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oingaieng.cn-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中文字幕无码不卡免费视频 ,777精品久无码人妻蜜桃,国产一级A毛久久久久一级A看免费视频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

    時間:2022-12-15 10:00:27 湖心亭看雪 我要投稿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精選15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tǒng),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那么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精選15篇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自讀課文,疏通文句。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3、初步了解白描的寫作手法。

      【教學重點】

      1、雪后奇景的賞析。

      2、描寫手法──白描。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學程序】

      一、導入

      1、課前多媒體循環(huán)播放西湖雪景。

      2、導入語。

      冬季,最浪漫的無疑是下雪,最美麗的無疑是銀妝素裹的雪世界,讓我們隨張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紹湖心亭與作者

      1、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據(jù)說宋代整修西湖時,以湖泥堆成小島,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閣,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環(huán)水,花柳相映,綠水盈盈環(huán)抱,青山蒼蒼遙峙,水色山光一片,這是觀賞西湖風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賞景。

      2、張岱:學生齊讀注釋①,提示要注意的三個地方:

      ⑴課文選自《陶庵夢憶》,憶──這是一部回憶錄。寫于明王朝滅亡之后,表現(xiàn)了對故國往事的懷念。

      ⑵作者的家鄉(xiāng)是哪里?──山陰(即今天的浙江紹興)。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這說明作者身在他鄉(xiāng),客居異地。

      ⑶“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仕”?──不想給清廷做事。這說明他有深深的故國之思。

      教師補充:明亡后,張岱曾參加過抗清斗爭,后來消極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他的文章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總帶有淡淡的哀愁。

      三、整體把握課文

      1、聽課文錄音,注意生字與多音字的朗讀:

      崇禎(chóng zhēn)毳(cuì)衣霧凇(sōng)

      沆(hàng)碭(dàng)鋪氈(zhān)

      喃喃(nán)更(gēng)定更(gèng)有此人強(qiǎng)飲

      2、自讀課文質疑問難:

      疏通文句,可同桌間討論交流,然后圈畫出還不解的文句,進行質疑問難。(同學們對課文的字句還有不解的,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3、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知識存儲)

      ⑴一字多義:

      ①余拿一小舟:撐,劃;上下一白:全白。

      ②是日更定:是,這; 是金陵人:是,判斷動詞。

      ③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間計時單位;焉得更有此人:更,還。

      ⑵詞類活用:

      客此: 客,客居,名詞作動詞。

      4、齊讀課文,讀準字音。師評價學生誦讀情況。讀古文要正確流暢,還要有韻味。

      5、請一同學用現(xiàn)代漢語講述本文主要內容。

      四、品讀賞析

      1、提問:舟子是如何評價張岱的?(“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一個字概括呢?(“癡”)

      2、默讀課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讓你看出“相公癡”

      ⑴“是日更定”──說明時間之早。

      ⑵“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說明這是冬季最冷的時候,而且大雪連下了三日,天就更冷了,西湖上什么聲音都消失了,一片寂靜,沒什么好看的,按理說,應是躲在家里,圍著火爐取暖,作者偏偏此時去賞雪,可見他的“癡”。

      追問:“湖中人鳥聲俱絕”從哪種感覺來寫?(聽覺)“俱絕”寫出了怎樣的景象?(寫出了大雪后西湖空曠、肅殺、冷寂的景象,湖山封凍,人鳥瑟縮不敢外出,不敢作聲,連空氣仿佛也凍結了。突出大雪的威嚴。這不禁讓我們聯(lián)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視覺)二者雖寫法不同,但達到了同樣的藝術效果。)

      ⑶“獨往湖心亭看雪”──說明張岱是獨自一人挑在這么冷的天,這么冷的凌晨去湖心亭看雪的,可見他的“癡”,表現(xiàn)他不畏嚴寒的雅興和超凡脫俗的情趣。

      追問: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為什么說是“獨往”呢?(去湖心亭賞雪只他一個人,舟子只是送他去,并不上湖心亭)──他為什么不拉舟子一塊看呢?這樣也好有個伴,不會獨自一人。(他認為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會理解他來湖心亭看雪的心情,從文章最后一句中就可知道舟子的觀念。)這個“獨”字反映出他怎樣的個性特點?(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3、尋找“癡似相公者”。

      ⑴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脫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嗎?(有,湖心亭上比他早來的兩個金陵人懂。)

      ⑵作者是怎么介紹這兩個人的?一起找出來。

      ①老師發(fā)現(xiàn)一處很奇怪的地方,作者寫“問其姓氏”,可后面卻是“是金陵人,客此”,這答非所問呀,作者寫錯了,真是不高明。你怎么看待這個句子?(表面上看是答非所問;可實際上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處。包含了豐富的情感內容,“客此”,說明這兩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樣是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有同樣的情趣,有同樣的遭遇,“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不必記名字。而突出“金陵”這個籍貫,因為我們知道“金陵”,就是現(xiàn)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開國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長江下游的南京。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后,南京成為明朝的留都。作者強調“金陵人”“客”,他鄉(xiāng)遇知音,暗示這引起了他對故國的思念。)

      ②文中還有一句話也能表現(xiàn)他的故國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體現(xiàn)的?(“崇禎五年十二月”,紀年的方法多種,如年號紀年、干支紀年、公元紀年等,當時已是清朝,他偏偏選用明朝的年號來紀年,就說明他身在清朝卻還念念不忘明朝。)

      ⑶作者與兩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時的心情如何?

      ①驚喜、愉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這一驚嘆發(fā)之于二客,其實也是作者的心聲。作者不直接表述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悅、驚喜,反寫二客,足見作者構思之巧,韻味無窮。(亭中人因意外驚喜才“拉余同飲”強飲三大白)一個“強”字,傳達出作者的興致之高。本來不會喝酒,但因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連飲三大杯,雙方真有點相見恨晚的感覺,由此我們可以聯(lián)想“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悅之情了。

      ②惆悵、感傷。知己難覓,難求。為此古人曾發(fā)“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不經意之間,卻遇到了,但緊接著卻又是無奈的分別并且難有后會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悵!

      4、品美景:

      ⑴在“崇禎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時分,三人在湖心亭看雪,真是真正的“癡迷人”,那么,湖心亭的雪景值得他們的“癡”嗎?(值得)

      ⑵找出描寫雪景的語句,讀一讀。“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⑶討論:這段景物描寫雖只有兩句話,但寫得很美,意蘊也很深遠。請你結合朗讀體會,細細品味它的美,分別說說它們美在哪兒?

      前一句作者連用三個“與”,生動地寫出了天空、云層、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寫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闊大遼遠之勢,即著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變換角度,連用“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由大到小,由遠到近,不僅表現(xiàn)了視線的移動,景色的變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緩緩行進,展現(xiàn)了一個微妙而變幻的意境,給人一種似有若無,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師小結:透過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讓我們不難感受到作者那種人生天地間如“滄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獨、落寞之感慨,又有超凡脫俗的閑情雅致。(學生再朗讀體味)。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對話,敘事、寫景、抒情融于一爐。淡淡寫來,情致深長,洋溢著濃郁的詩意。

      ⑷“一白”“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這些語言生動形象、華麗優(yōu)美嗎?(不,相反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寥寥幾筆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這種寫作方法就稱之謂白描)

      補充白描概念。──白描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展示圖畫)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質樸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白描用于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tài),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于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于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tài)畢現(xiàn),生動形象。(誦讀“白描”的解釋。幫助學生理解。)

      ⑸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們可曾聽過蘇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兩句詩。 “白描”就是“淡妝”,有時“淡妝”比“濃抹”更見風韻。

      ⑹遷移訓練,判斷下列句子哪些才是“淡妝”(白描),并說說白描的作用。如:

      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 《天凈沙秋思》)──(白描)

      評述:作者運用白描手法對九個景物進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圖》。在這幅圖中,藤是枯的,樹是老的,鴉是黃昏中的,它們給人的情緒是蕭索暗淡的。此時再看到小橋流水人家,那種思鄉(xiāng)思家的情緒就很自然地從心底彌漫開來。抬頭望望遠處漫漫古道,聽聽耳邊呼嘯秋風,看看跨下長途跋涉的瘦馬,啥感覺?只能斷腸!僅28字就達到了一種千古絕唱的效果。這就是白描。

      ②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③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④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朱自清《背影》)──白描

      評述:朱自清僅用“攀”、“縮”、“微傾”這三個極凝練的動詞逼真形象地寫出父親攀爬月臺時的努力,真實地再現(xiàn)父親的背影,我們的眼前似乎就出現(xiàn)了那令人終生難忘的感人背影,父親攀爬月臺的背影將永遠定格在讀者心中。沒有一處過多的形容、修飾、陪襯之類的語言,只是白描,只是寫實,乍讀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訥,細細品味,卻情真意濃,蘊藏著一股深情。這就是白描的力量。

      ⑤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周密《觀潮》)

      五、鞏固與拓展

      1、背誦課文;

      2、比較本文與《江雪》一文的異同?(從寫法、表達感情兩方面)

      ──前者屬白描,西湖奇景與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屬烘托手法,景為人設;前者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超凡脫俗的感情,后者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

      3、運用白描手法,寫一段《校園的清晨》,可寫人,可繪景,可敘事。

      〖板書〗

      作者超凡脫俗清高孤傲(清高自賞)

      淡淡愁緒思戀故國

      白描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湖心亭看雪(張岱)

      教學時間:

      20xx年11月16日

      教學目標:

      1.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欣賞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脫俗的文人雅趣。

      2.知識和技能:了解作者有關情況,積累文言詞語,培養(yǎng)閱讀能力;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者感情,學習白描手法,理解課文敘事、寫景、抒情融于一體的寫作特點。

      3.過程和方法:反復朗讀以至成誦,整體感知課文,理解形象、生動、精美的語言特點,感受詩情畫意,學習白描手法。

      教學重點:

