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歌語言的雅俗相通
杜甫詩歌在語言藝術方面有著杰出的成就,“俗”是杜詩的一大突出特點。
杜甫作為盛唐時期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集大成者,被后世譽為“詩圣”。他的詩歌就像時代的一面鏡子,呈現(xiàn)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程。杜甫的詩歌風格多樣,正如元稹所說:“上薄風雅,下該沈宋,言傍蘇、李,氣奪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風格的多樣性也就造就了杜甫詩歌在語言藝術方面的突出成果。
一、“雅”――“俗”
杜詩的語言經(jīng)過千錘百煉,用杜甫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喜歡佳句,十分注意詩句的錘煉,正是這種自覺地追求,使他在詩歌語言藝術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也是杜甫詩歌語言精確、凝練的最主要原因。
“俗語多人間氣,雅言多書卷氣。善為詩者總是能夠游刃于雅俗之間,其中的緣由關鍵在于一個詞語:靈活。在這里所說的“靈活”即是詞語轉化的契機。如果能很好地抓住并充分運用這個契機的話就能作詩或為文達到俗的靈活可以從人間煙氣中探尋到精神文化的最深處,雅的靈活就可以從陽春白雪似的精神文化中體驗中尋找到人間性情的境界。”[1]在現(xiàn)實生活和學習中,大多數(shù)人在品讀詩歌的時候,都存在著一種期待古雅悠久飽含濃厚文學底蘊作品的心理。但如果詩歌中偶爾插入些平常不為所注的俗語,就能給讀者的心理期待以突然“襲擊”,給讀者以新鮮感即雅中有俗,反而成鮮。杜甫善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他的詩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漢樂府的影響,詩中多使用俗語和古謠諺。而且,杜詩在藝術風格上具有開放性,理所當然他在用詞上也就避不開對民間俗語的開放和接納。中唐的元稹有詩為證“杜甫天材頗絕倫,每尋詩卷似情親。憐渠直道當時語,不著心源傍古人”。他所說的“當時語”就是語言的民間性和口頭化,而“傍古人”則是杜甫詩歌由俗入雅的精神探索。
二、“俗”之真實內涵
杜甫詩歌語言的一大特點就是“俗”。杜詩之俗主要來源于杜甫的生活經(jīng)歷。杜甫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漂泊窮困中度過的,因此他與下層人民有著密切的往來,他們的想法、言談舉止等杜甫都非常了解。因此,杜甫寫起關于下層人們生活的詩歌來,可以說是信手拈來,更具有形象性和真實感。而且,杜甫也受到了漢樂府的影響,他不僅學習漢樂府的思想內容,還模仿漢樂府的話語方式。這些都為杜甫詩歌之“俗”提供了可能。
杜詩之俗的“俗”并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低俗,而是雅俗共賞、雅俗相通之“俗”。張戒《歲寒堂詩話》卷上云:“世徒見子美詩多粗俗,不知粗俗語在詩句中最難,非粗俗,乃高古之極也”。而杜甫詩歌的流芳百世也向世人證明了杜詩之“俗”也有一定的審美價值,它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粗俗,而是雅俗相通。
三、“俗”之具體表現(xiàn)
杜甫詩歌之“俗”,主要體現(xiàn)在對俗語和古謠諺的使用上。
(一)俗語
宋人孫奕曰:“子美善以方言俚語化入詩句,詞人墨客口不絕談。”例如,“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客夜》);“江上被花惱不徹,無處告訴只癲狂”(《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一);“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兵車行》);“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新婚別》)……諸如此類的詩句還有很多,不勝枚舉。
