自己的文章水平頗有自信的,在其《子劉子自傳》中他說:“天與所長,不使施兮。”這里的“所長”指的即是自己的長于文詞,而在這“文詞”之中當(dāng)然也包括辭賦在內(nèi)。在劉禹錫的十一篇辭賦作品當(dāng)中以《秋聲賦》最受后人推崇。

      由于劉禹錫的辭賦多數(shù)創(chuàng)作于貶謫時期,因此逐臣之悲與懷才不遇便成了其辭賦創(chuàng)作的重要主題,騷怨情懷是其主要的情感寄托,同時儒家兼濟天下的思想也貫穿始終。此外,除了反映貶謫愁思的作品,其辭賦還有應(yīng)試科舉所作的律賦——《平權(quán)衡賦》,懷古傷今的《山陽城賦》,悼亡的《傷往賦》,描寫景物風(fēng)俗的《楚望賦》。作為唐代重要的文學(xué)家與哲學(xué)家,劉禹錫的詩歌成就較高,是唐詩研究的.重要領(lǐng)域,而詩文又為當(dāng)時的文學(xué)主流,故劉禹錫的辭賦創(chuàng)作必然要受到其詩歌創(chuàng)作影響的。例如劉禹錫詩歌的主題便影響著他辭賦的主題,許多在其詩歌中描繪的場景畫面、表達的情感內(nèi)容,同樣也出現(xiàn)在他的辭賦作品中,因此研究其詩文與辭賦的互動關(guān)系是其辭賦研究的有利環(huán)節(jié)。

      別詩原文及賞析 篇11

      微官易得罪,謫去濟川陰。

      執(zhí)政方持法,明君照此心。

      閭閻河潤上,井邑海云深。

      縱有歸來日,各愁年鬢侵。

      翻譯

      官職卑微最容易獲罪,我被貶謫到濟水之濱。

      執(zhí)政者正堅持以法辦事,圣明之君主原無貶斥之心。

      村落在黃河浸潤的岸邊,城鎮(zhèn)的上空海云濃深。

      縱然不會沒有還京的日子,只怕歲月早已染白了雙鬢。

      注釋

      微官:小官。

      濟川:濟水。

      陰:水南為陰。

      執(zhí)政:掌握國家大權(quán)的人。

      持法:執(zhí)法。

      明君:賢明的君主。

      照:一作“無”。

      閭閻:里巷內(nèi)外的門。后多借指里巷。

      河潤:指沿河濕潤之地;河流沿岸。

      井邑:城鎮(zhèn)。

      海云深:近海云氣濃重。

      歸來:指回到京城。

      各:一作“多”。

      年鬢:年齡與鬢發(fā)。

      賞析

      這首詩用曲折委婉的.筆法,表現(xiàn)了作者被貶謫的怨憤和歸期難測的愁情。

      首聯(lián)“微官易得罪,謫去濟川陰”二句點題,首句寫自己官職卑微,動輒得咎,言外之意,執(zhí)政者為所欲為,怨憤之情已溢于言表。當(dāng)時的執(zhí)政者是張說,他和太樂令劉貺的父親劉知幾有矛盾,王維是和劉貺同時遭貶的。

      頷聯(lián)“執(zhí)政方持法,明君照此心”,寫得怨而不怒,表面上為唐玄宗開脫,也說執(zhí)政者是執(zhí)法辦事,其實是托諷。鐘惺說:“持法二字周旋感慨,立言甚妙。”譚元春也說這兩句表現(xiàn)得“極忠厚,極不忠厚”,都認為是委婉地點出了唐玄宗是聽了張說之言,至有此行。

      頸聯(lián)“閭閻河潤上,井邑海云深”作跌宕之氣,由眼前的離別懸想濟州的風(fēng)土情況。

      尾聯(lián)“縱有歸來日,各愁年鬢侵”則又進一步表示自己負罪不輕,正當(dāng)年少,卻遠愁年鬢之改,邈無歸期,慨嘆轉(zhuǎn)深。

      全詩充分反映了王維對此次獲罪被貶的打擊心有余悸,然而又并非完全心灰意冷的心情。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當(dāng)作于唐玄宗開元九年(721年)。王維開元九年(721年)進士及第,授太樂丞一職,然入仕僅數(shù)月就因“黃獅子案”獲罪被貶濟州司倉參軍。王維入仕躊躇滿志,但僅數(shù)月就遭遇突如其來的打擊。這首詩是王維赴濟州前的留別之作。

