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oingaieng.cn-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中文字幕无码不卡免费视频 ,777精品久无码人妻蜜桃,国产一级A毛久久久久一级A看免费视频

    《蘭亭集序》教案

    時間:2024-07-07 17:29:55 蘭亭集序 我要投稿

    [優(yōu)]《蘭亭集序》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蘭亭集序》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優(yōu)]《蘭亭集序》教案

    《蘭亭集序》教案1

      教學目的

      1.領會本文的思想內(nèi)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變化,正確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2.學習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jié)合的協(xié)作手法,感受幽遠的文思,清新的辭采。

      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線索,了解文章內(nèi)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書序體裁的特色,學習本文在寫景方面的特點。

      教學難點

      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時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關生死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教學內(nèi)容與步驟

      一.課文導入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jīng)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jié),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儀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這是古代的一朝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戲、并舉祈、消災的儀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1人就在此集會,他們曲水流觴,引酒賦詩,各抒懷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總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寫的好,又善書法,有書圣之稱,于是蘭亭,(蘭渚之亭)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吧。

      (展示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蘭亭序帖卷》,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yōu)美。)

      二.朗讀課文

      配樂朗讀(教師范讀)

      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jié)奏、字音。

      學生齊讀。(教師訂正)

      (1)朗讀語調(diào)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diào)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xiàn)作者快樂的心境。

      (2)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為/荒誕,齊/彭殤/為/妄作。讀出節(jié)拍,讀出批判語氣,后之視今,亦由分之現(xiàn)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diào)讀出。

      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題材特點

      明確:

      序是一種文體,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diào),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蘭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2、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明確:

      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們就以此感情的變化為線索,走進蘭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

      明確:第一部分:敘宴集盛況

      第二部分:發(fā)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四.賞析課文

      1、以課文的第一部分為主,看作者在表達自己的心境時從哪幾個方面寫的?

      明確:

      時間: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

      風景:崇山峻嶺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朗氣清 惠風和暢

      人物:群賢少長 列坐其次 一觴一詠 暢敘幽情

      感受:信可樂也

      寫法:寫景抒情 敘議結(jié)合

      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于是詩興大發(fā),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弦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我們仿佛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后成為千古美談。作者發(fā)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于蘭亭集會的暢快。

      2、學生嘗試背誦第一段。

      理清背誦思路: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huán)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后由是日地領起描寫游人的心境,抒發(fā)集會的心情。

      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狀物寫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請學生摘錄寫景句。

      3、學習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變遷。

      明確:

      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蕩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一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nèi),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可就一時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jīng)不再,而功業(yè)無成,作者自然發(fā)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往昔的盛會已化為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勝景不常,勝筵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死生之大,豈不痛哉?

      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jié)果是殊途同歸,終期于盡,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回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讀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誦思路:

      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zhuǎn)入對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xiàn)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zhí)著努力,隨之又發(fā)出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zhí)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總結(jié)全文。作者的悲,與他的人生觀有著密切的關系,從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看佛教、道教徒總是把生死看得很虛無、很超脫,他們一生死生,齊彭殤,可我們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軀,要珍惜生命,士大夫當兼濟天下,去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可這種生活觀在我(王羲之)看來是何等的虛偽可笑。正因為我對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覽昔者興感之由,我悲古人,因為我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觀今,亦由今之視昔,后人讀我的文章,猶如我讀古人的文章一樣,作者詢問古今,發(fā)出悲嘆。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么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zhì)(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體驗卻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這種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5、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6、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五.課堂小結(jié)

      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zhí)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zhí)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zhí)著的努力。

      六.課后練習

      1.完成練習一、二。

      2.背誦全文。

    《蘭亭集序》教案2

      教學要點:

      1、有感情地誦讀全文,并能背誦。

      2、體會作者由"樂"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程要求:

      一、導入課文 問:大家是否喜愛中國的毛筆書法? 書法是中國的國粹,先請同學們欣賞一幅書畫作品:王羲之的《蘭亭序帖卷》。 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yōu)美。王羲之有"書圣"之美稱,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眾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出示圖片)。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記下了他們的千古風流,王羲之為這些詩作的書序《蘭亭集序》,更以其文采書藝雙絕而膾炙人口。 今天我們不僅欣賞到其書法美,還要跟大家一起來欣賞其文章的美。

      二、聽錄音(再出示碑貼全文)

      三、自由讀

      四、賞析第一段 本文記敘了這次蘭亭集會的盛況,讓我們先來看,這是怎樣的一個集會? 時間、地點、事由、人物、景 析: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帶左右 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 析:"引以為流觴曲水……"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們的聚會免不了"酒"與"詩","酒"是感情的催化劑,"詩"是情感的"產(chǎn)品",他流觴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誰的前面,誰就取來飲酒),于是詩興大發(fā),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弦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 出示"流觴曲水"圖片,伴白: 看到這幅圖,似乎時光倒轉(zhuǎn),回到蘭亭集會上,仿佛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后成為千古美談。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許多書法家、畫家、文學家都會匯集此地,流觴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現(xiàn)代人的豪情。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仰……俯……"。 接下來,乘著快意,信步登上蘭亭的最高處。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闊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視,大自然萬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機盎然。王羲之,縱展 目力,開暢胸懷,要把大自然的美景盡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盡享人生的快樂。 作者發(fā)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于蘭亭集會的暢快。

      五、再讀第一段。(女生讀)

      六、范讀第二段,人們常說:"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來的一段中,又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體現(xiàn)作者情感的一個字"痛"。 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 "俯仰":指社會人事的應酬進退相聯(lián)。 人要真實地生活在現(xiàn)實里,總要與各種人、事打交道,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對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兩類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 "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把自己的胸懷抱負,在室內(nèi)暢談。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懷,不受約束,放縱無羈地生活。 這兩種人生態(tài)度可取嗎?能否有更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比如,就著自己的才華,到社會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負? 講析: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蕩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一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nèi)",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可就一時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jīng)不再,而功業(yè)無成,作者自然發(fā)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往昔的盛會已化為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是"勝景不常,勝筵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 "況修短隨化,……" 況且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jié)果是殊途同歸,"終期于盡",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回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這種"痛"是痛什么?是痛惜之情,是對"人生短暫,世事無常"的痛惜。

      七、指導全文誦讀。(個別讀,男生集體誦讀)

      八、賞析第三自然段。 找出表達其情況的詞:"悲" "悲"與"痛"是一樣的情感嗎?不一樣,讓我們先來看看他為什么"悲"?"悲"什么? 作者為什么"悲",與他的人生觀有著密切的關系,找出這句話:"固知……" 佛教、道教徒總是把生死看得很虛無、很超脫,他們"一生死生,齊彭殤",可我們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軀,要珍惜生命,士大夫當"兼濟天下",去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可這種生活觀在我看來是何等的虛偽可笑。正因為我對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賢者……"。我"悲"古人,因為我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觀今,亦由今之視昔",后人讀我的文章,猶如我讀古人的文章一樣,他詢問古今,發(fā)出悲嘆。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么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zhì)(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體驗卻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這種"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讀最后一段。

      九、朗讀。

      十、小結(jié)全文: 作者由蘭亭盛會寫起,極寫盛會之"樂"。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極易引發(fā)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對蘭亭美景,不由得興盡悲來,感慨萬千,進而展開議論,抒發(fā)了"人生苦短,命運難測"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溝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簡而意深,不愧為千古名篇。 十一、尾聲: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我們今天讀他的文章,是"后之賢者",應該有許多新的感悟。結(jié)合歷史人物,談談你是怎樣認識王羲之對人生的感悟,你對人生有什么新的體驗? 我認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zhí)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zhí)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zhí)著的努力。 我叫江海這是我一篇獲獎教案,希望你能喜歡。

    《蘭亭集序》教案3

      【三維目標】

      1.掌握常見文言實詞虛詞、部分詞類活用,以及文言句式。

      2.引導學生抓住感情這根線理清文章的思路結(jié)構,進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3.科學地指導學生認識作者對人生悲歡無常、終歸于盡的深沉感慨,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重點難點】

      1、掌握重要的文言詞語,學會聯(lián)想與比較,在“語境”中對其意義確認。

      2、理清文章結(jié)構,提高誦讀能力,體會作者由"樂"到"悲"的思想感情變化過程。

      3、領會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學思考與人生認識。

      【教學設想】

      1.強調(diào)課前充分預習,預習要求:①反復朗讀,運用工具書,并參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掃除閱讀障礙。②提出疑難問題。

      2.注重學生分組討論,尊重學生的討論結(jié)果。

      3.第一段本文語言精練、樸素、優(yōu)美,教學時把重點放在體味語言特色上,由語言美去體悟自然美,體會作者樂山樂水的心情。要多讀(可采取聽讀、范讀、齊讀、個人讀、分組讀形式)讀到情隨聲出。

      4.第二、三自然段作者由樂轉(zhuǎn)悲,對人的生死問題的議論富有哲理性,多讓學生進行討論,教師只做適當組織、引導。

      5.確定教學重點:了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難點: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課時安排】:兩課時

      【課前案】

      1、作者簡介

      王羲之,世稱王右軍,東晉著名書法家,有"書圣"之稱。魏晉,是中國書法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出現(xiàn)了一批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書圣”的美稱書法作品《蘭亭集序》最為有名,它被后世評論者譽為“行書第一”,《〈蘭亭集〉序》既是佳作,又是名帖,可謂文、書雙絕,相得益彰,千古傳誦。

      2、解題

      《蘭亭序》由來 東晉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請當時社會名士謝安、孫綽等41人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集會,他們引酒賦詩,將所寫的詩結(jié)成詩集,王羲之當場為詩集書寫一篇序言,即本文《蘭亭集序》。

      文體"序" 序,也叫"敘"或"引",是說明作品的寫作目的或作者情況,也有對作品的評論和相關問題的闡發(fā)。序一般寫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稱"后序"或"跋"。

      3、給下列加線漢字注音。

      癸( )丑 會稽( ) 修楔( ) 激湍( ) 觴( )

      4、解釋下列加線詞。

      山陰( ) 崇( )山峻嶺 映帶( ) 列坐其次( )

      極( )視聽之娛 信( )可樂也 人之相與( )

      或( )取諸( )懷抱 晤言( ) 放浪( ) 形骸( )

      向( )之所論 修短隨化( ) 終期( )于盡 若合一契( )

      臨( )文嗟悼( ) 不能喻( )之于懷 固( )知

      5.翻譯重點語句,分析句式特點:

      ①雖無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②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6.學生齊讀課文,思考如下幾個問題:

      (1)“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人要真實地生活在現(xiàn)實里,總要與各種人、事打交道,這就是世俗生活。面對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哪些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

      (2)在作者看來,這兩種人生態(tài)度最終的結(jié)果是什么呢?就此作者抒發(fā)怎樣的人生感慨?

      【課間案】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浙江紹興的蘭渚山是個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jīng)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jié),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蘭亭——蘭渚之亭則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蘭亭集序》吧。

      二、解題、作者介紹

      (根據(jù)課前案內(nèi)容)

      三、課文朗讀

      1、聽讀前提醒學生注意:1、讀音正確 2、停頓與流暢 3、把握情感

      2、古琴曲《高山流水》配樂的朗讀。配樂朗讀(教師范讀)。讀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然后學生自由朗讀,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jié)奏、字音。最后學生齊讀。

      四、疏通字詞句(投影顯示)

      癸(guǐ)丑 會稽((kuàjī) 禊(xì) 急湍(tuān)、

      流觴(shāng)、騁(chěng)懷、趣(qǔ)舍、嗟悼(jiē)、彭殤(shāng)。

      詞語助讀: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咸:都,全。已學例句: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桃花源記》)賢:形容詞活用為名詞,賢士。少、長: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年少的人、年長的人。

      ②茂林修竹。修:長、高。已學例句:鄒忌修八尺有余。(《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惠風:和風。

      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極: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極盡,窮盡。信,確實)。

      引以為流觴曲水。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請一個學生看投影讀這些字。

      五、概括文章三段大意。

      第一部分:記敘宴集盛況。

      第二部分:抒發(fā)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

      六、布置作業(yè)

      1.反復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情感;

      2.整理詞類活用和文言句式;

      3.如何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七、板書設計

      蘭 亭 集 序

      作詩緣曲 蘭亭修禊 群賢畢至

      作詩情形 一觴一詠 暢敘幽情

      成書經(jīng)過 列敘時人 錄其所述

      本書意義 后之覽者 有感于斯

      第二課時

      一、導語

      東晉時人評論王羲之書法筆勢為“飄如游云,矯若驚龍” ,意思是像浮云一樣飄逸,像驚龍一樣矯捷。《蘭亭帖》無疑是一代表。唐太宗生前太喜愛這帖,死時把它作為殉葬品,埋入昭陵,從此真跡永絕于世。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唐摹本。有人說,《蘭亭集序》只適合作為字帖,文學性、思想性不強。是這樣的嗎?那我們就再度走進《蘭亭集序》。

      二、三個學生朗讀課文(檢查作業(yè))

      三、詞句梳理疑難之處處理

      四、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全文共有三段,試從每段中找出最能表現(xiàn)作者情感的字眼。(感情線索)

      分三組討論:

      2.是什么使作者樂呢?可以概括為哪幾個方面?除了寫樂,作者還交代了什么?(第一組討論)

      人眾、景美、事趣、時美、騁懷。(王實甫的《西廂記》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悅事誰家院”,說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本段共四美俱全,足可樂也。)

      蘭亭盛會的時間、地點、事由。

      再次朗讀第一段,加深體會。

      3.“痛”,是緣何而痛?(第二組討論)

      第二自然在前面極寫宴集之樂后引出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慨。蘭亭宴集,自然快樂,但終有期限,聚會難而短,分離易而長。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內(nèi)”,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靜或動,“暫得于心”,但隨著時境的變化,心境也隨之而發(fā)生變化,“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痛”由此而生。

      下面請大家自由朗誦第二段的內(nèi)容,注意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

      4.又悲什么呢?(第三組討論)

      “一死生”、“齊彭殤”。

      5.理解“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東晉是名士風流的時代。他們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們思想消極,行動無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隨波蕩漾,飄到哪里就是哪里。當然,死了就死了,無所謂,因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是謂“一死生”“齊彭殤”。

      作者批判了時人的人生虛化的思想,認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視之。暗含有生之年應當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之意。

      我們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軀,要珍惜生命,當“兼濟天下”,去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

      6.第三段作者還交代了什么?

      作序目的: “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以便“后之覽者”也會“有感于斯文”。

      五、設計討論環(huán)節(jié)。

      (一)討論1:

      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發(fā)起一場關于《蘭亭》真?zhèn)螁栴}大討論。他認為字體、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寫極樂,突然轉(zhuǎn)為悲痛,悲得太沒道理了。你認為呢?

      (以學過的課文為例,如《赤壁賦》《始得西山宴游記》,問作者在作品中的情感是不是單一的,引導學生思考作者蘊于文中的復雜情感。本文作者由眼前的蘭亭相聚的歡樂,推想到普天下之友朋相處的情境:世上沒有不散的宴席,情隨事遷,喜歡的會不再喜歡,擁有的會不再擁有,再圓滿的團聚終要離散,再自足的幸福終要破滅,進而想到生命短暫,深切感悟到,再堅強的生命終要死亡。生命短促,一切終究會曲終人散,面對不可逆轉(zhuǎn)的'自然規(guī)律,由生離到死別,自然樂極而生悲,令人痛心。在這個古今人共同面臨的無奈面前,作者不由發(fā)出“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這種情感變化是十分正常的。 )

      (二)討論2:作者的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極悲觀?為什么?

