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周邦彥《少年游·并刀如水》詩詞賞析
《少年游·并刀如水》是宋代詞人周邦彥的詞作。此詞上片描繪室內(nèi)情景:破新橙,焚獸香,坐吹笙;下片想象室外情景:時已三更,馬滑霜濃,行人稀少。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周邦彥《少年游·并刀如水》詩詞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少年游·并刀如水
周邦彥
并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
錦幄初溫,獸煙不斷,相對坐調(diào)笙。
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
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注釋:
⑴少年游:詞牌名。此調(diào)始見于晏殊《珠玉詞》,因詞有“長似少年時”句,取以為名。《樂章集》《張子野詞》入“林鐘商”,《清真集》分入“黃鐘”“商調(diào)”。各家句讀亦多出入。此詞五十一字,前后片各兩平韻。
⑵并(bīng)刀: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帶)所產(chǎn)之刀,即并州剪,以鋒利著名。并,并州。如水:光潔似水,形容剪刀的鋒利。
⑶吳鹽:吳地所出產(chǎn)的潔白細鹽。
⑷纖手:一作“纖指”。
⑸錦幄(wò):錦制的帷幄。亦泛指華美的帳幕。
⑹獸香:獸形香爐中冒出的香煙。
⑺向誰行宿:到哪里去住宿。誰行:誰那里。一作“誰邊”。
⑻直是:只是,就是。
白話譯文:
并州產(chǎn)的刀子鋒利如水,吳地產(chǎn)的鹽粒潔白如雪,女子的纖纖細手剝開新產(chǎn)的熟橙。錦制的帷帳中剛剛變暖,獸形的香爐中煙氣不斷,二人相對著把笙調(diào)弄。
女子低聲地探問情人:今夜您到哪里去住宿?時候已經(jīng)不早了,城上已報三更。外面寒風凜冽,路上寒霜濃重馬易打滑,不如不要走了,街上已經(jīng)少有人行走!
鑒賞賞析:
這首詞,通過對女子特有口吻惟妙惟肖的刻畫,曲折深微的寫出對象的細微心理狀態(tài),追述作者自己在秦樓楚館中的經(jīng)歷,大有呼之欲出之概。
上片以男方的視角寫美人的熱情待客,抒發(fā)對女子情投意合的情感。
“并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這是富于暗示力的特寫鏡頭。出現(xiàn)在觀眾眼前的,僅僅是兩件簡單的道具(并刀,并州出產(chǎn)的刀子;吳鹽,吳地出產(chǎn)的鹽。)和女子一雙纖手的微細動作,可那女子刻意討好對方的隱微心理,已經(jīng)為觀眾所覺察了。
“錦幄初溫,獸煙不斷,相對坐調(diào)笙”──室內(nèi)是暖烘烘的幃幕,刻著獸頭的香爐(葉嘉瑩:獸形的香)輕輕升起沉水的香煙。只有兩個人相對坐著,女的正調(diào)弄著手里的笙,試試它的音響;男的顯然也是精通音樂的,他從女的手中接過笙來,也試吹了幾聲,評論它的音色的音量,再請女的吹奏一支曲子。
這里也僅僅用了三句話,而室內(nèi)的氣氛,兩個人的情態(tài),彼此的關系,男和女的身分,已經(jīng)讓人們看得清清楚楚了。
下片以敘事的方式來抒情,改用女方的口吻來傳情,有層次,有曲折,人物心情的宛曲,心理活動的幽微,人物形象的刻畫和生活細節(jié)的描寫更是十分細膩逼真。
“低聲問”一句直貫篇末。誰問?未明點。為何問?也未說明。
“向誰行宿?”的文化自知是男子的告辭引起。寫來空靈含蓄,挽留的意思全用“問”話出之,更有味。只說深夜“城上已三更”,路難“馬滑霜濃”,“直是少人行。”只說“不如休去”,表情措語,分寸掌握極好。
詞結束在“問”上,結束在期待的神情上,意味尤長。無限情景,都自先手破橙人口中說出,更不別作一語。意思幽微,篇章奇妙。
詞中所寫的男女之情,意態(tài)纏綿,恰到好處,可謂“傅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不沾半點惡俗氣昧;又能語工意新。這種寫生的技巧,用在散文方面已經(jīng)不易著筆,用在詞方面就更不容易了。單從技巧看,周邦彥實在是此中高手。
公孫勝是《水滸傳》中的一個重要人物。雖然在最早版本的《水滸傳》中并不出眾,但是到了明朝的時候,因為統(tǒng)治者崇尚道家的風氣,公孫勝在《水滸傳》中的出現(xiàn)得到了許多的拔高。到了最后公孫勝成為了一個能夠呼風喚雨,騰云駕霧,日行千里的世外高人。
公孫勝是一個道士,道號一清先生,綽號入云龍,從很早的時候就開始跟隨二仙山紫虛觀的羅真人修習道術。要知道公孫勝到底為什么會選擇離開梁山,首先要先知道公孫勝為什么會上梁山。