      朗朗背誦,積累文言詞語,學習白描的手法。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系。

      教學設想:

      1.課文常識:

      本文是張岱的代表作,寫于明王朝滅亡以后。對故國往事的懷戀都以淡淡的筆觸融入山水小品,看似不著痕跡,但作者的心態(tài)可從中窺知一二。

      2.教學思路:

      作為文言文教學,朗讀背誦和文言詞語的積累是重點,而背誦要在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和寫法特點等的基礎上才能達成。本文寫景的特點是使用白描手法,這是一種基本的寫作手法,要把它講清楚。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系。學生對張岱是陌生的,因此有必要對張岱的情況作簡要介紹,這樣學生才能理解文中淡淡的哀愁。而敘事與寫景的關系,讓學生明白西湖奇景與游人的雅趣相互映襯就可以了。

      文言詞語的積累,不單獨講,而將其放在學生閱讀和師生教學活動過程之中,學生已經理解了的,就不再講;學生沒理解的才作強調。

      至于對比閱讀,也是我們語文教學中常用的手法。本課與柳宗元《江雪》的對比閱讀,其主要目的也在于理解、學習本課白描的手法,同時也要區(qū)別張柳二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采用板塊式。由學生搜集描寫雪景的詩文句子導入,順便簡介作者,西湖雪景的畫面在課件中作為背景展示,不單獨展示,以節(jié)約教學時間,也不顯生硬。整體感知,先由學生齊讀(因為布置了預習,要求學生讀準字音),再播放課文的錄音,學生跟讀。學生對照注釋理解課文內容,再設計幾個小問題,讓學生理解課文交代的時間、地點、天氣狀況和作者賞雪的經過(包括對雪景的描寫和湖心亭奇遇)。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在理解課文整體內容的同時強調一些文言詞語,讓學生自然積累,而不單獨設計詞語積累一環(huán)節(jié)。問題研討部分主要是解決課文的難點,即作者的內心世界和文章寫景、敘事、抒情的關系。這一部分點到為止,不深入,不作過多研究。對比閱讀從寫法上和思想感情上作區(qū)別,這一層次較高,所以要求學生在預習時先行準備,希望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小結部分突出本文的學習重點,即白描寫法;并布置作業(yè),讓學生課外用此手法作寫景練習。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預習:

      1.搜集學過的或自己知道的關于描寫雪景的詩文句子。

      2.對照注釋并查閱工具書,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3.回顧小學已學的柳宗元《江雪》內容和含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指名學生談自己積累的描寫雪景的詩文名句。

      教師準備:如毛澤東《沁園春雪》的上片“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另如: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盧梅坡)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艷。(呂本中)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韓愈)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臺。(李白)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

      2.導入,并簡介作者張岱。

      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書以終。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在教材P.205,指名學生朗讀或齊讀。)

      教師補充:明亡后,張岱曾參加過抗清斗爭,后來消極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他的文章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總帶有淡淡的哀愁。

      二、整體感知

      1.學生齊讀文章。注意讀準字音和停頓。

      2.播放朗讀,學生聽讀,再跟讀。留意文章敘了什么事,寫了什么景。

      3.思考回答幾個問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告訴了我們什么?(點明時間、地點。)

      (2)“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從哪種感覺來寫?(從聽覺來寫。)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突出天氣的嚴寒;也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筆,突出游興強烈。)

      “俱”和“絕”各是什么意思?(“俱”指全、都;“絕”的意思是停止、消失。)

      (3)“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這么冷的天氣,才凌晨時分,作者獨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嗎?(孤懷雅興,孤高自賞。)

      “是”字怎樣理解?(是代詞,這。)

      (4)“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這幾句寫雪景,有什么特點?(寫西湖雪景,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

      齊讀第一段。

      (5)齊讀第二段。

      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已經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作者看到了什么?和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即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翻譯這段內容。)(看見有兩個人已鋪好氈子,相對而坐,一個童子正把酒爐里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在湖中怎么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閑情雅致的人呢!”拉著我一同飲酒。我痛飲了三大杯,然后同他們道別。我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作者和這些人相遇飲酒共話的情境,使我想起兩句詩:“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作者不善飲酒,卻“強飲三大白”,真可謂“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6)“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是尾聲,你怎樣理解這個“癡”字?(舟子說作者“癡”,又說還有像作者一樣“癡”的人,實際上是突出作者的“癡”。)

      “喃喃”一詞,你看出了什么?(形象生動地寫出了舟子自言自語、大惑不解的狀態(tài)。)

      4.學生齊讀全文。

      三、問題研討

      1.關于白描手法:

      讀描寫雪景的句子:“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作者寫西湖雪景,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這種手法就叫做白描。你能簡要分析文中白描手法嗎?(作者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幾筆,卻傳達出景物的形與神。)

      作者為什么要強調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么?(是要突出“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的壯觀景象。正是這種滿世界都白的奇觀,才使他覺得眼前的具體景物都變小了。)

      文章開頭說作者“獨往湖心亭看雪”,這里又說“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談談你的理解。(不矛盾。在作者看來,蕓蕓眾生不足為伍,一個“獨”字表現(xiàn)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2.文章寫景、敘事、抒情的關系:

      文章用白描手法寫要西湖雪景,敘述了湖心亭奇遇,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情?(作者是一個超凡脫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課文表達了他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

      四、對比閱讀

      1.朗讀課文及柳宗元的《江雪》。

      2.《江雪》也描寫雪景,也寫了人的活動,它和課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有什么異同?(先說同,再說異。)

      (相同之處是:都有大小的對比。本文用“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來突出“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的壯觀景象;《江雪》中千山萬徑是大景,獨釣漁翁是小景,通過強烈的對比,突出雪景的無邊無際,雄奇壯麗。相異之處是:描寫手法上,本文主要使用白描手法,而《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在表達的感情上,本文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而《江雪》表達的是作者柳宗元懷才不遇的孤獨感。)

      五、小結

      課文的白描手法,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國畫中的寫間山水,寥寥幾筆,卻能傳達出景物的開與神。在課外試著用白描手法寫一種景物,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來寫。

      另外,課外可搜集一些描寫西湖的古詩文,學習古人的描寫手法。

      板書設計:

      (略)

      課后小記:

      [附文]

      湖心亭看雪

      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3

      在《湖心亭看雪》時總想選擇一個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主問題作為綜合分析的突破點,引導理解文本。

      一般來說,文章的標題、開篇、篇末那些帶強烈感情的詞語,有一定深度的議論抒情的句子,與理解課文內容關系密切的語言點,往往是我們教學問題設置的突破點。

      思慮良久還是選擇了“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為教學的突破口,設置主問題:“相公癡”中“相公”指誰?何以見得其“癡”?于是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便走近了張岱,了解到張岱的“癡”行和眼中的“癡”景;“更有癡似相公者”中“癡似相公者”指誰?他們與張岱一樣嗎?帶著這個問題學生們再次走近,認識到張岱之“癡”是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閑情雅致,此時變“走近張岱”為“走進張岱”,張岱自有自己用癡情與曠達釀造的純美境界,普通人未能及也?!

      水到渠成,主問題設置卓見成效。

      其實,在日常教學中,在“突破點”尋尋覓覓中,在抓住“突破點”設置適度合理有效的主問題反復思量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提高了。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2.賞析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的寫作特色

      3.理解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tài)度。

      教學重點:深入理解寫景的特點;

      教學難點:把握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系。

      教學方法:1.以讀代析2.遷移延伸

      學生學法:1.分享交流2.自主合作3.探究性學習

      預習任務:

      1.疏通文意

      2.收集寫西湖的詩作、寫雪景的詩句

      3.搜集作者的資料

      教學設計:

      一、檢查預習

      1.請生交流收集的寫西湖的詩句

      2.“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四景中,雪為最盛。

      3.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書以終。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瑯嬛文集》《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白洋潮》等絕代文學名著。

      張岱: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發(fā)入山……因想余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偶拈一則,如游舊徑,如見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謂癡人前不得說夢矣。《陶庵夢憶自序》

      二、疏通文意

      質疑、討論、交流(詳見學案)

      三、課文賞析

      (一)通讀

      1.聽讀課文,初步感受情感氛圍

      2.自讀課文,用心體會課文意境

      3.思讀課文,找出敘事的句子,理清記敘要素

      4.理解關鍵句

      (1)崇禎五年十二月

      (2)獨往湖心亭看雪(文中開頭說“獨往湖心亭看雪”,后來又寫到“舟中人兩三粒”,況且文章末尾舟子還出現(xiàn)了,這是不是矛盾?“獨”字在這里是什么意思?聯(lián)系全文看,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生活態(tài)度?這種生活態(tài)度在《愛蓮說》中也有相似的語句,請寫出來。)

      (二)美讀

      1.找出文中描寫西湖雪景的語句,美美地讀一讀,并談一談如此讀的理由。

      2.關鍵詞句:

      “絕”

      “霧凇沆碭”

      “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

      3.講解寫景手法

      白描,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手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質樸的文字,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

      4.資料鏈接

      (三)品讀

      1.找出文中最能體現(xiàn)作者情思的語句,用心讀一讀,并談一談如此讀的理由。

      2.關鍵語句

      (1)“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舟人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四)小結

      本文敘事是線索,寫景是重點,抒情是靈魂。作者在文中做到了敘中有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

      四、延伸拓展

      1.張岱《自題小像》:“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忠臣耶怕痛,鋤頭耶怕

      重,著書二十年耶而僅堪覆甕。之人耶有用沒用?”

      1.說人品“癡”:你還知道哪些如作者張岱一樣的“癡”人?你有過這樣的“癡”舉嗎?

      閱讀下文,完成9~15題。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

      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杏花相次開發(fā),尤為奇觀。

      石簣數(shù)為余言:“傅金吾園中梅,張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觀之。”余時為桃花所戀,意不忍去湖上。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余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艷冶極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tài)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游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9.選出加點字意思相同的一組()

      10.翻譯句子。

      (1)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2)綠煙紅霧,彌漫二十余里。

      (3)月景尤不可言。

      11.文中描寫西湖春景、月景的句子分別是什么?

