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柳永雨霖鈴原文及譯文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此去經(jīng)年,應(yīng)是良辰好景虛設(shè)。便縱有千種風(fēng)情,更與何人說?(好景一作:美景)
譯文
秋后的蟬叫得是那樣地凄涼而急促,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時分,一陣急雨剛停住。在京都城外設(shè)帳餞別,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舍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fā)。握著手互相瞧著,滿眼淚花,直到最后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說不出來。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蕭瑟冷落的秋季,這離愁哪能經(jīng)受得了!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只有楊柳岸邊,面對凄厲的晨風(fēng)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fēng)景,也如同虛設(shè)。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能和誰一同欣賞呢?
注釋
①長亭:古代在交通要道邊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長亭供行人休息,又稱“十里長亭”。靠近城市的長亭往往是古人送別的地方。
②凄切:凄涼急促。
③驟雨:急猛的陣雨。
④都門:國都之門。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
⑤帳飲:在郊外設(shè)帳餞行。
⑥無緒:沒有情緒。
⑦蘭舟:古代傳說魯班曾刻木蘭樹為舟(南朝梁任昉《述異記》。這里用做對船的美稱。
⑧凝噎:喉嚨哽塞,欲語不出的樣子。
⑨去去:重復(fù)“去”字,表示行程遙遠。
⑩暮靄:傍晚的云霧。沈沈:即“沉沉”,深厚的樣子。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
暮靄沈沈(沉沉)楚天闊:傍晚的云霧籠罩著南天,深厚廣闊,不知盡頭。
今宵:今夜。
經(jīng)年:年復(fù)一年。
縱:即使。風(fēng)情:情意。男女相愛之情,深情蜜意。情:一作“流”。
更:一作“待”。
賞析
此詞為抒寫離情別緒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詞和有宋一代婉約詞的杰出代表。詞中,作者將他離開汴京與戀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凄婉動人。
詞的上片寫臨別時的情景,下片主要寫別后情景。全詞起伏跌宕,聲情雙繪,是宋元時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了地點和節(jié)序。《禮記。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蟬鳴。可見時間大約農(nóng)歷七月。然而詞人并沒有純客觀地鋪敘自然景物,而是通過景物的描寫,氛圍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別意。秋季,暮色,驟雨寒蟬,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凄涼。對長亭晚一句,中間插刀,極頓挫吞咽之致,更準確地傳達了這種凄涼況味。這三句景色的鋪寫,也為后兩句的無緒和催發(fā),設(shè)下伏筆。都門帳飲,語本江淹《別賦》:帳飲東都,送客金谷。他的戀人都門外長亭擺下酒筵給他送別,然而面對美酒佳肴,詞人毫無興致。接下去說:留戀處、蘭舟催發(fā),這七個字完全是寫實,然卻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huán)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fā),這樣的矛盾沖突何其類銳!這里的蘭舟催發(fā),卻以直筆寫離別之緊迫,雖沒有他們含蘊纏綿,但卻直而能紆,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如目前。真是力敵千鈞!