公孫勝之所以會上梁山,是因為當時與晁蓋和吳用等八人一起劫取了大名府梁中書送給權臣蔡京的生辰賀禮。最后遭到官府的嚴追堵截,為了保住性命,不被官府抓住,于是公孫勝便與晁蓋一起投了梁山。
公孫勝與大部分梁山好漢一樣,都是因為迫不得已才進入梁山的。但是與旁人不同的是,公孫勝不是一個武力高強的莽夫,或者是智謀無雙的文士,公孫勝有著道士這么一個特殊的身份。他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道士,而是一個道法高深的道士,當初他們能逃開官府的追捕,正是因為有公孫勝施法。
公孫勝自己說:自幼鄉(xiāng)中好習槍棒,學成武藝多般,人但呼為公孫勝大郎。為因?qū)W得一家道術,亦能呼風喚雨,駕霧騰云,江湖上都稱貧道做入云龍。
這一點就告訴我們,公孫勝道法高強,并不怕官府的武力堵截。所以在事情過去之后,公孫勝有選擇離開的資本,而不怕官府仍然在追捕他。
其次,公孫勝是一個道士,道士本就隱居山林潛心修道,而不會過多的在外拋投露面。如果說在梁山上是為了躲避官府的追殺,那么隱居山林,回到人煙稀少的二仙山繼續(xù)修道,與在梁山涉足紅塵之事相比,公孫勝自然會選擇回到二仙山。
最后公孫勝喜歡游歷山水,這個喜好,注定了公孫勝不可能一直待在梁山上。
除了公孫勝離開梁山,我們還要注意到,公孫勝是第一個選擇離開梁山的人。而且他的時間節(jié)點,卡的非常奇妙,是在宋江上了梁山之后。
這一點我們可以想到這么一個原因,宋江上了梁山之后,晁蓋的領導人地位,受到了動搖,漸漸的被宋江聯(lián)合吳用等人架空。到了后來宋江已經(jīng)隱隱超過晁蓋,成為實際上的領導者了。這么一個情況的出現(xiàn),想來與公孫勝的離去有著關系。
公孫勝與晁蓋交好,并且十分欣賞晁蓋。首先我們看兩人見面之時,公孫勝說:“我不為錢米齋糧,聞知保正是個義士,特求一見。”“貧道久聞鄆城縣東溪村晁保正大名,無緣不曾拜識,今有十萬貫金珠寶貝,專送與保正,作進見之禮,未知義士肯納受否?”
一個“義士”的稱呼,已經(jīng)足以看到公孫勝對晁蓋的欣賞了。晁蓋是一個極為有義氣之人,想來在逐漸的相處過程中,公孫勝對你的感官可能越來越好。這就導致了后來他在見到宋江上山之后,聯(lián)合他人一起架空了晁蓋,選擇離去的原因。
公孫勝想要幫助晁蓋,但是卻并沒有那么大的權利,所以他最后選擇了離開。另外追加一點,公孫勝當時離開之時,借用的是自己老母親一人在家,他不放心的理由。所以從明面上來看,公孫勝選擇離開就是因為自己的老母親。
公孫勝淡泊名利,從來不要任何功名。正因為他的性格讓他選擇過著閑云野鶴的生活,沒有任何功名利祿,所以他在最后選擇了離去,得到了一個對他而言特別圓滿的結局,是一個極為幸福的人物。
創(chuàng)作背景:
關于這首詞有一則本事:“道君(徽宗)幸李師師家,偶周邦彥先在焉,知道君至,遂匿床下。道君自攜新橙一顆,云江南初進來,遂與師師謔語,邦彥悉聞之,隱括成《少年游》云。”宋徽宗趙佶慕名李師師,一次微行到李師師家中,恰好周邦彥已經(jīng)先在李師師家,突然聽說皇帝大駕光臨,驚惶中急忙藏到床下。趙佶自己帶了一顆新鮮橙子,說是從江南剛剛進貢來的,于是與李師師戲謔調(diào)情,躲在床下的周邦彥全聽到了。于是他將這段見聞填成這首《少年游》。
此詞本事,以張端義《貴耳集》和周密《浩然齋雅談》所記流傳最廣。然王國維《清真先生遺事》、陳思撰年譜、鄭文焯《清真詞校后錄要》、俞平伯《清真詞釋》諸書皆已辨其為附會不足信。羅忼烈箋云:“毛先舒謂是‘似飲妓館之作’,斯為得實。”
作者簡介:
周邦彥(1056—1121),北宋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官歷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少年時期個性疏散,但喜歡讀書。宋神宗時,寫《汴都賦》贊揚新法。宋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最高音樂機關)。精通音律,曾創(chuàng)作不少新詞調(diào)。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曲麗精雅,長調(diào)尤善鋪敘。為后來格律派詞人所宗。作品在婉約詞人中長期被尊為“正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或“詞中老杜”。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周邦彥《少年游·并刀如水》詩詞賞析】相關文章:
《少年游·并刀如水》閱讀答案09-25
周邦彥《六丑》詩詞翻譯賞析08-05
周邦彥一落索詩詞翻譯及賞析09-15
周邦彥的詩詞精選08-18
周邦彥詩詞精選07-27
周邦彥《蝶戀花》賞析06-21
少年游柳永的詩詞08-13
《少年游蘇軾》賞析07-27
《浣溪沙》周邦彥詩詞鑒賞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