      12.本文最后一句話中的“此樂”是什么意思?“俗士”是什么人?作者為什么用這句話結尾?

      13.具體描寫“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14.從文中找出原句,概括這段文字的內容。

      15.用現(xiàn)代漢語描繪下列景色。

      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余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艷冶極矣。

      二、9.A

      10.(1)我當時被桃花之美迷戀,竟然不忍心離開湖上。

      (2)綠柳如煙,桃花似霧,一片濃艷,長達二十多里。

      (3)月光下的美景尤其不能用言語形容。

      11.春景:今歲春雪甚盛……尤為奇觀,由斷橋至蘇堤……艷冶極矣。月景:月景尤不可言……別是一種趣味。

      12.“此樂”指游湖賞景的樂趣。“俗士”暗指忙于功名利祿而沒有雅興的人。作者用這句話結尾,是為了抒寫自己游湖賞景的樂趣和體會,表達自己寄情山水,憤世嫉俗的感情。

      13.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chōnɡ)末下,始極其濃媚

      14.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

      附課文

      《湖心亭看雪》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挐(ráo)一小舟,擁毳(cuì)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sōng)沆碭(hàngdàng),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qiǎng)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gèng)有癡似相公者!”

      譯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下了好幾天的大雪,湖中游人全無,連鳥聲也都停止了。這一天初更以后,我劃著一只小船,穿著毛皮衣,帶著火爐,一個人去湖心亭欣賞雪景。冰花一片彌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見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長堤在雪中隱隱露出一道痕跡,湖心亭是白雪中的一點,我的船像一片飄在湖中的芥葉,船上的人像兩三粒小小的米粒罷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兩個人鋪著氈席,面對面坐在那兒,一個小書童燒著火爐,爐上的酒正在沸騰。(那兩個人)看見我,十分驚喜地說:“想不到湖中還會有這樣癡情賞雪的人!”便拉著我一同喝酒。我痛快地喝了三大杯告別。我問他們的姓名,(他們回答)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我到達自己船的時候,船夫喃喃自語地說:“不要說先生癡,還有像你一樣癡的人。”

      如焉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知識

      方面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誦課文。

      情感

      態(tài)度

      方面本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tài)度,但又流露出消極避世的意緒,應引導學生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能力

      方面1.揣摩文中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語言風格。

      2.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3.賞析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的寫作特色。

      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

      1、深入理解本文的寫景特點。

      2、熟讀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系。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本文文字較淺顯,注釋較詳細,學生自讀課文,把握文意不成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寫作特色和語言風格。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冬季中最溫暖的日子無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飄揚的雪花,凝聚了春霧夏雨秋露的情緒,播撒而來,從每一個點上摩挲著我們,感化著我們,讓我們享受熱烈、靜穆、自由。啊,下雪,真好!

      多媒體顯示“西湖雪景”

      讓我們步入張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多媒體顯示:

      張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蝶庵、天孫,明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著布衣優(yōu)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窮困以終。《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即寫于他明亡入山以后,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他文學創(chuàng)作以小品文見長。文筆清新生動,饒有情趣,風格獨特。

      張岱曾有《自題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忠臣耶怕痛,鋤頭耶怕重,著書二十年耶而僅堪覆甕。之人耶有用沒用?”覆甕,比喻著作毫無價值,只可以作蓋醬罐用,多用為謙詞。作者在自嘲中諷世罵時,顯示自己的卓然獨立。

      三、朗讀課文,對照注釋,疏通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或設置背景音樂,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把握字音及停頓。

      教師提示以下字音:

      更(ɡēnɡ)定毳(cuì)衣霧凇(sōnɡ)沆碭(hànɡdànɡ)一芥(jiè)

      2.學生讀課文,參照注釋,借用工具書,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疏通文句并質疑。

      (2)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質疑解難,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3)教師提示以下詞語,幫助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余拿一小船(撐、劃)

      客此(動詞,客居)

      (4)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試背課文。

      四、師生共同品讀文中描寫雪景的文字,學習白描手法,體味作者的語言風格

      1.多媒體顯示文中描寫雪景的文字: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選一位同學翻譯,學生明確:湖上彌漫著水氣凝成的冰花,天與云與山與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

      2.學生齊讀該段文字,想像畫面。教師可顯示課本中的配套插圖,幫助學生再現(xiàn)形象。

      3.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想像中的西湖雪景,體味白描手法的運用。

      教師提示:這段寫景文字運用了白描手法。什么是白描呢?

      多媒體顯示:

      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質樸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白描用于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tài),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于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于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tài)畢現(xiàn),生動形象。

      教師講解: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來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表現(xiàn)出悠遠脫俗的情味。

      4.師生共同回顧本單元的寫景段落,找出使用白描技法的文句。

      學生明確:《三峽》中“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直寫山“連”;“夏水襄陵,沿溯阻絕”直寫大水猛漲,江水汪洋。而其他大部分的文字,如《三峽》中三峽春冬秋景的描繪、《答謝中書書》對四季常景和一日變景的描繪、《記承天寺夜游》中對庭院月夜小景的描寫、《觀潮》中四幅畫面的描寫等都用的是渲染烘托的手法。

      5.多媒體顯示白描手法用于寫人的范例,要求學生學習運用這種方法。

      多媒體顯示:

      “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

      ——魯迅《故鄉(xiāng)》中的楊二嫂

      “他留著濃黑的胡須,目光明亮,滿頭是倔強得一簇簇直豎起來的頭發(fā)……”

      ——唐韜《瑣憶》中的魯迅先生

      選兩位同學運用白描的手法說說自己的同桌,其余同學評點。

      6.學生背誦西湖雪景的文字,總結作者的語言特色。

      學生明確:簡練自然質樸,不事雕琢。

      五、引導學生賞析本文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體的寫作特色

      1.學生齊背課文。

      2.提問:作為一篇游記,作者是怎樣處理寫景、敘事、抒情的關系的?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敘事是行文的線索。作者開頭用儉省的筆墨交代了看雪的時間、目的地、天氣狀況,中間交代了游蹤“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記敘了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敘事中處處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西湖經歷三天大雪后,人鳥聲俱絕,空闊的雪景使天地間呈現(xiàn)出一股肅殺、冷寂,作者偏偏此時去賞雪,可見他此時的心態(tài)及與眾不同的情趣。再如“獨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兩三粒”,看似矛盾,實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雖是敘事,但重在抒情,有獨自賞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驚喜,有分別的傷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悅。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點,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點,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觀雪的雅趣,顯得悠遠脫俗,卓然獨立。

      3.學生齊背課文。

      六、課堂練習

      提問: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不同之處。

      學生共同回憶《江雪》,背誦“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學生思考,交流。

      明確:在描寫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為人設。

      在表達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超凡脫俗的感情,《江雪》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感。

      七、課堂小結

      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運用嫻熟老練,渾然天成;寫景、敘事、抒情水乳交融,渾化無跡;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脫俗的情懷,頗讓我們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噓感嘆。如此精美絕倫、形神兼?zhèn)涞男∑肺模瑢W起來簡直是一種享受。但是不容忽視的一點就是對作者這種消極避世的意緒,還應該批判地對待。

      形成性評價試題:

      1.“看雪”的時間是(---五年十二月)地點是(余住-- )

      2.寫雪大的句子是(大雪---)寫冬雪寒冷威嚴的句子是(湖中--- )

      3.寫西湖雪景:(霧凇---,天與-與-與-,上下--,惟長堤--,湖心亭---,與余舟---,舟中人--而已。)

      4.來到亭上,看到了什么?(到--,有兩人-對坐,一童子-爐正-。)

      5.那人對我的態(tài)度是(見-,--曰:“湖中--有此人?”拉余--。 )

      6.我的態(tài)度是(余---飲三大-而別)

      7.舟子對作者的評價(“莫說相公--,更有--似相公者!”)

      八、布置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研討與練習第三題。

      板書設計湖心亭看雪張岱

      事:湖心亭看雪

      (入)景:雪后湖心亭奇景

      (含)情:雅趣,超凡脫俗,孤芳自賞

      言簡意豐

      課后記張岱的小品從來不愛講道理,他只是感受人生,描繪人生。在這篇游記中,作者的態(tài)度、舉止,也只是靜靜地觀賞、靜靜地體味。凡是情緒比較活躍的地方,都是從他人寫出。見知己而大喜的是“客”,喃喃言雪夜游湖之“癡”的.是“舟子”。他始終是淡然的,似乎深深有會于心而難以言說,亦令讀者有會于心而已。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匯,培養(yǎng)古文的閱讀理解能力。

      2.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敘事、寫景、抒情交融的寫作特色。

      3.體會人物語言的妙處,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背誦課文,理解文章運用白描來寫景的手法。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系。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

      (請學生先交流自己積累的有關雪景的詩詞)前幾天,我們隨酈道元游了“三峽”;跟蘇軾“夜游承天寺”;同周密一起“觀錢塘潮”,今天就讓我們和張岱到“人間天堂——西湖,去《湖心亭看雪》”。

      (多媒體顯示:背景西湖雪景。教師提示:現(xiàn)在讓我們走進張岱的世界。)

      多媒體顯示張岱相關資料:

      張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蝶庵、天孫,明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著布衣優(yōu)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窮困以終。《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即寫于他明亡入山以后,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他文學創(chuàng)作以小品文見長。文筆清新生動,饒有情趣,風格獨特。

      張岱曾有《自題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忠臣耶怕痛,鋤頭耶怕重,著書二十年耶而僅堪覆甕。之人耶有用沒用?”覆甕,比喻著作毫無價值,只可以作蓋醬罐用,多用為謙詞。作者在自嘲中諷世罵時,顯示自己的卓然獨立。

      明白:張岱乃異鄉(xiāng)之客;亡國之人。

      二、朗讀感知

      1.設置背景音樂,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把握字音及停頓。提示:

      更(gēng)定毳(cuì)衣霧凇(sōng)

      沆(hàng)碭(dàng)一芥(jiè)喃(nán)喃

      2.學生自由朗讀,揣摩領會朗讀技巧。

      3.學生個讀,要求讀得正確流暢,師生點評。

      4.學生分組讀,相互點評。

      5.學生分組展示,要求讀得抑揚舒緩,并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句,粗知大意。

      (1)學生自讀課文,疏通文句并質疑。

      關鍵詞如:俱絕、更定、獨往、強飲、癡……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朗讀課文,落實字詞,理解文意,當堂成誦。

      2、學習白描手法,了解這種寫作方法的基本特征。

      3、仔細品讀課文,體會語言的精妙,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本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tài)度,但又流露出消極避世的意緒,應引導學生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重點與難點】

      重點:

      1、賞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系。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家知道我國散文史上什么時候成績最引人注目嗎?

