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蘭亭序集是誰的
《蘭亭集序》這篇家喻戶曉的佳作是誰寫的呢?其中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蘭亭序集是誰的,歡迎閱讀!
蘭亭序集是誰的1
公元353年暮春之初的3月3日,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和當時的名士謝安、孫綽等42人,在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的蘭亭,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酒會。他們面前是一條彎彎曲曲的溪水,水面上飄著一只有兩耳的橢圓形酒杯,酒杯順著清淸的溪水漂流而下,漂到誰面前,誰就拿起一飲而盡,并要借著酒興飲詩詠懷,這就是盛行于漢魏至南北朝時期一種獨特的飲酒習(xí)俗——曲水流觴。
這次酒會留下了大批詩作,王羲之也在酒酣之際,興致勃勃地揮毫疾書,為詩集寫了一篇序,這就是著名的“蘭亭集序”。這篇作品,共有28行,324個字,可謂筆飛墨舞,氣象萬千,達到了高度的藝術(shù)境界。全文以“之”字最多,計有19字,字字別開生面,無一雷同,不愧是王羲之最得意的作品。歷代書法家無不推崇“蘭亭集序”,認為它是我國行書的絕代佳作。
據(jù)史書記載,《蘭亭集序》寫在繭蠶紙上,筆端是用鼠的胡須做成的。王羲之也非常欣賞自己的這幅作品,曾一再叮囑后代要好好保存,所以這幅作品在南北朝時期,一直保存在他的子孫手里,直到第七世孫智永。智永是陳代永興寺的高僧,活了將近100歲,他去世時,把《蘭亭集序》交給了弟子辨才。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喜歡書法的皇帝,尤其推崇王羲之的書法,他想盡辦法到處搜集王羲之和王獻之的真跡,除《蘭亭集序》外,幾乎所有真跡都被他找到了。經(jīng)多方打探,唐太宗知道《蘭亭集序》在僧人辨才的手中,便多次派人到辨才處討求,而辨才始終推說這幅書法已經(jīng)在戰(zhàn)亂中丟失了。最后房玄齡推薦監(jiān)察御史蕭翼設(shè)計行騙,費盡心血,終于將它弄到手。
唐太宗高興極了,對《蘭亭集序》愛不釋手,把它視為“國節(jié)”,對房玄齡、蕭翼、辨才給予重賞,還命令名手趙模、馮承素、韓道政、諸葛貞四人拓摹一些副本,分給太子、諸王和近臣,讓他們好好學(xué)習(xí)王羲之的書法。經(jīng)唐太宗這么一提倡,以后學(xué)書法的人幾乎都要臨摹王羲之,以便從他的書法中得到啟發(fā)。
從此,王羲之的貞書,也就成了代替漢魏筆法的書體正宗。可惜的是在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臨死時把太子叫到了床前,對他耳語道:“我想把《蘭亭集序》帶走。”就這樣《蘭亭集序》手跡被作為殉葬品埋到了唐太宗陵墓昭陵中了,唐太宗希望他能在另一個世界里,還能繼續(xù)欣賞王羲之的這幅佳作。
可惜的是后來唐太宗墓被盜,《蘭亭集序》手跡也從此失傳了。后世流傳的只有摹本,藝術(shù)風(fēng)格并不一致。現(xiàn)在能夠看到的本子,有被認為是虞世南、褚遂良、馮承素等人的莩本。除墨摹本外,還存有石刻本。但這些傳世本是真是假,一直是歷史上爭論不休的問題。
最早對傳世本可靠性提出懷疑的人是清代生活在乾隆年間的趙魏,他認為王羲之《蘭亭集序》貞跡的石刻本,沒有保留任何隸書的痕跡,而南北朝時期至初唐存世的碑刻往往有隸書的遺意,所以現(xiàn)流傳下來的王羲之的真跡石刻本“若非唐人臨本,則傳摹失真也。”趙魏只是對《蘭亭集序》的真?zhèn)翁岢隽藨岩桑骞饩w年間的廣東人李文田更是大膽地質(zhì)疑,認為蘭亭序帖根本不是王羲之的`作品。
