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案集錦六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jù),有著重要的地位。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琵琶行》教案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琵琶行》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品味詩歌
2、學習、欣賞作者以語言文字再現(xiàn)音樂形象的藝術手法。
3、 通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學習用文字表現(xiàn)音樂的藝術手法 同是天涯淪落人主旨的理解
教學難點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預習題:
1、借助《名師一號》了解作者及相關背景
2、讀課文,疏通字音;結合注釋,通譯全詩,完成名師一號自主落實部分。
3 、結合小序,理清敘事脈絡,概括各段內容。
4、找出詩中的三次音樂描寫,思考用了哪些藝術手法。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唐朝有這樣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許早已被人們淡忘了,可是他為一位詩人寫的悼亡詩卻永久的流傳了下來。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寫的那首悼亡詩是:
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他悼亡的詩人是:白居易。
其中“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 “胡兒能唱琵琶篇”少數(shù)民族的兒童都能唱琵琶篇,可見這首詩流傳之廣泛,影響之深遠。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胡兒能唱的琵琶篇。
二、作者簡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現(xiàn)實主義詩人,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鄭,青年時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二十九歲中進士,官至左拾遺(諫官)。有“兼濟天下”的理想,屢次上書針砭時弊。寫下了《新樂府》、《秦中吟》為代表的“諷喻詩”,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的腐朽和罪惡。由于得罪了憲宗和官僚集團,被貶官。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今存書近三千首。在文學上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和繼承我國古典詩歌的現(xiàn)實主義優(yōu)良傳統(tǒng),反對“嘲風月,弄花草”而別無寄托的作品,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麗著稱。《琵琶行》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長篇敘事詩,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三、閱讀詩序思考:白居易寫作琵琶行的背景原因是什么?
1 齊讀小序
2 自由討論:小序寫了幾層內容。(以白居易為陳述主體來概括)
3 發(fā)言明確
左遷九江,偶遇倡女, 使彈數(shù)曲,引起共鳴,因為長句。
究竟是什么樣的音樂引起了作者共鳴,為什么他聽后會產(chǎn)生共鳴?我們先隨著白居易的生花妙筆一起去欣賞一下琵琶女的彈奏。
四、鑒賞詩中的音樂描寫,初步了解琵琶女形象。
(一)鑒賞第一段
1、一生讀第一段
2、具體分析:
時間 秋天的夜晚 地點 潯陽江頭 環(huán)境 蕭瑟
事件 設酒送客 心境 寂寥 凄涼
(注意:“別時茫茫江浸月”一句烘托人物凄涼的心境。)
2、這一段在全文中起著怎樣的作用?
渲染凄涼的氛圍,奠定全詩的基調,為琵琶女的出現(xiàn)設伏,做好鋪墊。
3、齊讀第一段,體會凄涼。
4、鑒賞過程中需要強調的字詞。
瑟瑟、管弦、慘、茫茫、主人下馬客在船。
(二)鑒賞第二段
1、齊讀首句至“猶抱琵琶半遮面”。
2、琵琶女出場有幾個階段?(教師點撥)
引導回答:樂聲引人,尋聲問人,相邀始見。
3、“主人忘歸客不發(fā)”側面烘托,突出樂聲之妙。
4、重點分析“琵琶聲停欲語遲”“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所展示的琵琶女的內心及作者當時的心情。(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琵琶女:羞怯。(2)急切。
5、需要強調的字詞 暗、遲。
6、在眾人的千呼萬喚中她終于露了半張臉,遲遲不肯出場的琵琶女演奏了什么樣的音樂?讓我一起來欣賞。
根據(jù)其演奏過程劃分出不同階段。(老師點撥即可)
轉軸調音 未成曲調先有情 大家風范 出手不凡
聽者感受 弦弦掩抑聲聲思 抑郁不止 訴說心事
交代指法曲目 指法嫻熟 演奏名曲
(需要強調的字詞:思、信手)
7、鑒賞具體描寫部分
(1)一生讀
(2)琵琶女的演奏可謂精彩絕倫,詩人的描寫更是讓人拍案叫絕。如此難以描摹的音樂詩人是如何做到描寫的這么成功的?
