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oingaieng.cn-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中文字幕无码不卡免费视频 ,777精品久无码人妻蜜桃,国产一级A毛久久久久一级A看免费视频

    高二《勸學》的教案

    時間:2024-07-21 04:12:09 勸學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高二《勸學》的教案集錦9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要根據(jù)教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二《勸學》的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二《勸學》的教案集錦9篇

    高二《勸學》的教案1

      教學目的

      一、使學生了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tài)度的論述,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不懈”和“專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積累12個文言常用實詞: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3個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6個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學習本文運用比喻論證和論證方法靈活的寫作特點。

      教學設想

      一、針對教學的重點、難點,抓住提示論點的關鍵語句和用以論述的比喻,明確本文論點和論證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寫作特點。同時,落實重、難點與分析段落層次相結合,以利于學生理解論述的角度和設喻的幾種形式。

      二、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文言虛實詞,先指導學生借助注釋、工具書,結合課文語境,理解其意義和用法,然后通過課堂點撥、完成課后“思考和練習”以及熟讀、背誦,切實掌握。

      三、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注意文言實詞的古字通假、古今異義、單音詞和雙音詞等現(xiàn)象。

      教時安排:用兩課時教完。課前要求學生對照注釋初讀課文。第一課時,重點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內(nèi)容。第二課時,理清層次,加深對內(nèi)容的理解,并研究寫作特點。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介紹作者,解題;

      2.正音正字;

      3.理解本文的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4.翻譯課文。

      教學步驟

      1.導人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導人,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2.簡介作者:(見教參)

      3.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tǒng)領全篇的作用。

      勸:“勸勉”的意思。

      繁體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數(shù)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jīng)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

      4.范讀課文,學生正音正字。

      5.指導學生處理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給6個通假字、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點加注,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并理解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的用法。學生對照注解,自讀課文。教師巡回指導,發(fā)現(xiàn)學生不懂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

      6.教讀:

      第1段,提出中心論點。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已,停止,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廢。)

      開門見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揭示了題旨。

      第2段,闡明學習的重要意義。分三層連用比喻,證明學習的重要意義。

      (1)青,取之于(從)藍,而(卻)青于(比)藍;冰,水為(凝成)之,而(卻)寒(冷)于(比)水。(也說明學習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2)木直中(合乎)繩(墨線),輮(烤彎)以(把……)為(作成)輪,其曲(曲度)中(合乎)規(guī)。雖有(又)槁暴(曬干),不復(再能)挺(直)者(的原因),輮(火烤)使之(它)然(這樣)也。(說明學習可以改變?nèi)说牧曅裕怪蚝玫姆矫姘l(fā)展變化。)

      (3)故(所以)木受繩(經(jīng)墨線量過)則直,金就礪(放磨石,上磨過)則利,君子博學而日(每日)參省(檢查省察)乎(于)己,則知(智)明而行(行為)無過矣。(說明學習可以使人增長智慧,提高品德修養(yǎng)。)

      正因為學習有這樣的重要意義,所以“學不可以已”。

      第3段:闡明學習的重要作用。這一段運用比喻,從三個側面證明只要善于學習,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結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1)吾嘗(曾經(jīng))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片刻)之所學也;吾嘗肢(踮起腳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看得廣)也。(學、思對比,強調(diào)了學習的作用;跛望與登高對比,登高的收獲大。兩例證明利用學習、利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長也,而見者(看的人)遠(遠也看得見);順風而呼(呼喊),聲非加疾(快)也,而聞者(聽的人)彰(聽得更清楚)。(兩例證明利用自然條件的作用。)

      (3)假(借助)輿馬者(的人),非利足(快腳)也,而致(達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絕(橫渡)江河。(兩例證明利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異也,善假(利用)于(對)物(外物)也。

      連用比喻,得出結論: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來本性與普通人沒有什么兩樣(生非異也),只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學得的知識和本領,善于利用處界條件彌補自身的不足,不斷提高自己,所以才成為君子的。

      正因為學習有這樣重要的作用,所以“學不可以已”,不可放松。

      第4段,闡明學習應持的方法和態(tài)度。這一段也分三層,論述學習必須不斷積累、堅持不懈、專心致志。

      (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于此);積水成淵(深潭),蛟龍生焉;積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獲得),圣心(圣人思想)備(也就具備)焉。(積土積水兩喻,從正面強調(diào)學習要靠積累,并引出結論:圣人是靠“積善成德’’培養(yǎng)了“圣心”。)

      故(所以)不積跬(半步)步,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跬步、小流兩喻,又從反面強調(diào)了積累。正反對比,闡明學習必須不斷積累。)

      (2)騏驥(駿馬)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劣馬)十駕(拉車走十天),功在不舍。鍥(刻)而舍(放棄)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雕刻)。(騏驥與駑馬對比,朽木與金石對比,從反正兩面論證學習取決于后天努力,要靠堅持不懈。)

      (3)蚓(蚯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泥)土,下飲黃泉(地下泉水),用心一(專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鉗),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專)也。(蚓蟹對比,從正反兩面論證學習要專心致志。)

      全段由強調(diào)“積”,到論證“不舍”,最后歸結到“用心一”。層層遞進,表明學習的方法和應有的態(tài)度。進一步證明“學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廢。

      7.鞏固:學生自讀課文,自行口譯,要能字句落實。學生提問不明白的問題,教師解答。

      8.布置作業(yè):背誦全文;完成書后練習。

      《勸學》原文譯文及賞析

      《勸學》

      (唐)顏真卿

      三更燈火五更雞,

      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fā)不知勤學早,

      白首方悔讀書遲。

      注釋:

      五更雞——天快亮時,雞啼叫。

      黑發(fā)——年少時期,指少年。

      白首——人老了,指老人。

      譯文:每天三更半夜到雞啼叫的時候,是男孩子們讀書的最好時間。少年時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時為什么不知道要勤奮學習。

      這首詩告誡我們:年輕時不知道勤奮學習,年老時讀書就晚了。

      解說:是指勤勞的人、勤奮學習的學生在三更半夜時還在工作、學習,三更時燈還亮著,熄燈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雞就叫了,這些勤勞的人又得起床忙碌開了。

      賞析

      《勸學》是唐朝詩人顏真卿所寫的一首古詩。勸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壯年華,勤奮學習,有所作為,否則,到老一事無成,后悔已晚。使孩子初步理解人生短暫,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詩歌以短短的28個字便揭示了這個深刻的道理,達到了催人奮進的效果。

