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關(guān)于詩經(jīng)的文學(xué)常識詳解
《詩經(jīng)》,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guān)于詩經(jīng)的文學(xué)常識詳解,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詩經(jīng)的文學(xué)常識詳解1
一、名詞解釋
《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收集自西周初年(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前6世紀)大約五百多年間的詩歌305篇。《詩經(jīng)》中的詩歌在春秋時已流傳于世,當時稱為“詩”或“詩三百”。到了漢代,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因孔子與詩三百的關(guān)系密切,才有“詩經(jīng)”之稱。
二、六藝
《詩經(jīng)》中的作品,按照音樂的不同,分編為“風”、“雅”、“頌”三類。
“風”是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也稱“國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wèi)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bīn)風,共十五國風,160篇。是詩的精華。
“雅”是周王朝直接統(tǒng)治地區(qū)的音樂,即“王畿”之樂。雅詩共105篇,又按音樂的不同,分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用于諸侯朝會;“小雅”74篇,用于貴族宴享。
“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頌”即古代的“容”字,表演的意思。《頌》包括《周頌》(31篇),《魯頌》(4篇),和《商頌》(5篇),共40篇,皆出自社會上層人物之手,都是些歌功頌德之作。
“賦”是直接描繪、抒情和鋪敘的意思,即直敘其情事,白描其物象。
“比”是比方、譬喻,“或喻于聲,或方于貌,或擬于心,或譬于事”(《文心雕龍*比興》),使形象更鮮明。
興與比的區(qū)別在于,比是以另一物打比方來說明此物,二者之間必須有類似點;興只是以他物做引子,以引出所詠之物,二者之間不求性質(zhì)的相類,只是有若隱若現(xiàn)、若有若無的關(guān)聯(lián)。
三、類型
《詩經(jīng)》按照內(nèi)容劃分為祭祀詩、頌贊詩、怨刺詩、婚戀詩、征役詩。
《國風》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政治批評和道德批評的詩。這些詩有些是針對特定的人物事件的,有的則帶有普遍意義。總體上說,這些詩較多反映了社會中下層民眾對上層統(tǒng)治者的不滿。如著名的《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這首詩,以前很多人都解釋為勞動者對剝削者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的責問,這恐怕不太確切。應(yīng)該指出,在《詩經(jīng)》的時代,所謂“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左傳》),“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孟子》),在社會的一般認識中,原是名正言順,天經(jīng)地義。在物質(zhì)上、精神上都受到嚴重奴役的奴隸們,能否清醒地否定當時社會所公認的這一種原則,本身是個問題;即使有人認識到并表現(xiàn)出來了,這樣的詩也不可能被諸侯和周王朝的樂宮照樣容納,成為貴族子弟日常誦詠學(xué)習的對象。《毛詩序》解此詩,謂“刺貪也。在位貪鄙,無功而食祿”,應(yīng)該是正確的。也就是說,詩人還是從社會公認的原則出發(fā),認為“君子”居其位當謀其事,“無功而食祿”就成了無恥的“素餐”——白吃飯。末句“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是諷刺的筆法。事實上,“君子”們尸位素餐,倒是普遍的現(xiàn)象。以他們聲稱的原則諷刺他們的行為,這首詩已經(jīng)很深刻,不必再加以拔高,以至脫離了原意。
“禮儀”是統(tǒng)治者自身制訂的行為規(guī)范,而統(tǒng)治階層的成員,沉湎于荒淫作樂的生活,又往往破壞了這種規(guī)范,于是詩人對他們發(fā)出尖銳的詛咒。但同時也要看到,這首詩之所以寫得如此尖銳而激烈,乃是因為作者不管是真心還是假意,首先站在維護“禮儀”的立場,這也是社會所承認的“正確”的出發(fā)點。再如《碩鼠》,也是相當深刻的政治諷刺詩。詩中把統(tǒng)治者比作貪得無厭的大老鼠,感到忍受不了這幫家伙的沉重壓榨,想要逃到一塊“樂土”中去。從詩中“無食我黍”等句來看,作者是擁有自己的土地財產(chǎn)的,其身份可能是下層貴族或其他自由民吧。這種反對過度剝削的意見,也是明智的統(tǒng)治者所愿意認可,并認為值得警戒的。