      先秦和唐宋時期,如先秦諸子和唐宋八大家。明清小品也占有一席之地。它如開放在深山石隙間的一叢幽蘭,雖無灼灼之艷,卻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風韻。

      二、學生介紹張岱及明清小品

      三、朗讀課文

      1、請同學結合書下注音自由朗讀課文,把語音讀準,語意讀順。

      2、聽錄音,學生學讀,盡力根據(jù)文章意境理解文意。

      3、自主研讀課文,理解文意,如有不懂,請教旁邊同學。還不能解決的,劃出來。

      4、集中問題,全班交流。

      可能的問題:

      1、癡:

      ⑴對張岱最確切的評價。他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⑵“癡”表現(xiàn)了美好的情趣,對生活的熱愛。

      ⑶“癡”在中國藝術中,常被用來指創(chuàng)作中最動人,最不可解,執(zhí)著而又專注,到了渾然忘我的那種情境。

      ⑷從文中看,你認為作者癡在哪里呢?從哪里可看出他的癡呢?

      “獨”:充分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

      “絕”傳出冰天雪地,萬籟無聲的森然寒意。

      “強飲”,本不能飲,但對此景,當此時,逢此人卻不可不飲。

      (配樂朗讀)

      2、霧淞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⑴只有(淡淡)的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⑵量詞替代:

      “艘”與“葉”,有輕讀、漂泊感。

      “痕”換成“橫”“樂”。

      寫景的文字,如果是一幅畫的話,是哪種畫?

      ⑶文字如此簡潔通透,寥寥幾筆,傳達出景物的形與神。這就是白描手法,如果是一幅畫,你認為是哪種畫?

      寫意山水畫。

      想象一下這幅畫,用幾個詞概括西湖雪景特征(我們用這個詞來形容一下雪景特征)空闊、靜寂、悠遠脫俗、空靈。

      ⑷作者為什么對這樣的雪景如此癡迷呢?(悠遠脫俗是這幅畫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質,這對人與自然在精神上達到統(tǒng)一和諧。)

      文人如此鐘情山水,是因為大自然的全幅生動的山川草木,云煙明晦,才足以表現(xiàn)我們胸襟里蓬勃無盡的靈感氣韻。

      (背誦這幾句)

      3、敘事:

      意外遇到兩個賞雪人而驚喜,隨之而來的分別不免傷感。情緒的一波三折都與“看雪”有關。是看雪行動的延伸,將人與景有機地結合。西湖的奇景是因西湖人的存在而彰顯了它的魅力,寫景與寫人相映成趣。

      張岱的文章寫景,同時也寫觀賞景物的人及其感受。

      4、背誦:寫景幾句。

      四、總結

      張岱的小品可謂名副其實的小品,它筆墨精練,風神綽約,洋溢著詩的意趣,頗似唐人絕句。今天我們只略飲一勺,略知其味。請大家回家選讀張岱的《不二齋》抄在綜合本上。

      《明清名家小品精華》 P585

      與柳宗元《江雪》比較

      〖板書〗

      景:空闊,靜寂,雅潔 和諧統(tǒng)一

      情:孤傲,不流世俗(脫俗)

      癡、痕、點、芥、粒 言簡意豐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了解作者及寫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的寫作特色。體會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嚴整而富于變化的語言。

      過程方法目標積累文言詞匯,培養(yǎng)古文的閱讀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掌握白描寫作的手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體會人物語言的妙處,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雪后奇景的賞析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學習敘事、寫景、抒情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質疑法、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學語文有一個好處,就是足不出戶,卻能坐觀天下美景。本單元所選的文章全是寫景的佳作。前段時間我們欣賞了三峽的水,錢塘江的潮,陶弘景筆下的人間天堂和蘇東坡筆下的月夜小景。今天我們就跟著明末清初的作家張岱,一起去欣賞湖心亭的雪。(板書:《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簡介

      請學生齊讀注釋①,提示要注意的三個地方:

      1.課文選自《陶庵夢憶》,憶——表明這是一部回憶錄。作者寫于明王朝滅亡之后,表現(xiàn)了對故國往事的懷念。

      2.作者的家鄉(xiāng)是哪里?——山陰(即今天的浙江紹興)。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這說明作者身在他鄉(xiāng),客居異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仕”?——不想給清廷做事。這說明他有深深的故國之思。

      三、檢查預習

      (一)朗讀課文

      1.指名朗讀。讀完后請學生指出讀錯得字音,老師將讀錯的字及字音寫到黑板上。

      2.再點人朗讀。這一次請同學指出字音和停頓上的錯誤。

      3.老師范讀。老師用慢速讀,力求學生聽清字音和節(jié)奏停頓。

      4.學生齊讀。要求讀音準確,節(jié)奏停頓清楚。

      (二)檢查預習

      1.請學生解釋文中的一詞多義字:是、更、一、白。(板書)

      2.請學生解釋詞性活用字“客”,通假字“拿”,文眼詞“癡”。(板書)

      3.請學生解釋:毳衣、霧凇、沆碭、焉得、強飲。(板書)

      4.質疑:同學們對課文的字句還有沒有不理解的,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三)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齊讀課文。

      四、整體感知

      (一)請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一下課文寫了什么事情。

      ——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二)敘事是本文的線索,請在文中找出記敘的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明確:(展示板書)

      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時分。

      地點——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兩個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三)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五、品讀賞析

      (一)看雪的時間——更定時分。冬天的夜晚,是一天中最冷也是最靜的時候。這個時候,別人都在干嘛?作者為什么偏偏選擇這個時間去賞雪?這說明了他怎樣的志趣?

      ——反映他擁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二)人物——作者是一個人去賞雪的嗎?(不是)你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為什么又說是“獨往湖心亭看雪”呢?(他為什么不把舟子拉上一塊看呢?——他認為舟子看不懂。)這個“獨”字反映出他怎樣的個性特點?(——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脫世俗的情趣,那有人能懂嗎?——有,湖心亭對坐飲酒觀雪的兩個金陵人能懂。

      作者是怎么介紹這兩個人的?(“是金陵人,客此。”)

      作者為什么不把這兩人的名字寫出來,而只寫出他們“是金陵人,客此”?作者這樣寫的用意?

      “客此”,說明這兩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樣是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有同樣的情趣,有同樣的遭際,“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金陵人”,金陵,就是現(xiàn)在的南京。知道明朝開國時定都哪里嗎?(明朝開國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長江下游的南京。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后,南京成為明朝的留都。)作者點出“金陵人”,暗示引起了他對故國的思念。

      文中還有一句話也能表現(xiàn)他的故國之思,找一找是哪句?

      ——崇禎五年十二月。說明他身在清朝還念念不忘明朝時候的事情。

      (三)事件——看雪。作者更定時分跑到西湖來賞雪。作者看到了怎么樣的雪景?找出描寫雪景的句子。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1.誦讀。

      2.翻譯。

      3.雪后奇景的賞析(討論:這段景物描寫的特點?)

      ①分析寫景的順序。共兩句話,第一句是對什么進行描寫?第二句又是對什么進行描寫?(這是從整體到局部地描寫。)

      在整體描寫部分,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順序。

      在局部描寫部分,采用了由大到小,由遠到近的順序。

      ②采用的修辭——夸張,排比,比喻。

      ③分析寫景的方法。哪些詞語既生動傳神,又抓住了景物特征?從中你體會到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一白”“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孤獨落寞之感。)

      ④思考:作者還采用了怎樣的寫作方法來寫景?看誰預習得最仔細。

      明確:白描。什么是白描?白描手法有什么作用?

      白描——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這種寫法就是白描。(見習題一2)白描手法能通過寥寥數(shù)筆,勾勒景物的外部輪廓,使人有一個整體印象。文字樸素,筆墨簡省。

      四)品讀課文,讀出湖心亭雪景之美、作者的情趣之雅。

      六、歸納小結

      (一)提問:通過學習課文,你認為張岱是個什么樣的人?用這樣的句式來表達:好一個的張岱!

      (學生自由表達:好一個遺世獨立的張岱!好一個清高孤傲的張岱!好一個不忘故國的張岱!……)

      (二)提問:你認為課文中哪個詞最能生動傳神地體現(xiàn)張岱的性格特點?(癡)文人墨客對景物的“癡”,怎樣理解才對?(“癡”是喜愛、酷愛的意思。)

      (三)讓我們一起朗讀課文,在瑯瑯的讀書聲中,再次體味作者的雅趣。

      七、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使用白描手法,寫一景物,200字左右。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誦讀、美讀,領會湖山空靈之意,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與反思。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寫景之筆。

      3、說人、話情,見識人物閑雅之趣。

      [教學重點]:誦讀、美讀,疏通文意,體驗西湖夜雪的空靈境界。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寫作特色和語言風格。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與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境:

      由西湖湖心島的乾隆題字碑——風月無邊設疑導入,請學生欣賞杭州西湖風光四季代表景觀圖片---春:蘇堤春曉 夏:曲院風荷 秋:平湖秋月 冬:斷橋殘雪

      學生吟誦關于西湖的詩句,

      師配樂朗誦:是啊,同學們,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溫柔纏綿。可是——如果詩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么樣子的呢?

