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湖陰先生壁王安石的
引導語:楊德逢,別號湖陰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時的鄰居和經(jīng)常往來的朋友。下文就是有關《書湖陰先生壁》知識,我們一起閱讀學習吧。
書湖陰先生壁⑴
其一
茅檐長掃凈無苔⑵,花木成畦手自栽⑶。
一水護田將綠繞⑷,兩山排闥送青來⑸。
其二
桑條索漠楝花繁(6),風斂余香暗度垣。
黃鳥數(shù)聲殘午夢,尚疑身屬半山園。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書:書寫,題詩。湖陰先生:本名楊德逢,隱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紫金山(今江蘇南京)時的鄰居。
⑵茅檐:茅屋檐下,這里指庭院。無苔:沒有青苔。
⑶成畦(qí ):成壟成行。 畦:經(jīng)過修整的一塊塊田地。
⑷護田:這里指護衛(wèi)環(huán)繞著園田。語出《漢書·西域傳序》:“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而輪臺、渠犁,皆有田卒數(shù)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
⑸排闥(tà):開門。語出《漢書· 樊噲傳》:“高帝嘗病,惡見人,臥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噲乃排闥直入。”闥:小門。送青來:送來綠色。
(6)楝(liàn)花:“二十四番花信”里的楝花,指的就是北方常見的苦楝花。
【白話譯文】
【其一】
茅草房庭院經(jīng)常打掃,潔凈得沒有一絲青苔。花草樹木成行成壟,都是主人親手栽種。庭院外一條小河保護著農(nóng)田,并且環(huán)繞著農(nóng)田;兩座大山打開門來為人們送去綠色。
【其二】
桑樹枝葉繁茂,楝花也十分繁盛。清風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過墻頭。 黃鶯幾聲清脆的啼叫 ,驚醒了我的午覺。一夢醒來,我恍恍惚惚還覺得自己好像仍然在舊日所住的半山園中。 [4]
【創(chuàng)作背景】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題在楊德逢屋壁上的一組詩。楊德逢,別號湖陰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時的鄰居和經(jīng)常往來的朋友。
【作品鑒賞】
這兩首詩是題寫在湖陰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著名。這一首詩用典十分精妙,讀者不知典故內容,并不妨礙對詩歌大意的理解;而詩歌的深意妙趣,則需要明白典故的出處才能更深刻地體會。
首二句贊美楊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靜”即凈。怎樣寫凈呢?詩人摒絕一切平泛的描繪,而僅用“無苔”二字,舉重若輕,真可謂別具只眼。何以見得?江南地濕,又時值初夏多雨季節(jié),這對青苔的生長比之其他時令都更為有利。況且,青苔性喜陰暗,總是生長在僻靜之處,較之其他雜草更難于掃除。而今庭院之內,連青苔也沒有,不正表明無處不凈、無時不凈嗎?在這里,平淡無奇的形象由于恰當?shù)挠米謪s具有了異常豐富的表現(xiàn)力。“花木”是庭院內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為品種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種。這樣,“成畦”二字就并非僅僅交代花圃的'整齊,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豐美,既整齊又不單調。
這清幽環(huán)境令人陶醉,所以當詩人的目光從院內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時,他的思致才會那樣悠遠、飄逸,才會孕育出下面一聯(lián)的警句,門前的景物是一條河流,一片農(nóng)田,兩座青山,在詩人眼里,山水對這位志趣高潔的主人也有情誼。詩人用擬人手法,將“一水”“兩山”寫成富有人情的親切形象。彎彎的河流環(huán)繞著蔥綠的農(nóng)田,正像母親用雙手護著孩子一樣。“護”字,“繞”字顯得那么有情。門前的青山見到庭院這樣整潔,主人這樣愛美,也爭相前來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門而入,奉獻上一片青翠。詩人以神來之筆,留下千古傳誦的名句。
“一水”“兩山”被轉化為富于生命感情的親切的形象,而為千古傳誦。但后二句所以廣泛傳誦,主要還在于這樣兩點:一、擬人和描寫渾然一體,交融無間。“一水護田”加以“繞”字,正見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環(huán)繞著綠油油的農(nóng)田,這不恰像一位母親雙手護著小孩的情景嗎?著一“護”字,“繞”的神情明確顯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闥”二字,更是神來之筆。它既寫出了山色不只是青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撲向庭院而來!這種描寫給予讀者的美感極為新鮮、生動。它還表明山的距離不遠,就在楊家庭院的門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動人的,是寫出了山勢若奔,仿佛剛從遠方匆匆來到,興奮而熱烈。所有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這種種描寫,又都和充分的擬人化結合起來,那情調、那筆致,完全像在表現(xiàn)“有朋自遠方來”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顧不得敲門就闖進庭院送上禮物。二者融合無間,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經(jīng)錘煉又無斧鑿之痕,清新雋永,韻味深長。二、這兩句詩也與楊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聯(lián)里,已可看到一個人品高潔、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陰先生。所居僅為“茅檐”,他不僅“掃”,而且“長掃”(即常掃),以至于“靜無苔”;“花木成畦”,非賴他人,而是親“手自栽”。可見他清靜脫俗,樸實勤勞。這樣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間,當然比別人更能欣賞到它們的美,更感到“一水”“兩山”的親近;詩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陰先生早已締結了深厚的交誼。詩以“書湖陰先生壁”為題,處處關合,處處照應,由此也可見出詩人思致的綿密。
此詩對于“一水”“兩山”的擬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為基礎,又與具體的生活內容相吻合,所以氣足神完,渾化無跡,成為古今傳誦的名句。
