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王勃臨高臺鑒賞
引導語:王勃對于唐王朝統(tǒng)治者的奢侈豪華、荒淫無恥的生活,常在詩文中予以揭露,這首《臨高臺》就是這樣,此詩最后六句對統(tǒng)治者的揭露非常深刻。
臨高臺
朝代:唐代
作者:王勃
原文:
臨高臺,高臺迢遞絕浮埃。瑤軒綺構(gòu)何崔嵬,
鸞歌鳳吹清且哀。俯瞰長安道,萋萋御溝草。
斜對甘泉路,蒼蒼茂陵樹。高臺四望同,
帝鄉(xiāng)佳氣郁蔥蔥。紫閣丹樓紛照耀,璧房錦殿相玲瓏。
東彌長樂觀,西指未央宮。赤城映朝日,綠樹搖春風。
旗亭百隧開新市,甲第千甍分戚里。朱輪翠蓋不勝春,
疊榭層楹相對起。復有青樓大道中,繡戶文窗雕綺櫳。
錦衾夜不襞,羅帷晝未空。歌屏朝掩翠,妝鏡晚窺紅。
為君安寶髻,蛾眉罷花叢。塵間狹路黯將暮,
云間月色明如素。鴛鴦池上兩兩飛,鳳凰樓下雙雙度。
物色正如此,佳期那不顧。銀鞍繡轂盛繁華,
可憐今夜宿娼家。娼家少婦不須顰,東園桃李片時春。
君看舊日高臺處,柏梁銅雀生黃塵。
“登高”詩歌的主題內(nèi)涵及其特點
上文我們已經(jīng)提到過,通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式寄寓著一個愁苦哀怨、沉郁感傷的登高主題是登高詩歌的最大特征。然而除此之外,登高詩歌主題還有以下特點。
(一)常與悲秋、傷春相聯(lián)系。這是登高詩歌的一大特色。“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吳文英《唐多令》)感性一點說,要寫愁,沒有秋色不行,而要寫秋色,離開了登高便不完全、不徹底、不完美。把登高與悲秋相聯(lián)系的詩歌,才是能把愁苦之音寫得工巧的詩歌。最具有典型意義的是杜甫的《登高》:“萬里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把登高的萬千心緒與悲秋的無邊凄楚交融在一起,給人以一種無盡的愁苦和深沉的悲涼之感。另外有王安石的《桂枝香》也屬于此類作品:“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憑秋吊古,更添幾分悲壯蒼涼的意氣。
登高聯(lián)系傷春的代表性作品有杜甫的《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以春之麗景襯托國之多難。歐陽修的《踏莎行》:“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欄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作者想象思婦登樓遠望,懷念良人,望見的卻是萋萋青山,迷離春色,反而更添其失落與哀愁的景象。該類作品還有辛棄疾《南鄉(xiāng)子·京口北固亭有懷》“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作者登高懷古,把登高時的心緒與所見到的美好春色相融合,可謂“以樂景寫哀,倍增其哀”(王國維《人間詞話》),以美景反襯愁思,數(shù)倍增添其哀愁。
(二)好發(fā)思古之幽情。。登高是今古對話的`最佳平臺和途徑。好發(fā)“思古之幽情”,感懷歷史滄桑,憑高吊古,并且兼以借古諷今是“登高”主題詩歌的一大特征。此類代表作品有前面提到過的王安石的《桂枝香》:“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去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xù)。千古憑高對此,謾?quán)禈s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蓑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詞作一掃五代舊習,擺脫纖細綺靡詞風,雄渾開闊。一反前朝文人唯知“謾?quán)禈s辱”之嘆,登高望遠,隱喻寄興,實為深刻和精辟。以及辛棄疾的《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何處望神州……”作者登高懷古,借英勇善戰(zhàn)的孫權(quán)諷喻當朝統(tǒng)治者應堅決抵抗外兵侵擾,收復失地,用心可謂良苦。陳亮的《念奴嬌·登多景樓》:“危樓遠望,嘆此意、今古幾人曾會?鬼設(shè)神施,渾認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橫陳,蓮崗三面,做出爭雄勢。六朝何事,只成門戶私計。因笑王謝諸人,登高懷遠,也學英雄涕……”作者憑高吊古,以六朝的慘痛歷史事跡,諷刺南宋君臣不思國仇家恨,只知偏安一隅,力主北伐,收復江山。
