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居易的長恨歌簡介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白居易《長恨歌》簡介
白居易的長恨歌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你知道這首古詩其中的意義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于白居易《長恨歌》簡介,歡迎閱讀!
白居易《長恨歌》簡介 1
《長恨歌》簡介
《長恨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最著名的長歌行之一 ,對后世詩歌文學創(chuàng)作都有深刻的影響。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稱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人,生于鄭州新鄭(今河南新鄭縣)。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唐憲宗元和元年(806),作者時任盩厔縣尉,與友人陳鴻、王質夫同游仙游寺,話及唐玄宗、楊貴妃事,有感而發(fā),陳鴻作《長恨歌傳》,白居易作《長恨歌》。傳世的《長恨歌》就這樣誕生了。
白居易認為情是詩歌的根本條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感的產(chǎn)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時政。因此,詩歌創(chuàng)作不能離開現(xiàn)實,必須取材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這些觀點充分反映在《長恨歌》的李楊愛情傳奇中。《長恨歌》的第一部分:由漢皇重色起筆,以李楊愛情為主線,寫一代君王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的起因。第二部分:描述由安史之亂引起的馬嵬事變,這是愛情悲劇的高潮。第三部分:唐玄宗失去楊貴妃后的痛苦感受,包括單身入蜀與孤守長安宮殿兩個情景。第四部分:在臨邛道士的幫助下,玄宗、貴妃重新團圓,這是神話傳奇般的結局。《長恨歌》的主題反映在詩句: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之中。這個主題充分反映了李楊二人悲劇的命運與永恒的愛情。
在《長恨歌》中,楊貴妃一出現(xiàn)就成為悲劇式的主人公,在封建社會的壓力之下,一朝選入君王側,她被迫入宮,她的命運不能由自已作主。白居易對貴妃寄予了極大的同情,成功地在開就塑造了女性的悲劇,還原了歷史的原形。白居易一反古代史學家們的女人禍水論的謬論,如陳鴻《長恨歌傳》就直白其寫作目的在于懲尤物,窒亂階,垂于將來也。而白居易卻不這樣持有偏見,他將唐玄宗的誤國與楊貴妃的得寵分開來談。李楊愛情在安史之亂的襯托下,引起讀者們的同情,楊貴妃的形象與得到讀者們的愛憐。《楊太真外傳》記述了馬嵬事變時,軍隊嘩變,殺死了宰相楊國忠,并包圍了驛院。唐玄宗驚慌失措,出門慰問士兵。士兵們不肯離去,要求殺死楊貴妃。唐玄宗不敢回去見楊貴妃,躲進驛站旁的小巷中,久久不肯進院。在眾大臣的`勸誘下,玄宗 撫妃子出于廳門,至馬道北墻口而別之,使力士賜死。妃泣涕嗚咽,語不勝情,乃曰:‘愿大家好住。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乞容禮佛。’帝曰:‘愿妃子善地受生。’力士遂以羅巾縊于佛堂前之梨樹下。馬嵬事變生生將愛情的一對分開了, 君王掩面救不得,李楊的愛情悲劇在此時達到了高潮。
李楊的愛情雖為一大悲劇,但仍有不少令人回味之處,如二人在歌舞升平時期的恩恩愛愛的細節(jié)就很令人感動。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十月,唐玄宗在華清宮召見楊玉環(huán),玉環(huán)國色天香,玄宗引為知已,正所謂一朝選在君王側。玄宗度玉環(huán)為太真,隨侍左右。天寶四載(公元745年),冊為貴妃,待如皇后,宮中呼為娘子,這即所謂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二人之愛已到了難舍難分的境界。《新唐書楊貴妃傳》也記載了李楊形影不離的愛情故事,妃以譴還铦第,比中仄,帝尚不御食,笞怒左右。高力士欲驗帝意,乃白以殿中供帳、司農(nóng)酒餼百馀車送妃所,帝即以御膳分賜。力士知帝旨,是夕,請召妃還,下鑰安興坊門馳入。妃見帝,伏地謝,帝釋然,撫尉良渥。明日,諸姨上食,樂作,帝驟賜左右不可貲,由是愈見寵。這些歷史記載正是《長恨歌》的所描述的李楊愛情的真實的寫照。李楊的愛情之所以如此持久,與他們都是梨園弟子的知音有關。唐玄宗通曉音律,善擊羯鼓,楊貴妃雅善歌舞,而且擅長演奏琵琶、擊磬。《長恨歌》中盛贊道:驪宮高處入青云,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長恨歌最動人的詩句是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長生殿亦名集靈臺,天寶元年(742年)修建,為天子祭祀天神之前齋戒沐浴的地方。關于七夕李楊游華清宮之事,據(jù)《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帝與貴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華清宮游宴。時宮女輩陳瓜花酒饌列于庭中,求恩于牽牛、織女星也。又各捉蜘蛛閉于小合中,至曉開視蛛網(wǎng)稀密,以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開元天寶遺事》又云: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shù)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嬪妃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候。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士民之家皆效之。這就是李楊在長生殿對天盟誓的歷史背景、社會生活背景,在七夕的美麗夜晚,民間與宮中乞巧,瓜果酒饌花朵擺滿了家家戶戶的庭院,人們要在院子里賞月整個晚上,女人們還要穿針引線,比賽技巧,祈求夫妻團圓合家幸福,唐玄宗與楊貴妃也按民間習俗,在月下祈求世世為夫妻,這樣的愛情祈求是很感人的。
