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oingaieng.cn-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中文字幕无码不卡免费视频 ,777精品久无码人妻蜜桃,国产一级A毛久久久久一级A看免费视频

    《勸學》的教案

    時間:2024-07-26 15:53:51 勸學 我要投稿

    《勸學》的教案集錦【1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勸學》的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勸學》的教案集錦【15篇】

    《勸學》的教案1

      本文是根據先前的史書改寫的。因先前的史書已有較詳細的記載,而又無新的史料可以補充,所以本文是根據從略的原則對先前史書的有關記載進行改寫的。與《三國志·吳志·呂蒙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的文字相比,本文僅區(qū)區(qū)129字,雖極簡略但剪裁精當,不只保存了原文的精華,堅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練的文筆突出了人物的風采,是一篇勝利的改寫之作。

      本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出息而令魯肅嘆服并與之“結友”的佳話。可分兩層:先寫孫權勸學,呂蒙“乃始就學”;后寫魯肅“與蒙論議”,“結友而別”。

      本文記事簡練。全文只寫了孫權勸學和魯肅“與蒙論議”兩個片斷,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緊接著就寫出結果,而不寫出呂蒙如何好學,他的才略是如何出息的。寫事情的結果,也不是直接寫呂蒙如何學而有成,而是通過魯肅與呂蒙的對話生動地表示出來。寫孫權勸學,著重以孫權的勸說之言,來表示他的善勸,而略去呂蒙的對話,僅以“蒙辭以軍中多務”一句寫呂蒙的反應,并僅以“蒙乃始就學”一句寫呂蒙接受了勸說;寫魯肅“與蒙論議”,著重以二人富有風趣的一問一答,來表示呂蒙才略的驚人出息,而略去二人“論議”的內容,并僅以“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一句作結。

    《勸學》的教案2

      一.教學內容:

      《勸學》

      二.學習目標:

      1.掌握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通假字及其他一些古漢語知識。

      2.翻譯全文。

      3.了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有的態(tài)度的論述,從而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

      三.目標重點:

      1.了解荀子有關學習的論述,明確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不懈”、“專心致志”的道理。

      2.掌握文中出現的重要的古漢語知識。

      3.準確翻譯。

      四.目標難點:

      1.第一段中五個比喻之間的關系。

      2.荀子在《勸學》中勸人們學習的內容。

      五.走近作者: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年),名況,戰(zhàn)國時期趙國人,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當時人們尊稱他荀卿。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學生。

      荀子是戰(zhàn)國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反對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規(guī)律),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政治上,他主張禮治法治并用。一方面仍很重視“王道”,提倡“禮義”;同時主張“法后王”,同意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賞治理國家。在人性問題上,他針對孟子“性善論”提出“性惡論”。他特別強調后天學習的重要性,反對“生而知之”的先驗論。他認為人的知識、品德不是天賦的,是后天經過禮義教化、學習改造獲得的。

      荀子文章說理透辟,結構嚴謹,氣勢渾厚,多用排比和比喻,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已由語錄體發(fā)展為標題論文,標志我國古代說理文趨向成熟。荀子是第一個使用賦的名稱和用問答體寫賦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稱為辭賦之祖。

      探尋背景:

      荀子處于我國封建制取代奴隸制、全國大統(tǒng)一的局面即將形成的舊中國末期。他曾在齊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的稷下學宮講過學,做過楚國的蘭陵(今山東蒼山縣)令。后失官失居,著書立說,教授學生。《勸學》是荀子從事教育活動的經驗總結,勸勉人們努力學習,“積善成德”,成為有知識有修養(yǎng)的人。《荀子》這些觀點,從認識論上講,符合認識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具有唯物論的因素。從政治意義上講,適應了當時新興地主階級對于人才的迫切需要,具有歷史進步意義。

      六.語篇結構分析

      全文共四段

      第1段: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第2段:論述學習的意義在于能夠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第3段:論述學習能夠彌補不足的作用。

      第4段:論述學習要逐步積累,要堅持不懈,要專心致志。

      七.疑難問題探析

      1.第一段中的五個比喻,都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于提高自己,改變自己。它們是平行并列的關系嗎?請分析說明。

      從論證思路上看,本段可分為兩層:(1)前兩個比喻說明人只要不斷學習,就能得到發(fā)展、提高;(2)后三個比喻說明人只有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yǎng)品德,鍛煉才干,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這兩層非平行并列的關系,而是延伸拓展,逐漸深入的。前兩個比喻和后三個比喻的關系也是如此。

      2.提問:荀子主張“學不可以已”,這個“學”當然指“學習”,但是他到底“勸”人們學習什么呢?是學習文化知識嗎?

      課文中,荀子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從上句的“故”字看,這是荀子通過一組比喻得出的結論。從這一點看,荀子勸學是“勸”人們首先要學習做人。另外,“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這一句同樣著眼于品德的養(yǎng)成。在荀子看來,學習可以改造人“惡”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養(yǎng)。所以,學習的對象是明確的,也就是品德的學習。

      《勸學》中未選入本文的語句有“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這些語句也可以證明荀子勸勉人們學習就是讓人們完善自己,最終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歷史和現實無數的事實證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國。時至今日,先賢的宏聲巨音仍回響在現代都市和鄉(xiāng)村的上空,引領著人們求美、求善。以德治國,公民道德規(guī)范的實施不正印證了這一點嗎?劉海洋傷熊事件確實值得我們深思,讓我們深刻地領悟到現代教育的些許缺憾。

      附錄:荀子《勸學》一詞多義

      1.于:

      (1)寒于水(比)

      (2)善假于物也(介詞,不譯。引進作用)

      (3)取之于藍(從)

      2.而: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遞進關系,并且)

      (2)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遞進關系,而且)

      (3)終日而思矣(表修飾)

      (4)而見者遠(表轉折)

      (5)鍥而舍之(表假設或承接)

      (6)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7)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連詞,表轉折關系,卻)

      (8)鍥而不舍(表假設,如果)

      (9)蟹六跪而二螯(連詞,表并列)

      3.者:

      (1)假舟楫者(代詞,指……的人)

      (2)不復挺者(……的原因)

      4.焉:

      (1)風雨興焉(兼詞,“于之”,意為在這里)

      (2)圣心備焉(語氣詞)

      5.利:

      (1)金就礪則利(形容詞作動詞,變鋒利)

      (2)非利足也(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快,走得快)

      6.之

      (1)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音節(jié)助詞)

      (2)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代詞代青)

      (3)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的標志)

      (4)非蛇鱔之穴(的)

      7.假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假裝)

      (3)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借)

      (4)因求假暫歸(假期,休假)

      (5)假以雄權(授予,給予)

      8.疾

      (1)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強)

      (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勸學》的教案3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⑴了解有關《資治通鑒》的文學常識。

      ⑵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詞語。

      2、過程和方法目標

      ⑴能在熟練朗讀的基礎上,正確斷句和停頓。

      ⑵通過理解文意,體會對話中的不同語氣,揣測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tài)和心理活動,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標

      同學能夠懂得學無止境,學有益于人的完善和發(fā)展。

      【教學重點、難點】

      1、揣測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聯系生活,讓同學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于人的發(fā)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趣引讀

      1、故事導入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zhàn)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還自以為自身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勸學》一文。(教師講故事,出示課題、作者并板書孫權勸學)

      2、作品、作者介紹

      師提問學生,師生齊說,《孫權勸學》選自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題目是編者加的。

      誰能說一下《資治通鑒》是一部什么書?司馬光是一個什么人?(提問學生)

      《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教師介紹《資治通鑒》的命名由來并出示。當年宋神宗之所以給這本書命名為《資治通鑒》,有“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的意思,其目的是為統(tǒng)治階級提供政治借鑒。希望同學們通過孫權勸學這個小故事,也能有所收獲。

      學習這篇文章的主要目標是:出示課件,生齊讀明確。

      ①朗讀課文,能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讀懂文意;

      ②通過誦讀揣摩人物說話時的語氣,體會人物形象;

      ③通過閱讀、體驗、感悟,懂得開卷有益的道理。

      二、朗讀課文,品味語言

      教師出示多層次朗讀要求,講讀明確。

      (一)讀準字音,讀出停頓

      1、下面請大家大聲自由朗讀課文,要做到讀準字音、停頓,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如果碰到生字和不懂的地方,在下面后面的合作朗讀中與大家討論解決。(教師口述)

      2、全體起立,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朗讀。先交流自己畫出的字詞,互相質疑答疑,再小組集體朗讀課文。(師提出要求,生起立朗讀)

      3、小組展示朗讀成果。(兩個小組)

      4、出示全文,教師強調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讀音和停頓不當之處。

      5、全班齊讀課文

      (二)讀懂文意,理解內容

      1、小組合作,通譯全文。(起立)

      2、二人小組合作,讀譯全文。

      3、學法點撥

      通過我們對文意的疏通,我們知道,我們依然用到了以前翻譯文言文常用的五字法,就是,讓生說(留替調補刪)并出示。明確文言文翻譯五字法翻譯課文最基本的方法。

      (三)讀出語氣,品味語言

      通過讀譯課文,相信大家對本文內容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現在你能用一個詞語或一句話說出文章的內容或寫法嗎?(先小組討論,后自主發(fā)言)

      課文主要講了孫權勸學,呂蒙乃始就學并得到魯肅贊揚的故事,從而告訴我們,告訴我們學有益于人的完善和發(fā)展的道理,正所謂開卷有益。(板書:孫權勸呂蒙學魯肅贊開卷有益)

      本文以對話為主,用不多幾句話,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tài)和心理。文中孫權為什么“勸”,是怎么“勸”的,“勸”的結果怎樣?請仔細揣測文章中人物對話的語氣來談。(教師指導學生朗讀,品析)

      ⑴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語氣堅決果斷,神態(tài)鄭重嚴肅,既嚴要求,又充溢關心、期望,希望呂蒙能勝大任。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⑵“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問語氣,對呂蒙辭學有責備、惱怒之意,后一句則說得語重心長,言辭懇切,足見對呂蒙的關心、保護。)

      ⑶“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從自身的切身體會來談,現身說法,神情激動,語氣殷切。)

      ⑷“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既感到十分驚訝,又由衷為呂蒙的進步感到高興,驚異、贊許之態(tài)呼之欲見。)

      ⑸“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表示感嘆語氣,并非對魯肅不滿,而是表示出呂蒙對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表演,體驗反思

      1、聽錄音

      2、分角色朗讀。誰能比他讀得更好呢?一位同學朗讀作者話,另三位上臺分別扮演孫權、呂蒙與魯肅,然后進行對話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語氣,體會說話時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學作點評。

      3、談感悟

      剛才我們分角色朗讀了課文,想一想孫權三勸的魅力、呂蒙乃始就學后的變化,魯肅的愛才、敬才,你有什么收獲或感想呢?下面我們先小組討論,再自由發(fā)言。(起立)

      虛心接受別人的建議。做人不能太驕傲,要謙虛。我們不能總用老眼光來看待別人,人都是在不斷地變化著的不能因為事情繁忙就放棄學習,堅持讀書是有益的。

      四、學以致用,拓展延伸

      1、拓展延伸

      方仲永的變化與呂蒙的變化有何不同,對你有什么啟示?(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努力讀書,開卷有益。)

      2、隔空對話

      假如仲永和呂蒙穿越時空相遇了,會發(fā)生怎樣的故事?哪兩位同學能既興表演一下。

      3、現場勸學

      學與不學,使呂蒙和仲永的結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縱觀我們周圍,也有些同學上課常開小差,課后時常完不成作業(yè),成績總是提不上去,你如何才能勸導他努力學習呢?

