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荊門送別》詩歌賞析
《渡荊門送別》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青年時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寫下的一首五言律詩。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渡荊門送別》詩歌賞析,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渡荊門送別》詩歌賞析1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古詩簡介
此詩由寫遠游點題始,繼寫沿途見聞和觀感,后以思念作結(jié),全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zhèn)ィ胂蠊妍悾云渥吭降睦L景取勝,景象雄渾壯闊,表現(xiàn)了作者少年遠游、倜儻不群的個性及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
翻譯/譯文
遠道而來渡過荊門之外,來到楚地游覽。山隨著低平的原野地出現(xiàn)逐漸消失。江水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下來的一面天鏡,云彩升起,變幻無窮,結(jié)成了海市蜃樓。我還是憐愛故鄉(xiāng)的水,流過萬里送我行舟遠行。
注釋
1.荊門:位于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對峙,地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山形上合下開,狀若門。
2.遠:遠自。
3.楚國: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帶。其地春秋、戰(zhàn)國時屬楚國境域。
4.平野:平坦廣闊的原野。
5.江:大河。大荒:廣闊無垠的原野。
6.月下飛天鏡: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飛下的天鏡。下:移下,下來。
7.海樓:海市蜃樓,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麗景象。
8.仍:頻頻。
9.萬里:喻行程之遠。
賞析/鑒賞
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jīng)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cè)ィ康氖堑胶薄⒑弦粠С䥽实赜斡[。“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指的就是這一壯游。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云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繪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電影鏡頭攝下的一組活動畫面,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將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向來。
“江入大荒流”,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從荊門往遠處望去,仿佛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紙背,用語貼切。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渡荊門送別》詩歌賞析2
人人都熱愛自己的故鄉(xiāng)。初次離開故鄉(xiāng),固然會產(chǎn)生依依不舍之情,而長久旅居他鄉(xiāng)的人,更會有濃濃的鄉(xiāng)思。李白《渡荊門送別》,表達了這種人類普遍的美好情感。
《渡荊門送別》是李白出蜀時所作,記下了他初次離開故鄉(xiāng)時的觀感和情思。首聯(lián)直扣詩題,交代了此行的目的。頷聯(lián)緊承起句,寫出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李白坐船剛剛還在三峽里穿行,兩岸所能見到的處處是崇山峻嶺,待到渡過荊門山,長江江面突然開闊,浩瀚渺茫,兩岸都是平曠的原野。這使長期生活在蜀地的詩人欣喜萬分,并迅即將這種感受寫入詩中。兩句中的第二字煉得好,群山漸漸遠去,消失,眼前是一望無際的平野,著一隨字,將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xiàn)出來,寫得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這種觀感,是由抒情主人公的視點(李白坐的船在前進)不斷移動形成的。長江滾滾遠去著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遼闊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文選·吳都賦》劉淵林注:大荒,謂海外也。)頷聯(lián)寫的是遠景,短短十個字,畫出一幅氣勢磅礴的萬里長江圖,確有咫尺應須論萬里之妙,頸聯(lián)則變換視角,描寫長江的近景:月下飛天鏡句,是月夜俯視所見。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入流速緩慢(因江面開闊)的長江水中,好像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
李白在《古朗月行》里曾說: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本詩的意象恰恰與此相反,是說天上的月亮飛到水中。云生結(jié)海樓句,是白晝眺望所見。天上的云彩,層層疊疊,構(gòu)成海市蜃樓;云多,則天空高遠,反襯原野低平、江岸遼闊。頷、頸二聯(lián),一遠景,一近景,細致入微地刻畫了長江江面開闊、兩岸平曠的景色,在自然美中融進了詩人初次見到平原時新鮮、欣喜的感受和體驗。尾聯(lián)二句,拍合到題面上來。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長江水自蜀東流而下,所以詩人稱它為故鄉(xiāng)水。詩人初次離開故鄉(xiāng),確實有些依戀不舍,但不說破,掉筆從對方寫來,說故鄉(xiāng)水有情,不遠萬里,依依不舍送我這個遠別故鄉(xiāng)的人到楚地,愈覺情味無窮。詩題云送別,就是尾聯(lián)長江水送我離別之意。沈德潛評此詩說: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不免過于拘泥。還是王夫之《姜齋詩話》說得好:結(jié)二句得象外于環(huán)中,飄然思不窮,唯此當之。意得象外,余音裊裊,富有情趣。