      別詩原文及賞析 篇12

      將赴荊南寄別李劍州

      使君高義驅(qū)今古,寥落三年坐劍州。

      但見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廣未封侯。

      路經(jīng)滟滪雙蓬鬢,天入滄浪一釣舟。

      戎馬相逢更何日?春風(fēng)回首仲宣樓。

      翻譯

      你高風(fēng)義節(jié)縱貫古今,卻在寥落中困在劍州不得升遷。

      世人只知文翁能夠移風(fēng)易俗,卻往往忘記了李廣一生不得封侯。

      路經(jīng)滟灝灘時我一個人雙鬢蓬松地望著自己的小船在水上起起落落。

      這年月兵荒馬亂,我們什么時候才能再相逢呢?也許是春風(fēng)和煦的時節(jié)在仲宣樓中相見吧。

      注釋

      使君:指李劍州,當(dāng)時任劍州刺史,是位有才能而未被朝廷重用的地方官,名字不詳。

      文翁:西漢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人。

      俗:一作“蜀”。

      李廣:西漢名將。

      滟灝:即滟滪灘,在四川奉節(jié)縣東五公里瞿塘峽口,舊時是長江三峽的著名險灘。

      仲宣樓:漢末文學(xué)家王粲在荊州避難的地方。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李劍州當(dāng)時任劍州刺史,是位有才能而未被朝廷重用的地方官。前一年,杜甫到過那里,和他有交往。這年,杜甫準備離蜀東行,寫了這首詩寄給他。

      賞析

      律詩受到聲律和對仗的束縛,容易流于板滯平衍,萎弱拖沓,正如劉熙載所說:“聲諧語儷,往往易工而難化。”(《藝概·詩概》)而這首七律寫得縱橫捭闔,轉(zhuǎn)掉自如,句句提得起,處處打得通,而在拿擲飛騰之中,又能體現(xiàn)出精細的脈絡(luò)。

      詩的前半篇寫李劍州,熱情地歌頌了他“能化俗”的政績,為他的“未封侯”而鳴不平。詩從“高義”和“寥落”生發(fā)出這兩層意思,使讀者對他那沉淪州郡的坎坷遭遇,更深為惋惜。“文翁”和“李廣”,用的是兩個典故。文翁政績流傳蜀中,用以比擬李劍州任劍州刺史;未封侯的李廣,則和李劍州同姓。典故用得非常貼切,然而也僅僅貼切而已。可是在“文翁能化俗”的上面加上個“但見”,在“李廣未封侯”的上面加上個“焉知”,“但見”和“焉知”,一呼一應(yīng),一開一闔,運之以動蕩之筆,精神頓出,有如畫龍點晴,立即破壁飛去。不僅如此,在歷史上,李廣對他自己屢立戰(zhàn)功而未得封侯,是時刻耿耿于懷,終身為恨事的。這里卻推開來,說“焉知李廣未封侯”,這就改造了舊典,注入了新義,提高了詩的思想性。在這里,杜甫把七言歌行中縱橫揮斥的筆意,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融化于律體之中。在杜甫詩歌里像“但覺高歌有鬼神,焉知餓死填溝壑”(《醉時歌》)之類的句子,正是和這首詩有著一樣的波瀾。