      五、總結、作業(yè)

      課堂小結

      本文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后大有出息而得到魯肅贊揚并與之結友的故事,告訴我們讀書是有用的。最后老師把宋代蘇軾的一句話送給大家,我們一起共勉。它就是:發(fā)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作業(yè)

      1、背誦全文:勸學——就學——論議——結友

      2、收集與讀書、學習有關的名句、格言,寫在摘抄本上。

      《孫權勸學》知識點

      (一)課文字詞詳解

      【字詞】①初,權②謂呂蒙曰:“卿③今④當涂⑤掌事,不可不學!”蒙⑥辭⑦以軍中多⑧務。

      【詳解】①初:當初,這里是追述往事的習慣用詞。②謂:告訴,對……說,常與“曰”連用。③今:現在。④當涂:當道,當權。涂,通“途”。⑤掌事:掌管政事。⑥辭:推托。⑦以:用。⑧務:事務。

      【字詞】權曰:“①孤②豈欲③卿④治經⑤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當⑩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

      【詳解】①孤:古時王侯的自稱。②豈:難道。③卿:古代君對臣的愛稱。朋友、夫婦間也以“卿”為愛稱。④治經:研究儒家經典。經,指《易》《書》《詩》《禮》《春秋》等書。⑤為:成為。⑥博士: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⑦邪:語氣詞,后寫作“耶”。⑧但:只,只是。⑨當:應當。⑩涉獵:粗略地閱讀。見:了解。往事:指歷史。耳:表示限止語氣,可譯為“罷了”。孰:誰。若:比得上。

      【字詞】孤常讀書,自①以為大有所②益。”蒙③乃④始⑤就學。

      【詳解】①以為:認為。②益:好處。③乃:于是,就。④始:開始。⑤就:從事。

      【字詞】①及魯肅②過尋陽,與蒙③論議,大④驚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復吳下阿蒙!”

      【詳解】①及:到,等到。②過:經過。③論議:討論,評議。④驚:驚奇。⑤才略:才干和謀略。⑥非復:不再是。復,再。

      【字詞】蒙曰:“①士別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見事之晚⑧乎!”肅⑨遂⑩拜蒙母,結友而?別。

      【詳解】①士別三日:有抱負的人分別幾天。三,泛指多天。②即:就。③更:重新。④刮目:擦拭眼睛。⑤相待:看待。⑥何:為什么。⑦見事:知曉事情。⑧乎:表示感嘆語氣,可譯為“啊”。⑨遂:于是,就。⑩拜:拜訪,拜見。別:告別。

      (二)重點句子翻譯

      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

      你現在當權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學習!

      2、卿言多務,孰若孤?

      你說(你)事務繁忙,誰比得上我(的事務多)呢?

      3、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你現在的才干和謀略,不再是當年吳縣的那個阿蒙了!

      4、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嗎?

      5、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或:瀏覽群書),了解歷史罷了。

      6、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負的人分別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長兄為什么知曉事情這么晚啊!

      8、蒙辭以軍中多務。

      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托。

      (三)揣摩語言

      1、“不可不學!”表現了孫權怎樣的`心理?

      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中又可見關心、厚望。

      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表達了孫權怎樣的心態(tài)?

      聯系句意,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責備的意味。

      3、“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這樣說有何作用?

      孫權現身說法,鼓勵呂蒙求學,可謂語重心長,言辭懇切。

      4、“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一句可見魯肅當時怎樣的神情和心理?說明了什么?

      十分驚奇的神態(tài),呂蒙的變化判若兩人,使魯肅既吃驚,又情不自禁地發(fā)出贊嘆。__這句話從側面反映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

      5、“大兄何見事之晚乎!”這句話表現了呂蒙當時怎樣的心情?

      為自己的進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魯肅。

      (四)課文分析

      1、《孫權勸學》選自《資治通鑒》,該書是北宋(朝代)司馬光(人名)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

      2、孫權勸學的原因是“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孫權勸學的學習方法是“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孫權勸學勸的語言是“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孫權勸學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以上均填課文原句)

      3、魯肅的話表現了他驚訝、敬佩的情感,也從側面寫出了呂蒙學有所獲;文末的“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進一步闡明了這一點。

      4、寫出出自本文的成語:吳下阿蒙、士別三日、刮目相待、開卷有益。

      5、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勸學。

      6、孫權是用什么方法勸呂蒙學習的?

      先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繼而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

      7、注意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所表示的語氣。

      (1)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邪:通“耶”,表反問語氣,相當于“嗎”。

      (2)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耳:表限止語氣,可譯為“罷了”。

      (3)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乎:表感嘆語氣,相當于“啊”。

      8、本文告訴我們的道理有哪些?

      (1)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后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

      (2)我們不要以一成不變的態(tài)度看待他人,要以開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為事情繁忙就放棄學習,堅持讀書是有益的。

      (4)要善于聽取他人的建議或意見。

      (5)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廣泛涉獵總會學有所成。

      9、本文雖短,但通過人物的對話描寫,刻畫了鮮明的人物性格。請概括他們的性格特點。

      孫權:豁達、大度,待人坦誠、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關心部下,對部下要求嚴格,善勸。

      呂蒙:樂于接受勸告,勤奮好學;機敏精干、虎虎有生氣的將才。

      魯肅:直爽、敬才、愛才;忠厚的長者。

      10、找出魯肅贊揚呂蒙的語句,并指出這里是什么描寫。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這里是側面描寫。__作用:突出表現呂蒙學有所成。

      11、孫權的哪些主張和行動值得我們重視和效仿?

      孫權認為廣泛地學習很有益處,不能因為事務多、時間少就不學習。

      12、魯肅為什么與呂蒙“結友”?

      文章以“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結尾。魯肅之所以主動與呂蒙“結友”,是因為魯肅為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與之深交,表明魯肅敬才、愛才,二人志同道合。這最后的一筆,是魯肅“與蒙論議”的余韻,進一步從側面表現了呂蒙才略的驚人長進。

      13。表明呂蒙自己治學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語句是哪句?

      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14、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內容,你知道是什么嗎?結合我們已掌握的寫作知識,談談這樣寫的好處。

      省略的內容:呂蒙的學習過程。__好處:這一部分與中心內容無關,可以省略,這樣既節(jié)省筆墨,又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達到一箭雙雕的效果。

    《勸學》的教案4

      知識目標:

      1. 了解《荀子》及相關知識。

      2. 掌握并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3. 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德育目標:

      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鍥而不舍”是同學們早已熟悉的兩個成語,這兩個成語的含義是什么呢?和學習有什么關系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荀子·勸學》一文,領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勸學”的。

      1.介紹《荀子》

      學生看課本注①,教師補充。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時人尊稱為“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官祭酒,后為楚蘭陵令。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

      2.題解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勸”是“勸勉”的意思。《勸學》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tài)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二、課文誦讀

      1.教師范讀課文

      學生糾正自己預習時的讀音錯誤及斷句不當之處。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檢查學生字音掌握情況

      給下列加下劃線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

      (2)吾嘗跂而望矣( )

      (3)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

      (4)其曲中規(guī)( )

      (5)雖有槁暴( )( )

      (6)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

      (7)君子生非異也( )

      明確:(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

      4.指名2~3名學生朗讀課文(分節(jié)讀)

      教師作朗讀提示:

      為了突出強調,有時需重讀,有時還需讀后稍作停頓。例,第一段:“學不可以已”,應重讀“學”“不”“已”,并且“學”后稍作停頓,即:“學/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據文意自己確定重讀,停頓情況。第四段,應注意一組一組的對比句,要把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態(tài)度讀出來——嚴格按標點符號的停頓來讀。

      5.分組齊讀課文(通過讀、聽,強化記憶)

      三、課文分析

      1.討論、分析全文的思路結構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這個觀點的?

      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教師總結、點撥: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三個方面來論述的。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后,接著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tài)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2)結合完成“思考和練習一”,引導學生理清全文思路結構

      組內討論,全班交流,教師歸納板書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整理、歸納文中的多義詞、活用詞、特殊句式

      第二課時

      1.檢查背誦

      2.整理、歸納文中重要文言知識

      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教師列出要歸納的項目,小組內相互交流、補充,教師投影提示強調,其中難句理解、特殊句式等應讓學生動手翻譯,以訓練其翻譯技能。

      A.字詞解釋

      (1)通假字(結合“思考和練習”二)

      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君子生非異也

      (2)詞類活用

      ①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②名詞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③名詞用作動詞: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詞用作動詞: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3)一詞多義(結合“思考和練習”二)

      B.特殊句式(學生口譯,教師重點點撥翻譯注意點)

      (l)判斷句

      ①青,取之于藍

      ②冰,水為之

      ③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⑤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

      (3)定語后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3.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小組討論,小組推薦發(fā)言人,以組為單位提問、交流)

      (1)課文中心論點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處?中心論點包括哪幾方面的意思?

      點撥: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使觀點更具權威性。這個觀點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因為學習意義很大,所以學習不能停止;二是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學習。

      (2)在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么問題?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什么問題?

      點撥:“青”“冰”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改造人的品性。這五個比喻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達,不犯過錯。

      (3)在論述學習的作用時,“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個比喻是論述什么觀點的?(引導學生用課文原句回答)

      點撥:這個比喻是論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這個觀點的,強調了學習的作用。

      (4)“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為什么要強調“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點撥:這就強調了“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異功能,而是因為憑借了外界條件。這就與文章的推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絲絲相扣,有力地論證了學習的作用,學習可以彌補人的不足。

      (5)課文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可以分為幾個層次?是如何正反設喻論證的?

      點撥:可分為三層。第一層論述學習要積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設喻論述的。第二層論述學習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設喻論述的。第三層論述學習要專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設喻論述的。

      4.鑒賞本文的論證藝術

      引導學生回憶初中學過的比喻的有關知識,明確比喻的表達效果。引入對本文論證藝術的最大特點——采用大量的比喻進行說理的藝術特色的鑒賞。

      點撥:

      (1)本文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時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復說明問題,強調作者的觀點。例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有時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照,讓讀者從中明白道理。如將騏驥與駑馬對照,朽木與金石對照。設喻方式有時先反后正,有時先正后反,內容各有側重,句式也多變化,讀來毫無板滯之感。有的比喻,單說比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讓讀者思考,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有的先設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有的先設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作進一步論證。

      (2)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后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后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于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后反,有時先反后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3)語言特點:多用對偶,夾用排比,也是一個特點。排比句使文章氣勢充沛,說理流暢。本文中排比句與大量對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齊對仗、節(jié)奏和諧,又參差錯落、變化流暢,反映了荀文議論透辟、筆勢雄健的特點。(引導學生通過誦讀體會這一特點)

      指導學生齊背課文,進一步體味本文的語言特點和論證藝術。

      5.小結

      本文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tài)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理論為基礎,旁征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其中闡述的關于學習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同時,本文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勸學》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

      關鍵在于,它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仿佛信手拈來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說的深刻道理。所有這些,也是很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

      教案點評: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勸”是“勸勉”的意思。《勸學》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tài)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學習本課首先要了解《荀子》及相關知識。再掌握并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最后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教案示例二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讓學生熟讀課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翻譯全文,理解文意。?

