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oingaieng.cn-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中文字幕无码不卡免费视频 ,777精品久无码人妻蜜桃,国产一级A毛久久久久一级A看免费视频

    桃花源記閱讀理解答案

    時間:2024-10-10 14:26:27 桃花源記 我要投稿

    桃花源記閱讀理解答案

    桃花源記閱讀理解答案1

      [甲]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桃花源記閱讀理解答案

      [乙]陶潛,字元亮,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為鄉(xiāng)鄰之所貴。嘗著《五柳先生傳》曰: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時人謂之實錄。甚親朋好事,或載酒肴而往,潛亦無所辭焉。每一醉,則大適①融然②。時或無酒,亦雅詠不輟。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張,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節(jié)選自《晉書》)

      [注]:①適:滿足。②融然:和悅快樂的樣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與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標志。

      1.解釋下列句子劃線的詞。

      (1)漁人甚異之( )

      (2)阡陌交通( )

      (3)穎脫不羈( )

      (4)時或無酒,亦雅詠不輟( )

      2.請從[乙]文中摘錄出與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屬所表現的理想生活形成強烈反差的.句子。

      答:

      3.從[乙]文看,陶淵明的琴沒有琴弦,他本人也不會撫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卻撫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撫琴嗎?結合全文看,這反映了他怎樣的性格?

      答:

      4.翻譯下列句子。

      (1)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譯文:

      (2)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譯文:

      參考答案:

      1.(1)對感到驚異

      (2)交錯相通

      (3)束縛,約束

      (4)停止

      2.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

      3.不是,他只是作出撫琴的樣子。這反映了他無拘無束,本性率真,面對窮困的生活,自得其樂的性格。(意對即可)

      4.(1)老人和小孩,都和悅幸福,自得其樂。

      (2)只要能領會琴中的樂趣,就不用在意音準不準啊。

    桃花源記閱讀理解答案2

      (二)閱讀《桃花源記》中的文段,完成11-14題。(10分)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逐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小題1:、解釋下列劃線詞的意思。(2分) A.屋舍儼然:B.仿佛若有光:

      C.便要還家:D.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小題2:、根據文中畫曲線的句子,“皆嘆惋”的原因是( )(2分) A.為漁人費了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嘆惋。

      B.為自己信在這里消息閉塞,竟不知道外界有這么大的變化而嘆惋

      C.為外界社會的動亂、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嘆惋

      D.沒有想到時間過得這么快,都已經是晉朝了。

      小題3:、翻譯句子: (4分)

      (1)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2)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小題4:、作者為什么要虛構這樣的.理想境界?聯系作者的生平簡要分析。(2分)

      參考答案:

      小題1:A、整齊的樣子 B、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

      C、通“邀”,邀請。 D、妻子與子女。

      小題1:C

      小題1:略

      小題1: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時期,戰(zhàn)亂頻繁,人民流離失所,他對這一黑暗的社會現實極為不滿,對受苦受難的勞動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虛構了一個寧靜安樂、民風淳樸的美好境界,以此來寄托自己的社會理想。

      略

    桃花源記閱讀理解答案3

      讀文答題。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①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B.①停數日,辭去②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C.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②屬予作文以記之

      D.①設酒殺雞作食②食之不能盡其材

      2.翻譯下面的句子。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其實并不存在,他這樣寫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B

      2.竟然不知道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

      3.答案示例: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作者不滿現實的一種精神寄托,表現了他對沒有剝削、沒有戰(zhàn)亂、自給自足的.理想社會的追求。

    桃花源記閱讀理解答案4

      閱讀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

      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問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 ”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小題1】解釋下列劃線詞語的意思。(4分)

      (1)屋舍儼然 ________________ (2)便要還家 ________________

      (3)遂迷 ________________ (4)尋病終 ________________

      【小題2】下列各項劃線字與現在意思一樣的是( )(2分)A.武陵人捕魚為業(yè)B.阡陌交通,雞犬相聞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D.不足為外人道也

