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的《答張十一》的解析
山凈江空水見沙, 哀猿啼處兩三家。
筼筜競長纖纖筍, 躑躅閑開艷艷花。
未報恩波知死所, 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詩罷看雙鬢, 斗覺霜毛一半加。
韓愈一生中兩次遭貶,《答張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貶到廣東陽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張十一名署,德宗貞元十九年(803)與韓愈同為監(jiān)察御史,一起被貶。張到郴州臨武令任上曾有詩贈韓愈,詩云:“九疑峰畔二江前,戀闕思鄉(xiāng)日抵年。白簡趨朝曾并命,蒼梧左宦一聯(lián)翩。鮫人遠泛漁舟火,鵩鳥閑飛露里天。渙汗幾時流率土,扁舟西下共歸田。”韓愈寫此詩作答。
詩的前半段寫景抒情。“山凈江空水見沙,哀猿啼處兩三家”,勾勒了陽山地區(qū)的全景。春山明凈,春江空闊,還傳達出一種人煙稀少的空寂。寥寥數(shù)筆,生動的摹寫了荒僻冷落的景象。這一聯(lián)如同一幅清晰鮮明的水墨畫。緊接著第二聯(lián)是兩組近景特寫,“筼筜競長纖纖筍,躑躅閑開艷艷花。”筼筜是一種粗大的竹子。躑躅即羊躑躅,開紅黃色的花,生在山谷間,二月花發(fā)時,耀眼如火,月余不歇。這一聯(lián),可以說是作者為這幅水墨畫又點綴了一些鮮艷、明快的色彩,為荒僻的野景增添了春天的生氣。上句的“競”字同下句的“閑”字,不但對仗工穩(wěn),而且傳神生動。“競”字把嫩筍爭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寫活了;“閑”字則把羊躑躅隨處開放、清閑自得的意態(tài)揭示了出來。這四句詩,寫了遠景,又寫了近景,層次分明。有淡墨涂抹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艷麗的綠竹和紅花,濃淡相宜,形象突出。再加上哀猿的啼叫,真可謂詩情畫意,交相輝映。
這首詩中的景物,是與作者此時的處境與心情緊密相連的。它體現(xiàn)了這樣兩個特點,一是靜,二是閑。靜從空曠少人煙而生,作者從繁華嘈雜、人事擾擾的京城一下子到了這荒遠冷僻的山區(qū),哀猿啼聲處處有,人間茅舍兩三家,這種靜與作者仕途的冷遇相互作用,使他倍感孤獨和凄涼。這種閑,由他的處境遭遇而來,這里的一切都顯得悠閑超脫,沒有羈絆,然而不免使人觸景生情。身雖居閑地,心卻一刻也沒能擺脫朝廷的束縛,常常被“未報恩波”所攪擾,不能得閑,故而格外感慨。作者雖然寫的是景,而實際上是在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隱情,正如王夫之《唐詩評選》所說:“寄悲正在比興處。”
詩的下半段敘事抒情,“未報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貫“報”與“知”,意謂皇帝的深恩我尚未報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熱的瘴氣中虛度余生而已。這兩句是全詩的關(guān)鍵,孕含著作者內(nèi)心深處許多矛盾著的隱微之情:有無辜被貶的憤怨與悲愁,又有對自己從此消沉下去的擔心;有自己被貶南荒回歸無望的嘆息,又有對未來建功立業(yè)的`憧憬。他雖然沒有直接說憂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卻比說出來更為深切。在這樣的處境里,還想到“未報恩波”,這體現(xiàn)著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有了這一聯(lián)的鋪墊,下一聯(lián)就容易理解。“吟君詩罷看雙鬢,斗覺霜毛一半加。”“斗”同“陡”,是頓時的意思。“斗覺”二字用得奇崛,把詩人的感情推向高潮。這一聯(lián)寫得曲折迂回,詩人沒有正面寫自己如何憂愁,卻說讀了張署來詩后鬢發(fā)頓時白了一半,似乎來詩是愁的原因,這就把全詩唯一正面表現(xiàn)愁怨的地方掩蓋住了。并且寫愁不說愁,只說霜毛陡加,至于何以至此,盡在不言之中。詩意婉轉(zhuǎn),韻味濃厚。
作者似乎盡量要把他那種激憤的感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但是又不自覺地在字里行間透露出來,使人感受到那股被壓抑著的感情的潛流,讀來為之感動,令人回味,形成了這首詩含蓄深沉的特點。
【韓愈的《答張十一》的解析】相關(guān)文章:
韓愈的《答張徹》07-26
韓愈《答張十一》詩歌閱讀及答案12-23
韓愈《答張十一功曹》唐詩原文及注釋10-31
韓愈《答張籍書》閱讀答案11-20
韓愈《答張籍書》閱讀及答案11-01
韓愈:調(diào)張籍詩歌解析03-13
《答張十一》唐詩原文及鑒賞11-07
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賞析12-25
李花贈張十一署韓愈唐詩賞析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