      步驟與方法:?

      1.看“預習提示”,自讀課文,讀準字音,初步了解課文。

      2.教師出示應掌握的實詞和虛詞,讓學生默讀課文,對照注釋弄明白。若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來集體解答。

      3.同桌輪流口譯課文。翻譯不準確的,對方應指出來加以糾正或共同討論;二人都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來集體解決。

      4.教師提問幾個重、難點的語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5.布置作業(yè) :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教學過程 :

      一、分析第一自然段

      師:同學們,荀況特別強調教育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勸學》就闡明了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方法,請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生:“學不可以已。”

      (板書:學不可以已)

      師:請同學們齊背第一自然段。?

      (生集體背誦)

      師:請問本段論述了什么內容?

      生:論述了學習的意義。

      師:運用什么方法論述的?

      生:比喻。

      師:很好。本文作者運用了5個比喻,從不同角度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者以青出于藍、冰寒于水兩個比喻,說明了什么道理?

      (板書:青出于藍,冰寒于水)

      生: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過程會發(fā)生變化。

      師: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

      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發(fā)展。

      師:對。作者又以“直木為輪”為喻,說明什么道理呢?

      (板書:直木為輪)

      生:說明事物可以后天改造。

      師:對。誰能說得更全面、更具體些?

      生:比喻說明人的資質可以通過學習來改變,而且一旦提高和發(fā)展了,就不會回復到原來的狀態(tài),即人若不斷地學習下去,會發(fā)生質的變化。

      師:很好。“金就礪”“木受繩”兩個比喻引出什么結論?

      (板書:金就礪、木受繩)

      生:“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板書:知明而行無過)

      師:此句與本段哪句相照應?

      生:“學不可以已。”

      師:對。荀子提出人性本惡的思想,認為只有用教育來陶冶,用禮法來約束,才能把這種生而具有的“惡”轉變?yōu)椤吧啤薄_@里作者運用5個比喻闡述學習的重要性。學習是人發(fā)展的過程,如果不停止地學習,人的知識、才能、品德會不斷地增進、提高,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界。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先請一名學生背誦第二自然段。?

      師:很好。同學們思考一下本段寫了幾層內容?

      生:分三層。第1句為第一層,第2、3句為第二層,第4句為第三層。

      師:對。第一層闡明什么內容?

      生: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

      師:對。第二層與第三層是什么關系?

      生:分總關系。

      師:對。第二層是具體闡述“假于物”的重要,第三得出結論:“君子善假于物”。聯系前文思考“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

      生:學習。

      師:對。由此看來,第二層用什么方法闡述學習的重要性?

      生:比喻。

      師:用哪幾個比喻?

      生: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

      (板書: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善假于物)

      師: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在寫法上最大的特點是運用大量的比喻,從各個方面對中心論點加以闡釋,使論點既鮮明又生動。?

      師:請同學們齊背第三段。?

      學生集體背誦。?

      師:本段主要論述什么問題?分幾層?

      生:這段主要論述學習態(tài)度。分三層:第一層,從“積土成山”到“金石可鏤”,闡述要有持之以恒的態(tài)度;第三層,從“蚓無爪牙之利”到本段末,闡述學習要專心。

      (板書:學習態(tài)度—積累、恒心、專心)

      師:很好。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論述問題的?

      生:比喻。

      師:每一層的兩個比喻句是什么關系?

      生:對比關系。

      師:對。本段的三層內容都用對比設喻的方法闡述。這樣的寫法有什么好處?

      生:使中心論點更生動、更鮮明,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師:很好。請同學們拿出紙來,按要求作練習。要求:每人寫一個比喻句闡述知識的重要性,比喻要恰當。

      (學生動筆寫,5分鐘)。

      師:請同學們交流一下,哪位同學先說一說?

      生:知識如血液一樣寶貴。人缺少了血液,身體就會衰弱;人缺少了知識就會枯竭。

      師:比喻貼切嗎?(學生答:“貼切。”)

      生:空虛的頭腦若以知識來充實,猶如雨水澆灌著干旱的土地,使它能恢復生氣。

      師:很好。?

      生:知識是生活的明燈,沒有知識的生活,猶如在黑暗中的遠征。

      師:好。?

      生:沒有知識的頭腦,像不長谷物的荒地。

      師:他從反面設喻,也很好。

      生:沒有知識的人,就像斷了線的風箏,東搖西晃,虛度年華。

      師:請同學們推敲一下是否貼切。?

      生:不貼切。“斷線的風箏,東搖西晃”主要是說無明確的飛行方向,與“沒有知識”無相似之處。

      師:若將本體改動一下,就是一個很好的比喻句,請你改一下。?

      生:將“知識”改為“志向”。

      師:對。改為“志向”“目標”“理想”等,就是個很生動貼切的比喻。好的比喻必須符合合理、生動、新穎的要求。?

      師:再請同學們運用對比設喻的方法,闡述學習要勤奮或謙虛。

      (學生寫,6分鐘)

      師:請同學們先分成幾個小組交流一下,寫得好的向全班同學推薦一下。

      師:哪些同學寫得不錯,請組長推薦一下。

      生:謙虛的人像翱翔高空的雄鷹,知道天高地闊、學海無涯,因而刻苦好學,永不自滿;驕傲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以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因而淺嘗輒止、夜郎自大。

      師:好。這是以對比設喻闡述要有謙虛的學習態(tài)度。

      生:勤奮的人,像一顆明珠,無時不刻不放出光芒;而懶惰的人,像生了銹的鐵,毫無用處。

      師:不錯。這是以對比設喻闡述要有勤奮的學習態(tài)度。?

      三、作業(yè) :

      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議論文,論述人要有崇高的理想。適當運用比喻論證法。

    《勸學》的教案5

      教學建議

      一、謀篇立意

      本文寫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的故事。可分兩層:先寫,呂蒙“乃始就學”;再寫魯肅“與蒙論議”,“結友而別”。

      全文抓住和魯肅“與蒙論議”來寫,即先寫出事情的起因,緊接著就寫出結果,而不寫呂蒙如何好學,他的才略是怎樣長進的。寫事情的結果,也不是直接寫呂蒙怎樣學而有成,而是通過魯肅、呂蒙的對話生動地表現出來。寫,著重表現孫權的善勸,而完全略去呂蒙的對話,僅以“蒙辭以軍中多務”一句寫呂蒙的反應,并僅以“蒙乃始就學”一句寫呂蒙接受了勸說。寫魯肅“與蒙論議”,著重以二人的一問一答,來表現呂蒙才略長進之快之大,至于魯肅與呂蒙“結友”,這最后的一筆,是魯肅“與蒙論議”并為其才略所折服的余韻。

      二、以對話表現人物的寫法

      課文著重以對話表現人物。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于情味。僅寥寥數語,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tài)和心理。,先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繼而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善于勸說,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贊嘆,可見魯肅十分驚奇的神態(tài),以他眼中呂蒙的變化之大竟然判若兩人,表現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需要指出的是,魯肅不僅地位高于目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確實非同一般。“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是呂蒙對魯肅贊嘆的巧妙接應,可見呂蒙頗為自得的神態(tài),他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tài)度,表現自己的才略長避之快之大。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魯肅、呂蒙兩人的話則有調侃意味,二者的情調不同。

      三、側面烘托及對比手法的運用

      課文除正面記言外,對呂蒙這一形象還運用了側面烘托及對比的手法。“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魯肅正是一個跳出廬山的旁觀者,呂蒙讀書的功效是通過他的話從側面展現出來的,他的驚嘆襯托出了呂蒙今非昔比的'事實。而話中的“吳下阿蒙"又將呂蒙的過去與現在進行了一個縱向的對比,得出了"變"的結論,而呂蒙之"變"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四、精當的詳略安排

      文章材料取舍精當,詳略安排得當。課文以對話為主,其他內容均一帶而過,或簡說,或不說。如對呂蒙的學習情況,僅以"蒙乃始就學"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讀了哪些書,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呂蒙二人的談話,只用一句"與蒙論議"來交代,兩人談論的是什么話題,呂蒙的哪些見解讓魯肅起敬的都略去不寫。

      五、精煉的語言與緊湊的情節(jié)

      人物的語言簡潔而傳神,極富表現力,毫無冗繁之處。其中的"吳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簡意豐而流傳運用至今。除對話外的其他語言也非常簡省而意賅。情節(jié)發(fā)展上,孫權的刻意勸學終使呂蒙就學,他就學后的淵博學識又使魯肅驚嘆,呂蒙又緊承其嘆發(fā)出"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語,上下文銜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六、引導學生自讀的教學建議

      本文是課內自讀課文。篇幅短小,含意深刻。要讓學生借助注釋閱讀理解,有些生字生詞,由學生自查工具書解決。

      要引導學生根據本文以對話為主的特點,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課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tài)和心理,并當堂背熟全文。魯肅、呂蒙的對話是本文的重點和難點,可抓住關鍵詞語“吳下阿蒙”“刮目相待”來理解二人對話的內容,并細心體會這段對話的情味。教學本課,可采用一些靈活的方式,如讓學生討論本文對自己有什么啟發(fā),進行快速背誦競賽,用現代漢語復述課文,等等。

      教學設計示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開卷有益”這個成語是說讀書對人們大有益處。本文講了一個有關讀書的故事。三國時,孫權手下的名將呂蒙大字不識幾個。孫權勸他,你現在當權,不可以不讀書。呂蒙聽了孫權的勸告,開始學習,后來果然大有長進。

      二、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資治通鑒》,題目是編者加的。《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來政治家,史學家。

      三、閱讀分析

      1.朗讀課文(老師范讀或聽錄音后,學生朗讀)

      2.請學生翻譯。(一人譯一句)

      3.課文注釋補充。

      謂……曰:對……說。掌事:掌管國家大事。但:只不過。多務:事情多。孰若:與……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讀課文,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完成目標1)

      (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2)“鄧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反問句,強調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經典,當專享經學傳授的學官,而是有別的目的。)

      (3)“卿言多務,孰若孤?”(反問句,否定呂蒙辭以多條的理由。要重讀強調。)

      (4)“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感嘆句,要選出驚訝不解的語氣。)

      (5)“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反問句,指責中帶有自豪的語氣。)

      5.提問:孫權如何以現身說法,勸呂蒙學習?

      討論并歸納:“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6.提問:呂蒙讀后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通過誰的所見所語來寫?