      可能的兩種觀點:(言之有理、有據(jù)即可)

      1、這是悲觀的。相比之下,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劉禹錫的“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老而不消沉,不黯然,積極進取,樂觀曠達。英國大哲學家羅素,在他的一篇散文《論老之將至》中,也將生死這個永恒的主題升華到了壯闊高遠的境界:“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應該像河水一樣——開始是細小的,被限制在狹窄的兩岸之間,然后熱烈地沖過巨石,滑下瀑布。漸漸地,河道變寬了,河岸擴展了,河水流得平穩(wěn)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顯的間斷和停頓,而后便毫無痛苦地擺脫了自身的存在”。能夠這樣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將不會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為他所珍愛的一切都將繼續(xù)存在下去。

      2、第二種觀點:這種悲哀,這種對時間和死亡的恐懼并不必然導向消極悲觀。性格剛強的曹操同樣有“人生幾何”的感嘆,但是它最后導致的不是消極無為而是一統(tǒng)天下的豪情壯志。《蘭亭集序》在憂生嘆逝中包含著對美的幻滅的悼惜,它否定老莊“一死生,齊彭殤”,認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應做點事,不應空談玄理,表現(xiàn)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zhí)著努力。本文第一段,從作者對蘭亭盛會的描述中不難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第二段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抒發(fā)感慨,但字里行間暗含著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第三段中批判了“一生死”“齊彭殤”的虛無主義,這在玄談盛行的東晉也是難能可貴的。

      六、教師小結(jié)

      我認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zhí)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zhí)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zhí)著的努力。

      (投影王羲之的書法作品)

      七、學生思考

      關于王羲之的人生觀,大家談了不少自己的見解,下面再請談談你對人生有什么新的體驗? (引導學生樹立積極而科學的人生觀)

      九、課堂總結(jié)

      作者由蘭亭盛會寫起,極寫盛會之樂。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極易引發(fā)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對蘭亭美景,不由得興盡悲來,感慨萬千,進而展開議論,抒發(fā)了“人生苦短,命運難測”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溝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簡而意深,不愧為千古名篇。

      (學生自由朗讀全文加深體會)

      十、作業(yè)布置

      1.比較莊子的《逍遙游》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可從文學性與思想性兩方面比較)

      十一、板書設計:

      享盛會 樂

      議死生 痛

      感斯文 悲

      【課后案】

      一、課文研讀:

      (一)研讀課文第一段:

      1.第1段本段寫了哪些內(nèi)容?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2.作者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作者的這種情感是怎樣表現(xiàn)的?

      (二)學習課文第二段:

      1.同學看注解,弄懂下列詞義,疏通文意:

      人之相與( ) 茂林修( )竹

      或( )取諸( )懷抱,晤( )言一室之內(nèi)

      或因( )寄所托,放浪( )形骸之外

      雖取舍萬殊( ) 向之所欣( )

      2.翻譯重點語句,分析句式特點:

      ①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

      ②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3.試譯本段文字。

      4.學生齊讀課文,思考如下幾個問題:

      (1)面對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哪些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有何異同?

      (2)在作者看來,這兩種人生態(tài)度最終的結(jié)果是什么呢?就此作者抒發(fā)怎樣的人生感慨?在這人生感慨中包含著那些含義?

      (3)這一節(jié)作者的悲嘆與上一節(jié)的敘事有何聯(lián)系?

      (三)學習課文第三段:

      1.學生齊讀第3段,識記重點文言詞語。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 ) 不能喻( )之于懷

      雖世殊( )事異 所以( )興懷

      其致( )一也 亦將有感于斯( )文

      2.翻譯重點語句,分析句式與詞語活用特點:

      ①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②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3.試譯本段文字。

      4.朗讀并分析第三自然段,找出表達作者情感的關鍵詞,并分析作者情感因何而出?

      (四)分析全文的情感變化

      1.思考:從三段文字中,作者情感的有哪些起伏變化?這種變化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怎樣的看法?

      2.作者的這種變化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說明理由。

      二、課外延伸

      翻譯短文《王羲之愛鵝》中的語句:

      1.會稽有孤居姥養(yǎng)一鵝,善鳴,求市未能得,遂攜親友命駕就觀,姥聞羲之將至,烹以待之,羲之嘆息彌日。

      2.山陰有一道士,養(yǎng)好鵝,羲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jīng)》,當舉群相贈耳。”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其任率如此。

      王羲之《蘭亭集序》閱讀練習及答案

      蘭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14.下列句子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感慨系之矣 系:附著,隨著 B.雖趣舍萬殊 趣:同“取”

      C.終期于盡 期:注定 D.雖無絲竹管弦之盛 盛:盛大

      1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引以為流觴曲水 ②亦足以暢敘幽情

      ③及其所之既倦 ④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A.兩個“以”相同,兩個”之”字相同

      B.兩個“以”相同,兩個”之”字不同

      C.兩個“以”不同,兩個”之”字不同

      D.兩個“以”不同,兩個”之”字相同

      16.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4分)

      (1)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2分)

      (2)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2分)

      答案:

      14.D 盛:熱鬧

      15.C

      16.(1) 借以放眼縱觀,舒展胸懷,足以盡享視和聽的樂趣,實在是快樂啊。(2分,“極”和“信”各1分)

      (2)我一向認為把生和死看作一樣是荒誕的,把長壽和短命同等看待也是虛妄的。(2分,“一”和“齊”各1分)

    《蘭亭集序》教案4

      一、設計說明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作為書法作品,歷來為人推崇,被尊為“墨皇”,有“天下第一行書”之譽。其實,作為入選教材的文章,它也是文辭優(yōu)美,識見高遠,膾炙人口。如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妥善處理好“文”“言”關系,打破傳統(tǒng)機械的先“言”后“文”教學模式,的確值得探討研究。筆者以“文言相融相生”為教學理念指導,試圖將“因言釋文”和“因文悟言”相結(jié)合,另辟一條文言教學蹊徑。

      二、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寫景言情時關鍵詞語(重點文言詞語)的作用及影響。(“因言釋文”)

      2.在了解蘭亭宴會的'基礎上,理解作者感情由樂轉(zhuǎn)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人生哲理。(“因文悟言”)

      3.了解課文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行文筆法。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素有“書圣”美譽的王羲之不僅擅長書法,也擅長詩文。書法作品《蘭亭集序》被后世評論者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出示臨摹圖),只可惜我們看到的是臨摹本,據(jù)說其真跡已隨唐太宗葬入昭陵。但是,作為散文佳作的《蘭亭集序》膾炙人口,流傳至今,《蘭亭集序》可謂 “文質(zhì)雙絕”。下面,我們就來一同欣賞這篇文章。

      (二)審讀課題

      提問:“蘭亭集序”這一標題如何斷句?(或問:這是一種什么文體?從文中哪幾句話能看出來?)

      明確:“蘭亭/集序”還是“蘭亭集/序”?A 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B 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C 故列敘時人。

      《蘭亭集序》知識點全面歸納

      【文學常識】

      《蘭亭集序》選自《_________》,王羲之,字_________,_________(朝代)瑯玡臨沂(現(xiàn)山東省臨沂縣)人,是中國古代杰出的_______家,有“_________”之稱,世稱“_______”。

      【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內(nèi) “悟”通“晤”,會面

      2、趣舍萬殊 “趣”通“取”

      【古今異義】

      1、列坐其次

      古義:其,代詞,指曲水。次,旁邊、水邊。如:列坐其次。

      今義:① 次第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2、亦將有感于斯文

      古:這些文章  今:常用義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諸懷抱

      古:胸懷抱負。 今: ①抱在懷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著; ④ 打算。

      4、引(之)以(之)為流觴曲水。

      古義:把……作為。   今義:認為。

      5、所以游目騁懷

      古義:①表憑借,用來。  ②……的原因。如:所以興懷。

      今義: ①表因果關系的連詞;②實在的情由或適宜的舉動(限用于固定詞組中做賓語)。

      6、俯仰一世

      古義:形容時間短暫。   今義:低頭抬頭

    《蘭亭集序》教案5

      教學要點:

      1、有感情地誦讀全文,并能背誦。

      2、體會作者由”樂“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程要求:

      一、導入課文

      問:大家是否喜愛中國的毛筆書法?

      書法是中國的國粹,先請同學們欣賞一幅書畫作品:王羲之的《蘭亭序帖卷》。

      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yōu)美。王羲之有”書圣“之美稱,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眾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出示圖片)。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記下了他們的千古風流,王羲之為這些詩作的書序《蘭亭集序》,更以其文采書藝雙絕而膾炙人口。

      今天我們不僅欣賞到其書法美,還要跟大家一起來欣賞其文章的美。

      二、聽錄音(再出示碑貼全文)

      三、自由讀

      四、賞析第一段

      本文記敘了這次蘭亭集會的盛況,讓我們先來看,這是怎樣的一個集會?

      時間、地點、事由、人物、景

      析: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帶左右

      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

      析:”引以為流觴曲水……“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們的聚會免不了”酒“與”詩“,”酒“是感情的催化劑,”詩“是情感的”產(chǎn)品“,他流觴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誰的前面,誰就取來飲酒),于是詩興大發(fā),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弦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

      出示”流觴曲水“圖片,伴白:

      看到這幅圖,似乎時光倒轉(zhuǎn),回到蘭亭集會上,仿佛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后成為千古美談。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許多書法家、畫家、文學家都會匯集此地,流觴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現(xiàn)代人的豪情。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仰……俯……“。

      接下來,乘著快意,信步登上蘭亭的最高處。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闊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視,大自然萬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機盎然。王羲之,縱展 目力,開暢胸懷,要把大自然的美景盡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盡享人生的快樂。

      作者發(fā)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于蘭亭集會的暢快。

      五、指導全文誦讀。(個別讀,男生集體誦讀)

      六、賞析第三自然段。

      找出表達其情況的詞:”悲“

      ”悲“與”痛“是一樣的情感嗎?不一樣,讓我們先來看看他為什么”悲“?”悲“什么?

      作者為什么”悲“,與他的人生觀有著密切的關系,找出這句話:”固知……“

      佛教、道教徒總是把生死看得很虛無、很超脫,他們”一生死生,齊彭殤“,可我們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軀,要珍惜生命,士大夫當”兼濟天下“,去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可這種生活觀在我看來是何等的.虛偽可笑。正因為我對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賢者……“。我”悲“古人,因為我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觀今,亦由今之視昔“,后人讀我的文章,猶如我讀古人的文章一樣,他詢問古今,發(fā)出悲嘆。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么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zhì)(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體驗卻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這種”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讀最后一段。

      七、朗讀

      八、小結(jié)全文

      作者由蘭亭盛會寫起,極寫盛會之”樂“。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極易引發(fā)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對蘭亭美景,不由得興盡悲來,感慨萬千,進而展開議論,抒發(fā)了”人生苦短,命運難測“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溝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簡而意深,不愧為千古名篇。

      九、習題

      1.下面各字注音無誤的一項是( )

      A.誕(dàn) 癸(kuí) 殊(shú) 峻(jùn)

      B.殤(shāng) 稽(jī) 骸(hái) 晤(wù)

      C,悼(dǎo) 禊(xì) 騁(chěng) 契(qì)

      D.嗟(jiē) 觴(shāng) 湍(tuān) 曲(qǔ)水

      2.下列詞語中加黑字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群賢畢至(全) 少長咸集(都) 茂林修竹(修整) 清流急湍(急流的水)

      B.暢敘幽情(幽深內(nèi)藏) 人之相與(交好) 崇山峻嶺(高) 暫得于己(短暫,一時)

      C.感既系之(附著) 修短隨化(變化) 終期于盡(至,及) 向之所欣(過去,從前)

      D.喻之于懷(比喻) 其致一也(情趣) 列坐其次(排列) 列敘時人(一個個地)

      3.下列各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趣舍萬殊,靜躁不同 B.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

      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4.下列句中加黑詞語與現(xiàn)代漢語語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引以為流觴曲水

      B.列坐其次

      C.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D.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

      5.與例句中加點的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或取諸懷抱。

      A.亮身率諸軍攻祁山。 B.投諸渤海之尾

      C.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D.告諸往而知來者。

      6.運用了“對偶”修辭手法的一項是( )

      A.天朗氣清,惠風和暢B.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C.清流激湍,映帶左右D.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閱讀下列語段,完成7-11題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7.給下列各句加黑詞選擇恰當?shù)牧x項

      ①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A.原因 B.憑借 C.就著 D.由于

      ②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A.修飾 B.整治 C.高,長 D .美好

    《蘭亭集序》教案6

      [教學要點]

      研習3、4自然段,理解作者的生死觀。

      整理本課文言知識。

      [教學過程]

      一、 復習鞏固

      檢測1、2自然段的文言知識(略)。

      二、研習第3自然段

      1.全班齊讀第3自然段,理清思路

      提問一:請合上課本串講本段大意

      提問二:這段話作者圍繞什么主題展開討論的?

      明確:樂憂生死等人生重大問題

      提問三:作者為何而痛?

      一痛惜情隨事遷,美好消逝;二痛生命有限,終期于盡。

      2.誦讀提示:作者以從容沉穩(wěn)的氣勢稍稍收攏,便轉(zhuǎn)到全文的主旨上來,探索人生哲理,發(fā)表對人生憂樂和生死問題的看法,以理論為主,故應以和緩低沉的語調(diào)讀出。重讀的詞語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豈不痛哉”中的“痛”。末句以降調(diào)慨嘆語氣收束。

      請按照上述提示,每組選代表誦讀

      三、研習第4自然段(第三部分)

      1.熟讀課文,理清背誦思路

      這段議論中包含感情,請理清作者的感情發(fā)展脈絡。

      問題(1)當前士大夫的人生觀是怎樣的?

      (2)你認為作者贊同他們的人生觀嗎?為什么?

      明確:由讀昔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zhuǎn)入對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xiàn)了作者抗拒人生虛幻的執(zhí)著努力,隨之又發(fā)出“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zhí)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變化如此迅疾,此次宴會的情況就該記錄下來,使將來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慨。隨著感情變化的步步推進,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是作者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

      2.朗讀語調(diào)提示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讀出節(jié)拍,讀出批判語氣。“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 緩低沉的語調(diào)讀出。

      挑選學生按照以上提示朗誦

      四、合作探究

      1.談談你對“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一句的認識。

      明確:作者認為人不管以怎樣的方式活著,生命都在不知不覺中逝去,而壽命的短長只能聽憑造化,最終歸于結(jié)束。所以生就是生,活著能享受樂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無,活著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齊觀。暗含有生之年應當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之意。

      2.第4自然段,作者發(fā)出“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乎”的慨嘆,那么作者究竟為何而“悲”呢?

