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蘇軾《水調(diào)歌頭》
《水調(diào)歌頭》這首詞是蘇軾創(chuàng)作進入全盛時期的代表作,全詞酣暢淋漓,一氣呵成,讀起來朗朗上口,是詠月詩詞中不可多得的名篇。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品讀蘇軾的詠月詩。
鑒賞
熙寧九年(1076),蘇軾知密州已有兩年。時蘇轍在齊州(今濟南)幕府掌書記,兄弟六七年未見。中秋之夜,蘇軾攜客人登超然臺飲酒賞月(見《和魯人孔周翰題詩二首》小引,《蘇軾詩集》卷十四),通宵歡飲,豪興大發(fā)。望月思親,賦詞放歌,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這位“坡仙”曠逸的情性和深邃博達的人生思考。
詞前片寫“歡飲達旦,大醉”的情狀,后片寫佳節(jié)思親的惆悵,全詞充盈著奇特的想象和俊逸的浪漫氣息。牽人神魂,沁人心脾。詞的意境顯然受李白詩的影響,但又有所新發(fā)。“明月幾時有”兩句從李白《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化出,同時又暗用此詩“皎如飛鏡臨丹厥,絕煙滅盡清輝發(fā)”的詩意。明月清輝逼人,美酒香醇醉人,東坡不禁奇想聯(lián)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正是《詩經(jīng)》“今夕何夕,見此良人”之意,贊美、欣賞之情溢于言表,而詞人倜儻瀟灑之豐神亦盡在這一問之中。進而詞人以謫仙自居,意欲“乘風歸去”,詞境較李白《把酒問月》更為空靈蘊藉。“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反接上文,欲去又止,詞情一頓。“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融化李白《月下獨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詩句,借用李白詩中灑脫不羈的形象和清朗空明的意境,舍卻原詩孤獨迷惘的情緒,表達了蘇軾飄飄欲仙卻又腳踏人間泥土、熱愛人生的精神面貌。瓊樓玉宇,乘風奔月,月宮高寒,無一不是人們熟知的神話傳說,被詞人信手拈來表現(xiàn)其中秋月夜的“歡”情“醉”意,舒卷自如,既寫盡了“歡”,也寫活了“醉”。
下片寫思親,仍扣“月”而行,情緒略轉(zhuǎn)低徊。“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月光流轉(zhuǎn),斯人不眠。蘇軾與蘇轍手足情篤。蘇軾杭州通判任滿時,“請郡東方,實欲昆弟之相近”(《密州謝表》《東坡集》卷二十五)。但來到密州,兄弟相隔仍遙,晤面艱難。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今宵明月朗朗,思親之情襲來,不能自已。“無眠”者,與客長飲之蘇子也,然亦指今宵因月色而思親的普天下“無眠”之人。由己及人,月光下會有多少羈旅游子輾轉(zhuǎn)反側(cè)、憂思無眠呵!月圓而人未圓,不由蘇子不怨:“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亮對人間不該有什么怨恨吧?可是,何以總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刻而常圓呢?倒像故意令人難堪似的。此一問,婉轉(zhuǎn)真摯,體驗獨到,足見懷人之深之切。“人有悲歡離合”三句又反,詞情再作跌宕。詞人運思入理,以他特有的曠達灑脫自我排解。既然天地間萬事萬物都不能十全十美,最后順理成章,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愿結(jié)束全詞。只要“人長久”,雖然相隔千里,總還能心心相印,共賞圓月;只要“人長久”,今雖不聚,總會有團圓之日。至此情緒一寬,圓月的光輝似乎也更為清朗可愛了。
此詞想象奇拔浪漫,筆勢矯健回折,形象灑脫生動,“一洗綺羅香澤之態(tài),擺脫綢繆宛轉(zhuǎn)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胡寅《酒邊詞序》)。其清曠健朗之格調(diào)大異于花間、金奩之柔媚婉約,初露東坡豪放詞風范,讀來令人耳目一新。但更為啟人心智、雋永有味的還是蘇軾對人生、對物理的睿智的思考。宇宙里、自然界、人生中原本有無數(shù)的缺憾。鮮花嬌美,芳草茂綠,但枯榮有時,美景不永;親情系心,相依相戀,而悲歡離合,聚散無常;時光無限而人生短促;懷才有志而機緣難憑……大千世界竟是這樣美好而又缺憾地奇妙融合,詩歌賦吟因此才有那么多的惜春悲秋、傷離嘆老之作。古往今來,有多少志士哲人困于這種人生的缺憾而悲憤不平;有多少騷人墨客惑于這種人生的缺憾而頹唐憂傷。歲月悠悠,現(xiàn)在輪到東坡。他“奮勵有當世志”,但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只好自請外任,當有壯志難酬之恨。中秋佳節(jié),兄弟同在齊魯,相望而不能相晤,是有親人不得團聚之苦。年屆不惑,人生入秋,漸知人生短暫之緊促。時值中秋,霜風漸緊,將近萬物蕭殺之蕭條。洞悉事理的東坡此時此刻對人生、物理的缺憾該有多少深切的感受!所以,他的詞里才有那么多情感、思想的跌宕、回折。但是他絕不淪于憂傷頹唐。他站高一層,放開視野,以古今事理排解一己之郁悶。“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雖因離別而苦,月也并非永遠團圓。萬事萬物之圓美、欠缺總在不容抗拒的循回輪轉(zhuǎn)之中。既然如此,又何必耿耿于月圓人散呢?繼而“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更是超越了時空、地理的局限。“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共賞明月意味著雙方健在并互相思念,這就足以令人慶幸和寬慰。
