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李清照倆首《如夢令》原文翻譯
李清照雖然不是一位高產(chǎn)的作家,其詞流傳至今的只不過四五十首,但卻“無一首不工”,“為詞家一大宗矣”。這首《如夢令》,便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李清照倆首《如夢令》原文翻譯,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李清照《如夢令》原文翻譯
昨夜雨疏風(fēng)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
譯文
昨夜雨點稀疏,晚風(fēng)急猛,我雖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試問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樣?她說海棠花依然如舊。知道嗎?知道嗎?應(yīng)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李清照《如夢令》及賞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詞作之一。詞中充分體現(xiàn)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這是一首小令,內(nèi)容也很簡單。它寫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經(jīng)歷了一場風(fēng)吹雨打,詞人預(yù)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簾人”詢問室外的變化,粗心的“卷簾人”卻答之以“海棠依舊”。對此,詞人禁不住連用兩個“知否”與一個“應(yīng)是”來糾正其觀察的粗疏與回答的錯誤。“綠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
詞的寫法別致,側(cè)重于從聽覺方面來塑造形象并構(gòu)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鋪直敘地去描寫百花凋殘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從“昨夜”寫起,通過“雨疏風(fēng)驟”,從聽覺上展開聯(lián)想,然后轉(zhuǎn)化為視覺形象:“綠肥紅瘦”。值得指出的是,這“綠肥紅瘦”四字只不過是作者內(nèi)心虛擬想象之詞,它還有一個向客觀現(xiàn)實轉(zhuǎn)化的過程。正因為這首詞有一個從聽覺到視覺,有一個從內(nèi)心到客觀現(xiàn)實的轉(zhuǎn)化過程,所以才能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便于進行藝術(shù)的再創(chuàng)造。這首詞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這里。
其次,通過問答進行感情上的對比烘托。這種寫法,不僅語言精煉生動,結(jié)構(gòu)也由此顯得分外緊湊,使讀者有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養(yǎng)以及感情上的細(xì)微差別也都?xì)v歷在目,詞也由此而顯得生動活潑。“卻道”一句,寫出了“卷簾人”觀察上的粗疏與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襯托出作者體察的細(xì)膩與情思的深婉。沒有這種細(xì)膩的體察與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寫出好作品來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擬人化的手法。詞中把本來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來用以形容綠葉的繁茂與紅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漸消失。這一句不論是在語言的提煉上還是在修辭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極富創(chuàng)造性的。
前面說過,這首詞很短,總共不過三十三字,但它卻能通過生活中一個極其普通的細(xì)節(jié),反映作者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用語平白淺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黃了翁在《蓼園詞選》中說:“一問極有情,答以‘依舊’,答得極淡,跌出‘知否’二句來。而‘綠肥紅瘦’無限凄婉,卻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zé)o數(shù)曲折,自是圣于詞者。”這段評語有助于我們對這首詞的理解。
【賞析】
李清照雖然不是一位高產(chǎn)的作家,其詞流傳至今的只不過四五十首,但卻“無一首不工”,“為詞家一大宗矣”。這首《如夢令》,便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小詞借宿酒醒后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dá)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兩句,如何理解頗有爭議。蓋推以事理邏輯:既然是“濃睡不消殘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風(fēng)驟”,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其實對這兩句詞,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簡單事理去體會理解的,因為詞人的本意實不在此,而是通過這兩句詞表達(dá)無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詩詞都言及風(fēng)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詩:“明朝風(fēng)起花應(yīng)盡,夜惜衰紅把火看。”馮延巳《長相思》詞:“紅滿枝,綠滿枝,宿雨厭厭睡起遲。”周邦彥《少年游》詞:“一夕東風(fēng),海棠花謝,樓上卷簾看。”花在風(fēng)雨中零落,這層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說“濃睡不消殘酒”也是寫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過只要多讀些前人寫的惜花詩詞,也就不難體會了。杜甫《三絕句》詩:“不如醉里風(fēng)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韋莊《又玄集》卷下錄鮑征君(文姬)《惜花吟》詩:“枝上花,花下人,可憐顏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盡此花下飲,莫待春風(fēng)總吹卻。”這些詩句正可用來作為“濃睡不消殘酒”的注腳。易安在其詠紅梅的《玉樓春》詞中所云:“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未。……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fēng)不起。”亦可視為對“濃睡”一句的自注。這句詞的辭面上雖然只寫了昨夜飲酒過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盡消,但在這個辭面的背后還潛藏著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為惜花。