      討論并歸納:“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通過魯肅所見所語來寫。

      7.提問:為什么“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討論并歸納:因為情況是在不斷變化,人也在不斷變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問:請解釋“吳下阿蒙”并造句。(目標3)

      討論并歸納:“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意思是說人沒有學問的意思。現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例句)你還不知道嗎?小黃已貴為經理,可不再是吳下阿蒙了。

      9.提問:請解釋“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標3)

      討論并歸納:“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來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別人,要估計到別人的進步。

      (例句)聽了少管所的“現身說法”報告后,小明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你對他可要刮目相待。

      10.當場背誦全文。

      四、教師小結

      本文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后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對話為主,用不多幾句話,就使人受到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tài)和心理。

      五、布置作業(yè)

      1.課后練習一、二、三。

      2.背誦全文。

      3.寫寫這篇文章給你的啟示。

    《勸學》的教案6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荀子》及相關知識。

      2、掌握并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3、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標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義以及比喻與比喻之間的內在聯系。

      教學重點

      1、比喻的含義和內在的聯系。

      2、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掌握全文比喻代議,寓議于喻及從正反兩方面反復論證的特點。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物質文明的進步。那么,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么?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辟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膾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簡介作者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guī)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三、解題

      《三字經》里有:人之初,性本善。現在看來,這句話大有考究。在荀子這里,就受到了挑戰(zhàn)。但我想問一句,孔子及孟子的觀點固然有錯,但荀子的說法是不是就對呢?人之初,真的性惡嗎?“人性惡”之說,是作者勸學之因,學而知之,完善自我。

      《勸學》中“勸”為“勸勉、鼓勵”之意,“勸學”就是勸勉世人努力學習、

      四、檢查預習(板演)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實物投影)

      木直中()繩舟楫()須臾()輿()馬

      槁暴()跂()而望騏驥()參省()

      鍥()而舍之駑()馬金石可鏤()跬步()

      l、zhòngjíyúyúgao pùqì qi ji cānxǐng qiè núlòu

      五、生齊讀課文

      六、分組質疑,自主討論解決文中重要的字詞句(重點)

      (實物投影)

      七、師可適當重點點撥

      八、隨堂鞏固

      1、找出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例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A、求人可使報秦者B、甚矣,汝之不惠C、自古以來,未之嘗聞D、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

      1、A點撥:例句和A項都是定語后置句;B.主謂倒裝句;C賓語前置句;D.省略句。

      2、對下列句中加點的詞的用法及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①取之于藍②寒于水③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④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2、C點撥:于:從/比;而:表并列/表轉折。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A、斗折蛇行B、箕畚運于渤海之尾C、非能水也,而絕江河D、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3、C點撥:C.水,名詞作動詞,游泳。其余三項是名詞作狀語。

      4、翻譯下面兩個句子。

      (1)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2)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4、

      (1)有才能的人本性同一般人沒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2)我曾經整天地獨立思考,卻比不上短時間內向他人學習收獲大。

      5、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作者認為有才能的人并不是因為天賦條件好,而是因為他善于借助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B、認為只有通過學習才能提高自己,改變自己,而思考則是可有可無。

      C、作者在最后一段論述了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強調了學貴積累、學貴堅持的道理。

      D、本文善于運用比喻,以喻代議,富議于喻,是本文突出的特點。

     答案:B 解析:B.作者并沒有否定思考的作用。

      九、小結

      十、布置作業(yè)

      1、整理有關本文出現頻率較高的虛詞“而之焉”的用法。

      2、口譯勸學

      3、背誦全文。

    《勸學》的教案7

      教學目標

      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懂得學習的重要性及學習的方法與態(tài)度。

      積累一定數量的實詞,了解文言實詞在演變過程中詞義引申、擴大、轉移、縮小四種現象,提高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注重本文以喻代議、寓議于喻及從正反兩方反復論證的特點,注意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物質文明的進步。那么,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么?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于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辟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膾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紹荀子。明確荀子的生卒年代、歷史地位、政治主張和文學成就,重點介紹荀子散文的特點和文學地位,說明本文出處。

      荀子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他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說理透徹、氣勢渾厚、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綿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勸學》一文的這些特點較為明顯。而《勸學》一文最為突出的特點,還是比喻的運用,它多達20個,且形式靈活。巧妙有力地闡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及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這些比喻的含義及內在聯系是學習本文的重點、難點。因此只有準確理解比喻的含義,課文內容的理解、字詞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題。

      從“勸”字入手,在比較古今詞義不同的同時,明確“勸”在此處應是“勸勉”的意思,與現代漢語“勸阻”語義不同。“勸”是手段,“學”是目的,明確本文主旨是勸勉人們學習。

      四、:學習課文。

      一、講解第一自然段。

      提問: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確:①是全文的文眼。②統(tǒng)領全篇,開門見山,引起下文論述。

      詞語:已。

      二、講解第二自然段。

      1請學生朗讀第二自然段。

      2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

      深寒曲

      明確:藍→青,水→冰,木→輪,(金)鈍→利。以上四組都說明一個道理:在外力作用下都有

      取為輮

      不同程度的加強。對人而言,這個外作用力就是學習。君子因其博學而且經常反省,才能達到智慧清明、行無過錯的境界。

      分解比喻句的含義,分析與中心論點的關系。教師舉例示范,用圖示法引導學生分析,目的在于教會方法。然后兩三個人一組用此方法解決其他句子的問題。此方法以訓練思維推理能力為主,提高學生認識事物、分析問題的能力。

      以第二段為例作分析。本段用了五個比喻論述學習的意義在于能提高自己、改變自己。為此作者選擇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種事物進行設喻、論證。“青出于藍”,是講靛青從藍草中取出,但比藍草的顏色更青。“冰寒于水”,是說冰是由水凝凍成的,但比水更冷。這兩個比喻句可以歸納擴展,得出:客觀事物(如藍、水)經過一定的變化過程,可以有所發(fā)展(如青),有所提高(如冰)。又結合本文所論中心事情是學習,聯想一下,可得出同樣道理:人只要不斷學習,就會改變,就能提高。這一分析推理的過程用圖示可表示為:(略)

      “輮木為輪”的比喻,說的是直木經過加熱可以做成車輪;“木受繩則直”,木頭經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金就礪則利”,金屬拿到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這三個比喻說明客觀事物(如直木、木頭、金)經過人工改造(如車柔、繩、礪),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況(如為輪、直、利)。根據同樣道理推論:人只有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yǎng)品德,鍛煉才干,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可見學習的意義十分重大。這一分析過程,同樣可以用圖示表示:(略)

      以上的推理過程其實是由具體→抽象→具體的過程,分析的目的是尋找規(guī)律,教給學生具體方法,啟迪思維。

      3總結本段中心思想。

      明確:論述學習的重要性。

      4詞語:輮、槁暴受就中

      三、講解第三自然段。

      1請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

      2請找出本段最能說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3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說明“善假于物”的?

      明確:從四個方面說明,即:登高而招見者遠,順風而呼聞者彰,假輿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絕江河。最后一句是對以上四種情況的歸納總結,說明學習的作用在于彌補自身不足。

      4詞語:浮≈隆假

      四、課后作業(yè):

      背誦前面學過的幾段。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情況

      二、講解第四自然段。

      1請學生朗讀第四自然段。

      2本段可分幾個層次,各說明什么道理?

      明確:可分為三個層次。

      ①開頭至“無以成江海”,說明知識在于積累。

      ②“騏驥一躍”至“金石可鏤”,說明學習貴在堅持。

      ③“蚓無爪牙之利”至段末,從正反兩方面強調說明用心、專心的重要性。

      3詞語:跬鏤一焉

      三、總結全文。

      提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分別從哪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明確:本文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從學習的意義、作用及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三方面進行論述。

      四、齊讀全文,體會本文善用比喻、說理透徹的特點。

      五、完成習題

      1、課后思考練習題

      2、基訓上的習題

      六、引導學生根據注釋讀懂原文,積累相關文言常用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在此基礎上,將背誦全文。

    《勸學》的教案8

      教學設想:

      本文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并與之“結友”的佳話。根據新課程標準讓學生能“閱讀淺顯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 “培養(yǎng)學生在課堂內外討論問題,積極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的理論,將本課設計為:應引導學生正確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以學生表演故事情節(jié),多角度評價表演,形象地感知人物語言和人物形象為主,教師積極參與,適時點撥為輔的教學形式。另外,可將呂蒙與方仲永作比較,進行延伸遷移,貫徹“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理論。

      教學目的

      1、了解司馬光和《資治通鑒》;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詞語,了解文言語氣詞所表示的不同語氣;

      3、在課堂上通過聽讀,小組討論歸納出全文的情節(jié),讓學生學會抓住關鍵語句,理清文章的線索。

      4、與《傷仲永》的比較閱讀培養(yǎng)了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

      重點難點

      1、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3、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旨。

      4、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教具

      多媒體

      教學方法

      1、朗讀法。根據本文以對話為主的特點,引導學生反復朗讀。

      2、表演法。將本課設計為以學生表演故事情節(jié),教師適時點撥教學形式,領會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tài)和心理,再現人物形象。

      3、討論法。培養(yǎng)學生在課堂內外討論問題,積極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教時安排

      1 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說到三國這段歷史正如歌中所唱:“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確實在三國時期出現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劉備、孫權,真可謂三國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說過這樣的話:“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對手曹操的佩服,對于孫權,我們了解他當帝王的一面,今天我們了解他的其他方面。板書《孫權勸學》

      2、簡介《資治通鑒》及作者司馬光(課件顯示,由學生看注釋一起填入關鍵詞語)

      資治通鑒,由司馬光支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三國到五代1362年的歷史。

      司馬光,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二、整體感知

      1、聽配樂范讀,整體感知全文。

      2、對照注釋,自讀理清課文情節(jié)。(顯示問題,允許討論)

      (1)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勸學)

      (2)呂蒙接受了孫權的建議嗎? (辭學——就學)

      (3)課文是怎樣表現目蒙學習的效果的? (通過呂蒙與魯肅的“議論”來表現)

      (4)魯肅與呂蒙一番交談后,有何舉動? (大驚——結友)

      (板書)

      孫權 勸學

      呂蒙 辭學——就學

      魯肅 大驚——結友

      概括情節(jié):孫權勸學(詳寫)——呂蒙就學(略寫)——魯肅贊學(側面描寫)。

      3、課件顯示重要字詞,疏導理解。

      (1)當途:當道,當權

      辭:推辭

      治經:研究儒家經典

      涉獵:瀏覽群書,不作深入研究

      見往事:了解歷史。

      (2)a、蒙辭以軍中多務。

      b、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c、孰若孤?

      d、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三、品味語言

      1、學生分別扮演孫權與呂蒙,模擬人物進行對話,討論孫權說這些話,該以什么神態(tài)、語氣說。

      2、同學分別談談他們對三句話的理解,主要說說應該運用什么語調,語速,讀出什么情感來,以符合人物身份,能達到規(guī)勸目的,談完試讀。(課件顯示三句話)

      3、孫權勸學,語重心長,循循善誘。呂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學,效果如何?

      (全班分成兩組同學分角色朗讀,看誰的語氣語調揣摩得更準。)

      4、呂蒙讀后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通過誰的所見所語來寫?

      ①“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5、思考:孫、蒙對話與蒙、肅對話在情調上有區(qū)別嗎?

      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顯得鄭重親切,表明了君臣的關系;蒙、肅皆為同僚,對話有一種調侃的趣味蘊含其中

      四、說話訓練

      1、比較方仲永和呂蒙的變化,你有什么樣的啟示?