詞人凝噎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內(nèi)心獨白。這里的去聲念字用得特別好,讀去聲,作為領(lǐng)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轉(zhuǎn),下啟千里以下而一氣流貫。念字后去去二字連用,則愈益顯示出激越的聲情,讀時一字一頓,遂覺去路茫茫,道里修遠。千里以下,聲調(diào)和諧,景色如繪。既曰煙波,又曰暮靄,更曰沉沉,著色一層濃似一層;既曰千里,又曰闊,一程遠似一程。道盡了戀人分手時難舍的別情。
上片正面話別,下片則宕開一筆,先作泛論,從個別說到一般。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傷離惜別,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一句,則極言時當(dāng)冷落凄涼的秋季,離情更甚于常時。清秋節(jié)一辭,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應(yīng),針線極為綿密;而冠以更那堪三個虛字,則加強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為明顯、深刻。
今宵三句蟬聯(lián)上句而來,是全篇之警策。成為柳永光耀詞史的名句。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況味,遙想不久之后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回,卻只見習(xí)習(xí)曉風(fēng)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整個畫面充滿了凄清的氣氛,客情之冷落,風(fēng)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這畫面之中。這句景語似工筆小幀,無比清麗。清人劉熙載《藝概》中說: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云: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說,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襯,中間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壞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統(tǒng)一性,而后面這兩個警句,也將失去光彩。
此去經(jīng)年四句,改用情語。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后非止一日,年復(fù)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致,只能徒增棖觸而已。此去二字,遙應(yīng)上片念去去:經(jīng)年二字,近應(yīng)今宵,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推進。便縱有千種風(fēng)情,更與何人說,以問句歸納全詞,猶如奔馬收韁,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眾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
此詞之所以膾灸人口,是因為它藝術(shù)上頗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宋代,就有記載說,以此詞的纏綿悱惻、深沉婉約,只合十七八女郎,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這種格調(diào)的形成,有賴于意境的營造。詞人善于把傳統(tǒng)的情景交融的手法運用到慢詞中,把離情別緒的感受,通過具有畫面性的境界表現(xiàn)出來,意與境會,構(gòu)成一種詩意美的境界,繪讀者以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全詞雖為直寫,但敘事清楚,寫景工致,以具體鮮明而又能觸動離愁的自然風(fēng)景畫面來渲染主題,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畫龍點睛,為全詞生色,為膾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詞調(diào)《雨霖鈴》的由來
《明皇雜錄》記載:帝(唐玄宗)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彌旬,棧道中聞鈴聲。帝方悼念貴妃(楊玉環(huán)),采其聲為《雨淋鈴》曲以寄恨。時梨園弟子唯張野狐(徽)一人善篳篥,因吹之,遂傳于世。宋王灼《碧雞漫志》云:今劍州梓桐縣地名上亭,有古今詩刻記,明皇聞鈴之地,庶幾是也。《楊妃外傳》又載,上皇還京后,復(fù)幸華清,從官嬪妃多非舊人,于望京樓下,命張野狐奏《雨淋鈴》曲,上四顧凄然,自是圣懷耿耿,但吟: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發(fā)與真同。須臾弄罷寂無事,還似人生一世中。
于此可見唐明皇晚年已有《雨淋鈴》悲涼凄楚之曲。而后詩人又敷衍其事而賦詩吟詠之。
白居易敘述唐明皇楊貴妃歷史悲劇的名篇《長恨歌》中有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元稹《琵琶歌》:淚垂捍撥朱弦濕,冰泉嗚咽流鶯澀。因茲彈作雨淋鈴,風(fēng)雨蕭條鬼神泣。張祜《雨淋鈴》:雨淋鈴夜卻歸秦,猶是張徽一曲新。長說上皇和淚教,月明南內(nèi)更無人。杜牧《華清宮》:零葉翻紅萬樹霜,玉蓮開蕊暖泉香。行云不下朝元閣,一曲淋鈴淚數(shù)行。羅隱亦有詩詠之云:細雨霏微宿上亭,雨中因感雨淋鈴。貴為天子猶魂斷,窮著荷衣好涕零。劍水多端何處去,巴猿無賴不堪聽。少年辛苦今飄蕩,空愧先生教聚螢。一曲淋鈴淚數(shù)行,是這首曲的基調(diào),可見其哀惋幽怨的感人和藝術(shù)力量。
宋代詞人據(jù)《雨淋鈴》曲,而創(chuàng)《雨霖鈴》雙調(diào)慢詞,而柳永的這首《雨霖鈴》就是這一詞牌的優(yōu)秀之作。王灼《碧雞漫志》又云:今雙調(diào)雨淋鈴慢,頗極哀怨,真本曲遺音。王灼所說雙調(diào)雨霖鈴慢,即今所見《雨霖鈴》詞調(diào)。頗極哀怨,便是其格調(diào)特點。
【柳永雨霖鈴原文及譯文】相關(guān)文章:
雨霖鈴柳永譯文09-03
柳永雨霖鈴的原文07-04
柳永雨霖鈴譯文及賞析06-14
雨霖鈴柳永翻譯原文09-19
雨霖鈴柳永原文賞析10-18
雨霖鈴柳永原文及鑒賞09-29
柳永的《雨霖鈴》原文及賞析04-24
柳永雨霖鈴原文賞析01-22
柳永的《雨霖鈴》原文及賞析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