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岑參早期山水田園詩
岑參邊塞詩方面的成就在其早期寫景詩中就已初見端倪,故無論是析其詩歌創(chuàng)作還是識其本人,都不可忽略對其早期詩歌創(chuàng)作的探究。
岑參向來與高適一起被并稱為盛唐邊塞詩壇的“雙璧”。盡管其最終以邊塞詩而聞名,然其早期卻主要以山水田園詩為主,并已基本形成了一定的風格。岑參詩現(xiàn)存403首,邊塞詩僅有77首,而山水田園詩卻有80多首(還不包括邊塞詩中的20首左右以寫景為主的作品)。可見山水寫景詩在詩人全部創(chuàng)作中的地位并不亞于邊塞詩創(chuàng)作。可以說,山水寫景詩的創(chuàng)作幾乎貫穿了詩人的一生,不僅如此,其山水田園詩的有些特點在其后來的邊塞詩中還有所體現(xiàn)和發(fā)展,以致形成了其邊塞詩獨樹一幟的風格。故分析其早期詩歌,對于全面認識詩人及其作品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價值。
一 社會內(nèi)容
山水田園詩是詩人早期最喜歡也最擅長的一種詩歌題材,在數(shù)量上幾乎占了其早期詩歌創(chuàng)作總數(shù)的三分之二。縱觀這些作品,不難發(fā)現(xiàn)該類詩歌內(nèi)容上有一個由嵩陽時期的不涉塵世到長安時期、三次出塞的表現(xiàn)現(xiàn)實,社會意義日趨深刻的明顯轉(zhuǎn)變過程。
嵩陽時期,指的是詩人二十歲第一次“獻書闕下”、謀求仕進之前,居住在嵩山的一段時間。這段時期詩人作為一個涉世未深、無憂無慮的少年,對社會廖無關(guān)心,盡管嵩山多和尚寺廟、道士道觀、隱士草廬,然終究是與世隔絕。故嵩山的秀麗風景也就自然成了詩人此時所日夜關(guān)注的事物。因此作為該時期詩人詩歌創(chuàng)作的唯一題材――山水田園詩,內(nèi)容上也就相對單一、空乏了些,筆下的自然一片清醇,盡顯詩人之純真、未經(jīng)雕琢的心靈,如:
“先生近南郭,茅屋臨東川。桑葉隱村戶,蘆花映釣船。有時著書暇,盡日窗中眠。且喜閭井邊,灌田同一泉。”
――《尋鞏縣南李處士別居》
“結(jié)宇依青嶂,開軒對翠疇。樹交花雨色,溪合水重流。竹徑春來掃,蘭樽夜不收。逍遙自得意,鼓腹醉中游。”
――《南溪別業(yè)》
字里行間沒有任何的塵世擾攘、人生苦辛、爾虞我詐、追名逐利,有的只是一份樂在其中的閑適、自在與寧靜,在這平淡清新、明白如話的詩句中深透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讀來曉暢舒適、韻味雋永。雖說此時的詩句內(nèi)容上并無多少社會意義,然卻真實映射出了詩人當時那恬然自得、喜好山水、樂于隱居的心境,并通過對意象的恰當選取得以傳達自身的具體感受、閑適心境。如前詩中對于“桑葉”“蘆花”“釣船”“青嶂”“翠疇”等意象的捕捉,無一不是為締造詩歌幽逸情趣、展現(xiàn)詩人與塵世無染、樂在其中的心境服務(wù)的。
長安時期,隨著詩人“出入二郡,蹉跎十秋”求仕生活的開始,詩中描繪現(xiàn)實世界的內(nèi)容漸次增加,如:
“前日在南縣,與君上北樓。野曠不見山,白日落草頭。客舍梨花繁,深花隱鳴鳩。南鄰新酒熟,有女彈箜篌。醉后或狂歌,酒醒滿離憂。主人不相識,此地難淹留。吾廬終南下,堪與王孫游。何當肯相尋,澧上一孤舟。”
――《冀州客舍酒酣貽王綺寄題南樓》
這里,詩人除了寫景之外,有了對塵世中客舍隔壁人家的新酒以及對彈箜篌女子的關(guān)注,增加了生活的離憂等內(nèi)容。顯然這跟詩人的生活發(fā)生變化是不無關(guān)系的。此時的詩人已走出那依山傍水的草廬,開始真正、正式接觸到社會,尤其是在長安期間的兩次出游,更增長了詩人對現(xiàn)實社會的認識。個人的求仕生涯令他屢受別離、相思、奔波之苦,對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暖也頗有認識。詩人原本寧靜的心境起了漣漪,無憂不再。作品悠然自得的情境也隨之被悲涼憂愁所取代,社會內(nèi)容增加。
二 藝術(shù)價值
藝術(shù)上,受其少年時嵩山生活養(yǎng)成的善于捕捉事物具象特征的能力以及詩人對自然風光獨特感受能力的影響,岑參山水田園詩風格獨特,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造奇、主景、尚氣。
1 造奇,渾然天成
