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史·蘇軾傳》原文及翻譯解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宋史·蘇軾傳》原文及翻譯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宋史·蘇軾傳》原文及翻譯,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原文:
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程氏讀東漢《范滂傳》,慨然太息。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氏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比冠博通經史屬文日數(shù)千言好賈誼陸贄書既而讀《莊子》嘆曰吾昔有見口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試禮部。方時文磔裂詭異之弊勝,主司歐陽修思有以救之,得軾《刑賞忠厚論》,驚喜,欲擢冠多士,猶疑其客曾鞏所為,但置第二,復以《春秋》對義居第一。殿試中乙科。后以書見修,修語梅圣俞曰:“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聞者始嘩不厭,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決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匯于城下,漲不時泄,城將敗,富民爭出避水。軾曰:“富民出,民皆動搖,吾誰與守?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驅使復入。軾詣武衛(wèi)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卒長曰:“太守猶不避涂潦,吾儕小人,當效命。”率其徒持畚鍤以出,筑東南長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軾廬于其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時,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為免役。司馬光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復差役,軾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斂民財,斂聚于上而下有錢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專力于農,而貪吏猾胥得緣為奸。此二害輕重,蓋略等矣。”光不以為然。軾又陳于政事堂,光忿然。軾曰:“昔韓魏公刺陜西義勇,公為諫官,爭之甚力,韓公不樂,公亦不顧。軾昔聞公道其詳,豈今日作相,不許軾盡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國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軾與弟轍,師父洵為文,既而得之于天。雖嬉笑怒罵之辭,皆可書而誦之。其體渾涵光芒,雄視百代,有文章以來,蓋亦鮮矣。
自為舉子至出入侍從,必以愛君為本,忠規(guī)讜論,挺挺大節(jié),群臣無出其右。但為小人忌惡擠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節(jié)選自《宋史·蘇軾傳》)
譯文:
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蘇軾十歲時,他的父親蘇洵外出四處游學,母親程氏親自教授蘇軾讀書。程氏在讀到東漢《范滂傳》時,不禁感慨嘆息。蘇軾問母親:“如果蘇軾將來做范滂(東漢人,字盂博,少年時便懷澄清天下之志)那樣的人,母親是否允許呢?”程氏說:“你能夠做范滂那樣的人,我難道就不能成為范滂母親那樣的人嗎?”到二十歲的時候,蘇軾博學多識,通曉經書和歷史,每天寫文章洋洋數(shù)千言,喜歡賈誼(漢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陸贄(唐代賢相之一)的文集。不久當他讀到《莊子》的時候,感嘆說:“我以前有這樣的想法,但嘴里卻說不出來。現(xiàn)在看到這本書里寫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樣啊!”嘉二年(1057),參加禮部的科舉考試。當時文章支離分裂和詭異奇怪的弊病很嚴重,歐陽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這種弊病。當他得到蘇軾的《刑賞忠厚論》這篇文章時,又驚又喜,就想評為第一,但又懷疑可能是自己的學生曾鞏所作,于是最終只評為第二名,但是憑借“《春秋》經義策問”取得第一。參加殿試,中乙科。后來蘇軾攜書信拜見歐陽修,歐陽修對梅堯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詩人)說:“我的文章比這個人要遜色一大截啊!”剛開始聽到歐陽修這話的人都認為是歐陽修虛夸,并不信服。很長時間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歐陽修的話。
(蘇軾)調到徐州(今江蘇徐州市)任知州。黃河在曹村這個地方決口,泛濫于梁山泊和南清河等地,最后洪水匯集到徐州城下。暴漲的洪水沒有被及時疏導,徐州城將要被洪水沖毀,城里的富裕人家都爭著出城躲避洪水。蘇軾說:“富人們出城,老百姓都動搖了,我還與誰守衛(wèi)這座城池呢?我在這里,就決不允許洪水危及城池。”于是,將逃出城外的富人們又趕回城里。蘇軾拜訪守衛(wèi)徐州城的軍隊,叫出士兵頭目說:“黃河水將危害到徐州城,事態(tài)非常緊急,即使你們是禁軍,也要聽從我的命令為我效力。”士兵頭目說:“您太守大人尚且不躲避洪水和污泥,我們都是小人,理應為您效命。”于是帶領手下人拿著畚鍤等走出軍營,修筑起東南長堤。雨日夜不停,城墻僅有三版沒有淹沒到洪水里。蘇軾在城墻上過夜,路過家門時也沒有進去。他讓各級官員分別堵住各自防守的地方,最后終于保全了徐州城。