      讓我們步入張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近作者、了解湖心亭

      多媒體摘要顯示: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學家。出身仕宦世家,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清兵南下滅亡了明朝,他入山隱居、著書,作品中時時流露出明亡之后懷舊的傷感情緒。教師補充介紹其著作。

      多媒體摘要顯示湖心亭介紹: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據(jù)說是宋代整修西湖時,以湖泥堆成小山,成為一島,是西湖三島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閣,叫湖心亭。這是觀賞西湖風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賞景。

      三、反復誦讀 整體感知

      1、聽:教師播放朗讀錄音學生小聲跟讀,把握字音及停頓,師提醒學生注意錄音中的錯誤讀音。

      2、讀:學生給生難字注音并自由朗讀課文。

      3、譯:學生齊讀課文,小組合作疏通文句,并就疑難文句向他組質疑。

      4、比:結合給定譯文比較自己的差距,學習文言文翻譯之法。

      四、細讀品悟 探究課文

      1.一讀課文 自主學習1.教師示范提問,引導學生從文中獲取有效信息,對課文內容提出問題,并用原文作答。

      教師示范: “看雪”的時間是 。地點是 。

      2.二讀課文 質疑問難(說景) 搜尋文中寫描寫雪景的文字加以品析。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體會全景和特寫景物各自的特點,并引導學生關注在本文在寫法上的特點。

      教師點撥并舉例講解: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質樸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

      3.三讀課文 合作探究(說情)湖心亭巧遇是敘事但重在抒情。你能體會到張岱怎樣的感情變化?

      1.讀“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驚喜到傷感,喜極而悲。

      師點撥:作者之所以選擇更定后獨往觀雪,是因為不愿見人,也不愿被人看見,也因為此時雪景更妙。湖心亭巧遇雖是敘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兩個賞雪人而驚喜,短暫的相遇都很暢快,隨之而來的分別不免傷感,但天涯遇知音的愉悅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緒。

      2.品味舟子的話,解讀“癡”的內涵: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師點撥:所謂“癡”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懷。

      張岱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五、教師寄語:小結并引導學生關注古人寄情山水托物言志的情趣之所為,教案《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與反思》。

      六、延伸練習

      請學生欣賞幾組圖片談談圖中景物的特點并賦予自己獨特的情感。

      教師點評。

      六、布置作業(yè)

      背誦文中書寫西湖夜雪的文字。

      附:板書設計

      湖 心 亭 看 雪

      張岱

      寫景 西湖夜雪

      湖心亭看雪 雅情雅致

      敘事 亭中偶遇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

      設計者:武原中學 姚曉萍

      [教學目標]:1、誦讀、美讀,領會湖山空靈之意。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寫景之筆。a

      3、說人、話情,見識人物閑雅之趣。

      [教學重點]:誦讀、美讀,疏通文意,體驗西湖夜雪的空靈境界。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西湖詩詞。

      創(chuàng)設情境:投影“西湖泛舟”圖片引出西湖印象。……今天學習張岱的一篇小品文,跟隨他去西湖的湖心亭走一遭,去看雪!

      二、誦讀:疏通文字。

      (一)讀:第一步,讀順:請一兩位同學嘗試讀文,同學點評。

      第二步,讀齊:集體嘗試齊讀,讀準確,讀出節(jié)奏。

      第三步,閱讀:自由朗讀,逐字逐句地仔細閱讀。

      (二)理:第一步,理出要點:把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等要素設置成問題投影出來。要求學生在自由讀的過程中找答案,然后探討,完成填充。

      第二步,理會要點:要求同桌配合,一學生美讀,一學生翻譯。隨意抽取同桌組合,匯報讀與譯的情況,重點字詞作特別提示。

      第三步,理通全文:請兩位同學分別串譯課文一二兩節(jié),以求全面疏通文字。

      (三)再讀:再次齊讀全文,讀出抑揚頓挫之勢,讀出聲情并茂之感。

      三、賞景:寫景技法。

      多媒體特寫文中描寫雪景的文字: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1、說說此寫景之語妙在何處?學生自由發(fā)表自己意見。

      參考:A、妙在扣景之特征。 B、妙在用樸素之語。(可酌情穿插白描特色:自然質樸,不事雕琢。) C、妙在構悠遠意境。

      2、拓展:顯示異曲同工的詩:清朝王士禎的《題秋江獨釣圖》,體味、感悟。詩如下: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

      3、學生背誦西湖雪景的文字。

      四、說人:閑雅之趣。

      1、找關鍵字“獨”、“癡”,把握人物的品性。

      2、補充:張岱《自題小像》:“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忠臣耶怕痛,鋤頭耶怕重,著書二十年耶而僅堪覆甕。之人耶有用沒用?”

      五、結篇:復讀鞏固。

      六、作業(yè):搜集其他寫雪的名句或名篇。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積累詞語。

      2、深入理解本文的寫景特點。

      3、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重點:

      體會文中意境。

      難點:

      文中數(shù)量詞使用的特色。

      教學方法:

      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點撥法

      課時劃分:

      一課時

      教學用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積累有關雪的詩句。

      詩中雪

      1、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梅花》)

      2、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5、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二、出示課題

      先出示教學目標(略)

      然后了解作者

      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人,出身仕宦世家,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

      再走進湖心亭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據(jù)說是宋代整修西湖時,以湖泥堆成小山,成為一島,是西湖三島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閣,叫湖心亭。這是觀賞西湖風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賞景。

      三、整體感知課文

      (一)、借助注釋或工具書自主疏通字詞

      注音

      岱崇禎更定毳衣爐火

      霧凇沆碭一芥鋪氈

      (二)、讀課文,疏通字詞,了解文章大意

      1讀的要求2學生齊讀3師指名朗讀

      重點字詞解釋:

      1、湖中人鳥聲俱絕()

      2、是日更定()

      3、余拿一小船()

      4、擁毳衣爐火()

      5、霧凇沆碭()

      6、惟長堤一痕()

      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8、強飲三大白而別()

      重要句子

      1、是金陵人,客此。

      2、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

      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四、研讀賞析課文

      (一)看雪景:

      找出描寫雪景的語句,并說說它的描寫順序,(上到下、遠到近、整體到局部、總到分)突出了什么特點?

      (清新、淡雅、悠遠、脫俗)

      (二)、品雪情

      從全文看表現(xiàn)出作者什么情感?(超凡脫俗、孤芳自賞)

      五、探究課文

      1、對“一白”、“一痕”、“一點”、“一芥”、中的幾個“一”,你是如何理解的?

      2、如何理解文中“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中的“癡”和“更癡”?

      六、小結(板書)

      環(huán)境:

      湖中人鳥聲俱絕

      看雪

      寒夜獨舟

      全景——廣漠

      (大)

      情景對比

      (小)

      特寫——渺小

      (冷)

      孤獨

      人

      爐旺酒沸

      拉余同飲

      (熱)

      七、拓展延伸作業(yè):你心中的雪景是什么樣的呢?

      請用你手中的筆描繪出你心中的雪景。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通過預習與課堂檢測,積累文言字詞,理解文章大意。

      2、通過誦讀感知文章內容,把握作者感情,理解課文融情于景的寫作特點。

      3、反復朗讀以至成誦,體味美麗的西湖雪景,了解白描手法。

      【教學重點】

      通過誦讀感知文章內容,把握作者感情,理解課文融情于景的寫作特點。

      【教學設想】

      一、文學常識

      本文是張岱的代表作,寫于明王朝滅亡以后。對故國往事的懷戀都以淡淡的筆觸融入山水小品,看似不著痕跡,但作者的心態(tài)可從中窺知一二,引導學生從注釋中簡單了解其生平,從文章分析中明白其孤傲脫俗的文人情趣。

      二、教學思路

      作為文言文教學,朗讀背誦和文言詞語的積累是重點。本課以讀導學,通過五讀環(huán)節(jié),達成教學目標。

      文言詞語的積累,不單獨講,而將其放在預習檢測部分。學生已經理解了的,就不再講;學生沒理解的才作強調。避免教學的枯燥乏味。

      本文寫景的特點是使用白描手法,勾畫出融為一體的蒼茫天地間堤、亭、舟、人的渺小和朦朧的美麗畫面,引導學生體會和賞析。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誦讀感知文章內容,把握作者感情,理解課文融情于景的寫作特點。要引導學生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基礎上,體會作者寓情于景的思想感情,體悟作者的遺世獨立、孤芳自賞。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預習】

      1.搜集描寫西湖美景的詩文句子。

      2.對照注釋或查閱工具書,朗讀課文,讀準字音,理解文章大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過渡語:上課之前,我想請同學們回憶一下自己學過或看見過的描寫雪景的詩文名句。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江雪》

      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

      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臺。李白《北風行》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過渡語:很好,看來大家積累了不少古詩文,我們現(xiàn)在就一起來讀一讀這幾句詩歌。

      導入語:美麗雪景在我們的誦讀中顯得更具魅力了。看來在不同的人的眼中與筆下,雪景各具特色。有人也說,西湖觀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霧景,霧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今天,我們就跟隨著張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領略西湖的雪景。

      二、一讀課文,知大意

      過渡語:現(xiàn)在我們就進入課文。

      1、讀準字音句讀

      (1)自由朗讀

      (2)全班齊讀

      2、檢查預習情況

      (1)字音拼讀

      (2)字義解釋

      (3)句子翻譯

      三、二讀課文,曉內容

      過渡語:很不錯。看來大家都是用心去預習了課文的。現(xiàn)在,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思考本文敘寫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在書上勾畫出時間、地點、人物等,然后用一句話來進行概括。

      1、整體感知

      思考:用一句話概括文章內容。(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明確:崇禎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時分作者去西湖湖心亭看雪。

      3、文本分析

      第一自然段:

      (1)寫雪大的句子是寫雪后寒冷寂靜的句子是

      (2)寫湖心夜景:

      第二自然段:

      (1)作者到了湖心亭,有何奇遇?