      呂蒙:當涂掌事,乃始就學。年長乃學,學有所成

      方仲永:五歲能詩,賢于材人遠矣。少年不學,一事無成。

      2、 當堂交流評點。

      五、總結

      本文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后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希望同學們多讀書,讀好書,讓好書伴大家健康快樂的成長。

      六、布置作業(yè)

      根據下面情境寫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學,學習很好,成績也很優(yōu)異,但她不愛勞動,你準備用你的.語言藝術來規(guī)勸她。聯系你從《孫權勸學》中學到的規(guī)勸技巧,寫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一、課前三分鐘 (學生講三國中的小故事)

      二、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三、正課

      檢查預習

      1、文學常識。

      2、朗讀課文(老師范讀或聽錄音后,學生朗讀)

      一小組朗讀,其他小組訂正,朗讀后合作討論理清課文情節(jié),歸納出本課應掌握的字詞

      3、課文注釋補充。 以打擂臺的形式,小組間互相挑戰(zhàn)文中的翻譯,從而歸納出各段落的重點詞語。

      4、再次朗讀課文,、熟讀、讀出味道。 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讀出人物的心情,語氣。

      (1)"不可不學!"(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不容推辭,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又可見關心、厚望。 )

      (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邪”表示反問語氣,譯為“嗎”,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略帶責備的意味。 )

      (3)"卿言多務,孰若孤?"(反問句,語重心長,言辭懇切. 鼓勵呂蒙求學。)

      5、提問:呂蒙讀后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通過誰的所見所語來寫?

      討論并歸納:通過魯肅所見所語來寫。

      (1)"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感嘆句,要選出驚訝不解的語氣。)

      (2)"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反問句,指責中帶有自豪的語氣。)

      6、解釋"吳下阿蒙"并造句。解釋"刮目相待"并造句。

      板書

      不可不學(必要性)

      孫權:勸學 涉獵、見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讀書(現身說法)

      呂蒙: 辭學——就學

      論議 輕松調侃

      魯肅: 大驚——結友

    《勸學》的教案9

      《孫權勸學》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并與之“結友”的佳話。以下《孫權勸學》語文教案,歡迎也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子停頓。

      (2)、利用課文注釋讀懂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3)、在熟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和中心。

      (4)、了解有關《資治通鑒》的文學常識

      2、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理解文章開卷有益的主旨,培養(yǎng)學生主動求知的興趣,讓每位學生都能成為“樂知者”。

      重點與難點

      (1)、理解、運用文中的成語“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文章主旨。

      (3)、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4)、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自讀質疑、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引入課文

      (利用多媒體)

      1、播放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

      2、播放動畫故事《司馬光砸缸》

      3、顯示春秋時代的一個故事:晉平公問于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根據以上三則資料,提問:(多媒體顯示)

      (1)、由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學生回答:這首歌是《三國演義》的主題曲,我們能想到有關三國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2)、對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誰知道司馬光是怎樣的一個人?

      (指名同學介紹)

      (3)、請哪位同學用現代漢語說說這則故事的意思?這則小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學生回答老師總結:這是師曠勸晉平公學習的一個小故事。這個故事中的師曠很巧妙地點明,老年時讀書雖然趕不上少年和壯年時,但與摸黑走路相比較,還是好得多。從而成功地說服了晉平公,達到了勸學的目的。

      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活到老,學到老。人生學無止境,任何時候都應該抓緊學習。同時也說明,開卷有益的道理。

      導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確,亂世出英豪。三國,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涌現了一大批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劉備、孫權,三足鼎立,可謂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對手曹操的稱贊。對于孫權,也許我們更多的是了解他當帝王的一面,今天我們就通過學習《孫權勸學》,來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

      (多媒體顯示課題)《孫權勸學》

      ――《資治通鑒》

      二、作家、作品、人物簡介(多媒體顯示)(提醒學生注意劃線部分)

      1、司馬光(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學家和散文家,字君實,陜州夏縣涑(sù)水鄉(xiāng)(今山西運城安邑鎮(zhèn)東北)人,世稱“涑水先生”。自幼嗜學,尤喜《左氏春秋》;及長,學識更為淵博。仁宗(趙禎1023--1063,北宋第四代皇帝)寶元(1038—— 1040)初中進士,英宗(趙曙1064—— 1067)繼位前任諫議大夫,神宗(趙頊,1068——1085)熙寧(1068—— 1077)初拜翰林學士(唐時始設此官,相當于皇帝的秘書兼顧問,參予機要,宋代以后權位日低)、御史中丞(官名,始于周期,東漢以后專司彈劾之任)。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頑固地反對王安石的變法,因而曾自請任西京御史臺(御史府長官),退居洛陽十五年,專門從事《資治通鑒》的編撰。哲宗繼位后任尚書左仆射(yè)(秦始設,后分左右,即正副宰相),上任后立即廢除新法,數月后,卒。追贈太師,溫國公,謚(shì)文正,著作收在《司馬文正公集》中

      2、《資治通鑒》簡介

      《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北宋司馬光撰。294卷,又考異、目錄各30卷。司馬光初成戰(zhàn)國至秦二世八卷,名為《通志》,進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設書局繼續(xù)編撰,至神宗元豐七年(1084)完成,歷時19年。神宗以其“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鑒》。全書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傳狀、文集、譜錄等222種。幫助編撰者有劉攽、劉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長,分段負責,先排比材料為“叢目”,再編成“長編”,然后由司馬光總其成,刪訂定稿。內容以政治、軍事為主,略于經濟、文化。全書貫1362 年史事,有“考異”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錄”以備查閱之用,為歷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較系統(tǒng)而完備的資料。注釋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資治通鑒音注》。清初嚴衍著《資治通鑒補正》,為《通鑒》拾遺補缺,刊正錯誤,也做了一些工作。

      3、關于呂蒙

      呂蒙(178――219),三國汝南富陵(現在安徽省阜南縣東南)人,字子明。少依孫策部將鄧當,當死,代領其部屬。從孫權攻戰(zhàn)各地,任橫野中郞將,后隨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習文,后聽從孫權勸告,多讀史書、兵書,魯肅稱其“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魯肅卒,代領其軍,襲破蜀將關羽,占領荊州。不久病死。

      三、正課

      (一)、讀一讀

      1、老師范讀或多媒體播放課文朗讀錄音。

      2、學生自由朗讀,注意朗讀停頓,準確斷句。

      3、學生再讀課文,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如:(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學!”(語氣堅決果斷)

      (2)、“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感嘆句,驚訝的語氣)

      (3)、“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反問句,指責中帶有自豪的語氣)

      (二)、譯一譯

      1、參考注釋,根據平時的積累,疏通文義,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1)、重點字詞:[初]當初。[謂……曰]對……說。[掌事]掌管國家大家。[孰若]與……相比如何。[遂]于是,就。[但]只不過。

      (2)理解下面句子含義。

      a、蒙辭以軍中多務。應理解為:蒙以軍中多務辭。這是一個狀語后置的句子。以:拿,用,介詞。

      b、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應理解為:長兄怎樣知道這件事這么晚啊!何:怎么,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根據學生翻譯情況教師進行修正補充。

      (三)議一議

      1、呂蒙是怎樣從“吳下阿蒙” 而變?yōu)樽屓恕肮文肯啻钡?

      (聽從了孫權的勸告,“就學”。)

      2、孫權又是怎樣勸學的?體會他的語氣、神態(tài)和心理。

      (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學!”:語氣堅決果斷,神態(tài)鄭重嚴肅,既嚴要求,又充滿關心、期望,希望呂蒙能勝大任。 (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2)、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問語氣,對呂蒙辭學有責備、惱怒之意,后一句則說得語重心長,言辭懇切,足見對呂蒙的關心、愛護。

      (3)、“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從自己的切身體會來談,現身說法,神情激動,語氣殷切。

      3、魯肅為什么會對呂蒙 “刮目相待”?

      (因為他從與呂蒙的談話中,發(fā)現呂蒙才略大增,與先前的“吳下阿蒙”判若兩人。)

      4、呂蒙學有所成,課文直接表現這一點沒有?是怎樣表明的.?

      (沒有直接表現呂蒙的才學大增,學有所成,而是從魯肅的言語中側面表明的。)

      5、為什么“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為情況是在不斷變化,人也在不斷變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6、 “刮目相待”后,魯肅有何舉動?說明了什么?

      (與呂蒙結友,說明魯肅對呂蒙的賞識、認可。)

      7、孫、蒙對話與蒙、肅對話在情調上有區(qū)別嗎?

      (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顯得鄭重親切,表明了君臣的關系;蒙、肅皆為同僚,對話則有一種調侃的趣味蘊含其中。)

      (四)練一練

      1、解釋“吳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意思是說人沒有學問的意思。現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刮目相待 :用新的眼光來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別人,要估計到別人的進步。也作“刮目相看”。刮:擦。

      (造句隨堂提問)

      2、讀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呢?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作為肩負建設祖國重任的中學生來說,知識對我們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今天的學習生活呢。聯系課文,把自己的感想寫出來。

      四、課堂小結

      本文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后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本文在寫作上以對話為主,言簡意賅,生動傳神,富于情味。寥寥數語,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tài)和心理。希望同學們多讀書,不斷完善自己。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

      六、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

      孫權勸學

      《資治通鑒》

      勸學 就學 贊學

      孫權 ——→ 呂蒙 ←—— 魯肅

      (善勸) (肯學) (愛才)

      吳下阿蒙 ————→ 刮目相待

      啟示:肯學、勤學

      附原文與翻譯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 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語氣詞,通“耶”)!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lù)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結友而別。

      譯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的理由來推托。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傳授經書的學官嗎?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中事務繁多,誰能比得上我呢?我經常讀書,(我)自認為(讀書對我)有很大的好處。”呂蒙于是就開始學習。等到魯肅到尋陽的時候,和呂蒙論議國家大事,(魯肅)驚訝地說:“你現在的才干和謀略,不再是以前那個吳縣的阿蒙了!”呂蒙說:“和有抱負的人分開一段時間后,就要用新的眼光來看待,長兄怎么認清事物這么晚啊!”于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才分別。

      朗讀節(jié)奏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勸學》的教案10

      文本解讀:

      《勸學》節(jié)選自戰(zhàn)國后期最后一位儒學大師的作品《荀子勸學》。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勉勵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tài)度和方法去學習的議論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旁征博引,娓娓說理。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中,運用比喻手法靈活自然,生動鮮明。運用鮮明的對比手法,強烈的反襯,增強了說理的分量。

      教學設想:

      根據學情和文本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擬以誦讀為主要活動,指導學生以學習小組合作探討交流的方式落實課文內容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古文中的重點字詞;學習文本的主要觀點,領會學習的能力。

      2、過程和方法:學習本文的比喻論證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理解、體會課文所論述的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tài)度,并運用到自己的學習生活中去。

      教學重難點:

      掌握文言文中的重點字詞;學習《勸學》的`主要觀點,領會學習的能力;學習本文的比喻論證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

      今天很偶然發(fā)現了一個有蘊味的句子,可惜它是殘缺的,大家可嘗試將它補充完整。(投影殘句:可以使人免除人生的三大痛苦:貧窮、煩惱與孤獨。如工作、學習、奉獻等。)大家補充的都很有道理。對于同學們來說呢?關于學習的名言舉不勝舉,大家可以說說(指名交流),今天,我們一起來聆聽一下兩千多年前的儒學大師荀子關于學習的諄諄教誨。它的題目是:《勸學》。(激發(fā)興趣,啟發(fā)談話,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導入新課,使學生生產急于閱讀的欲望。)

      二、美文品讀。

      1.教師示范朗讀,掃清難點字音。提問學生題目的含義 。明確:《勸學》中的勸是勸勉之意,說明本文是一篇論說文,勸學即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

      2.學生自由朗讀,整體感知。用筆畫出找出文章的中心論點。并根據你對荀子的了解思考文章為什么會提出這一主張?(同桌間交流)

      (板書:性惡論 學不可以已)

      3.背誦第4段,同桌相互檢查。提問:這段主要論證的內容是?

