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蘇軾古詩《》江城子·別徐州》翻譯以及賞析
這首詞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是一篇難得的佳作。為愛國詩人所作。
江城子·別徐州
天涯流落思無窮!既相逢,卻匆匆。攜手佳人,和淚折殘紅。為問東風余幾許?春縱在,與誰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歸鴻,去吳中。回首彭城,清泗與淮通。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
翻譯
流落在滾滾紅塵中,人在天涯,思緒無窮!已經(jīng)相逢了,可在一起時候的歡樂卻是那么短暫。在我臨行之時,握著佳人纖細的玉手,欲語還休,只得流淚對著漫天飄零的落花。想要問溫暖的東風還留下多少?春天縱使還在,與誰共賞呢?
隋堤在陽春三月里的時候,水面上波光粼粼。我卻要在此時和向北歸家的鴻鵠背道而馳,遠去南方的吳中,回頭遠望這第二故鄉(xiāng)般的徐州,我心潮澎湃。清澈的泗水和徐州的淮河相通,我想要把相思離別的眼淚寄給徐州,卻是流不到楚江的東面啊!
注釋
①此詞作于公元1079年暮春。其時蘇軾在徐州僅兩年,又調(diào)往湖州,調(diào)任途中,詞人作此詞抒發(fā)對徐州風物人情的無限留戀之情,并在離愁別緒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
②彭城:即徐州。 ③清泗:清澈的泗水,泗水流經(jīng)徐州。
賞析
詞的上片首句以深沉的感慨發(fā)端,直抒天涯流落的傷感之情——我這個“天涯流落”之人愁思茫茫,無窮無盡。接下來切入題旨,抒寫猝然調(diào)離徐州的感慨。“既相逢,卻匆匆”,與徐州剛剛相逢,卻又匆匆離別。句中飽含對徐州依戀難舍之情——遺憾、哀怨、痛惜,百味雜陳。詞人難舍徐州,實際上是難舍徐州的友人。故詞人將“佳人”引入。這一人物形象,表面看來是熱戀之中的情人,實則是徐州友人乃至徐州的化身。詞人借與熱戀情人乍逢又別的情景——“攜手佳人,和淚折殘紅”,極言離別徐州的感觸。即將離別的情侶,兩手相牽,泣下沾襟,折落紅相贈,睹物傷懷,情思愈發(fā)纏綿,輾轉不忍離去。這種情侶之間痛徹肺腑的離別,正是詞人離別徐州的生動寫照,同時巧妙點出詞人離別徐州啟程到湖州上任的時間。“為問東風余幾許?春縱在,與誰同!”末三句由殘紅聯(lián)想到殘春,因離別之難,詞人試問春風還剩下多少?即使春光仍在,我只身離開徐州,有誰與我共賞春色呢!詞人用委婉抑郁的筆觸,表現(xiàn)了離別徐州后的孤單落寞,對徐州的無比依戀之情,溢于言表,感人至深。
詞的下片即景抒情,寓情于景,將上片之情具象化,縱深化,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相融。首句“隋堤三月水溶溶”,是“物中有我”之景——暮春三月,隋堤之中,春水溶溶,悠然東去。而詞人綿綿的悲思離愁與春水相融,浩茫無涯。“背歸鴻,去吳中”,是“我中有物”之景——詞人離開徐州故土,南去吳中湖州。而春光明媚,鴻雁北歸故居,詞人卻與雁陣反向而行,人不如鴻之嘆躍然紙上,意極沉痛。后五句,則是“物我相融”之景——詞人不忍離去,雖去程已遠,仍頻頻回首,北望彭城(徐州),只見清澈的泗水脈脈流去,通向徐州;詞人頓生奇想,托清泗流水把千滴相思之淚寄往徐州,無奈楚江(泗水)東流,相思難寄,令詞人悵然若失。在這幾句中,詞人徘徊不前的行蹤、依戀徐州的情感,徐州望而不見的幻影、泗水東流難寄的無情,相互交融,物我難分。這種藝術手法,意象豐富,虛實相間,把抽象的離愁別恨轉化成觸手可及的具象,顯得格外深痛、哀婉。詞人千滴相思之淚,楚江浩蕩東去之水,交織成悠長的嘆息,在讀者心頭久久縈繞,令人肝腸寸斷。
【蘇軾古詩《》江城子·別徐州》翻譯以及賞析】相關文章:
蘇軾 《江城子·別徐州》翻譯賞析06-17
江城子·別徐州賞析 蘇軾06-12
《江城子·別徐州》蘇軾古詩原文及鑒賞07-17
蘇軾詩詞《江城子·別徐州》06-20
蘇軾的古詩《題西林壁》翻譯以及賞析11-17
蘇軾《江城子》原文翻譯及賞析04-17
水調(diào)歌頭原文翻譯以及賞析蘇軾10-13
江城子·密州出獵原文翻譯以及古詩詞賞析09-27
蘇軾《贈劉景文》翻譯以及賞析06-10
蘇軾的作品《水龍吟》翻譯以及賞析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