思考討論:所寫音樂的具體特點,描寫音樂的表現(xiàn)手法。
學生分組討論,統(tǒng)一認識,選派一名代表發(fā)言。
多媒體出示填表練習。
詩句 特點 手法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濁重輕細 急促清脆 疊音擬聲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 婉轉流利 比喻摹聲
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幽咽冷澀 低沉暫歇 比喻摹聲
凝絕不通聲漸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愁恨暗生 回味無窮 感受烘托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激越雄壯 震撼人心 比喻摹聲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鴉雀無聲 繞梁不絕 環(huán)境烘托
(注意:老師要發(fā)問,強調抓住詩中重點詞分析,引導學生分析,尤其要引導學生體會比喻中聽覺形象與視覺形象的結合)
(3)需要強調的字詞:間關、暫、幽愁、突出
小結:正是以上手法的綜合運用,才使難以捕捉,稍縱即逝的音樂形象得以永存,使千年之后的我們同樣能夠領略到琵琶女高超的技藝,欣賞到琵琶女精彩的演奏。
(4)聽第二段配樂朗讀,感受音樂之美。
結束語:琵琶女的彈奏僅僅是單純的應約表演嗎?前邊提到:“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不,她更是在借助音樂來訴說心事,那么這個舉止不凡,技藝高超的琵琶女究竟有怎樣的故事呢?琵琶曲的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請同學們課下思考談論,我們下節(jié)課再講。
五、作業(yè):
1 背誦
2分析琵琶女遭遇
3、結合琵琶女身世說說琵琶曲所表現(xiàn)的情感,再次體會琵琶女的演奏。
板書設計:
濁雜輕細 清脆急促 疊詞擬聲
婉轉流利 歡快無比 比喻摹聲
仇恨暗生 回味無窮 感受烘托
激越雄壯 震撼人心 比喻摹聲
鴉雀無聲 繞梁不絕 環(huán)境烘托
《琵琶行》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琵琶女 詩人
月夜奏琵琶 我聞琵琶已嘆息
凄涼話身世 又聞此語重唧唧
(詳敘事) (略抒情)
(敘事抒情融合)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主旨)
為君翻作琵琶行
滿座重聞皆掩泣
(敘事結尾)
講析:詩人以敘事起筆,直寫秋江月夜送客,用“楓葉荻花”、“江浸月”這樣極富動感的景物和“慘將別”這樣“典型”的情懷,描繪出一幅寂寞凄涼的圖畫,給人以蕭瑟凄慘的感受。一個“忽”字,別生情懷,美妙的琵琶聲使主人客人一時忘掉悲傷的情感,從而引出下文。接下來詩人依次展開一幅幅畫面,一是寫琵琶女的身世(通過琴聲及其“自言”),一是寫詩人的感受。最后,這兩方面的內容交匯融合于“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一人生體驗上。寫琵琶女的身世是敘事,寫詩人的感受是抒情。然而,詩章到此并未結束,由于琵琶女和詩人有著相同的人生體驗,才有“莫辭更座談一曲”,才有“滿座重聞皆掩泣”的描述。所以,全詩以敘事起筆,中間交叉著描述與抒情,最后以敘事結尾。這實際上是一種首尾照應的圓型結構,體現(xiàn)了一種結構上的對稱美。
4、誦讀指導:通過以上分析明確了詩歌的內容與作者的情感后,請學生分析應該如何朗讀《琵琶行》(學生議論回答后,教師略加點拔)。
第一段:開頭幾句應讀得沉重舒緩,“忽聞水上琵琶聲”后應作稍長停頓,以示有一個短時間的靜聽過程。
第二段:“尋聲”一句可輕聲讀出,以示情節(jié)由此開端。“移船”句至“未成曲調先有情”應讀得輕緩誠懇。“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讀,有輕快情調。“間關”兩句速度放慢,要讀得流暢。“冰泉”以下四句是為高潮蓄勢,要小聲讀。“銀瓶”以下四句寫樂曲高潮和終止,要讀得緊張、熱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第三段:琵琶女自敘身世部分語氣中速,按少年歡樂、晚年淪落、當前心境分層讀出相應情感,每層后稍作停頓。
第四段:詩人傾訴內心部分,“同是”二句點明全詩主旨,宜用嘆惋之聲慢讀;“我從”以下六句為下文鋪墊,可輕讀;“其間”以下六句寫心情,也要用嘆惋之聲;“今夜”以下四句表請求,應讀得懇切。
第五段:結尾兩句余味無窮,讀完上句宜稍稍延長,再緩緩讀出下句。
【說明:“自主閱讀”是“誦讀明意,把握結構”這一教學過程的設計原則。因為只有自主性的'閱讀,才能使學生對內容有更深刻的感受,因此,無須像傳統(tǒng)教學那樣,教師首先將生字詞預先寫在黑板上。至于講析內容的詳略,則應視學生對“問題3”的回答而定,講析應定位在對學生的自主閱讀起引導作用這一原則上。】
(一)、品味美妙的音樂描寫,欣賞語言的形象美
1、請一位同學按以上的誦讀指導朗讀第二段,然后再請全班同學集體朗讀。
2、第二段對音樂的描寫非常成功,堪稱是我國古典詩歌中描寫音樂的絕唱。那么詩人是如何將這無形的音樂表現(xiàn)得如此美妙的呢?