在修辭技巧上,“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兩句也堪作范例。詩人運用了對偶的句式,又采用了擬人的手法,給山水賦予人的感情,化靜為動,顯得自然化境既生機勃勃又清靜幽雅。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人稱半山居士。封為舒國公,后又改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江右民系,北宋臨川縣城鹽埠嶺(今臨川區(qū)鄧家巷)人。慶歷二年(1042)進士。嘉祐三年(1058)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熙寧七年(1074)罷相,次年復任宰相;熙寧九年(1076)再次罷相,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半山園,封舒國公,不久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謚文。執(zhí)政期間,曾與其子王雱及呂惠卿等注釋《詩經(jīng)》《尚書》《周官》,時稱《三經(jīng)新義》。其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所著《字說》《鐘山一日錄》等,多已散佚。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后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等。
人物評價/王安石
參見詞條王安石變法的相關評價
韓琦:安石為翰林學士則有余,處輔弼之地則不可。
曾公亮:上與介甫如一人,此乃天也。
唐介:安石好學而泥古,故論議迂闊,若使為政,必多所變更。安石果用,天下必困擾。
曾鞏:鞏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稱其文。
司馬光:人言安石奸邪,則毀之太過;但不曉事,又執(zhí)拗耳。
黃庭堅:余嘗熟觀其(王安石)風度,真視富貴如浮云,不溺于財利酒色,一世之偉人也。
張蕓叟:王介甫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欲有尋繹,不可得矣。
楊時:今日之禍(金人圍京城,勤王之兵四集),實安石有以啟之。
朱熹:以文章節(jié)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經(jīng)濟為己任....(然)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寧、宣和之際,而禍亂極矣。
陸九淵:公疇昔之學問,熙甯之事業(yè),舉不遁乎使還之書。而排公者,或謂容悅,或謂迎合,或謂變其所守,或謂乖其所學,是尚得為知公者乎?英邁特往,不屑于流俗聲色利達之習,介然無毫毛得以入于其心,潔白之操,寒于冰霜,公之質也。掃俗學之凡陋,振弊法之因循,道術必為孔孟,勛績必為伊周,公之志也。不期人之知,而聲光燁奕,一時鉅公名賢,為之左次,公之得此,豈偶然哉。
朱光庭:昔王安石當國,惟以破壞祖宗法度為事,每于言路,多置私人,持寵養(yǎng)交,寖成大弊。
嚴有禧:惟王莽、王安石、賈似道三人力任為必可行,而皆以擾民致亂。
崔鶠:除異己之人,著《三經(jīng)》之說以取士,天下靡然雷同,陵夷至于大亂。
敖器之:荊公如鄧艾縋兵入蜀,要以險絕為功。
羅大經(jīng):國家一統(tǒng)之業(yè),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顏習齋:①荊公廉潔高尚,浩然有古人正己以正天下之意。及既出也,慨然欲堯舜三代其君。②且公之施為,亦彰彰有效矣。用薛向、張商英等治國用,用王韶、熊本等治兵,西滅吐蕃,南平洞蠻,奪夏人五十二砦,高麗來朝,宋幾振矣。
蔡上翔:荊公之時,國家全盛,熙河之捷,擴地數(shù)千里,開國百年以來所未有者。
蔡東藩:上有急功近名之主,斯下有矯情立異之臣。如神宗之于王安石是已。神宗第欲為唐太宗,而安石進之以堯、舜,神宗目安石為諸葛、魏征,而安石竟以皋、夔、稷、契自況。試思急功近名之主,其有不為所惑乎?當時除吳奎、張方平、蘇洵外,如李師中者,嘗謂其必亂天下。
新法非必不可行,安石非必不能行新法,誤在未審國情,獨執(zhí)己見,但知理財之末跡,而未知理財之本原耳。當安石知鄞時,略行新法,邑人稱便,即嘵嘵然曰:“我宰天下有余。”不知四海非一邑之小,執(zhí)政非長吏之任也。天下方交相詬病,而安石愈覺自是,黜陟予奪,任所欲為。至若登州婦人一案,較諸斗鶉少年,尤關風化,同僚謂不宜減罪,而彼必欲減免之,蓋無非一矯情立異之見耳。夫朝廷舉措,關系天下安危,而顧可以矯情立異行之乎?我姑勿論安石之法,已先當誅安石之心。
梁啟超:①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當之矣。悠悠千年,間生偉人,此國史之光,而國民所當買絲以繡,鑄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國民之視公何如,吾每讀宋史,未嘗不廢書而慟也。②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詬,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則有克林威爾,而在吾國則荊公。
列寧: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實行土地國有未成。
毛澤東:(王安石)可謂有專門之學者矣,而卒以敗者,無通識,并不周知社會之故,而行不適之策也。
黃仁宇: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學者的`興趣,端在他的經(jīng)濟思想和我們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謂“新法”,要不外將財政稅收大規(guī)模的商業(yè)化。他與司馬光爭論時,提出“不加賦而國用足”的理論,其方針乃是先用官僚資本刺激商品的生產(chǎn)與流通。如果經(jīng)濟的額量擴大,則稅率不變,國庫的總收入仍可以增加。這也是現(xiàn)代國家理財者所共信的原則,只是執(zhí)行于11世紀的北宋,則不合實際。
余英時:神宗與王安石共定國是以后,皇帝事實上已與以宰相為首的執(zhí)政派聯(lián)成一黨,不復具有超越的地位。
【書湖陰先生壁王安石的】相關文章:
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09-12
書湖陰先生壁王安石07-31
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鑒賞04-23
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譯文及注釋08-10
書湖陰先生壁其一 王安石06-14
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閱讀答案及賞析06-06
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古詩賞析解讀10-08
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原文翻譯及賞析08-27
《書湖陰先生壁》王安石閱讀題及答案10-26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王安石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