      (得遇知音)

      在前一個問題后追問此人性格如何?

      (豪爽、熱情;由“見余大喜”及“拉余同飲”等描寫可見)

      (2)作者見到金陵人心情如何?

      (高興;由“強飲三大白”可見)

      四、三讀課文,品雪景

      過渡語:大家對課文內容把握得很不錯。現(xiàn)在我們再次讀課文,重點關注寫景部分。

      齊讀課文。

      過渡語:讀罷此文,我們仿佛真的見到了那美麗的西湖雪景。請大家將寫景的句子讀出來,品一品……

      1、請學生出讀出寫景的句子。

      明確: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2、通過朗讀,賞析雪景。

      過渡語: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這兩句,希望大家能讀出氣勢和感情。

      (1)賞析“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提問:“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個“與”顯得拖沓應去掉,你們認為呢?

      明確:不能去掉。“與”字寫出天、云、山、水萬物融為一體,難以分辨的浩大景象。去掉的話,仿佛物與物之間有了界線似的,分開了,沒有那種天地蒼茫的意境。

      說明:讓學生將原句和去掉“與”字的句子來讀一讀。

      (2)賞析“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提問:可不可以改成“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船一艘、舟中人兩三個”?

      明確:不要改。這樣寫,更能夠表現(xiàn)景物的渺小和朦朧。更好地表現(xiàn)了霧凇沆碭,天地蒼茫的意境。。

      (3)再次朗讀寫景這兩句。

      過渡語:分析后,我們再來讀一讀這兩句,要讀出天地蒼茫的氣勢和事物朦朧渺小的輕柔。

      (4)了解白描手法

      過渡語:讀得不錯。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間,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讓我們頓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之感。張岱就這樣寥寥幾筆,不加渲染,為我們勾畫出美麗雪景的寫法叫什么呢?

      (預設)生:白描。(如果學生答不出來,教師直接點出。)

      說明:教師補充介紹白描手法: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指單用墨色線條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白描主要用樸素簡煉的文字抓住事物最根本的特征來描摹形象,不重詞藻修飾與渲染烘托。

      (5)試背誦這兩句。

      過渡語:如此精彩的文字,讓我們一起試著背誦一遍吧!

      五、四讀課文,悟情懷

      過渡語:“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筆下的雪景為何是那樣的“白”,沒有任何色彩的點染呢?因為張岱將他的情感體驗融入到他見到的景色中。那是怎樣的一種情感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張岱。

      1、學生結合注釋了解張岱其人。

      展示: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學家。他出身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子弟。他喜游山玩水,在文學、戲劇、音樂方面有很深的修養(yǎng)。明亡以后,消極避居浙江剡(shàn)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窮困以終。

      代表作:《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即寫于明亡以后,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往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總帶有淡淡的哀愁。

      本文選自張岱的《陶庵夢憶》。就是一篇追憶西湖雪夜景色的散文。

      過渡語:那么,你們能否在文中找一個字來評價張岱呢?

      2、分析癡行

      (1)在文中找出一個字評價張岱?

      明確:癡

      (2)癡在何處?背后蘊含著一種怎樣的情懷?

      明確:大雪三日,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獨往湖心亭看雪

      癡迷于山水,卻不隨流俗,不愿與俗世之人同賞雪景,只愿獨自品嘗那一份雅趣

      過渡語: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發(fā)入山……夜氣方回,因想余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偶拈一則,如游舊徑,如見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謂癡人面前不得說夢矣。”讓我們看到了那個遺世獨立、孤高自賞的張岱。

      3、討論:文章中還有哪些地方能反映出作者的這種孤高自賞的情懷?

      (1)“獨往湖心亭看雪”和“舟中人兩三粒”是否矛盾?

      明確:不與俗人為伍

      (2)湖上得遇知音,為什么作者卻最終不言其姓氏?

      明確:在作者眼里,或許那兩個人只是追求在雪白一地間煮酒論英雄,并非真正體驗張岱的這種心情。所以,哪怕是巧逢知己,故國的思念讓他內心孤傲,不與俗人同行,使這金陵人不可能成為其真正的知音,無須言其姓名。

      六、熟讀成誦,體景情

      過渡語:好一個遺世獨立、孤芳自賞的張岱!作者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所見的景色中,而要真正體悟這番景這份情,需要我們反復地細細地誦讀……

      1、學生有感情地大聲朗讀。

      過渡語:西湖美麗的雪景、張岱孤傲的身影在我們的誦讀聲中漸漸清晰,又在我們的吟誦聲中漸行漸遠,在我們的心田上留下深深地烙印……請大家關上書、閉著眼,用心去體驗,大聲吟誦本文。

      2、學生有感情地大聲吟誦。

      在背誦聲中結束教學。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詞語。

      2.揣摩文中描寫雪景的文字,感受作者描寫雪景的手法。

      3.賞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感受作者的內心世界。

      教學重點:

      1. 賞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 走進作者孤傲的內心世界,感受作者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系。

      一、導入 (識字)

      1. 猜謎:雨余山色渾如睡——打一字

      2. 說文解字:雪

      由甲骨文的“雪”字說起。

      (1)天空中飄落的白色結晶體,多為六角形,是天空中的水蒸氣冷至攝氏零度以下凝結而成:雪花。雪山。

      (2)洗去,除去:報仇雪恨。為國雪恥。平反昭雪。

      (3)擦拭:“晏子獨笑于旁,公雪涕而顧晏子”。

      3. 猜題:湖心亭看雪

      問:①猜猜課文會寫什么內容?

      ② 請用自己的語言描寫一下雪景。

      設計說明:

      以“雪”字作為本堂課的突破口,在猜謎和識甲骨文的游戲活動中,追根溯源,了解“雪”字的含義,為學生進一步掌握并理解課文的內涵和理解作者的內心情懷,把握作者的精神世界做鋪墊。

      二、雪中景(學習課文第一段)

      1. 請找出文中描寫雪景的句子。

      2.古文里的標點符號都是后人加的,老師把下面句子的標點符號重新修訂了一下,你覺得好嗎?為什么?

      明確:形容整個天地都籠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渾然一體。

      3.下面文段是老師修改過的寫雪景的句子,你覺得原文好,還是老師改的好?為什么?

      教師版:霧凇沆碭,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余舟一葉、舟中人兩三個而已。

      明確:形容整個天地都籠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渾然一體。本句量詞使用的特點,讓人覺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緩緩前進,空間正在不斷地位移,這樣既創(chuàng)造出一種夢幻般的朦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過渺如一粟。

      設計說明:

      本環(huán)節(jié)通過斷句、改詞、文段比較等教學活動的進行,讓學生在比較分析中發(fā)現(xiàn)、鑒賞并感悟作者寫景的高妙手法。

      4.比較下面兩個文段,思考:這兩個文段在寫作手法有什么區(qū)別?哪個更簡潔?

      A.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B.田野空闊,雪好似掃盡了地面上的一切多余的東西。丘壟、渠壩、溝沿、高聳的樹枝……所有帶棱角的地方,都變得異常光潔而圓潤,并且長著如天鵝絨般的茸毛,仿佛晴空下的雪原不是寒冷的,而是溫暖的,總使我不由得想把自己的臉頰貼在上面。

      展示兩幅國畫,一幅白描,一幅工筆。

      設計說明:

      通過文字和圖畫的鑒賞比較,了解白描手法的特點。

      5.問題設計小組對抗賽:

      比賽規(guī)則:

      A.每個小組針對課文設計一些問題,其他小組回答。把小組設計的問題寫在橫線上。

      問題設計點:重點字詞、難句翻譯、記敘文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描寫景物及其特點等。

      B.問題設計好的,給加分。對抗小組回答正確的給加分。

      問題一:

      問題二:

      問題三:

      問題四:

      設計說明:

      小組對抗賽的設計,意在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問題設計,疏通文意,掌握重點字詞,理解重點句子。在一問一答的對抗賽中,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

      三、雪中事(學習課文第二段)

      1. 讀文章第二段,翻譯糾錯:(搶答)

      下面翻譯,有的是錯譯,有的是漏譯,共三處,請找出來。

      到了湖心亭上,已經有兩個人鋪著氈席,對坐在那兒,一個小仆人燒著酒爐,爐上的酒正在沸騰。那兩個人看見我,高興地說:“湖中有這樣賞雪的癡情人!”拉著我一同喝酒。我勉強喝了三大杯就告別。問他們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這里做客。等我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語地說:“不要說先生癡,還有像你一樣癡的人啊!”

      ① ② ③

      設計說明:

      此活動,打破讓學生直接翻譯課文活動的沉悶和枯燥,讓學生在找錯中明確重點字詞的含義。這三個錯誤,是理解文章主旨的關鍵點。

      2.闖關題:

      規(guī)則:闖關一道題,得幣一次。

      1、 作者寫作本文,似乎漏洞百出,本文是他晚年寫《陶庵夢憶》,當時明朝已亡,紀年卻仍用“崇禎”。文章開頭交代“獨”往湖心亭看雪,可文中卻出現(xiàn)了幾個人,是作者寫錯了嗎?為什么?

