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短詩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過許多經(jīng)典的古詩吧,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又稱古體詩或古風。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杜甫的短詩,歡迎閱讀與收藏。
《江畔獨步尋花》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賞析
第一句“黃四娘家花滿蹊”,點明尋花的地點。“蹊”是小路。“花滿蹊”是說繁花將小路都蓋住了,連成片了。次句“千朵萬朵壓枝低”。“千朵萬朵”形容數(shù)量之多。“壓枝低”中的“壓”和“低”兩個字用得十分貼切、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春花密密層層,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條都壓彎了。這句是上句“滿”字的具體化。第三句“留連戲蝶時時舞”。“留連”是形容蝴蝶飛來飛去舍不得離開的樣子。這句從側(cè)面寫出春花的鮮艷芬芳。其實詩人也被萬紫千紅的春花所吸引而留連忘返。第四句“自在嬌鶯恰恰啼”。“嬌”是形容鶯歌柔美圓潤。“恰恰啼”是說正當詩人前來賞花時,黃鶯也在鳴叫。只因為詩人內(nèi)心歡愉,所以想當然地認為黃鶯特意為自己歌唱。這與上句說彩蝶留連春花一樣,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詩人成功地運用了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這首小詩讀起來就更親切有味。
上元元年(760)杜甫卜居成都西郭草堂,在飽經(jīng)離亂之后,開始有了安身的處所,詩人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開的時節(jié),他獨自沿江畔散步,情隨景生,一連成詩七首。此為組詩之六。
第一句點明尋花的地點,是在“黃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詩,生活情趣較濃,頗有民歌味。次句“千朵萬朵”,是上句“滿”字的具體化。“壓枝低”,描繪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條都壓彎了,景色宛如歷歷在目。“壓”、“低”二字用得十分準確、生動。第三句寫花枝上彩蝶蹁躚,因戀花而“留連”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鮮妍。花可愛,蝶的舞姿亦可愛,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連”起來。但他也許并未停步,而是繼續(xù)前行,因為風光無限,美景尚多。“時時”,則不是偶爾一見,有這二字,就把春意鬧的情趣渲染出來。正在賞心悅目之際,恰巧傳來一串黃鶯動聽的歌聲,將沉醉花叢的詩人喚醒。這就是末句的意境。“嬌”字寫出鶯聲輕軟的特點。“自在”不僅是嬌鶯姿態(tài)的客觀寫照,也傳出它給人心理上的愉快輕松的感覺。詩在鶯歌“恰恰”聲中結(jié)束,饒有余韻。讀這首絕句,仿佛自己也走在千年前成都郊外那條通往“黃四娘家”的路上,和詩人一同享受那春光給予視聽的無窮美感。
這首詩寫的是賞景,這類題材,盛唐絕句中屢見不鮮。但象這首詩這樣刻畫十分細微,色彩異常秾麗的,則不多見。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門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尋李九莊》),“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王昌齡《春宮怨》),這些景都顯得“清麗”;而杜甫在“花滿蹊”后,再加“千朵萬朵”,更添蝶舞鶯歌,景色就秾麗了。這種寫法,可謂前無古人。
其次,盛唐人很講究詩句聲調(diào)的和諧。他們的絕句往往能被諸管弦,因而很講協(xié)律。杜甫的絕句不為歌唱而作,純屬誦詩,因而常常出現(xiàn)拗句。如這首詩“千朵萬朵壓枝低”句,按律第二字當平而用仄。但這種“拗”決不是對音律的任意破壞,“千朵萬朵”的復疊,便具有一種口語美。而“千朵”的“朵”與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雖同屬仄聲,但彼此有上、去聲之別,聲調(diào)上仍具有變化。詩人也并非不重視詩歌的音樂美。這表現(xiàn)在三、四兩句雙聲詞、象聲詞與疊字的運用。“留連”、“自在”均為雙聲詞,如貫珠相聯(lián),音調(diào)宛囀。“恰恰”為象聲詞,形容嬌鶯的叫聲,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聽覺形象。“時時”、“恰恰”為疊字,即使上下兩句形成對仗,又使語意更強,更生動,更能表達詩人迷戀在花、蝶之中,忽又被鶯聲喚醒的剎那間的快意。這兩句除卻“舞”、“鶯”二字,均為舌齒音,
這一連串舌齒音的運用造成一種喁喁自語的語感,惟妙惟肖地狀出看花人為美景陶醉、驚喜不已的感受。聲音的效用極有助于心情的表達。