      作者簡介

      顏真卿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中進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為監(jiān)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因受到當時的權臣楊國忠排斥,被貶黜到平原(今屬山東陵縣)任太守,人稱“顏平原”。肅宗時至鳳翔授憲部尚書,遷御史大夫。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建中四年(783年),遭宰相盧杞陷害,被遣往叛將李希烈部曉諭,后為李縊殺。唐代宗大歷元年(765年),顏真卿因奏宰相元載阻塞言路,遭貶謫。三年(768年)四月,由吉州司馬改為撫州刺史。在撫州任職的五年中,他關心民眾疾苦,注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熱心公益事業(yè)。針對撫河正道淤塞,支港橫溢,淹沒農(nóng)田的現(xiàn)狀,帶領民眾在撫河中心小島扁擔洲南建起一條石砌長壩,從而解除了水患,并在旱季引水灌田。撫州百姓為了紀念他,將石壩命名為千金陂,并建立祠廟,四時致祭。他為官清正廉潔,盡力維護社會正常秩序。撫州學子楊志堅家貧如洗卻嗜學如命,其妻耐不住貧困生活,提出離婚,楊寫了一首《送妻詩》,表明自己矢志讀書無奈同意離婚的心情。楊妻將這首詩作為離婚的證據(jù)呈獻顏真卿。顏看了楊詩后,非常同情楊的遭遇,欽佩其苦讀精神,對楊妻嫌貧愛富的行為進行責罰,并贈給楊志堅布匹、糧食,將楊留在署中任職。為此,顏還將《按楊志堅妻求別適判》公諸于眾。這則判詞對臨川良好學風、淳樸婚俗的形成起了較好的導向作用。顏真卿為瑯琊氏后裔,家學淵博,六世祖顏之推是北齊著名學者,著有《顏氏家訓》。顏真卿少時家貧缺紙筆,用筆醮黃土水在墻上練字。初學褚遂良,后師從張旭得筆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點,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完成了雄健、寬博的顏體楷書的創(chuàng)作,樹立了唐代的楷書典范。他的楷書一反初唐書風,行以篆籀之筆,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而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這種風格也體現(xiàn)了大唐帝國繁盛的風度,并與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例。他的書體被稱為“顏體”,與柳公權并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

      《勸學》過關檢測

      一.字音與字義

      1給加點字注音.

      輮以為輪槁暴須臾跂而望輿馬跬步

      騏驥駑馬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2.指出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

      (1)勸學(2)學不可以已

      (3)冰,水為之(4)木直中繩

      (5)金就礪則利(6)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7)吾嘗跂而望矣(8)假舟楫者

      (9)而絕江河(10)圣心備焉(11)故不積跬步

      二.指出句中的通假字.

      1.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2.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3.則知明而行無過矣4..君子生非異也

      三.古今異義

      1.假輿馬者古義今義

      2.蟹六跪而二螯古義今義

      3.金就礪則利古義今義

      4.君子博學而參省乎已古義今義

      5.聲非加疾也古義今義

      6.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古義今義

    高二《勸學》的教案2

      教學目標:

      1. 借鑒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和學習態(tài)度的論述。

      2. 掌握并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3. 掌握本文出現(xiàn)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 學習以喻代議、寓議于喻的設喻方法。

      教學重點:

      1.學習以喻代議、寓議于喻的設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虛詞和實詞。

      教學難點:

      對荀子的學習觀的理解。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鍥而不舍”是同學們早已熟悉的兩個成語,這兩個成語的含義是什么呢?和學習有什么關系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荀子·勸學》一文,領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勸學”的。

      1.介紹《荀子》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時人尊稱為“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官祭酒,后為楚蘭陵令。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zhì)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

      2.題解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勸”是“勸勉”的意思。《勸學》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tài)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xiàn)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二、課文誦讀

      1.教師范讀課文

      學生糾正自己預習時的讀音錯誤及斷句不當之處。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檢查學生字音掌握情況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

      (2)吾嘗跂而望矣( )

      (3)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

      (4)其曲中規(guī)( )

      (5)雖有槁暴( )( )

      (6)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

      (7)君子生非異也( )

      明確:(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

      4.指名2~3名學生朗讀課文(分節(jié)讀)

      教師提示:

      為了突出強調(diào),有時需重讀,有時還需讀后稍作停頓。例,第一段:“學不可以已”,應重讀“學”“不”“已”,并且“學”后稍作停頓,即:“學/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據(jù)文意自己確定重讀,停頓情況。第四段,應注意一組一組的對比句,要把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態(tài)度讀出來——嚴格按標點符號的停頓來讀。

      5.分組齊讀課文(通過讀、聽,強化記憶)

      三、課文分析

      1.討論、分析全文的思路結構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這個觀點的?

      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教師總結、點撥: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三個方面來論述的。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后,接著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tài)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2)引導學生理清全文思路結構

      組內(nèi)討論,全班交流,教師歸納板書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整理、歸納文中的多義詞、活用詞、特殊句式

      第二課時

      1. 檢查背誦

      2.整理、歸納文中重要文言知識

      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教師列出要歸納的項目,小組內(nèi)相互交流、補充,教師投影提示強調(diào),其中難句理解、特殊句式等應讓學生動手翻譯,以訓練其翻譯技能。

      A.字詞解釋

      (1)通假字

      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君子生非異也

      (2)詞類活用

      ①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②名詞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③名詞用作動詞: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詞用作動詞: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3)一詞多義

      B.特殊句式(學生口譯,教師重點點撥翻譯注意點)

      (l)判斷句

      ①青,取之于藍

      ②冰,水為之

      ③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⑤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

      (3)定語后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3.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小組討論,小組推薦發(fā)言人,以組為單位提問、交流)

      (1)課文中心論點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處?中心論點包括哪幾方面的意思?

      點撥: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使觀點更具權威性。這個觀點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因為學習意義很大,所以學習不能停止;二是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學習。

      (2)在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么問題?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什么問題?

      點撥:“青”“冰”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改造人的品性。這五個比喻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達,不犯過錯。

      (3)在論述學習的作用時,“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個比喻是論述什么觀點的`?(引導學生用課文原句回答)

      點撥:這個比喻是論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這個觀點的,強調(diào)了學習的作用。

      (4)“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為什么要強調(diào)“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點撥:這就強調(diào)了“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異功能,而是因為憑借了外界條件。這就與文章的推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絲絲相扣,有力地論證了學習的作用,學習可以彌補人的不足。

      (5)課文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可以分為幾個層次?是如何正反設喻論證的?