《長恨歌》已傳頌了千余年,它所描寫的一代帝王唐玄宗與貴妃楊玉環(huán)那段凄美動人的愛情成為家喻戶曉的千古絕唱。在《長恨歌》的詩句中,無論是在李楊初次相見溫泉宮,還是在皇家宮殿中的恩恩愛愛,無論是在刀光劍影的馬嵬事變中,還是在玄宗的孤苦思念中,李楊的愛情都得到了升華,讓我們都看到了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愛情。
白居易《長恨歌》簡介 3
《長恨歌》是白居易詩作中膾炙人口的名。在這首長敘事詩里,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yōu)美的形象,敘事、寫景、抒情相結合的手法,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
一、詩歌內(nèi)容簡析
從“漢皇重色思傾國”到“盡日君王看不足”,主要描寫了李隆基與楊玉環(huán)的相識、享樂及玉環(huán)的貌美、得寵。
(一)兩人相識
作品中兩人是這樣相識的,“楊家有女初長成,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即楊玉環(huán)到了該出嫁的年齡,然后通過選秀,被李隆基看中。實則兩人是這樣認識的嗎?楊貴妃本是蜀州司戶楊玄琰的女兒,小名玉環(huán),自幼由叔叔養(yǎng)大。開元二十三年,被封為唐玄宗之子壽王李瑁的妃子,被唐玄宗看上后,先出家為道,號太真,至天寶四年納宮中,冊封為貴妃,受到玄宗的極度寵愛。李商隱的《龍池》詩:“龍池賜酒敞云屏,羯鼓聲高眾樂停。夜半宴歸宮漏永,薛王沉醉壽王醒”。 最后兩句寫夜半后,宴罷歸來,宮中的銅壺滴漏聲綿綿不絕,心中無事的薛王痛飲后早已睡去,而壽王卻徹夜難眠,一個“醒”字非常警策,可見其當時的痛苦情狀。所以作者所寫與史實是不符的,完全是出于政治的避諱。
(二)貴妃貌美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采用夸張、對比的寫作手法,集中描寫了貴妃之貌美。無論是白居易的描述,還是其他文人的描述,貴妃的貌美都是比較抽象的。李白的《清平調(diào)詞三首》,第一首從空間角度寫,以牡丹花比楊貴妃的美艷;第二首從時間角度寫,表現(xiàn)楊貴妃的受寵幸;第三首總承一、二兩首,把牡丹和楊貴妃與君王糅合,融為一體。但整體看,貴妃貌美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豐艷”之美,宋代人在《楊太真外傳》書中介紹,玉環(huán)與玄宗翻書,翻到《趙飛燕外傳》,說漢成帝給趙飛燕造了避風臺,玄宗說:“爾則任吹多少”;二是貴妃的皮膚特別白皙,作品中“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即是描寫語句。五代王仁裕撰《開元天寶遺事》記載:“貴妃每有汗出,細膩而多香,或試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紅也”。
(三)貴妃受寵
首先是自己受寵,“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其實,貴妃與皇帝也是常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磕磕絆絆的時候。史書記載貴妃與玄宗有兩次比較大的感情矛盾。第一次是天寶五載,貴妃因“妒悍不遜”,被玄宗趕回了娘家,后因高力士建議,玄宗接回,貴妃“伏地謝罪”,二人合好,從此“后宮莫得進矣”;第二次是天寶九年,因貴妃“復忤旨”,后來貴妃送給玄宗“一縷青絲”,從此玄宗對貴妃“寵待欲深”。其次是兄弟姐妹沾光。“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楊玉環(huán)兄弟姊妹全都因她得以分封,家庭顯赫,讓人羨慕。楊玉環(huán)冊封為貴妃后,玄宗又追封其父為太尉、齊國公,其叔為光祿卿,堂兄弟楊17官鴻臚卿,楊17為侍御史,楊釗賜名國忠,封魏國公,丞相;大姐封韓國夫人,三姐封虢國夫人,八姐封秦國夫人。
(四)奢靡享樂
“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夜專夜”,“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驪宮高處入青云,仙樂風飄處處聞”等句,反復渲染玄宗得貴妃以后,如何縱欲行樂,如何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即玄宗的迷色誤國。事實上,玄宗與貴妃在華清池沐浴之場景確實是比較奢華的,溫泉沐浴是有等級差別的,第一級別是御湯―九龍湯、蓮花湯,皇帝專用,第二級別是貴妃湯―海棠湯,楊貴妃專用,第三級別是太子湯,第四級別是公共溫泉。雖然,玄宗與貴妃過著歌舞升平的奢華生活,但二人在藝術創(chuàng)作方面卻是志同道合之人。據(jù)唐人著錄的《開天傳信記》記載,天寶年間,玄宗上朝聽政捂肚子,高力士問其原因,皇帝說昨晚夢見一曲子,沒來得及記下,笛子放在肚子處,剛才是一邊聽政,一邊按笛眼,把這首曲子記下來。玄宗還選樂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子弟”。貴妃則在舞蹈方面造詣極高,她將《霓裳羽衣曲》變?yōu)榱宋枨M行領舞。根據(jù)唐99李浚《松窗錄》的記載,當李白將《清平調(diào)詞三首》獻給皇帝的時候,貴妃則“持玻璃七寶盞,酌西涼州蒲桃酒,笑領歌,意甚厚”;而玄宗則“調(diào)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將換,則遲其聲以媚之”。