《小雅》中一部分詩歌與《國風》類似,其中最突出的,是關(guān)于戰(zhàn)爭和勞役的作品。我們就把這類詩同《國風》中同樣主題的詩放在一起介紹>。《小雅》中的《采薇》、《杕杜》、《何草不黃》,《豳風》中的《破斧》、《東山》,《邶風》中的《擊鼓》,《衛(wèi)風》中的《伯兮》等,都是這方面的名作。與敘述武功的史詩不同,這些詩歌大都從普通士兵的角度來表現(xiàn)他們的遭遇和想法,著重歌唱對于戰(zhàn)爭的厭倦和對于家鄉(xiāng)的思念,讀來倍感親切。
其中《東山》寫出征多年的士兵在回家路上的復(fù)雜感情,在每章的開頭,他都唱道:“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他去東山已經(jīng)很久了,現(xiàn)在走在回家路上,天上飄著細雨,襯托出他的憂傷感情。他一會兒想起了恢復(fù)平民生活的可喜,一會兒又想起了老家可能已經(jīng)荒蕪,迎接自己的也許是一派破敗景象:“果贏之實,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戶。町畽鹿場,熠耀宵行。”但是,即使是這樣,他也覺得還是老家好:“不可畏也,伊可懷也!”一會兒又想起了正在等待自己歸來的妻子:“鸛鳴于垤,婦嘆于室。……自我不見,于今三年。”然后又想起妻子剛嫁給自己時那么漂亮,三年不見,不知現(xiàn)在如何了:“其新孔嘉,其舊如之何?”全詩通篇都是這位士兵在歸家途中的心理描寫,寫得生動真實,反映了人民對和平生活的懷念和向往。這首詩對于后來的詩歌也有一定影響。如漢樂府民歌中的《十五從軍征》,寫一個老兵從軍隊里歸來,卻見到老家已經(jīng)破敗,親人已經(jīng)去世,其構(gòu)思可能曾受到此詩的啟發(fā)。《小雅》的.《采薇》,表現(xiàn)了參加周王朝對玁狁戰(zhàn)爭的士兵的苦惱,他不能回家,不能休息:“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整天想的就是早日回家。但眼看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回家之事卻毫無指望,因而獨自黯然神傷,“曰歸曰歸,歲亦暮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最后終于盼到了回家的那一天,他走在回鄉(xiāng)途中,天空飄著紛紛揚揚的雪花,身體又饑又渴,心里充滿悲哀:“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他去當兵的時候正是春天,楊柳迎風搖曳,似乎在為他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他回到家鄉(xiāng)的時候正是冬天,雪花霜霏飄灑,似乎在表示歡迎,又似乎表示冷漠。這四句,一直受到后代文人的高度評價,如晉代謝玄就認為這是《詩經(jīng)》中最好的詩句(見《世說新語·文學(xué)》)。后世詩歌中所表現(xiàn)的以折柳贈遠行之人的風習,似乎最早就是淵源于此詩,因為此詩最早將楊柳與遠行組合到了一起,使人產(chǎn)生了楊柳留人的印象。
這首詩是以女子口吻寫的。她既為自己的丈夫感到驕傲,因為他是“邦之桀(杰)”,能“為王前驅(qū)”,又因丈夫的遠出、家庭生活的破壞而痛苦不堪。詩人所抒發(fā)的情感,既是克制的,又是真實的。
在《國風》中,最集中的是關(guān)于戀愛和婚姻的詩。
在《詩經(jīng)》時代,在某些地域,對男女交往的限制還不像后代那樣嚴厲,由此我們在這些詩中看到年輕的小伙和姑娘自由地幽會和相戀的情景,如《召南·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舒而脫脫兮,無感我?guī)溬猓瑹o使尨也吠。”
一個打獵的男子在林中引誘一個“如玉”的女子,那女子勸男子別莽撞,別驚動了狗,表現(xiàn)了又喜又怕的微妙心理。又如《邶風·靜女》: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一對情人相約在城隅幽會,但是當那男子趕到時,那女子卻故意躲了起來,急得那男子“搔首踟躕”,那女子這才出來,又贈給那男子一根“彤管”——究竟是什么東西現(xiàn)在已不清楚,但反正在此具有愛情信物的意義,那男子不禁驚喜交集,因為這“彤管”是心上人送給自己的,所以他覺得真是分外美麗,不同尋常。但畢竟,從總體上說,社會的約制是在逐漸嚴格起來,戀人們對自己的行動,也不得不有所拘束。《鄭風·將仲子》寫道:
將仲子兮,無逾我里,無折我樹杞!豈敢愛之,畏我父母。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仲子”是她所愛的情人。但她卻不敢同他自由相會,且不準他攀樹翻墻。只因父母可畏,并在后面重疊的二章中,提出“諸兄”可畏,“人之多言”可畏。有如此眾多“可畏”的力量,戀人們又能怎么樣呢?于是我們在《國風》中看到許多情詩,詠唱著迷惘感傷、可求而不可得的愛情。在后人看來,這也許是一種含蓄的微妙的藝術(shù)表現(xiàn),但在當日,恐怕主要是壓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吧。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陳風·月出》)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秦風·蒹葭》)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周南·漢廣》)