      【小題3】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題4】下面對文章理解不正確的是( )(2分)A.本文采用層層設疑的寫法,既表達了作者希望在現實中看到一個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也能激發(fā)讀者的興趣。 B.見到村中人的生活狀況,漁人“乃大驚”,說明眼前的場景是他先前所未見過的。C.漁人“處處志之”,卻“遂迷”,讓故事亦真亦幻,具有較濃的傳奇色彩。D.對于桃花源,劉子驥之后就無人“問津”,似乎也表達了作者無可奈何的嘆惋之情。

      【小題5】作者在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樣的社會理想,今天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個理想?(3分)

      答案

      【小題1】(1)整齊的`樣子(2)“要”通“邀”,邀請;(3)于是、就(4)不久

      【小題1】A

      【小題1】略

      【小題1】B

      【小題1】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平等,人們過著安居樂業(yè)的生活。在當時無法實現,只是人們的美好愿望。

      解析

      【小題1】學生對文言文中重點詞語的釋義掌握要具體、精確。

      【小題1】A中“捕魚”古今意思相同。

      【小題1】文言翻譯要求意思正確、句意完整、語句通順。注意對句子中關鍵詞的理解和重點句式的調整。

      【小題1】B中應是桃源人“乃大驚”。

      【小題1】學生通過感知文本內容,繼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題以及作者所要抒發(fā)的感情。

    桃花源記閱讀理解答案5

      [甲]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zhí)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zhí)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選自《虞初新志》)

      [乙]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選自《桃花源記》)

      小題1:解釋下列文言句中加線詞語。(3分)

      (1) 左臂掛念珠倚之( )

      (2)詘( )右臂支船

      (3) 佛印絕類( )彌勒

      (4) 阡陌交通( )

      (5)屋舍儼然 ( )

      (6)悉如外人( )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文言句子。(6分)

      (1)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2) 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3)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小題3:寫出兩個出自[乙]文的成語。(2分)

      小題4:[乙]文中作者為什么要描繪這樣一個美麗的“世外桃源”?(2分)

      參考答案:

      小題1:(1)代詞,左膝上(2)通“屈”,彎曲(3)像(4)交錯相通(5)整齊的樣子(6)全、都 (意思對即給分)

      小題2:(1)他們的兩膝互相靠近,各自隱藏在書畫卷下邊的衣褶里。

      (2)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自得其樂。

      (3)漁人又向前走了幾十步,一下子變得開闊明亮了。

      (意思符合即給分)

      小題3:豁然開朗怡然自樂雞犬相聞 黃發(fā)垂髫 阡陌交通 。(寫出其中兩個即可,2分)

      小題4:表現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對理想社會的向往和追求。(意思對即可,2分)

      小題1:試題分析:“詘”是通假字,“類”是重點實詞。“交通”是古今異義詞,“儼然”要注意把“然”的意思解釋出來,“悉”的意思是固定的,即都、全。

      小題2:試題分析:翻譯時要注意,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落實。(1)句中的關鍵詞有“比”“黃發(fā)垂髫”“豁然開朗”等,“比”是靠近的意思,“黃發(fā)垂髫”是借代的修辭,指老人和小孩。“豁然開朗”是古今異義詞,指一下子變得開闊明亮了。注意這些易錯詞語,再把各個詞語的意思連綴起來,語意通順即可。

      小題3:試題分析:在文章中找,很容易就可看到“豁然開朗、怡然自樂、雞犬相聞、黃發(fā)垂髫、阡陌交通”幾個明顯的成語。對于似是而非的四字短語則盡量不寫。

      小題4:試題分析:文章中對于世外桃源的描寫句“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

      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寫出了與世外截然不

      同的景象,因此實則借此表達了作者內心的不滿與對如世外桃源這樣的理想社會的向往。

    桃花源記閱讀理解答案6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選自《桃花源記》)

      12.解釋下列加點詞(1分)

      (1)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 (2) 便要還家( )

      13.下列每組加點詞語意義相同的是( )(2分)

      A. 屬: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屬予作文以記之

      B. 為:不足為外人道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

      C. 舍:便舍船 屋舍儼然

      D. 具:具答之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14.翻譯句子(2分)

      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15.作者在《桃花源記》中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沒有戰(zhàn)亂,安定和平;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結合當今社會實際,簡要說出你對當今和諧社會的`認識。(2分)

