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方法
概括是形成概念的一種思維過程和方法。小編整理了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方法,供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方法 篇1
培養(yǎng)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是高段語文教學必須關注和落實的。在課堂上,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就是學生在初讀課文之后,老師自然會問:“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其實就是要求學生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生能既精煉又準確地概括,很少!用崔巒會長的話來說,就是老師的意識有了,而平時課堂上老師關注不夠,訓練不夠,沒有教給學生概括的方法。事實也的確如此,因為學生一站起來,不是長篇大論就是牛頭不對馬嘴,很少能言簡意賅地進行概括。我們在抱怨學生不懂得概括的同時,是否該問問自己,我們自己掌握了幾種概括的方法?我們有沒有試著自己準確地概括?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有沒有和學生一起概括,并確實教給他們概括的方法?
因為體裁、主題、篇幅、構段等等的不同,不同文章其概括的方法也各有側重點。我學習了幾種常用的概括方法,并開始有意識地在語文課堂上和學生一起實踐,再加上每天一篇《讀后感》的練筆,希望學生能在整體把握文章和概括文章主要內容上能有所收獲。
1. 題目擴展法。有的文章的題目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內容,對它稍加擴展充實,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如《飛奪滬定橋》一課的標題適當補充一下:本文寫的是紅軍在二萬五千里長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難,奪取瀘定橋的經過。這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這種概括方法在高段課文中非常適用,也就是抓住文章的“文眼”。
2. 要素歸納法。記敘文一般包含有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組織它們,這就是主要內容。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的四要素:時間是1948年5月25日,地點是隆化中學附近,人物是董存瑞,事件是董存瑞舍身炸毀暗堡。概括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內容: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戰(zhàn)斗中,董存瑞在緊急關頭毅然舍身炸毀了前進途中的暗堡。這種方法對于敘事類的文體比較適用。
3. 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連來,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如《黃繼光》一課,可分為四段,段意分別是:
(1)黃繼光所在營接到新的戰(zhàn)斗任務;
(2)黃繼光向指導員請戰(zhàn);
(3)黃繼光頑強戰(zhàn)斗,壯烈犧牲;
(4)黃繼光所在營攻占了五九七·九高地。根據段意歸納為: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時,中國人民志愿軍戰(zhàn)士黃繼光在上甘嶺戰(zhàn)役中,頑強戰(zhàn)斗,壯烈犧牲。歸納段意是中段語文教學提出的教學目標,在歸納段意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的能力,就是段篇教學的一個銜接和延展,也是學生語文能力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我們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而不是淡化段的教學。
4. 摘錄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總起、過渡句、重點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閱讀時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內容。如《養(yǎng)花》一文,可根據結尾段來概括它的大意:課文主要寫?zhàn)B花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須勞動,又長見識。抓關鍵詞句理解課文,是閱讀教學中一種有效的訓練。指導學生學會抓關鍵詞句,也是落實學生語文能力的有效訓練。
5. 取主舍次法。對寫了幾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據主要的來概括它的主要內容。如《落花生》寫了種花生、收花生和嘗花生幾件事。從文章看,“種花生”和“收花生”寫得簡略,是次要的;“嘗花生”寫得詳細,是主要的。根據課文主次可以這樣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我”一家人過花生收獲節(jié)的情形。這種訓練對于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也有作用,因為學生在習作中常常出現(xiàn)記流水賬、詳略不當、主次不分的情況。通過學習這種方法能幫助學生逐步學會分清主次、安排詳略。
6. 問題回答法。有些問題,只要回答出來也就是概括出了主要內容。如《飛奪瀘定橋》提出下面問題:
①課文寫的是紅軍在什么情況下飛奪瀘定橋的?
②他們是怎么“飛”又是怎么“奪”的?