他把《蘭亭集序》序文與王羲之的《臨河序》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無論從篇名還是到文字上,兩者都有很大的差異,但所講的卻是一回事。另外他還認為,王羲之的書法不會脫離漢魏隸書太遠,不會寫出南北朝時期梁陳以后的書體來,所以這幅書帖只能是隋唐時期的書法佳作,不是王羲之的書法作品。
郭沫若先生根據(jù)新出土的文物為例證,發(fā)揮了清代李文田的論點,進一步論證了《蘭亭集序》序文既非王羲之的原作,帖文也不是王羲之所書。他斷定傳世的序帖是王羲之七世孫智永的作品。郭沫若把與王羲之同時代的一些碑刻作品和寫本,拿來和《蘭亭集序》書帖相比較。發(fā)現(xiàn)《蘭亭集序》的文字體段與同時代的作品相差懸殊。《蘭亭集序》的筆法,和唐以后的楷法是一致的,把兩漢以來的隸書筆意全失掉了。
他又將《臨河序》與《蘭亭序》比較,得出了“《蘭早序》是在《臨河序》的基礎(chǔ)之上加以刪改、移易、擴大而成”的結(jié)論。郭沫若先生還進一步研究認為:早在梁武帝時期,王羲之的真跡巳經(jīng)寥如晨星,而依托臨摹之風(fēng)卻盛極一時。到了唐代初年,時代又隔了100多年。中間經(jīng)過了南北朝時期的大動亂,書畫作品流失的也很多。
唐太宗為了收購傳世的書法作品,不惜花費重金,自然也就刺激了大量偽作的出現(xiàn)。而智永也具備了制作偽品的條件,一則他是王羲之的七世孫,特殊的身份就是最好的王牌;二則智永的書法也很有名,隋煬帝曾稱贊他的字“得右軍(王羲之做過右軍將軍,所以有人也叫他王右軍)之肉”,可見他的書法造詣是很高的,他的一些書法作品有時確實可以以假亂真;三則智永還會作文章。
郭沫若先生認為:《蘭亭序》中的有些語句很合“禪師”的口吻,就其時代來說也相適應(yīng)。所以書帖是智永的作品。
不同意《蘭亭集序》書帖是偽作的人則認為:從序文的內(nèi)容來看,《蘭亭集序》的思想和王羲之的儒、釋、道三者混雜的思想是一致的;從書帖的書法特點來看,也是王羲之的作品無疑。因為篆書和隸書是有傳統(tǒng)的宮書,王羲之所寫的行書和貞書是當時的新字體,還不能登大雅之堂,直到唐初才被公認,見于碑刻。
為了鄭重其事,得到官方的認可,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寫經(jīng)字體含有隸書的韻味。王羲之的書帖是在書法上發(fā)揮了他的獨創(chuàng)性,所以《蘭亭集序》完全擺脫了隸書的痕跡,正是由于他有所革新,有所前進,超越前人,所以他開創(chuàng)的風(fēng)格才成為隋唐以來書法發(fā)展的主流。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把書帖的作者定為智永,屬于想當然的說法,證據(jù)不足。
《蘭亭集序》是真是假,看來還要繼續(xù)辯論下去。來揭秘吧認為無論它是王羲之的作品,還是智永的作品,它在中國書法史上的魁首地位都是不可否定的。
蘭亭序集是誰的2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
風(fēng)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書圣王羲之很喜歡鵝,他認為養(yǎng)鵝不僅能陶冶情操,還能從觀察鵝的動作形態(tài)中悟到一些書法理論。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鵝,便想買下,一問之下知道這些鵝是附近一個道士養(yǎng)的,便找到那個道士想與他商量買下那群鵝。
那個道士聽說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買,便說:只要王右軍能為我抄一部《黃庭經(jīng)》,便將拿些鵝送給他,王羲之欣然答應(yīng),這便成就了書成換白鵝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