從“漁陽鼙鼓動地來”至“夜雨聞鈴腸斷聲”,敘述安史之亂爆發(fā)后,玄宗出逃,馬嵬縊妃事件,玄宗與貴妃在馬嵬驛生離死別的場面。“六軍不發(fā)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到馬嵬驛時,禁軍將士不滿情緒高漲,將領陳玄禮代表將士請誅楊貴妃,玄宗無法,只好賜楊貴妃死。“黃埃散漫風蕭索”,“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通過環(huán)境的描寫,寫出了玄宗在西南行軍的路上及在蜀地時痛苦的.心情。
自“天旋地轉回龍馭”至“魂魄不曾來入夢”,書寫李隆基對楊貴妃的思念。
詩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描述了楊貴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群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回宮以后“芙蓉如面柳如眉”的睹物思人及“西宮南苑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少”的觸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種種感觸。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使人覺得回腸蕩氣。另外,從“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語句中,一方面說明玄宗對貴妃的思念至極、度日如年,一方面也側面反映出玄宗晚年孤獨的生活。
自“臨邛道士鴻都客”至結尾,詩人采用的是浪漫主義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后來,在海上虛無縹緲的仙山上找到了楊貴妃。“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以行動寫人,寫出了貴妃內(nèi)心的焦急與迫切;“云鬢半偏新睡覺”,“風吹仙袂飄飄舉”,“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描寫見情,描寫楊貴妃的外在形態(tài),展示其內(nèi)心情感;最后當?shù)朗考磳㈦x開的時候,貴妃“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最后感覺還不能表達自己對玄宗的思念,又將“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的重重誓詞:“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一同寄去,敘事見情,把楊貴妃不念舊情,感恩報德,忠于愛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畫得淋漓盡致。詩歌的末尾,用“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結筆,點明題旨,回應開頭,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給讀者以聯(lián)想、回味的余地。
二、對李隆基、楊貴妃的歷史評價
(一)李隆基
縱觀歷史,由于李隆基晚年的荒淫、迷色,導致唐朝由盛轉衰,但對一個人物的評價要一分為二。首先,李隆基是一個有為的皇帝。他開創(chuàng)了“開元盛世”的繁榮局面,還克己復禮,重用賢相,虛心納諫,崇尚節(jié)儉,“焚后庭珠翠之玩,戒其奢也;禁女樂而出宮嬪,明其教也”。其次,李隆基的時代是一個富裕時代。杜甫《憶昔》:“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最后,李隆基時代還是一個向上的時代。《舊唐書17q玄宗本紀》記載,“于時垂髫之倪,皆知禮讓”。但到了天寶時期,尤其是晚年,除任相失誤,拒絕納諫外,自己也變得驕奢淫逸起來。元稹《上陽白發(fā)人》:“天寶年間花鳥使,撩花狎鳥含春思。滿懷墨敕求嬪御,走上高樓半酣醉。”加之唐代節(jié)度使制度,軍事重心外重內(nèi)輕,使得唐朝由盛轉衰。
(二)楊貴妃
楊貴妃不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她對政事不關心,也不干政,否定“紅顏禍水”說。她是一個悲劇人物。她自己沒有選擇幸福的權利,只不過是皇家王權的禮物和玩弄品,天生麗質不是自己的錯,然而卻是釀成悲劇的開端。本來與壽王李瑁是郎才女貌的一對,但卻被玄宗看上,再到后來的馬嵬縊死,都是自己無法改變的,真所謂“紅顏薄命”。正如晚唐詩人羅隱《帝幸蜀》詩評價:“馬嵬煙柳正依依,又見鑾輿幸蜀歸。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怨楊妃。”
總之,在這首長敘事詩里,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yōu)美的形象,敘事、寫景、抒情相結合,敘事有致,張弛自如;抒情深摯,纏綿細膩;語言優(yōu)美明麗,自然流暢。
【白居易《長恨歌》簡介】相關文章:
白居易的長恨歌簡介06-16
白居易長恨歌04-16
長恨歌 白居易04-08
長恨歌(白居易)04-13
白居易的 《長恨歌》04-19
長恨歌--(白居易)04-20
《長恨歌》(白居易)07-18
白居易 長恨歌03-27
白居易 長恨歌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