殷 評價岑詩“語奇體峻,意亦造奇”,杜甫稱“岑參兄北皆好奇”。究其成因,應(yīng)是其受《法華經(jīng)》影響較深之故,特別是經(jīng)中所用的種種比喻,能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那些喻意、新奇的表現(xiàn)手法對當時詩人的審美及創(chuàng)作心理產(chǎn)生了深深地震撼。觀岑參早期詩作,不難發(fā)現(xiàn)其用奇語、造奇意已有所體現(xiàn):
“昨夜云際宿,旦從西峰回。不見林中僧,微雨潭上來。諸峰皆青翠,秦嶺獨不開。石鼓有時鳴,秦王安在哉。東南云開處,突兀獼猴臺。崖口懸瀑流,半空白皚皚。噴壁四時雨,傍村終日雷。北瞻長安道,日夕生塵埃。若訪張仲蔚,衡門滿蒿萊。”
――《終南云際精舍尋法澄上人不遇,歸高冠東潭石》
“雷聲傍太白,雨在八九峰。東望白閣云,半入紫閣松。勝概紛滿目,衡門趣彌濃。幸有數(shù)畝田,得延二仲蹤。早聞達士語,偶與心相通。誤徇一微官,還山愧塵容。釣竿不復(fù)把,野碓無人舂。惆悵飛鳥盡,南 聞夜鐘。”
――《因假歸白閣西草堂》
詩人寫景喜攝取不尋常之奇觀,并能用奇語將一個奇特變幻之景刻畫得淋漓盡致、動感十足,不覺讓人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特別是“懸”“噴”“雷”“白”“紫”等詞的創(chuàng)新運用,令詩歌語言收到了奇色雙生的效果。
再如“澗花然暮雨,潭樹暖春云”(《高冠谷口招鄭鄂》),詩人從澗花的艷麗生發(fā)出燃燒的溫度感,使云雨潭樹都浸沐在春暖之中;“孤燈燃客夢,寒杵搗鄉(xiāng)愁”(《宿關(guān)西客舍寄東山嚴、許二山人》)則把鄉(xiāng)愁和客夢化作可搗、可燃之物……這些詩都可見出詩人匠心獨運的藝術(shù)構(gòu)思和其詩語求奇警、意亦造奇的特色。該特點在其邊塞詩中達到了極致,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詩人寫北方飛雪,卻用南國的春風和梨花作喻,這里不僅是因為梨花和雪顏色相同,而且梨花盛開時花團錦簇的景象恰能傳達出大雪紛飛的勢態(tài)。這一奇想把蕭索酷寒頓時轉(zhuǎn)化為絢麗爛漫。
2 主景,情景相生
岑詩無論是早期詩還是后來的邊塞詩,無不體現(xiàn)了其主景的特色。元代陳繹在《詩譜》中就曾明確指出高岑在邊塞詩上前者主理后者主景這一顯著區(qū)別。岑參早期一直生活在嵩山,這種親山林遠人事的生活使得詩人從感情上就與自然特別親近,目光也更多地投注于自然。在自然中激起藝術(shù)靈感,在詩作中賞玩自然美景,很好地表現(xiàn)了詩人的審美情趣和情感歸依。如:
“疲馬臥長坂,夕陽下通津。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蒼 霽涼雨,石路無飛塵。千念集暮節(jié),萬籟悲蕭辰。
昨夜鳴,蕙草色已陳。況在遠行客,自然多苦辛。”
――《暮秋山行》
這首詩寫暮秋山行的所見所感。詩的開頭就以“馬”、“長坂”寫山行,但并非寫山間行走,而是寫山間停歇。而且這種停歇又并非那種充滿雅致逸興的停歇,而是“疲臥”,以馬的疲于山行,襯托了人的倦于奔波。接著,又以渡口西沉的斜陽來烘托詩人的心境。詩的下面四句寫“暮秋”,是山行的環(huán)境。“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兩句先以風吹空林來表現(xiàn)林的“空”,又以仿佛有人而實則無人來襯托林的“空”,幽深靜寂的環(huán)境寫得十分生動。“蒼 霽涼雨,石路無飛塵”,正值秋日涼雨初霽,路上行塵不起。前兩句從左右,這兩句從上下將山間景色點染得更為幽靜空寂。這四句所寫的山色極其生動逼真,使人如臨其境,恰如殷 所說,“宜稱幽致”。以下由“千念”一轉(zhuǎn),寫所感。“悲”字則是全詩的感情基調(diào),此時正值歲暮時節(jié),而迎蕭瑟秋風,詩人百感交集。以“千念”統(tǒng)領(lǐng),說明詩人感觸很多,“暮節(jié)”是由頭。“萬籟”表明其聲響之多,然而這一切音響只能越發(fā)觸動詩人的悲愁心緒。客觀環(huán)境中的“萬籟”,反襯主觀心境中的“千念”。“ 昨夜鳴,蕙草色已陳”,在這里,詩人用屈原詩意,以 已鳴,芳草色陳,比喻盛時已過,年歲漸高,抱負難以施展,流露出對歲月,實際是對自身處境的深深憂慮。詩的最后兩句在上文的基礎(chǔ)上,又進一步說明自己的處境:歲月已晚,而自己仍在異鄉(xiāng)漂泊奔波。“遠行”二字呼應(yīng)題目“山行”,表現(xiàn)此行之遙遠艱辛,同時暗示出遠行奔波之毫無成就。詩人所疲于山行的原因,就在詩的這四句中說明了,而“苦辛”二字則為“暮秋山行”作了總的歸結(jié)。