      2、共賞奇景品雅趣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那么在觀賞這樣的奇景的時候,作者產生了怎樣的情呢?請你把文中能表現(xiàn)作者感情的詞語找出來并加以分析。

      明確:“獨”、“喜”和“癡”。(也允許學生說其他的詞,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在夜深人靜、寒氣倍增的時刻,作者寧可披著皮袍、帶著爐火也要一人獨往,不愿看見人,也不愿被人看見,這在常人的眼中當然是一種癡舉,但這個“癡”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憤和孤傲的情懷啊!叵料此時此刻卻有兩人鋪氈對坐,“喜”字寫出了作者的驚喜,但作者并不說自己大喜,反寫二客“見余大喜”,實為作者自己的心聲。作者在這里表現(xiàn)的是一種“孤高自賞”、“落寞孤傲”的情懷。

      3.以小組為單位,根據(jù)作者情感的變化,合理設計全文誦讀,并展示。

      設計說明:

      兩個闖關題,有一定的難度,課堂在這里已經進入最難的地方,屬于難點突破。所以名之為闖關。意圖讓學生在貌似錯誤的文本中去探究作者的內心世界。讓學生養(yǎng)成質疑書本,并認真研讀書本的學習習慣。最后在誦讀的過程,進一步領會作者的內心世界,感受作者的天人合一,隨性的孤傲情懷。

      四、雪中意(整體研讀課文)

      活動:冥想

      冥想語:雪花、潔白、融化……

      雪落在冬天的西湖上,落在遠處的白堤上,落在湖心亭上,落在張岱的衣服上,落在他的心靈上……大地一片蒼茫,這潔白的雪花掩蓋了春夏的斑斕,還世界一片白茫茫真干凈……

      思考:根據(jù)剛剛的冥想和雪的特征,你能賦予雪一些思想文化意義嗎?

      設計說明:

      本環(huán)節(jié)在輕音樂的伴奏下,教師通過緩慢的冥想語,調動學生的想象與聯(lián)想思維,通過由感性到理性的思考,理解雪在中國文化中的內涵。

      五、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摘錄描寫雪景的優(yōu)美段落和詩句。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1、揣摩文中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語言風格。

      2、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3、賞析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的寫作特色。

      〖情感目標〗

      了解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tài)度,引導學生批判地對待文中流露出的消極避世的意緒。

      【教學重點】

      1、雪后奇景的賞析及了解作者游湖的雅趣。

      2、描寫手法──白描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與學過程】

      一、導入

      西湖,在文人墨客眼中,無論陰晴雨雪,總是各具風韻的。我們來欣賞幾首古人詠西湖的詩(多媒體展示)。

      這幾首詩歌都是描寫西湖美景的,因為詩人的視角不同,西湖所呈現(xiàn)的美也不同。今天,我們就隨張岱去欣賞一下雪后的西湖美景。(出示課題)

      二、整體感知

      1、學生根據(jù)自己收集的資料介紹作者,教師整理后明確,多媒體展示。

      2、湖心亭簡介:

      請學生根據(jù)課前收集的資料簡單介紹湖心亭。

      3、誦讀比賽:

      ⑴ 聽課文錄音,掌握字詞讀音,學習朗讀方法,注意語氣語調。

      ⑵ 給加點字注音。

      ⑶ 自由朗讀(3分鐘),以小組為單位(推選代表)準備誦讀比賽。

      (評委由班長、學習委員擔任)

      4、疏通文意:(解詞比賽)

      以小組為單位,搶答下例題目。答對得十分,答錯不得分。一個小組搶答錯誤后,其他小組可再次搶答,每小組只一次答題機會,每題只答兩次。(班長為記分員)多媒體展示搶答題。

      5、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⑴ 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從標題中獲得了哪些信息?

      ⑵ 請在文中找出記敘的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三、品讀賞析

      1、人物──作者是一個人去賞雪的嗎?你從什么地方看出來?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為什么又說是“獨往湖心亭看雪”呢?(他為什么不把舟子拉上一塊看呢?──他認為舟子看不懂。)這個“獨”字反映出他怎樣的個性特點?──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脫世俗的情趣,那有人能懂嗎?──有,湖心亭對坐飲酒觀雪的兩個金陵人能懂。

      作者是怎么介紹這兩個人的?一起讀出來。

      作者為什么不把這兩人的名字寫出來,而只寫出他們“是金陵人,客此”?作者這樣寫的用意?“客此”,說明這兩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樣是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有同樣的情趣,有同樣的遭際,“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金陵人”,金陵,就是現(xiàn)在的南京。知道明朝開國時定都哪里嗎?(明朝開國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長江下游的南京。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后,南京成為明朝的留都。)作者點出“金陵人”,暗示引起了他對故國的思念。

      文中還有一句話也能表現(xiàn)他的故國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體現(xiàn)的?──崇禎五年十二月。紀年的方法多種,如年號紀年、干支紀年、公元紀年。他偏偏選用明朝的年號紀年,身在清朝還念念不忘明朝時候的事情。

      2、看雪的時間──更定時分,冬天的凌晨,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時候,冷到什么程度呢?──“湖中人鳥聲俱絕”。 (翻譯)

      這個時候,別人都在干嘛?作者為什么偏偏選擇這個時間去賞雪?這說明了他怎樣的志趣?他到底要賞什么?(他追求的是怎樣的一種境界?)

      ──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反映他擁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3、事件──看雪。作者一大清早跑到西湖來賞雪。作者看到了怎么樣的雪景?

      找出描寫雪景的句子。齊讀。請同學起來翻譯一下。

      明確:“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⑴ 誦讀。

      ⑵ 雪后奇景的賞析(討論:這段景物描寫的特點?)

      ① 思考:作者采用了怎樣的寫作方法來寫景?看誰預習得最仔細。

      明確:白描。什么是白描?(研討與練習一·2)

      白描──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這種寫法就是白描。

      (抓住事物特征,以質樸的文字,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用詞較少,沒有華麗的辭藻)

      誦讀“白描”的解釋。幫助學生理解。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我們剛才欣賞的詩中有這樣兩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白描”就是──“淡妝”。

      ② 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哪些詞語體現(xiàn)作者抓住了景物特征?“一白”“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

      ③ 寫景的順序。共兩句話。概括一下,第一句是對什么進行描寫?第二句又是對什么進行描寫?這是從整體到局部地描寫。

      在整體描寫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順序。

      在局部描寫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遠到近的順序。

      ④ 修辭──夸張,排比,比喻(“一芥”,一根小草)。

      四、小結

      這篇課文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運用嫻熟老練,渾然天成;以敘事為線索,重在描繪雪景,其目的是展示作者高雅脫俗的情懷,孤芳自賞的性格。如此精美絕倫、形神兼?zhèn)涞男∑肺模瑢W起來簡直是一種享受。但是不容忽視的一點就是對作者這種消極避世的意緒,還應該批判地對待。

      五、作業(yè)

      1、比較《江雪》與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情感上的異同。

      2、創(chuàng)新活動:根據(jù)文章內容、意境、情感,創(chuàng)作一幅對聯(lián)。教師給出上聯(lián),學生對下聯(lián)。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14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寫于明王朝滅亡以后,作者張岱對故國往事的懷戀,以淺淺的筆觸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著痕跡,但作者的心態(tài)可以窺知一二。全文筆調淡雅流暢,看似自然無奇,實則耐人尋味,西湖的奇景或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顯了它的魅力,寫景與寫人相映成趣,寫出了作者超凡脫欲的雅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2、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2、賞析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的寫作特色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本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tài)度,但又流露出消極避世的意緒,應引導學生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教學重點

      1、文言詞匯的掌握積累,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

      2、領悟文章所運用的白描手法和對比映襯手法,領會兩種手法的作用。

      教學難點

      作者蘊含在文中的情感的把握及作者的品性風格的感受。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杭州西湖是我國著名的旅游勝地,被譽為“人間天堂”,自古以來就有無數(shù)文人墨客為它留下了不少傳世佳作。關于西湖的詩句,我們耳濡目染的詩句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等等。寫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悅,六月西湖荷花的艷麗。(展示圖片)

      是啊,同學們,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溫柔纏綿。可見,擁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見不同的西湖。讓我們步入張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2、簡介作者

      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書以終。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

      教師補充:明亡后,張岱曾參加過抗清斗爭,后來消極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他的文章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總帶有淡淡的哀愁。

      (二)誦讀課文,疏通文意。

      一)師范讀,生聽讀;生自讀;生齊讀。

      崇禎(chóngzhēn)更(gēng)定毳(cuì)衣

      霧凇(sōng)沆(hàng)碭(dàng)

      氈(zhān)更(gèng)有此人喃喃(nán)

      二)同桌合作,疏通文意

      (1)重點字詞解釋

      1、湖中人鳥聲俱絕絕:消失。

      2、是日更定是:這更定:指晚上八點左右。

      3、挐一小船挐:撐船。

      4、用毳衣爐火毳cu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細毛。

      5、霧松sōng沆hàng碭dànɡ:寒氣彌漫,白茫茫一片。霧淞,霧氣和水氣。霧是從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氣,淞是從湖面蒸發(fā)上升的水氣。沆碭,白氣彌漫的樣子。

      6、上下一白一白:全白。

      7、惟長堤一痕惟:只。

      8、芥jiè:小草。引申為細微的事物。這里指船。

      9、鋪氈對坐坐:相對

      10、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更:還。

      11、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強:痛快。白:指酒杯。

      12、客此客:客居。

      13、及下船及:等到。

      14、喃喃nán:小聲地不斷念叨。

      (2)通假字

      挐一小船挐:通:“橈”撐船。

      (3)一詞多義。

      1:①上下一白全②長堤一痕數(shù)目,最小的正整數(shù),大寫是“壹”

      2、①更定舊時將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②更有癡似相公者還

      3、①是日更定這②問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斷或解釋

      4、①絕消失②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與世隔絕

      (4)古今異義。

      1、余住西湖古:我。今:剩余,多余。

      2、余挐一小船古:撐、劃。今:捉拿、手拿、拿腔拿調

      3、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古:酒杯。今:顏色、光亮、沒有效果、無報償

      4、是日更定古:這,代詞。今:用于判斷,或與“非”相對

      (5)詞類活用

      1、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2、與余舟一芥像小草一樣微小

      三)檢查合作效果,重點字詞講解(穿插文化知識,“毳”字的會意構造,“更”字的計時文化,“白”的酒杯文化)。

      (三)品悟作者之“癡”。

      師問: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舟子所言相公之癡“癡”在哪里?文章是怎樣來表現(xiàn)“癡”的?