在句法上,盛唐詩句多天然渾成,杜甫則與之異趣。比如“對結(jié)”(后聯(lián)駢偶)乃初唐絕句格調(diào),盛唐絕句已少見,因為這種結(jié)尾很難做到神完氣足。杜甫卻因難見巧,如這首詩后聯(lián)既對仗工穩(wěn),又饒有余韻,使人感到用得恰到好處:在賞心悅目之際,聽到鶯歌“恰恰”,不是更使人陶然神往么?此外,這兩句按習慣文法應(yīng)作:戲蝶留連時時舞,嬌鶯自在恰恰啼。把“留連”、“自在”提到句首。
《贈李白》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鑒賞
此詩表面看來,似乎杜甫在規(guī)勸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樣潛心于煉丹求仙,不要痛飲狂歌、虛度時日,何必飛揚跋扈、人前稱雄。實際上,杜詩有言外之意:李白藐視權(quán)貴,拂袖而去,淪落飄泊,雖盡日痛飲狂歌,然終不為統(tǒng)治者賞識;雖心雄萬夫,而難以稱雄,雖有濟世之才,然不能施展。杜甫在贊嘆之余,感慨萬千,扼腕之情,油然而生。然而同情、嘆息、憤疾毫無作用,他只得把自己的憤懣之情,訴之筆端,乃至于運用反詰的語氣,發(fā)出似在埋怨、實則不平的詢問。杜甫的同情是完全在李白這方面的。他的牢騷既是為李白而發(fā),也是為自己而發(fā)的。
此詩突現(xiàn)了一個狂字,顯示出一個傲字。傲骨嶙峋,狂蕩不羈,這就是杜甫對于李白的寫照。李白之狂,甚為杜甫所深知,故其描繪甚詳。李白是一個口出狂言、性格狂傲、寓傲于狂的人,杜甫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不見》《飲中八仙歌》等作品中都有形象生動的刻畫。在這首《贈李白》中,正突現(xiàn)出狂與傲的風采、骨力、氣度,顯示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的精神,這正是此詩的詩眼和精髓。它不僅同杜甫歌詠李白的其他詩篇是一脈相承的,而且也形象地揭示了李白的性格和氣質(zhì)特征。
這首七絕奇崛樸健,沉郁頓挫,抑揚有致,跌宕起伏。末句用反詰口吻,把全詩推向了最高潮。清初錢謙益在評注此詩時,獨注“飛揚跋扈”句,其余一概略而不論,可謂獨具慧眼,也表明它在全詩中的重要價值。這是從新的角度和側(cè)面頌揚了李白的.豪俠精神,并突出“飛揚跋扈”的飛動性。仇兆鰲注云:“飛揚,浮動之貌。跋扈,強梁之意。考《說文》:扈,尾也。跋扈,猶大魚之跳跋其尾也。”(《杜詩詳注》卷之一)此雖就字注字,就詞注詞,但在這首《贈李白》中,卻是用來象征李白豪放不羈的精神。
此詩言簡意賅,韻味無窮。為了強化全詩流轉(zhuǎn)的節(jié)奏、氣勢,則以“痛飲”對“狂歌”,“飛揚”對“跋扈”;且“痛飲狂歌”與“飛揚跋扈”,“空度日”與“為誰雄”又兩兩相對。這就形成了一個飛動的氛圍,進一步突現(xiàn)了李白的傲岸與狂放。
《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絕句賞析
描寫早春景象。四句詩描繪四幅圖景,分開來如四扇條屏,合在一起又組成一幅生動優(yōu)美的風景畫。首句寫草堂周圍新綠的柳枝上有成對黃鸝在歡唱,一派愉悅景象,呈現(xiàn)一片生機,有聲有色,構(gòu)成了新鮮而優(yōu)美的意境,具有喜慶的意味。次句寫藍天上的白鷺在自由飛翔。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青天”映襯下,色彩極其鮮明。兩句中一連用了“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顏色,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第三句寫憑窗遠眺西山雪嶺。嶺上積雪終年不化,所以積聚了“千秋雪”。“含”字表明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圖畫。末句再寫從門外可以見到停泊在江岸邊的船只。“萬里船”三字意味深長,因為多年戰(zhàn)亂,水陸交通為兵戈阻絕,船只不能暢行,而戰(zhàn)亂平定,交通恢復,才能看到來自東吳的船只。“萬里船”與“千秋雪”相對,一言空間之廣,一言時間之久。詩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胸次開闊。詩一開始表現(xiàn)出草堂的春色,詩人的情緒是陶然的,而隨著視線的游移、景物的轉(zhuǎn)換,江船的出現(xiàn),便觸動了他的鄉(xiāng)情。全詩對仗精工,著色鮮麗,動靜結(jié)合,聲形兼俱,四句詩宛然組成一幅咫尺萬里的壯闊山水畫卷。
《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賞析
此詩是杜甫絕句中最有情韻、最富含蘊的一篇,只有二十八字,卻包含著豐富的時代生活內(nèi)容,詩是感傷世態(tài)炎涼的。
詩的開首二句是追憶昔日與李龜年的接觸,寄寓詩人對開元初年鼎盛的眷懷;后兩句是對國事凋零,藝人顛沛流離的感慨。僅僅四句卻概括了整個開元時期的時代滄桑,人生巨變。語極平淡,內(nèi)涵卻無限豐滿。
