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孟浩然宿建德江寫作背景是什么
《宿建德江》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詩作。這是一首刻畫秋江暮色的詩,是唐人五絕中的寫景名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孟浩然宿建德江寫作背景是什么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寫作背景】
孟浩然于唐玄宗開元十八年(730年)離鄉(xiāng)赴洛陽,再漫游吳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憤。《宿建德江》當作于作者漫游吳越時,與《問舟子》是同一時期的作品。
【譯文】
把小船停靠在煙霧迷蒙的小洲,日暮時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頭。
曠野無邊無際遠天比樹還低沉,江水清清明月來和人相親相近。
【注釋】
⑴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經建德(今屬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⑵移舟:劃動小船。泊:停船靠岸。煙渚(zhǔ):指江中霧氣籠罩的小沙洲。煙,一作“幽”。渚,水中小塊陸地。《爾雅·釋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⑶客:指作者自己。愁:為思鄉(xiāng)而憂思不堪。
⑷野:原野。曠:空闊遠大。天低樹:天幕低垂,好像和樹木相連。
⑸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在靠近人。
【賞析】
這首詩不以行人出發(fā)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為背景。它雖然露出一個“愁”字,但立即又將筆觸轉到景物描寫上去了。可見它在選材和表現(xiàn)上都是很有特色的。詩的起句“移舟泊煙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個煙霧朦朧的小洲邊,這一面是點題,另一面也就為下文的寫景抒情作了準備。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顯然和上句的“泊”、“煙”有聯(lián)系,因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為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詩經·王風·君子于役》)這里寫一位婦女,每當?shù)较﹃栁飨隆㈦u進籠舍、牛羊歸欄的時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遠處的天空顯得比近處的樹木還要低,“低”和“曠”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襯的。第四句寫夜已降臨,高掛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襯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這種極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領略得到的。詩的第二句就點出“客愁新”,這三四句好似詩人懷著愁心,在這廣袤而寧靜的宇宙之中,經過一番上下求索,終于發(fā)現(xiàn)了還有一輪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親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尋得了慰藉,詩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雖止,意未盡。“皇皇三十載,書劍兩無成。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自洛之越》)。詩人曾帶著多年的準備、多年的希望奔入長安,而今卻只能懷著一腔被棄置的憂憤南尋吳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對著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羈旅的惆悵,故鄉(xiāng)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滅,人生的坎坷……千愁萬緒,不禁紛來沓至,涌上心頭。“江清月近人”,這畫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靜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著船上的詩人;可那畫面背后卻是詩人的愁心已經隨著江水流入思潮翻騰的海洋。“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劉勰《文心雕龍·明詩》)。孟浩然的這首小詩正是在這種情景相生、思與境諧的“自然流出”之中,顯示出一種風韻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藝術美。
此詩先寫羈旅夜泊,再敘日暮添愁;然后寫到宇宙廣袤寧靜,明月伴人更親。一隱一現(xiàn),虛實相間,兩相映襯,互為補充,構成一個特殊的意境。詩中雖只有一個愁字,卻把詩人內心的憂愁寫得淋漓盡致,然野曠江清,秋色歷歷在目。
【名家點評】
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孟浩然詩云“江清月近人”,杜陵云“江月去人只數(shù)尺”,子美視浩然為前輩,豈祖述而敷衍之耶?浩然之句渾涵,子美之句精工。
宋代劉辰翁《王孟詩評》:劉云:“新”字妙。“野曠”二語酷似老杜。
明代桂天祥《批點唐詩正聲》:語少意遠,清思痛入骨髓。
明代唐汝詢《唐詩解》:客愁因景而生,故下聯(lián)不復言情,而旅思自見。
明代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神韻無倫。
清代吳瑞榮《唐詩箋要》:襄陽最多率素語,如此絕又雜以莊重,似齊梁儷體。
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下半寫景,而客愁自見。
清代張謙宜《繭齋詩談》:“低”字、“近”字,宋人所謂詩眼,卻無造作痕,此唐詩之妙也。
清代黃叔燦《唐詩箋注》:“野曠”一聯(lián),人但賞其寫景之妙,不知其即景而言旅情,有詩外味。
清代劉宏煦《唐詩真趣編》:“低”字從“曠”宇生出,“近”字從“清”字生出。野惟曠,故見天低于樹;江惟清,故覺月近于人。清曠極矣。煙際泊宿,恍置身海角天涯、寂寥無人之境,凄然四顧,彌覺家鄉(xiāng)之遠,故云“客愁新”也。下二句不是寫景,有“愁”字在內。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生六子。詩與王維并稱“王孟”。其詩清淡,長于寫景,多反映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編詩二卷。
宿建德江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會認“移”、“渚”等5個二類生字,背誦古詩,了解古詩主要內容。
2、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朗讀能力
過程與方法
創(chuàng)設情景,使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 而領悟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了解詩人內心的孤寂與淡淡的`哀愁。
教學重點:通過品詞賞句,了解詩歌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了解詩人內心的孤寂與哀愁。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 同學們,你們了解孟浩然嗎?(生介紹自己了解到的資料)
2、 今天,我們又將學習孟浩然的一首詩,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3、 釋題:從詩題中,你知道了什么?