      12. (1分)(1)與世隔絕的地方 (2)通邀,邀請 13.D(2分)

      14. (2分)老人和小孩都悠閑愉快,自得其樂的樣子。

      15.(參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環(huán)境優(yōu)美;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安定有序;生活富足,人人自得其樂等。(2分)

    桃花源記閱讀理解答案7

      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寫桃花源中人精神狀態(tài)的句子是:

      3、文中總寫漁人感受的一個成語是:

      4、“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5、表現“村人”熱情待客的句子有

      6、表現“村人”都來關心漁人的句子有

      7、“村人”來桃花源的原因是

      8、“村人”“不知不漢,無論魏晉”的原因是

      9、文中描寫桃花林的語句是

      10、文中描寫桃花源景物的句子是

      11、描寫桃花源中人們安居樂業(yè)的句子是

      12、桃花源中人“與外人間隔”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__”。(用原文語句作答)

      13、、文中與蘇軾的“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4、、成語“無人問津”化自文中“ ”一句。

      15、、文中與陸游詩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個成語是:

      16、桃花源人為什么“見漁人,乃大驚,”文中還有哪些地方暗示了這一點?

      17、作者筆下的桃花源,是一個與世隔絕,沒有戰(zhàn)亂,沒有“王稅”的理想社會,這可以用哪一個成語來概括?

      18、語段從哪兩個角度描寫桃花源?

      19、請你概括第二個語段的主要內容。

      20、文中劃曲線的句子表現出桃花源人什么樣的特點?

      21、桃花源中的人們聽了武陵漁人的見聞后,為什么“皆嘆惋”呢?

      22、 文中哪句話表明桃源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后,雖“嘆惋”卻仍然想繼續(xù)在桃花源中生活?他們?yōu)槭裁床辉鸽x開?

      23、 第3段文字主要寫哪兩方面內容?

      24、“桃花源”是陶淵明虛構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它呢?請用簡短的'話回答。

      25、桃花源中的人們?yōu)槭裁炊跐O人“不卟為外人道”?請談談你的理解。

      26、為什么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該怎樣評價?寫一段話,談談你的意見。

      27、古往今來,人們對漁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無意有不同理解:王維曾寫道:“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似為無意;而謝得枋卻說:“飛花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又覺有心。你認為作者的本意是什么?請說說理由。

      28、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樣對待漁人?

      29、本段結尾寫道“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這一句在情節(jié)發(fā)展上起什么作用?

      30、作者為什么詳細地寫漁人回來的路上“處處志之”,又“詣太守”,高尚士、劉子驥聽了也“欣然規(guī)往”,而結果卻或迷路,或病終,未能再找到桃花源?

      31、文中“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一句讀過后,結合你的生活實際,談談你的感受。

      32、村人要求漁人不要對“外人”說起這里的情況,為什么?

      33、作者為什么要虛構這樣的理想境界?聯系作者的生平簡要分析。

      34、在《桃花源記》中,漁人離開桃源后“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

      后來尋找桃花源的人“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

      35、桃花源中人曾囑咐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可漁人外出后竟“詣太守”,談談你對漁人做法的評價。

      36、陶淵明在此文中不是寄托了社會理想嗎?請問我們今天應怎樣看待這樣的理想?

      37、請寫出三句含有“桃花”的古詩詞。

      38、如何看待作者描繪的這個理想社會?

      39、第二自然段寫了幾層意思?漁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有哪些?從這些敘述描寫中,可以看出這是怎樣的一個社會?