李龜年是開元時期“特承顧遇”的著名歌唱家,常在貴族豪門歌唱。杜甫初逢李龜年,是在“開口詠鳳凰”的少年時期,正值所謂“開元全盛日”。當時王公貴族普遍愛好文藝,杜甫即因才華早著而受到岐王李隆范和中書監(jiān)崔滌的延接,得以在他們的府邸欣賞李龜年的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藝術(shù)家,既是特定時代的產(chǎn)物,也往往是特定時代的標志和象征。在杜甫心目中,李龜年正是和鼎盛的開元時代、也和他自己充滿浪漫情調(diào)的青少年時期的生活,緊緊聯(lián)結(jié)在一起的。幾十年之后,他們又在江南重逢。這時,遭受了八年動亂的唐王朝業(yè)已從繁榮昌盛的頂峰跌落下來,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輾轉(zhuǎn)漂泊到潭州,“疏布纏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極為凄涼;李龜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勝景,為人歌數(shù)闋,座中聞之,莫不掩泣罷酒”(《明皇雜錄》)。這種會見,自然很容易觸發(fā)杜甫胸中原本就郁積著的無限滄桑之感。“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詩人雖然是在追憶往昔與李龜年的接觸,流露的卻是對“開元全盛日”的深情懷念。這兩句下語似乎很輕,含蘊的感情卻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當事者心目中,這兩個文藝名流經(jīng)常雅集之處,是鼎盛的開元時期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它們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詩人對“全盛日”的美好回憶。當年詩人出入其間,接觸李龜年這樣的藝術(shù)明星,是“尋常”而不難“幾度”的,多年過后回想起來,簡直是不可企及的夢境了。這里所蘊含的天上人間之隔的感慨,讀者是要結(jié)合下兩句才能品味出來的。兩句詩在迭唱和詠嘆中,流露了詩人對開元全盛日的無限眷戀,猶如要拉長回味的時間。
夢一樣的回憶,畢竟改變不了眼前的現(xiàn)實。“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風景秀麗的江南,在承平時代,原是詩人們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詩人真正置身其間,所面對的竟是滿眼凋零的“落花時節(jié)”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藝人。“落花時節(jié)”,如同是即景書事,又如同是別有寓托,寄興在有意無意之間。這四個字,暗喻了世運的衰頹、社會的動亂和詩人的衰病漂泊,但詩人絲毫沒有在刻意設(shè)喻,這種寫法顯得特別渾成無跡。加上兩句當中“正是”和“又”這兩個虛詞一轉(zhuǎn)一跌,更在字里行間寓藏著無限感慨。江南好風景,恰恰成了亂離時世和沉淪身世的有力反襯。一位老歌唱家與一位老詩人在飄流顛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風光,點綴著兩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時代滄桑的一幅典型畫圖。它無情地證實“開元全盛日”已經(jīng)成為歷史陳跡,一場翻天覆地的大動亂,使杜甫和李龜年這些經(jīng)歷過盛世的人,淪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是很深的,但詩人寫到“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卻黯然而收,在無言中包孕著深沉的慨嘆,痛定思痛的悲哀。這樣“剛開頭卻又煞了尾”,連一句也不愿多說,顯得蘊藉之極。清代沈德潛評此詩:“含意未申,有案未斷。”詩人這種“未申”之意對于有著類似經(jīng)歷的當事者李龜年,是不難領(lǐng)會的;對于后世善于知人論世的讀者,也不難把握。像《長生殿·彈詞》中李龜年所唱的“當時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盡興亡夢幻,彈不盡悲傷感嘆,凄涼滿眼對江山”等等,盡管反復唱嘆,意思并不比杜詩更多,倒很像是劇作家從杜甫的詩中抽繹出來的一樣。
四句詩,從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聞”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聞”“逢”之間,聯(lián)結(jié)著四十年的滄桑巨變。世境離亂,年華盛衰,人情聚散,都濃縮在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盡管詩中沒有一筆正面涉及時世身世,但透過詩人的追憶感喟,卻表現(xiàn)出了給唐代社會物質(zhì)財富和文化繁榮帶來浩劫的那場大動亂的陰影,以及它給人們造成的巨大災(zāi)難和心靈創(chuàng)傷。正如同舊戲舞臺上不用布景,觀眾通過演員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極廣闊的空間背景和事件過程;又像小說里往往通過一個人的命運,反映一個時代一樣。這首詩的成功創(chuàng)作表明:在具有高度藝術(shù)概括力和豐富生活體驗的大詩人那里,絕句這樣短小的體裁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現(xiàn)如此豐富的內(nèi)容時,又能達到舉重若輕、渾然無跡的藝術(shù)境界。
《贈花卿》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
