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望(曾伴浮云歸晚翠)原文賞析
《金陵晚望》是唐代詩人高蟾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人借對六朝古都金陵的感慨,抒發(fā)對晚唐現實的憂慮。但是很多人都不 理解這首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金陵晚望》曾伴浮云歸晚翠原文賞析,歡迎閱讀 。
金陵晚望曾伴浮云歸晚翠原文賞析
曾伴浮云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
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
古詩簡介
《金陵晚望》是唐代詩人高蟾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是一篇題畫之作。詩人借對六朝古都金陵的感慨,抒發(fā)對晚唐現實的憂慮。前二句在對浮云、晚翠等自然景象的描繪中,展示故都盛衰無常,隱含唐王朝正是國運陵夷之時。結尾兩句,追昔撫今,百端交集,預感到唐王朝危機四伏,卻無可挽回。詩人為此倍感苦惱,卻又無能為力,只能將這種潛在危機歸結為“一片傷心”,而這又是丹青妙手所無法表述出來的。詩婉轉沉著,感慨遙深。
翻譯/譯文
曾經陪伴著云朵等到傍晩來臨,也曾看到秋天的落日。
世間有無數擅長畫事的高手,卻沒有人能把我此刻愁苦的心境描繪出來。
注釋
①歸:全詩校:“一作悲。””晚翠:傍晚蒼翠的景色。
②猶:全詩校:“一作旋。”
③丹青手:指畫師。
④片:全詩校:“一作段。”
創(chuàng)作背景
唐代詩人素喜登高,這方面頗多佳作。論其風格,盛唐是宏闊雄放,中晚則冷瑟悲涼。高蟾此詩可說是晚唐登高詩的代表作之一。
文學賞析
開篇便是望中之景; “曾伴浮云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當是秋風凄厲、秋葉凋零、秋蟲哀鳴、秋水慘淡的交響。浮云歸于暮山,將是白日的結束,落日懸浮于秋聲,亦是一年的殘景。凄涼的日之暮、歲之暮的景象,沒能使詩人規(guī)避,反倒令他入迷。曾伴,猶陪,說明不是瞬間一瞥,不是短暫憑欄,更是癡癡地望著,一直追隨著浮云走向消失的軌跡,久久陪伴著為秋聲籠罩著的即將沉沒的落日。這些常人不愿看、不忍看、更不敢久看的衰圖殘景,詩人卻著魔般的沉浸其中,是反常的,也是耐人尋味的。
結合詩題標示的地點,聯系三、四句吐露的心境,便知詩人有著難以言說的傷心在。淺層次講是直面殘秋薄暮的感傷,這一中國文人的習慣心理在敏感而哀樂過人的詩人身上更為突出深層次講,是異質同構的徹悟觸動的哀痛。此地曾是南朝六代(東吳、東晉、宋、齊、梁、防)建都之地。當年金陵,佳麗所萃,而今唯有廢墟殘景;追昔撫今,宦官專權、藩鎮(zhèn)割據、戰(zhàn)亂不已的晚唐王朝,不也危機四伏、搖搖欲墜。詩人悟出。歷史上六個小朝廷昏庸無道的短命亡國。現實中晚唐王朝無可挽回地衰敗下去,不也和自然的浮云落日一樣。都是走向總崩潰的末日。這里確乎有異質同構的關系在。自然、歷史和社會的種種悲慨涌上心頭,籠罩天地,拂逆不去,濃得化不開,語言便顯得笨拙無用,只有眼前景象才能訴說和接納心中無限事了。但人與自然只能是心有靈犀的默契,不能表情達意的對話。再說,望中晚景可訴諸畫筆,人盡可識,而自己久久郁積于心的傷感何由表現。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這是痛苦的吶喊,也是寂寞的吶喊。因為無論延請多少畫師,都無法描繪出詩人難以排遣的傷心。“賴是丹青不能畫,畫成應遣一生愁",(宋司馬池《行色》),然而終究畫不成,詩人只能是“此恨綿綿無絕期”(白居易《長恨歌》)了。
秋天的傍晚,詩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頭遠望,只見浮云落日映照著這座古城,一種滄桑之感涌上心頭。這里所說的“一片傷心”,即是指這種情緒而言。浮云落日是有形之物,丹青能畫;而“一片傷心”,乃抽象感情,所以縱有丹青妙手,也難以描繪。黃叔燦《唐詩箋注》說:“‘畫不成’三字,是‘傷心’二字這神。”正因為畫不成,故見“傷心”之深;也正因為傷心如此,所以誰也難以傳神地畫出這種心聲。
結尾兩句,感慨深沉。高蟾預感到唐王朝危機四伏,無可挽回地走向崩潰的末日。他為此感到苦惱,而又無能為力。
高蟾《金陵晚望》韋莊《金陵圖》閱讀答案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
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
金陵圖
韋莊