這位女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飲了過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漱玉詞》中曾多處寫到飲酒,可見易安居士是善飲的。善飲尚且酒醉而致濃睡,一夜?jié)馑缶屏未全消,這就不是一般的過量了。我們只要思索一下詞人為什么要寫“濃睡不消殘酒”這句詞,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這句詞的立意而言,與上引杜甫和鮑文姬的詩句都是同一機杼,并無二致。但易安的高處正在于不落窠臼,獨辟蹊徑。一旦領(lǐng)悟了潛藏在“濃睡不消殘酒”背后的這層“惜花”之意,那么對以下數(shù)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兩句所寫,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盡管飲酒致醉一夜?jié)馑鍟跃菩押笏P(guān)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園中海棠。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fēng)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眼,卻又不忍親見,于是試著向正在卷簾的侍女問個究竟。一個“試”字,將詞人關(guān)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達(dá)得貼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彥《少年游》:“一夕東風(fēng),海棠花謝,樓上卷簾看。”便顯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蠟了。“試問”的結(jié)果如何呢?——“卻道海棠依舊。”侍女的回答卻讓詞人感到非常意外。本來以為經(jīng)過一夜風(fēng)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簾,看了看外面之后,卻漫不經(jīng)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fā)生的變化無動于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風(fēng)驟”之后,“海棠”怎會“依舊”呢?這就非常自然地帶出了結(jié)尾兩句。
“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這既是對侍女的反詰,也象是自言自語:這個粗心的丫頭,你知道不知道,園中的海棠應(yīng)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才是!“應(yīng)是”,表明詞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口吻極當(dāng)。因為她畢竟尚未親眼目睹,所以說話時要留有余地。同時,這一詞語中也暗含著“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雖好,風(fēng)雨無情,它是不可能長開不謝的。一語之中,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謂語淺意深。而這一層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簾人”所不能體察也無須更多理會的,她畢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樣感情細(xì)膩,那樣對自然和人生有著更深的感悟。這也許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綠肥紅瘦”一語,更是全詞的精絕之筆,歷來為世人所稱道。“綠”代替葉,“紅”代替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形容雨后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是兩種狀態(tài)的對比。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jīng)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這實在是語言運用上的一個創(chuàng)造。由這四個字生發(fā)聯(lián)想,那“紅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象征著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嗎?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又實在令人嘆為觀止。胡仔《苕溪漁隱叢話》稱:“此語甚新。”《草堂詩余別錄》評:“結(jié)句尤為委曲精工,含蓄無窮意焉。”看來皆非虛譽。
這首小詞,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卻寫得曲折委婉,極有層次。詞人因惜花而痛飲,因情知花謝卻又抱一絲僥幸心理而“試問”,因不相信“卷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如此層層轉(zhuǎn)折,步步深入,將惜花之情表達(dá)得搖曳多姿。《蓼園詞選》云:“短幅中藏?zé)o數(shù)曲折,自是圣于詞者。”可謂的評。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作品注釋
①如夢令:詞牌名。
②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選自《漱玉詞》。
③常記:長久記憶。
④溪亭:一說此系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大明湖畔;二說泛指溪邊亭閣;三說確指一處叫做“溪亭”的地名(因蘇轍在濟南時寫有《題徐正權(quán)秀才城西溪亭》詩);四說系詞人原籍章丘明水附近的一處游憩之所,其方位當(dāng)在歷史名山華不注之陽。
⑤藕花:荷花
⑥爭渡:奮力劃船渡過。
⑦鷗鷺:泛指水鳥。
前言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這是一首憶昔詞。寥寥數(shù)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最后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這首《 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dá)了少女時代獨有的游玩歡樂,可見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yōu)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作品譯文
依舊記得經(jīng)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記回去的路。乘舟返回時,迷路進入藕花池的深處。怎樣才能劃出去,拼命地劃著找路,卻驚起了一灘的鷗鷺。
作品賞析
李清照的《如夢令》只有兩首,一首是描寫春天的“昨夜雨疏風(fēng)驟”,另一首就是課文編選的描寫夏日生活的“常記溪亭日暮”,兩首都是易安的“少女之詞”,傳遞著相似的少年情懷,前一首恰好可以作為教材的補充閱讀、填詞翻唱,用它來體會少年的爛漫與放縱,以及詞如何嚴(yán)格按照詞牌來填。
都說“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韓愈),婉轉(zhuǎn)悱惻的李易安卻把少年的歡樂譜寫得那么有聲有色;都問“夏天為什么缺少詩意”(孫紹振), 竊竊的李易安那一場“常記”的溪亭盛宴卻比夏天本身還要意蘊悠長。魅力何在?