      參考答案:

      1、甚異之 2、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3、豁然開朗

      4、不想被外面的戰(zhàn)亂破壞了他們的和平寧靜的生活

      5、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6、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7、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8、與外人間隔

      9、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10、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11、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12、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13、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14、后遂無問津者 15、豁然開朗

      16、(1)與外人間隔(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17、世外桃源18、從自然環(huán)境、人物活動這兩個角度來描寫桃花源的景象。

      19、通過漁人所見,著力表現桃花源中的自然環(huán)境以及人們和平安樂的景象。20、表現出桃花源中人們的熱情好客、淳樸善良,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和睦。21、桃花源中的人們本是“避秦時亂”而來,為外界動亂黑暗的世界而嘆惋,為桃花源外的人過著痛苦的生活而嘆惋。

      22、不足為外人道也(2分)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寧靜 ②百姓能安居樂業(yè) ③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2分,以上三點答出兩點即可)

      23、①寫村人"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社會風尚(或寫桃花源中熱情好客的淳樸風尚和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和睦關系)②寫村人自敘秦時避難來此經過(或寫桃花源中對戰(zhàn)亂的厭惡和對沒有壓迫剝削的社會理想的追求)。

      24、是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自由生活25、不希望外人破壞桃花源中安寧和平幸福的生活。26、桃花源中的社會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社會理想,客觀上反映了當時廣大人民擺脫壓迫、擺脫剝削的要求,也批判了當時的黑暗現實,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在階級社會中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27、既表現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又透露出他對這種理想無法實現的無可奈何的嘆惋之情。

      28、村中人見到漁人,先是“大驚”,然后聽了漁人的回答后“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熱情招待。這些描寫說明桃花源里的人熱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風淳樸。

      29、此語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為他們不愿外面的人來干擾他們寧靜、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節(jié)發(fā)展上,則為下文無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筆。

      30、這樣寫的目的是要給人一個真實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漁人回來時順著原路處處作了標記,生怕以后再來時找不到,可謂小心極了!回到武陵,還向一郡之長太守做了報告,可謂慎重極了!像劉子驥那樣品德高尚的人聽到后,也高興得想去探訪,可見真實極了!總之,作者不厭其煩地寫這些,都是為了使人產生確有其事的真實感。

      31、人的一生都可能經歷坎坷與不順,都可能經歷苦難與艱辛,而只有經歷這些之后,才能達到成功的彼岸。32、是因為他們不愿意讓“外人”來打破桃花源中寧靜安樂的生活。

      33、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時期,戰(zhàn)亂頻繁,人民流離失所,他對這一黑暗的社會現實極為不滿,對受苦受難的勞動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虛構了一個寧靜安樂、民風淳樸的美好境界,以此來寄托自己的社會理想。

      34、暗示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虛構的 產物35、為人不講信用

      36、《桃花源記》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的現實社會相對立的世外桃源,借助這個美好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廣大人民追求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的理想社會的愿望37、如(1)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2)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3)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分;(4)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映淺紅;(5)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38、這是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怡然自樂的社會。是黑暗現實的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現實的一種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來被壓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農經濟下的田園生活,是不可能實現的空想。

      39、第二自然段寫了兩層意思,即先寫進入桃花源的過程,再寫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一是環(huán)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二是人———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作者的這些描寫敘述讓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社會:和平安寧、豐衣足食、人人勞動、安居樂業(yè)的社會,與黑暗的現實社會形成極強的鮮明對比。現實社會生活中,戰(zhàn)亂頻繁,生靈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卻是一派優(yōu)美、安寧的景象。作者明寫桃花源,暗在譏諷現實,反映了作者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桃花源記閱讀理解答案8

      文言文閱讀

      【甲】①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③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節(jié)選自柳宗元《小石潭記》)

      【乙】①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②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節(jié)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10.下列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皆若空游無所依 依:依托。

      B.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斗:北斗星。

      C.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交通:互相通達。

      D.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要:通“邀”,邀請。

      1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之”,同“乃記之而去”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忘路之遠近。《桃花源記》 B.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C.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 D.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傷仲永》

      12.下列對文段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甲文“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從側面加以烘托,突出潭水的'清澈。

      B.從乙文“不足為外人道也。”一句可以看出,桃花源人不希望外人打擾這里的生活。

      C.甲乙兩文都寫作者仕途上遭受挫折,抒發(fā)的思想感情是一樣的。

      D.從表達方式上看,甲文第②段側重于描寫,乙文第②段側重于敘述。

      參考答案

      10.B 11.D 12.C

    桃花源記閱讀理解答案9

      較閱讀《桃花源記》(節(jié)選)和《大道之行也》,回答問題。(15分)

      【甲】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小題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詞的意思。(4分)