      明確: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二悲今人一死生齊彭殤的虛妄;三悲后人叩問今人,可謂千古一悲!由“我”的個體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深刻感人。人類社會從古到今,邁進了多少年,然而人類對生命本質(zhì)的體驗何其相似!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

      五、探究性閱讀訓練

      有人認為作者在文中闡述了他的生死觀,是他的曠達性格使然;但他畢竟生活在國事日衰的東晉時期,士大夫們大多意志消沉,不講求進取,對他也不能說毫無影響,因此文中出現(xiàn)了低沉的調(diào)子,例如“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你如何理解呢?請發(fā)表你的觀點

      背景介紹:兩晉政治恐怖,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互相傾軋,殘殺屢屢發(fā)生。士大夫自危而無奈,寄情山水,嘯傲山野,思想消極,行動無為,感覺生命就像浮萍之于水,隨波蕩漾,飄到哪里是哪里,生死無常。于是東晉時期,清談老莊玄理的風氣很盛,所謂“一死生”“齊彭殤”,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即玄理之一。受社會思潮影響,東晉文學創(chuàng)作內(nèi)容消沉,逃避現(xiàn)實、出世入仙的情調(diào)很濃,是玄言文學泛濫之時。

      在這種背景下,王羲之在文中描繪如詩如畫的自然風光,還能批判當時盛行的虛無思想,實際上就是眷念人生、熱愛生命的表現(xiàn)。他在書法上的執(zhí)著努力和卓越成就也是對抗人生虛無的體現(xiàn)。誠所謂“消極其表,執(zhí)著其里”,我們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

      小結(jié):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知人論世,是把握主旨的利器。

      六、歸納整理文言知識

      1.通假字

      趣舍萬殊(“趣”通“趨”,趨向,取向) 悟言一室之內(nèi)(“悟”通“晤”,面對面)

      2.一詞多義

      修:茂林修竹(高)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長)

      乃重修岳陽樓(修建 )

      修守戰(zhàn)之具(整治)

      期: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至,及)

      期年之后(周,期年:一周年)

      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約定)

      致:所以興懷,其致一也(情趣,情致辭)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達到)

      臨:未嘗不臨文嗟悼(面對,引申為閱讀)

      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面對,迎)

      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面對)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將要)

      次: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旁邊)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按次序)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行軍途中的駐地)

      3.詞類活用

      映帶左右(環(huán)繞,名作動)

      流觴曲水(使動用法,使……流;使(水)彎曲)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形容詞作名詞,賢才;年少的人和年長的人)

      所以游目騁懷(使……游,使……騁,動詞作使動)

      固知一死生(看作一樣,數(shù)量詞意動)

      齊彭殤為妄作(齊:形容詞意動,看作相等。)

      一觴一詠(名作動,喝酒)

      4.古今異義

      列坐其次 古義:這個地方 今義:次一等的。

      俯察品類之盛 古義: 萬物。 今義:物品的種類。

      或取諸懷抱 古義:思想抱負 今義: 懷里抱著

      所以游目騁懷 古義:用來……的…… 今義:連詞,表示因果關系。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夫人”古義: “夫”用在段首引發(fā)議論,是發(fā)語詞,可不譯。“人”,人們 今義: 對已婚女子的尊稱

      “俯仰”古義: 形容時間短暫 今義:低頭抬頭

      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古義:這篇 今義:文雅;文化或文人

      5.特殊句式

      仰視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定語后置)

      會于會稽山蘭亭(介詞結(jié)構后置句)

      當其欣于所遇(介詞結(jié)構后置句)

      亦將有感于斯文(介詞結(jié)構后置句)

      晤言(于)一室之內(nèi)(省略介詞“于”)

      引以(之)為流觴曲水(省略介詞賓語“之”)

      死生亦大矣(判斷句)

      七、課堂小結(jié)

      魏晉時期通常被認為是我國歷史上人的自覺和文的自覺的時代。魏晉人對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觀世界都有深廣精微的體認和探求,這使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充溢著濃郁的人生意識和宇宙情調(diào)。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記下了與會者的千古風流。語言清新樸實,敘議結(jié)合,在雕章琢句、華而不實的文風充斥文壇的當時,顯得尤為可貴。

      八、布置作業(yè)

      背誦全文

    《蘭亭集序》教案7

      一、教學內(nèi)容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文言文單元第一篇課文,它與后面兩篇文言文都是記游并說理的文章。《蘭亭集序》敘寫蘭亭美景,抒發(fā)人生感慨,寫景妙趣天成,說理深沉悠遠。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王羲之其書其人其事。

      理解作者為何“樂”,又為何“痛”。

      過程與方法:鑒賞寫景手法和文本內(nèi)涵。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樹立“珍惜生命、有益社會”的人生觀。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經(jīng)過《蘭亭集序》第1課時的學習,學生已通曉文意,但難以獨立鑒賞文本,難以理解王羲之的人生悲慨。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演示法、問題啟發(fā)式教學、情境教學法、探究法

      五、教學重點及難點

      1 鑒賞寫景手法和語言風格。

      2 理解作者的人生悲慨和其中蘊涵的積極的人生觀。

      六、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組織各組學生匯報預習成果 “我了解到的王羲之其書其人其事”。

      學生活動——各組學生課前利用網(wǎng)絡搜集資料并制成幻燈片,課上向全班匯報。

      設計意圖——學生課前網(wǎng)上搜集和篩選資料、組內(nèi)匯總、代表匯報的過程可以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人文素養(yǎng),達到傳播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同步。

      教師活動——設問1觀賞視頻后概括出作者的“樂”包括哪些內(nèi)容。2作者是如何用文字“畫”出蘭亭勝景的,試描繪。請學生找出相關內(nèi)容在書上勾畫作批注。

      學生活動——在書上勾畫作批注,想象蘭亭美景,感悟作者的“樂”;到白板前演示自己作的批注。

      設計意圖——影像將學生帶入情境;要求學生作批注,訓練學生用舊知分析文本從而獲得新知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分析文本的習慣,達到傳播知識與傳授學習方法同步。

      教師活動——設問1作者為何"痛"?2王羲之是個悲觀主義者么?要求學生勾畫關鍵句、思考、作答。

      學生活動——勾畫關鍵句、思考、作答;看視頻,知背景;賞雜志,找同感;觀影像,悟人生。

      設計意圖——視頻幫助學生理解當時政權的頻繁更迭和殘暴的政治迫害讓當時文人選擇了談玄悟道或放浪形骸,幫助學生理解王羲之想到他們無論選擇哪種方式生活,都在一天天走向衰老死亡,所以“痛”。電子雜志收集古代中外作家關于“人生苦短所以應該珍惜生命、建功立業(yè)”的文字來幫助學生橫向聯(lián)系,深入理解王羲之的.“死生亦大矣”。教師設計的影像用強烈的感官沖擊引導學生樹立“珍惜生命,有益他人” 的人生觀,達到情感態(tài)度教育與價值觀引導同步。

      教師活動——布置作業(yè)即作為“后之覽者”,讀完本文你對人生有何感悟?結(jié)合本文,寫一篇三百字以上的隨筆。教師通過網(wǎng)上回復加以點評指導。

      學生活動——學生課下登陸教師博客,閱覽教師提供的拓展閱讀資料,寫出自己的收獲。

      設計意圖——教師利用網(wǎng)絡博客將課堂引發(fā)的思考深化。

      七、教學評價設計

      1 上課之初,找出上節(jié)課學過的典型的重點的實詞、虛詞,打在幻燈片上,讓學生一齊作答,引導學生評價自己第1課時的學習成效。

      2 課上匯報預習成果時,各小組間交互評分。

      3 課上學生討論后發(fā)言,教師對學生的結(jié)論和得出結(jié)論的依據(jù)及時加以點評。

      八、板書設計

      樂———— 暢敘幽情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流觴曲水

      美

      景

      不

      常

      痛————— 修短隨化

    《蘭亭集序》教案8

      1、積累整合文言知識,掌握文言文閱讀的方法。

      2、了解時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認識作者在樂、悲、痛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1、有感情地誦讀全文,并能背誦。

      2、體會作者由“樂”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變化。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既是書中極品,又是文中上品。據(jù)歷史記載,唐太宗千方百計搜覓真跡,并日夜賞玩臨摹之,以至形成了宮廷上下競相臨書的盛況。唐太宗駕崩,此真跡又作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來此墓被盜,真跡永遠失蹤,成為千古恨事。我們現(xiàn)在所見的是唐代摹本。(讓學生看教材中《蘭亭集序》書法作品)從摹本可以判斷“書中極品”的評價絕非妄言。而此文為什么又被稱為“文中上品”呢?它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動人呢?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作為文學作品的《蘭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王羲之(公元321~379,一說303~361),字逸少,東晉瑯邪臨沂人。是東晉也是我國古代最杰出的書法家。出身于士族名門,是東晉政治家王導的從子。任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世稱“王右軍”。早年從衛(wèi)夫人學習書法,后多鑒前代名家書法,博采眾長,備精諸體,有“書圣”之稱。書法刻本以《樂毅論》《蘭亭序》《十七帖》為著。其子王獻之也是書法名家。父子齊名,世稱“二王”“二圣”。王羲之在詩文寫作上也是高手。東晉文壇盛行駢文,王羲之是少數(shù)仍沿用散文寫作,或以散馭駢的作家之一。其文風清洗,不尚辭藻而多情致。

      兩晉政治恐怖,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互相傾軋,殘殺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士大夫不滿,普遍崇尚老莊,追求清靜無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學盛行,對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學創(chuàng)作都產(chǎn)生了很復雜的影響。文學創(chuàng)作內(nèi)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現(xiàn)實的情調(diào)很濃。東晉時期,清談老莊玄理的風氣很盛,是玄言文學泛濫之時。但王羲之一反“清虛寡欲,尤善玄言”的風氣和追求駢體的形式主義之氣,抒寫了一篇情真語篤,樸素自然的優(yōu)美散文《蘭亭集序》,不但在東晉文壇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

      蘭亭,是東晉時期會稽郡治山陰(今浙江紹興市)城西南郊名勝。這里山清水秀、風景幽雅,是當時名流雅士時常集會的地方。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節(jié)),王羲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修禊之禮,舉行過一次盛大的風雅集會,參加的名士,有“東山再起”的司徒謝安、“擲地作金石聲”的辭賦家孫綽,潛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當時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詩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將諸名爵及詩作一一記錄集結(jié)成集,是為《蘭亭集》,并為此集作序一篇,這就是《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簡稱“序”,也叫前言,屬實用文體,同“跋”是一類。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薦介紹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說明寫作過程、寫作目的、主要內(nèi)容或說明一些同書本有關的事情,幫助讀者更好地去閱讀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請他人寫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紹著作外,往往還有一些評價的'內(nèi)容。

      (2)聽錄音,請學生分別劃出三個段落中表達作者情感的詞來(“樂”“痛”“悲”),劃出不懂的字詞句來。

      根據(jù)文章的情感變化,劃分文章段落層次。

      背誦線索:時間—地點—事件—人物—環(huán)境—活動—天氣—感覺。

      如:時間:“永和……癸丑……暮春……”地點:“……蘭亭……”

      1、摘錄本段寫景句,體會作者寫景狀物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

      2、模擬想象你便是其中一文士,請你用散文化的語言將景物和你的感受訴諸筆端。

      教師點撥:本段中作者無論“摹”山范水,還是“描”竹畫樹,都極其簡約。想那陽春三月的江南該是鮮花吐芳,姹紫嫣紅。此段中作者卻只選山、水、林、竹、天。寫山嶺,從高聳、橫亙狀其勢;寫竹林,從茂密、參天繪其形;寫溪水,著眼于水清流急,回環(huán)相映之態(tài);寫晴天,寫煦風,仿佛景物皆著感情色彩。如此美景,在良辰、樂事的氛圍中,給人帶來的是愉悅,是歡欣,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春天氣息和游人如織的快樂場面。

      3、提示學生朗誦時注意語調(diào)要清新明快,充滿歡欣,優(yōu)雅之情調(diào)。按照提示每組選代表朗讀。

      (1)有人將本段之“樂”總結(jié)為“五樂”,你能找出來并加以總結(jié)說明嗎?

      (作者依據(jù)什么說這次聚會“信可樂也”?“信可樂也”在第1部分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確:在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這次聚會是“群賢畢至,少長咸集”,這是一樂;而聚會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可謂良辰,是為二樂;聚會之地“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可謂景美,是為三樂;宴會之中“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可謂情真,是為四樂;而“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可謂極視聽之娛,是為五樂。作者感到人賢、辰良、景美、情真、賞心五事齊臻,所以認為這次聚會,“信可樂也”。“信可樂也”一句是對聚會情景的總結(jié),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樂”。

      (2)本段末句“信可樂也”能否改成“信可樂矣”?請闡述理由。

      明確:“信可樂也”不可改為“信可樂矣”。因為用“也”語氣平緩,筆勢沉穩(wěn);而用“矣”語氣激越,筆端情感外露。仔細揣摩第1段中描述景物只在山、水、林、竹,而舍鮮花吐芳;就是寫林寫竹,只言“茂”“修”,而棄其綠、碧、翠,極力營造素淡、雅致的格調(diào)。蘭亭集會本是賞心樂事,但作者內(nèi)心的喜悅之情并不過分顯露,這是他氣節(jié)高爽、性格沉穩(wěn)的表現(xiàn)。

      教師明確:記敘性文字言簡意賅,如開頭總敘,只25個字就交代清楚了蘭亭集會的時間、地點、目的,表現(xiàn)出高超的語言技巧;寫景的文字精練優(yōu)美,樸素清新。

      暮春三月,鶯飛草長,天氣晴朗,春風和煦,不可不謂之“良時”;會稽山陰,清幽蘭亭,茂林修竹,山環(huán)水繞,不可不謂之“美景”;時賢名流,志趣相投,不可不謂之“賢人”;曲水流觴,飲酒賦詩,不可不謂之“雅事”;仰觀俯察,游目騁懷,不可不謂之“樂心”:這實在是人生之樂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于蘭亭集會的暢快,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后成為美談佳話。千年以降,我們依然能感受到這些文人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

      1、預習第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為何而“痛”?又為何而“悲”?

      2、如何理解“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暮春三月,草長鶯飛,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茂林修竹,清流潺潺,勝友云集,曲水流觴,潑墨揮毫,賦詩飲酒,不亦樂乎!可作者的感情怎么變成了“痛”呢?他由眼前的美景、盛會想到什么了呢?請同學們大聲朗讀第二段,看看作者的心思到哪兒去了。

      一痛惜情隨事遷,美好消逝;二痛生命有限,終期于盡。

      2、誦讀提示:作者以從容沉穩(wěn)的氣勢稍一收攏,便轉(zhuǎn)到全文的主旨上來,探索人生哲理,發(fā)表對人生憂樂和生死問題的看法,以理論為主,故應以和緩低沉的語調(diào)讀出。重讀的詞語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豈不痛哉”中的“痛”。末句以降調(diào)慨嘆語氣收束。

      這段議論中包含感情,請理清作者的感情發(fā)展脈絡。

      (2)你認為作者贊同他們的人生觀嗎?為什么?

      明確:由讀昔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zhuǎn)入對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xiàn)了作者抗拒人生虛幻的執(zhí)著努力,隨之又發(fā)出“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zhí)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變化如此迅疾,此次宴會的情況就該記錄下來,使將來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慨。隨著感情變化的步步推進,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是作者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

      2、談談你對“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一句的認識。

      明確:作者認為人不管以怎樣的方式活著,生命都在不知不覺中逝去,而壽命的短長只能聽憑造化,最終歸于結(jié)束。所以生就是生,活著能享受樂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無,活著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齊觀。暗含有生之年應當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之意。

      3、第四自然段,作者發(fā)出“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乎”的慨嘆,那么作者究竟為何而“悲”呢?

      明確: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二悲今人一死生齊彭殤的虛妄;三悲后人叩問今人,可謂千古一悲!文章由“我”的個體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深刻感人。人類社會從古到今,邁進了多少年,然而人類對生命本質(zhì)的體驗何其相似!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

      1、有人認為作者在文中闡述了他的生死觀,是他的曠達性格使然;但他畢竟生活在國事日衰的東晉時期,士大夫們大多意志消沉,不講求進取,對他也不能說毫無影響,因此文中出現(xiàn)了低沉的調(diào)子,例如“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你如何理解呢?請發(fā)表你的觀點

      背景介紹:兩晉政治恐怖,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互相傾軋,殘殺屢屢發(fā)生。士大夫自危而無奈,寄情山水,嘯傲山野,思想消極,行動無為,感覺生命就像浮萍之于水,隨波蕩漾,飄到哪里是哪里,生死無常。于是東晉時期,清談老莊玄理的風氣很盛,所謂“一死生”“齊彭殤”,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即玄理之一。受社會思潮影響,東晉文學創(chuàng)作內(nèi)容消沉,逃避現(xiàn)實、出世入仙的情調(diào)很濃,是玄言文學泛濫之時。

      在這種背景下,王羲之在文中描繪如詩如畫的自然風光,還能批判當時盛行的虛無思想,實際上就是眷念人生、熱愛生命的表現(xiàn)。他在書法上的執(zhí)著努力和卓越成就也是對抗人生虛無的體現(xiàn)。誠所謂“消極其表,執(zhí)著其里”,我們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

      小結(jié):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知人論世,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利器。

      2、學生列舉“古今文人論生死”。

      例舉摘要:

      司馬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從人生意義來講)

      奧斯特洛夫斯基:“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從人生意義來講)

      史鐵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從生命規(guī)律來講)

      孟子:“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陶淵明:“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坦然面對)

    《蘭亭集序》教案9

      【教學目標】

      1、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jīng)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zhuǎn)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3、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教學重點】

      1、了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jīng)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jié),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蘭亭──蘭渚之亭則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下面讓我們共同欣賞《蘭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紹

      學生讀注釋①。

      教師補充:

      1、魏晉,是中國書法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出現(xiàn)了一批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書圣的美稱。他不僅長書法,也長詩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風格瀟灑放脫。

      書法作品《蘭亭集序》最為有名,它被后世評論者譽為行書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樣的面貌呢──請看插圖。古人評價:飄如游云,矯如驚龍。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yōu)美。只可惜,我們看到的只是臨摹本,其真跡已經(jīng)失傳。據(jù)說被李世民帶到地下了。

      王羲之的詩文以《蘭亭集序》最出色。從注釋我們已經(jīng)知道,它是詩歌集子的序。集子中的詩文藝術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卻膾炙人口,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它吧。

      2、了解序的體裁特點:

      明確:序是一種文體,有兩種。一是贈序,一是書序。后者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內(nèi)容多是介紹書的內(nèi)容和特色、成書經(jīng)過,寫書目的等。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diào),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蘭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三、聽課文朗讀錄音,讀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多媒體顯示:

      癸丑修禊流觴會稽 游目騁懷趣舍萬殊齊彭殤感慨系之 若合一契曾不知老

      學生自由朗讀。

      (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jié)奏、字音。)

      四、疏通字詞

      1、重要詞語:

      ⑴ 實虛詞:群賢畢至 少長咸集 信可樂也 取諸懷抱

      或因寄所托 曾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

      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 以之興懷 修短隨化

      喻之于懷 故列敘時人

      ⑵ 通假字:雖趣舍萬殊

      ⑶ 活用詞:一死生為虛誕 齊彭殤為妄作

      2、多義詞:

      ⑴ 乃重修岳陽樓 鄒忌修八尺有余 內(nèi)修政理 茂林修竹 修禊事也

      ⑵ 終期于盡 度已失期 不期修古 行有期年

      ⑶ 其致一也 齊心一力以致臣節(jié) 致市民 聚萬貨頗有野致

      ⑷ 臨文嗟悼 把酒臨風 曹公已臨其境 哀臨三日

      ⑸ 列坐其次 引次江北 破軍次之 賢能不待次而舉

      ⑹ 所以游目騁懷 所以興懷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 吾知所以拒子矣

      ⑺ 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3、成語及常用語:

      ⑴ 游目騁懷:開懷。

      ⑵ 放浪形骸:行為放縱,不受世俗禮法束縛。

      ⑶ 情隨事遷:思想感情隨著情況變遷而發(fā)生變化。

      4、常識:

      ⑴ 紀年法:歲在癸丑(干支紀年)

      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帝王年號)

      趙惠文王16年(王公紀年)

      順治二年乙酉四月(年號干支并用)

      ⑵ 暮春:孟春、仲春、季春。

      ⑶ 修禊:在風俗,臨水為祭,消除不祥,選在三月三日。

      五、再讀課文

      六、布置作業(yè)

      1、反復朗讀課文,力求背誦。

      2、如何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朗讀課文

      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2、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

      3、總結(jié)文章的意思。

      三、賞析課文

      1、第一段:

      ⑴ 以課文的第一部分為主,看作者在表達自己的心境時從哪幾個方面寫的?