除了清詞“對瞬間的表現(xiàn)技巧”,最重要的就在于李清照突破了蘇軾“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傳統(tǒng)定論,不但讓“畫”變成了“回憶中的畫”,而且這回憶竟然超出了“畫”的視覺形態(tài),形成了一個動態(tài)的意象場,帶動讀者的心一起來分享、透視那一場少年心靈的“動畫”。
幾乎所有的鑒賞者都關(guān)注到“常記”的起法是一種追述,“自然、和諧,面對知己娓娓地敘述(《唐宋詞鑒賞辭典》)”;“我經(jīng)常想起來那一天的傍晚,我經(jīng)常想起在那一天的傍晚所發(fā)生的一切,可見那個傍晚在李清照的記憶當(dāng)中是多么地深刻,多么地愉快,多么地讓她不能忘懷”(《百家講壇》,康震),可他們卻鮮有關(guān)注這種追述的好處。“常記”的妙處何在?“記”,就是回憶。人們常說,失去過才會懂得珍惜。事實上,我們回憶中的景總比眼前的景更有情有趣,因為回憶的閥門里流淌出來的景,它包含著比現(xiàn)實的景更重要的內(nèi)心的情緒、情思、情感。那么“常記”呢?自然是“常常回憶”。為什么偶爾想一想還不夠,還要常常地回憶? 她的內(nèi)心寶貝著、珍藏著、珍貴著怎樣的追思?一切因為那一場“沉醉不知歸路”!
——這個“醉”字大有文章。寫這首詞的時候,李清照也只不過就是今天初三或者高一、高二的年齡,這是一個男孩子都要禁酒的年齡,更何況當(dāng)時對女子的無窮約束呢!雖然清詞中不乏縱酒之音:濃睡不消殘酒、酒意詩情誰與共、酒闌更喜團茶苦、東籬把酒黃昏后、謝他酒朋詩侶、酒美梅酸、三杯兩盞淡酒……可這里的“醉”基本上都是成過家之后作為有完全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的自主行為,偶爾一次“濃睡不消殘酒”,還是悄悄地、偷偷地、人不知鬼不覺地呼呼大睡,因為成年之后和閨閣生活總是有區(qū)別——即使開明的李格非,想來也不會允許李清照小小年紀(jì)就成為一個縱情花酒、離經(jīng)叛道的“問題少女”吧!她連蕩秋千見到客人都要“和羞走”(《點絳唇·蹴罷秋千》),更何況呼朋引伴、前呼后擁地在“溪亭”飲到“日暮”呢——“醉”的機會一定太難得,難得到李清照常常想起,念念不忘,時時沉浸其中;難得的就像今天的學(xué)生某一天集體逃課郊游一樣放縱,就像六年級的孩子一心要抓住童年的尾巴一樣想往。
接下來所有的文字,都是對“醉”的意象的一氣呵成、層層鋪排。
首先是“沉醉”。“不知歸路”是“沉醉”的直接后果。是迷戀溪亭偷偷飲酒的樂趣不愿意回家;還是把酒當(dāng)成了營養(yǎng)快線,以至于喝得酩酊大醉,根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抑或,景不醉人人自醉,未嘗喝酒就已經(jīng)被溪亭的景色迷住,深深地陶醉其中,流連其間,根本就想不起家來了?字面上,“沉”有沉醉 沉浸、沉迷的意思,“沉醉”,說明當(dāng)時的意識不是很清醒,醉眼朦朧之中,搖搖擺擺之間,癡迷也罷,酒喝多了也好,總之是醉了,深深地醉了,醺醺然“不知歸路”,不愿回家。這是第一層意思。這層意思已經(jīng)突破了畫的靜態(tài)布局,轉(zhuǎn)到了比較強烈的心靈感應(yīng)上來。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是對“不知歸路”之“醉態(tài)”的具體描寫。這是移步換景,是電影蒙太奇,鏡頭切換之間,一下子闖入了“荷葉羅裙一色裁”的鋪天蓋地中來。“藕花深處”是什么樣子呢?詞人根本就來不及細(xì)細(xì)描述,因為是“誤入”——這也突破了“畫”的表述極限,詞人在這里貼近的不是靜態(tài)的景,而是視覺變換的“流動的景”,這種“流動的景”,指揮著“流動的情”:不是“我”的心靈在指揮我的手和腳,而是“我”的腳和手在指揮著“我”的心靈,這個“身不由己”,是“沉醉”的第二層表現(xiàn):自我的心靈在大自然面前放縱著的審美體驗。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簡直就是一幅極端“沉醉”的池塘交響樂。