      (1)阡陌交通( )(2)便要還家。 ( )

      (3)選賢與能( ) (4)盜竊亂賊而不作( )

      【小題2】.下列句中劃線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2分)A.芳草鮮美鮮為人知B.便舍船 屋舍儼然C.復前行不復出焉D.處處志之 尋向所志【小題3】.、翻譯成現代漢語。 (4分)

      (1)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2)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小題4】.根據要求回答下面問題:

      (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之后,源中人“皆嘆惋”,你認為他們因何而“感嘆惋惜”?(2分)

      (2)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和“大道之行也”描繪得“大同”社會有何異同之處?請作簡要分析。(3分)

      同:

      異:

      答案:

      【小題1】(1)阡陌交通(交錯相通 )(2)便要還家。( 同 邀 邀請 )

      (3)選賢與能( 同 舉 推舉 )(4)盜竊亂賊而不做(興起)

      【小題1】C

      【小題1】(1)(桃花源中的`人)問(漁人)現在是什么時代,竟然不指導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朝和晉朝了。

      (2)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

      【小題1】(1)桃花源中的人為桃花源外世道的變遷、百姓生活的苦難以及戰(zhàn)亂不斷的世道而嘆惋。

      (2)同: 物質上富有 精神上文明、和諧 ,如關愛子女,孝順老人,勤勞耕作,和平相處等。

      異:用自己的話 或 引用原文皆可。

      示例:

      世外桃源:土地平曠……怡然自樂。 或 環(huán)境優(yōu)美,風尚純樸,熱情好客,精神富足,和諧相處。

      大道之行: 老有所終……己。 或: 人人都得到關愛, 人人安居樂業(yè), 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桃花源記閱讀理解答案10

      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練習。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乙】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釋劃線詞在文中的意思。

      ①仿佛若有光____________

      ②便要還家__________

      ③往來無白丁 ____________

      ④無案牘之勞形____________

      2.翻譯下列句子。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讀【甲】文,你認為桃源人為什么嘆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中作者引用“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為了說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認為無論是甲文中虛構出的“世外桃源”還是乙文中作者的隱居自娛其實都反映出作者消極避世的心態(tài)。你同意這種看法嗎?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隱隱約約,形容看不真切的樣子;

      ②同“邀”,邀請;

      ③平民,這里指沒有什么學問的人;

      ④官府的.公文。 (意對即可)

      2.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都處處可以聽到。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里。 (意對即可)

      3.為桃源外戰(zhàn)亂頻繁,現實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一直過著痛苦的生活而嘆惋。 (意對即可)

      4.以古代名賢自況(類比),進一步突出“德馨”(自己品德高尚)。 (意對即可)

      5.不同意。【甲】文通過對“世外桃源”的描寫,反映了作者厭惡戰(zhàn)爭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乙】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寫法,通過描寫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意對即可)

    桃花源記閱讀理解答案11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木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隔絕。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

      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1.《桃花源記》的作者是_____(朝代)著名詩人___,初中階段我們還學過他的作品___、___。

      2.解釋下列劃線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①芳草鮮美( )

      ②屋舍儼然( )

      ③甚異之( )

      ④不足為外人道也( )

      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漁人偶遇桃源,“處處志之”,最終卻“不復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是如此美好,那么你理想中的社會王國是什么樣的?結合社會現實談談你的設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東晉 陶淵明 《五柳先生傳》 《歸園田居》

      2、(1)鮮艷美麗(2)整齊的樣子(3)對……。感到奇怪(4)不值得,不必

      3、(1)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

      (2)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顯得心滿意足。

      4、此題只要能圍繞作者的矛盾思想來答,語言表述清晰流暢即可。

      示例:寄寓了作者對美好的理想社會的追求,以及在當時社會條件下理想無法實現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文中的漁人雖“處處志之”,但終“不復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這樣的理想無法實現。

      5、“略”。符合社會現實言之有理即可。

    桃花源記閱讀理解答案12

      桃花源記

      1.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選自《禮記·禮運》)

      2.乙文: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選自《桃花源記》)

      閱讀題目:

      7.解釋下列文言句中加點的詞語。(6分)

