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行王昌齡及賞析
《從軍行》是漢代樂府《平調曲》名,內容多數(shù)寫士兵的戰(zhàn)斗生活。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從軍行王昌齡及賞析,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從軍行》其二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譯文】
烽火城西面的樓高有百尺,黃昏時我獨自坐在那里,沐浴著青海湖來的秋風。羌笛吹奏《關山月》的樂曲被秋風從遠處帶來,無論如何也消除不了我對萬里之外的妻子的思念。
【鑒賞】
這首詩,筆法簡潔而富蘊意,寫法上很有特色。詩人巧妙地處理了敘事與抒情的關系。前三句敘事,描寫環(huán)境,采用了層層深入、反復渲染的手法,創(chuàng)造氣氛,為第四句抒情作鋪墊,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顯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點明了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臺上。荒寂的原野,四顧蒼茫,只有這座百尺高樓,這種環(huán)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時令正值秋季,涼氣侵人,正是游子思親、思婦念遠的季節(jié)。
時間又逢黃昏,“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詩經·王風·君子于役》)這樣的時間常常觸發(fā)人們思念于役在外的親人。而此時此刻,久戍不歸的征人恰恰“獨坐”在孤零零的戍樓上。天地悠悠,牢落無偶,思親之情正隨著青海湖方向吹來的陣陣秋風任意翻騰。上面所描寫的,都是通過視覺所看到的環(huán)境,沒有聲音,還缺乏立體感。接著詩人寫道:“更吹羌笛關山月”。在寂寥的環(huán)境中,傳來了陣陣嗚嗚咽咽的笛聲,就象親人在呼喚,又象是游子的嘆息。
《從軍行》其三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zhàn)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譯文】
大漠之中,狂風呼嘯,塵土飛揚,天色昏暗。一隊將士半卷著紅旗出了軍營,向敵軍挺進。這時前方隊伍傳來捷報:他們已在洮河的夜戰(zhàn)中生擒敵軍,大獲全勝。
【鑒賞】
通過這段文學,筆墨非常簡煉,從當時的氣氛和諸侯的反應中,寫出了關羽的神威。這樣寫的客觀藝術效果,比寫揮刀大戰(zhàn)數(shù)十回合,更加引人入勝。而羅貫中的這段文字,當然有他匠心獨運之處,但如果就避開正面鋪敘,通過氣氛渲染和側面描寫,去讓人想象戰(zhàn)爭場面這一點來看,卻不是他的首創(chuàng),象王昌齡的這首《從軍行》,應該說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詩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風塵日色昏”,由于我國西北部的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均呈自西向東或向東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東部形成一個大喇叭口,風力極大,狂風起時,飛沙走石。所以,“日色昏”接在“大漠風塵”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風沙遮天蔽日。但這不光表現(xiàn)氣候的暴烈,它作為一種背景出現(xiàn),還自然對軍事形勢起著烘托、暗示的作用。當在這種情勢下,唐軍采取什么行動呢。
在描寫看,詩人所選取的對象是未和敵軍直接交手的后續(xù)隊伍,而對戰(zhàn)果輝煌的“前軍夜戰(zhàn)”只從側面帶出。打破常套的構思。如果改成從正面對夜戰(zhàn)進行鋪敘,就不免會顯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絕句中無法完成。避開對戰(zhàn)爭過程的正面描寫,從側面進行烘托,就把絕句的短處變成了長處。讓讀者從“大漠風塵日色昏”和“夜戰(zhàn)洮河北”去想象前鋒的仗打得多么艱苦,多么出色。從“已報生擒吐谷渾”去體味這次出征多么富有戲劇性。
【從軍行王昌齡及賞析】相關文章:
從軍行王昌齡賞析06-20
《從軍行》王昌齡賞析10-16
王昌齡的《從軍行》賞析09-11
王昌齡從軍行賞析11-22
王昌齡古詩《從軍行》賞析08-26
王昌齡《從軍行》原文及賞析03-28
古從軍行王昌齡賞析05-18
從軍行的王昌齡譯文及賞析08-10
王昌齡《從軍行》全文賞析08-10
從軍行其六王昌齡的賞析10-18