      時間:永和九年,暮春。

      地點:蘭亭。

      風景: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人物:群賢,少長。

      盛況:流觴曲水。

      感受:信可樂也。

      ⑵ 嘗試背誦第一段,理清背誦思路。

      2、學習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變遷。

      3、朗讀并分析第三自然段,理清背誦思路。

      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4、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四、小結(jié)

      五、全文小結(jié)

      【考考你】

      1、為下列句中加粗的字選出正確的義項

      ⑴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

      A、全部 B、畢竟 C、完結(jié) D、畢備

      ⑵ 曾不知老之將至( )

      A、竟然 B、曾經(jīng) C、通增 D、從前

      ⑶ 或取諸懷抱( )

      A、有的人 B、有的時候 C、或者 D、間或

      ⑷ 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

      A、陳列 B、陳述 C、陳舊 D、通陣

      2、下列各句加粗詞古今義相同的一項是( )

      A、歲在癸丑,暮春之初

      B、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C、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D、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E、何不委心任去留

      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聘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抬頭觀覽浩渺的天地,低頭審視繁多的物類,借憑它們縱目瀏覽,舒展胸懷,足以盡情地享受著和聽的樂趣,確實很愉快啊。

      B、俯仰一世──很快地就度過一生。

      C、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虛假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

      D、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等到他對所向往的事物已經(jīng)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轉(zhuǎn)移,感慨就隨之而生了。

      4、閱讀全文把握文意,請找出不正確的一項( )

      A、王羲之他們在風景幽絕的蘭亭宴飲,是含有這么一個游戲:把酒杯盛酒放在溪水之中,讓它隨水飄流。杯子停下來時,坐在近處的人就應取觴飲酒。

      B、全文前半部分敘蘭亭宴集情景,是實寫,以樂字為基調(diào);后半部分抒發(fā)宴集之后的感觸,是虛寫,以一個悲字為基調(diào)。

      C、文中作者批判了莊子死生一體的虛幻世界觀,認為生是生,死是死,不能等同看待。

      D、作者談對人生的感觸,從宴集發(fā)端,由今人及于古人,再及于后人。在深沉的慨嘆之中,暗含著對人生的厭倦和冷漠。

      5、創(chuàng)新能力訓練閱讀李白的《春夜宴諸從弟桃李園序》,完成下題: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李之芳國,序天倫之樂事。群季俊秀,皆為惠速。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幽賞未已,高談轉(zhuǎn)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shù)。

      ⑴ 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萬物之逆旅也逆 旅:旅店。

      B、古人秉燭夜游 秉:持,拿。

      C、群季俊秀 季:兄弟中排行第四或最小的,此指弟弟。

      D、而浮生若夢浮 生:輕生。

      ⑵ 下列對文章的解釋和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 )

      A、這一篇同《蘭亭集序》一樣,也屬于宴集序。標題概括了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回答了什么人(作者與從弟)什么時候(春夜)、什么地方(桃李園)、干什么(宴飲)等問題。

      B、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以,緣故。意為:古人(嫌人生太短)夜里拿著燭光游玩,實在是有緣故(有道理)啊。

      C、大塊假我以文章,大塊指天地;文章,絢爛的文采。即廣闊的天地給我提供了如此絢麗燦爛的大好春光。豈能辜負!表現(xiàn)了作者及時行樂的消極思想。

      D、惠連是人名,很有才華,十歲就能寫詩作文;康樂指謝靈運,南朝詩人。作者用此贊揚諸位堂弟人才俊秀,謙稱自己不如謝靈運。表現(xiàn)作者與弟弟們暢敘天倫之樂的喜悅之情。

      【學科滲透訓練】

      迎著將要落山的太陽,小李看見對面過來一輛兩匹馬拉的大車,只見車上坐著兩個人:一個手拿漁桿,一個挎著大弓。覺得很有趣,于是跑過去問。

      您二位姓什么?只見拿漁桿的人隨手抓起一條大魚,站起身,對著夕陽高高舉起說:我就姓這個!接著拿大弓的人把肩上的大弓使勁兒拉開后回答:看,這就是我的姓!駕車的老漢一看這二位,樂著說:您責問了,我的姓嘛。一指前面的兩匹馬。

      小李一下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本想和這幾位搭訕,沒想到會這樣。

      請你幫助小李想一想,這三位各姓什么?

      【延伸閱讀】

      將王素之《蘭亭詩》和《蘭亭集序》對比閱讀,《蘭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詩中的自然之景是如何對應的,這些自然之景是純粹客觀的自然之物嗎?

      《蘭亭詩》其一:仰視碧天際,俯瞰原水濱。寂闊無涯觀,寓目理自陳。大哉造化工,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資料補充】

      ⑴ 《晉書·王羲之傳》: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曠之子,王敦、王導之侄,東晉初太興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歲,少有美譽,朝廷公卿皆愛其才器,頻召為侍中、吏部尚書,皆不就,復授護國將軍,又推遷不拜。揚州刺史殷浩遺書,勸使應命,乃拜護軍。又苦求宣城郡,不許,以為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羲之素好服食養(yǎng)性,不樂在京師,初度浙江,便有終老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里,謝安未仕時也住那里。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等,皆以文義冠世,并筑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嘗與同志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⑵ 《古文觀止》評《蘭亭集序》:

      清人吳楚材、吳調(diào)侯選注的《古文觀止》如此評《蘭亭集序》: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死生而齊彭殤,無經(jīng)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曠達人,故雖蒼涼感嘆之中,自有無窮逸趣。

    《蘭亭集序》教案10

      學習目標

      知識:了解序文的寫作特點,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的意義。

      能力:

      1、理清課文內(nèi)容層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觀。

      情感:正確認識作者對人生悲歡無常、終歸于盡的深沉感慨,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難點: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教法設計

      1、第一段本文語言精練、樸素、優(yōu)美,教學時把重點放在體味語言特色上,由語言美去體悟自然美,體會作者樂山樂水的心情。要多讀(可采取聽讀、范讀、齊讀、個人讀、分組讀形式)讀到情隨聲出,自然成誦。

      2、第二、三自然段作者由樂轉(zhuǎn)悲,對人的生死問題的議論富有哲理性,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所以強調(diào)課前預習。預習要求:(1)反復朗讀,參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掃除閱讀障礙。(2)提出疑難問題。

      教學過程

      導入:東晉時人評論其書法筆勢為“飄如游云,矯若驚龍”,意思是像浮云一樣飄逸,像驚龍一樣矯捷。筆墨是一個人才情氣質(zhì)和性格的流露和暗示,這些線條可以說是魏晉時代風貌和氣度的形象再現(xiàn)。下面,先讓我們了解一下他的作者,請學生讀注解1。(解釋為何是唐摹本:因唐太宗生前太喜愛這帖,死時把它作為殉葬品,埋入昭陵,從此真跡永絕于世)那么這篇作品其文學內(nèi)蘊如何呢?悠悠千載之后,我們只能從序文本身去探究了。(板書文題)

      范讀。全文共有三段,試從每段中找出最能表現(xiàn)作者情感的字眼。

      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們就以此感情的變化為線索,走進王羲之的情感世界。

      第一段共有五句話,主要記敘了什么事件?作者三如何記敘這次蘭亭集會的盛況的?

      (請學生依次朗讀每一句話,然后概括出每句話的要點。)

      請摘錄本段寫景句,體會作者寫景狀物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

      蘭亭地處“會稽山陰”,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主體是山水。其山如何?“崇”與“峻”是本色形容,而“茂林修竹”四字遂賦予山嶺盎然生氣;其水如何?“清”與“激”亦為本色形容,而“映帶左右”四字方使流水神采飛動。王羲之筆下寫竹,只言其修而棄其綠,寫水,只言其清而棄其碧,色調(diào)的淡雅。再看天氣,“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天宇清朗,和風吹拂:在這里沒有“草長鶯飛”春意鬧,也沒有“姹紫紅開遍”的艷麗,只有清風拂面,水聲泠泠;在這里物我同化,是非頓消,心境澄明。信可樂也,更樂的是可以與知己好友品酒論詩,盡情抒發(fā)內(nèi)心的情思,歡聲笑語,久久不絕,以致感到人為的管弦之聲亦屬多余了。

      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賞心悅目,他如何表達?

      明確:“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指起頭來看到宇宙的廣大,低下頭看到萬物的繁多,借此來放開眼界,舒暢胸懷,盡情享受耳聽和眼觀的樂趣,真是快活啊。)

      仰觀宇宙,俯察萬物,是極視覺之娛;竹木蕭蕭,流水潺潺,是盡聽覺之樂。信可樂也。

      小結(jié)一下。

      王實甫的《西廂記》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悅事誰家院”,說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本文段共六句話,四美俱全,五美齊臻,足可樂也。作者在此段中極力營造素淡、雅致的格調(diào),即使喜悅,也不過分顯露,可以說是作者從容淡雅的心境所致。如此心境之下,王羲之又怎會發(fā)出豈不痛哉的感慨呢?

      作者緊承上文的“樂”字,由樂而憂,由生而死,圍繞生死重大問題展開議論,抒發(fā)感慨。

      由樂轉(zhuǎn)悲,看似突兀,卻也順理成章。(幻燈補充資料)

      作者由眼前的蘭亭相聚的歡樂,推想到普天下之友朋相處的情境:世上沒有不散的宴席,情隨事遷,喜歡的會不再喜歡,擁有的會不再擁有,再圓滿的團聚終要離散,再自足的幸福終要破滅,進而想到生命短暫,深切感悟到,再堅強的生命終要死亡。生命短促,一切終究會曲終人散,面對不可逆轉(zhuǎn)的自然規(guī)律,由生離到死別,自然樂極而生悲,令人痛心。這種情感變化是十分正常的。在這個古今人共同面臨的無奈面前,作者不由發(fā)出“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的感嘆。下面請大家自由朗誦第二段的內(nèi)容,注意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

      下面請學生朗誦第三段,注意思考兩個問題。

      1、“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作者編集《蘭亭集》的由來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請用原文回答。

      1、東晉時人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意志消沉,不求進取,認為人生無常,生死等同。(出示幻燈片)先概括東晉時期的這種風尚,再談為何會有這種思想。作者批判了時人的人生虛化的思想,認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視之。

      2、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為使后人也對今天的所為所思“興懷”)“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以便“后之覽者”也會“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聯(lián)起來,既巧妙地交代了詩集的由來,說明了編集的目的。也把目光投向了宇宙的深處,由己悲人,這是作者超越了人生無常之同的理性思考,這種深刻的“千古同悲”讓我們從感傷的背后,發(fā)現(xiàn)了作者對短暫生命的珍惜。正如文中所敘,既然人生如此短暫,此次聚會的有關情景就應記錄下來,能使后人了解今人的情懷,也感觸到我的情志。

      下面就讓我們把全文集體朗誦一遍。

      討論: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發(fā)起一場關于《蘭亭》真?zhèn)螁栴}大討論。他認為字體、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寫極樂,突然轉(zhuǎn)為悲痛,悲得太沒道理了。你認為呢?

      由樂轉(zhuǎn)悲,看似突兀,卻也順理成章。作者由眼前的蘭亭相聚的歡樂,推想到普天下之友朋相處的情境:世上沒有不散的宴席,情隨事遷,喜歡的會不再喜歡,擁有的會不再擁有,再圓滿的團聚終要離散,再自足的幸福終要破滅,進而想到生命短暫,深切感悟到,再堅強的生命終要死亡。生命短促,一切終究會曲終人散,面對不可逆轉(zhuǎn)的自然規(guī)律,由生離到死別,自然樂極而生悲,令人痛心。

      這種情感變化是十分正常的。

      教師補充:古希臘史學之父希羅多德在其《歷史》中提供了一個很有說服力的例子。偉大的波斯王克謝爾克謝斯,率領波斯歷史上最大的一支遠征軍向希臘進軍,在阿比多斯海灣,他檢閱全軍。他的.陸軍遮天蔽地,他的水師布滿海灣,他感到榮耀,感到幸福。但隨后他又傷感起來,而且潸然淚下,對他叔父說:“當我想到人生短暫,想到再過一百年后,這支浩蕩的大軍中沒有一個人還能活在世間,便感到一陣突然的悲哀。”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描寫聚會歡樂后轉(zhuǎn)入悲傷的,典型的有:漢武帝行幸河東,中流與群臣對飲,自作《秋風辭》,也說:“歡樂極兮哀情多,小壯幾時兮奈老何!”道出了這種現(xiàn)象的正常和普遍。

      討論:作者的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極悲觀?

      1、這是悲觀的。相比之下,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劉禹錫的“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老而不消沉,不黯然,積極進取,樂觀曠達。英國大哲學家羅素,在他的一篇散文《論老之將至》中,也將生死這個永恒的主題升華到了壯闊高遠的境界:“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應該像河水一樣——開始是細小的,被限制在狹窄的兩岸之間,然后熱烈地沖過巨石,滑下瀑布。漸漸地,河道變寬了,河岸擴展了,河水流得平穩(wěn)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顯的間斷和停頓,而后便毫無痛苦地擺脫了自身的存在”。能夠這樣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將不會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為他所珍愛的一切都將繼續(xù)存在下去。

      2、第二種觀點:這種悲哀,這種對時間和死亡的恐懼并不必然導向消極悲觀。性格剛強的曹操同樣有“人生幾何”的感嘆,但是它最后導致的不是消極無為而是一統(tǒng)天下的豪情壯志。《蘭亭集序》在憂生嘆逝中包含著對美的幻滅的悼惜,它否定老莊“一死生,齊彭殤”,認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應做點事,不應空談玄理,表現(xiàn)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zhí)著努力。本文第一段,從作者對蘭亭盛會的描述中不難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第二段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打法感慨,但字里行間暗含著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第三段中批判了“一生死”“齊彭殤”的虛無主義,這在玄談盛行的東晉也是難能可貴的。

      引申拓展:需要說明的是,對死亡的恐懼和憂慮,歷來是中外文學和哲學所關注的重要話題,莎士比亞的《王子復仇記》中有名的一句臺詞“生還是死,是一個問題。”

      “人生苦短”又是我們古人難以解開的心結(jié)。(出示幻燈片)《古詩十九首》中有“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漢武帝有“少壯幾時奈老何”的慨嘆;李白也曾感慨“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天地是萬物的旅舍,光陰是百代不停的過客,而浮蕩不定的人生像一場大夢,能有多少歡樂?);蘇軾也感慨“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但陶淵明“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劉禹錫的“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無不表達出了不消沉,不黯然,積極進取,樂觀曠達。魯迅先生于“絕望和深淵”中“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為中華民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他們在經(jīng)受著人生局限性的同時,依然努力地創(chuàng)造出了瑰麗的生命華章。

      講了那么多古人的看法,下面請大家來談談你是怎樣認識王羲之對人生的感悟,你對人生有什么新的體驗?

