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我的母親寫作手法
在寫作中,我們要靠不同的寫作手法表達出我們想要表達的東西,這樣的文章才會讓人引人入勝,才會更加精彩。下面是小編帶來的老舍我的母親寫作手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我的母親》是小說家老舍的作品。《我的母親》是一篇質樸無華、情真意切的回憶母親的散文。 文章中體現(xiàn)了母親對子女的舐犢之情,子女對母親的感激、懷念和贊頌之情。
在文中,老舍細細地描述了母親的性格,她勤勞、熱心、疼愛兒女。母親給他的是“生命的教育”。
這篇文章的風格是純樸而清新的。語言隨情而發(fā),自然樸素,字字句句都是濃得化不開的情深之語;結構任性而為,平實流暢。結尾處,一聲沉痛的嘆息,明白如話,卻是意悲而遠,感人至深。
主題思想
母愛是偉大的!
母親是帶領孩子認識世界的第一人。母親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人格形成都有深刻的影響。老舍的母親有她獨特的性格--軟中帶硬。并且,這種性格在老舍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老舍本人的生與死都與這種軟中帶硬的性格密不可分。如老舍在文中所說,母親給他的是“生命的教育”。這不僅讓讀者看到了一位在苦難中保持著傳統(tǒng)美德的偉大母親形象,更讓讀者理解了中華民族品格的傳承與延續(xù)。
寫作手法
文章通過記敘母親一生的身世、經歷、性格及遭遇,表達了作者對自己母親的無限敬愛和無以報答母親恩情的愧疚之情,也塑造了一位有著典型東方女性性格特征的平凡而偉岸的母親形象。首先,這篇文章多處運用了刻畫人物的寫法,使母親的形象活靈活現(xiàn)。
本文采用口語與書面語相結合的形式,既流暢樸素生動,又凝練含蓄雋永,抒發(fā)了對母親的敬仰感念追懷和永世不忘的深情。敘述語言流暢、樸素、親切,極富表現(xiàn)力。這也是老舍文學語言的基本特點。
語言特色
本文系一篇回憶性記人散文。主要表達方式:敘述,抒情,描寫,議論。
1、敘述和描寫語言流暢、樸素、親切,極富表現(xiàn)力。這也是老舍文學語言的基本特點。如“兄不到十歲……一直到半夜”這一段記述就把父親死后,母親為了養(yǎng)活一家人,含辛茹苦,日夜勞作的經歷與精神寫得很充分了。而所用語言則是嘮家常式的樸素、流暢、親切的語言。
2、議論語言凝練、深情、雋永,蘊有哲理意味。在文章中,老舍經常在敘述到一定的時候,便適時地插進議論文字,這對于深休全文題旨,抒發(fā)濃郁的感情,都發(fā)揮了如點睛般的作用。例如“人,即使活到八九十歲……心里是安定的”,這段話是作者在抗戰(zhàn)時期被迫躲到四川成才見不到滯留在北平的母親,無比思念又擔心年邁的老母遭遇不測所表達的憂懼、思念交織的復雜感情的一段話,是人處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時才會有的感覺和想法,作者以其凝練的文字表達出來,其雋永意味是頗具啟發(fā)性的,足以引發(fā)很多人的共鳴。
白描手法
所謂白描,原指國畫的一種技法,即單用墨線勾勒物象, 不著色彩,以攝取物象的神韻,使其形神兼?zhèn)洌袂楫呅ぃ?收意想不到的效果。后來人們用白描借指文章的一種描寫手法,即用極儉省的語言記敘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對話, 寫出人物的特征,反映作者感情,不用或少用濃墨重彩去雕飾、烘托、夸張。《我的母親》一文中白描手法的運用,主要體現(xiàn)在肖像、動作、語言的描寫上。
(參考資料:《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12月)
一、有關母親肖像的白描
肖像描寫是對人物描寫的一種常用的、重要的方法,原指對人物的容貌、體態(tài)、神情、氣質、衣著等等的'描寫。
這種描寫對人物性格和人物外貌的完整體現(xiàn)有著重要的作用。所謂的以形傳神, 就是把人物的外貌、生理特征與性格統(tǒng)一起來,一方面給讀者留下人物的外貌形象,一方面讓讀者便于通過人物的外貌形象,深入到他的精神世界中去,了解他的思想品質和性格特征。
《我的母親》一文,開篇作者便用敘述的筆法對母親的思想品德和身體狀況作了成功的白描:“母親生在農家, 所以勤儉誠實,身體也好。”老舍并沒有對母親的肖像展開來描寫, 而是用白描的手法,只用“勤儉誠實” 、“身體也好”八個字對母親的性格及肖像進行總體交代,使我們對母親的性格及形象特征有個初步印象。正如作者所說:“這一點事實卻極為重要,因為假若我沒有這樣一位母親,我之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個折扣了。”因為正是母親的“勤儉誠實”才給了我“生命的教育”,也只有母親“身體也好”才能拉扯我們兄妹長大成人。接下來,老舍逐步展開了對母親肖像的白描。