      點撥:可分為三層。第一層論述學習要積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設喻論述的。第二層論述

      學習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設喻論述的。第三層論述學習要專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設喻

      論述的。

      4.鑒賞本文的論證藝術

      引導學生回憶初中學過的比喻的有關知識,明確比喻的表達效果。引入對本文論證藝術的最大特點——采用大量的比喻進行說理的藝術特色的鑒賞。

      點撥:

      (1)本文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時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復說明問題,強調(diào)作者的觀點。例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有時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照,讓讀者從中明白道理。如將騏驥與駑馬對照,朽木與金石對照。設喻方式有時先反后正,有時先正后反,內(nèi)容各有側重,句式也多變化,讀來毫無板滯之感。有的比喻,單說比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讓讀者思考,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有的先設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有的先設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作進一步論證。

      (2)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后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后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于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后反,有時先反后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3)語言特點:多用對偶,夾用排比,也是一個特點。排比句使文章氣勢充沛,說理流暢。本文中排比句與大量對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齊對仗、節(jié)奏和諧,又參差錯落、變化流暢,反映了荀文議論透辟、筆勢雄健的特點。(引導學生通過誦讀體會這一特點)指導學生齊背課文,進一步體味本文的語言特點和論證藝術。

      5.小結

      本文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tài)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理論為基礎,旁征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其中闡述的關于學習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同時,本文也體現(xiàn)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勸學》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關鍵在于,它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

      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仿佛信手拈來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說的深刻道理。所有這些,也是很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

      6.課下作業(yè):

      1. 學生交流搜集到的名言警句、詩歌文章。編輯《勸學名言錄》。

      2.學生交流學習體會,寫一篇以“學習”為話題的詩歌或散文。

    高二《勸學》的教案3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懂得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tài)度的論述,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存”、“堅持不懈”和“用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積存12個文言常用實詞: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3個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6個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學習本文運用比喻論證和論證方法機動的寫作特點。

      教學假想

      一、針對教學的重點、難點,抓住提示論點的關鍵語句和用以論述的比喻,明確本文論點和論證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寫作特點。同時,落實重、難點與分析段落層次相結合,以利于學生懂得論述的角度和設喻的幾種形式。

      二、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文言虛實詞,先指導學生借助注釋、工具書,結合課文語境,懂得其意義和用法,接著通過課堂點撥、完成課后“考慮和練習”以及熟讀、背誦,切實掌握。

      三、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注意文言實詞的古字通假、古今異義、單音詞和雙音詞等現(xiàn)象。

      教時安排:

      用兩課時教完。課前要求學生對照注釋初讀課文。第一課時,重點弄通文字,初步懂得內(nèi)容。第二課時,理清層次,加深對內(nèi)容的懂得,并研究寫作特點。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介紹作者,解題;

      2、正音正字;

      3、懂得本文的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4、翻譯課文。

      教學步驟

      1、導人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導人,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2、簡介作者:(見教參)

      3、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tǒng)領全篇的作用。

      勸:“勸勉”的意思。

      繁體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數(shù)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差不多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標題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結束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崇高的品德。

      4、范讀課文,學生正音正字。

      5、指導學生處理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給6個通假字、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點加注,懂得它們的意義和用法,并懂得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的用法。學生對照注解,自讀課文。教師巡回指導,發(fā)現(xiàn)學生不明白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

      6、教讀:

      第1段,提出中心論點。

      君子曰:學不能夠已。(已,結束,學習不能夠結束,不能夠放松,不能夠半途而廢。)

      開門見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揭示了題旨。

      第2段,解釋學習的重要意義。分三層連用比喻,證明學習的重要意義。

      (1)青,取之于(從)藍,而(卻)青于(比)藍;冰,水為(凝成)之,而(卻)寒(冷)于(比)水。(也解釋學習能夠使人提高自個兒、轉變自個兒。)

      (2)木直中(合乎)繩(墨線),輮(烤彎)以(把……)為(作成)輪,其曲(曲度)中(合乎)規(guī)。雖有(又)槁暴(曬干),不復(再能)挺(直)者(的緣由),輮(火烤)使之(它)然(這樣)也。(解釋學習能夠轉變?nèi)说牧曅裕怪蚝玫姆矫姘l(fā)展變化。)

      (3)故(所以)木受繩(經(jīng)墨線量過)則直,金就礪(放磨石,上磨過)則利,君子博學而日(每日)參省(檢查省察)乎(于)己,則知(智)明而行(行為)無過矣。(解釋學習能夠使人增長智慧,提高品德修養(yǎng)。)

      正因為學習有這樣的重要意義,所以“學不能夠已”。

      第3段:解釋學習的重要作用。這一段運用比喻,從3個側面證明只要擅長學習,擅長假物,就能使人成為有才德的君子,接著得出結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1)吾嘗(曾經(jīng))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片刻)之所學也;吾嘗肢(踮起腳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看得廣)也。(學、思對照,強調(diào)了學習的作用;跛望與登高對照,登高的收獲大。兩例證明運用學習、運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長也,而見者(看的人)遠(遠也看得見);順風而呼(呼喊),聲非加疾(快)也,而聞者(聽的人)彰(聽得更清楚)。(兩例證明運用自然條件的作用。)

      (3)假(借助)輿馬者(的人),非利足(快腳)也,而致(達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絕(橫渡)江河。(兩例證明運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異也,善假(運用)于(對)物(外物)也。

      連用比喻,得出結論: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來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啥兩樣(生非異也),只是由于他擅長運用學得的知識和本事,擅長運用處界條件補充自身的不足,不斷提高自個兒,所以才成為君子的。

      正因為學習有這樣重要的作用,所以“學不能夠已”,不可放松。

      第4段,解釋學習應持的方法和態(tài)度。這一段也分三層,論述學習必須不斷積存、堅持不懈、用心致志。

      (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于此);積水成淵(深潭),蛟龍生焉;積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獲得),圣心(圣人思想)備(也就具備)焉。(積土積水兩喻,從正面強調(diào)學習要靠積存,并引出結論:圣人是靠“積善成德’’培養(yǎng)了“圣心”。)

      故(所以)不積跬(半步)步,無以(沒有用來……的方法)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跬步、小流兩喻,又從反面強調(diào)了積存。正反對照,解釋學習必須不斷積存。)

      (2)騏驥(駿馬)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劣馬)十駕(拉車走十天),功在不舍。鍥(刻)而舍(放棄)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雕刻)。(騏驥與駑馬對照,朽木與金石對照,從反正兩面論證學習取決于后天努力,要靠堅持不懈。)

      (3)蚓(蚯蚓)無幫兇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泥)土,下飲黃泉(地下泉水),用心一(專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鉗),非蛇鱔之穴無可寄予(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專)也。(蚓蟹對照,從正反兩面論證學習要用心致志。)

      全段由強調(diào)“積”,到論證“不舍”,最后來歸結到“用心一”。層層遞進,表明學習的方法和應有的態(tài)度。進一步證明“學不能夠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廢。