4、 師小結:對,這首詩就是描寫的作者在建德江邊看到的景色。究竟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請同學們聽老師吟誦這首古詩。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學習生字新詞。
1、 閉眼,師配樂吟誦全詩。
2、 整體感知:你們的眼前出現(xiàn)了怎樣的情景? (生談,師相機在黑板上板畫)
3、 自己讀讀嗎?來,打開書,自己試著讀一讀,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多讀幾遍。(生自讀)
4、 生字都讀準了嗎?(開火車讀帶拼音的生字去掉拼音,男女生賽讀)
5、 誰有勇氣把整首詩讀給咱們聽聽?(指名)
三、明詩意,悟詩情
1、整首詩中,有沒有不明白的地方呢?(生質疑)
2、同學們提出了這么多疑惑,現(xiàn)在小組里討論討論,看看你能解決哪個問題?(四人小組交流)
3、反饋:
第一句:
(1)、生讀句子,說詩意 重點理解:移舟:移動的小船 泊:停船靠岸 煙渚:江中霧氣籠罩的小沙州。 日幕:黃昏時分客愁新:又增添了新的哀愁。
(2)、指導朗讀(指名讀,引導學生讀出詩人淡淡的哀愁。)
第二句:
(1)、生讀句子,談感受。
(2)、你有過這樣的感受嗎?(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
(3)、指導朗讀(自由讀指名讀)
4、指導吟誦全詩(吟誦比賽)相機指導背誦
四、總結
1、用自己的話簡要說說詩中描寫的情景。
2、師小結
五、布置練習
1、搜集有關孟浩然的其他詩歌
2、 為《宿建德江》配畫。
教學反思
今天的語文課,學生們學的是一首新詩《宿建德江》其中內容并不復雜,孩子們很快就學會了,之后便進入到了朗讀背誦階段,柳樹學生們都很熟悉,描述也很詳盡,到背誦時 我便要求孩子們以多種形式背(當然我也指出了幾種方式)孩子們頓時活躍起來,有的找好朋友,有的同桌合作。有了興趣,自然學得好。在表演時,孩子們更是各展所長 ,仿佛已經走入了詩的情境,用手作剪刀,用身體當樹干,自然、貼切。
到最后,全班同學幾乎都表演完了。我發(fā)現(xiàn)了一直不發(fā)言的李旭還在坐著。因為他背得不熟,所以不敢上前。這時,讓我感動的事情發(fā)生了,吳鵬站了起來說:“老師,我們組想和他一起背。”全班同學也不約而同地背了起來,雖然李旭仍然只是跟著大家在讀,但我知道這首詩,他一定會背下來,不是為了我,而是為了全班同學的那份情。
鈴聲響起時,我卻陷入了沉思……
下午后,吳鵬來到了我的身邊,說:“老師我知道為什么要幫李旭。”“為什么?”我馬上問道,他立刻說:“因為每個人生下來都是什么也不懂,都是慢慢學習的。”那表情、語言讓我印象深刻。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jù)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大家知道規(guī)范的教學設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孟浩然《宿建德江》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宿建德江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2、學習鑒賞山水田園詩的方法。
3、通過對詩歌的學習,加深對詩人的了解,感悟詩人的高尚情懷。
教學重點:
1、品味詩歌意境美。
2、領會評價重點詞語,主旨的理解。
教學難點:
仔細品味詩歌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都知道哪些山水田園詩呢?