③結果怎樣?把這些問題的回答歸納起來,就是主要內容。為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提問,提問要有價值,要有針對性和突破重難點,使提問“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脈絡,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所以,句段篇永遠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它們相輔相成,螺旋式上升。我們只有眼中有學生,心中有課標,才能確實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
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方法 篇2
一、概括能力十分重要
概括能力是一項重要的閱讀能力。《語文課程標準》對各學段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做了具體的要求:
站在整體的角度看小學各階段語文教學中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不難發(fā)現(xiàn),概括能力是學習語文所必須的能力。特別是小學中高段語文教學中,一定要運用各種方法培養(yǎng)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能讓學生對已學的知識進行廣泛的遷移,對學生更好地掌握已學知識,為新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運用各種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識加以歸納概括,則對某種事物有了完整、準確的認識,形成規(guī)范系統(tǒng)的知識結構。
作為教師,我們要抓好這一能力的訓練,既要教給學生一定的方法,還要讓他們不斷實踐,在實踐中靈活運用,在實踐中提升。
二、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基本要求
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是提高學生概括能力的重要途徑。主要內容是一篇文章的濃縮,學生在閱讀文章時,抓住主要內容,才能知道文章究竟講什么。“準確”、 “簡潔”是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基本要求。
三、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幾種方法
如何幫助學生準確、簡潔、快速地概括出文章主要內容,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進行了以下的嘗試:
方法一:抓住關鍵句,學會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我們知道在每篇課文中,作者為了表達中心意思往往會使用一些關鍵句,能突出表現(xiàn)文章的內涵。這些關鍵句,或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或抒發(fā)了作者的情感,或概括了文章的內容,或暗示了文章的思路,我們就可以抓住這些關鍵詞句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首先,我們要篩選出語段中的關鍵句,有的語段中有或總領或總結的概括性中心句,有的語段中會有針對核心話題的核心陳述句,如:這些文章中就有非常典型的關鍵句
這些關鍵句的位置,我們可以根據文章的結構層次或結構特點快速找到,如:摘錄出關鍵句后,我們就容易提取關鍵詞,第二步提取一些關鍵詞,最后將這些關鍵詞句進行整合加以完善就能快速準確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這就是“句子摘錄法”。
方法二:抓住段意,學會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但是,很多文章它是沒有典型段落,也沒有關鍵語句,這時我們就要教會學生先提取關鍵詞,再歸納出段落大意,最后合并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這就是我們最為常用的“段意合并法”。
抓住段意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最關鍵的就是提取關鍵詞,任何文體性質的語段都得圍繞某個核心話題展開。
以《少年閏土》看瓜刺猹片段為例,我是這樣指導學生提取關鍵詞的。
第一步,問:閏土對我說什么事?管西瓜 刺猹
學生的答案有兩種:一種是管西瓜,在文中直接有這樣的詞,那么我們就用直圈法圈出;另一種是刺猹,這兩個詞用跳圈法圈出;
第二步,改:管西瓜就是看瓜,刺猹調換順序,稍作修改概括出小標題——看瓜刺猹。
像這樣用“直圈法、跳圈法、概括法”提取關鍵詞概括出小標題的文章,我們這冊還有很多很多,如:
用“段意合并法”概括時還要注意篩選,如《最后一頭戰(zhàn)象》列出這么多小標題,我們要選取主要的,舍掉次要的,合并時對各段的大意做適當?shù)男薷模右酝晟疲怪暾啙崳@樣就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