另外,“無賴”一詞也被杜甫用得較為經(jīng)典。這個詞的本意是奸詐,強橫。這方面的意義在杜詩中有所涉及,比如《詠懷古跡五首》其一“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這里的無賴就是強橫無理,煩擾多事的意思。但是,它更多的被杜甫用于親友表達感情和描繪自然風光的場合里。例如,《寄從孫崇簡》“牧豎樵童亦無賴,莫令斬斷青云梯”、《聞斛斯六官未歸》“老罷休無賴,歸來省醉眠”等等。在這些詩句中,杜甫所要表達的就是在責怪處流露親昵之情。而在描繪自然風光的詩句中,《絕句漫興九首》其一“眼見客愁愁不醒,無賴春色到江亭”就給出了很好的說明。
實際上,以上所舉的例子只是旁枝末節(jié),杜甫使用俗語進行創(chuàng)作的詩歌還有很多,像《舟前小鵝兒》、《憶昔》、《兵車行.》、《三吏》、《三別》等等眾多的名篇。俗語,在與杜甫同輩的詩人筆下是極其少見的,而杜甫卻信手拈來,也更加生動地展現(xiàn)了下層人民的生存狀態(tài)與體驗。俗語,是一種極為生活化的`語言,它也使讀者在閱讀時產(chǎn)生一種由于過分熟悉而導致的陌生感,同時也激發(fā)讀者以一種嶄新的眼光去深入文本來體會詩中的意味。
(二)古謠諺
除了使用俗語之外,杜甫還非常善于在詩中使用古謠諺,特別是漢代歌謠。“以古謠諺――尤其是漢代歌謠入詩,無形中便賦予了杜詩一種古樸而親切的神韻,而且,也使之具有了深厚的社會歷史意識。” [2]
“兔絲附女蘿,引蔓故不長”(《新婚別》),“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前出塞九首》其六),“采葵莫傷根,傷根葵不生”(《示從孫濟》)……這些詩句都含有民謠的韻味。民謠的化用,使本來深奧的哲理淺顯化,更便于人們理解和接受,同時,也使情感的表達更為恰當妥帖,更為打動人心。
而杜甫的一首《大麥行》,也鮮明地展現(xiàn)了古謠諺入詩給杜詩帶來的深厚的社會歷史意識效應:
《大麥行》
大麥干枯小麥黃,婦女行泣夫走藏。
東至集壁西梁洋,問誰腰鐮胡與羌。
豈無蜀兵三千人,部領辛苦江山長。
安得如鳥有羽翅,托身白云還故鄉(xiāng)。
杜甫的這首《大麥行》在基調和立意上跟《樂府詩集》中所記載的漢桓帝時期的一首童謠頗為相似:
后漢桓帝初小麥童謠
小麥青青大麥枯,誰當獲者婦與姑。丈人何在西擊胡。
吏買馬,君具車,請為諸君鼓嚨胡。
唐代天寶年間爆發(fā)安史之亂,夷族趁亂入侵中原,大肆掠奪百姓財物,踐踏農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戰(zhàn)亂,使曾經(jīng)的興盛繁榮一夕之間淪為滿目蒼夷,給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使無數(shù)的百姓無家可歸。杜甫借助小麥童謠這種歌謠的形式,更有利于表達天下遭受苦難、處于水生火熱當中的百姓的心聲,更具有深刻的社會批判意識,也表現(xiàn)出了杜甫強烈的憂國憂民的情懷。
四、結語
“樂府寧拙勿巧,寧竦勿煉”,杜甫這種聳人耳目的“俗”語言,極大地沖刷了人們的的審美疲勞,帶給人們一種嶄新的期待視野,唯其務為俗,方為不俗,韻甚趣甚,大巧如拙。[3]俗的詩歌并不難寫,難的是要把俗的詩歌寫活,由俗入雅,俗中有雅,雅中有俗。而詩人杜甫卻確確實實地做到了這一點,他的詩歌大量使用俗語和古謠諺,非但沒有給人粗俗的感覺,反而給人以親切、俚趣盎然的意味。杜甫詩歌語言一個突出的特點的就是“俗”,但卻俗得靈活,俗得成雅,因此也就造就了杜甫詩歌語言雅俗相通的特色。
【杜甫詩歌語言的雅俗相通】相關文章:
杜甫詩歌風格是什么08-29
元稹詩歌的語言特色12-31
紀念杜甫現(xiàn)代詩歌07-18
走近杜甫現(xiàn)代詩歌07-18
大班語言詩歌說課稿08-30
大班語言:春風(詩歌)01-11
淺析杜甫詩歌的憂患意識的論文10-27
杜甫《望岳》原文及詩歌賞析06-03
大班語言詩歌夢教案09-25
大班語言活動詩歌教案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