小舟不知怎么一下子就劃到了荷塘深處,舉目四望,到處是挨挨擠擠的荷花,原本放縱著的女孩子們慌了神,趕緊向岸邊劃去,可是越劃越亂,越亂越劃,已經(jīng)分不清哪里是荷,哪里是岸了,于是就更加拼命地劃,嘻嘻哈哈地劃,東倒西歪地劃。幾乎就在同時,一個同樣的瞬間,綠的葉、紅的花、白的鷗鷺,彩的羅裙、還有夕陽的余輝,以及富有夢幻色彩的湖面全都晃動了起來,間雜著劃槳聲、嘻笑聲,水聲,鷗鷺的撲騰聲、鳴叫聲,也許還有甜美的歌聲,還有相互灑水的驚叫聲,以及發(fā)現(xiàn)岸邊的歡呼聲,混雜著荷花清香的少女的放肆的青春一下子在“藕花深處”迸發(fā)出來,視覺、聽覺、嗅覺,各種感官動起來,交織起來,自然就帶動游者和觀者的心也動起來,美好的感覺、歡樂的心情,把有聲的“動畫”變成了內(nèi)心世界的“情畫”,這種情感從字里行間滲透到文字之外,構(gòu)成了一個無限快樂、無限優(yōu)美的意象場,使整個池塘都和這群嘻嘻哈哈的少女一樣熱鬧了起來。這個意象場,用女孩子們的熱鬧同化著荷塘的熱鬧,形成了一個情感的高潮。
“對于古典式抒情來說,直接的抒情是比較少見的,情常常與感聯(lián)系在一起,情感一詞可能由此而生。”“情的本性就是動的,故有‘感動’之說,感覺或者感觸只有‘動’了起來,才能表現(xiàn)感情”(孫紹振)這恐怕就是古典詩詞理論中“情動于中而形于言”的“動情”藝術(shù)吧。
拓展延續(xù)
如夢令·春思
手種堂前桃李,無限綠陰青子。簾外百舌兒,驚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橋流水。
翻譯
黃州,我的居所雪堂之前,有我親手種下的桃樹和李樹,到如今已是綠葉成蔭,青青的果實掛滿枝頭。簾外的鳥兒天剛蒙蒙亮就開始鳴叫,把我從睡夢中喚醒。東坡啊東坡,不要忘記黃州小橋流水的美景,早日歸隱吧。
注釋
手種:親手栽種。
堂:指東坡雪堂住處。
青子:尚未成熟的青色小果子。
百舌兒:一種專在春天鳴叫的鳥,黑身黃嘴。似伯勞鳥而體小。其鳴聲變化多端,因稱“百舌”,又稱“反舌”。
居士:一般稱有才德而隱居不仕的人,猶“處士”。蘇軾自黃州東坡躬耕田園起,就自號“東坡居士”。
莫忘小橋流水:意指不要忘記了當(dāng)年在東坡的躬耕田園生活。按雪堂西面有北山之微泉,南面有四望亭之后丘,“小橋流水”指此。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遙想當(dāng)年在東坡雪堂的生活情景。作者貶官黃州時,開墾東坡,并在這里修建房子,因房子是在大雪中修的,就在壁上繪雪景,并命名為雪堂,還親自寫了“東坡雪堂”四字為匾額。
開頭四句,是說作者在雪堂前親手栽種了許多桃李一類的果樹,綠蔭叢中,掩映著數(shù)不盡的青果。清晨,窗外百舌鳥婉轉(zhuǎn)啼叫。鳥鳴聲常常把作者從睡夢中攪醒。作者寫出這番景象,在于以景襯人。在這嘉樹四合、鳥雀啁啾的環(huán)境里,作者生活愜意。遙想當(dāng)年的閑適自得,思忖此時的入奉禁嚴(yán),作者油然生出懷舊之情。劉敞《朝中措》有名句云:“手種堂前楊柳,別來幾度春秋。”這可能對蘇軾此詞的用語有所影響,但蘇軾實是別出心裁,以故為新,從而恰切地表達(dá)了他深埋心底的思故之情,已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
而此時百舌唱道:“居士,居士,莫忘小橋流水。”明明是自己思念故園,卻讓百舌鳥的鳴聲喊叫出來,便使文詞愈加警切生動。連動物都已探知其心事了,蘇軾自己早就抑止不住滾涌而起的思鄉(xiāng)情感了。句法超絕,逸筆宕開,留有豐富想象的余地。最后一句,主要還是以“小橋流水”指代相對于喧鬧京華的一種幽靜環(huán)境。由此,更反襯出作者對營營仕宦的逆反心理和對擁有廣闊心理空間的田園生活的熱切向往。
這首詞表面看來只是抒寫了作者對當(dāng)年雪堂生活的回憶和對這種幽靜環(huán)境的懷戀和向往。但真實思想?yún)s在于排遣對仕途經(jīng)營的厭膩。這一層作者并沒有明白說出,甚至只字未提。作者只是從對雪堂生活的深情回想中透露出這個消息,卻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因此,這首詞不僅創(chuàng)造了一種如同圖畫般的美的境界,而且留有許多思索的余地。這首詞語言自然流暢,而感情真摯深厚。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作于元祐元年(1086)春。烏臺詩案后,蘇軾被貶為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回京后,雖受重視,但既與司馬光等在一些政治措施上議論不合,又遭程頤等竭力排擠,因此一再表示厭倦京官生涯,不時浮起歸耕念頭,故此借寫出這首《如夢令》,抒寫懷念黃州之情。