一切詩歌的藝術(shù)風格都不是無緣無故地形成的。明朗熱烈的風格,必是情感自由奔放的產(chǎn)物;含蓄委曲的表達,總是感情壓抑的結(jié)果。在文學(xué)發(fā)展的初期,即人們尚未自覺地追求多樣藝術(shù)風格的時代,尤其如此。《國風》中還有許多描寫夫妻間感情生活的詩。像《唐風·葛生》,一位死了丈夫的妻子這樣表示:
“夏之日,冬之夜,百歲之后,歸于其居。”
她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但也有男子,急切地要把妻子拋棄。在那種婦女毫無地位的時代,棄婦的命運更令人悲哀。
《邶風》中的《谷風》,《衛(wèi)風》中的《氓》,是最著名的兩首棄婦詩。《谷風》是一個善良柔弱的女子的哀怨凄切的哭訴,說自己如何辛辛苦苦為丈夫持家,千難萬難度過貧苦的日子,家境好起來,人也衰老了,于是丈夫另有所歡,把自己趕出門去;自己離開夫家時,如何難分難舍,因為割不斷對往事的追憶留戀。詩中所描寫的,是一個賢惠忍讓的中國婦女的典型。《氓》敘寫了一個女子從與人戀愛到結(jié)婚到被拋棄的痛苦經(jīng)歷,一件件事情依次寫來,脈絡(luò)非常清楚。先是有一個男子笑嘻嘻地向她買絲,借機搭識。她答允了這樁婚事,在等待結(jié)婚的日子里,她常常登上頹墻盼望他。可是成家沒幾年,丈夫卻拋棄了她。她憤怒地指責丈夫:“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又告誡其他女子不要輕信男子:“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這是真實的心理,同時多少帶有道德訓(xùn)誡的意味。
《詩經(jīng)》中寫戀愛和婚姻問題的詩,或歌唱男女相悅之情、相思之意,或贊揚對方的風采容貌,或描述幽會的情景,或表達女子的微妙心理,或嗟嘆棄婦的不幸遭遇,內(nèi)容豐富,感情真實,是全部《詩經(jīng)》中藝術(shù)成就最高的作品
關(guān)雎 【詩經(jīng)·國風·周南】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這是詩人對河邊采摘荇菜的美麗姑娘的戀歌。
四、代表作品
關(guān)雎
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詩經(jīng)的文學(xué)常識詳解2
1、《詩經(jīng)》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nèi)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
2、《詩經(jīng)》中“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和它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方面的成就,給予后世文學(xué)以極其深遠的`影響,成為我國現(xiàn)實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的源頭。
3、《詩經(jīng)》被儒家列為經(jīng)典之一,它與《書》《禮》《易》《春秋》合稱為“五經(jīng)”。
4、《詩經(jīng)》編為“風”“雅”和“頌”三個部分。“風”有十五國風,大都為各地民歌。“雅”分“大雅”和“小雅”;“大雅”多系西周五室貴族之作,大都是記述周歷史,歌頌祖先功德,“小雅”除一部分宴會樂歌外,其余多系政治諷喻,作者多屬貴族文人。“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是貴族統(tǒng)治者祭祀用的樂歌舞曲。
5、《詩經(jīng)》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滅商(前1066年)以后產(chǎn)生的。
6、孔子曾概括《詩經(jīng)》宗旨為“無邪”,并教育弟子讀《詩經(jīng)》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jīng)》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jīng)》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
詩經(jīng)的文學(xué)常識詳解3
一、詩經(jīng)內(nèi)容簡介
《詩經(jīng)》就整體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創(chuàng)業(yè)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
《詩經(jīng)》現(xiàn)存305篇(此外有目無詩的6篇,共311篇),分《風》、《雅》、《頌》三部分。
《風》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詩經(jīng)》中的精華部分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征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常用復(fù)沓的手法來反復(fù)詠嘆,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xiàn)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貴族文人,但對現(xiàn)實政治有所不滿,除了宴會樂歌、祭祀樂歌和史詩而外,也寫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諷刺詩。《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雅》、《頌》中的詩歌對于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