      (1) 選賢與( )能

      (2)貨惡( )其棄于地也

      (3) 故( )外戶而不閉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5)屋舍儼然 ( )

      (6)悉如外人( )

      8.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文言句子。(4分)

      (1)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2)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9、在陸游詩中哪兩句也算恰到好處地體現了“林盡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極狹”、“豁然開朗”這樣一波三折的意境?(2分)

      10.[甲] 文中闡述的.“大同社會”與[乙]文中描繪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閱讀答案

      7.(1)“與”通“舉”,選拔(2)憎惡(3)所以(4)類(4分,每小題1分,意思對即給分)(5)整齊的樣子(6)全、都

      8.(1) 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處處可以聽到。(2分,意思符合即給分)

      (2)老人小孩都充滿喜悅,并自得其樂。

      9.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分)

      10. 兩文都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追求。(2分,結合語句分析也可)

    桃花源記閱讀理解答案13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小題1】《桃花源記》的作者是 ,字 ,他是 (朝代) 。本文出現的成語有 、 (寫出其中兩個)。(6分)

      【小題2】解釋下面句中劃線字詞的的含義。(4分 )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4)乃不知有漢

      【小題3】下面劃線詞的意思和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2分)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D.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小題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小題5】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表現了桃花源中人們

      的特點;他們在送漁人離開時囑咐他不足為外人道也是因為 。(2分)

      【小題6】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淵明怎樣的社會理想?(2分)

      答案

      【小題1】陶淵明 元亮 晉(東晉) 大詩人(文學家) 世外桃源 黃發(fā)垂髫 怡然自樂 無2問津 雞犬相聞(任選兩個)

      【小題2】(1)類(2)全、都(3)請、邀請(4)竟然、居然

      【小題3】A

      【小題4】略

      【小題5】熱情好客 不想讓外人打擾(不想讓外人知道這個地方)

      【小題6】略

      解析【小題1】試題分析:陶淵明,字元亮,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jié),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曾做過幾年小官,后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學名著基本常識的把握。

      點評:文學常識,顧名思義,指涵蓋文化的各種常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學中的地理、歷史各種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們眾所周知的文學習慣。本題涉及的知識點主要有作家、年代等。平時學習的過程中,對文學作品的作者、體裁、主人公等可以進行分類,以防混淆。對著名篇章的`內容熟讀并熟記。

      【小題2】試題分析:屬,一詞多義,類。悉,一詞多義,全,都。延,古今異義詞,故古義:請,邀請。無論,古今異義詞,古義:竟然,居然。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意義的理解。

      點評:實詞與虛詞的積累,是培養(yǎng)閱讀文言文能力的基礎,理解文言文中詞語的含義時,要聯系原句來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單個字詞的含義。另外,還要注意詞語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異義詞、動詞的使動用法、通假字等,盡量做到翻譯準確、恰當。本題涉及的有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等。

      【小題3】試題分析:A.仿佛古今同義,都是好像的意思。B.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運輸樞紐。C.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今義:無路可走的境地。D.無論,古義:不用說,更不必說;今義:不管。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意義的理解。

      點評:本題主要考察了詞語的特殊用法:古今異義詞。

      【小題4】試題分析:翻譯(1)時,要注意把黃發(fā)垂髫(老人和小孩)、并(都)、怡然自樂(高興而滿足)這些字詞翻譯準確。翻譯(2)時,要注意把為(想向,對)、 具(詳細)、聞(知道)這些字詞翻譯準確。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

      點評:句子翻譯也是文言文閱讀的一個常考題型,翻譯句子時,要注意抓住句中的關鍵詞句,把關鍵詞句翻譯準確,另外,還要注意對特殊句式的翻譯,盡量做到通順、流暢,表意清晰。

      【小題5】試題分析: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村中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去,擺了酒、殺了雞做飯來款待他。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來款待他。這些都表現了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因為聽聞漁人講了外面的世界后,他們不愿意外人來打擾他們的生活,所以,漁人臨走前特意囑咐不足為外人道也。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評價和人物心理的揣摩。