①、用豐富多彩的比喻,形象地描寫音樂的美妙、節(jié)奏的變化,使讀者能通過文字領略到美妙的音樂形象。詩人選用普通的聲響作喻體,將訴諸聽覺的音樂形諸文字,使那飄渺即逝的無形音樂變得仰之可視,俯之可感。這些美妙的文字對刻畫音樂形象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呢?(教師示例后請學生分析。)
如急雨:形容樂曲之濁重沉響,節(jié)拍急促。
如私語:形容樂曲之輕柔尖細,委婉纏綿。
大珠小珠落玉盤:形容樂曲之錯落有致,明快清脆。
間關鶯語花底滑:形容樂曲之悠揚婉轉,悅耳動聽。
②、以聽者的感受襯托音樂的聲情并茂。(學生找出描寫詩人“聽”的感受的詩句并作簡要的分析,然后教師歸納)
詩人對音樂的描寫可謂聲情并茂,真切感受人;更重要的是詩人從旋律節(jié)奏的仰揚快慢的變化之中“聽”出了琵琶女的“有情”,“聽”出了琵琶女復雜的內心情感。一個“漂淪憔悴”的琵琶女的形象就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并為后面“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情感受抒發(fā)作了厚實的鋪墊。
③、用環(huán)境描寫表現(xiàn)音樂的魅力。(由學生分析,教師啟發(fā)性提示。)
3、全班集體朗讀第二段。
【說明:欣賞形象之美,品味語言之妙,不能完全由學生完成,因為學生沒有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和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品味欣賞”這一教學過程,須由教師引導學生逐步感悟詩人的人生體驗,慢慢培養(yǎng)學生獨自領悟的能力。】
(二)、課外拓展(預先印制好,下課時發(fā)給學生)
1、比較《明湖居聽書》與《琵琶行》中的音樂描寫,分別指出其描寫音樂的目的。
2、閱讀下段文字,回答文后問題。
《琵琶行》亦是絕作。然身為本郡上佐,送客到船,聞鄰船有琵琶女,不問良賤,即呼使奏技,此豈居官者所為?豈唐時法令疏闊若此?蓋特香山借以為題,發(fā)抒其才思耳。然在鄂州,又有《夜聞歌者》一首云:“夜泊鸚鵡洲,秋江月澄澈。鄰船有歌者,發(fā)調堪愁絕。歌罷繼以泣,泣聲通復咽。尋聲見其人,有婦顏如雪。獨倚帆檣立,娉婷十七八。夜淚似珍珠,雙雙墮明月。借問誰家婦,歌泣何凄切?一問一沾襟,低眉終不說。”則聞歌覓人,竟有其事,恬不為怪矣。(趙翼《歐北詩話》)
①、趙翼認為白居易不應該不顧身份地邀請琵琶女彈奏琵琶。你是怎樣看待這一問的?(可從白居易的現(xiàn)實主義詩風及其能沖破封建等級觀念的角度回答。)
②、琵琶女“沉呤”片刻、“放撥插弦”之后,主動“自言”身世,而歌女“一問一沾襟,低眉終不說”。你認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一差異?(學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③、你愛讀《琵琶行》和《夜聞歌者》兩首詩中的哪一首,為什么?