“為我們的衣食,母親要給人家洗衣服,縫補或裁縫衣裳。在我的記憶中,她的手終年是鮮紅微腫的。”這里,老舍對母親“辛苦到老”一生的描寫就集中體現(xiàn)在母親那雙賴以養(yǎng)活全家人的“ 終年是鮮紅微腫的”手上。
這是一幅放大了的特寫鏡頭,雖著墨不多,一雙“鮮紅微腫”的手的形象卻非常逼真?zhèn)魃瘛Mㄟ^有限的文字,我們還似乎看到了母親為解決一家人的衣食溫飽,經常替別人縫補漿洗、“作事永遠絲毫也不敷衍” 的專注神情,還有那大大的“綠瓦盆”, 昏暗的“油燈”,清爽的“屋院”,年年開花的“石榴與夾竹桃” 。這都是作者運用白描手法的藝術效果。耐人尋味的是這種白描又和特定的、具體的情節(jié)聯(lián)系起來,雖著墨不多,內容卻非常豐富。誠如高爾基所說:“藝術的作品不是敘述, 而是用形象、圖畫來描寫現(xiàn)實。”
當年幼的哥哥或去讀書、或去作學徒,或者去賣花生櫻桃之類的小東西時,母親總是“含著淚把他送走,不到兩天,又含著淚接他回來。”寥寥十幾個字,一位酸楚而又無奈的母親的形象便鮮活逼真的出現(xiàn)在讀者面前。
每逢“有客人來,無論手中怎樣窘,母親也要設法弄一點東西款待。舅父與表哥們往往是自己掏錢買酒肉食,這使她臉上羞得通紅,可是殷勤地給他們溫酒作面,又給她一些喜悅。遇上親友家中有喜喪事,母親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凈凈,親自去賀吊--份禮也許是兩吊小錢。”老舍的母親原本就是一位剛強、講義氣、而又愛整潔的勞動婦女,這一點知母者莫若子,可在老舍的筆下并沒有大段的鋪排渲染,而是用平實簡練的語言把敘述和描寫結合起來,淡淡幾筆,便勾勒出母親的形象,既是同情理解自己難處的親戚來家時自帶點酒食也“使他臉上羞得通紅” 處于一種好客的習慣,她便殷勤的“溫酒作面”,又給她一些喜悅;在親自賀吊親友家中的喜喪事時,她的大褂總是“洗得干干凈凈”的,如此,一位自尊而又好客的母親形象便躍然紙上。
特別成功的神情白描是三姐要出嫁了:“當花轎來到我們的破門外的時候,母親的手就和冰一樣的涼,臉上沒有血色--那陰歷四月,天氣很暖。大家都怕她暈過去。可是, 她掙扎著,咬著嘴唇,手扶著門框,看花轎徐徐的走去。”
可以說,母親和三姐相依為命, 在父親去世后,共同撐持著這個殘破而又處在風雨飄搖中的家,誠如作者說的那樣,“三姐是母親的右手”,而當母親清楚地意識到“這右手必須割去”時,她的“手就和冰一樣的涼,臉上沒有血色”,在大家的普遍擔心中,“她掙扎著,咬著嘴唇,手扶著門框,看花轎徐徐的走去” 。在這里,原本擅長于用敘述的筆法交待背景,穿插情節(jié)或抒發(fā)自己對人物命運、故事情節(jié)的感受、看法的老舍僅僅用母親冰涼的手、沒有血色的臉、以及咬著嘴唇的神情便為我們勾勒出了母親剛強的形象。
這里既是一段悠長傷感的場景描寫,更是一則凄楚動人的故事。筆墨不多而效果頗佳,足見老舍語言藝術的功力。同時, 作品中還有兩處關于母親神情的白描:一處是當我?guī)煼懂厴I(yè)被派為小學校長的那一夜, 我要求母親以后可以歇一歇時, “她的回答只是一串串的眼淚。” 這種白描很能啟人深思,這一串串的眼淚是辛酸,是欣慰? 或許二者兼而有之。
總之,它蘊涵的內容十分豐富。另一處是除夕,我請兩小時的假回到清鍋冷灶的家中時,“母親笑了。”及至聽說我還須回校時, “ 她愣住了。” 這里一“笑”, 一“愣”,極能表現(xiàn)母親當時因強烈的心理刺激而引起的的神情變化。兩處雖用語平易、簡練,可描寫母親的神態(tài)卻極為逼真。由此可見老舍煉詞,煉字功力之深厚。
(參考資料:《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12月)
二、有關母親行動的白描
行動描寫是關于人物行為和動作的描寫,行為和動作常是人物思想和性格特征的具體表現(xiàn),是人物思想性格的形象化。特定環(huán)境下的行為和動作,最能表現(xiàn)人物的內心世界,最能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老舍的母親生活在一個極為混亂的年代,連年的戰(zhàn)爭加上困窮潦倒的家境,其生活的艱難程度“豈是一個軟弱的老寡婦所能受得起的?”其實,母親早已心力憔悴,她有一肚子的委屈,她有一肚子的悲苦,只是她把生活的不幸埋藏在心底罷了。