      就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樣,天地悠悠過客匆匆,潮起又潮落,自然不可逆轉(zhuǎn),就讓我們在有限的生命之旅也努力書寫生命的華章。

      教學雜談

      〖“大語文”閱讀與“大語文”作文〗

      藝術欣賞“大語文”閱讀的有效延伸”。藝術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我們所說的藝術是指除了單純以文字表達思想、情感以外的一切藝術門類,包括戲劇、電影、音樂、書法、繪畫等。藝術是人類精神的家園,這些門類是閱讀教學的有效的一翼,學會對藝術的欣賞對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藝術不僅僅是閱讀教學的有效延伸,也是閱讀教學的重要構成。

      現(xiàn)代音像技術的發(fā)展,把各種藝術引向課堂己便得非常便捷。藝術欣賞和文本閱讀相結(jié)合,經(jīng)典視象和經(jīng)典名著同時進行,這不僅會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加閱讀想象的真切感受,同時也會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比如我們在教讀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時,用多媒體教學的手段,讓學生欣賞其書法藝術,這對了解其文本內(nèi)涵,培養(yǎng)學生純正的文學情感,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單純的音樂、繪畫、電影等藝術欣賞,同樣應作為“大語文”閱讀的重要構成。

      〖創(chuàng)新是語文教師的靈魂〗

      在20xx年德州市教學能手比賽時執(zhí)教的王羲之《蘭亭集序》,不僅引領學生感受作者面對生命短暫而抒發(fā)的“樂──痛──悲”的情感跌宕,而且從文化、生命、民族的視角探討了對生命的敬畏以及人生價值問題,這節(jié)課既把握了文言文教學的基礎性,又給學生思想情感的熏陶和美的凈化,受到了在評委和學生的一致好評。

      〖生活──語文教學的引領者〗

      新課程以全方位的視點,到倡導大語文觀,走大語文路,為學生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fā)展奠定“精神底子”。奠定一種讀書的境界,這境界就是語文知識從生活中來,運用到生活中去。王國維把讀書分為三種境界,“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詩詞的境界,是讀書的境界,又是生活的境界。

      宋人范仲淹在《岳陽樓記》里感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精神的凝結(jié);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長嘯“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勝”是一種天人合一的頓悟;王勃在《滕王閣序》里悵然:“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是一種放眼宇宙,辨識有窮與無窮之間哲理的偉大胸懷和氣魄;蘇軾在《赤壁賦》中喟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在有限與無限之間徹悟了生命的本源。毛澤東說“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是一種宏偉志向,又是語文與生活水乳交融的情狀,這境界又讓人聯(lián)想到語文教學“問渠那得清如惟有源頭活水來”,對語文的追尋,對生活的追問,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語文是生活精髓的提煉,生活是語文的反光鏡。

      教學思路與教后反思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對新教材的編寫提出了如下要求:“要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學生增強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情,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山東人民版高中語文新教材根據(jù)這一要求,加大了選文中古代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比例,這對于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增加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積淀有很大的作用。在這樣一種新的形勢之下,如何有效地開展文言文教學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對于文言文教學,我曾經(jīng)以教師講解為主,不重視學生誦讀,因為文言文有講頭,其中的實詞、虛詞、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講出很多“東西”來。這種教學方法并不是不受學生歡迎,不少學生還很愛聽老師“侃”,但這種做法卻不能使學生真正喜歡文言文本身,他們喜歡的只是其中的所謂文化。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后,我在教學中感到了一種“舍本逐末”的尷尬。

      于是我參照新課標精神嘗試改變文言文教學思路,從由教師講解變成讓學生誦讀,從重視翻譯到重視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設計為“文言文四步誦讀法”:一讀讀準字音,二讀讀懂句意,三讀讀出情感,四讀品味評價。《蘭亭集序》的教學,基本上就是按照這一思路進行的。

      《蘭亭集序》是一篇文言散文。文章寫景語言簡潔,議論語言深刻。作者借助富于韻味的文言語言,極富魅力地表達了當時人們的生存體驗。考慮到公開課的時間因素,我把這節(jié)課的誦讀設計為四步:

      第一遍誦讀:

      聽錄音,小聲跟讀,完成以下任務:

      1、邊聽邊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讀錯誤。

      2、勾畫出自己有疑問的字詞,讀完后討論。

      第二遍誦讀:

      自由誦讀第一自然段,邊讀邊勾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并說說喜歡的理由。

      第三遍誦讀:

      齊讀,從每一段中找出一個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第四遍誦讀:

      帶著感情誦讀,在朗讀中分別體現(xiàn)出歡樂、痛苦、悲傷的感情。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歡樂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為何而悲?

      這樣,讓學生帶著任務去讀書,每一遍誦讀都有目的,每一遍誦讀都有任務。通過誦讀,使學生身臨歷史情境,直入文本深處,切身體驗“此景此情”,與作者進行面對面地溝通與交流,產(chǎn)生心靈之間的感染與共鳴,從而在更深的層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采取誦讀的教學方法后,我發(fā)現(xiàn),許多過去需要講解的知識在誦讀中就解決了。比如實詞的意思,這節(jié)課中,有學生不懂“俯察品類之盛”的“俯察”的意思,就另有學生告訴了她自己總結(jié)的規(guī)律:文言文句式整齊,通過和上文“仰觀宇宙之大”中“仰觀”二字對比,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俯察”的意思。再比如虛詞的用法,如果讓教師來講解“也、哉、夫”表達不同語氣的知識,哪里比得上在誦讀中感受“信可樂也!”“豈不痛哉!”“悲夫!”三句話中的情感更自然呢?

      可以說,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一把鑰匙,一把重要的鑰匙,一把不可替代的鑰匙。學生在誦讀中就能夠有所感知,就能夠增加積累,就能夠形成語感。當然,這節(jié)課還有很多缺憾,而我感到最大的缺憾,就是因為時間原因沒有展開更充分的誦讀活動,如果學生在這節(jié)課中能夠當堂背誦全文,那么,即使沒有分析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也是一節(jié)成功的“文言課”。

      另外,新課標強調(diào)從歷史發(fā)展和現(xiàn)代觀念兩個角度評價文章內(nèi)容,積淀文化底蘊,汲取民族智慧,所以,分析王羲之的人生觀,也應該是學習本文的一個任務,但這只能是一個次要的任務,是建立在對文本的充分理解基礎上的任務。

    《蘭亭集序》教案11

      教學目的要求:

      1、知識目標:讓學生了解《蘭亭集序》的課文內(nèi)容,掌握有關本文重要的詞語和句式的意思,懂得作者寫作此文的緣由,進而理解有關作者的人生逸事和《蘭亭序》在書法文學的地位。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閱讀經(jīng)典美文的能力,尤其是鑒賞能力,同時打通文學與繪畫書法音樂的聯(lián)系,充分展示審美教育,讓學生在“美”中學。

      3、思想感情和價值觀目標:懂得作者在行文中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積極的人生觀,挖掘?qū)W生珍視經(jīng)典美文的潛在情感,為培養(yǎng)閱讀經(jīng)典的習慣打下扎實的基礎。

      教學重點:讓學生了解《蘭亭集序》的課文內(nèi)容,掌握有關本文重要的詞語和句式的意思,懂得作者寫作此文的緣由,進而理解有關作者的人生軼事和《蘭亭序》在書法文學的地位。

      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閱讀經(jīng)典美文的能力,尤其是鑒賞能力,同時打通文學與繪畫書法音樂的聯(lián)系,充分展示審美教育,讓學生在“美”中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那幅書法作品嗎?板書(蘭亭集序,王羲之)今天我就帶來了此幅作品的摹本。出示馮承素的摹本。

      實際上,《蘭亭序》的真本已經(jīng)由唐太宗帶入昭陵,唐太宗在世時,唐代就有過好幾種摹本和臨本(摹本是完全遵照原作的摹寫,而臨本實際上已經(jīng)摻入了書寫者的自我風格特征的臨寫),流傳到今天,像初唐的幾位大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他們都進行過《蘭亭集序》的臨寫,而專門在皇宮里面做摹本的是馮承素,現(xiàn)在我們通行的就是馮承素的摹本,都一致認為此摹本是非常接近原作的。那么關于臨本后代也有趙孟頫、董其昌等比較。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篇“文風清閑,字字珠璣”,被稱為歷代序跋樣板中的妙品;一起走近這幅書法藝術登峰造極,被推為“天下第一行書”并對后世在文學上、書法上以及文化上有深遠影響的千古杰作。

      二、檢查預習

      根據(jù)我們對本文的預習,我來考查一下同學們的預習情況。

      出示重要的`詞語和句子,讓學生疏通文意。

      1、夫人之相與(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夫,句首發(fā)語詞,實際是人相與(人與人相交往)。

      2、修禊事也(動詞,做、舉行)

      進行修禊活動(一種驅(qū)邪的活動,到河邊搞祭祀,沐浴,目的是為了驅(qū)除不祥,祈福)。

      3、其致一也(一致)

      他們的情致是一樣的。

      4、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古義:形容時間短暫

      人與人相交往,轉(zhuǎn)瞬間就度過一生。

      今義:低頭或抬頭,泛指一舉一動

      5、死生亦大矣。(判斷句)

      譯文:死和生也是人生的大事呀。

      6、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狀語后置句)

      譯文:在會稽郡山陰的蘭亭聚會。

      7、當其欣于所遇。(狀語后置句)

      譯文: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

      8、亦將有感于斯文。(狀語后置句)

      譯文:也將對這篇文章有所感受吧。

      三、分析文本

      (一)、抽一學生朗讀。

      1、思考:本文中能體現(xiàn)作者心情變化的詞語分別是哪些?

      教師明確:樂、痛、悲(板書)

      2、那么作者的樂之由?痛之因?悲之源?分別是什么呢?

      落實:問題一:蘭亭聚會,俯仰之間,“樂”在何處?

      教師提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曾發(fā)出這樣的感嘆:“四美具,二難并”,“四美具”指的是“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二難并”指主客難得在一起,指人才聚集。

      那么我們在這里套用這句話,分別指出“樂”之由。

      教師明確:

      (1)、良辰:暮春之初。

      暮春是三月。南北朝丘遲在《與陳伯之書》中也說:“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國之思激發(fā)屈膝事敵的陳伯之幡然悔悟。可見暮春三月是人間一段最美的時光。又因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這一天舉行祈福消災的儀式,這又是一個多么吉祥美好的日子啊!具體落實在句子上表現(xiàn)這一天的天氣狀況的句子:板書: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體現(xiàn)什么之美?板書:氣候宜人。

      (2)、美景:

      蘭亭地處“會稽山陰”,即當時的會稽郡山陰縣距離城西二十余里有個名蘭渚的勝境,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教師板書。

      A、“修”指的是“高”,茂密的樹林,高高的翠竹。

      B、(譯文:又有清澈激蕩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輝映環(huán)繞。省略句)

      主體是山水,這里體現(xiàn)的是環(huán)境之美。

      (3)、賞心:

      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賞心悅目,如何表達?

      原文:“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A、譯文:(我們)抬頭縱觀天地的廣大無邊,低頭俯察萬物的興盛繁茂。當然:照定語后置的正常語序應該譯成:(我們)抬頭縱觀廣大無邊的天地,低頭俯察興盛繁茂的萬物。

      B、所以:古義:用來……的

      今義: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C、所以游目騁懷(動作使動,使……放縱,使……奔馳)

      用來放開眼界,開闊胸懷。

      D、足以極視聽之娛(副詞作動詞,盡享)之:的

      盡情地享受觀賞和傾聽的樂趣。

      E、譯文:用來放開眼界,開闊胸懷,盡情地享受觀賞和傾聽的樂趣。(蘇東坡說: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锝之為聲,目遇之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F、信可樂也:實在是快樂啊!

      板書:仰觀俯察游目騁懷

      這實際上體現(xiàn)了生活的美好。板書:生活美好。

      (4)、樂事:

      當然更樂的事不在修禊,而在于作曲水流觴之飲。將他們的賦詩的一句找出:

      “——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我們來看這句話:

      A、引以為流觴曲水。

      譯文:汲引(清流急湍),把(它)作為流動酒杯的曲折水道。(省略句)

      B、其次:古義:它(曲水)的旁邊的地方。大家在曲水旁邊排列而坐。

      今義:次第較后;第二(用于列舉事項);次要的地位

      C、雖無絲竹管弦之盛。

      譯文:雖然沒有熱鬧的管弦音樂。(定語后置)

      D、一觴一詠(名作動,喝酒)

      一邊喝酒,一邊賦詩。

      F、也足夠盡情地抒發(fā)內(nèi)心的情思了。

      板書:流觴曲水一觴一詠

      眾人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盡情盡意,歡聲笑語,久久不絕,以致感到人為的管弦之聲亦屬多余了。這體現(xiàn)了相聚詩酒之樂。板書:相聚詩酒。

      (5)那么還有“二難并”,我們不知道這些名士誰是主人,但大家相聚在一起,那真是開心得不得了。板書: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A、群賢畢至(形作名,賢士)眾多的賢士都聚在這里。

      B、少長賢集(形作名,年輕的人,年長的人)年輕的、年長的人都聚集在一起。

      在這些人中,除王羲之外,還有像謝安、孫綽、支遁等人,這些人就是所謂的魏晉風度,名士風流,像王羲之、謝安不用說,孫綽、許洵是的玄學家,支遁是和尚,這些人聚在一起,他們忘記了年齡,盡情享受著樂景、美事。

      這是“名士相聚”之樂。(板書)

      總體板書:

      氣候宜人(良辰):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環(huán)境優(yōu)美(美景):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映帶左右

      生活美好(賞心):仰觀俯察游目騁懷

      相聚詩酒(樂事):流觴曲水一觴一詠

      名士相聚(二難并):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問題二:人們常說:“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第二段中,作者表現(xiàn)了人生俯仰的哪些“痛”?

      提示:作者由樂一轉(zhuǎn),本來是今天游宴的快樂,作者由此感慨,人啊!其實生死,萬物的生和滅,其實是非常迅速的。作者由樂轉(zhuǎn)悲有一個過渡,他先寫兩種人,一種人好靜,這種好靜的人就“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

      悟言一室之內(nèi)(“悟”通“晤”,面對面)

      在家里(室內(nèi))和朋友面對面交談。(暢談)

      就是說:我們這些好朋友,我們是好靜的,我們在屋里,談談人生啊,談談抱負啊,談談理想啊,還有一種人啊,好動,他就可以“放浪形骸之外”這種人是可以到處形跡天涯。可是作者說,無論是好靜也罷,好動也罷,這兩類人,其實他們的快樂都不能永保,那么這樣一來呢,厭倦了之后,“痛”由此產(chǎn)生了。

      教師明確:

      首先:“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A、及其所之既倦(動詞,達到、得到)

      B、譯文:等到對于自己已經(jīng)對得到的東西感到厭倦,情緒隨著事物和環(huán)境的變遷而改變,感慨就會隨之而生。

      板書:所之既倦

      這是永不滿足的欲望使然。我用“生命本體永難滿足的內(nèi)在欲望”來概括。(板書)

      其次:“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A、向之所欣,這里的“向”,古義:過去、以前,原先感到高興的事。

      今義:方向

      B、俯仰:古義:形容時間短暫

      今義:低頭或抬頭,泛指一舉一動

      C、猶不能不以之興懷(代詞,指“向之所欣,已為陳跡”)

      還不能不因此(因為這)而激起心中的感觸。

      D、譯文:原先感到高興的事,轉(zhuǎn)眼之間,已經(jīng)成為陳跡,還不能不因此而激起心中的感觸。

      實際上是“所遇已陳”,生命狀態(tài)在不斷變化,無法把握,我用“外在世界的流轉(zhuǎn)不停無法掌控”來概括。(板書)

      最后:“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A、何況壽命長短,完全聽憑造化的(大自然的,唐代畫家張璪曾經(jīng)提出了一條藝術創(chuàng)作理論: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內(nèi)心的感悟。“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說藝術創(chuàng)作來源于對大自然的師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夠自動地成為藝術的美,對于這一轉(zhuǎn)化過程,藝術家內(nèi)心的情思和構設是不可或缺的。)

      B、終歸要走到盡頭。

      生命的消逝“無法抗拒”,我用“個體生命的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來概括。(板書)

      總體板書:1、生命本體永難滿足的內(nèi)在欲望(所之既倦)

      2、外在世界的流轉(zhuǎn)不停無法掌控(所遇已陳)

      3、個體生命的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無法抗拒)

      問題三:第三段中俯仰古今,其“悲”與“痛”是一樣的情感嗎?作者悲什么?