全詩將暮秋景色與山行所感緊密結(jié)合,寓情于景、情景相生,突出了詩人“千念”之悲集于一身,“疲”于仕途奔波的心境。
宗白華先生說:
“藝術(shù)意境底創(chuàng)構(gòu),是使客觀景物作我主觀情思底象征。我人心中情思起伏,波瀾變化,儀態(tài)萬千,不是一個固定的物象輪廓能夠如量表出,只有大自然底全副生動的山川草木,云煙明晦,才足以表象我們胸襟里蓬勃無盡的靈感氣韻。”
藝術(shù)意境的最佳創(chuàng)構(gòu)是打通主客觀界限,進入“物我合一”境界,使自然客觀成為“人化的自然”,巧妙“移情”。
再如《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的“莫道東山遠,衡門在夢思”、《還東山洛上作》的“仲秋蕭條景……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等,都是借助客觀景物,以我觀物,來抒發(fā)詩人離別思鄉(xiāng)、仕途坎坷、焦慮郁悶的種種情懷的,真正做到了景為情設(shè)、情因景顯、情景互生、水乳交融的高度統(tǒng)一。
3 尚氣,動靜互襯
曹丕《典論?論文》曰:“文以氣為主。”對人體,氣是充實生命的;對藝術(shù)作品,氣則決定著其存在的價值。這里的“氣”當然含有對作品形象生命的概括,它是一種力,頗富動感。而自然恰恰又是有時清凈有時喧囂,既瞬變又永恒的。加之受《楞伽經(jīng)》影響,詩人于是在觀察自然、表現(xiàn)自然的方式上,也就特別注重生命內(nèi)在的動感,而不拘于事物的外在形貌。詩人總能以流變的、幻化的眼光看取萬事萬物,注重表現(xiàn)事物的飛動之勢、事物間的聯(lián)系變化。“即使是寫相對靜謐的山林,與其他田園詩人如孟浩然描寫的細膩、幽寂不同,岑詩寫得飛揚、空闊、流變。”如“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暮秋山行》)。
岑詩的寫景,平常中能看到神奇,靜謐中能見到奔涌,可見詩人非常善于刻畫動景,做到動靜的辯證統(tǒng)一。如:
“谷口來相訪,空齋不見君。澗花然暮雨,潭樹暖春云。門徑稀人跡,檐峰下鹿群。衣裳與枕席,山靄碧氛氳。”
――《高冠谷口招鄭鄂》
此詩寫作者訪友未遇、飽覽山色而歸的情景。首先展現(xiàn)朋友空齋在暮色氤氳中傳遞出一片清冷之氣,令人不免掃興失望。然而四周蕩漾的春光、雨中紅火絢麗的澗花、云霧蒸騰下?lián)u弋的潭樹……不僅給人暖暖的感覺,而且令人感受到他們的生機勃勃。盡管朋友遠隔紅塵,久居山野,少有訪客,然而幽靜的居所之境卻有檐峰下鹿群嬉戲朝夕相伴。不失為世外桃源、人間仙境,于是詩人自然設(shè)想友人蹤跡……詩中“然”字寫出了暮雨中的澗花開得很紅火,像烈火燃燒似的;“暖”字運用擬人,寫出了春云低垂,潭邊樹木好像都要為他們送去溫暖似的。二字不僅生動地描寫了鄭鄂居住地的環(huán)境優(yōu)美,而且借此詩人很好地抒發(fā)了自己對友人這種生活的羨慕之情。全詩詩人采用了以動襯靜,以靜顯動的手法,將動感極強的絲絲細雨、嬉戲鹿群與靜默的空齋、清冷的門徑、深邃的大山等靜景彼此對照,相互襯托,和諧統(tǒng)一了起來。
再有《終南云際精舍尋法澄上人不遇,歸高冠東潭石》中,微雨初起,石鼓時鳴,天上云開,瀑流噴壁,如雷轟鳴,山中的一切無不在“動”。詩人以其獨特的感受能力、審美能力賦靜景予流動的生命,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動感、立體感甚強的境界。
概而言之,岑參早期的山水田園詩可以說就是其邊塞詩的前奏,詩人早期山水田園詩所追求的正是他后來邊塞詩所取得的成就,也因此成為了其邊塞詩別具一格的原因。分析其早期山水田園詩,對于肯定詩人在寫景詩方面存在的藝術(shù)價值、全面客觀認識這位以邊塞詩著稱的詩歌大家本人及其作品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岑參早期山水田園詩】相關(guān)文章:
岑參的古詩01-26
岑參的簡介11-24
岑參經(jīng)典名詩10-31
岑參作品10-27
岑參的詩詞經(jīng)典10-16
岑參簡介09-01
岑參的讀音05-25
岑參的資料11-23
岑參生平10-18
岑參走馬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