在一個亂極了的社會, 在家庭生活極度困頓的時候,是母親忍辱負重,不辭勞苦拉扯著三個未成年的孩子,而且還供小兒子讀書, 對小兒子小學畢業(yè)不去謀生、又偷偷考取師范學校,母親不僅沒有責備, 反而在“ 作了半個月的難”后,終于籌齊了十元的“ 巨款”,而后又“含淚”送小兒子去上學。行文至此,一位不辭辛苦而又愛心融融、希望“ 兒子有出息”的偉大母親的形象便力透紙背, 讀來使人肅然起敬。“我二十三歲,母親要我結了婚,我不要。我請來三姐給我說情,老母含淚點了頭。”
這段有關母親動作的白描,語言簡練而平實, 他為我們塑造一了位雖然傷心,卻能理解兒女,尊重兒女人生選擇的通情達理的母親的形象。
(參考資料:《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12月)
三、有關母親語言的白描
俗話說:言為心聲。文學作品往往通過描摹人物的聲音、語態(tài),反映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動,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面貌。現(xiàn)代著名文學評論家唐在《人物的語言》一文中說:“人物的語言往往蘸滿著他的性格的特征。”本文有關母親語言的白描只有難得的一處,那便是:除夕,我請兩小時的假回家, 到我該走的時候,母親遞給我一些花生,說:“去吧, 小子。”這是全篇之中母親說的唯一的一句話,僅四個字,但這四個字卻是母親極富個性化的語言,透過母親說話時的聲音、語態(tài), 我們仿佛看到母親其人就站在我們面前一樣,人物鮮活,形象逼真。其他更多的時候母親都是用“眼淚”或“點頭”來代替語言的,從通篇看,母親沉默寡言,她說話少,做事多,這既是生活重壓的結果, 也是母親厚重如山的性格使然。總之,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老舍刻畫人物主要運用白描的手法,通過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的白描來表現(xiàn)其性格特征,雖著墨不多,人物的形象卻逼真?zhèn)魃瘢瑑省的筆墨收意想不到的效果。老舍真不愧為一代語言藝術大師。
賞析
老舍先生的《我的母親》樸實無華,意蘊豐富。文章字字句句都飽含真情,讀來非常感人,充分體現(xiàn)了母親的傳統(tǒng)美德和對兒女無私而深沉的愛,同時也表達了子女對母親的感激和愧疚之情。作者用樸素的語言卻能力透紙背,感人肺腑,筆者認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運用了對比手法,增強了文章的表現(xiàn)力。對比手法是一種運用廣泛、具有獨特審美價值的藝術技巧,它是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法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具體運用。作者在創(chuàng)作中,把相互對立的事物合乎邏輯地聯(lián)系在一起,加以對照,突出對立雙方最本質的特征,使作品的形象更鮮明、更突出,使作品的主題思想更深刻,給人以強烈的感受。在《我的母親》中,作者運用對比手法主要表現(xiàn)在:
一、家庭的窮苦潦倒和母親勤勞熱情的對比。比如,“她做事永遠絲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戶們送來的黑如鐵的布襪,她也洗得雪白。”母親每天要洗一兩大綠瓦盆衣服,縫補衣服一直要到半夜,可就是在這樣的繁忙中,她還認真地對待每一件事。布襪洗前黑如鐵,洗后卻雪白,在當時簡陋的洗滌條件下,要達到雪白的效果,母親需要付出的艱辛可想而知。這一組對比的運用,簡潔卻有力地表現(xiàn)了母親的勤勞認真。同樣是表現(xiàn)母親的勤勞認真,文中還有一處對比,“桌椅都是舊的,柜門的銅活久已殘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桌面上沒有塵土,殘破的銅活發(fā)著光。”桌椅雖然是舊的,銅活雖然是殘缺不全的,但在整日操勞的母親手里卻沒有塵土,發(fā)著光,這強烈的反差也足以讓讀者體會到母親的勤勞。母親生活的境遇是悲慘的,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四十多歲丈夫去世,一個人撫養(yǎng)著三個孩子,和丈夫脾氣極壞的寡姐生活在一起,靠終日縫縫補補勉強維持生計,可就是在這樣的艱難困苦中,她仍然熱情好客,樂于助人。客人來,不論高低貴賤,不論親疏遠近,不論自己的生活有多艱難,她都要設法款待客人。遇上親友家中的紅白喜事,母親都要穿得千干凈凈,親自去賀吊一份禮,哪怕是兩吊小錢。“給親友鄰居幫忙,她總跑在前面”,“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應”,在如此貧困的生活中母親的樂于助人、熱情好客顯得多么難能可貴。