方法三:抓住要素,學會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寫人、寫事的文章通常都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等六大基本因素,抓住這些要素就已經提取了一些關鍵詞。因此,概括這些文章的主要內容時,我們就只要把這幾個要素弄清了,用詞語串連起來,就是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這就是“要素串聯(lián)法”。
方法四:抓住課題,學會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透過題目我們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課文信息,而且不少課文的題目就是文章內容的高度概括,學會分析課題,也就悟到了“概括”與“具體”之間的關系。
有的課題提示了主要人物,有的提示主要事件,有的提示主要對象,歸納這類文章的主要內容,我們就可以借助課題。
概括時,首先我們要引導學生抓住課題、圍繞課題進行提問,第二步選取課題中缺少的那幾個元素的關鍵問題,第三步課文中找到這些關鍵問題的答案,最后將課題加以完善補充完整,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課題擴充法”。
課題擴充法還應注意:
方法五:抓住問題,學會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有些文章的課后題與導讀提示中的問題很有特點。
你會發(fā)現(xiàn),如果我們抓住這些主要問題,再以簡潔的語言逐一做出回答,最后把答案整理概括起來,也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這就是“問題整理法”。
當然,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還有很多,不論運用哪種方法,我們都必須認真閱讀文章,分析理解,先提取關鍵詞語,再概括段落大意,最后準確簡潔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這樣三步驟。同時,同一篇文章所用的方法也是多樣的,有時一種,有時幾種交織在一起,各種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要互相結合,舉一反三,靈活運用,這樣才能使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更容易更準確。
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方法 篇3
一、直接摘取法。
即摘取語段的中心句作為語段中心,這種方法適合于結構形式為總分式或偏正式的語段。例如下面這個語段:
論證在發(fā)現(xiàn)真理的思維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英國的威廉·哈維關于血液循環(huán)的理論就是通過論證發(fā)現(xiàn)的。從前醫(yī)學界一直認為,血液通過心臟動脈遍流全身以后就消耗凈盡,然后又由身體產生新的血液。哈維認為這種看法是錯誤的。他總結了前人有關的研究成果,對血液循環(huán)作出了科學的論證。這個論證的要點是:在半個小時內,通過心臟的血液量已經等于人體的全部血量。在這么短的時間內,人體不可能產生這么多血液。所以,只有認為血液是在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內循環(huán)流動,才能解釋這種現(xiàn)象。六十年以后,另一位科學家勒父·哈克通過顯微鏡觀察,證實了威廉·哈維的理論是正確的。
從上面這個語段的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關系來看,全段的'中心句是這一語段的首句,作為論據的威廉·哈維和勒父·哈克這兩個材料都是為了論證這個中心的,因此,這個語段的中心就是:論證在發(fā)現(xiàn)真理的思維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
再如下面這個語段:
科學的規(guī)律是鐵面無私的,只允許人們遵守,不容違反。沒有精細、嚴格的科學精神和良好的科學工作習慣,就不能取得任何科學成就。只有“精”字當先,“嚴”字當頭,精密地推理論證,精細地測量計算,精確地搞好試驗,才能在科學規(guī)律面前獲得“自由”。科學研究中,在同一現(xiàn)象面前,粗心的人不以為然,或視而不見;細心的人則抓住不放,以此為追求新發(fā)現(xiàn)的端倪。這粗心與細心,差距如天上地下。德國化學家維勒在研究一種鋁礦石時,漫不經心,失掉了發(fā)現(xiàn)“釩”的機會。瑞典化學家肖夫斯特姆抓住苗頭不放,精心研究,終于發(fā)現(xiàn)了“釩”。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時粗心大意,淺嘗輒止,與新元素“溴”失之交臂。法國科學家波拉德破除常規(guī),細致鉆研,成了“溴”的發(fā)現(xiàn)者。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說:“科學是嚴肅的、嚴格的、嚴密的,是不允許馬虎的,所以科學技術工作者必須首先有良好的工作習慣,要有條理。”這句話應當成為科技人員的座右銘。