蘇軾的這種自我慶幸和自我寬慰反映了他對人生哲理的思考。蘇軾的思想深博而復雜,以儒為根底,但并不排斥佛、老,而且善于將佛、老的某些妙理玄言與儒學理論融匯貫通,用以處理行藏、出處、進退之節(jié)。中國士大夫?qū)Υ松⑹聵I(yè)的挫折,大體遵循兩條道路:或放棄理想,與世浮沉;或堅持理想,知其不可而為之,哪怕碰得頭破血流,甚至以身相殉。蘇軾則以獨特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走了第三條道路。他既不放棄理想,與世俗同流合污,又不走極端激烈抗爭,而是聽其自然,力求超脫。仕途受挫,他以“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身長健,但憂游卒歲,且斗尊前”(《沁園春·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的態(tài)度來對待。天地無窮,人生短促,他以享有清風明月自矜,在寄情山水、物我交融中怡然自得。親人分離,他又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來寬解祝福……作為近千年前的古人,蘇軾的人生態(tài)度不無缺憾,但他一輩子處人處事坦蕩圓通,隨遇而安,因緣而適,有效地保持了內(nèi)心的平靜,一生樂觀、開朗,達到了多少人心向往之而苦求不得的人生境界。這就是蘇軾,這就是《水調(diào)歌頭》獨特藝術(shù)魅力之所在。
從藝術(shù)成就上看,此篇屬于蘇詞代表作之一。它構(gòu)思奇拔,畦徑獨辟,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在格調(diào)上則是“一洗綺羅香澤之態(tài),擺脫綢繆宛轉(zhuǎn)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胡寅《酒邊詞序》),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從表現(xiàn)方面來說,詞的前半縱寫,后半橫敘。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轉(zhuǎn)。前半是對歷代神話的推陳出新,也是對魏晉六朝仙詩的遞嬗發(fā)展。后半純用白描,人月雙及。它名為演繹物理,實則闡釋人事。筆致錯綜回環(huán),搖曳多姿。從布局方面來說,上片凌空而起,入處似虛;下片波瀾層疊,返虛轉(zhuǎn)實。最后虛實交錯,紆徐作結(jié)。全詞設(shè)景清麗雄闊,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游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愿望,極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gòu)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后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體現(xiàn)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對于這首《水調(diào)歌頭》歷來都是推崇備至。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認為是寫中秋的詞里最好的一首,這是一點也不過分的。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吳潛《霜天曉角》:“且唱東坡《水調(diào)》,清露下,滿襟雪。”《水滸傳》第三十回寫八月十五“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 “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diào)歌》。”可見宋元時傳唱之盛。全詞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人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
作品原文
水調(diào)歌頭⑴·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⑵,歡飲達旦⑶,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⑷。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⑸。不知天上宮闕⑹,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⑺,又恐瓊樓玉宇⑻,高處不勝寒⑼。起舞弄清影⑽,何似在人間⑾。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⑿。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⒀?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⒁。但愿人長久⒂,千里共嬋娟⒃。
詞句注釋