《渡荊門送別》詩歌賞析3
渡荊門送別——[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荊門:山名,在湖北省宜都縣西北。戰(zhàn)國時屬于楚國。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渡遠,是“遠渡”的倒寫。來從,是“來作”之意。這兩句的意思是說,詩人乘船遠渡荊門,是來楚國做一次旅游。
楚國:古楚國之地,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帶。
江:長江。
大荒:廣闊無際的原野。
月下:月亮下移。
海樓:海市蜃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仍,頻頻。憐,愛。故鄉(xiāng)水,指長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全句的意思是說,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xiāng)之水。
自荊門之外的西蜀沿江東下,來到楚國境內(nèi)旅游。在旅途中,沿江兩岸的崇山隨著荒野的出現(xiàn)漸漸消失,奔騰的長江也就在無邊的野上浩浩蕩蕩地蔓延開去,變得開闊、舒緩了。皎潔的明月在空中流轉(zhuǎn),如同凌空飛下的明鏡,云氣蒸騰繚繞,在大江面上變幻莫測,如同海市蜃樓一般。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xiāng)流水,不遠萬里,送我的遠行。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其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亞,他就誕生在中亞的碎葉(今俄羅斯托克馬克)。五歲時隨父親遷居綿州的彰明縣(今四川江油縣)清廉鄉(xiāng)。從李白自敘青年時代的闊綽生活來看,他的家庭原來可能是一個富商。幼年時,他的父親對他進行過傳統(tǒng)的文化教育,青年時曾接近過戴天山的道士和縱橫家趙蕤,也受過儒家的影響,思想比較復雜。總的說來,手縱橫家和道家的思想影響較深。這些思想支配著她的生活,使他沿著一條傳奇式的生活道路,度過了自己光彩而有坎坷的一生。
李白的詩歌以豪邁的氣魄歌唱自己的進步理想,抨擊權(quán)貴,藐視禮教,揭露封建社會的黑暗,表現(xiàn)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但也時時流露出懷才不遇、人生如夢等消極情緒。在藝術(shù)上,他的詩歌具有豐富的想象力,運用大膽的夸張和深入淺出的語言,形成了豪爽的風格,是繼屈原之后我國古代雞雞浪漫主義詩歌的杰出代表。傳世作品有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較為詳盡。
詩的標題是《渡荊門送別》,但是實際上并沒有寫詩人送別什么人,看起來似乎令人費解。但是從作品的.最后兩句我們不難看出,這里的“送別”指的是“故鄉(xiāng)水”送別故鄉(xiāng)人,即載舟送別遠游之詩人。李白的童年和少年時代都是在蜀地度過的,他對家鄉(xiāng)的山山水早就產(chǎn)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二十五歲時才開始遠游長江、黃河中下游各地,這首詩就是他出蜀遠游時寫的。在這里,詩人運用了擬人的手法,表達了對故鄉(xiāng)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深切留戀之情。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這兩句是在說詩人這次遠離養(yǎng)育自己多年的故鄉(xiāng),乘船渡過千里之外的荊門,來到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屬地漫游。這兩句詩沒有驚人之處,但它是總寫,起著統(tǒng)領全篇的作用,是作品的總起。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四句是回過頭來寫的,作品采用了倒敘的寫法,寫詩人乘船去楚國屬地荊門時一路上的所見所感。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兩句寫的是詩人坐在船上延長江順流東下時一路上眼前景色的變化。這兩句詩容量特別大,詩人乘船從峰巒疊嶂的故鄉(xiāng)蜀地出發(fā),穿過崇山峻嶺,一直來到遼闊的湖北平原,隨著船的前行,高山峻嶺逐漸消失了,奔騰咆哮的長江也漸漸地平靜下來,在無邊的曠野上蔓延開去,平緩東流。這兩句詩時間持續(xù)長,立體空間大,在讀者的頭腦中構(gòu)建了一種具有行進感的動感畫面。有時間的變化,也有行進過程中地理位置的變化。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兩句寫的是夜空景觀。詩人坐在船上,遙看長空皓月,猶如天上飛旋而下的一團明鏡,那升騰飄蕩著的繚繞的云霧,仿佛即刻幻化成了綺麗壯觀的海市蜃樓。比喻的形象既虛幻,又鮮明,這兩句都是用鮮明的形象作比,描繪太空的迷人景致,表現(xiàn)了詩人超凡的想象力。
僅僅四句,詩人從高山寫到平川,從地下寫到天上,從白晝寫到黑夜,跨越了時間,也跨越了空間,容量大,內(nèi)涵豐富。
最后兩句“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緊扣“送別”的作品主題,與開頭兩句寫詩人離蜀遠游的詩意遙相呼應。前面說過,李白自記事起至二十五歲之前,都是在蜀度過的,他對故鄉(xiāng)的山山水水有著濃厚的感情,此時突然別離家鄉(xiāng)到異地遠游,自然會產(chǎn)生惜別之情,這可能就是人們常說的“離情別緒”吧。這兩句詩的妙處就在于,明明是詩人有離鄉(xiāng)惜別的情思,卻反而采用擬人化的手法,說“故鄉(xiāng)水”對自己懷有深情,不辭勞苦,從遙遠的故鄉(xiāng)四川一直送他到荊門外,即“萬里送行舟”,含蓄蘊藉,別有一番情趣。
這首詩在藝術(shù)上曲折含蓄,構(gòu)思巧妙,層次清晰,脈絡井然,結(jié)構(gòu)波瀾起伏。特別是“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兩句,寫得大氣,寫得出人意料,令人嘆奇。
【《渡荊門送別》詩歌賞析】相關文章:
李白《渡荊門送別》詩歌賞析11-15
《渡荊門送別》賞析11-05
《渡荊門送別》詩歌鑒賞11-19
《渡荊門送別》唐詩賞析11-30
李白《渡荊門送別》賞析11-29
李白《渡荊門送別》的賞析10-30
《渡荊門送別》李白賞析09-09
渡荊門送別11-03
《渡荊門送別》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