      7、鞏固:學生自讀課文,自行口譯,要能字句落實。學生提問不明白的問題,教師解答。

      8、安排作業(yè):背誦全文;完成書后練習。

    高二《勸學》的教案4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 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于、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學習、復習課文中其他文言虛實詞。

      2.掌握課文出現(xiàn)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詞類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二、能力訓練目標:

      1.在理解基礎上熟讀成誦的能力,培養(yǎng)閱讀文言文的語感。

      2.理解文言詞語和句式的能力。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

      三、德育教育目標:

      借鑒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和學習態(tài)度的論述。

      教學設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論點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個分論點從三個角度論述、體現(xiàn)本文的思想性和邏輯性,這是本文的教學難點;比喻的含義和內(nèi)在聯(lián)系以及比喻論證,這是本文的教學重點。抓住提示論點的關鍵語句和用以論證的比喻,不僅可以明確本文論點和論證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寫作特點,而且一些文言詞句的重要問題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學難點和教學重點,與分析段落層次相結合,以利于學生理解論述的角度和設喻的幾種形式。

      三、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先指導學生借助注釋、工具書,結合課文語境,理解其意義和用法,然后通過課堂點撥、課后“練習”、補充練習以及熟讀、背誦等反復訓練,才能切實掌握。

      四、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注意文言實詞的古字通假、古今異義、單音詞和雙音詞等現(xiàn)象。

      教學時數(shù)

      二課時

      第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導入,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注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 313—前 238),名況,當時人們尊重他,稱他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洵諱,寫作孫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guī)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diào)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diào)“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可以改變?nèi)说谋拘浴?/p>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fā)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zhì)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jié)錄。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tǒng)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么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后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么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著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shù)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jīng)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

      六、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1.對照注釋,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與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生xìng通性(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第二組:其他易寫錯讀錯字

      中 zhòng 礪 lì 參 cān省 xǐng 跂 qì 臾 yú 螯 áo

      2.給本課 12 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注,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復習初中知識,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的用法:

      于

      (1)介詞,從。雖然,受地于先王,終原守之。/ 青,取之于藍。

      (2)介詞,比。苛政猛于虎也。/ 而青于藍。

      (3)介詞,向。告之于帝。/ 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者

      (1)特殊指示代詞,組成名詞性結構,表示“……的人或事物”。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 假舟揖者,非能水也。

      (2)表示略作停頓,并提示下面要說的原因。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

      而

      (1)連詞:并列關系。君將哀而生之乎。/ 知明而行無過矣。

      (2)連詞:修飾關系。潭西南而望。/ 吾嘗終日而思矣。

      (3)連詞:轉折關系。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連詞:順接關系。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是一個合成雙音詞。“可以”在古漢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xié)調(diào)音節(jié)。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可譯為“應該”。全句譯為: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說,學習是不應該(可以、能夠)停止的。

      (2)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句中兩個“中”作動詞,“符合”的意思。“繩”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線,這個詞的意義現(xiàn)在已擴大,泛指各種繩索。“輮”和“為”是兩個動詞,“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的一種方法,現(xiàn)作“揉”,解釋“使……彎曲”。“為”,做成。“以”在兩個動詞之間表明它后邊的行為是它前邊行為的目的或結果,作連詞用,譯作“而”。全句譯為:(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使它彎曲而成為車輪,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圓規(guī)(畫的圓圈)。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句中“神明”即“神靈”;“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現(xiàn)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這句譯為:積累善行養(yǎng)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雙音詞,偏義復詞,聯(lián)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詞用如動詞,“游泳”。“絕”是會意字,意思是人用刀橫斷絲織品,“絕江河”很像橫斷水流,所以 “絕”申為“橫渡”。“江河”古人專指長江、黃河,現(xiàn)在的詞義擴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譯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橫渡江河。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句中兩個“之”是定語后置的標志。“爪牙”在本文中是兩個單音詞,它們的本義是爪子、牙齒。后來形成褒義的比喻義:幫手、武士;現(xiàn)代又轉為貶義的比喻義:幫兇、走狗,詞義的感情色彩有了變化。“強”,堅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黃泉”是特殊的單純雙音詞。“用心”不是合成雙音詞,“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詞,譯作“由于、因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形容詞,專一的意思。全句譯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硬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由于心思專一(的緣故)。

      5.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指出字音、語氣讀錯的地方。

      七、布置作業(yè):

      1.認真閱讀注釋,正確理解課文中的通假字、重點文言常用虛實詞和難懂的句子。

      2.書面作業(yè):“練習”二、三。

      3.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明確目標

      1.理解課文內(nèi)容。

      2.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

      3.鑒賞本文的語言。

      二、整體感知

      課文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駕馭不好是很容易流于枯燥、單調(diào)的,但這篇課文卻形象清新、臉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原因就在于它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因此,分析比喻中寄寓的道理就是理解課文的關鍵。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請同學背誦課文

      2.組織討論以下問題

      (1)課文中心論點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處”中心論點包括哪幾方面的意思?

      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使觀點更具權威性。這個論點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因為學習意義很大,所以學習不能停止;二是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學習。

      (2)課文有哪幾個分論點?

      三個分論點。一、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二、學習具有重要的作用;三、學習要采取正確的態(tài)度和方法。

      (3)在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么問題?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什么問題?

      “青”“冰”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輪”“木” “金”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改造人的品性。這五個比喻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達,不犯過錯。

      (4)在論述學習的作用時,“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個比喻是論述什么觀點的?

      這個比喻是論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這個觀點的,強調(diào)了學習的作用。

      (5)“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中為什么要強調(diào)“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這就強調(diào)了“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異功能,而是因為憑借了外界條件。這就與文章的推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絲絲相扣,有力地論證了學習的作用。學習可以彌補人的不足。

      (6)課文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可以分為幾個層次?是如何正反設喻論證的?