      點評:做人物形象分析類題目時,要結合人物具體的言行來分析其精神品質。平時在閱讀文章時,要善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和精神品質。根據文章的情節(jié)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可以從文章的情節(jié),接著是人物的語言動作以及神態(tài)。要將人物的心理整合到文章中去等角度去揣摩。聯系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和文中敘述的事件,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來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動。桃花源的人款待漁人,說明他們熱情好客。因為聽聞外面的世界很亂,他們不遠這里的寧靜和平生活被外界多干擾,所以,有囑咐漁人不要把這里的一切告訴別人。

      【小題6】試題分析:作者的簡凈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過對大同社會的構想,藝術地展現了大同社會的風貌,是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托,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憧憬以及對現實社會的不滿。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作者情感態(tài)度的理解。

      點評:怎樣才能切準情感把握的脈搏,深入地領會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

      (1)聯系作品主旨,把握情感態(tài)度。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時,往往可以借助或聯系主旨來理解。

      (2)結合關鍵語句,確定情感態(tài)度。作品中的關鍵性語句,常常出現在文首或文尾,或抒情,或議論,或含有深刻含義。這些語句,往往表明或暗示作品的主旨,從而也顯示出了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

      (3)根據人物語言,分析情感態(tài)度。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時,切不可忽視對文中人物語言的體味,要有結合語言看作者情感的意識,巧妙地將溶入其中的情感態(tài)度捕捉到。

      (4)抓住景物特征,體會情感態(tài)度。景物描寫,往往為了表現與之相同相似、相關或相對、相反的情感。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時,要善于根據文中的景物描寫,由景及人,由表及里;賞其美景,知其深情;觀其外表,知其內涵。

    桃花源記閱讀理解答案14

      桃花源記(6分)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3分)

      (1)漁人甚異之( ) (2)便要還家( ) (3)處處志之( )

      2.用現代漢語寫出 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譯文:

      3.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問世以來,中華大地出現了“處處自詡桃花源”的現象,請結合本文分析原因。(3分)

      答:

      答案

      1.(3分)(1)以......為異,認為......奇異 (2)通“邀”,邀請

      (3)記,做記號 評分標準:共3分,每個1分。

      2.(3分)這個人一五一十詳細地說出了他所知道的外面的情況,(他們)都(對外面百姓的生活)感嘆、惋惜。

      評分標準:3分,意思符合即可。

      3.(2分)因為桃花源是人們理想中 的'最佳風景,寧靜而優(yōu)美;但又絕不是單純的風景,是為理想的光環(huán)所籠罩著的山水,是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安居樂業(yè)的理想生活。(因為桃花源不是單純的美景,“桃花源”已成為一種精神符號,一種文化標記,寄托著千百年來人們對理想社會、美好生活的追求。)

    桃花源記閱讀理解答案15

      桃花源記(選段)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解釋下面畫線詞在句中的意思。

      ①便要還家

      ②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③屋舍儼然

      ④咸來問訊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文中哪句話表明桃源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后,仍想繼續(xù)在桃花源中生活?他們?yōu)槭裁床辉鸽x開?

      參考答案:

      1. ①通“邀”,邀請 ②與世隔絕的地方 ③整齊的樣子 ④都

      2.問現在是什么朝代,他們居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朝和晉朝了。(意思對即可)

      3.第一問:不足為外人道也。第二問:源中生活安寧/沒有戰(zhàn)亂/能安居樂業(yè)。

    【桃花源記閱讀理解答案】相關文章:

    《桃花源記》閱讀理解練習及答案11-01

    《桃花源記》閱讀理解(附答案)06-08

    閱讀理解及答案07-30

    桃花源記閱讀理解題及參考答案10-22

    黑白閱讀理解答案 黑白閱讀理解10-05

    《雨》閱讀理解及答案09-15

    雨中的閱讀理解及答案09-24

    秋風閱讀理解及答案10-10

    扁豆閱讀理解及答案09-28

    火腿閱讀理解及答案11-06

    中文字幕无码av激情不卡久久|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电影| 色婷婷欧美在线播放内射|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 精品精品国产理论在线观看| 国精品人妻无码一区免费视频电影|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 国产精品一线二线三线| 久久人人爽人人双人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