【說明:知識的海洋是無窮的,必須培養(yǎng)學生遨游知識海洋的能力。“課外拓展”設計的題目,給了學生充分的想像空間,同時又能引導學生逐步學會研究性閱讀。】
《琵琶行》教案 篇3
白居易自幼聰慧,刻苦讀書,口舌成瘡,手肘成胝。一生留下近3000篇詩作。白居易的近3000篇詩歌中,流傳千古的就是我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琵琶行》,其中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讓人唏噓不已,白居易再聽琵琶女的彈奏后為什么“江州司馬青衫濕”呢?
教學目的
1、欣賞詩中運用比喻,形象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
2、了解運用環(huán)境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xiàn)方法。
3、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黑暗現(xiàn)實。
教學重點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2、引導學生從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中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誦詩歌的第二段。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對音樂的描寫以及是如何將樂曲的情調和演奏者、聽者的感情融為一體。
教學過程:
一、了解有關文學常識和背景
1、簡介作者,教師補充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中唐時期現(xiàn)實主義的偉大詩人。青年時期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讀書時期特別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瘡。少年就以詩成,曾以《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到京城拜望大詩人顧況,深得贊賞。29歲中進士,官至翰林學士、左拾遺、刑部尚書。白居易是唐代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揭露現(xiàn)實黑暗,反映勞動人民痛苦的詩篇,即被稱為的`“諷喻詩”。白居易的詩通俗好懂,傳說“白傅作詩,老婦皆懂”。生活在由盛轉衰的中唐時期。青年時因戰(zhàn)亂曾四處漂泊,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有“兼濟天下”、“為民請命”的理想和信念,屢次上書針砭時弊。寫下了《新樂府》、《秦中吟》為代表的“諷喻詩”,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的腐朽和罪惡。長篇敘事詩有《琵琶行》、《長恨歌》。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和繼承我國古典詩歌的現(xiàn)實主義優(yōu)良傳統(tǒng),反對“嘲風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
2、簡介寫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遺官職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歲被改職任太子左贊善大夫,次年由于上書皇帝,言辭急切,被加上越職奏事的罪名,先被貶為江州刺史,又被貶為江州司馬,《琵琶行》就寫于第二年秋天。詩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鳴自身天涯淪落的不幸。
3、本文屬于樂府詩,簡介樂府:樂府本是漢武帝劉徹開始設立的掌管音樂的機關,任務是制定樂譜、采集歌詞、訓練樂工,以備朝廷舉行祭祀,召開宴會或舉行其他儀式時演奏。另外,還有一項任務就是采集民歌,供統(tǒng)治階級“觀風俗”。后來其含義有了變化,指一種合樂的詩歌,即“樂府詩”,簡稱“樂府”。樂府詩有廣狹兩種意義:狹義的指漢以下入樂的詩,它包括文人創(chuàng)作的和采自民間的;廣義的包括詞曲和沒有入樂而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詩體裁的作品。這首詩屬于后者。
4、關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長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后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其音節(jié)、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漢魏樂府,是樂府名曲之一。篇幅較長,句式靈活,平仄不拘,用韻富于變化,可多次換韻。
二、指導朗讀
1、注意讀音
錚(zhēng) 憫然(mǐng) 轉徙(xǐ) 潯陽(xún) 楓葉(fēng) 瑟(sè) 聲聲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秋月白(bó) 衣裳(cháng) 紅綃(xiāo) 鈿頭銀蓖(diàn bì) 謫居(zhé) 整頓衣裳——(cháng) 還獨傾——(huán) 間關——(jiān)
2、聽配樂朗讀
3、自由散讀
三、疏通小序,積累字詞(看注解,查工具書,和同學交流下列詞句意思)
明年——(第二年) 年長色衰——(女性面容) 遂命酒——(擺上酒宴) 使快彈數(shù)曲——(暢快) 感斯人言——(被感動) 因為長句——(于是寫下了) 歌以贈之——(作歌) 凡六百一十六言——(一共)
四、作業(yè):朗讀并翻譯小序
《琵琶行》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透過人物的行動、語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2.通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板書課題,作者,簡介作者與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繼杜甫之后的又一位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嘲風月,弄花草”,作品有著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長篇敘事詩,繼承了漢樂府敘事詩的傳統(tǒng),是初唐以來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帶有很強的抒情性。由于敘事與感情的結合,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優(yōu)美動人,可以說是我國古典敘事詩又一新的高峰,在詩人生前,就被廣為傳誦,所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歌唱《琵琶行》。”時至今日,千百年過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師引導學生對詩的內容作整體把握。
三、串講小序,講前布置兩個思考題要求學生邊聽邊思考,串講后提問。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確: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概況,概述歌女的悲涼身世,說明了寫作的背景動因,并為全詩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調。
2.小序已經(jīng)簡明清楚地敘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為什么還要寫成一首詩呢?