⑴水調(diào)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臺城游”“凱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雙調(diào)九十五字,平韻(宋代也有用仄聲韻和平仄混用的)。相傳隋煬帝開汴河自制《水調(diào)歌》,唐人演為大曲, “歌頭”就是大曲中的開頭部分。
⑵丙辰:指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這一年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太守。
⑶達旦:到天亮。
⑷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與其父蘇洵、其兄蘇軾并稱“三蘇”。
⑸把酒:端起酒杯。把,執(zhí)、持。
⑹天上宮闕(què):指月中宮殿。闕,古代城墻后的石臺。
⑺乘風:駕著風;憑借風力。歸去:回到天上去
⑻瓊(qióng)樓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指想象中的月宮。
⑼不勝(shèng):經(jīng)不住,承受不了。勝:承擔、承受。
⑽弄清影:意思是詩人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隨著舞動。弄,玩弄,欣賞。
⑾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一說何時。
⑿轉(zhuǎn)朱閣,低綺(qǐ)戶,照無眠:月兒移動,轉(zhuǎn)過了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朱閣,朱紅的華麗樓閣。綺戶, 雕飾華麗的門窗。
⒀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cháng)向別時圓:(月亮)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分離時圓呢?何事:為什么。
⒁此事:指人的“歡”“合” 和月的“晴”“圓”。
⒂但:只。
⒃千里共嬋娟:只希望兩人年年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光。共,共同,一起。嬋娟,本意指婦女姿態(tài)美好的樣子,這里形容月亮。
白話譯文
丙辰年中秋,通宵暢飲,大醉而歸,寫了這首詞——并有些思念弟弟蘇轍。
怎么才能知道月亮圓缺的規(guī)律呢?我舉杯遙問蒼穹。不知道天宮里,現(xiàn)在是何年月?我本可以和著這清風扶搖而上去問問故人,只怕高樓紅墻、層樓疊榭,我經(jīng)不住那高處的寒意。而那九天之上的風光又哪里比得上此刻銀光乍泄下,猶如宮娥起舞的影和這水波微蕩的風呢?
流光瞬息,月兒從高樓檐角,又跳入滿是雕花團簇的窗欞,盯著我這樣輾轉(zhuǎn)反側(cè)的外鄉(xiāng)之人看啊看。月兒呀月兒我可有哪里惹惱了你嗎,不然為什么要在我與親朋分別的時候格外的圓呢?哎!其實我也知道自古以來這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就與月亮的陰晴圓缺一樣,難以求全。只望遠方的親朋都平安喜樂,哪怕現(xiàn)在隔著萬水千山,沐浴在這同一月色下,就和我們相聚時是一樣的。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是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八月十五日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詞前的小序交代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蘇軾因為與當權(quán)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zhuǎn)在各地為官。他曾經(jīng)要求調(diào)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熙寧七年(1074年)蘇軾差至密州。到密州后,這一愿望仍無法實現(xiàn)。熙寧九年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后,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詞。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101年),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年—1063年)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謚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后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鑒賞:蘇軾《水調(diào)歌頭》】相關(guān)文章:
鑒賞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10-19
蘇軾水調(diào)歌頭中秋鑒賞07-19
蘇軾--《水調(diào)歌頭》07-02
水調(diào)歌頭鑒賞07-24
《水調(diào)歌頭》蘇軾拼音08-21
蘇軾《水調(diào)歌頭》賞析05-27
蘇軾《水調(diào)歌頭》賞析10-04
水調(diào)歌頭古詩蘇軾01-25
蘇軾《水調(diào)歌頭》賞析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