      下半篇敘身世之感,離別之情,境界更大,感慨更深。詩人完全從空際著筆,寫的是意想中的詩人自己“將赴荊南”的情景。詩人“路經(jīng)滟滪”,見瞿塘風(fēng)濤之險惡,“天入滄浪”,見江漢煙波之浩渺。這是他赴荊南途中所經(jīng)之地。在這里,詩人并未訴說他的遲暮飄零之感,而是以“一釣舟”和“滄浪”,“雙蓬鬢”和“滟滪”相對照,構(gòu)成鮮明的形象,展示出一幅扁舟出峽圖。如果把這兩句詩比作詩中之畫,那么借用杜甫另外兩句詩,“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陽樓》)來說明畫意,是頗為確切的了。尾聯(lián)用“仲宣樓”點出詩人到了荊南以后的'情形。詩人清楚地意識到他所處的時代和命運,即使到了那里,也還是和當(dāng)年避難荊州的王粲一樣,仍然作客依人,托身無所。而在此時,詩人回望蜀中,懷念故人,想到兵戈阻隔,相見無期,那就會更加四顧蒼茫,百端交集了。

      全詩由李劍州寫到詩人自己,再由詩人自己的離別之情,一筆兜回到李劍州,脈絡(luò)貫通,而起結(jié)轉(zhuǎn)折,關(guān)合無痕。杜甫的這類詩,往往劈空而來,一起既挺拔而又沉重,有籠罩全篇的氣勢。寫到第四句,似乎詩人要說的話都已說完,可是到了五、六兩句,忽然又轉(zhuǎn)換一個新的意思,開出一個新的境界。然而它又不是一瀉無余,收束處,總是蕩漾縈回,和篇首遙相照映,顯得氣固神完,而情韻不減,耐人尋味。

      杜甫七律風(fēng)格的基本特征,是他能在全篇之中,營造出磅礴飛動的氣勢;而這磅礴飛動的氣勢,所以“工而能化”,“中律而不為律縛”,從這首詩就可以體現(xiàn)出來。

      別詩原文及賞析 篇13

      予告歸里,畫竹別濰縣紳士民

      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

      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fēng)江上作釣竿。

      翻譯

      我決定拋棄烏紗帽棄官而去,回家之時兩袖清風(fēng),一貧如洗。

      我畫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在(秋天)涼風(fēng)習(xí)習(xí)的江邊當(dāng)作漁竿。

      注釋

      烏紗:當(dāng)時做官為宦的代名詞囊橐:一種口袋。

      蕭蕭:空空的樣子。

      創(chuàng)作背景

      乾隆十八年,山東大旱,當(dāng)時做濰縣縣令的鄭板橋因為請求賑濟饑民的事,得罪了上司,這首詩是鄭板橋被罷官離開濰縣回鄉(xiāng)時,告別濰縣紳士民之作。

      賞析

      “予告歸里,畫竹別濰縣紳士民” ,寫的是鄭板橋決定拋棄烏紗帽棄官而去,歸里之時兩袖清風(fēng),一貧如洗。他畫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到清冷的江邊作為魚竿。乾隆十八年,山東大旱,當(dāng)時做濰縣縣令的鄭板橋因為請求賑濟饑民的事,得罪了上司,這首詩是鄭板橋被罷官離開濰縣回鄉(xiāng)時,告別濰縣紳士民之作。作者為人正直,只關(guān)心百姓疾苦,不愿逢迎吹捧上司,深為上司不滿,于是上司借故罷了他的.官。時年他已61歲,在濰縣擔(dān)任了7年縣令,照理說,至少也該發(fā)點小財了,然而他罷官之日,卻是囊橐蕭蕭兩袖寒,惟有一囊書畫,兩袖清風(fēng),實在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清官。這首詩在用詞上很有感情色彩。蕭蕭寒、清瘦、秋風(fēng)都從字面上傳遞出一種蕭索、冷落、凄冷之感,與作者的心情和處境和諧一致。

      這是一首贈別詩,然而卻很特別。

      別詩原文及賞析 篇14

      別岸扁舟三兩只。葭葦蕭蕭風(fēng)淅淅。沙汀宿雁破煙飛,溪橋殘月和霜白。漸漸分曙色。路遙山遠多行役。往來人,只輪雙槳,盡是利名客。

      一望鄉(xiāng)關(guān)煙水隔。轉(zhuǎn)覺歸心生羽翼。愁云恨雨兩牽縈,新春殘臘相催逼。歲華都瞬息。浪萍風(fēng)梗誠何益。歸去來,玉樓深處,有個人相憶。