當初,宋太祖時實行差役制度,時間長了,產生了弊病。王安石擔任宋神宗的宰相時改為免役制。司馬光擔任宰相,知道免役的害處,不知道它的好處,想要恢復差役制。蘇軾說:“差役制和免役制各有利弊。免役的害處是官吏聚斂民財,錢財聚集在朝廷而百姓鬧錢荒。差役的害處是百姓長時間服役,不能專心全力在農事上,此時那些貪婪狡猾的官吏就趁機做一些不法的事情。這兩種害處的程度,大概是相等的。”司馬光并不認為蘇軾說得正確。蘇軾又在政事堂陳述自己的觀點,司馬光很憤怒。蘇軾說:“當年宰相韓魏公(指韓琦,是宋朝時輔佐過三任皇帝的宰相)指責陜西省的義勇軍,您當時是諫官,努力和他爭執(zhí),韓公不高興了,您也不顧。蘇軾以前聽您詳細說過這件事,難道今天您做了宰相,就不許我蘇軾把話說完嗎?”司馬光聽完笑了起來。
建中靖國元年(1101),蘇軾在常州(今江蘇常州市)去世,享年66歲。
蘇軾和弟弟蘇轍,隨父親蘇洵學習文章,后來得力于天賦。即使是嬉笑怒罵的言語,也都能寫成文章誦讀。他的文章博大豐富,光輝燦爛,稱雄百代,自從文章產生以來,(這種情況)大概也是很少見的。
蘇軾自從成為舉人到后來出入皇帝身邊做侍從,都一定是以愛戴君王為根本,忠心耿直的言論,正直無畏的節(jié)操,都遠遠在眾大臣之上。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擠,使得他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職。
蘇軾是哪個朝代人
宋代
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zhí)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于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蘇軾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 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后。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fā)奮”的“蘇老泉”。蘇洵發(fā)奮雖晚,但是很用功。 蘇軾其名“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慶歷八年(1048年),蘇洵因父喪居家,閉戶讀書,把自己以學識品行教授給蘇軾與幼子蘇轍。
蘇軾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范。好交友、 好美食, 創(chuàng)造許多飲食精品, 好品茗, 亦雅好游山林。
進京應試
嘉祐元年(1056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蘇洵帶著二十一歲的蘇軾、十九歲的蘇轍,自偏僻的西蜀地區(qū),沿江東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進京應試。
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小試官是詩壇宿將梅堯臣。倆人正銳意于詩文的革新,蘇軾清新灑脫的文風,一下子把他們震動了。策論的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蘇軾在文中寫道:“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歐、梅二公既嘆賞其文,卻不知這幾句話的出處。及蘇軾謁謝,即以此問軾,蘇軾答道:“何必知道出處!”歐陽修聽后,不禁對蘇軾的豪邁、敢于創(chuàng)新極為欣賞,而且預見了蘇軾的將來:“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名動京師
在歐陽修的一再贊譽下,蘇軾一時聲名大噪。他每次有新的作品,馬上就會傳遍京師。當父子名動京師、正要大展身手時,突然傳來蘇軾蘇轍的母親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隨父回鄉(xiāng)奔喪。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守喪期滿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4年后還朝,任判登聞鼓院。
治平二年(1065年),蘇洵病逝,蘇軾、蘇轍兄弟扶柩還鄉(xiāng),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蘇軾還朝。此時,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歐陽修在內,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開京城。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看見的,已不是他20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自請出京
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頗感生氣憤怒,然后便讓御史謝景在神宗面前陳說蘇軾的過失。蘇軾于是請求出京任職,被授為杭州通判。
熙寧七年(1074年)秋,蘇軾調往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豐二年(1079年)四月調為湖州知州。他在地方任職時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
【《宋史·蘇軾傳》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宋史·蘇軾傳》原文及翻譯解析07-20
宋史《蘇軾列傳》原文及翻譯06-06
宋史蘇軾列傳原文及翻譯07-27
《宋史·蘇軾列傳》原文及翻譯09-18
《宋史蘇軾傳》閱讀答案及翻譯05-09
宋史王安石傳原文翻譯08-05
《宋史·王安石傳》原文及翻譯06-23
《宋史·楊業(yè)傳》原文及翻譯10-18
《宋史·文天祥傳》原文及翻譯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