      教師明確:如果說“痛”是感性的,是淺表的情感表現(xiàn),那么“悲”則是理性的,內(nèi)在的情感體驗,只有足夠大的“痛”感,才能上升為“悲”之境地。因此,這兩種情感體驗是不同的。

      A、“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說明作者“悲嘆古今同為生死無常”板書。表達生命無常的觀點是一樣。

      B、“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實際上是作者“悲嘆后人慨嘆今人之慨嘆”(板書),實乃“悲哀”之極。(我們后來在王勃的《滕王閣序》中“勝地不常,盛宴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得到印證。

      總體板書:

      1、悲嘆古今同為生死無常

      2、悲嘆后人慨嘆今人之概嘆

      (二)、體悟本文的思想情感

      1、教師進一步明確:悲嘆之余,作者用“故”把話題引到詩集的編著及其意義上來,“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如此短暫,此次聚會的有關情形就應記錄下來,使后人了解今人的興懷,也感觸我的情志。文章情感雖以“悲”字作結(jié),但這是作者超越了人生無常之痛的理性思考,讓我們從感傷的背后,發(fā)現(xiàn)作者對短暫生命的珍惜,對人生、自然的熱愛和執(zhí)著。

      2、古文觀止:“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死生齊彭殤,無經(jīng)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曠達人,故雖蒼涼感慨之中,自有無窮逸趣。”

      由此可見,悲哀不等于悲觀,憂患也不必然導致消極,《蘭亭集序》在憂生嘆逝中包含著對美的幻滅的悼惜。解讀它時,我們要從感傷的背后,發(fā)現(xiàn)作者對人生、自然之美的執(zhí)著和熱愛。正因為人生、自然是美的,有價值的,它們的消亡才讓人痛苦。毫無價值的東西消亡了,沒有人會感到傷心。因此,《蘭亭集序》是消極其表,執(zhí)著其里;悲感彌漫于外,深情激動于中;一往情深,惻然動人。它對老莊“一死生”、“齊彭殤”的否定,表現(xiàn)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zhí)著努力。

      (三)、全班同學朗讀課文一遍,教師指導朗讀情感如何抒發(fā)。

    《蘭亭集序》教案12

      設計說明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作為書法作品,歷來為人推崇,被尊為“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書”之譽。其實,作為入選教材,文章也是文辭優(yōu)美,識見高遠,至今膾炙人口,熠熠生輝。而作為一篇文言文來教學,如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妥善處理好文言關系,打破傳統(tǒng)機械的先“言”后“文”教學模式,卻值得探討研究。鑒于此,筆者以“文言融生”(詳見拙文《文言文教學:行于文言之中》)為教學理念指導,試圖將“因言釋文”和“因文悟言”相結(jié)合,嘗試另辟一條文言文教學之蹊徑。下面設計則擬從這一角度作如是探討。

      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寫景言情時關鍵詞語(重點文言詞語)的作用及影響。(“因言釋文”)

      2.在了解蘭亭宴會的基礎上,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zhuǎn)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人生思考的哲理性。(“因文悟言”)

      3.了解本文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行文筆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素有“書圣”美譽的王羲之不僅擅長書法,也長詩文。書法作品《蘭亭集序》被后世評論者譽為“行書第一”(出示臨摹圖),只可惜我們看到的是臨摹本,據(jù)說其真跡已隨唐太宗葬入昭陵而失傳。但是,作為散文佳作的《蘭亭集序》卻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真可謂是“文質(zhì)雙絕”。下面,我們就來一同欣賞這篇文章。

      二、審讀課題

      提問:《蘭亭集序》這一標題如何斷句?(或問:這是一種什么文體?在文中哪幾句話能看出來?)

      明確:“蘭亭/集序”還是“蘭亭集/序”? A.會于會集山陰之蘭亭。B.后之覽者,亦。C.故列敘時人。

      (掌握“序”這種文體:書序與贈序區(qū)分;為下文“蘭亭集會”展開墊本)

      三、朗讀文章,研習文本

      1.朗讀課文,提問:既然《蘭亭集序》是一篇序文,它與通常序文有不同之處嗎?

      明確:作為書序,除了具備一般書序介紹寫作緣由、成書過程和本書意義外,最大的不同是:文章由事及理,從一次宴會上升到對生死的思考。

      2.文中作者是如何從一次宴會上升到對生死的思考的?(或者問:作者的情感變化的過程是怎樣的?)

      明確:這篇作品的情感變化流程是一個由“樂---痛---悲”的過程。作品也是以作者的情感為主線來建構的。

      接下來具體研讀作者是怎樣表達三種不同情感的。默讀第一自然段。

      (一)第一段

      1.提問:本文記敘了這次蘭亭集會盛況,這是一個怎樣的集會?何以見得?最好用原文回答。

      明確:良辰—美景--佳處—樂事:“信可樂也”。師生共同研習如下:

      良辰:“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即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結(jié)合“癸丑”,簡介古代干支紀年及相關知識。

      佳處:“會嵇山陰”即浙江詔興,蘭亭在詔興蘭諸山,當年勾踐曾經(jīng)在那種過蘭花所以就以此為名為蘭亭。

      樂事:“修禊事也”。“修禊事也”,禊事,類似于云南傣族的潑水節(jié)。這種祭禮要挑個黃道吉日,古人規(guī)定三月上旬的“巳”為修禊日。但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用“巳日”(提問:春天在古代分幾個階段?明確:孟--仲--暮)。

      人物:群賢畢至,少長咸集。重點落實“咸”字。

      美景: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帶左右 (解釋詞語并板書)

      重點落實研習“修竹”、“清流”。

      明確: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

      2.賞析:“引以為流觴曲水”

      我國古代有流觴而飲、吟詩歌賦之雅俗,因此,賢士聚會免不了“酒”與“詩”,“酒”是感情的催化劑,“詩”是情感的產(chǎn)品。流觴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誰的前面,誰就取來飲酒),于是詩興大發(fā),賢士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弦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同時教師補充“濫觴”一詞:江河發(fā)源處水淺,僅能浮起酒杯。后來比喻事物的起源、開始。

      3.出示"流觴曲水"圖片:要求學生展開想象,做一段宴會場景描寫,然后與原文兩相比較,從中理解一些文言詞語的文化意味。

      明確:看到這幅圖,似乎時光倒轉(zhuǎn),回到蘭亭集會上,仿佛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后成為千古美談。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許多書法家、畫家、文學家都會匯集此地。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惠風”:“暖風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洲。”只有春風才算得是惠風,和風。)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要求學生翻譯此句,并能分析“俯”“仰”所指,同時體會這兩個駢散結(jié)合的句子)

      總結(jié):有人說,自然是心靈的風景。的確,自然是人心靈的外化,詩人和藝術家筆下的“風景”,往往不是純粹的客觀外在物,而是貫注了詩人和藝術家心情的情致化之景,是主客觀交融的產(chǎn)物。中國傳統(tǒng)美學和哲學都特別強調(diào)天人和一,天人感應,相互交流與相互共鳴。自然的存在與人類息息相關,它體現(xiàn)人的精神生活,展示人的精神品格。

      (二)第二段

      人們常說:“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第一段宴會描寫是如此歡快自在、酣暢淋漓。為何這一段卻讓我們咀嚼到痛感呢?

      1.提問:接下來一段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找出最能體現(xiàn)作者情感的一個字。

      明確:“痛”-----這是痛心?痛惜?悲痛?先不忙作答,看看作者因何而痛?

      人要真實地生活在現(xiàn)實里,總要與各種人、事打交道,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對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兩類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

      其一是“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把自己的胸懷抱負,在室內(nèi)暢談。)

      其二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懷,不受約束,放縱無羈地生活。)

      2.提問:這兩種人生態(tài)度可取嗎?能否有更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譬如就著自己的才華,到社會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負?

      賞析:王羲之所處時代是“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而,有的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nèi)”;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可就一時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jīng)不再,而功業(yè)無成,作者自然發(fā)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

      3.重點研習以下語句,深度明確作者的“痛”是什么?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往昔的盛會已化為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是“勝景不常,勝筵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

      “況修短隨化,” 況且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jié)果是殊途同歸。自然是自在、自足無外求的,而人生需要外在的事物來滿足。自然是永恒的,人生卻如此短暫且欲望無止盡,而更多時候是“心想而事不成”,這樣“人生的矛盾”又是綿綿無盡的。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這種“痛”是痛什么?----對“人生短暫,世事無常”的痛惜。

      (三)第三段

      前面兩段分別講到了“樂”“痛”,那么接下來作者的感情會有怎樣的延伸轉(zhuǎn)變呢?(請一學生朗誦,師生感受作者字里行間的情感)

      1.理清本段的思路。

      明確:首先,作者陳述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zhuǎn)入對人生的深入書寫,這與當時的社會風氣有關,隨后作者發(fā)出“后之視”的感嘆。最后交代了作品的成因,總結(jié)全文。

      2.提問:很多人都說這段以“悲”為感情基調(diào),那么到底是不是真的“悲”呢?重點研習以下幾句:

      “每覽”一句:每看到古人對死生發(fā)出感慨的原因都像契那樣感觸相合,我就為此悲傷感嘆,也說不出是什么原因。

      “若合一契”一句:像符契那樣相合。“契”是古人借貸的一種憑證,從其甲骨文字形可一目了然。(寫出甲骨文用刀在木上刻字,古人把它分成兩半合起來就是憑驗)

      “一死生”和“齊彭殤”一句:這里“一”“齊”是同義詞,都是“把什么看作一樣”的意思。“一 ”和“齊”都是莊子的看法,“彭祖”(活到3800歲懂得養(yǎng)生之道,所以把他當作長壽的代名詞)。

      “后之”一句: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從前一樣真是可悲啊!

      教師總結(jié):錢鐘書曾說:“目光放遠,萬事且悲。”魏晉時代,由于社會的黑暗,現(xiàn)實殘酷,人們便轉(zhuǎn)向了內(nèi)心世界的思考。從某種意義上說,魏晉時代人們的精神是最解放最自由的。近代“生命情調(diào)”、“宇宙意識”的哲學思想,都是從其超脫的境界里萌芽而來。他們對時間和死亡的恐懼,并沒有必然導向消極悲觀,反而起更強烈的創(chuàng)造沖動,以扎實的現(xiàn)實努力,來抗拒人生的“空無”。就這一段而言,可以說,雖然王羲之在盡述古人、今人和后人之后,慨嘆了人生的無常,但是他的這種慨嘆,不是消沉,不是沉寂,而是一種奮起和抗爭。

      三、課文總結(jié)

      “在山陰道上走,如在畫中游”。讀罷《蘭亭集序》,那掩映其間的森森林木,那穿插云霄的處處綠竹,還有那清幽水中自在嬉戲的鵝群,也許會在某一天“復活”在你的頭腦中,激活起你對那個時代文化的深沉遐思。也難怪有人這么說:欣賞《蘭亭集序》一文,亦如欣賞其書法作品一樣:夏飲甘泉,神清氣爽;秋日登高,天晴氣朗;嚴冬圍爐,溫暖如春。

    《蘭亭集序》教案13

      教學目標

      1、體會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jié)合的寫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2、深入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領悟作者對人生重大問題的深切感慨。

      3. 品味本文精練優(yōu)美、樸素清新的語言。

      思路理脈

      第1自然段,敘述、描寫了蘭亭宴集的盛況,表現(xiàn)了作者陶醉在人與自然和諧氛圍中的快樂的心情。文章開篇交代了聚會的時間、地點和緣起。接著以簡凈雅潔的文字點染了蘭亭周圍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山峻林茂、清流映帶。又描寫了暮春三月融和的天氣: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就在這樣一個清澄明朗,生機盎然的時空之間,作者與賢者“一觴一詠”,“暢敘幽情”以及“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充分感受到了生命的情趣和審美的愉悅。這對于有著高潔脫俗的情懷、美好自由的心靈的作者,也應該算得上人生的一種極致了,所以“信可樂也”。整段文字意境開闊,情調(diào)高昂。

      第2自然段,抒情、議論為主,引出“死生”這一人生最重大問題,抒發(fā)人生無常、情隨事遷的傷痛。作者先是感慨人生的短暫,接著列舉或“靜”或“躁”兩種人的不同的生活方式。 他們雖都在一時一事上“快然自足”,但是都會有“情隨事遷”的感慨。因為一方面“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述”;另一方面是“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生命之長短之存滅,全然取決于自然的造化,以及最終的殊途同歸。所以在這個古今共同面臨生命的無奈面前,作者自然會不由感嘆“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這一段文字情調(diào)明顯低沉。

      第3自然段,在上文基礎上進一步表明自己的關于生死的哲理思辨,明確了作者深遠的立意。先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感慨自己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是何其相似,作者也是聯(lián)系當前,批判士大夫中流行的“一死生,齊彭殤”消極虛無的人生觀;再接著,把目光轉(zhuǎn)向未來,推想出“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兩句,作者由自己對古人的興感之作的感慨推想后人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也應同自己是一樣的,后人也會面對今人之文慨嘆,只是現(xiàn)今一切那時早已為陳跡,這種無情的變遷又引起了作者的悲嘆;悲嘆之余,作者用“故”把話題引到詩集的編著及其意義上來,以 “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如此短暫,此次聚會的有關情形就應記錄下來,能使后人了解今人的興懷,也感觸我的情志。

      文章情感雖以“悲”字作結(jié),但這是作者超越了人生無常之痛的理性思考,讓我們從感傷的背后,發(fā)現(xiàn)作者對短暫生命的珍惜,對人生、自然的熱愛和執(zhí)著。因此這種喟嘆不能認為是消極的。

      難點剖析

      1、本文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樣起伏變化的?這種變化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哪種看法?

      本文感情曲折深沉,脈絡清晰。開頭寫宴集之“樂”;而后由宴集想到人生,由聚想到散,人生苦短且不能自控,不禁“痛”從中來;又由“興感之由”與古人“若合一契”,借此批判了當時流行的人生虛無的消極態(tài)度,聯(lián)想到后人視今人之文,亦會同慨死生之大,然而生命不能永恒,從而發(fā)出深沉的“悲”嘆,故作序希望蘭亭宴集的詩文能引起“后之覽者”的感慨與共鳴。文章由生之“樂”而轉(zhuǎn)向死之“痛”,最后以“悲”嘆作結(jié),感情起伏,情真意切。雖然作者對生死的思考最終并沒有上升到哲學的高度,也沒有得出通達徹悟的解釋,但在情感的變化過程中,暗含著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表現(xiàn)了對個體生命價值的強烈關注,這在當時流行“一死生,齊彭殤” 消極思想的社會背景之下,是敢于直面人生的客觀務實而又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的反映。

      教學設想

      《蘭亭集序》是一篇書序,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東晉時期的士大夫的精神狀態(tài)。當時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互相傾軋,殘殺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政治極為黑暗,因此士大夫普遍崇尚老莊,追求清靜無為自由放任的生活,清談老莊玄理的風氣很盛行,受這種思想的影響,文學創(chuàng)作內(nèi)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現(xiàn)實的情調(diào)很濃。這個創(chuàng)作背景對于把握文本的思想內(nèi)涵是很有幫助的。可在課前介紹給學生,也可以事先讓學生查找資料,在課堂上交流。《蘭亭集序》的情感的脈絡十分清楚,作者先由眼前的蘭亭雅集之樂寫起,接著由宴聚之“樂”轉(zhuǎn)為“死生亦大”的“痛”的感慨,引發(fā)了對人生深遠的思考,最后以“悲”嘆結(jié)尾。教學中如果能引導學生抓住這一點,也就找到了解讀本文的一把金鑰匙。在此基礎上,還可探討幾個問題幫助學生深入把握文本內(nèi)涵。如作者為什么而“樂”?從哪幾個方面寫“樂”?作者為什么會突然轉(zhuǎn)入“死生亦大”的“痛”的感慨?作者批判士大夫中流行的“一死生,齊彭殤”消極虛無的人生觀,表明了他對人生怎樣的`思考?他又為何而“悲”?你認為這是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王羲之的人生觀對于現(xiàn)在又有怎樣的意義和啟發(fā)?