明確:寫成了詩,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達意,給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鳴。
四、分析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1.“楓葉荻花秋瑟瑟”。
敘述秋夜江邊送客時的環(huán)境,秋夜江邊,楓葉、荻花,色調暗淡,“瑟瑟”二字點情,景物成了溢滿悲涼情感的意象,疊加在一起,令人頓覺秋涼襲來,渲染了送別時人物凄涼愁慘的心情。
2.“別時茫茫江浸月”。
敘述別時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無不彌散著作者的離愁別緒,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景物有了感應。情景交融,自然地點染出哀傷之別,同時為水上琵琶聲的出現(xiàn)準備好氛圍。
板書
“潯陽江邊聞琵琶”。
秋瑟瑟 忘歸
無管弦 悲涼,奠下基調 忽聞水上琵琶聲(驚喜)
慘將別 不發(fā)
江浸月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聽琵琶曲”。我們知道,音樂是一種抽象的藝術,我們平常只是聽,要描寫它十分困難,然而白居易對琵琶音樂的描寫卻非常成功,歷來為人們所稱道。
1.要求學生齊讀第二段,體會作者高超的音樂描寫方法。
2.要求學生找出比喻音樂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樣的樂聲。(下一個定語,表狀態(tài))
板書:
比喻句 音樂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語 幽細
大珠小珠落玉盤 清脆圓潤
間關鶯語花底滑 宛轉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難 低沉入微
銀瓶乍破水漿迸 激越雄壯
鐵騎突出刀槍鳴 激越雄壯
四弦一聲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讀這些句子,師生總結運用比喻寫音樂的藝術效果。
《琵琶行》教案 篇5
目標設置
1.指導學生順暢地誦讀全詩并當堂背誦第二節(jié);
2.感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悲劇美;
3.感知詩中音樂描寫的美好意境,體 會敘事詩的抒情藝術。
重點難點
1學習用文字表現(xiàn)音樂的藝術手法 同是天涯淪落人主旨的理解
2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課時安排:兩課時
預習
1、借助資料了解作者及相關背景
2、讀課文,疏通字音;結合注釋,通譯全詩,完成學案自主落實部分。
3 、結合小序,理清敘事脈絡,概括各段內容。
4、找出詩中的三次音樂描寫,思考用了哪些藝術手法。
第一課時
【導入】唐朝有這樣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許早已被人們淡忘了,可是他為一位詩人寫的悼亡詩卻永久的流傳了下來。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寫的那首悼亡詩是:
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他悼亡的詩人是:白居易。
其中“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 “胡兒能唱琵琶篇”少數(shù)民族的兒童都能唱琵琶篇,可見這首詩流傳之廣泛,影響之深遠。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胡兒能唱的`琵琶篇。
【 作者簡介】白居易,唐代著名現(xiàn)實主義詩人,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鄭,青年時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二十九歲中進士,官至左拾遺(諫官)。有“兼濟天下”的理想,屢次上書針砭時弊。寫下了《新 樂府》、《秦中吟》為代表的“諷喻詩”,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的腐朽和罪惡。由于得罪了憲宗和官僚集團,被貶官。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今存書近三千首。在文學上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和繼承我國古典詩歌的現(xiàn)實主義優(yōu)良傳統(tǒng),反對“嘲風月,弄花草”而別無寄托的作品,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麗著稱。《琵琶行》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長篇敘事 詩,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一) 范讀全詩,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注意讀準字音。
湓浦口 ( )賈人( ) 荻 花( ) 霓裳( ) 六幺( )
(二) 速讀全詩,整體把握,討論思考以下問題
1閱讀詩序思考:白居易寫作琵琶行的背景原因是什么?