      可分為三層。第一層論述學習要積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設喻論述的。第二層論述學習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設喻論述的。第三層論述學習要專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設喻論述的。

      3.背誦課文,體味課文的語言風格。比較本單元已學過的三篇課文的語言特色。

      《季氏將伐顓臾》:在言行記錄中繪聲繪色刻出人物神態(tài)、氣質(zhì),善用反詰句加強語勢。

      《寡人之于國也》:整齊的排偶句式,生動形象的比喻,從容不迫的語言,具有雄辯的氣勢。

      《勸學》:善于使用比喻說理,正面設喻與反面設喻結合,設喻與說理結合靈活,善于運用排比句,文章富有氣勢。

      四、總結、擴展

      《勸學》這篇文章是以荀子樸素的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的。他認為人的聰明才智、道德品行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獲得的,因此,他特別重視學習。在課文中,他強調(diào)的“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就是他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的體現(xiàn)。

      下面一段文字是《勸學》中課文未選的另一段文字,說說用了幾個比喻?論述了什么觀點?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以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zhì)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就中正也。

      這段文字用了“南方蒙鳩之巢”“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涅”“蘭槐之根漸之滫”等五個比喻,論證了環(huán)境對人的重要影響,說明了學習要有好的環(huán)境。這正是荀子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體現(xiàn)。

      五、布置作業(yè)

      學習運用比喻說理的方法,寫一篇有關學習或加強修養(yǎng)的短文。

      板書設計:

      提高自己 青出于藍

      中 學習的重要性 冰寒于水 木受繩則直 知明而行無過矣

      心(正面設喻) 改變自己:輮木為輪 金就礪則利

      論 學習的作用:彌補自 登高博見

      點 己不足(反復設喻) 登高而招 順風而呼 善假于物也

      ↓ 假輿馬 假舟揖

      學 要積累 積土成山 積水成淵 神明自得 圣心備焉

      不 不積跬步 不積小流

      可 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 要堅持不懈 騏驥 駑馬

      以 (正反對照設喻) 朽木 金石

      已 要專一 蚓——用心一 (積的保證缺一不可)

      蟹——用心躁

      【背景材料】

      一、作者簡介

      荀子(約公元前 313—公元前 238)戰(zhàn)國時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名況,當時人們尊重他,稱他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洵諱,寫作孫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曾兩度到當時齊國的文化中心稷下(現(xiàn)在山東省臨淄縣西門)游學,任過列大夫的祭酒(學宮領袖),還到過秦國,拜見秦昭王,后來到楚國,任蘭陵(現(xiàn)在山東省棗莊市東南)令。公元前 238 年失官家后逝世,葬在蘭陵。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同早于他的孟子成為儒家中對立的兩派。在宇宙觀方面,荀子認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但人類可以用主觀努力去認識它,順應它,運用它,以趨吉避兇。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認識論方面,他認為人認識客觀事物。首先要通過感覺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觸,強調(diào)“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有樸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針對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的口號,主張應該適應當時的社會情況去施政,要選賢能,明賞罰,兼用“禮”、“法”、“術”實行統(tǒng)治。他的許多思想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問題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論。主張性惡論,認為后天環(huán)境可以改善人的惡的本性,所以他主張“明禮義而化之”。他重視教育的作用,強調(diào)教育功能的重要,有積極意義。

      荀子既是思想家,又兼長于文學,在戰(zhàn)國諸子中,他與孟子、莊子對后世影響最深。他的散文說理透徹,氣勢渾厚,語言質(zhì)樸,句法簡練綿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荀子》一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fā)展成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一生“序列著數(shù)萬言”,后人編為《荀子》,其中絕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門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內(nèi)容涉及哲學思想、政治問題、治學方法、立身處世之道、學術論辯等方面,《勸學》是其中的第一篇。

      二、《勸學》原文與課文相關的內(nèi)容。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長于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zhì)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zhì)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于一也。

      三、補充注釋

      [君子]開頭“君子曰‘學不可以已”的“君子”,是作者用虛擬法發(fā)表議論,用以增強觀點的權威性,加強觀點的說服力。后文的“君子”,如“君子博學而參省乎己”、“君子生非異也”則是泛指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

      [學不可以已] “已”,廢止,停止。

      [揉]一作“煣”,用火烤,使竹、木彎曲。

      [日參省乎己]“參”,也解作“叁”,讀sān,同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三”,泛指多次。

      四、參考譯文

      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停止。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藍的顏色更青;冰是由水凝凍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繩,如果給它加熱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彎度就可以合乎圓規(guī),即使又曬干了,也不會再挺直,這是因為人工使它彎曲成這樣。所以木材經(jīng)墨線量過就筆直了,金屬刀具在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照檢查自己,就智慧明達,行動不犯錯誤了。

      我曾經(jīng)整日思索,卻不如學習片刻收獲大;我曾經(jīng)踮起腳跟眺望,卻不如登上高處看得廣闊。登高招手,手臂并沒有加長,但人們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喊,聲音并沒有加大,但聽的人會聽得清楚;借助車馬的人,不是腳走得快,卻能到達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卻能橫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堆土成山,風雨就興起;水流匯成深淵,蛟龍就生長;積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會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備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積累每一小步,就不能遠達千里;不匯集細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駿馬跳躍一次,不能有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東酉,中途停止,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泉水,是因為它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只大夾,然而沒有蛇鱔的洞穴就無處容身,是因為它心浮躁的緣故。

    高二《勸學》的教案5

      教學目的:

      1.借鑒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和學習態(tài)度的論述。

      2.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 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于、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熟記有 (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 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從三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方法。 4.學習以喻代議、寓議于喻的設喻方法。

      教學重點:

      1.學習以喻代議、寓議于喻的設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虛詞和實詞。

      教學難點:

      對荀子的學習觀的理解。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1.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2.介紹作者、解題;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文的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5.試譯難句。

      教學過程: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導入,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注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tǒng)領全篇的作用。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

      六、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1.對照注釋,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生xìng通性

      2.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注,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結合思考和練習

      二,理解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的用法: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5.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指出字音、語氣讀錯的地方。

      七、布置作業(yè)。

      1.認真閱讀注釋,正確理解課文中的通假字、重點文言常用虛實詞和難懂的句子。

      2.書面作業(yè):思考和練習二、三、四。

      3.熟讀課文,初步自析課文,

      思考題:

      (1)課文的三段各是從什么角度論述的?

      (2)課文的每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們之間在意義上有什么內(nèi)在聯(lián)系?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1.每組比喻的意義和內(nèi)在聯(lián)系;

      2.論述中心的三個角度;

      3.設喻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二、研讀課文。

      圍繞三個問題討論:

      第一題: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二題:本文的每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組比喻之間在意義上有什么內(nèi)在聯(lián)系?

      第三題:本文設喻有什么特點?