二、介紹山水田園詩的`特點。
山水田園詩:山水詩源于南朝(宋)謝靈運,田園詩源于晉代陶淵明,以唐代王維、孟浩然為代表。這類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yōu)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多用白描手法。
三、明確鑒賞中常用到的術語。
1.思想內容——熱愛自然 向往自由 歸(退)隱 閑適淡泊 悠然自得
2.表現(xiàn)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3.語言特點——清新自然 質樸自然 清新洗練
四、賞析《宿建德江》
(一)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二)賞析詩歌
1、初讀詩歌,讀準節(jié)奏,讀準字音。如:渚zhǔ
2、再讀詩歌,理解詩意,品味詩句。
(1)詞語解釋
(2)基本解讀:先解釋每句話地意思,再解釋整體的詩意。
(3)思考討論:
①詩中點題兼寫環(huán)境的詩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②“日暮客愁新”中“新”的內涵?
③寫出詩中的對偶句,并作賞析。
3、誦讀全詩,感悟詩情。
(三)藝術特色
此詩寫羈旅愁思,情景相生,風韻天成,富有藝術美。
五、作業(yè)設計
有感情地背誦全詩
宿建德江說課稿
一、說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屬于山水田園詩,詩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風光的描寫中抒發(fā)自己愁苦的情懷。“愁”是全詩的詩眼,全詩圍繞“愁”字顯示著作者高超的藝術構思。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首詩,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認識2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掌握一個多音字,在自學的基礎上,學習生字新詞,理解這首詩的內容。
2.過程與方法目標:背誦并用自己的話說出這首詩的意思。默寫這首詩。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理解詩人所描繪的景色,體會詩人憂愁的情感。
為了落實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定在理解詞句,明確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以舟泊暮宿為背景,觸景生情,充滿憂愁的情感。而邊讀邊想象畫面,品詞賞句,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感情則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學模式
根據(jù)唐詩的特點,我在縣里提出的閱讀教學“四讀”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結合師范附小片區(qū)活動學習到的《小學古詩詞自主體驗式(導讀)教學模式》,構建了我們學校的《小學語文古詩詞分層探究式(導讀)教學模式》,根據(jù)四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分步朗讀、逐層深入”的方法,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點撥為輔,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分散難點,各個擊破,從而達到本課的學習目標。
三、說教學流程
根據(jù)教學模式,我設計了“初讀感知——精讀品悟———回讀感悟——拓展延伸——課后作業(yè)“五個大環(huán)節(jié),其中前三個環(huán)節(jié)屬于分類自主學習、分層點撥,第四個環(huán)節(jié)屬于分層練習,第五個環(huán)節(jié)屬于分層自主作業(yè)。這樣做注重了對“三生”的培養(yǎng),讓尖子生吃飽,讓學困生吃好,讓特長生發(fā)揮特長。
四、說課題研究
我這學期申報的小課題研究題目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師提問有效性的實驗研究》。如何有效處理生成與預設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這些教學一線的教師。特別是公開課、比賽課,大多數(shù)教師追求的仍然是過程的完整性,重視教師的預設,把教師能否引導學生順利地解決教師預設的問題作為評價一節(jié)課成功與否的標準。請學生進入預設的圈子、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讓學生“被貼近”標準答案,是最常見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往往造成的是教師在課堂上的自問自答,即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討論回答,教師誘導深入,逐漸靠近教師預設的答案,其實質就是教師在自問自答。
所以我的觀點是讓學生通過熟讀課文自己提出問題,對于簡單的問題,同桌之間討論即可解決,教師篩選有價值的疑難問題全班共同解決。當堂全班也解決不了的,布置作業(yè)回去之后查資料解決。
五、說教學效果分析
在本節(jié)課中,我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我只做他們的組織者、引導者,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理解詩意、在讀中想象畫面、在讀中體會情感。以讀為主線,以情為核心,以教給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為目的,使學生在本堂課中會讀會學會用。
我也知道我這節(jié)課有很多的不足之處,因為不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分層朗讀環(huán)節(jié),分層學習環(huán)節(jié),不能更多地照顧好學困生。另外,我的隨堂練習設計得難度大了一些,而且缺少寫字環(huán)節(jié),我覺得進修學校的王蘊楓老師給我的建議特別好:把隨堂練習的第一題改成寫生字,學生邊學邊寫,這樣既達到了課標的要求,又會有很好的教學效果。回去以后我會馬上改進。
【孟浩然宿建德江寫作背景是什么】相關文章: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07-31
孟浩然《宿建德江》的內容08-25
孟浩然《宿建德江》鑒賞09-09
孟浩然《宿建德江》翻譯及賞析09-06
孟浩然思鄉(xiāng)詩《宿建德江》09-06
宿建德江孟浩然全詩鑒賞09-08
孟浩然《宿建德江》教學設計(通用6篇)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