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郭沫若《杜鵑》原文及賞析
杜鵑,敝同鄉(xiāng)的魂,在文學上所占的地位,恐怕是任何鳥之所不能及。
我們一提起杜鵑來,便好像有說不盡的詩意在眼底纏綿。
它本身不用說已經是望帝①的化身,但它時而又幻形為薄命的佳人,時而又幻形為憂國的志士,聲是滿腹鄉(xiāng)思,血是遍山躑躅,可憐,哀惋,純潔,至誠……這在國民的感情中是成了愛的象征,這愛的象征是成了國民的感情。
而且,這感情還超越了“國民的”之范圍,東方諸國大抵是受了傳染的。例如日本,杜鵑在文學上所占的地位,便并不輸于本國。
然而,這實在是名實不符的一個最大的例證。
杜鵑是一種灰黑色的鳥,毛羽并不美,而它的性質尤其專橫而殘忍。
這鳥是不砌巢的,也不孵卵哺雛,在生殖季節(jié)只產卵于鶯巢中,讓鶯替它孵化哺育。鵑雛較鶯雛大,在將長成時甚且比鶯之親鳥尤大。鵑雛孵化后,每將鶯雛擠出巢外,聽其號寒啼饑而慘死,而自己則獨霸著鶯的哺育。鶯受鵑欺而不自知,劬勞著哺育著比自己還要大的鵑雛,真是一幅令人不平,令人可以流淚的情景。
想到這些實際上來,覺得杜鵑這鳥子大可以成為欺世盜名者的標本了。然而,杜鵑不能任其罪。杜鵑是與生俱來的杜鵑,它并不曾要求人把它認為佳人志士。
人的智慧究竟和鶯也相差不遠,全憑主觀的意象而不顧實際,有無數的人面杜鵑被哺育著,通乎去來今的三世。
1937年1月13日
編者注: ① 望帝,傳說中的蜀國國王,名杜宇,號望帝,退隱后化為杜鵑鳥。
郭沫若《杜鵑》賞析
這是一篇簡短優(yōu)美、立意新穎的散文。
立意就是觀點。觀點要新,因為新就是創(chuàng)造。新就是講別人沒有講過的話,講自己獨到的思想,所謂“言他人所未曾言”。做學問的人都知道,創(chuàng)新的觀點通常有兩條路徑:一是論題新,所謂“開辟處女地”、“填補空白”,即使你的研究不夠深入,但因為是別人沒有研究過的,你的結論便自然而然有了新意;二是做“翻案文章”,別人說東你說西,別人說是你說非,由于反差強烈,新意立見。郭沫若是詩人,也是學者。學問之道,可說是爛熟于心。
這篇散文即是循著“翻案”的思路而寫的。“翻案”的思路,今人謂之“逆向思維”,是創(chuàng)造之一法。不過這次“翻案”,不是負面翻正,而是正面翻負,即把正面價值的“愛的象征”的杜鵑鳥逆轉成負面價值的“專橫而殘忍”的形象(或隱喻)。文章先列舉杜鵑鳥在文學史上的種種正面形象:望帝的化身,薄命的佳人,憂國的志士,可憐、哀惋、純潔、至誠。它不僅灌注著國民的情感,而且走出國界,成為“東方情結”。接著筆鋒陡轉,出語驚人,指出杜鵑鳥“名實不符”,過去的名聲是出于對事實的誤解。其根據是動物行為學的知識,即杜鵑欺騙性地獨霸鶯巢,類似于中國成語中說的“鵲巢鳩占”。這個事實是動物學的發(fā)現。翻開《辭海》杜鵑條目,其中赫然寫著:“部分種類不自營巢,產卵于多種雀形目鳥類巢中,由巢主孵卵育雛。雛出殼后,推出巢主雛鳥而獨受哺育。”真是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杜鵑鳥的文學象征竟與它的動物習性如此不吻合,“打架”得厲害。
當然,文學象征是一回事,自然知識是另一回事,它們各有其價值,即人文價值與科學價值。科學講事實,文學則講虛擬。我們完全不必要去追究“龍的傳人”這句話或這個文學意象。龍本身是想像中的動物形象,所謂“九似之象”;“傳人”則是后代的意思,龍是華夏族的祖先出于遠古的圖騰意識。用科學的標準去衡量,全是“一派胡言”,但我們至今還在唱《龍的傳人》這首歌,還在用“龍”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郭沫若不是不懂得這個道理。他用科學的動物知識翻文學作品中杜鵑鳥形象的“案”,必定另有理由。這理由就是當時的時代背景與中日關系。
《杜鵑》這篇散文寫于1937年1月。這時,抗日戰(zhàn)爭尚未全面爆發(fā),但日本帝國主義卻已經侵占了我國的東三省,蠶食與染指華北地區(qū),其侵華野心已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翻開中日關系史,我們知道日本在唐代曾派遣使者到中國,把中華文化引入日本,作為學習、效仿的楷模。總之,中國文化在歷史上對日本民族是有“哺育”之“恩”的。但現實卻是日本帝國主義“恩將仇報”。因此,從中華民族的現實功利與安危出發(fā),郭沫若做了這篇“翻案”文章,隱喻日本侵略者是忘恩負義、“專橫而殘忍”的杜鵑鳥。
這篇文章的最后落腳點還在于我們自身。也就是把中華民族比作“鶯”批評“鶯”的不覺醒而自甘奴化,對“人面杜鵑”喪失警惕之心。讀來言簡意深,回味無窮。
【郭沫若《杜鵑》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原文賞析07-01
郭沫若《銀杏》原文04-13
郭沫若天狗原文08-02
郭沫若《天狗》原文閱讀05-28
郭沫若《芭蕉花》原文06-16
郭沫若《靜夜》原文閱讀07-05
郭沫若《駱駝》全文賞析05-17
郭沫若《鳳凰涅槃》賞析04-15
郭沫若《靜夜》詩歌賞析12-08
李白宣城見杜鵑花原文及賞析通用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