      學生先自行思考,再交流討論,后全班交流。

      明確:“癡”表現(xiàn)在癡人、癡景、癡心,“癡”在寄情山水,“癡”在超凡脫俗‘“癡”在閑情雅致,“癡”在清高孤傲。文章通過環(huán)境渲染、人物映襯、性情之舉來凸顯“癡”,構思精巧,渾然天成。

      穿插介紹“崇禎五年”的紀年方法,講解“白描”的寫作手法。

      (四)感受文人之“癡”。

      明亡后,張岱不再做官。他寓居杭州時,“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獨往湖心亭看雪”,此乃性情之舉。王徽之“雪夜訪戴”亦為性情之舉。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像他們這樣的性情文人有很多,他們有著一種特立獨行的個性,不隨流俗,所以在官場上,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受到排擠,遭到訕謗,不被人理解。他們只有通過親近自然,在大自然中呼吸一口干凈的空氣,寄情于闊大寧靜、清寒靈動的山水,來尋找心靈的歸依,心智的獨一。“孤高情懷有誰知,獨與天地相往來,”——陳子昂登臺長吟,杜甫登高作嘯,陶淵明采菊東籬,柳宗元寒江獨釣,劉禹錫陋室言志,體現(xiàn)了文人的一種氣質,一種風度——鐘情山水、超凡脫俗、閑情雅致、清高孤傲。這就是文人的“癡”也。

      (五)結語。

      以曹雪芹《紅樓夢》中寫的“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結束課文。

      (六)作業(yè)。

      1、背誦《湖心亭看雪》,并搜集描寫西湖的詩文,至少五首。

      2、文人的氣質雖相似,但詩文中所采用的描寫手法、所寄寓的感情卻不盡相同。比較閱讀《江雪》和《湖心亭看雪》,體會兩文的不同。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15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部編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一篇描寫雪景的小品文,文中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幾筆勾勒出一幅雪的世界,同時也讓讀者感受到作者的那份“癡”,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逸致。

      【學情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識并掌握了文言學習的方法,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但是對文言文閱讀的深層分析還不夠到位。對于情境交融、借景抒情的文言文,還需要教師加強指導。

      【教學目標】

      1.有感情朗讀課文,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字詞,理解文字基本內容。2.學習白描手法,感受文言詞句之美,感受雪后景色之美。3.理解張岱的“癡”,感受張岱的閑情雅致和深深的故國之思。

      【教學重點】

      了解白描手法,品位語言詞句之美,體味小品文于細微處見情致的特點。

      【教學難點】

      感受張岱的“癡”,領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方法】

      講授法;小組合作討論法;提問法;圈點勾畫法。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溫故知新

      {教師導入}:同學們,我們準備上課。PPT上的詩句描寫的是哪里的景色呢?(PPT展示關于描寫“西湖”的詩句)沒錯!就是西湖。在西湖中央有一個被稱為“中國四大名亭之一”的湖心亭。【PPT展示湖心亭圖片】“據(jù)說是宋代整修西湖時,以湖泥堆成小山,成為一島,后于山上建成亭閣,叫湖心亭。”這里是觀賞西湖風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賞景。那今天我們就跟隨張岱的腳步去湖心亭賞雪。

      二、檢查預習,字詞積累

      {教師活動}:我來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成果。

      三、初讀課文,理解內容

      {教師活動}:教師范讀(提醒學生認真聆聽老師的范讀,注意重音及節(jié)奏)

      {學生活動}:同學們自由朗讀并結合書下注釋自己疏通文意,把自己翻譯不懂的記下來。

      {小組合作}:下面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翻譯,把個人解決不了的問題,在組內討論解決,組內不能解決的,我們稍后共同探討。(小組合作討論,教師走到學生中間,巡回指導并關注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

      {教師活動}:小組討論的差不多了,哪個小組在翻譯的過程中存在問題。(解決小組問題)

      {教師活動}:大家翻譯的不錯,對這篇文章的大意已有了基本的了解。那我請一名同學來分享一下,翻譯的過程中有哪些文言詞語需要格外注意嗎?比如一詞多義,通假字。

      {學生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整理文章中的重點字詞翻譯。

      {教師活動}:通過剛才的梳理,誰能用小標題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內容。

      {學生活動}:學生1:夜觀西湖雪學生2:偶遇雅士飲酒

      四、品讀賞析,共賞雪景

      {教師活動}:本文題目是湖心亭看雪,那哪句話是描寫所看到的雪景呢?同學們再讀文章,找出描寫雪景的句子,并說出你感受到一幅怎樣的雪景。

      {學生活動}:學生快速朗讀,圈點勾畫出相應句子。學生1:我找到的是“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我感受到的是大雪茫茫,銀裝素裹,像童話世界一樣。學生2:我找到的是“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我讀出了靜謐的感覺。

      {教師點評}:同學們都找對了,并且也感受到這是一幅夢幻靜謐美好的雪景。

      {教師活動}:作者用短短兩句話就把這美好的雪景呈現(xiàn)出來了,這種描寫有什么特點呢?

      {學生活動}:學生小組討論。學生1:簡潔明了學生2:不加渲染{教師明確}:文字簡單質樸,不加雕琢,這種寫作手法就是白描;寫作中它是一種描寫方法,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簡潔的文字,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文章中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概括,幾個詞就寫出了景物的形與神。

      {回顧拓展}:同學們還能想起哪些古詩也是運用了白描的手法?

      {共同明確}:《天凈沙·秋思》;溫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教師拓展}:白描也可用來描寫人,寫一個人的外貌時,無須長篇大論,只用寥寥筆數(shù)抓住其最本質的特征即可。想一想我們學過的《故鄉(xiāng)》中對“楊二嫂”的描寫。{教師活動}:了解了白描的寫作手法,那文章是怎么運用這種方法來寫雪景的呢?{學生活動}:教師指引,小組討論后派代表回答小組代表1:“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寫出了雪后西湖全景,天地茫茫,突出一種“大”的境界。小組代表

      2:“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是從近景角度來寫雪景,突出了“小”的境界。

      {教師明確}: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寫出了天地的大與人物的渺小,令人產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之感。這句情景交融,天人合一,既寫出了觀雪的樂趣又有一種孤獨之感。

      {學生活動}:學生齊讀描寫雪景的句子,再次體會雪景之美。(評價指導學生“霧凇沆碭”要讀出彌漫之美;“痕、點、芥、粒”寫的很輕,我們就要讀出那種輕微的感覺。)

      五、悟讀延伸、感悟升華

      {教師活動}:共賞完西湖雪景,接下來還有更精彩的風景等著我們。大家能用一句話評價一下張岱,概括他的情感嗎?

      {學生齊答}:“癡”

      {教師活動}:非常好,作者“癡”在哪些地方?同學們思考

      {教師明確}:“癡”于行:不尋常的天氣(大雪過后)、不尋常的時間(晚上八點),不尋常的行蹤(獨往看雪)。“癡”于景:天地茫茫,天人合一,朦朧的冰雪世界。 “癡”于情:他鄉(xiāng)遇知己,天涯遇知音。世俗之外的高雅情趣,超凡脫俗,孤芳自賞。

      {共同探究}:酒后分別時,問其姓氏,回答是“金陵人”,是不是所問非所答?顯然不是這就需要我們來深入了解一下作者,了解一下時代背景。

      {教師補充}:作者在《陶庵夢憶·序》中說:“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發(fā)入山····因想余平生,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結合前面的介紹,我們知道作者在明亡之前一直過著布衣優(yōu)游的生活,愛好廣泛,之所以發(fā)生這樣的變化,是因為明朝滅亡,他不愿意與清為伍,這體現(xiàn)了作者深深的——故國之思。

      {教師活動}:文中還有哪一處也能體現(xiàn)出作者的故國之思?

      {學生思考并回答}:崇禎五年;寫這篇文章時已是清朝,作者仍用明朝的年號,可見他對故國的留戀,體現(xiàn)故國之思。

      六、對比閱讀,深入主題

      課件展示張岱作品《龍山雪》{教師活動}:帶領學生解決重點字詞,并翻譯全文。{學生活動}:對比此篇與《湖心亭看雪》的異同之處。(教學重點:《龍山雪》中的白描手法及作者的情感)

      七、課堂小結,切身領悟

      小結: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言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筆墨,既描繪了雪后西湖的雪景,又展現(xiàn)了作者的“癡”和他深深的故國之思。

      【作業(yè)布置】

      發(fā)揮想象,嘗試把文中白描手法描寫的雪景改寫成一篇和雪景有關的作文。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設計以新課標對文言文的教學要求為依據(jù),注重文言文的詞匯理解和積累,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并沒采取先解釋字詞再逐句翻譯的方法,而是小組合作自行解決,教師強調重點,既節(jié)省了時間又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深入研讀部分通過“白描”寫作手法和“癡”字的講解,進行品讀,使學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解決教學重難點。但本節(jié)課細節(jié)處理的不太好,未能考慮學生的接受情況和學生的思考,而是按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教學,未能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我認識到在課堂上要把握住教學契機,尤其是對學生學習中不懂的問題的講評要到位;課堂時間允許的話,可以在講完課之后,讓學生角色扮演,情境演繹一下,可以輔助課堂講解,提高背誦效率。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12-11

    教學設計:湖心亭看雪12-14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06-18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08-01

    《湖心亭看雪》名師教學設計09-23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范本09-23

    《湖心亭看雪》優(yōu)秀教學設計09-16

    《湖心亭看雪》課件教學設計09-16

    劉禹錫《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09-14

    《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學設計09-19

    兰花草影院免费观看电视剧高清| 亚洲国产长腿丝袜在线观看| 免费A级毛片在线播放不收费| 国产精品中文久久久久久久| FREEZEFRAME丰满老师| 青青青国产爽爽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免费久久|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不?| 精品日韩国产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性色AV高清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