作者簡介
李清照- 宋代女詞人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章丘(今山東章丘)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出生于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yōu)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中打下文學(xué)基礎(chǔ)。出嫁后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jù)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diào)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diào)協(xié)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fēng)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人物生平:
1084年,李清照誕生于北宋齊州章丘(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市)明水鎮(zhèn)。
李清照生于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yōu)裕。父親李格非精通經(jīng)史,長于散文,母親王氏也知書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紀(jì)便文采出眾。
18歲,與長她三歲的太學(xué)生趙明誠
結(jié)婚。趙是金石家。前期生活安定優(yōu)裕,詞作多寫閨閣之怨或是對出行丈夫的思念,如《漁家傲》“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樽沉綠蟻,莫辭醉,此話不予群花比”。1107年移居青州。1127年金兵攻陷青州,李清照與丈夫南渡江寧《金石錄后序》:“既長物不能盡載,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后又去書之監(jiān)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屢減去,尚載書十五車,至東海,連艫渡淮,又渡江,至建康。”行至鎮(zhèn)江時,張遇陷鎮(zhèn)江府,鎮(zhèn)江守臣錢伯言棄城逃去。建炎二年(1128年)春,始抵江寧府。
南渡后,詞人的生活困頓。1129年丈夫于農(nóng)歷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李清照為文祭之:“白日正中,嘆龐翁之機捷;堅城自墮,憐杞婦之悲深。”謝伋:《四六談麈》卷一紹興元年(1131年)三月,赴越(今)浙江紹興,在土民鐘氏之家,一夕書畫被盜。當(dāng)年與丈夫收集的金石古卷,全部散佚,令她飽受打擊,其寫作轉(zhuǎn)為對現(xiàn)實的憂患,因此后期經(jīng)歷了國破家亡、暮年飄零后,感情基調(diào)轉(zhuǎn)為凄愴沉郁,如《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紹興二年(1132年),至杭州,再嫁張汝舟,婚姻并不幸福,數(shù)月后便離異。
