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蘇軾勤儉節(jié)約的小故事(精選6篇)
故事作為一種簡便易行的幼兒早期閱讀方式,有助于提高幼兒的理解力、表達力和記憶力。創(chuàng)設好的閱讀環(huán)境,選擇故事性強的圖文并茂的讀物,對開發(fā)幼兒智力、培養(yǎng)其良好品質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蘇軾勤儉節(jié)約的小故事(精選6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蘇軾勤儉節(jié)約的小故事1
賣狗嫁女
東晉有個大官叫吳隱之,他幼年喪父,跟母親艱難度日,養(yǎng)成了勤儉樸素的習慣。做官后,他依然厭惡奢華,不肯搬進朝廷給他準備的`官府,多年來全家只住在幾間茅草房里。
之后,他的女兒出嫁,人們想他必須會好好操辦一下,誰知大喜這天,吳家仍然冷冷清清。謝石將軍的管家前來賀喜,看到一個仆人牽著一條狗走出來。管家問道:“你家小姐這天出嫁,怎樣一點籌辦的樣貌都沒有?”仆人皺著眉說:“別提了,我家主人太過分節(jié)儉了,小姐這天出嫁,主人昨日晚上才吩咐準備。我原以為這回主人該破費一下了,誰知主人竟叫我這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這條狗賣掉,用賣狗的錢再去置辦東西。你說,一條狗能賣多少錢,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兒也比我家主人氣派啊!”管家感嘆道:“人人都說吳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來真是名不虛傳。”
蘇軾勤儉節(jié)約的小故事2
戚景通對兒子的教導
明代抗倭英雄戚繼光,出身于將門世家。他的父親戚景通,對兒子的家教十分嚴格。戚繼光十二歲那年,有一次,幾個工匠來戚家修理房屋。戚景通指使他們安設四扇雕花門戶。工匠們都感到迷惑不解,紛紛議論說:“像這樣的將門世家,可以安設十二扇雕花門戶啊!”工匠們的議論,被戚繼光聽到了,他立即去找父親,提出要增設八扇雕花門戶。戚景通沒想到兒子小小年紀,就講究起虛榮和排場來,便聲色俱厲地說:“你要從小養(yǎng)成勤儉的品德,否則,連這四扇雕花門戶也是保不住的。”
戚繼光默默地點了點頭。可時隔不久,他又挨了父親一頓訓斥。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天,戚繼光穿著一雙很考究的絲織鞋子走過廳前,被戚景通看見了。戚景通十分惱火,當即將兒子叫住,怒氣沖沖地斥責道:“你一個小孩子家就穿這樣講究的鞋子,長大后,就會去追求綾羅綢緞。要是當了軍官,說不定還會侵吞士兵的.糧餉。后果不堪設想啊!”
戚繼光聽了父親的教誨,立刻彎腰脫掉絲鞋,換上了布鞋。從此,他再也不追求奢侈了,直到擔任了朝廷的大將軍,仍過著儉樸的生活。
蘇軾勤儉節(jié)約的小故事3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經(jīng)常說的一句英國諺語是“節(jié)約便士,英鎊自來”,每天深夜她都親自熄滅白金漢宮小廳堂和走廊的.燈,她堅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擠到一點不剩。號稱“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的日本豐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從一點一滴做起,勞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換,辦公紙用了正面還要用反面,廁所的水箱里放一塊磚用來節(jié)水。
一個貴為一國之尊、一個是世界著名的跨國公司,節(jié)約意識竟如此強烈,令人贊嘆。
蘇軾勤儉節(jié)約的小故事4
房梁掛錢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21歲中進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間他總是注意節(jié)儉,常常精打細算過日子。公元1080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于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之后在朋友的幫忙下,弄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一天只用一小份。錢全部分好后,按份掛在房梁上,每一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
拿到一小份錢后,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只準剩余,不準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里,以備意外之需。
蘇軾勤儉節(jié)約的小故事5
徐特立的'《粉筆詩》
徐特立,字師陶,湖南長沙人。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教育家。有《徐特立教育文集》傳世。他注重品德修養(yǎng),平生儉樸。他在湖南第一女子師范學校當校長時寫過一首《粉筆詩》抄在黑板上,公布在校園里:
半截粉筆猶愛惜,公家物件總宜珍。
諸生不解余衷曲,反粉筆頭撿起裝在口袋里留給自己上課用。他在湖南第一女子師范(又稱稻田師范)的幾年里,差不多沒有用過一支新粉筆。有些學生不理為余是算細人。
他在每天巡視全校時總是把別人拋棄的解,反而覺得他太“小氣”。因此徐特立特寫詩教育學生。
蘇軾勤儉節(jié)約的小故事6
艱苦奮斗
從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著一個叫吳成的農(nóng)民,他一生勤儉持家,日子過得無憂無慮,十分美滿。相傳他臨終前,曾把一塊寫有“勤儉”兩字的'橫匾交給兩個兒子,告誡他們說:“你們要想一輩子不受饑挨餓,就一定要照這兩個宇去做。”
后來,兄弟倆分家時,將匾一鋸兩半,老大分得了一個“勤”字,老二分得一個“儉”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懸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年五谷豐登。然而他的妻子卻過日子大手大腳,孩子們常常將白白的饃饃吃了兩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沒有一點余糧。老二自從分得半塊匾后,也把“儉”字當作“神諭”供放中堂,卻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農(nóng)事,又不肯精耕細作,每年所收獲的糧食就不多。盡管一家?guī)卓诠?jié)衣縮食、省吃儉用,畢竟也是難以持久。
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倆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將“勤”“儉”二字踩碎在地。這時候,突然有紙條從窗外飛進屋內(nèi),兄弟倆連忙拾起—看,上面寫道:“只勤不儉,好比端個沒底的碗,總也盛不滿!”,“只儉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窮挨餓!”兄弟倆恍然大悟,“勤”“儉”兩字原來不能分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吸取教訓以后,他倆將“勤儉持家”四個字貼在自家門上,提醒自己,告誡妻室兒女,身體力行,此后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蘇軾勤儉節(jié)約的小故事】相關文章:
蘇軾小故事05-08
蘇軾的故事05-27
蘇軾的故事10-16
蘇軾的故事11-22
蘇軾的故事三則03-15
蘇軾與茶的故事11-14
蘇軾與秦觀的故事06-09
(精)蘇軾的故事10-29
蘇軾與黃庭堅的故事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