① 齊讀小序
② 自由討論:小序寫了幾層內容。(以白居易為陳述主體來概括)
③發(fā)言明確
左遷九江,偶遇倡女, 使彈數(shù)曲,引起共鳴,因為長句。
2.通過敘事塑造了哪幾個人物形象?他們有什么共同點?
琵琶女和詩人自己。“同是天涯淪落人”。
3.“淪落”的具體情況是 怎樣的?(引導學生用原詩文回答,齊讀相關詩句,感受“淪落”之情。)
1 )讀序與第三節(jié)相關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與心境。
當年:艷蓋群芳,藝壓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歡笑;
而今:年老色衰,門前冷落,委身商人,獨守空船。
京倡商婦怨
2)讀P25注釋③、序、第一節(jié)與第四節(jié)相關部分,了解詩人的遭遇與心境。
當年:詩酒流連,絲竹不絕,高朋滿座,其樂融融;
而今:謫居臥病,有酒無樂,送客慘別,其情凄凄。
京官謫官恨
4 .“相逢何必曾相識”,是什么使素不相識、萍水相逢的詩人和琵琶女聯(lián)系在一起?
音樂(琵琶聲)。
一個獨守空船,借樂訴怨;一個送客江頭,有酒無樂。一個善彈,一個善聽,演繹出一出千古傳誦的知音故事。這正如潯陽樓楹聯(lián)所言:
楓葉四弦秋,棖(chéng,觸動)觸天涯遷謫恨;
潯陽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別離情。
《琵琶行》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學生自讀課文,可以敘述詩歌的基本內容。
2、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
3、可以利用琵琶女和詩人的身世對比分析內容。
教學重難點:
1、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
2、琵琶女和詩人的身世對比。
教學方法:
自讀、朗讀、點撥、研習。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語
前幾節(jié)課我們學的都是一些短小的抒情性詩歌作品,今天我們學習一首長篇敘事詩,白居易的《琵琶行》。
教師板書:《琵琶行》 白居易
二、朗讀小序
請一位同學朗讀序言。目的是從序言中了解詩人創(chuàng)作作品的緣由。
三、分析內容
1、作者創(chuàng)作《琵琶行》的由來。
詩人創(chuàng)作這首長詩的目的是什么?文中的小序里說“歌以贈之”,要贈送給琵琶女。那為什么要贈送給她?這里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自己從她那里聽到了美妙的音樂,這是久違的事情。因為文中說“京都聲”,這是作者喜歡聽的京城流行的樂調;又說“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又說“舉酒欲飲無管弦”,這些琵琶女都一一滿足了她。另一個原因是琵琶女的身世與自己相似,流露出了同病相憐的情緒。詩中說“感斯人言,始覺有遷謫意”。
所以贈送她長句,一是為了表達感謝,二是為了安慰彼此的情緒。
這是詩人單方面的思緒,那琵琶女對詩人如何?對于詩人的情緒流露,琵琶女內心有沒有觸動?有。琵琶女的反應是“感我此言良久立”。這里的“此言”指什么?詩中說“如聽仙樂耳暫明”“為君翻作琵琶行”,概括地講就是身世的認同和音樂的贊賞。良久立之后琵琶女的反應,“卻坐促弦弦轉急,凄凄不似向前聲”。這樣一來兩個人欣慰的是他鄉(xiāng)覓知音,還有知音之外情緒的共鳴。
教師板書:知音 共鳴
而這種知音和共鳴,用詩中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同是天涯淪落人。
教師板書:同是天涯淪落人
2、“淪落人”的敘說
一是琵琶女的身世。
教師板書:琵琶女
請一位同學讀相關琵琶女的詩句,其他同學概括她的身世。
如:開始生活環(huán)境優(yōu)裕,演奏技藝高超,容貌嬌美,受人捧愛;后來年長色衰,嫁作商人,生活孤獨。
既然我們說“淪落”,那身世前后肯定會形成對比,都是前面好后面不好的沒落,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那琵琶女的前后形成了怎樣的對比?