不難發(fā)現(xiàn),這個語段有例證法,對比論證法和引證法,從正反兩方面論證了在科學研究中,必須具有精細、嚴格的科學精神和良好的科學工作習慣這一主旨。因此,這個語段的中心就是第二句:沒有精細、嚴格的科學精神和良好的科學工作習慣,就不能取得任何科學成就。
二、概括法。
運用摘取法來概括中心比較簡單,因為語段的層次清晰,主旨鮮明,而有些語段中心不夠明確,干擾的信息點較多,層次不清晰,這就需要我們對語段作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礎上再作歸納概括。例如下面這個語段:
不過,還是讓我們盡量樂觀一些,承認人類的智慧是無止境的。假定靠了技術的奇異力量,糧食的產量會增加10倍;假如我們能夠從海洋中開采出金屬,在撒哈拉沙漠上豎起油井,南極洲發(fā)現(xiàn)煤礦;假定我們能夠學會利用太陽能和熱核能,那么,情況又將怎樣呢?如果人類繼續(xù)以現(xiàn)在的速度增長而不加限制,則各種科學技術發(fā)明也不會使我們擺脫困境。
這個語段干擾的信息點較多,中心不夠鮮明,但只要我們作全面分析,便很容易發(fā)現(xiàn),這個語段運用假設的說法,強調要控制人口增長。因此,它的中心可以概括為:人類智慧雖無止境,但必須控制人口增長。
三、分總法。
即先分層概括,再作總體歸納。這種方法適合于結構形式為并列式的語段,因為這種語段雖然沒有明顯的中心句,但并列的各層內容都是圍繞某一中心來論述,運用分總法來概括中心,既全面,又準確。例如下面這個語段:
陰山以南的沃野不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們進入中原地區(qū)的跳板。只要占領了這個沃野,他們就可以強渡黃河,進入汾河或黃河河谷。如果他們失去了這個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據,史載“匈奴失陰山之后,過之未嘗不哭也”,就是這個原因。在另一方面,漢族如果要排除從西北方面襲來的游牧民族的威脅,也必須守住陰山的峪口,否則這些騎馬的民族就會越過鄂爾多斯草原,進入漢族居住區(qū)的心臟地帶。
這個語段沒有明顯的中心句,但層次清晰。整個語段由四個復句構成,前三個復句為一個層次,說明陰山以南的沃野對于游牧民族來說,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最后一個復句為一個層次,說明陰山以南的沃野對于漢族來說,地理位置很重要。綜合以上兩個層次的意思,就可以概括出這一語段的中心,即:陰山以南的沃野對于游牧民族和漢族來說,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再例如92年高考語文試題(全國卷)的第(29)小題,要求概括出第二自然段的內容(不超過26個字),此題看似困難,實際上如果運用分總法來概括,就很容易全面、準確地解答出來。第二自然段的內容是這樣的:
宋代涌現(xiàn)了更多的竹畫家。蘇東坡就是一位畫竹的藝術大師。他畫竹氣魄極大,“從地起一直至頂”,線條和筆力都很強勁。元代文人畫興起后,畫竹更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畫,大都是修竹數(shù)竿,意境蕭疏,具有獨特的風格。明代竹畫家蜂起。王紱畫竹名馳天下,邵二泉題他的《墨竹》詩說:“……”,道出了他畫竹的高超技藝。徐渭(字文長)創(chuàng)畫雪竹的方法,所畫極為精絕。有人評論說:“徐文長先生畫雪竹,純以明代瘦筆破筆燥筆斷筆為之,絕不類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間葉上,罔非積雪,竹之全體在隱約間矣。”
這個語段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干擾的信息點更多,如果運用概括法來歸納中心且不超過二十六個字,實屬不易。但只要我們仔細分析一下的話,不難發(fā)現(xiàn),這一語段從時代上分為三個部分,即宋、元、明。層次清晰,結構上表現(xiàn)為并列關系,這樣我們不妨先分層概括其中心:
一層:宋代畫家多,畫竹氣魄極大。
二層:元代畫竹盛行,風格獨特。
三層:明代竹畫家蜂起,技藝高超。
然后,我們再“去同存異”,將三個層次的內容歸納、合并,就很容易地概括出這一復雜語段的大意:舉例說明宋元明三代竹畫家蜂起,技藝高超,風格獨特。
以上是概括語段中心的三種方法。誠然,方法遠不止這幾種。本文的宗旨在于幫助同學們拓寬思路,并熟練掌握一些解題技巧,從而縮短答題時間,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方法】相關文章:
《小王子》的主要內容概括12-16
《岳陽樓記》課文內容概括11-12
郭沫若詩兩首課文主要內容解析11-11
《化石吟》課文教學方法11-05
課文理解的步驟和方法12-11
河中石獸概括全文06-03
答謝中書書概括10-23
文天祥的故事概括10-19
徐志摩的散文落葉概括10-20
概括后羿射日的故事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