      翻譯

      遠處的岸邊有小船三兩只,淅淅的風(fēng)吹著剛長出來的蘆葦蕭蕭做響。江心沙洲宿雁沖破曉煙飛去。殘月照在小橋上,小橋上的白霜顯得更白,天漸漸的亮了。遠遠的路上行人漸漸的多起來。往來的人,無論是坐車的還是乘船的,都是為了名和利。

      一眼望去故鄉(xiāng)關(guān)河相隔遙遠。突然有一種歸心似箭的感覺,恨不得生出雙翅飛回家。愁云恨雨象絲縷一樣牽縈著兩地。日月相催,新春浦過殘臘又到。年華轉(zhuǎn)眼就過去。像浮萍和斷梗一樣隨風(fēng)水飄蕩,有什么益處。還是回去吧。家中的玉樓里,有人在想我。

      注釋

      別岸:離岸而去。

      葭葦:蘆葦。

      蕭蕭:草木搖落之聲。

      淅淅:風(fēng)聲。

      沙汀:水中沙洲。

      破煙:穿破煙霧。

      行役:指因服役或公務(wù)而跋涉在外。后泛指行旅。

      只輪雙槳:意為坐車乘船。輪,代指馬車。槳,代指船只。

      利名客:熱衷仕宦、追求利祿的人。

      一望:一眼望去。

      鄉(xiāng)關(guān):家鄉(xiāng)。

      歸心:回家的念頭。

      愁云恨雨:指色彩慘淡,容易引起愁思的云雨。

      牽縈:糾纏;牽掛。

      殘臘:臘月的盡頭。

      歲華:年華。

      浪萍風(fēng)梗:浪中之浮萍,風(fēng)中之?dāng)喙!P稳菪稳萑似床欢ā?/p>

      歸去來:趕緊回去吧。

      玉樓:本指神仙所居之處,此處指妻子的居室。

      賞析

      詞的上片,詞人工致地以白描手法描繪旅途景色,創(chuàng)造一個特定的抒情環(huán)境。“別岸扁舟三兩只”四句以密集的意象,表現(xiàn)江鄉(xiāng)冬日晨景,所寫的景物都是主體真切地感受到的。遠處江岸停著三兩只小船,風(fēng)吹蘆葦發(fā)出細細的聲音;水中沙洲上昨夜棲落的大雁收到驚嚇,破霧而飛;天上一彎殘月和溪橋上的晨霜上下輝映,發(fā)出冷暗的白光……這四句寫出了肅殺、蒼涼之感。“沙汀”為南來過冬的雁群留宿佳處,宿雁之沖破曉煙飛去,當(dāng)是被早行之人驚起所致。“別岸”、“葭葦”、“沙汀”、“宿雁”,這些景物極為協(xié)調(diào),互相補襯,組成江南水鄉(xiāng)的畫面。“溪橋”與“別岸”相對,旅人江村陸路行走,遠望江岸,走過溪橋。“殘月”表示旅人很早即已上路,與“明月如霜”之以月色比霜之白者不同,“月和霜白”是月白霜亦白。殘月與晨霜并見,點出時節(jié)約是初冬下旬,與上文風(fēng)葦、宿雁同為應(yīng)時之景。三、四兩句十分工穩(wěn),確切地把握住了寒冬早行的景物特點。“漸漸分曙色”為寫景之總括,暗示拂曉前后的時間推移和旅人已經(jīng)過一段行程。這樣作一勾勒,將時間關(guān)系交代清楚,使詞意發(fā)展脈絡(luò)貫串。“路遙山遠多行役”為轉(zhuǎn)筆,由寫景轉(zhuǎn)寫旅人。由于曙色已分,東方發(fā)白,道路上人們漸漸多起來了。水陸往來盡是“利名客”,他們追名逐利,匆匆趕路,點明這一點是為后文作鋪墊。柳永失意江湖,正同這群趕路的人一道披星戴月而行。柳永的'羈旅行役之詞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關(guān)河津渡、城郭村落、農(nóng)女漁人、車馬船舶、商旅往來等等鄉(xiāng)野社會風(fēng)情畫面,展示了較為廣闊的社會生活背景,拓展了詞的表現(xiàn)范圍,在詞史上有開拓意義。