      明確: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

      4.齊聲朗讀第4段,讀后將開始學習小組學習活動。各小組任務:①借助工具書和書中注釋,疏通第4段字詞句的解釋與翻譯。② 各小組匯總難點字詞句,老師講解。

      三、問題探究。

      學生齊讀,教師點撥,思考問題:這一段論述關關于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用什么方法論述的?明確:比喻。

      問:用了幾個比喻?分幾層論述?各是論述哪個方面的?明確:十個比喻。分三層論述,論述了(積累、堅持、專心)?

      每一層的比喻之間是什么關系?明確:對比關系。板書:正反對比設喻

      積 第一層:積累--寫積與不積達到的不同的效果,積從正面論證,不積從反面論證,以此比喻說明人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見識廣博

      第二層:堅持--寫舍與不舍達到的不同的效果,先從反面論證,舍會怎樣,再正面論述,不舍又會如何。以此比喻說明人只有堅持才會有所成就

      第 三層 :專心--寫專與躁分別達到的不同的效果。蚯蚓的專是從正面論述,螃蟹的躁是從反面論述以此比喻說明,人只有專心一意才會有收獲。

      提問:三層都采用了對比設喻的方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呢?明確:使中心論點更生動鮮明,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聯系現實來小結: 去年我校高考狀元是洪漢寺,考取華中科技大學。他學習方法是什么呢?據他的班主任說:把平時做錯題目整理在一本很厚的本子上,及時抽時間認真思考這些錯題,找出原因,總結經驗,舉一反三地思考類似的題目。這種學習方法他堅持了三年,狀元就是這樣煉成了。之所以能成為狀元是因為他做到了荀子所提倡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不斷反思,積累,堅持

      四、積累與提高。

      我們很多同學喜歡在課外收集名人名言,詩詞對聯之類的,現在,我們就這積累、堅持、專心各舉出一句名言警句或者對聯來。(學生答,教師私下也作準備,以防學生答不上來)

      (教師準備)積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泰山不辭小土,方能成其大。

      堅持:貴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

      專心:人生有三只兔子不可追,少年時,課堂外的嬉戲玩耍,這只兔子不可追,它會帶給你荒廢的人生;青年時,校園外的功名利祿這只兔子不可追,它會帶給你虛榮的人生;中年時,社會上的燈紅酒綠這只兔子不可追,它會帶給你墮落的人生。這也告訴我們要專心:少年時,專心于讀書,青年時,專心于學業(yè),中年時專心于家庭事業(yè)。

      現在我們分角色背誦一下第四段:男生讀正面設喻的句子,女生讀反面設喻的句子。

      總結: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因為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積累堅持專心,所以,就是不能停。這樣,運用了大量的比喻,采用正面設喻,反復設喻,正反對比設喻的方法論證了中心論點。

      五、作業(yè):背誦第3段。

      板書設計:

      勸學

      觀點:學不可以已 性惡論

      第四段: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 論證方法

      積累 堅持 專心 設喻 對比(反襯)

    《勸學》的教案11

      【教學設想】

      本文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并與之“結友”的佳話。根據新課程標準讓學生能“閱讀淺顯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培養(yǎng)學生在課堂內外討論問題,積極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的理論,將本課設計為:應引導學生正確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以學生表演故事情節(jié),多角度評價表演,形象地感知人物語言和人物形象為主,教師積極參與,適時點撥為輔的教學形式。另外,可將呂蒙與方仲永作比較,進行延伸遷移,貫徹“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理論。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識記重點字詞,理解文章內容。

      ⑵ 掌握本文有關的文學常識。

      ⑶ 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2、能力目標

      ⑴ 朗讀課文,揣摩文中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于情味對話描寫,體會人物各自說話時語氣、神態(tài)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⑵ 使學生懂得“善勸”“好學”的重要性。

      3、德育目標

      理解刻苦治學,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yǎng),于國于己都意義重大,勉勵同學要重視學習,養(yǎng)成讀書的好習慣。

      4、教學重點:

      ⑴ 積累文言詞語,理解“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⑵ 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教學方法】

      1、朗讀法。根據本文以對話為主的`特點,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可聽讀、齊讀、思讀、分角色讀等。

      2、表演法。將本課設計為以學生表演故事情節(jié),教師適時點撥教學形式,領會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tài)和心理,再現人物形象。

      3、討論法。培養(yǎng)學生在課堂內外討論問題,積極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習慣,使學生懂得“善勸”“好學”的重要性。

      4、競賽法。進行快速背誦競賽,激發(fā)學生的趕超意識。

      【教學時間】

      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前面我們學習了《傷仲永》一文,文章寫方仲永從幼年聰慧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泯然眾人”。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有關古人年長始學,學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孫權勸學》。

      二、題目、作家作品簡介

      1、孫權,字仲謀,三國時期吳國的國君。呂蒙,字子明,三國時期吳國的名將、本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 ,令魯肅嘆服并與之“結友”的佳話。

      2、這篇文章選自《資治通鑒》,由同學來介紹一下相關資料。

      ⑴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⑵ 《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鑒》,司馬光編纂此書的目的是為統(tǒng)治者治國提供歷史經驗和教訓。

      三、初讀課文,正音正字

      1、范讀。《孫權勸學》究竟怎樣勸呂蒙的呢?我們來了解一下文章,聽的時候注意掌握字、詞的讀音,注意重音、停頓等朗讀技巧。

      2、齊讀課文,熟悉內容。

      四、譯讀課文,積累詞句,疏通文義,理清結構

      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讀文章,疏通文意,有疑問的劃出來。

      1、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當途:當道,當權

      辭:推辭

      治經:研究儒家經典

      涉獵:瀏覽群書,不作深入研究

      見往事:了解歷史。

      2、理解下列成語并學會運用。

      吳下阿蒙:吳下,指吳縣,現江蘇蘇州;阿蒙,指呂蒙;比喻人學識尚淺。現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例句)你還不知道嗎?小張已榮升為經理,可不再是吳下阿蒙了。

      刮目相待:刮目,擦擦眼,意思是改變舊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例句)經過刻苦學習,小海的成績突飛猛進,你對他可要刮目相待。

      3、理解下列重點句子的含義。

      ① 蒙辭以軍中多務。(倒裝句)

      理解為:“蒙以軍中多務辭”,呂蒙用軍中事務多來推辭。以:拿,用,介詞。

      ②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長兄怎么知道這件事這么晚啊!何:怎么,為何。

      4、疏通文義,理清結構、

      口譯課文,標出問題,小組探討,理清結構。

      概括情節(jié):孫權勸學(詳寫)──呂蒙就學(略寫)──魯肅贊學(側面描寫)。

      五、情景再現,表演課文內容,評價表演

      1、表演故事。按自己的理解表演課文,盡量使用原文的語言進行對話,可進行合理的想象。

      讓學生分小組表演,再抽一組上臺表演,其他同學認真觀看,準備評價表演。

      2、評價表演。從表演有沒有把握好人物語言情味、人物形象等方面來評價。

      ⑴ 評價演員孫權

      ① 涉及到的語言情味有以下幾項。

      Ⅰ “不可不學!”應該是怎樣的口氣?

      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中又可見關心、厚望。

      Ⅱ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應該怎樣表達?

      “邪”表示反問語氣,譯為“嗎”,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略帶責備的意味。

      Ⅲ “卿言多勞,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應該怎樣表達?

      反問句,語重心長,言辭懇切、鼓勵呂蒙求學。

      ⑵ 人物形象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說出孫權應該具有什么樣的特點?

      (點撥:孫權的這番勸言,先揭示學習的必要性,再說學習的目的、方法,然后揭示學習的可能性,委婉的批評,最后現身說法,讀書的益處,表現出他的善勸。)

      ⑵ 評價演員呂蒙

      ① 涉及到的語言情味的有: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這句話表現了呂蒙當時怎樣的心情?

      為自己的進步深感自得、自豪,并不是埋怨魯肅,“乎”表感嘆語氣,相當于“啊”。

      ② 人物形象

      虛心受教,善于學習。

      ⑶ 評價魯肅

      “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一句可見魯肅當時怎樣的神情和心理?說明了什么?

      十分驚奇的神態(tài),呂蒙的變化判若兩人,使魯肅既吃驚,又情不自禁地發(fā)出贊嘆。這句話從側面反映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

      六、背讀課文,體驗反思,總結全文

      本文通過寫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令魯肅嘆服并與之“結友”的故事,強調了讀書學習對增長才略的重要作用。

      七、延伸遷移

      比較方仲永和呂蒙的變化,你有什么樣的啟示?

      呂蒙:當涂掌事,乃始就學。年長乃學,學有所成

      方仲永:五歲能詩,賢于材人遠矣。少年不學,一事無成。

      八、布置作業(yè)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⑴ 蒙辭以軍中多務( )

      ⑵ 但當涉獵( )

      ⑶ 見往事耳( )

      ⑷ 即更刮目相待( )

      2、翻譯下面文言句子。

      ⑴ 卿今者才略,非夏吳下阿蒙!

      ⑵ 土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語言運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經過學習,呂蒙感嘆道“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三國志·吳志·呂蒙傳》,在你的周圍,你的朋友、同學、兄弟姐妹等等,他(她)們中有人發(fā)生變化嗎?請將這一變化寫出來。

      【教學反思】

      《孫權勸學》是一篇自讀課,故事性很強,本節(jié)課教學重點放在了朗讀上,通過自由讀、齊讀、小組讀、分角色讀、演課本劇等多種形式的朗讀,理解課文,體會人物說話的語氣,把握人物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在這節(jié)課中得以充分體現。培養(yǎng)了學生的概括、表達、表演等方面的能力,加以多媒體教學手段課堂氣氛相當活躍。

    《勸學》的教案12

      ﹝教學目標﹞

      1.了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tài)度的論述。

      2.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教學重點﹞

      了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tài)度的論述。

      ﹝教學難點﹞

      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是否總有些困惑?有人說,我整天冥思苦想,埋頭看書,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說,我上課真的是認真聽講了,也覺得聽懂了,但是一做題就不會了;有人說,我認真努力地學習了,付出了,可考試總是成績平平。我們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臥薪嘗膽,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對現實中的自己又總是有些無奈。今天,讓我們走進荀子,走進他的《勸學》,希望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幫助我們走出困惑,給我們指明一條前行的路。

      二、解題

      勸,勸勉,鼓勵。學,學習。

      三、分析課文

      (一)分析第一段:

      1.我們已經粗略地翻譯完了這篇課文,大家思考: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生答:學不可以已,學習是不能夠停止的。)

      2.從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看,這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讓我們很容易想到古代的老學究,穿著灰色長袍,正襟危坐,拖著長腔,講著一堆枯燥、乏味、單調的大道理時的情形。這篇文章是這樣嗎?