誰謂傷心畫不成?畫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滿古城。
【注】高蟾、韋莊,均為晚唐詩人。
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金陵晚望》描寫秋天的傍晚,詩人登上金陵城頭遠望,只見浮云落日映照著這座古城,一種滄桑之感涌上心頭。
B.《金陵晚望》采用擬人、反襯的表現手法,生動形象地r寫出金陵古城的景象并抒發(fā)唐朝因衰敗而傷心之情。
C.《金陵圖》在否定了“傷心畫不成”的說法后,舉出一個例證“六朝金陵圖”,畫面上古木枯凋,寒云籠罩,一片凄清荒涼。
D.兩首詩都是懷古詠史詩,不僅創(chuàng)作背景相同,而且取材也相同;從創(chuàng)作時間上看,高詩應早于韋詩。
15.這兩首詩抒發(fā)了相同的思想感情,可高詩說“一片傷心畫不成”,韋詩卻說“誰謂傷心畫不成?”,各有何道理?請結合詩句分析。
答
14.B
15.高詩著眼于景,雖有“浮云”“落日”,然而,“一片傷心”是心中的痛,心中的情,是抽象的情感,縱有丹青妙手,也難以描繪,所以說“畫不成”。韋詩立足于“老木”“寒云”,用“老木”“寒云”來象征頹靡的時代,表現了深沉的歷史感慨和現實憂思,見“老木”“寒云”如見那顆枯萎的心,所以說能畫成。
析
【14題詳解】
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同時考查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各選項內容涉及了對詩歌的手法、形象、主題的鑒賞。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的題干要求選出“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然后要注意了解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逐句翻譯詩句,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
B項,“反襯”錯誤,所謂“反襯”指利用與主要形象相反、相異的'次要形象,從反面襯托主要形象,要求主要事物(本體)與陪襯事物(襯體)有相反的特點或不同的情況;從詩中所寫的景象來看,“曾伴浮云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浮云歸于暮山,將是白日的結束,落日懸浮于秋聲,亦是一年的殘景,這里凄涼的日之暮、歲之暮的景象屬于哀景,最后兩句流露的情感是“傷心”,屬于哀景哀情,這是正襯,也可以說是寓情于景。
故選B。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解答這類題目,首先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這兩首詩抒發(fā)了相同的思想感情,可高詩說‘一片傷心畫不成’,韋詩卻說‘誰謂傷心畫不成?’,各有何道理?”,然后分析這兩首詩歌共同的情感是什么,再結合具體的詩句分析“畫不成”和“畫得成”的原因。結合兩首詩歌中所寫景物的特點和詩中直接表達情感的“傷心”二字可知,這兩首詩歌抒發(fā)的都是哀情,都是傷心之情。再看《金陵晚望》,詩歌前兩句主要是寫景,在浮云、晚翠等自然景象的描繪中展示故都盛衰無常,后兩句流露情感,金陵曾是南朝六代建都之地,曾經佳麗所萃,而今唯有廢墟殘景,自然、歷史和社會的種種悲慨涌上心頭,拂逆不去,濃得化不開,只有眼前景象才能訴說和接納心中無限事了,但人與自然只能是心有靈犀的默契,不能表情達意的對話,望中晚景可訴諸畫筆,人盡可識,而自己久久郁積于心的傷感何由表現,無論延請多少畫師,都無法描繪出詩人難以排遣的傷心,所以詩人說“畫不成”。再看《金陵圖》,詩人先說“誰謂傷心畫不成”,然后以“老木寒云滿古城”來展現這令人傷心的畫面,畫面繪出許多老木寒云,繪出危城破堞,使人看到三百年后的金陵,并非什么郁郁蔥蔥的帝王之州,倒是使人產生傷感的古城,詩句中的“老木”和“寒云”也就具有了象征的意義,應是象征頹靡的時代,由此可見,這“傷心”完全可以畫成,所以詩人說“誰謂傷心畫不成”。
【金陵晚望(曾伴浮云歸晚翠)原文賞析】相關文章:
曾鞏《晚望》09-03
秋涼晚步原文賞析10-16
泗州東城晚望_秦觀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03
孟浩然晚泊潯陽望廬山原文翻譯及賞析05-06
孟浩然《晚泊潯陽望廬山》原文翻譯和賞析09-01
李白《金陵望漢江》原文譯文及賞析10-31
《水調歌頭·秋色漸將晚》原文及賞析10-15
水調歌頭·秋色漸將晚原文及賞析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