      由學生分段試譯,試講,教師重點點撥:

      1.結合課文段落層次分析,討論第一、二題: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接著圍繞這個中心論點分三段從三個不同角度進行論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重要性:

      青出于藍、 冰寒于水,說明事物經(jīng)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

      木直為輪說明事物經(jīng)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tài)。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說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 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本段是從總論學習的重要性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重要作用: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系才能使學習產(chǎn)生顯著效果。

      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四個比喻,闡明了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說明人借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質(zhì)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學習。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個比喻,說明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

      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說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不積跌步、不積小流從反面說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說明學習要積累。

      接著從正反兩方面說明如何做到積累。 騏驥、駑馬對比,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鍥而不舍,鍥而舍之對照,說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才會有所成就。說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說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

      本段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2.討論第三題:

      (1)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xiàn)象作為喻體。

      (2)設喻方式多樣:①正面設喻、②正反設喻、③反復設喻。

      (3)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

      三、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用一個寓言故事;用五個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體的比喻。

    高二《勸學》的教案6

      教學目標:

      1、了解荀子、《荀子》;掌握文言基本知識點。

      2、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

      教學過程:

      【導入語】

      提問:同學們知道哪些關于“學習”的名言?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呂氏春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劉向;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高爾基有“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名言,這都說明學習的重要性。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在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辟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應有的方法、態(tài)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膾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荀子介紹】

      荀子:名況,又名卿,人稱荀卿或孫卿,戰(zhàn)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李斯和韓非都是他的學生。荀子主張性惡論,并且認為自然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有樸素的唯物思想。治理天下既要“禮治”,又要“法制”。

      荀子與孟子的`差異:“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惡;孟子重義輕利,荀子重義而不輕利;孟子專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專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梁啟雄《荀子簡釋》)

      【《荀子》介紹】

      《荀子》:荀子所著,共32篇,其中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內(nèi)容涉及政治、哲學、治學方法、立身處世之道、學術論辯等方面。其文筆雄辯,說理透徹,氣勢渾厚,多用排比,又善比喻,有獨特風格。

      【字詞、文言知識點和內(nèi)容】

      1、同學們,荀子特別強調(diào)教育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勸學》就闡明了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方法。請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學不可以已。

      2、荀子從哪三個方面說明學習不可以停止?

      明確: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態(tài)度。

      3、文章通篇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怎樣論證的?

      明確:論證方法——下定義、舉例子、列數(shù)字、打比方(比喻論證)、作比較、作詮釋、列圖表、分類別等。本文通篇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板書見后)

      【藝術特征】

      1、比喻論證的方法:本文是闡述學習道理的議論文,通篇設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既有說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設喻特點:

      (1)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xiàn)象作為喻體。如說明“學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靛青色的提取,車輪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為喻加以說明,充分表達了“學不可以已”而必須有所造就的道理。這樣化深奧為淺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悅誠服。

      (2)設喻方式多樣:

      ①正面設喻,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輮木為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

      ②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鍥而不舍”,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說明的道理說得更具體明白。

      ③反復設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

      (3)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

      ①有的是將道理隱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鍥而舍之”、“鍥而不舍”。

      ②有的先設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連用五個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第三段第一層,作者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水流”兩個比喻從反面進一步論證。

      2、富有音韻美的語言:本文的語言形式整齊,音韻和諧,富有韻律美。文中的比喻大都采用對偶、排比的句式,整齊和諧,既增強了文章的氣勢,也使文章朗朗上口,便于誦讀。多用偶句,兼用散句,既整齊對稱,又參差錯落,增強了文章的節(jié)奏感和表現(xiàn)力。還用了一些排比句,讀起來語氣暢達,有氣勢。

    高二《勸學》的教案7

      ﹝教學目標﹞

      1.了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tài)度的論述。

      2.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教學重點﹞

      了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tài)度的論述。

      ﹝教學難點﹞

      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是否總有些困惑?有人說,我整天冥思苦想,埋頭看書,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說,我上課真的是認真聽講了,也覺得聽懂了,但是一做題就不會了;有人說,我認真努力地學習了,付出了,可考試總是成績平平。我們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臥薪嘗膽,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對現(xiàn)實中的自己又總是有些無奈。今天,讓我們走進荀子,走進他的《勸學》,希望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幫助我們走出困惑,給我們指明一條前行的路。

      二、解題

      勸,勸勉,鼓勵。學,學習。

      三、分析課文

      (一)分析第一段:

      1.我們已經(jīng)粗略地翻譯完了這篇課文,大家思考: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生答:學不可以已,學習是不能夠停止的。)

      2.從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看,這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讓我們很容易想到古代的老學究,穿著灰色長袍,正襟危坐,拖著長腔,講著一堆枯燥、乏味、單調(diào)的大道理時的情形。這篇文章是這樣嗎?

      (二)讓我們分析第二段(學生齊讀,老師糾正讀音)。

      1.大家思考:本段一共有幾個比喻句?(學生回答:五個)請讀出并翻譯前兩個。(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卻比蓼藍的顏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結成的,卻比水溫度低得多)經(jīng)過提取的過程,靛青不再是蓼藍的顏色,經(jīng)過凝結的過程,冰的寒冷也不同于水,說明經(jīng)過某種人為或自然的變化過程,事物可以改變原有的性質(zhì)。第一句已發(fā)展成固定的成語。(學生回答: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里是說明事物可以有所提高。我們還記得孟子用了“五十步笑百步”這個比喻說明什么嗎?(答: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政”并無本質(zhì)區(qū)別。)那么就此看來,這兩個比喻是為了說明什么呢?(答:因為荀子提出的“性惡論”,說明人經(jīng)過一定的學習,本性就會發(fā)生變化,知識就會豐富,能力就會提高。)

      2.那么通過學習改變了的'本性是否又可以回復到過去的特性呢?作者又用了一個比喻回答了這個問題,那個比喻是什么?(答: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又槁暴,不復挺者,輮使為然也。并翻譯: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繩,如果給它加熱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彎度就可以合乎圓規(guī),即使又曬干了,也不會再挺直,這是因為人工使它彎曲成這樣。)已經(jīng)改變的本性,是很難恢復到原來的特性的,學習對于人的本性的改變有著決定的不可逆轉的作用。

      3.略講: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說明學習可以改變?nèi)说谋拘裕怪蚝玫姆矫姘l(fā)展變化。同樣的道理推出:人只有經(jīng)過廣泛地學習才能增長知識,培養(yǎng)品德,鍛煉才干,成為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

      4.請同學們概括本段所講的內(nèi)容。(答:學習的意義)學習可以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三)朗讀第三段。(老師正音)

      1.第一句話的前半部分講到了思和學,強調(diào)的是什么?(答:學習。)后半部分,用了哪個比喻句?(答: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用這個比喻來說明學習的作用可以開闊人的視野。)

      2.找出四組比喻句并翻譯: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登到高處招手,手臂并沒有加長,但人們在遠處也能看見)

      ②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順著風呼喊,聲音并沒有加大,但聽的人會聽得清楚)

      ③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使…..快;致,達到。借助車馬的人,不是腳走得快,卻能到達千里之外)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絕,橫渡。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卻能橫渡江河。)