      (二)讓我們分析第二段(學生齊讀,老師糾正讀音)。

      1.大家思考:本段一共有幾個比喻句?(學生回答:五個)請讀出并翻譯前兩個。(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卻比蓼藍的顏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結成的,卻比水溫度低得多)經過提取的過程,靛青不再是蓼藍的顏色,經過凝結的過程,冰的寒冷也不同于水,說明經過某種人為或自然的變化過程,事物可以改變原有的性質。第一句已發(fā)展成固定的成語。(學生回答: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里是說明事物可以有所提高。我們還記得孟子用了“五十步笑百步”這個比喻說明什么嗎?(答: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政”并無本質區(qū)別。)那么就此看來,這兩個比喻是為了說明什么呢?(答:因為荀子提出的“性惡論”,說明人經過一定的學習,本性就會發(fā)生變化,知識就會豐富,能力就會提高。)

      2.那么通過學習改變了的本性是否又可以回復到過去的特性呢?作者又用了一個比喻回答了這個問題,那個比喻是什么?(答: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又槁暴,不復挺者,輮使為然也。并翻譯: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繩,如果給它加熱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彎度就可以合乎圓規(guī),即使又曬干了,也不會再挺直,這是因為人工使它彎曲成這樣。)已經改變的本性,是很難恢復到原來的特性的,學習對于人的本性的改變有著決定的不可逆轉的作用。

      3.略講: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說明學習可以改變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面發(fā)展變化。同樣的道理推出:人只有經過廣泛地學習才能增長知識,培養(yǎng)品德,鍛煉才干,成為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

      4.請同學們概括本段所講的內容。(答:學習的意義)學習可以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三)朗讀第三段。(老師正音)

      1.第一句話的前半部分講到了思和學,強調的是什么?(答:學習。)后半部分,用了哪個比喻句?(答: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用這個比喻來說明學習的作用可以開闊人的視野。)

      2.找出四組比喻句并翻譯: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登到高處招手,手臂并沒有加長,但人們在遠處也能看見)②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順著風呼喊,聲音并沒有加大,但聽的人會聽得清楚)③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使…..快;致,達到。借助車馬的人,不是腳走得快,卻能到達千里之外)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絕,橫渡。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卻能橫渡江河。)這些比喻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淺顯的,易懂的,好似信手拈來的,但它卻是作者細心安排的,是為了說明一定道理的。我們思考:“見者遠、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種效果的獲得,是由于人的本身固有條件發(fā)生了變化嗎?(答:不是。)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那到底是什么原因才有這種效果呢?(答:是善于借助外物“登高,順風,假輿馬,假舟楫”的緣故,憑借外界條件,無論是自然條件還是人工條件,都能幫助我們彌補不足。)自然導出本段最后一句“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根據這個道理可以推出,君子的天賦本性跟其他人并沒有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為君子,是因為君子善于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罷了。

      請一位同學概括本段的內容:學習的作用是彌補不足。

      (四)導入下一段:學習能夠改變、提高自己,能夠彌補不足,那我們應該怎樣學習呢?下面我們來學習第四段。大家齊讀第四段。并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共10個)。

      1.先分析前四個比喻句。(學生: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由土到山,是一個由少到多的積累過程。)這是哲學上的一個量變過程,堆積成高山,那里的氣候條件就發(fā)生了變化,請大家用地理知識來解釋這一現象;(答:迎風坡降雨等),是哲學上講的質變,是一個飛躍。(用同樣的方法分析“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相反“用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說明不積累就將一事無成。找一位同學概括這四句話所強調的內容是什么。(生答:學習要善于積累。讓學生聯系生活說說積累的好處,學生說及:我們的讀書筆記,成語,名言警句等的積累是一種量變過程,伴著積累,伴著成長,氣質就發(fā)生了變化,是質變過程。)

      2.要想做到長期積累,我們該如何做呢?讓我們分析下兩組比喻句。第一組比喻:騏驥與駑馬對比,說明客觀條件的優(yōu)劣不是成功的唯一條件,只要堅持就能取得成功,(為了活躍氣氛,更易于理解,舉龜兔賽跑的故事。)第二組比喻:“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生舉鐵杵磨針的故事,滴水石穿的事實,說明做事要堅持不懈。)

      3.做到堅持不懈還不夠,我們還必須做什么呢,請看最后一組比喻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學生譯出兩個定語后置的句子,說出“上”與“下”的用法以及實詞“強”的用法)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學生說出“寄托”的古今異義)通過蚓與蟹對比,說明學習要專心。

      四、略析論證方法

      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五、分析語言特色

      本文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并不是開始我們所想象的老學究那枯燥、乏味的說教。

      六、總結

      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好文章,每個社會、每個時代都會賦予它新的內涵,我們推想荀子寫此文的初衷,是針對自己提出的“性惡論”中的“惡”采取的一種措施,要加強后天的學習,來增強自身的修養(yǎng),去除惡的本性,改變自己不良的天性,成為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謙謙君子。今天我們學習這篇文章,應該超越古人,上升到我們這個時代的高度:我們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因為學習能開闊人的視野,學習能增長人的學識,學習能改善人的生活,學習能提高人的品位,學習能改變人的命運。請學生舉例子(張海迪、海倫·凱勒……)

      七、作業(yè)

      1.寫一篇一二百字勸學文字。

      2.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用多媒體)

      勸學

      《荀子》

      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板書設計1

    板書設計2

    《勸學》的教案13

      教學目的

      1、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3、理解本文開卷有益的主旨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通過多種方式朗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旨

      2、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難點:

      1、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聯系生活,讓學生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于人的發(fā)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語文學習重在積累和運用,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學海無涯。而智出學海,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斷地豐富我們的語言寶庫,攀登學習的高峰,暢游知識的海洋。“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告訴我們學習需“勤奮”的真理。其實“學習”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有關“學習”這個話題的文言文。

      2、簡介《資治通鑒》及作者司馬光

      (1)司馬光,字君實,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著有《司馬文正公集》。

      (2)《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世之得失。”為統(tǒng)治者治國提供歷史經驗和教訓的。

      二、整體感知

      1、聽配樂范讀,整體感知全文。

      聽完范讀后,全班有感情地自由朗讀課文。

      2、對著課文注釋和工具書來理解課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討論研究,自讀理清課文情節(jié)。

      在翻譯文言文時,我們不要求字字句句直譯,可以采用意譯的方法來完成,即:翻譯出文章的大意就可以了。本文主要講了呂蒙在孫權的勸說下“乃始就學”,后其才略突飛猛進而令魯肅嘆服并與之“結友”的佳話。

      以“提問”形式,落實文言實詞、虛詞和重點語句的大意。(板書重要字詞,疏導理解)

      請位同學復述故事大概內容

      (板書)孫權勸學

      呂蒙辭學——就學

      魯肅大驚——結友

      3、全班有感情地齊讀課文,再一次理清課文。

      4、把本文改編為課本劇,請四位同學上臺表演。(課前已做好準備)

      三、課文研析

      根據“自學導題”,以討論方式自學課文。

      (1)孫權為什么要勸說呂蒙學習(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

      (2)孫權是怎樣對呂蒙進行勸學?

      (3)本文是怎樣證明呂蒙學有成就的?采用了什么手法來證明?(通過呂蒙與魯肅的“議論”來表現)(側面描寫)

      (4)試分析課文人物形象。(孫權—關心部下、耐心規(guī)勸,呂蒙—虛心接受聽取別人的意見)

      (5)這則歷史故事有什么深刻意義?(通過這則故事可以告訴我們開卷有益,學習對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四、擴展訓練

      在課堂練習本上解釋“吳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意思是說人沒有學問的意思。現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來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別人,要估計到別人的進步。

      五、總結

      《孫權勸學》是一篇自讀課,故事性很強,本節(jié)課教學重點放在了朗讀上,通過自由讀、齊讀、小組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理解課文,體會人物說話的語氣,把握人物形象。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在這節(jié)課中得以體現。培養(yǎng)了學生的朗讀、表達、等方面的能力,此外有多媒體協助教學,課堂容量,內容得到了充分的補充。

      這節(jié)課我為了充分地體現了《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我以“體驗式的教學行為和理念,組織了較豐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從學生的自我“體驗“出發(f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面對學習方式的變革,教者的教學行為發(fā)生了質的變化,整節(jié)課主要是圍繞學生在讀上下功夫、讓學生自我體驗在進行。以學生為主體在這一節(jié)課的體現是突出的。特別是在“讀出感情”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的過程中,充分體現了“體驗”教學的特點,學生通過角色的扮演充分體驗到人物的心理讀出人物的語氣。

      當然,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并不意味著對教師主導地位的忽視。在這節(jié)課中,老師始終站在點拔者的位置,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獲得學習方法的指導;正是教師的`引導,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注意集中時間與精力對難點進行突破;正是教師的啟發(fā),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更多的人文啟示。這樣使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上都得到發(fā)展。

      反思這一節(jié)課,既有可以說的優(yōu)點,但是缺點也不少。我認為有以下幾點是可以肯定的:

      一、本節(jié)課體現了語文課堂上缺少的朗讀。朗讀一直貫穿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開展了以教師范讀,教師點名讀,讓學生分角色朗讀。以讀帶講的效果很好。而且能讀出了人物的語氣語調。對人物的語言進行了讀和評

      二、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清晰,讓人能夠直觀感受。板書比較簡潔,有條理。

      三、揣摩人物語氣,活躍了課堂的氣氛。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從中得到了體現。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表演能力,以及口語表達的能力。

      四、能對學生及時的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用方仲永和呂蒙進行對比,使學生在對比中進行反思,今后該怎么學,效果較好。

      但是不足的地方也很多,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由于學生學習基礎的把握不夠,以至于在譯讀這一環(huán)節(jié)所花時間過多。忽略了其他該設計的教學東西,如對人物性格的分析不詳細。

      二、板書雖然簡潔但是卻忽略了對重點詞語及句式的板書,文言字詞講的少。

      三、對課文的人物形象分析不夠,,花的時間少,而且展開的討論有限,沒能展開來講。對學生的觀點做的評價不夠全面。

      四、沒有給學生提供練筆的機會,沒有留給學生更多的課外思考,缺少更多的生活體驗的交流,當然這也和本文的內容有關。

    《勸學》的教案1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有關《資治通鑒》的文學常識。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詞語。

      過程和方法目標

      1、能在熟練朗讀的基礎上,正確斷句和停頓。

      2、通過理解文意,體會對話中的不同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tài)和心理活動,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目標學生能夠懂得學無止境,學有益于人的完善和發(fā)展。

      【教學重點】

      品味魯肅、呂蒙對話并說出其中表現的人物形象特點。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

      聯系生活,讓學生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于人的發(fā)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法學法】

      朗讀法,揣摩探究法,點撥法

      【教學課時 】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老師有幾個問題請教同學們:

      1、孫權是三國中哪一個國的開國君主( )

      A、魏國 B、蜀國 C、吳國

      2、在孫權心目中膽識、學問、才能、謀略僅次于周瑜的大將是( )

      A、關羽 B 、呂蒙 C、魯肅

      二、介紹故事出處和文中人物

      《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字君實,陜州夏縣人,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書名“資治”,說明本書編撰的目的是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提供政治借鑒。

      孫權(182—252):字仲謀,吳郡富春人,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

      呂蒙:字子明,三國時吳國名將。

      三、朗讀感知課文

      1、聽朗讀課文,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 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反問句,強調并不是要呂蒙研究儒家經典,當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而是有別的目的。)

      (3)“卿言多務,孰若孤?” 反問句,否定呂蒙辭以多務的理由。要重讀強調

      (4)“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感嘆句,要顯出驚訝不解的語氣

      (5)“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反問句,指責中帶有自豪的語氣

      2、疏通文意。

      要求:同學們間互相翻譯句子,把有疑問或不懂的詞、句作符號。

      3、檢查自學情況。

      詞:(1)卿今當涂掌事;掌管國家大事

      (2)孤豈欲卿治經 為博士邪; 難道

      (3)但當涉獵 只 粗略地閱讀

      句:(1)蒙辭以軍中多務 推托

      (2)卿言多務,孰若孤? 比得上

      4、解釋劃線詞語的意思(見PPT)

      5、口譯全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您現在當權管事了,不可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多為借口來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鉆研經書當博士嗎?只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事務繁多,誰比得上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以為大有好處。”呂蒙于是開始學習。

      到了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談論天下大事 ,十分驚奇地說:“以你現在的才干、謀略來看,你不再是原來那個吳地的阿蒙了!”呂蒙說:“讀書人離別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長兄知道這件事太晚了啊!”魯肅于是叩拜呂蒙 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然后分別了。

      第二課時

      四、精讀課文

      (一)、這篇課文敘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本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并與之“結友”的佳話。

      可以分為幾層?