      需要注意的是,這兩篇文章還構成互文關系。前文為我們構筑了超越時空的絕對自由的精神世界,后文側(cè)重談人生是短暫和渺小的。那么如何超越人生短暫的客觀現(xiàn)實?其實莊子就為我們指出了一條出路:提升境界,超越庸常、世俗,使精神得到永恒。另外,兩篇文章的語言各有特色,一篇汪洋恣肆,一篇清淡雅潔,課堂上可指導學生反復誦讀,邊品味邊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打破時空與年齡的界限,與作者產(chǎn)生共同的情感體驗,又可通過誦讀表現(xiàn)出自己對文本的理解,獲得心靈的愉悅和精神的滿足,體會不同語言風格的魅力。

      王羲之《蘭亭集序》墨跡,乃天下第一行書,其文字亦屬天下第一美文。品讀文中寫景、抒情、寓理之與眾不同的語言,不難感知其趣味之純正與高雅脫俗。

      景趣之美

      《蘭亭集序》屬于寫景抒懷之作,但其真正描寫自然風景的語句并不多。原因在于作者寫景的追求,不在景而在趣,作者以最少的筆墨,創(chuàng)設一種最能體現(xiàn)自我審美追求、最便于抒發(fā)獨特情理的清淡脫俗而又空靈虛凈的意境。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便是全文第一段、也是全文最迷人的有關自然風景的兩句描寫。作者用最少的筆墨、最清淡的語言,極寫山高林茂竹修長,水清流激映蘭亭的和諧與疏朗。水是山的靈魂,山是水的骨肉,唯其水美,方使林茂竹秀;緣何山崇林峻,只因清流映帶。正如某些古代的山水畫一樣,看似簡單,其實有趣,這既是作者獨特的審美意趣所在,也是時代審美精神的體現(xiàn)。魏晉時期,思想界崇尚老莊,高談玄理,在山水描寫中,往往表現(xiàn)出一種清淡空靈的意象美。作者是以留白的方式,為蘭亭盛會中曲水流觴的禊祓之事提供了一個合適的背景,有利于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向文章整體情趣與理趣的闡發(fā)。

      情趣之美

      從文章整體結(jié)構來看,本文情感呈現(xiàn)一種動態(tài)的變化過程,而且“樂”“悲”“痛”“感”有張有弛,情趣超凡。

      作者寫景記事,意在抒情。流觴曲水,暢敘幽情,其樂融融,自不待言;天朗氣清,游目騁懷,仰觀俯察,亦視聽之娛。這是人在自然美景面前所產(chǎn)生的生理上的一種快感,是一種比較淺的感官享受,所以作者感到“信可樂也”。比這種自然的情趣美更深的是一種認識社會的情趣美,無論靜躁,無論內(nèi)外,人之相與,欣然所遇,快然自足,事過境遷,感慨萬千。由此及彼,不難想象,人之一生,修短隨化,終歸于盡。面對無奈的死生,孰不覺其痛哉!這種生命的感悟,表面看來與前文之樂截然相反,其實,這正是由耳目之樂聯(lián)想到了人世間的一切快樂以及快樂后的感慨。并緊承其懷,想到死生,頓生痛感。第三段先言“悲”,后得“感”。“悲”不是簡單地對前面“死生亦大矣”的痛感的強調(diào),而是對人類永遠無法超越的認識上的局限性而感到悲傷。具體說兩層意思:不明白為什么昔人興感之由與自己能如同符契一般相吻合,因此只能臨文嗟悼,嘆息不已,此其一;明知古人崇尚的老莊思想中視生死為同一是荒誕和虛幻的,可后人依然會和今人有同樣的感慨。

      理趣之美

      理趣之美,在于文章二三段快然自足、倦然有感和臨文嗟悼、世殊志一中所蘊涵的人生哲理與人文價值。

      “人之相與,俯仰一世”者本身就是對生命本體有限的社會活動的極限概括。無論誰,不管什么樣的人,其生命的過程之短暫,簡直就像抬頭俯首一樣,瞬間而已。尤其是當我們“欣與所遇,暫得與己”,處于一種“快然自足”乃至忘我的興奮狀態(tài)中,時間的流逝、生命的消亡往往不易察覺。等到快樂過后相對處于一種疲倦懈怠的狀態(tài)時,我們回明顯產(chǎn)生一種 回味咀嚼、余味無窮的感受與情隨事遷、感慨萬千的嘆息。作者能超越當時的游目騁懷之樂,意識到快然自足中孕育的悵然若失、人生易老之痛,不能不說是一種生命價值的理性思索。

      比第二段樂倦相伴、人生苦短的理趣美更難得的是,作者在第三段從自己面對昔人文章“臨文嗟悼”的不解出發(fā),在結(jié)尾處得出了“世殊事異”,但人們興懷作文的情致卻有著古今同一的人文價值。這就把對每個人都無法擺脫的死生規(guī)律的思索,進一步推向?qū)﹄y以名狀、不可捉摸的認識現(xiàn)象的悲嘆。

    《蘭亭集序》教案14

      《蘭亭集序》反思總結(jié)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作為書法作品,歷來為人推崇,被尊為“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書”之譽。其實,作為入選教材,文章也是文辭優(yōu)美,識見高遠,至今膾炙人口,熠熠生輝。而作為一篇文言文來教學,如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妥善處理好文言關系,打破傳統(tǒng)機械的先“言”后“文”教學模式,卻值得探討研究。我的這節(jié)課是《蘭亭集序》的第一課時。主要學習內(nèi)容是文章一二兩段,解決的是三個問題:一是了解作者及其創(chuàng)作的緣由,了解書序的相關知識;一是掌握重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一是體會作者的感受及寫作的特點。

      本節(jié)課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感覺到一節(jié)課下來大家的學習情緒沒能調(diào)動起來,課堂氣氛不是很好,原因當然有很多,有學生預習不夠,也有老師備課上的.問題,比如在解決字詞這一塊學生就很被動,感受作者的的感受的時候也不夠深刻。

      基于此于是我參照新課標精神嘗試改變文言文教學思路,從由教師講解變成讓學生誦讀,從重視翻譯到重視感悟。在教學中多讓學生去讀,多讓學生去說去感受。

      首先加強誦讀,多讓學生自己去感悟,適當時候才做點撥。

      第一遍聽讀: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讀錯誤。勾畫出自己有疑問的字詞,讀完后討論。

      第二遍自讀:自由誦讀第一自然段,讀出自我體驗。

      第三遍誦讀:齊讀,從每一段中找出一個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第四遍悟讀:帶著感情誦讀,在朗讀中分別體現(xiàn)出歡樂、痛惜、悲傷的感情。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歡樂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為何而悲?

      采取誦讀的教學方法后,我發(fā)現(xiàn),許多過去需要講解的知識在誦讀中就解決了。在誦讀中去感受“信可樂也!”“豈不痛哉!”“悲夫!”三句話中的情感就跟自然了。“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終身受益不盡。” 誦讀是文言文學習的金鑰匙。

      其次我更加強了學生的動手和思維能力的訓練,比如以填表格的形式完成一二段內(nèi)容的教學,并對其進行了分析和總結(jié),還讓學生自己在本節(jié)課結(jié)束前總結(jié)歸納重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變?yōu)樽詣訉W習,這樣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從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我想:只要我們教師能夠逐漸培養(yǎng)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就一定能將古文課上得有滋有味,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xù)實踐探究更實用的方法。

    《蘭亭集序》教案15

      一、教學要點

      1、掌握文中文言知識和相關文化常識

      2、體會作者的哲學思想

      二、教學設計

      (一)、方法設計:誦讀、講解;多媒體輔助;2課時

      (二)、過程設計

      1、背景知識

      1)、王羲之(321—379)世稱王右軍,東晉著名書法家,有"書圣"之稱。其書法作品《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2)、《蘭亭序》由來東晉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請當時社會名士謝安、孫綽等41人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集會,他們引酒賦詩,將所寫的詩結(jié)成詩集,王羲之當場為詩集書寫一篇序言,即本文《蘭亭集序》。

      3)、文體"序"序,也叫"敘"或"引",是說明作品的寫作目的或作者情況,也有對作品的評論和相關問題的闡發(fā)。序一般寫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稱"后序"或"跋"。

      2、誦讀訓練

      聽范讀,朗讀

      3、文章講析

      這是一篇山水游記散文,語言清新灑脫,注意文章中的景語與情語;文章不論記敘還是議論都頗有層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晉時期,玄學風行,在山水游記中體悟、探討人生道理,體會作者所表達的哲學思想。

      1)、講析第一段:(修禊)之樂。思考: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來記敘蘭亭盛會的?

      第一句:時間、地點、集會的原因。

      ⑴、古代紀年方法:年號紀年和干支紀年

      所謂"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十個字,"地支"則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這十二個字。紀年的方法,從"天干"中的"甲"開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個組合,俗稱作"六十花甲"。這種"天干地支"紀年法,六十年為一周期。

      如:20xx年是庚辰年;20xx年是辛巳年;……

      ⑵、修禊:中國古代民間的一種風俗,古人視季春三月是萬物萌生的時節(jié),早在周代,人們在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到河邊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詩經(jīng)》、《周禮》中都有記載。孔子的得意門生曾點將春禊視為其志,得到孔子的贊賞。"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先進》)三國魏以后春禊定在三月三,活動內(nèi)容也改為在水邊宴飲、賦詩等。

      第二句:與會者

      第三句:蘭亭周圍地形環(huán)境

      ⑴、帶:名詞動用,像衣帶一樣圍繞

      第四句:宴飲之樂

      ⑴、流觴曲水:也稱為"曲水流觴",春禊活動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引溪水進入彎曲的水渠,人們坐在水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順流而下,杯停在誰的面前,誰即取飲。觴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為木制,小而體輕,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兩邊有耳,又稱"羽觴",因其比木杯重,玩時則放在荷葉上,使其浮水而行。

      曲:使動,使(水)彎曲

      ⑵、次:旁邊

      ⑶、一:一些,一點

      ⑷、幽情:深藏內(nèi)心的感情

      第五句:天氣

      第六句:作者的主觀感受。

      ⑴、仰觀,俯察:古人觀照自然、人生的兩種方式。

      ⑵、所以:用來

      ⑶、游目騁懷:縱展眼力,開闊胸懷。

      ⑷、極:窮盡

      ⑸、娛:樂趣

      ⑹、信:實在,誠

      朗讀第一段

      2)、講析第二段:(死生)之痛。思考:本段作者的觀點是什么?是如何逐層闡述的?

      第一句:眼前聚會盛況,引起人生感悟。

      ⑴、與:結(jié)交,交往

      ⑵、俯仰:社會人事周旋應酬

      第二句:兩種生活態(tài)度:"晤言一室"與"放浪形骸"

      ⑴、或:有的人

      ⑵、晤言:對面交談

      ⑶、因:就著

      ⑷、放浪:放縱無拘束

      第三句:兩種生活感受:"快然自足"與"感慨系之"

      ⑴、趣:通"趨",往,追求

      ⑵、曾:竟,乃

      ⑶、老之將至:"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子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⑷、之:往,到達

      ⑸、系:附著

      第四句:過渡深化:生之無常——死之無奈

      ⑴、向:以前

      ⑵、俯仰:時間很短

      ⑶、猶:尚且

      ⑷、之:代事,指"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⑸、況:何況

      ⑹、修短:壽命長短

      ⑺、期:至,及

      第五、六句:得出"死生亦大"的結(jié)論,令人悲痛。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莊子·德充符》)

      朗讀第二段

      3)、講析第三段:(今昔)之悲思考:作者因何而悲?編輯蘭亭詩集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句:指出古今興感相同這一現(xiàn)象

      ⑴、若合一契:(古人興感之由)象符契一樣相合

      ⑵、不能喻之于懷:心里卻不明白是什么原因(為何嘆息悲傷?)

      第二句:批駁"死生一體"的觀點,解釋"興感之由"。

      ⑴、固:本來

      ⑵、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體

      齊彭殤:把長命和短命等同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莊子·齊物論》)

      第三句:死生之大,千古同慨,人們將永遠處于困境之中。

      ⑴、由:通"猶",如同

      第三、四句:指出結(jié)集的目的:引起后人對這個問題的關注與共鳴。

      ⑴、述:陳述,創(chuàng)作

      ⑵、所以:……的原因

      ⑶、致:情趣

      朗讀第三段

      4、深化遷移

      1)、文章思路(修禊)之樂——(死生)之痛——(今昔)之悲

      2)、作者的哲學思想及相關文化背景

      ⑴、(討論)作者的死生觀:死生亦大,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對生命的熱愛。

      ⑵、儒、道與魏晉士人的死生觀

      儒、道與魏晉士人的死生觀

      生命的短暫:"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王勃《滕王閣序》)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蘇軾《前赤壁賦》)

      儒家:"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

      "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儒家重視人的社會存在和現(xiàn)世存在,認為道德仁義遠較個體生命重要,思考現(xiàn)世生活遠較思考死亡重要,對死亡采取的是視而不見的態(tài)度,從而忽視了個體生命面對死亡時所應有的態(tài)度。西漢以后,經(jīng)過統(tǒng)治階級改造的儒家思想一統(tǒng)天下,士大夫?qū)⒁匀柿x道德為核心的倫理觀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社會理想作為自我價值的最高實現(xiàn),希望建功立業(yè),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和人生價值,他們面對死亡所表現(xiàn)也是儒家那種視而不見的風范。

      道家:"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莊子·德充符》)

      "生死存亡為一體"(《莊子·大宗師》)

      道家的莊子對死亡則有較為深刻的認識,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談特談死,"死生"一詞在《莊子》一書中至少出現(xiàn)過24次。他意識到死亡的恐懼和生命存在的有限性,死與生的問題是莊子人生哲學的底層。與儒家對死亡的視而不見不同,莊子創(chuàng)立了"至人"、"真人"、"神人"的"游"的境界來作為他的人生理想,最終用虛幻的理想境界掩蓋了現(xiàn)實人生的苦難,也掩蓋了他對死亡的恐懼感。所以莊子說"生死存亡為一體",他以自然天命作為生死的本體,主張將個體的人完全返回到自然狀態(tài),讓人在混沌的世界中聽從天命,取消生死差別,這在某種程度上不能不反過來掩蓋了他哲學中死亡意識的光芒。

      《蘭亭集序》重點難點精解

      1、理清思路,弄清本文抒情為什么先樂后悲?