李清照晚景頗為凄涼,朱彧《萍洲可談》說她:“不終晚節(jié),流落以死,天獨厚其才而嗇其遇,惜哉。”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亦載:“然無檢操,晚節(jié)流落江湖間以卒。”《碧雞漫志》中說:“趙死,再嫁某氏,訟而離之,晚節(jié)流蕩無歸。”,卒于1155年(此前另有1151年、1156年等不同說法)。陸游《夫人孫氏墓志銘》“夫人幼有淑質(zhì)。故趙建康明誠之配李氏,以文辭名家,欲以其學(xué)傳夫人。時夫人始十余歲,謝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孫氏南宋紹熙四年(1193年)卒,卒年五十三,她十歲時即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由此可知,李清照當(dāng)卒于1151年之后。《宋史·藝文志》中說她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易安詞》八卷,但已經(jīng)遺失。現(xiàn)有《漱玉詞》輯本,現(xiàn)存約五十首左右。
寫作風(fēng)格
折疊善于移情于物
李清照她更多地采用比擬的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明志,用心靈的眼睛觀察生活,所描述的情景無不慘透自己的心情,使主客觀得到高度的統(tǒng)一,感情深摯,詩味雋永。李清照善于熔鑄典故和前人詩詞。李清照現(xiàn)存詩詞中,用典及點化前人詩句者近半。
其顯著特點:
一是多用人們熟悉常通之典,為避生僻晦澀;
二是由作者意旨流攝,創(chuàng)意新穎,拓深了詞作內(nèi)涵;
三是把典故用通俗口語表現(xiàn),明白曉暢,靈動自然。
如“征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念奴嬌》)、“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一剪梅》)、“雁過也,正傷心,即是舊相識”(《聲聲慢》)。這既用典,又以觸景生情,生動地反映出作者彼時彼地的復(fù)雜內(nèi)心世界,率真自然,明白易曉,典故與詞境水乳交融,達(dá)到了“點鐵成金”、脫胎換骨、以故為新的境地,構(gòu)成完美的藝術(shù)整體。其重大貢獻,對宋詞的發(fā)展起了良好的影響。
折疊詞構(gòu)思精巧
善于造境,實可謂篇篇佳構(gòu)。有的前乘后繼,一瀉千里;有的層層設(shè)疑,由果追因,儲蓄委婉;有的上情下景,或情景交融。每一首詞者可看出其高超的藝術(shù)功底。通過神奇的藝術(shù)構(gòu)思把自己凄楚的心情,深沉的愁怨,婉約蘊藉,跌宕曲折的表現(xiàn)了出來。
折疊語言獨具風(fēng)格
《李清照》著名畫家:陳清泉(作)清新自然而又富有音樂美。她的語言明白家常,能“以尋常話度入音律”,化欲為雅。李清照獨能用淺欲之語,發(fā)清新之思。如“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fēng)”(《行香子》),全是口語,似信手拈來,全無雕飾鑿痕跡。但細(xì)細(xì)品來,卻又詞蘊深意,言外有情。
李清照對語言的煅煉正在于發(fā)掘生活中富有讀音的情感后,又能從口語中挑選最準(zhǔn)確、最生動的語言來表達(dá),所以能夠在平易中顯現(xiàn)功力,淺近中顯現(xiàn)精美。李清照的語言還富有音樂美。她本人對音律的造諧很高,懂得利用語言本身的自然音響和節(jié)奏來表達(dá)特定的情感,增強了作品表達(dá)情感的效果。《聲聲慢》開拍連用十四個疊字,這十四個疊字,取得了出人所思的藝術(shù)效果,深化了主題,達(dá)到了“復(fù)而不厭,跡而不亂”的藝術(shù)境地。
【李清照倆首《如夢令》原文翻譯】相關(guān)文章:
李清照如夢令原文翻譯04-22
如夢令李清照原文翻譯及賞析04-02
李清照的兩首如夢令原文及賞析08-05
李清照《如夢令》翻譯08-09
如夢令李清照原文04-22
如夢令原文李清照08-21
李清照《如夢令》翻譯及賞析03-24
李清照如夢令原文賞析01-16
《如夢令》李清照原文及譯文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