      這些比喻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淺顯的,易懂的,好似信手拈來的,但它卻是作者細心安排的,是為了說明一定道理的。我們思考:“見者遠、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種效果的獲得,是由于人的本身固有條件發(fā)生了變化嗎?(答:不是。)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那到底是什么原因才有這種效果呢?(答:是善于借助外物“登高,順風,假輿馬,假舟楫”的緣故,憑借外界條件,無論是自然條件還是人工條件,都能幫助我們彌補不足。)自然導出本段最后一句“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根據(jù)這個道理可以推出,君子的天賦本性跟其他人并沒有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為君子,是因為君子善于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罷了。

      請一位同學概括本段的內(nèi)容:學習的作用是彌補不足。

      (四)導入下一段:學習能夠改變、提高自己,能夠彌補不足,那我們應該怎樣學習呢?下面我們來學習第四段。大家齊讀第四段。并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共10個)。

      1.先分析前四個比喻句。(學生: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由土到山,是一個由少到多的積累過程。)這是哲學上的一個量變過程,堆積成高山,那里的氣候條件就發(fā)生了變化,請大家用地理知識來解釋這一現(xiàn)象;(答:迎風坡降雨等),是哲學上講的質(zhì)變,是一個飛躍。(用同樣的方法分析“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相反“用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說明不積累就將一事無成。找一位同學概括這四句話所強調(diào)的內(nèi)容是什么。(生答:學習要善于積累。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說說積累的好處,學生說及:我們的讀書筆記,成語,名言警句等的積累是一種量變過程,伴著積累,伴著成長,氣質(zhì)就發(fā)生了變化,是質(zhì)變過程。)

      2.要想做到長期積累,我們該如何做呢?讓我們分析下兩組比喻句。第一組比喻:騏驥與駑馬對比,說明客觀條件的優(yōu)劣不是成功的唯一條件,只要堅持就能取得成功,(為了活躍氣氛,更易于理解,舉龜兔賽跑的故事。)第二組比喻:“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生舉鐵杵磨針的故事,滴水石穿的事實,說明做事要堅持不懈。)

      3.做到堅持不懈還不夠,我們還必須做什么呢,請看最后一組比喻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學生譯出兩個定語后置的句子,說出“上”與“下”的用法以及實詞“強”的用法)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學生說出“寄托”的古今異義)通過蚓與蟹對比,說明學習要專心。

      四、略析論證方法

      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五、分析語言特色

      本文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并不是開始我們所想象的老學究那枯燥、乏味的說教。

      六、總結

      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好文章,每個社會、每個時代都會賦予它新的內(nèi)涵,我們推想荀子寫此文的初衷,是針對自己提出的“性惡論”中的“惡”采取的一種措施,要加強后天的學習,來增強自身的修養(yǎng),去除惡的本性,改變自己不良的天性,成為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謙謙君子。今天我們學習這篇文章,應該超越古人,上升到我們這個時代的高度:我們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因為學習能開闊人的視野,學習能增長人的學識,學習能改善人的生活,學習能提高人的品位,學習能改變?nèi)说拿\。請學生舉例子(張海迪、海倫·凱勒……)

      七、作業(yè)

      1.寫一篇一二百字勸學文字。

      2.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用多媒體)

      勸學

      《荀子》

      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高二《勸學》的教案8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了解《荀子》及相關知識。

      ⑵ 掌握并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⑶ 掌握本文出現(xiàn)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3、德育目標:

      ⑴ 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⑵ 理解比喻的含義以及比喻與比喻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教學重點】

      1、比喻的含義和內(nèi)在的聯(lián)系。

      2、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掌握全文比喻代議,寓議于喻及從正反兩方面反復論證的特點。

      【教學方法】

      1、提綱式教學法。

      2、點撥法與討論法相結合。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T課件、錄音機、教學磁帶。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二、荀子簡介

      學生讀注釋,教師補充 多媒體顯示: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當時人們尊重他,稱他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洵諱,寫作孫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guī)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diào)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diào)“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可以改變?nèi)说谋拘浴?/p>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fā)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zhì)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jié)錄。

      三、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tǒng)領全篇的作用。 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么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后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么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著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shù)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jīng)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

      四、熟讀課文,把握文意

      1、學生齊讀課文或聽錄音。

      2、注意下列字詞讀音: 多媒體顯示:

      1、第一組,通假字:

      ⑴ 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與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⑵ 生(xìng)通性(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2、第二組,其他易寫錯讀錯字:

      中(zhòng) 礪(lì) 參(cān) 省(xǐng) 跂(qì)

      臾(yú) 螯(áo)

      五、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1、研習第1段:

      中心論點:君子⑴曰:學不可以已⑵。

      ⑴ 君子: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

      ⑵ 已:停止。

      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2、研習第2段:

      ⑴ 學生齊讀第2段:

      ⑵ 講解第2段:

      青①,取之于藍②,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③,輮④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⑤。

      ① 青:靛青,一種染料。

      ② 藍:草名,也叫蓼藍,葉子可制染料。

      ③ 中繩:合乎拉直的墨線。

      ④ 輮:使…彎曲。

      ⑤ 規(guī):測圓之器。

      雖①有②槁暴③,不復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 雖:即使。

      ② 有:通“又”。

      ③ 槁暴:槁,枯。暴,通“曝”,曬。

      ④ 挺:直。

      故木受繩①則直,金②就③礪④則利。

      ① 受繩:經(jīng)墨線量過。

      ② 金:金屬制的刀劍等。

      ③ 就:動詞,靠近,接近。

      ④ 礪:磨刀石。

      君子博學而日參①省②乎③己,則知④明而行無過⑤矣。

      ① 參:驗,檢查。

      ② 省:省察。

      ③ 乎:相當于“于”。

      ④ 知:通“智”,智慧。

      ⑤ 過:過錯。

      ⑶ 要求學生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

      明確:

      青─→藍 冰─→水

      勝于 寒于

      直木─→輪 木─→直 金─→利

      輮 繩 礪

      ⑷ 上面提到的五個比喻都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于提高自己,改變自己。他們是平行并列的,還是依次排列的?請分析說明。

      (學生思考、討論。)

      明確:從論證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層:

      ① 人只要不斷學習,就能得到發(fā)展、提高; ② 人只有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yǎng)品德,鍛煉才干,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這兩層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3、研習第3段:

      ⑴ 學生齊讀第3段。

      ⑵ 講解第3段。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①之所學也;吾嘗跂②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③;順風而呼,聲非加疾④也,而聞者彰⑤。