      本文共三個自然段,可分為前后兩部分。第1自然段是第一部分,敘述蘭亭宴集的情況。寫了宴集的時間、地點、相聚的緣由、參加人員、周圍的環(huán)境、宴會的活動內(nèi)容、當天天氣等,是實寫,以一“樂”字為基調(diào)。第2、3自然段是第二部分,主要寫宴集后的感慨,是虛寫,這部分則以一“悲”字為基調(diào)。這種先樂后悲的寫法有其歷史的和現(xiàn)實的兩方面的原因。就其歷史原因來說,這種描述聚會后轉(zhuǎn)悲的作品并非始自《蘭亭集序》。當年漢武帝行幸河東,途中與群臣歡飲,自作《秋風辭》:“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fā)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奈老何!”東漢《古詩十九首》之四云:“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魏文帝《與朝歌令吳質(zhì)書》寫宴游之歡后:“樂往哀來,愴然傷懷。余顧而言:‘斯樂難常。’足下之徒,咸以為然。”可見歷史上因歡聚由樂生悲的感慨是屢見不鮮的,那么《蘭亭集序》如此用筆就不足為奇了。就其現(xiàn)實原因說,這種寫法符合人們的心理變化規(guī)律:大家難得一聚,是快事、樂事,但有聚就有散,“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這種聚散兩依依的情景本來已使人感慨萬端,再由此想到人生無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從中來。

      2、從“永和九年,歲在癸丑”看古代的.紀年:

      “永和”是東晉穆帝的年號。“永和九年”就是晉穆帝使用“永和”年號的第九年,即公元353年,這是古人最常用的一種紀年方法。因為封建社會是“家天下”,皇上就是家主,用他的號作為紀年是理所當然的。有時一個皇上不只有一個年號,像唐高宗就曾先后用了十四個年號,而皇上每換一次年號就要按新年號重新紀年。“癸丑”是采用天干地支紀年,這是古代另一種常用紀年方法,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共配成六十組,稱為“六十年花甲子”,周而復始,循環(huán)使用。干支最初是用來紀日的,后來才用于紀年,現(xiàn)在農(nóng)歷的年份仍用干支。“癸丑”年是六十年花甲子中的第五十年。古文中常用帝號和干支雙紀年。另外,先秦時,由于各國國王沒有年號,就用國王的稱號紀年,像周平王三十二年,即周平王做國王的第三十二年。

      3、如此高雅的盛會為什么沒有音樂?

      古代,像王羲之他們這樣有權有勢的文人的大型聚會照常是必須有音樂的,甚至有歌舞相伴,然而這次蘭亭盛會真的“無絲竹管弦之盛”,這似乎與他們這些相聚者的身份不相稱。依當時王羲之的身份、地位,無論配備多么豪華的樂隊都是可以辦到的,那為什么沒有“絲竹管弦”呢?原因是這里美妙的情景不需要音樂。這里的山不但高峻,而且有“茂林修竹”賦予它盎然生氣,這里的水“清流激湍”“映帶左右”,足以顯示出這些流水的神彩飛動。可以想象在這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中,清波之上,一只只盛滿美酒的羽觴漂來,人們胸中一陣陣暢敘懷抱的話語飄出,與大自然中各種動聽的聲音相合,不是一首絕美的音樂嗎?作者與眾人都被這大自然的美陶醉了,此情此景人為的管弦之聲不是顯得太多余了嗎?

      4、關于天氣情況的描寫為什么不放在對聚會地的環(huán)境介紹之時,而偏要放在參加人員、活動內(nèi)容介紹之后?

      第1自然段先寫了宴集的時令、地點、緣由、與會人員、蘭亭地理環(huán)境及景物,接下來寫宴集的活動內(nèi)容、天氣情況,最后寫宴集的感受、看上去這似乎不合一般的寫作習慣,通常情況應把“天氣情況”放在地理環(huán)境及景物的描述過程中,可本文卻放在了宴集的活動內(nèi)容介紹和宴集感受之間,作者之所以如此處理,其目的是要借用天氣起承上啟下的連接作用。上文的“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如果是處在陰云密布的天氣中便會失去靚麗的風彩,而人們“流觴曲水”“暢敘幽情”如果不是在“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環(huán)境中,也很難使心情如此欣快,這是承上。就其啟下而言,由“天”“氣”而及于下文之“宇宙”顯得緊密而自然。

      5、從第1自然段用詞簡約、格調(diào)淡雅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性格?

      第1自然段里用詞,無論是模山范水,還是描竹畫樹,都達到了簡而不能再簡的程度,真可謂“惜墨如金”。想那三月的江南山間水渚該有多少鮮花吐芳、姹紫嫣紅開遍?而此文作者之筆卻緊鎖濃香艷顏,些許不流注筆端,進入作者視角者,只在于山、水、林、竹、天、風而已。就是寫那翠綠欲滴的樹林、竹子,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棄其綠、棄其碧、棄其翠,極力造成一種素淡、雅致的格調(diào)。蘭亭宴集,可以說是良辰美景之中的賞心樂事,但作者內(nèi)心的喜悅之情從不過分表露,筆端的興奮字眼從不輕易滑落,只在結(jié)尾處以“信可樂也”四字表出,但仍保持著筆勢之從容沉穩(wěn),可見文字格調(diào)的淡雅,正是作者思想性格的體現(xiàn)。

      6、第2自然段分幾層?與前文有什么聯(lián)系?

      第2自然段分為兩層:

      第一層敘述。作者首先從蘭亭集會聯(lián)想到現(xiàn)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周旋應對,盡管因人不同,人們做事處世的方式、方法千差萬別,但人們的觀點無外乎有兩種:一種是“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另一種則是當“及其所之既倦“就”“情隨事遷”,既而就“感慨系之矣”。

      第二層是針對人生的這種感情變化,用一個遞進關系的復句而發(fā)表的感慨議論:人們對自己先前喜歡的事物轉(zhuǎn)瞬變?yōu)闅v史的陳跡這件事尚且感慨萬分,何況隨著世界的變化,人們難免一死這件事呢?這里的“向之所欣”指的應該是蘭亭集會這件事,這樣前后文之間就自然聯(lián)系起來了。

      7、如何理解第2自然段中作者的幾句議論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己為陳跡”,這是作者由第1自然段的“樂”到第2自然段轉(zhuǎn)悲的根本緣由。朋友知己相聚本是人生一件值得高興的事,然而這樣令人高興的事卻難以持久,人們很快就會東走西散,“俯仰之間”剛才的一切就將成為歷史的陳跡。作者不由得想到人的壽命長短要聽憑自然的安排,而最后也不免要歸結(jié)于寂滅,這怎么不令人傷感呢?所以這幾句議論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8、第3自然段中作者思想感情的發(fā)展是怎樣一步步推進的?

      第一步緊接前一自然段結(jié)尾的“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一開頭就用孔子的話總說生和死是大事。

      第二步,從古人遺留下來的文章看到:古人也為人生變化而興嘆生悲,這和今人為人生的變化興嘆生悲完全相同,甚至比今人還要傷感,這使作者的心情久久不能開解。

      第三步,作者推測未來人的感情變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樣,等到現(xiàn)在的一切成為歷史的陳跡,未來之人也必像古今人一樣,臨前人之文而感嘆,如此無情的變遷再次引起作者的感嘆。

      第四步,作者點出此書序的主旨:既然人生變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況就該記錄下來,以免湮沒不彰,同時也使將來之人了解我心中的感觸。

      9、為什么說“一生死”、“齊彭殤”是“虛誕”、“妄作”?

      首先從莊子這一觀點本身看,觀點出自《莊子·齊物論》。莊子認為生和死是相對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像細胞的新陳代謝。但他夸大了這個相對,否定了生和死的區(qū)別,所以生死相等說是“虛誕”,是荒謬的。莊子還認為活了八百歲的彭祖和未成年就死去的人沒什么差別,因為長短只是相對的。他也同樣夸大了這種相對性,否定了壽夭的區(qū)別,所以是“妄作”胡說。

      其次從第3自然段內(nèi)容看,作者先引用孔子的話說明生死是人生的大事,接著分別寫古人、今人、后人無不對生死這一人生大事感慨萬分、對人生無常悲恨不已。那么既然古往今來人們無一例外的都為人生無常興嘆生悲,莊子的死生一樣、壽夭等同說還不是虛妄荒誕之辭嗎?

      《蘭亭集序》的主旨值得探究

      一位老師教《蘭亭集序》,按照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語室編著的《教案》和《教師用書》內(nèi)容分析和翻譯給學生講課,學生感到很難懂。問幾個剛剛從大學畢業(yè)的老師和正在大學讀書的學生,他們說,我們大學里的老師也是像參考書說的那樣給我們講的,學了后,對這篇文章的內(nèi)容也是稀里糊涂的,說不出個所以然。

      這種情況令人注意,問題究竟在哪里?我反反復復讀這篇文章,并查閱有關的辭書和史料,竟得出了與教學參考書大不相同的看法:第一,《蘭亭集序》沒有“借題發(fā)揮”“宕開一筆”抒發(fā)自己對死生的感慨,是緊扣書序的要求和目的寫的一篇標準的書序。第二,其主旨不是“談自己的生死觀,批判當時士大夫階層的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

      于是,我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對《蘭亭集序》原文第二、三這兩段文字進行了不同于參考用書的翻譯。今抄下來,就教于大方之家。

      人在社會上與人交往,進退浮沉一世,有人會在室內(nèi)與人家高談理想,有人會隨自己的喜好放縱無羈。盡管愛好千差萬別,性情不同,但當他接觸到令人喜歡的事物,或遭際得意時,就一定快樂滿意,竟不知老之將至;等到對接觸的事物厭煩時候,感情就會隨著變化,產(chǎn)生感嘆;在先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頃刻間完全消失時,更不會不產(chǎn)生各種復雜的情感;更何況在人的壽命隨著自然,最后臨近消亡時,(讀到)古人說的“死生亦大矣”(這些話),難道會不痛悔(虛度一生)嗎?

      (我)看過去人產(chǎn)生感慨的的緣由,是一模一樣的沒有不面對文章(有的)驚嘆(有的)傷感,(但我)心中不能明白的是:本來明白把死生一樣看待,把彭祖似長壽的人和夭折的殤子等同起來是虛妄的胡說,(但是,有的人卻為什么把死生、彭殤等同起來)。后代的人看我們現(xiàn)在的人,也像我們現(xiàn)在的人看過去的人(不明白其中緣由),這是可悲的啊。所以,(我)一個一個記下與會者的人,抄錄下他們所詠的詩。(讓后人明白)雖然社會不同,情勢有差別,(但)每一個人產(chǎn)生感情的原由,(是與)他個人的情趣一致的。后代看(這本詩集)的人,也必將在(我的)這篇文章中受到啟發(fā)。

      我與中語室編的《教案》譯文不同之處有:把遺漏的“所以興懷”一句補譯了上去。把“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和“修短隨化終期于盡”都看作狀語,與前面的“當其所欣暫得于己”“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一樣譯成“在……、、時”,把“古人云”前的句號改成了逗號。把“不能喻之于懷”后的句號改成了冒號,把“固”譯作“本來”,順著思路在“固知一死生為虛妄齊彭殤為妄作”后,補充上一句省略的話“但是有的人為什么卻把死生彭殤等同起來”。

      有人會問,你為什么這么翻譯?我的理由是:

      ⑴我翻了好幾種辭書,“固”沒有“才”這種詞義,只有“本來、一定、必、姑且”等意義。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也只能解作“必、一定、當然、本來”等。

      ⑵說王羲之能“批判當時士大夫階層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欠妥當。首先,謝安生于320年,王羲之生于321年,兩人同是出身于東晉最負盛名的士族家庭(有后人“舊時王謝堂前燕”的詩句為證)。《晉書》說:“(謝安)善行書,王導亦深器之,由是少有盛名。”而王羲之則“司徒(王)導之從子也。……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深為從伯敦、導所器重。”其次,兩人是好友、“同志”,青年時期就同樣“以文義冠世”受朝廷青睞,卻熱衷于游山玩水而不肯做官。《晉書》就這樣記載:“羲之雅好服食養(yǎng)性,不樂在京師,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謝安亦居焉。孫綽李允許詢支遁等皆以文義冠世,并筑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嘗與同志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晉書》說:謝安“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并以疾辭。寓居會稽,與王羲之及高陽許詢桑門支遁游處,出則漁弋山水,入則言詠作文,無處世意。”王羲之也“既少有美譽,朝廷公卿皆愛其才器,頻召為侍中、吏部尚書,皆不就復授護國將軍,又推遷不拜。”但是,謝王兩人的思想?yún)s因為遭際不同而稍有差異:因為謝安“有司奏安被召歷年不至,禁錮終身,遂棲遲東土。嘗往臨安山中,坐石室臨峻谷,悠然嘆曰:此去伯夷何遠?”王羲之因為未曾由于推辭不就而遭禁錮終生,所以,謝安“嘗與王羲之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王羲之謂之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給。今四郊多壘,宜思自效,而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安曰:秦用商鞅二世而亡,豈清言所致患也?”這些敘述所反映的不同思想和不同處世態(tài)度在《蘭亭集》的詩歌中都得到了極形象生動的體現(xiàn)。從這些史料看,王謝兩人思想情趣變化的時間有不同,謝安仍然執(zhí)迷伯夷“無處世意”,不想為國效力,超然世外時,而王羲之卻已因看到“四郊多壘”的形勢想勸說謝安及時為國效力,但“批判”之類說法就有點兒不合情理,因為兩人究竟是同樣出身于士族階層的好友,且一度時間有過相同的愛好、性情,也有過相同的辭召行為,只不過這時王羲之已不再沉溺于游山玩水和清談之中,主張一個人應該及早建功立業(yè)罷了。這大概也就是序言中所說的“所之既倦情隨事遷”吧!

      ⑶大家公認,《蘭亭集序》是一篇書序。序言應該寫些什么?人人皆知,特地為《蘭亭集》作序的王羲之豈不應該更清楚?既然是書序,理應按照書序的要求和目的來構思全文的內(nèi)容。第一段是按序言要求寫,那么第二、三兩段自然也不應隨意“宕開”“借題發(fā)揮”,離開寫序的意圖和目的。如果照我的譯文理解,那么全文恰好是一篇標準的序言。因為第一段交代了詩集形成的背景,第二、三段則交代了自己“列敘時人,錄其所述”的原因和目的,王羲之清楚地說“列敘時人,錄其所述”的目的是為了說明“雖世殊時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即雖然社會不同,情勢有差別,但每一個人產(chǎn)生感情的原由,是與他的思想情趣一致的。他要說這個道理的原因則是:“后之視今亦由之視昔”意思是說,自己這樣的今人以前讀古人的詩文(例如曹操的“人生幾何對酒當歌”)時不明白,所以后人也不明白我們這些今人(面對同樣景物會有不同感慨)。因此王羲之寫序目的首先是為了便于后人讀《蘭亭集》時,理解王玄之王徽之為什么會“蕭散肆情志”、“蕭然忘羈”,謝安為什么慨嘆“萬物混一理,安復覺彭殤”,而自己卻為什么高歌“適我無非新”。簡單的說,即理解詩歌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不同思想情趣。

      ⑷ 本文是永和九年王、謝兩人在三十多歲時寫的,《王羲之傳》說:“羲之自為之序而申其志。”就是說:王羲之親自為《蘭亭集》作序來表達自己(每個人都應該為朝廷出力)的思想:勸告青年人不要沉溺在游山玩水之中忘記一切事業(yè),勸告同齡好友們不要一味地傷感慨嘆,如果現(xiàn)在年紀尚輕就不想建功立業(yè),將來年老時讀到古人的“死生亦大矣”豈不要痛悔虛度一生了?這不是已經(jīng)清楚地說明了王羲之寫本文的意圖了嗎?

      這樣,目的交代了,意圖也清楚了,主旨不是這些又該是什么呢?

      我覺得,說“批判當時士大夫階層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有給人不符合客觀實際,過分拔高王羲之之感。說主旨是“談自己的生死觀”,就只能牽強附會,用“借題發(fā)揮”“宕開一筆”之類的話勉強地自圓其說,造成“你不說,我倒清楚,你越說,我卻越糊涂”結(jié)果。

      因為人教社中語室編著的教學參考用書是根據(jù)《名作重讀》里等名家的說法編寫的,指導著全國范圍內(nèi)的中學語文教學,所以,我認為,應該對《蘭亭集序》的主旨重新作一番認真的探究。

    【《蘭亭集序》教案】相關文章:

    蘭亭集序教案04-13

    《蘭亭集序》教案04-13

    《蘭亭集序》教案11-17

    蘭亭集序教案11-05

    蘭亭集序的教案04-20

    《蘭亭集序》精選教案04-16

    《蘭亭集序》教案06-21

    蘭亭集序 獲獎教案04-13

    《蘭亭集序》教案【熱門】01-14

    蘭亭集序獲獎教案04-10

    午夜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韩| 老熟女 露脸 嗷嗷叫| 日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AV| 国产中文字幕久久精品网址| 国产亚洲精品影视在线产品|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少妇国语| 欧美精品一产区二产区| 国产精品特级无码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