京城——九江 貌美——色衰 捧愛——冷落
年少——商人 歡樂——孤獨
請同學們一起讀相關詩句,體會琵琶女的身世。
二是青衫男的身世。
教師板書:青衫男
這個語言具有網(wǎng)絡風格,但在這里并不是戲謔詩人的說法,而是設想詩人現(xiàn)在并不會把自己作為一名官吏,而是作為一個與琵琶女有著相似命運的人,都是有著相似命運的淪落人。
請一位同學來讀有關詩人身世的詩句,其他同學概括。
如:辭別帝京,謫居九江,臥病潯陽,住地陰濕,風景單調,孤苦伶仃。
同樣可以形成身世的前后對比:
帝京——潯陽 健康——臥病 繁華——偏僻
絲竹——村笛 酬酢——獨傾
請同學們一起朗讀有關詩人身世的詩句。
以上就是淪落人的各自的身世命運,但作者說“同是天涯淪落人”,那“同”在哪里呢?
都是由京城流落到了偏僻的地方;都是身體受到了損傷;歡樂的往事都變成了郁悶和孤獨;當年的男女主角都已經(jīng)失去了位置。
那么兩個人內心的郁結主要在于哪里呢?概括地講,現(xiàn)在身世獲得共鳴的同病相憐的主要精神上的孤獨。為什么這樣說呢?在詩中可以看出他也有朋友作陪也有酒有菜,那為什么對琵琶女這樣鐘情呢?為什么只有琵琶女能夠引起自己的共鳴呢?因為琵琶女明顯地在抱怨自己獨守空船,對自己人生經(jīng)歷的落差而遺憾。詩人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其實也很孤獨。他處處流露出的是潯陽城環(huán)境的艱苦,沒有音樂的滋養(yǎng)。他們都注重的是精神快樂。眼前的朋友并不能派遣他的孤獨。主要在于他和她身世的相似,都是同病之人。
另外也可以設想,如果這個故事是真的也就罷了,如果是作者虛構出來的,那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呢?還是為了訴說身世淪落的悲苦,渴望尋得知音得到理解的精神孤獨。
教師板書:精神孤獨
3、揣測音樂的情緒流露
以上是詩人的心聲,也是琵琶女的想法。詩人渴望有人理解自己,琵琶女也同樣如此。那么琵琶女渴望理解的表達方式是什么?音樂,就是琵琶聲。那詩人能理解她的琵琶聲嗎?能。依據(jù)是為她寫歌詞,而且在詩中對她的音樂進行了細致的描繪。
那么詩人聽了幾次琵琶女的彈奏?兩次。兩次的感受相同嗎?不同。第一次聽后“嘆息”,第二次“掩泣”。程度上來講,第二次音樂對他的`觸動最大。那他描寫琵琶女彈奏的音樂時,是第幾次聽到的情形?第一次。為什么不寫第二次的情形?也許是因為人的感情在失去控制的時候,其實是沒有感情的,只是一種情緒的宣泄。如嚎啕大哭也許并不會比偷偷掉淚的感情有厚度。
但我們知道作者寫這些文字的時候,在描繪琵琶女彈奏的時候,其實已經(jīng)明白了她的身世,所以他這時候回憶音樂的時候,已經(jīng)帶有了情緒的共鳴。那么我們需要做的是揣測詩人在描寫音樂過程中的情緒流露。
思考:你能從琵琶女的音樂中聽出她的身世嗎?或者詩人自己的身世從音樂中可以得到印證嗎?如果沒有聽出來,那你聽出了什么?如果聽出來了,那么詩人是如何做到的?
【《琵琶行》教案】相關文章:
《琵琶行》教案07-21
琵琶行的 教案08-05
琵琶行的教案08-31
《琵琶行》教案08-31
琵琶行教案08-09
琵琶行 教案08-27
琵琶行(并序)教案08-22
《琵琶行(并序)》教案06-14
《琵琶行》并序教案10-08
《琵琶行并序》教案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