以上三部分,《頌》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無詩,不計算在內(nèi)),《風》的數(shù)量最多,共160篇,合起來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數(shù),常說“詩三百”。
二、詩經(jīng)創(chuàng)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農(nóng)業(yè),“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綿瓜瓞》等詩篇都表明周是依靠農(nóng)業(yè)而興盛,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周族在武王伐紂之后成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隸私有與貴族領(lǐng)主的統(tǒng)治成為這一歷史時期的社會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紂暴虐無道,主要與其實行奴隸制經(jīng)濟制度有關(guān)。西周建立以后,為緩和生產(chǎn)關(guān)系與生產(chǎn)力的尖銳矛盾,緩和階級斗爭,變奴隸制為農(nóng)奴制,正如王國維在《殷商制度論》中所言:“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于殷周之際……殷周間的三大變革,自其表而言之,不過一家一姓之興亡,與都邑之轉(zhuǎn)移。自其里言之,則舊制度廢而新制度興,舊文化廢而新文化興……”
西周較之殷商,由于經(jīng)濟制度的巨大變革,促使社會在精神文明方面產(chǎn)生飛躍性的進步,作為文學(xué)代表的《詩經(jīng)》出現(xiàn)是時代進步的必然產(chǎn)物,而它反過來又促進了社會的文明進步。
傳承歷史
據(jù)說春秋時期流傳下來的詩有3000首之多,后來只剩下311首(其中有六首笙詩有目無詩)。孔子編纂詩經(jīng)之后,最早明確記錄的傳承人,是“孔門十哲”、七十二賢之一的子夏,他對詩的領(lǐng)悟力最強,所以由其傳詩。
漢初,說詩的有魯人申培公,齊人轅固生和燕人韓嬰,合稱三家詩。齊詩亡于魏,魯詩亡于西晉,韓詩到唐時還在流傳,而今只剩外傳10卷。現(xiàn)今流傳的詩經(jīng),是毛公所傳的毛詩。
三、詩經(jīng)歷史評價
孔子:“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不學(xué)詩,無以言”。
孟子:“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荀子:“始乎誦經(jīng),終乎讀禮”。
司馬遷:“《禮》以節(jié)人,《樂》以發(fā)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董仲舒:“所聞‘詩無達詁,易無達占,春秋無達辭,從變從義,而一以奉人。’”
何休:“男女有所怨恨,相從而歌,勞者歌其事,饑者歌其食”。
朱熹:“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于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朱熹第一次明確提出《詩經(jīng)》是里巷歌謠(民歌)說;二是淫詩說。特別是在談及“鄭風”時,他認為“鄭風”。
梁啟超:“現(xiàn)存先秦古籍,真贗雜糅,幾乎無一書無問題,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詩經(jīng)》其首也。”
胡適:“《詩經(jīng)》并不是一部經(jīng)典,確實是一部古代歌謠的總集”。
魯迅:“(《詩經(jīng)》是)中國最古的詩選”,“以性質(zhì)言,風者,閭巷之情詩;雅者,朝廷之樂歌;頌者,宗廟之樂歌也。”
比奧(M·EdouardBiot):“(《詩經(jīng)》是)東亞傳給我們的最出色的風俗畫之一,也是一部真實性無可爭辯的文獻。”
費德林:“《詩經(jīng)》是中國古代的一部獨具一格的百科全書。”
【詩經(jīng)的文學(xué)常識詳解】相關(guān)文章:
朱自清的文學(xué)常識03-31
離騷文學(xué)常識06-05
初中魯迅文學(xué)常識12-02
《詩經(jīng)》在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和影響10-20
紅樓夢的文學(xué)常識大全12-08
滕王閣序文學(xué)常識06-05
滕王閣序的文學(xué)常識05-24
魚我所欲也文學(xué)常識10-20
文學(xué)常識與名著閱讀選擇題及答案08-15
詩經(jīng)的名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