二、母親性格的軟與硬的對比。軟與硬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性格統(tǒng)一在一個人身上是矛盾的。我們探究文本,母親的軟主要表現(xiàn)在:“姑母常鬧脾氣。她單在雞蛋里找骨頭。她是我們家中的閻王。直到我入了中學,她才死去,我可是沒有見過母親反抗過。”“不知道那里來的一位侄子,聲稱有繼承權,母親便一聲不響,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爛板凳,而且把姑母養(yǎng)的一只肥母雞也送給他。”“但是吵嘴打架,永遠有她。她寧可吃虧,不斗氣。”丈夫死后,母親和丈夫的寡姐生活在一起,寡姐在生活上并不能和母親共同撐持這個家,反而“,喜摸紙牌,脾氣極壞”但是母親從來沒反抗過,她不是不能反抗,而是對親人的愛使她不忍反抗,包括大姑子去世,突然來了一個侄子,聲稱有繼承權,母親不僅沒有爭,反而一聲不吭,便把大姑子的遺產全給了侄子。在和鄰居相處時,母親是有求必應,但是寧可吃虧,不斗氣。通過分析,我們可以體會到母親的軟并不是軟弱無能,而是對人的寬容。母親的硬主要表現(xiàn)在:在絕境中保護兒女。1900年,母親的丈夫死了,家里失去了支柱。這對一個女人來說本身就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禍不單行,八國聯(lián)軍侵入北京城,皇帝丟下自己的‘臣民也跑了。母親作為一個貧苦的老百姓,又有什么條件跑出北京城呢?八國聯(lián)軍挨家搜索財務雞鴨,母親在這樣生存的絕境中,在驚恐緊張中還要保護兒女的安全,籌劃一家的飲食,這“豈是一個軟弱的老寡婦所能受的起的?”“可是,在這種時候,母親的心橫起來,她不慌不哭,要從無辦法中想出辦法來。她的淚會在心中落!”從這些語句可以看出,母親的硬的含義是能承受生活厄運的頑強不屈,通過母親軟與硬性格的對比,母親的寬容善良和生活重壓下的頑強不屈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在表現(xiàn)母親對兒女深沉而無私的愛。如母親在出嫁三姐時,出嫁女兒的喜和母親的悲形成強烈的對比。在陰歷四月,天氣已經很暖和了,但是“母親的手就和冰一樣的涼,臉上沒有血色。”以致“大家都怕她暈過去”,再看關于母親的動作描寫“她掙扎著,咬著嘴唇,手扶著門框,看花轎徐徐地走去。”試想一下,如果把母親的這些神態(tài)動作從原文中摘選出來,單看這些句子,我們必不會想到這是母‘親在辦喜事,在嫁女兒,以為母親遇上了什么悲慘的事。但母親明明是在出嫁女兒,她的神態(tài)和動作卻如此讓人驚詫。初讀這一段文字時,讓人很不理解母親的表現(xiàn)。但是在強烈的對比中,透過文字表層,我們就可以理解母親了。母親的神態(tài)和動作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出嫁女兒的痛苦之情,她為什么如此痛苦,因為站在母親的立場,她偏愛三女兒,再加上父親死后,“家中的一切事情都是母親和三姐共同撐持的,三姐是母親的右手。”女兒在身邊,生活便利還有個伴。但是現(xiàn)在女兒要出嫁了,她的右手要被砍去,因此母親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母親雖然痛苦,但她頑強地站在了女兒的立場,為了不耽誤女兒的青春,為了女兒的長遠幸福,不惜忍痛割愛。同樣,除夕母親送兒子返校時,也在對比中突出了母親的形象。“擁擠不堪的街市”和“清爐冷灶的家中”、除夕的萬家團圓和母親的孤獨凄慘都形成鮮明的對比, 但為了兒子的工作,母親沒有絲毫的怨言,而是毅然送別兒子。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在對比中,母愛的無私與深沉一覽無余。
作者通過運用對比手法,有力地刻畫了母親的勤勞認真、寬容與堅強、對子女長遠的愛,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一位可親可敬的母親形象。
【老舍我的母親寫作手法】相關文章:
我的母親老舍寫作手法11-03
老舍我的母親白描手法賞析11-24
老舍駱駝祥子寫作手法09-26
老舍《我的母親》寫作目的11-01
老舍我的母親寫作特色11-10
老舍我的母親寫作順序11-07
老舍《我的母親》寫作特點09-12
我的母親老舍寫作方式11-12
我的母親老舍寫作特色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