(三)多登高懷遠之思。思鄉(xiāng)懷遠之作一直是古典文學的慣見題材。登高懷遠的作品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更是不乏范例,觸目可見。懷遠之作又可簡單分為懷人作品和懷鄉(xiāng)作品。
登高懷人作品代表有曹植的《雜詩》:“高臺多悲風,朝日照高林。之子在萬里,江湖迥且深。”孟浩然《秋登萬山寄王五》:“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歐陽修《踏莎行》:“樓高莫近危欄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晏殊《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這類作品或有所寄托或單純懷人。但都是借用登高者登高感懷的文學意象來表達此類情感的。
登高懷鄉(xiāng)之作有南朝謝眺的《臨高臺》:“千里常思歸,登臺臨綺翼”以及被嚴羽謂作唐人七言律詩第一的崔顥的《黃鶴樓》:“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李白的《菩薩蠻》:“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王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柳永的《八聲甘州》:“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xiāng)渺邈,歸思難收”等等。同樣道理,無論是單純懷鄉(xiāng)還是有所寄托和隱喻,此類作品都是借用登高意象來表達情感的。
(四)多家國身世之慨。“登高”也一度成為知識分子良知和責任感的一個展示平臺。抒發(fā)家國身世之慨、憂時傷世是登高主題作品的一個重要思想內(nèi)容。家國破碎、懷才不遇、壯志難騁的古代知識分子往往會借登高一嘯盡抒愁懷。。還是以南宋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為例:“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燴,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慍英雄淚。”作者借登高感懷,既委婉抒發(fā)家國淪落、山河破碎之痛,又表達身世飄零、懷才不遇,壯志難騁、不被重用的身世之悲。此外,陳與義《臨江仙》:“二十余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杜甫的《登高》,辛棄疾的《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等等都屬于這類。
(五)主題模式化。游子思鄉(xiāng)、思婦懷人,壯士悲歌、文士不遇等基本涵蓋了我國古典詩歌的主題模式。登高詩歌的創(chuàng)作主題有模式化的傾向。登高詩歌創(chuàng)作主題模式化主要由情節(jié)構(gòu)思模式化和情感基調(diào)模式化兩個方面的原因構(gòu)成。情節(jié)構(gòu)思模式化主要表現(xiàn)為登高題材詩歌大多數(shù)采用壯士登臺(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辛棄疾的《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等),思婦憑欄(如歐陽修的《踏莎行》),游子登樓(山、塔)(如謝眺的《臨高臺》),文士悲秋(如杜甫《登高》)等幾個固定的寫作程式進行構(gòu)思布局,缺乏變化和新意。而情感基調(diào)模式化則突出表現(xiàn)為“登高”主題詩歌作品那種模式化的登高必憂、登高必愁,慷慨多悲、凄婉哀傷的情感基調(diào)。古人登樓、登高,每多感慨。王粲登樓,有“雖信美而非吾土”之憂;王勃登閣,抒“誰悲失路之人”之郁;杜甫登樓,感發(fā) “萬方多難”之慨;李商隱登安定城樓,則有“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竟未休”之嘆。盡管各個時代的詩人遭際不同,所感各異,然而登樓抒懷遣憂卻都是一致的。形成一種覺秋風而悲歲暮,聞寒蟬而嘆余生,見落日而起鄉(xiāng)思的模式化的人文心態(tài)。
【王勃臨高臺鑒賞】相關(guān)文章:
《臨高臺》王勃05-26
王勃《山中》鑒賞04-28
王勃《滕王閣序》鑒賞09-29
王勃《仲春郊外》譯文及鑒賞06-10
《詠風》王勃唐詩鑒賞10-17
王勃《 別薛華》鑒賞08-22
王勃《滕王閣序》詩詞鑒賞10-24
王勃《滕王閣》詩歌原文鑒賞03-07
王勃的《始平晚息》鑒賞08-14
王勃《滕王閣序》句解及鑒賞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