      從整個上片來看,詞人筆下之景全為蕭瑟凄涼之景,詞人筆下之人盡是追名逐利之人,這些已顯示出他對羈旅生涯的厭倦。詞作自然地轉(zhuǎn)入下片,抒發(fā)羈旅漂泊的哀傷和濃濃的思歸之情。

      過片“一望鄉(xiāng)關(guān)煙水隔”,承上片的寫景轉(zhuǎn)入主觀抒情,寫主人公因厭倦羈旅行役而思故鄉(xiāng)。詞人說“一望”,可即使想望,故鄉(xiāng)關(guān)河相隔遙遠,煙水迷茫,卻是根本無法望見的;既無法望見而又不能回去,受到思鄉(xiāng)愁緒的煎熬,反轉(zhuǎn)產(chǎn)生一種急迫的渴望心理,恨不能插上羽翼立刻飛回故鄉(xiāng)。對于這種迫切念頭的產(chǎn)生,詞人作了層層鋪敘,細致地揭示了內(nèi)心的活動。“愁云恨雨兩牽縈”喻兒女離情,象絲縷一樣牽縈兩地;“新春殘臘相催逼”是說明時序代謝,日月相催,新春甫過,殘臘又至,客旅日久,于歲月飛逝自易驚心,有年光逼人之感。“歲華都瞬息。浪萍風(fēng)梗誠何益”,“歲華”句延伸上文“新春”句意,流光轉(zhuǎn)瞬,與天涯浪跡聯(lián)系起來,更增深沉的感慨。“浪萍”和“風(fēng)梗”是飄泊不定的典型意象,以喻羈旅生活象浮萍和斷梗一樣隨水、風(fēng)飄蕩無定。柳永深感這種毫無結(jié)果的漫游確是徒勞無益,從現(xiàn)實艱難的境況來看還不如回鄉(xiāng)。于是逼出最后三句:“歸去來,玉樓深處,有個人相憶。”這是思鄉(xiāng)的主要原因,補足了“愁云恨雨”之意。家鄉(xiāng)的“玉樓深處,有個人相憶”,自然是設(shè)想妻子多年家苦苦相憶了。柳永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他離家后事實上再也沒有回到故鄉(xiāng),但思鄉(xiāng)之情卻往往異常強烈;他在京都的煙花巷陌與許多歌妓戀愛,但懷念妻子的深情卻時時自然地流露。

      從整首詞看,柳永對自己的羈旅人生有著清醒的認識,越來越意識到他浪跡四方,汲汲以求的東西到頭來不過是一場虛無,他卻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他是想抗?fàn)幍模凶约旱姆绞揭郧蟮慕饷摚蔷褪牵瑢⑸闹匦囊平鼝矍椤5鋵嵾@種抗?fàn)幨巧n白無力的,因為愛情本身就是脆弱的,更何況柳永一生隨處笙歌宴飲,愛情之花如同水中之浮萍,隨開隨去,留給他的總是苦澀的回憶。所以說,柳永的可悲之處不僅在于漂泊窮年、事業(yè)無成、情感無依,更在于他對人生之路的別無選擇。

      創(chuàng)作背景

      柳永成年后離開家鄉(xiāng)福建崇安縣,雖寓居京都汴梁,但生活一直比較動蕩。他對羈旅漂泊的苦況有著深切的體會乃至清醒的認識,為后人留下了許多羈旅行役詞。這首《歸朝歡》就是其中之一。

    【別詩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古意詩原文及賞析03-16

    就義詩原文及賞析02-27

    嬌女詩原文及賞析12-17

    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12-19

    恨別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別詩四首原文09-08

    琴詩原文翻譯及賞析03-16

    雜詩原文翻譯及賞析03-10

    《搗衣詩》原文賞析02-28

    内射国产内射夫妻免费频道| 久久精品免看国产| 免费国精产品自偷自偷免费看|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 色欲狠狠躁天天躁无码中文字幕| 一区二区电影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性色| 亚洲精品无码影在线观看|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乱码免费网站| 铜铜铜铜铜铜铜铜好大好深色水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