      可分兩層。

      1、寫孫權勸學,呂蒙“乃始就學”

      2、寫魯肅“與蒙論議”,“結友而別”。

      (二)、朗讀并理解:

      1、第一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寫? 對話

      2、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勸學

      3、孫權給呂蒙提的讀書目標是:____涉獵,見往事耳

      4、表現孫權對下屬呂蒙親近、關心和期望的一句話是_____ 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 _

      (三)、朗讀第二層

      1、“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一句可見魯肅當時怎樣的神情和心理?說明了什么?

      十分驚奇的神態(tài),呂蒙的變化判若兩人,使魯肅即吃驚,又情不自禁的發(fā)出贊嘆。這句話從側面反映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

      2、“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表現了呂蒙當時怎樣的'心情?

      并非對魯肅不滿,而是表現出呂蒙對自己才略長進后感到很自豪、自得,和當之無愧的坦然態(tài)度。

      3、“刮目相待”后,魯肅有何舉動?說明了什么?

      與呂蒙主動結友,是因為魯肅為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與之深交,表明魯肅敬才、愛才,二人情投意合。

      4、孫權如何以現身說法,勸呂蒙學習?

      “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5、呂蒙讀后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通過誰的所見所語來寫?

      “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通過魯肅所見所語來寫。(側面描寫)

      6、為什么“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為情況是在不斷變化,人也在不斷變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7、評價孫權、呂蒙、魯肅?

      孫權: 天下英雄誰敵手?生子當如孫仲謀。( 善勸)

      呂蒙: 士別三日, 刮目相待 (好學)

      魯肅:鳥隨鸞鳳飛騰遠, 人伴賢良品德高。 (敬才、愛才)

      五、總結、歸納:

      孫權:關心下屬、平易近人、諄諄善誘

      勸

      呂蒙:前:才疏學淺(吳下阿蒙)

      后:好學、自信(刮目相待)

      8、請解釋“吳下阿蒙”并造句。

      “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 泛指缺少學識才干的人,比喻人學識尚淺。現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例句)你還不知道嗎?小黃已貴為經理,可不再是吳下阿蒙了。

      9、請解釋“刮目相待”并造句。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來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別人,要估計到別人的進步。

      (例句)聽了少管所的“現身說法”報告后,小明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你對他可要刮目相待。

      10、 談談你學了這篇課文后有何感受。

      讀書有益于人的發(fā)展和完善 。

      六、比較閱讀

      試分析《孫權勸學》與《傷仲永》兩篇課文在創(chuàng)作風格以及人物形象呂蒙和方仲永的不同?

      《孫權勸學》:對話為主,言簡意賅;

      《傷仲永》:敘議結合,借事說理。

      呂蒙:年長好學,學有所成;

      方仲永:年幼不學,毫無所成。

      七、揣摩語氣

      朗讀課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所表示的語氣

      1、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邪: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嗎”。

      2、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語氣,可譯為“罷了”。

      3、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嘆語氣,可譯為“啊”。

      八、討論、質疑。

      還有不懂的問題嗎?說出來,大家來幫幫你。

    《勸學》的教案15

      教學設計(A)

      教學設想

      教學重點: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孫權勸學》教案設計。

      教學難點:理解呂蒙與魯肅對話的含義。

      可通過朗讀來揣摩領會人物形象,讓學生進行討論來理解課文。

      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文導入。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zhàn)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還自以為自己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勸學》一文。

      二、簡介作者作品。

      1.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著有《司馬文正公集})。

      2.《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馬光編纂此書的目的是為統(tǒng)治者治國提供歷史經驗和教訓的。

      三、學生齊讀課文。

      1.掌握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但當涉獵:只見往事:知道以為:認為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①蒙辭以軍中多務

      應理解為:“蒙以軍中多務辭,以:拿,用,介詞。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長兄怎樣知道這件事這么晚啊!何:怎么,為何。

      四、學生自讀課文,理清課文情節(jié)。

      1.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勸學。

      2呂蒙接受了孫權的建議嗎?

      辭十就學。

      3.課文是怎樣表現目蒙學習的效果的?

      通過呂蒙與魯肅的“議論”來表現的。

      4魯肅與呂蒙一番交談后,有何舉動?

      結友。

      5.概括情節(jié):勸學~就學一議論~結友。

      6思考:課文在情節(jié)的處理上有什么特點?

      理解:①詳寫“勸學”、“議論”,尤以“議論”為甚;“就學”、“結友’測一筆帶過。

      ②正面寫“勸學”經過,通過“議論”之后用魯肅的驚嘆,從側面寫呂蒙學業(yè)的長進。③

      情節(jié)以人物對話為主。

      五、分析對話,體會人物形象。

      1.請一位同學朗讀孫權的話。

      思考討論:

      ①“不可不學!”寫出了怎樣的口氣?表現了怎樣的心理?

      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不可置否,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中又可見關心、厚望。

      ②“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表達了怎樣的心態(tài)?

      “邪”表示反問語氣,譯為“嗎”聯系句意,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責備的意味,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案《《孫權勸學》教案設計》。

      ③“卿言多勞,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這樣說有何作用?

      現身說法,鼓勵呂蒙求學,可謂語重心長,言辭懇切。

      說明:這番勸言,表現出孫權的善勸。既有嚴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責備呂蒙的不爭、無志,又透出關懷愛護之心,那種莊重而語重心長的神態(tài)斑然可見。

      2.請兩位同學分角色朗讀蒙、肅對話,要求盡量讀難說話時的`語氣語調。

      思考討論:

      ①“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一句可見魯肅當時怎樣的神情和心理?說明了什么?

      十分驚奇的神態(tài),呂蒙的變化判若兩人,使魯肅既吃驚,又值不自禁地發(fā)出贊嘆。

      這句話從側面反映目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這句話表現了呂蒙當時怎樣的心情?

      為自己的進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魯肅,“乎”表感嘆語氣,相當于“啊”。

      3.齊讀全文,思考:孫、蒙對話與蒙、肅對話在情調上有區(qū)別嗎?清說明。

      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顯得鄭重親切,表明了君臣的關系;蒙、肅皆為同僚,對話則有一種調侃的趣味蘊含其中。

      六、背誦課文。(可當堂檢查)

      七、說話訓練:談談你學了這篇課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語言表達要清楚,有條理。

      八、布置作業(yè)。

      完成練習一、二。

      板書設計:

      孫權勸學

      《資冶通鑒》

      勸學:辭~就(懇切、關心)

      議論:非復吳下阿蒙(驚異、贊嘆)

      何見事之晚(自得、自豪)

      (馬駿)

      教學設計(B)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學生查字典,理解“吳下阿蒙”和“刮目相待”兩個成語的含義。

      吳下阿蒙:三國時吳國名將呂蒙,特指原來不好讀書的呂蒙。后泛指缺少學識、文才的人。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相

      待:相看待。

      二、學生自讀課文。

      1.根據注釋疏通字詞,有疑難之處即提出來。

      2.教師落實重要詞句。可結合教學設計(A)

      三、學生齊讀課文,分析理解“外機功學”。

      I.呂蒙是怎樣從”吳下阿蒙”一變而為讓人“刮目相待”的?

      聽從了孫權的勸告,”‘就學”。

      2.孫權是怎樣功學的?體會他的語氣、神態(tài)和心理。

      ①‘“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學!”:語\堅決果斷,神態(tài)鄭重嚴肅.既嚴要求.又允滿關心、期望,希望呂蒙能勝大任。

      ②“孤豈—…·邪!但—…·耳”:前一句表反問語氣,對呂蒙辭學有責備、惱怒之意,后一句則說得語重心長,言辭懇切,足見對呂蒙的關,心、愛護。

      ③“卿言……大有所益”:從自己的切身體會來談,現身說法,神情激動,語氣殷切。

      四、請兩位同學分角色朗讀呂蒙與魯肅的對話,揣摩“刮目相待”的內涵。

      說明:朗讀時要模仿人物語氣,體會說話時的心境,讀完后教師應作點評。

      思考討論:

      1.魯肅為什么對呂蒙會“刮目相待”?

      因為他從與呂蒙的談話中,發(fā)現呂蒙才略大增,與先前的“吳下阿蒙”判若兩人。

      2.呂蒙學有所成.課文直接表現這一點沒有7是怎樣表明的7

      沒有直接表現目獲的才學大增,學有所成,而是從魯肅的占語中側面表明的。

      3.“‘卿今者才略,非夏吳下阿蒙!”表現了魯市怎樣的感情?

      既感到十分驚訝,又由衷為呂象的進步感到高興,驚異、贊許之態(tài)呼之欲見。

      4.“士別三日,……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表現了呂蒙怎樣的心境?

      “何……乎!”表示感嘆語氣,并非對魯肅不滿.而是表現出呂蒙對自己才略長進后

      感到很自豪、自得。

      說明:呂蒙的“自豪、自得”緣于對學習有新的認識。從學習中獲益匪淺。

      5.“刮目相待”后。魯肅有何舉動?說明了什么?

      與呂蒙結友,說明魯肅對呂蒙的賞識、認可。

      五、背誦課文。

      六、布置作業(yè)。

      寫一篇讀后感.談談學了本文后你的體會。

      板書設計:

      孫權動學

      《資治通鑒》

    【《勸學》的教案】相關文章:

    《勸學》 教案08-24

    《勸學》教案12-28

    《勸學》教案03-26

    《勸學》的教案02-20

    《勸學》教案09-05

    勸學 教案03-28

    《勸學》的教案07-22

    《孫權勸學》的教案08-30

    勸學優(yōu)秀教案06-06

    《勸學》教案及答案01-31

    欧美产精品一线二线三线| 不卡av电影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 GOGOGO日本免费观看电视动漫| 亚洲一卡二卡三卡| 色老99久久九九爱精品| 老熟女高潮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 韩国大尺寸电视推荐网站| 少妇特殊按摩高潮惨叫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