此曲只應(yīng)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賞析
這首絕句,字面上明白如話,但對它的主旨,歷來注家頗多異議。有人認為它只是贊美樂曲,并無弦外之音;有人則認為它表面上看是在贊美樂曲,實際上卻含諷刺,勸誡的意味。
說是語含諷刺,耐人尋味的是,作者并沒有對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語雙關(guān)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這儼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樂曲贊美詩。“錦城絲管日紛紛”,錦城,即成都;絲管,指弦樂器和管樂器;紛紛,本意是既多而亂的樣子,通常是用來形容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事物的,這里卻用來比狀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樂曲,這就從人的聽覺和視覺的通感上,化無形為有形,極其準確、形象地描繪出弦管那種輕悠、柔靡,雜錯而又和諧的音樂效果。“半入江風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樣的寫法:那悠揚動聽的樂曲,從花卿家的宴席上飛出,隨風蕩漾在錦江上,冉冉飄入藍天白云間。這兩句詩,使讀者真切地感受到了樂曲的那種“行云流水”般的美妙。兩個“半”字空靈活脫,給全詩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樂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嘆說:“此曲只應(yīng)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天上的仙樂,人間當然難得一聞,難得聞而竟聞,愈見其妙得出奇了。
全詩四句,前兩句對樂曲作具體形象的描繪,是實寫;后兩句以天上的仙樂相夸,是遐想。因?qū)嵍摚搶嵪嗌瑢非拿烂钯澴u到了極度。
然而這僅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長的。這可以從“天上”和“人間”兩詞看出端倪。“天上”,實際上指天子所居皇宮;“人間”,指皇宮之外。這是封建社會極常用的雙關(guān)語。說樂曲屬于“天上”,且加“只應(yīng)”一詞限定,既然是“只應(yīng)天上有”,那么,“人間”當然就不應(yīng)“得聞”。不應(yīng)“得聞”而竟然“得聞”,不僅“幾回聞”,而且“日紛紛”,于是,作者的諷刺之旨就從這種矛盾的對立中,既含蓄婉轉(zhuǎn)又確切有力地顯現(xiàn)出來了。
宋人張?zhí)煊X曾論詩文的諷刺說:“諷刺則不可怒張,怒張則筋骨露矣。”(《詩人玉屑》卷九引)杜甫這首詩柔中有剛,綿里藏針,寓諷于諛,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作得恰到好處。
《蕭八明府實處覓桃栽》
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為送浣花村。
河陽縣里雖無樹,濯錦江邊未滿園。
《從韋二明府續(xù)處覓綿竹》
華軒藹藹他年到,綿竹亭亭出縣高。
江上舍前無此物,幸分蒼柳拂波濤。
《憑何十一少府邕覓榿木栽》
草堂塹西無樹木,非子誰復見幽心。
飽聞榿木三年大,與致西邊十畝陰。
《詣徐卿覓果栽》
草堂少花今欲栽,不問綠李與黃梅。
石筍街中卻歸去,果園坊里為求來。
《憑韋少府班覓松樹子栽》
落落出群非櫸柳,青青不朽豈楊梅。
欲存老蓋千年意,為覓霜根數(shù)寸栽。
《又于韋處乞磁碗》
大邑燒磁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
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
《少年行》
馬上誰家白面郎,臨階下馬蹋人床。
不通姓字粗豪甚,指點銀瓶素酒嘗。
《惠義寺園送辛員外》
朱櫻此日垂朱實,郭外誰家負郭田。
萬里相逢貪握手,高才仰望足離筵。
《答楊梓州》
悶到楊公池水頭,坐逢楊子鎮(zhèn)東州。
卻向青溪不相見,回船應(yīng)載阿戎游。
《得房公池鵝》
房相西池鵝一群,眠沙泛浦白于云。
鳳凰池上應(yīng)回首,為報籠隨王右軍。
《武侯廟》
遺廟丹青古,空山草木長。
猶聞辭后主,不復臥南陽。
《八陣圖》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zhuǎn),遺恨失吞吳。
《規(guī)雁》
東來萬里客,亂定幾年歸。
腸斷江城雁,高高正北飛。
《貧交行》
翻手作云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shù)?
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
【杜甫的短詩】相關(guān)文章:
鄉(xiāng)愁短詩欣賞11-19
元旦短詩歌01-04
徐志摩的短詩歌賞析10-30
王勃的短詩整理10-28
歌頌祖國的短詩歌09-30
關(guān)于驚蟄的短詩句02-22
下雪的簡短詩句01-24
贊美春天的短詩歌03-23
贊美祖國的短詩歌01-08
元旦簡短詩句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