      ① 須臾:片刻。

      ② 跂:提起腳后跟。

      ③ 見者遠:人在遠處也能看見。

      ④ 疾:強,這里指聲音宏大。

      ⑤ 彰:明顯,顯著。

      假①輿②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絕⑥江河。君子生⑦非異也,善假于物⑧也。

      ① 假:借助,利用。 ② 輿:車。

      ③ 利足:腳步快。

      ④ 致:達到。

      ⑤ 能水:指游水,能,動詞。

      ⑥ 絕:渡。

      ⑦ 生:通“性”,資質(zhì),稟賦。

      ⑧ 物:外物,指各種客觀條件。

      ⑶ 要求學生找出本段最能說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⑷ 提問:作者選哪些比喻來論證這一觀點的?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后練習1、2、3題。

    高二《勸學》的教案9

      一、導入新課

      古樂府詩《長歌行》有云: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物質(zhì)文明的進步。那么,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么?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于不斷的學習中。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nèi)绾伟堰@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呢?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辟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

      二.作者介紹: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 , 字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學者,是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guī)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認為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可以改變?nèi)说谋拘浴?/p>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fā)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zhì)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jié)錄。

      三.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tǒng)領全篇的作用。勸有勸勉、鼓勵之意。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

      四.疏通文意、整理文章重點文言知識點:

      1. 認真看課文,注意字音、句讀及語調(diào)。

      槁 gǎo暴pù 礪lì 參省cān xǐng 知zhì明 須臾yú

      跂qì 輿yú 生xìng 蛟jiāo 跬kuǐ 騏qí驥jì 駑nú

      鍥qiè 鏤lòu 螯áo 鱔shàn

      2. 梳理文言知識點:

      ①通假字: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通“智”,智慧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有”通“又”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資質(zhì),稟賦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輮”通“煣”,使彎曲

      ②古今異義

      假輿馬者

      古義:借助,利用 今義:不真實

      蟹六跪而二螯

      古義:蟹腳 今義:兩個膝蓋著地的一種姿勢

      金就礪則利

      古義:指金屬制的刀劍等 今義:黃金的簡稱

      用心一也

      古義:因為心思 今義:專心、認真

      爪牙之利

      古義:爪子和牙齒 今義:壞人的黨羽或幫兇

      ③重點實詞:勸、學、青、中、極、致、假、絕、興、功、強、用

      ④重點虛詞:于、者、而(課堂上只講解“而”,其他兩個字要求學生課下歸納)

      而:連詞,表轉折,可翻譯成“卻”“但是”: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連詞,表遞進,可翻譯成“而且”“并且”: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連詞,表因果,可翻譯成“因而”: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連詞,表修飾,可翻譯成“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連詞,表假設,可翻譯成“如果”“假如”: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連詞,表并列,可翻譯成“和”“與”:蟹六跪而二螯

      ⑤詞類活用

      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名詞作狀語: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名詞用作動詞: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⑥文言句式:

      判斷句:青,取之于藍

      固定格式: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冰,水為之

      定語后置: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3.翻譯重點句子:

      (1)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所以木材經(jīng)墨線量過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制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進行檢查反省,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行為也不會有過錯了。

      (2)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卻可以到達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水,卻可以橫渡江河。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積累善行,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達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發(fā)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

      (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用心一也。

      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用心專一(的緣故)。

      二、課文賞析

      一.整體感知全文

      1.讀課文,根據(jù)標題,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2.中心論點明確了以后,第二三四段與第一段是什么關系?它們分別在談什么?

      明確:二三四段是對第一段的分說,即是全文的分論點:

      第二段: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

      第三段:學習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段:學習要采取正確的態(tài)度和方法。

      3.分析第二段:

      要求學生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

      明確:第一層“青出于藍”、 “冰寒于水”,說明事物經(jīng)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

      第二層“直木為輪”,說明事物經(jīng)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tài)。

      第三層“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說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

      ——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

      幾個比喻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達,不犯過錯。

      4.分析第三段:

      提問:要求學生找出本段最能說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說明“善假于物”的?

      明確:從四個方面說明。即:登高而招見者遠,順風而呼聞者彰,假輿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絕江河。最后一句是對以上四種情況的歸納總結,說明學習的作用在于彌補自身不足。

      第三段作者又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設喻說理

      請指出來,并說說這些比喻句是為了論證學習的哪一方面進行勸學的?

      第三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系才能使學習產(chǎn)生顯著效果。

      “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四個比喻,闡明了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說明人借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質(zhì)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學習。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

      5.分析第四段:

      提問:第四段作者又運用了幾個比喻?請指出來,并說說這些比喻句是為了論證學習的哪一方面進行勸學的?本段還運用了什么手法?

      第四段作者用了十個比喻。

      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說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從反面說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說明學習要積累。

      下面就分兩層說明如何做到積累。

      “騏驥”、“駑馬”對比,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鍥而不舍”,“鍥而舍之”對照,說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才會有所成就。說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

      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比,說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

      ——本段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中為什么要強調(diào)“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這就強調(diào)了“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異功能,而是因為憑借了外界條件。這就與文章的推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絲絲相扣,有力地論證了學習的作用。學習可以彌補人的不足。

      三、歸納文章的論證層次:

      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三個方面來論述。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后,接著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tài)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四、分析文章的寫作特色

      ①大量運用比喻闡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點。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體,深入淺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達效果。第二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重要意義;第三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個比喻,說明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這些比喻有的用同類事物相襯托,如:“登高而招”與“順風而呼”,“假輿馬”與“假舟楫”,“積土成山”與“積水成淵”;有的用相反情況相對比,如“騏驥一躍”與“駑馬—卜駕”,“朽木不折”與“金石可鏤”等。比喻說理明白透徹,深入具體,使人信服。

      ②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后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后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于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后反,有時先反后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③語言特點:運用了排比和對偶,文章句式整齊又節(jié)奏和諧。排比還增強語勢、增強說服力。

      五.小結全文:

      本文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tài)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理論為基礎,旁征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其中闡述的關于學習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同時,本文也體現(xiàn)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高二《勸學》的教案】相關文章:

    勸學 教案08-07

    《勸學》教案12-28

    《勸學》的教案07-02

    《勸學》的教案07-22

    勸學優(yōu)秀教案06-06

    荀子《勸學》經(jīng)典教案09-26

    《勸學》教案【熱】07-07

    《勸學》教案【薦】09-20

    《勸學》教案【推薦】09-08

    【熱】《勸學》教案09-20

    FREEZEFRAME丰满老师| 高清对白精彩国产国语|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8精品| 被猛男伦流澡到高潮h麻豆|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西西人体337GoGo欧美人| 97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少妇| 色婷婷亚洲一区二区综合| 国产一级成年女人视频| 四川少妇BBW搡BBBB槡BB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